㈠ 简略地说说杭州的历史
1、杭州乌龟洞遗址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证实五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杭州这片土地上生活,萧山跨湖桥遗址的发掘证实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现代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余杭良渚文化被誉为“文明的曙光”。杭州夏商周属“扬州之域”。
2、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
3、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
4、三国、两晋、杭州属吴郡,归古扬州。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陈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桐庐,属吴州。
5、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并桐庐入钱唐县,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
6、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1年)改“钱唐”为“钱塘”。太宗时属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道。
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杭州,归浙江西道节度,州治一度在钱塘,辖钱塘、盐官、富阳、新城、余杭、临安、于潜、唐山八县。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民国3年(1914)设道制,置钱塘道,道尹驻杭县。
原杭州府所辖各县归钱塘道管辖。民国16年(1927)废道制,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江省;,郊区仍为杭县,旧属诸县直属于省。
从此,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区分为八个区。1909-1914年,沪杭、杭甬铁路相继建成;全长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无条件收回拱宸桥日租界。
㈡ 萧山古代有哪几个名人.(至少四个)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民族英雄葛云飞、历史演义作家蔡东藩、著名画家任伯年、近代政治家汤寿潜等历史名人的文韬武略,为萧山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华章。 作为浙江文明发祥地,萧山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相映成辉,经济强区与文化强区相得益彰
蔡东藩(1877—1945年),名郕,字椿寿,号东藩,萧山临浦镇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秀才。宣统元年(1909年)考取省优贡生。二年朝考入选,翌年春去福建为知县候补。因不满官场恶习,不久托病回乡。辛亥革命后,到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任编辑,修撰《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中等新论说文范》、《清史概论》等书。从民国5年(1916年)至15年的10年时间里,先后完成演义体历史小说《历朝通俗演义》,全书共11部、45册、1040回、600余万字,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民国9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该书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在体裁上,既保持了演义体历史小说的风格,又自写批注、评述,凸显其正史笔法。蔡东藩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其著作除历史演义外,还有《留青别集》、 《留青新集》、《客中消遣录》、《楹联大全》、《内科临症歌诀》及诗集《风月吟稿》、《写忧草》等。16年,因病辞职回家,居乡期间,曾随岳父习医,并任临浦小学国语教师,后又设私塾授学。晚年以行医、卖文为生。
朱执信,原名大符。广东番禹人,原籍浙江萧山。1885年( 清光绪十一年)生。1904年留学日本,次年加入同盟会, 为《民报》撰文,与改良派论战。1906年回国,任教广州,秘密在军队中开展活动。1908年,与赵声等密谋起义未果。1910年再与赵声等发动 广州新军起义,又失败。次年4月,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任“敢死队”,攻入督署。事败避居香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联络党人和军队,促成广东光复,担任军政府参议、审计院院长等职。1913年后,积极参与孙中山领导的反袁(世凯)斗争,并加入中华革命 党。1917年护法运动中,负责孙中山大元帅府军事联络工作。次年随孙中山到上海,任《民国日报》和《建设》杂志编辑,拥护“五四”运动 和新文化运动,思想激进。1920年奉孙中山命赴广东督军驱逐桂系军阀,9月21 日在虎门对敌军策反时被杀害。有《朱执信集》。
㈢ 萧山萝卜干的历史文化
萧山萝卜干起源于1890年的河庄。勤劳的沙地人在络麻收剥后马上种植萝卜,版结果大量的鲜权萝卜吃不完。有人试着腌制后,放在芦帘(一种用芦苇秆编成的帘子)上任由日晒风吹,等萝卜干了以后再塞进小口坛子里,压紧用泥密封。一年后打开来吃,发现它色泽黄亮,香味浓郁,咸中带甜,味道比鲜萝卜更好了。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风干萝卜在萧山东片沙地里传开来了,技术也日渐成熟,成了闻名远近的“萧山萝卜干”。上世纪20年代初起,先后被销往杭州、上海、江西、港澳、新加坡等地。历史上,萧山萝卜干的年产量曾达到2万多吨
㈣ 萧山护城河的历史、文化,起到的作用
护城河的前身就是护城壕,中国建立城市的传统就是要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建城,所以护专城壕很快就变成了属护城河,它的作用也很大:在和平时期即可以作为救火用,也可以控制进出城的通道数量(古代多数城市城墙高度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么高,有了条河作为限制在防卫方面就比较轻松了),在战时,护城河的用途主要有二,一是防止敌攻城器械靠近城墙,二,如前述,减少敌方士兵靠近城墙的可能性,迫敌只能选择少数几个地方攻城作战。所以说,在攻城战中,攻击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填平护城壕引出护城河里的水,
护城河离城墙的距离并不是以弓箭杀伤距离而定的,要知道护城河距城墙过近的话会浸蚀城墙的地基,真正修起来要考虑当时的攻城器械的因素和地理因素,但护城壕就是另一回事了。
另,中国战争中很少出现用盾牌去顶敌人阵型的事例,这是因为中西方对战争的认知不同造成的,中国战争中步兵基本上是轻装,阵型远没有罗马或希腊那么密集,更不存在罗马式的把盾牌举成一个密不透风的铁背或顶敌人的阵型(直到汉代,中国才在西域第一次见到罗马式的密集阵)。对中国阵型稍有点研究的是日本电影,
㈤ 萧山的地位是什么
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萧山多次荣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十大财神县(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近几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居浙江省县(市区)首位,连续五年在全国发达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中列第七位。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9.81亿元,比上年增长18.7%,人均达到74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83.8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5%和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1000元,农村居民纯收入超过10500元,分别增长12.5%和11.5%。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5:65:30。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4.7亿元,增长8%,在稳定粮食总量的基础上,蔬菜、花木等五大农业特色产业产值比重达到85.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销售值达157.1亿元,外向型农业位列全省首位;现有境外农副产品基地213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3家。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07.27亿元,工业利润124.2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213.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去年达到209亿,成功举办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被评为“2006年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城市十强。发展平台不断拓展。一是开发建设了“一港四区”。“一港”,就是围绕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二期建设,打造空港经济圈。“四区”,就是规划和建设包括国家级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江东工业区)、省级的临江工业园区、钱江世纪城、湘湖旅游度假区等四个国家和省级的开发区,规划总面积达到270平方公里。二是启动建设“一中心五基地”,成立了国际创业中心和信息软件、汽车电子、数控装备、精密模具和生物工程等五大产业基地。三是整合提升了镇街功能区块,按照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趋势,对镇街工业功能区进行全面的整合提升,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块状经济。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融入大杭州,建设新萧山”,城市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扩大到48.11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62.5%。过江隧道、钱江九桥、地铁交通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动工兴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区域统一供水,城区绿地率34.1%,绿化覆盖率33.5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荣获中国首家园林绿化新兴产业基地。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所辖22个镇创建成省级教育强镇,科技综合实力连续五年列全省第一,通过了首批省体育强区验收,成功创建成为首批“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首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先进县(区)和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被授予全省首批平安县区;信访工作被浙江省推荐为受全国表彰的先进集体。
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388.66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3平方米和71.8平方米。汽车保有量达到11.72万台。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养老、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各类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0万人;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达到25.64万人,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加率达到96.8%;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政策全面推进,新型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居民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文化:萧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境内的“ 跨湖桥文化”有800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天,在萧山形成了三种民众文化心态。其一是“奔竞不息,勇立潮头”,有一种不安现状、不甘落后的生存文化。其二是宽容失败,自立自强,有一种不计较、不依赖的人文文化。其三是敢于竞争,锲而不舍,彰显出萧山人“喜奔竞、善商贸”的创业文化。行动的基础是观念,观念的基础是文化,决定一个地方能不能发展、怎么发展,最根本的东西、最决定的因素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这一点,和发达地区相比,萧山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优势。其实萧山发展进步的现象,既是一种经济现象、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萧山文化值得很好研究、很好挖掘、很好发扬光大。
政治:适应杭州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战略布局,顺应由西湖时代向钱江时代转变的要求,萧山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为全市领头雁、全省排头兵、全国先行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提出了“融入大杭州,建设新萧山,引领新发展”的战略构想,这些战略目标、战略布局的定位都是十分准确的,它有力地推动了萧山更好更快发展。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富裕和谐现代化萧山,萧山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以“一港四区”为主平台,转变增长方式,提升经济质量,加快经济强区建设;按照“新域优化功能,组团加快发展,沿江定点开发,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快现代城区建设;挖掘钱塘江、湘湖、跨湖桥、围垦和越文化的内涵,加快文化名区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环境立区建设;合理调节社会利益,提高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加快幸福之区建设。这些战略举措,效果非常明显。战略目标的定位、战略重点的确定、战略措施的选择符合实际,这也是萧山发展进步的重要原因。
历史:萧山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在这里吃苦耐劳、勤奋敬业、磨砺心智、以成大业,具有历史,形成传统,人们以吃苦为乐,以勤劳为荣。萧山围垦,地处举世闻名的钱塘江涌潮地段,上乘洪水,下接强潮,施工不易,保堤亦艰。建国初期,就拉开了序幕,历经几十年,靠着肩挑手提,造田50余万亩,围垦面积之广袤、工程之艰巨、气势之恢宏、效益之显著,都令人瞩目。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历时几十年,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围垦精神,影响了萧山的几代人,成为萧山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计划经济时代,这里的农民就以辛苦劳作而著名,不辞千辛万苦,长途贩运,培育了最基本的市场经济观念,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比较起来,这种最初培育起来的市场经济意识,这种艰辛创业所带来的喜悦与冲动,在普遍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更显得珍贵。可以说,这种历史沉积奠定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基础。
有点儿长啊
㈥ 有关萧山的风土人情,民间艺术,文化遗迹,民俗民风(可复制)
旧时萧山城里茶店甚多,最著名的是东门城桥头的东升茶楼,上下两层,横跨城河,是一个十分高雅的去处,可惜毁于日寇的狂轰滥炸。抗战胜利后,茶店又渐渐地多起来,但规模甚小,多为一 间店面,且摆设简陋,从东门到西门的整条狭长直街上少说有十几 家。这些茶店可以用两句话来形容,一叫乌烟瘴气,一叫云雾腾 腾。所谓乌烟瘴气是指其店容。 因多年用木柴烧水,整个店堂被 熏得黝黑,几乎找不到一块白的墙壁,连桌子板凳都呈黑色;烧水 的大小茶壶也黑得一点也看不出紫铜的质地,至于茶具更是积有 长年不除的茶垢;所谓云雾腾腾言其气氛。除店内整天弥漫着沸 水的蒸汽、茶叶的醇香外,更有那满堂的茶客吸着旱烟、纸烟,吞云吐雾。 旧时萧山娱乐场所不多,特别是上了年纪的男人,闲散时更无去处,茶店便成了他们娱乐和休闲的最佳地方。花几分钱,泡一壶粗茶,既可以与茶客海阔天空地漫谈,还可听说书艺人的“大书”, 确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所以上茶店并不是叫喝茶,而是叫 吃茶,这几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因此每爿茶店总有一班老茶客,连位置都是相对的固定,并逐渐形成一定的布局。如西桥茶店多为早市,因其主顾大部分是一早上街卖菜卖柴的附近农民,货销后就在茶店内一坐到午,有的索性在茶店门口出售,自己坐在 店内吃茶,讲大话,听别人说三道四。又如长乐茶店等就不同,主 要生意在夜市。因其顾客多为城里的店伙职工,一天劳累后在此 小憩,一边喝茶,一边听书,十分适意。这说书’的很有吸引力,一部 三国可讲两三个月,说得茶客风雨无阻、日日满堂。
㈦ 萧山湘湖文化,急急急!!!
湘湖和以风景秀丽而被誉为杭州西湖的“姊妹湖”。湘湖还是浙江文明的发祥地。这里发掘的跨湖桥文化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把浙江文明史前推到八千年;湘湖城山之颠的越王城遗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当年勾践屯兵抗吴的重要军事城堡,见证了“卧薪尝胆”的历史风云,为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古城墙遗址;湘湖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故里,李白、陆游、文天祥、刘基等历代名人在此留有不朽诗文。
湘湖历史人物:贺知章、朱筠、周易藻 、魏骥 、毛奇龄、孙学思 、杨时
湘湖名人——杨时
杨时,字中立,学者称他龟山先生,将乐(今福建)人。北宋熙宁九年(1076)举进士,政和初任萧山县令。当时百姓苦于屡旱,要求城西1 km处的一片水田辟为湖。政和二年(1112),杨时“以山为界,筑土为塘”,建成了一个人工水库——湘湖。用湘湖的蓄水,灌溉9乡14万亩稻田。“水能蓄潦容干涧,旱足分流达九乡”这是后人对杨时关心农事的歌颂。
杨时即为“程门立雪”典故中的主人公。杨时40岁时到洛阳拜程颐为师,一日与同学游酢去程府求教,正巧碰上程颐静坐小睡,二人便肃立等候。当时天降大雪,待程颐觉醒,雪已经下了有一尺深了。后人用“程门立雪”、“立雪程门”、“程门度雪”、“程门飞雪”、“立雪”等比喻读书人毕恭毕敬就学师门。古代建有德惠祠以纪念杨时之功,今已不存。
湘湖名人——孙学思
孙学思,生平不可考,明代嘉靖年间人,为湘湖社区湖里孙氏族人。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孙姓中孙学思荣升中书舍人。嘉靖三十三年(1664),他为了便于湖西的孙氏与湖东的吴氏两姓往来,在湖上造了一座横穿湖面的跨湖桥。从此,湘湖被分为上湖(南湖),下湖(北湖)。 孙学思的建桥行动,从水利功用来讲,是具有不利影响的。民间就传有“孙学思筑湖堤,长害九乡水利”的民谣。
湘湖名人——毛奇龄
毛奇龄(1623-1716),字大可,又字齐于、晴初,别号河右。以郡望西河,称西河先生。毛奇龄为萧山城东里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二十四年(1686)隐疾归里,专事著述。 毛奇龄通音韵学,善书画,山水、花卉,有创意到随笔之至,妙得天趣。传世作品有康熙二十一年《看竹图》轴,现藏日本大阪市美术馆,三十六年作《墨荷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馆。毛奇龄留有许多美术作品,被收藏于美术馆。
湘湖名人——魏骥
魏骥(1373-1471),字仲房,号南斋,又号斋。其故居在城厢镇桥下达魏家弄,出仕后,迁居万寿桥下街。 魏骥于明永乐三年中举人。次年,进京会试,中副榜,授松江府儒学训导。不久,魏骥奉调参与《永乐大典》的纂修工程。其后,历任太常博士、吏部考功员外部、南京太常寺少卿、吏部左侍郎、吏部尚书等职。
魏骥77岁告老还乡。萧山邻江近海,时有旱涝之灾,魏骥向当局提出兴修水利的规划。亲自主持修筑麻溪、西江、白露、湘湖、瓜沥等多处塘堰及徐家、螺山、长山等腰三角形闸,受益田地148000多亩。现魏骥墓仍在,位于湘湖边石岩乡徐家坞山麓。
湘湖名人——周易藻
周易藻,字芹生,号璐琴,晚号遁叟,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后裔。清同治三年(1864),在他70岁时总纂写了《周氏宗谱》。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但中举之后,命不济人、仕途坎坷。他先后出任萧山县劝学所总董(县里管教育的主要官员)、萧山县立高等小学校(当时萧山县内的高等学府)校长。1921年,68岁的他在湘湖缸窑湾造两间平房,自题“辛庐”。住在“辛庐”里,天天外出,“架一叶扁舟,浏览湘湖,穷幽探隐,日夕始返。夜则检查水利诸书,摘录历年卷宗,参互考订”,足足花了6个月,终于编成了《萧山湘湖志》8卷,之后又续编1卷。
《萧山湘湖志》一书现仍存,其文笔通顺,具有很高的文学史料价值,是了解湘湖主要的历史文献。
湘湖名人——朱筠
朱筠,字竹君,号笥河。他最大的业绩是建议乾隆征集收藏珍稀图书及手稿,并倡议编修一部大型书目提要,这便是编纂皇家大丛书《四库全书》的由来。朱筠在督学安徽期间还校订并重刊著名的古代大型字典《说文解字》,为中国的文字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湘湖八景:
1 城山怀古此景与清·乾隆湘湖八景中的“越城晚钟”都是记述越王城山,但“城山怀古”的景名更贴切。因为它突出了传承越王勾践“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精神的永恒主题,更有时代特色。而且城山寺已于清·咸丰辛酉年(1861)毁废,所谓的“晚钟”之声已不复存在。
2 览亭眺远览亭,即位于石岩山巅的一览亭,是全景式观赏湘湖和钱塘江的最佳位置。登亭西望,千顷湘湖尽收眼底,两岸青山历历在目。远望钱江银亮如练,渔浦烟光依稀,广袤的萧绍平原河流纵横,村落点点,一幅江南渔米之乡的锦秀画图。
3 先照晨曦一览亭旁的先照寺,系南宋古刹。每当旭日东升,万道霞光首先照亮古寺的黄墙飞檐。“旭日之光先照此寺”,寺名由此而来。晨曦中的先照寺,掩映在绿树丛中,金碧辉煌,并与暗绿色的石岩山一起,倒映在湖中,景色迷人。明代魏骥有诗咏此:“兰若岩山巅,凌虚依寥泬。阳乌忽东升,流光每先得。”
4 跨湖夜月跨湖桥堤一虹卧波,横断湘湖葫芦腰,白天景色迷人,月夜更有风韵。无论春夏秋冬,湘湖夜月都是风情万种,尤以秋夜为最。秋夜坐在跨湖桥旁亭内,山暗林疏,湖平似镜,夜凉如水。此时,一轮皓月冉冉升起,湖面波光闪烁。此景此情,使人尘虑尽消。
5 杨岐钟声湘湖西南的杨岐寺,有巨型铜钟,声震四野。清人王勉《湘滨秋泛》诗云:此中畅得游人意,湫口窑头都作记。借问霜天何处钟,船娘遥指杨岐寺。”即咏此。古代湘湖四周寺庙众多,不乏钟声,但杨岐钟声出类拔萃,名气最大。
6 横塘棹歌横塘即横筑塘,位于湘湖西南堤塘的外侧。传说早先有黄竹(芦竹的一种)栽于塘上,婆娑成林。因方言“横”、“黄”谐音,故俗称”黄竹塘”。明代魏骥诗句“黄竹依稀范蠡塘”,即指此。横竹塘长三里,塘内外皆河道,芦苇丛生,是捕鱼捉蟹的好去处。夕阳西下时,横塘放棹,渔舟唱晚,一派诗情画意。
7 湖心云影风和日丽的日子,登临湘湖中心的压湖山。但见湖面似镜,蓝天白云倒映于湖中,水草游鱼在云朵中穿行。而云影晨昏不同,四时有别,其景象如诗如画,变幻无穷。明代来曾奕有诗云:”湖山四顾渺无涯,几度低回幽兴赊。水底烟峦云影簇,桥旁渔艇柳荫遮。”即咏此。
8 山脚窑烟湘湖粘泥是制作砖瓦的好材料。湖边居民历来以制陶为业,环湖窑场林立。暮色苍茫之际,湖边山脚窑烟缥缈,成为湘湖特有景色。清代黄元寿《湘湖杂咏》诗曰:“日暮窑头添新火,轻烟散作半天云。”即咏此。
㈧ 萧山的历史文化
萧山也号称有八千年文化啊。。。跨湖桥遗址。。。
萧山历史沿变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会稽郡,萧山属会稽郡地。西汉初至元始二年(公元2年)间,始建县,名余暨,属会稽郡。“余”为越语,越人称盐为“余”,因当时萧山产盐,又临暨浦,所以称“余暨”。属会稽郡。
汉末童谣:“天子当兴东南三余(指余姚、余杭、余暨)之间”。所以孙权在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改余暨县为永兴县。属会稽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并永兴入会稽县,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复置永兴县。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永兴为萧山,因县治西部有萧山而得名。作为山名的萧山,早在《汉书·地理志》余暨县名之下已有记载,其来历是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
1949年5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萧山,为省直属县。1949年6月底,划归绍兴专区。1952年起,复为省直属县。1957年划归宁波专区。1959年改属杭州市。
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萧山县,设立萧山市(县级)。1988年1月1日,正式挂牌。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2001年2月2日国函[2001]13号),撤销萧山市,设立杭州市萧山区(2001年3月9日浙政发[2001]12号通知)。3月25日,萧山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杭州市萧山区正式宣告成立。
2000年,萧山市辖24个镇、7个乡。总人口1233348人,各乡镇人口: 城厢镇 256042 楼塔镇 22889 河上镇 25643 戴村镇 24016 浦阳镇 28560 进化镇 31621 临浦镇 54117 义桥镇 20417 所前镇 22558 衙前镇 33285 闻堰镇 25984 宁围镇 76124 新街镇 58084 坎山镇 48496 瓜沥镇 69564 党山镇 44143 益农镇 41723 靖江镇 33812 南阳镇 36254 义盛镇 30637 河庄镇 43254 党湾镇 37744 新湾镇 20743 头蓬镇 23520 新塘乡 19138 来苏乡 15211 石岩乡 12912 许贤乡 24560 云石乡 9731 欢潭乡 10851 前进乡 9917 萧山东片农场虚拟镇 3418 萧山西片农场虚拟镇 13152 萧山围垦区虚拟乡 522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7月24日,浙政函[2001]141号批复同意杭州市萧山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义盛镇建制,与头蓬镇合并。头蓬镇辖25村、2居,驻蜜蜂村(原址)。撤销云石乡建制,并入戴村镇。戴村镇辖51村、1居,驻后郑村(原址)。撤销许贤乡建制,并入义桥镇。义桥镇辖50村、5居,驻东方路(原址)。撤销欢潭乡建制,并入进化镇。进化镇辖55村,驻上盈湖畈(原址)。撤销前进乡建制,并入新湾镇。新湾镇辖25村、1居,驻盛绫路(原址)。撤销来苏乡建制,并入所前镇。所前镇辖38村、1居,驻塘下金村(原来苏乡址)。撤销城厢镇、石岩乡、新塘乡建制,改由萧山区政府直辖并调整设立若干街道。
2001年7月25日,杭政发[2001]158号批复:设立萧山区城厢街道办事处,管理原城厢镇西部69居、3村,驻文化路138号。设立萧山区北干街道办事处,管理原城厢镇北部14居、9村,驻俞家潭。设立萧山区蜀山街道办事处,管理原城厢镇南部和原石岩乡2居、32村,驻鲁公桥村。设立萧山区新塘街道办事处,管理原城厢镇东部和原新塘乡7居、37村,驻塘里陈村。
2001年,由原有的31个镇乡调整为22个镇、4个街道。调整后,萧山区辖4个街道、22个镇,155个居民区、739个行政村。
2002年,萧山区辖4个街道、22个镇,155个居民区、739个行政村。
2003年,萧山区北干街道新建广德社区。新塘街道新建汇宇社区。坎山镇撤销一村居民区,新建塘上社区;撤销振兴、二村居民区,新建振兴社区;撤销三村、四村、五村居民区,新建下街社区;撤销新凉亭居民区,新建新凉亭社区。
2003年底,萧山区辖4个街道(城厢、北干、蜀山、新塘)、22个镇(楼塔、河上、戴村、义桥、所前、浦阳、进化、临浦、新街、宁围、闻堰、衙前、瓜沥、党山、坎山、益农、党湾、新湾、义蓬、靖江、南阳、河庄),60个社区、31个居民区、739个行政村。
2004年,撤销:河上镇河上居民区,闻堰镇闻堰居民区,党湾镇党湾居民区,靖江镇小石桥、安澜桥居民区,宁围镇宁围居民区,党山镇党山居民区,楼塔镇楼塔居民区,戴村镇中心居民区,河庄镇河庄居民区,衙前镇衙前居民区,义蓬镇义盛居民区、头蓬居民区,新湾镇新湾居民区,所前镇所前居民区,南阳镇南阳居民区、赭山居民区,新街镇新街居民区、长山居民区。新建:河上镇长春社区;闻堰镇三江社区;党湾镇卫东桥社区;靖江镇小石桥社区、安澜桥社区;宁围镇振宁社区;党山镇南大房社区;楼塔镇仙岩社区;戴村镇中心社区;河庄镇城隍庙社区;衙前镇毕公桥社区;义蓬镇义盛社区、头蓬社区;新湾镇新北桥社区;所前镇天乐社区;南阳镇南阳社区、赭山社区;新街镇花城社区、长山社区。
2004年底,萧山区辖4个街道、22个镇,79个社区、12个居民区、739个行政村。
萧山版图变更
关于萧山县境范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诸南宋 《嘉泰会稽志》,当时全境东西宽62里,南北长90里。东至山阴县界50里,以西小江中流为界,自界至山阴县53里;西至临安府钱塘县界23里,以浙江中流为界,自界至钱塘县30里;南至诸暨县界 60里,以劳岭为界,自界至诸暨县65里;北至临安府钱塘县界35里,以浙江中流为界,自界至县47 里。东南到山阴县界51里,西南到临安府钱塘县48里,东北到山阴县界49里,西北到临安府钱塘县界15里。这一境域经元、明直至清中叶,县境范围,无重大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山与绍兴、诸暨两县相邻的部分地域,在行政区划上有几次变动。 1950年10月,绍兴县进化区所属青化、进化、城山等15个乡及临浦镇原属绍兴县部分划归萧山县。萧山县钱清镇划归绍兴县。
1956年2月,绍兴县安昌区所属东湾、夹灶、塘 北等11个乡划归萧山县,萧山县进化区的莲东、莲 西、夏履3个乡划归绍兴县;萧山县河上区的安山、 桃源、径游3个乡和尖山乡的谢家、新河口2村划归诸暨(1957年3月又划归萧山);诸暨县岳驻乡的小山 头、方山前、兰头角、岳驻4村和莫家的半个村划归萧山县。
由于围垦,县境面积有了扩大。萧山围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经历年筑堤围圈、开发建设的钱塘江畔的新土地。其北、东、西三面濒临钱塘江,南接南沙大堤。经多次大小规模不同的围垦,至2000年底,萧山围垦面积达52.62万亩。 1996年,经省政府批准,从5月1日起,当时的 萧山市浦沿、长河、西兴三镇划给杭州市西湖区(后单独建为滨江区)。5月24日,西兴镇的东湖、杜湖、湖头陈三村仍归萧山市,属城厢镇。区划调整前,萧山市地域面积为1492.26平方公里,三镇划出 面积为72.04平方公里,占全市的4.8%,调整后全市 实有地域面积为1420.22平方公里。
㈨ 萧山东片和南片风俗文化区别
中国杭州有美丽的西湖闻名全球,杭州市的萧山区属长江三角洲经济最发达地区,回他又是全中国十大最向往城答市之一。锦绣江南萧山属华东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是浙江杭州最大的行政区。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青山绿水景色秀丽,春夏秋冬,四季宜人。历来物产丰富,人才辈出,是文化之邦、礼仪之乡。萧山是杭州的南大门,历史悠久,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距今有8000年。
㈩ 我是萧山人,请问能充分展示一个地方(萧山)的文化魅力,有哪些题材历史,文化体育,文化建设等。
兄台,你可以抓住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用一组照片从古至今做一系列的展示照片,或许你也错过了,今年7月下旬在你们浙江萧山举办过新教育年会,状况空前,你有哪方面的照片也是一个不错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