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阳历史文化

阳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11 19:18:44

① 百家姓中“阳”的来历

阳姓
一、姓氏源流
阳(Yáng 阳)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源于东周,以国名为氏。据《姓考》载,周代有附庸方国、阳国(在今山东省青州市东南),其地与齐国接壤。东周惠王时,阳国被齐国灭掉,齐人迁入其都,原阳国君主的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遂成阳姓。
2、出自姬姓,源于东周,以封邑名为氏。据《广韵》载,东周时,周景王姬贵封其少子樊于阳邑(今河南省济源县),世称阳樊。后为避周乱奔燕,遂以原封邑命姓,成为阳姓一支。
3、出自代北莫胡卢氏三字姓所改。据《通志·氏族略》载:“莫胡卢氏,代人,(魏)孝文改为阳氏。”
得姓始祖:阳樊。阳姓出自姬姓,在公元前544年后的周景王时,景王姬贵将自己的小儿子樊封在阳邑(今河南省济源东南),世称阳樊。周景王少子的后裔因为躲避内乱来到燕国,并以原来封邑名中的阳字作为家族姓氏,遂成阳姓。阳氏后人多奉阳樊为阳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阳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大约2500多年的前,周景王年间,阳国被邻国齐国吞并,阳国灭亡后,阳国的子孙,为阳姓是周景王的后代。阳国原是周朝的一个小诸侯国,所在地在今天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了怀念故国,就以故国为姓而姓了阳。另外,关于阳氏的源流,《姓考》一书曾经指出,阳是古国的名称,周惠王时,齐国人过侵略迁入阳国,阳国亡,子孙就以国为姓。而《通志·氏族略》上则说,阳国与齐国邻近,闵二年,齐人入侵,阳国子孙就以国为氏。此外,《广韵》上说,周景王封小儿子阳樊于阳,他的后裔为了避周时之乱,迁到燕国,以故国命姓 氏,望族出于玉田。也就是说,阳氏子孙的发祥之地就在现在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部。阳姓是周景王的后代。阳国原是周朝的一个小诸侯国,所在地在今天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方。大约2500多年的前,周景王年间,阳国被邻国齐国吞并,阳国灭亡后,阳国的子孙,为了怀念故国,就以故国为姓而姓了阳。另外,关于阳氏的源流,《姓考》一书曾经指出,阳是古国的名称,周惠王时,齐国人过侵略迁入阳国,阳国亡,子孙就以国为姓。而《通志·氏族略》上则说,阳国与齐国邻近,闵二年,齐人入侵,阳国子孙就以国为氏。此外,《广韵》上说,周景王封小儿子阳樊于阳,他的后裔为了避周时之乱,迁到燕国,以故国命姓氏,望族出于玉田。也就是说,阳氏子孙的发祥之地就在现在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部。
三、历史名人
阳 货:名虎,字货,是春秋时鲁国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这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专权管理鲁国的政事。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阳 尼:字景文,北魏无终人,少好学,博通群籍,征拜秘书著作郎。尼一生著书数千卷,所造《字释》数十篇,未就而卒。
阳 介:阳尼之子,字天佐,奉朝请冀州默曹参军,早卒。尼从子鸣鹄、季智,前后为幽州司马。尼从子荆,有吏能,任范阳太守.尼从子延兴,任函州敕史。
阳 藻:避尼从孙,字景德,粗通经史,历官宁远将军、领统军,外御内抚,甚得局边之称。尼从孙诠之,字子衡,曾任司徒行参军。尼从孙璠,任通直散骑常侍。
阳 城:字亢宗,唐代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唐德宗时,他出任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刺史。当时道州一带多矮人,身高不过3尺,历来的地方官把这些矮人作为特产土贡献于朝廷,专供朝廷取乐玩耍。阳城上任后,看到这种不人道的行为甚为愤怒,他上疏陈述了历年因贡矮奴给道州人民带来的无尽苦难,要求皇帝免除这项陋规。唐德宗看后遂同意停止当地土贡。道州百姓听到这一消息无不感恩戴德。后来,民间便把阳城奉为福星,将他塑造成为天官模样,一身朝官装束,一派和颜,充满了福运和财气,这也表达了人民对阳城的崇敬之情。现在,阳城的故乡夏县庙前镇还保留有他的墓冢和祭祀他的阳公庙。
阳乘庆:阳尼从孙,官至太学博士,继承祖父遗志,撰《字统》二十卷,行于世。尼从孙固,字敬安,历官北平太守、郎中令、前军将军。固为人刚直雅正,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没之日,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
阳休之:阳尼重从孙,字子烈。东魏武定年间,官至黄门朗。北齐天统年间,官拜吏部尚书。北周武帝年间,官拜州刺史。著有《幽州人物志》。尼重从孙弼,字世辅,长于吏事,本州别驾加轻车将军。尼重从孙伯庆,汝南太守。
阳处父:春秋时代晋文公、襄公时人,虽然不算多麽显赫的人物,但是却主导了一次震惊当时的人事异动,即所谓“易中军”并涉入所谓的“三易中军帅”的权力斗争的漩涡,最后身死名裂。阳处父的身分及权力,功劳等各方面探讨所谓“易中军”及“三易中军帅”的相关问题,认为阳处父只是台面上的白手套型的人物,幕后的操纵者,其实是晋襄公。阳处父的失败,即是晋襄公的失败。对阳处父的评价,包括所谓的“仲尼曰”及《礼记·檀弓篇》的记载,以二者之时代背景及个人立场之故,皆未能肯定阳子行事,实有失公允。以为阳子忠贞,可比荀息。叔向忠于公室,世所共知。叔向犹愿效法阳子,亦所谓推己及人也。
阳孝本:宋代大学者,学问深而博,品德高贵,隐居在山中读书讲学,朝廷再三叫他做官都不去。当时的学问人都敬重他,苏东坡也佩服他。后来还是被朝廷请去给太子讲学。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阳都县:汉代县名,隶徐州琅琊郡,汉灭即废。其故城遗址在山东省沂南县砖埠乡之东的黄疃村一带。
2、堂号
阳姓的主要堂号有:“启胤堂”等。

② 襄阳的历史文化

一、荆楚文化

襄阳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楚赋开山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流传至今。留下了穿天节、端公舞、牵钩戏、锁呐巫音、苞茅缩酒等楚风遗俗,留下了西周邓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枣阳九连墩等楚文化遗址。

二、三国文化

上承汉末,下启魏晋,在近百年群雄争战、风云际会的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谋划《隆中对》,襄阳成为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源头;以羊祜镇守襄阳、杜预上表灭吴方略为标志,襄阳成为晋灭吴、完成统一大业的策源地。

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刘表领荆州牧(公元190—209年),“爱民养士,从容自保”,把襄阳治理得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成为乱世中一片安宁的“绿洲”,数以千计的士人纷纷来到襄阳。

诸葛亮、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谋略精英,经学家宋忠、文学家王粲、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等一批杰出人物汇聚襄阳。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等,对中国史学发展影响深远。

三、诗赋文化

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楚辞》均发源和交汇于汉水流域,《诗经·汉广》描写的汉水女神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影响最深远的江河女神形象。

历经千百年流传,汉水女神形象成了千万汉水女儿美丽、善良、聪慧、高贵的象征,寄托了汉水流域人民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追求、善的推崇和情的向往。襄阳人宋玉和王逸是《楚辞》的主要作者,宋玉推动了楚辞向楚赋的转变,王逸编撰了《楚辞章句》。

四、书画文化

襄阳是“中国书法名城”,历史上代表性人物有三国时期的梁鹄、邯郸淳,隋唐时期的丁道护、杜审言,北宋时期的米芾、米友仁、张友正等。

米芾世称“米襄阳”,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他的画以“米点山水”著称于世,他的《研山铭》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习书临摹的法帖。

五、古城文化

襄阳城的前身是楚北津戍,是一个大型军事渡口,自建城就打上了军事文化的烙印。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有172次有名的战争发生在襄阳。

其中,元宋大战旷日持久,长达六年,使“铁打襄阳”之称名噪海内外。“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兵家必争之地,天下之腰膂”,描述了襄阳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

③ 湖阳镇的历史文化

湖阳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古老的蓼国文化是湖阳璀璨的文明史。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阳郡湖阳县,“故蓼国也”。古蓼国都邑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四十公里湖阳镇,东北依蓼山。蓼山和蓼阳河遥相呼应,古蓼国辖境,约当于今河南省唐河县南部,湖北省枣阳市北部,向东包括桐柏、随州一部分。蓼灭于楚,其后,楚在此置湖阳邑,继之设湖阳县。古蓼国国王蓼叔安祠堂。
在湖阳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老的蓼国文明是最辉煌的篇章。据史料记载,出土文物考证和群众口碑介绍,古蓼国辖今唐河县南部、枣阳市北部、随州、桐柏一部分。国都在今湖阳镇,人民以国为姓,为蓼(廖)氏。聪明的蓼国国王蓼叔安为了疏洪治水和抵御外来侵略,在蓼山脚下开挖两条人工河——蓼阳河和蓼阴河,蓼山上建有两道石砌寨墙,蓼阳河南侧土夯城墙3米多高,在蓼国多年征战中如钢铁长城般守护着蓼国的安全,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蓼国将士和达官显贵大多安葬在蓼山南麓,并矗立塔纪念形成塔林,可惜这些珍贵历史文物在文革中遭到彻底毁坏,只有蓼阳河边的那块塔地依然被人们传诵。
公元前六三九年,古蓼国被楚襄王铁蹄践踏,城池被毁,生灵涂炭,蓼国臣民举族外迁,在安丰、固始等地建立了多个蓼国。不愿背井离乡的蓼国人散落在湖阳周边地区,其中,蓼山北麓隐藏起来的蓼姓后人改“蓼”为“董”,形成村庄,名为董楼,董姓也成为一个旺族,遍布海外,他们每年也都上山拜祭蓼王。

④ 阳都的古文化

悠久灿烂
几十万年前,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灿烂的古文化。龙山文化遗址44处,夏文化遗址1处,商周文化遗址31处,汉文化遗址90处。统计的是数字,证明的却是生存、栖息在沂南土地上的远古人类用血汗写下的奋斗历史。较有代表性的是位于大庄镇的“西司马古遗址”。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1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 —1.5米。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内涵丰富,保存较好。1992年6月,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发掘保护的还有属龙山文化的“苗家庄古遗址”,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存较好的“东柳沟古遗址”等等。
到夏代,沂南境域已属东夷,商属人方,西周至春秋为阳国,秦始设立郡县,置阳都县,隶属琅琊郡。两汉、三国、西晋沿袭之。古阳都县阳都故城遗址,沂河西岸半里许,桑泉水(即今汶河)南五里黄疃庄,阳都故城址犹在”。经考察和有关资料确认,此地为汉之阳都县阳都故城遗址,系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的祖居地和诞生地。1993年在孙家黄疃庄建了诸葛亮故里纪念馆。1995年沂南县承办了全国第八届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沂南文化古迹众多。县级23处。其中兴盛的两汉曹魏时期,遗存下大量弥足珍贵的汉代画像和石雕。历史最久远的当数位于铜井镇三山沟村的“汉元风凤凰刻石”。两只凤凰分别刻在拔地而起的花岗岩石上,刻大凤凰的一石,刻像左上角刻有“凤凰”二字,刻小凤凰的一石,刻像右侧刻有“三月七日凤”、“东安王钦元”、“元凤”字样。雕刻技法是在原生粗糙石面上施阴线刻,构图简单疏朗,显出古朴的原始趣味。画面上所刻之字《中国书法大词典》著录为汉隶,评价书法淳古、质朴。傅惜华先生所著《汉代画像全集》收录了此画像。“元凤”为西汉昭帝刘弗陵年号,距今已有两千余年。“汉元凤凤凰刻石”是全国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画像石。
“北寨汉画像石墓”,是沂南县乃至中国的文化瑰宝。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一座东汉末年家族式墓葬中的主要墓室。墓室280块石质构件都是按一定尺寸预制,然后安装。墓室由前、中、后三个主室及东三侧室、西二侧室组成,并建有卫生间。室内有画像石42块,画面73幅,画面总面积44.227平方米。画像气势恢宏,刻工细腻流畅,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历史价值,是汉画像石发展鼎盛时期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誉为“齐鲁小敦煌”。这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汉画像石墓中画像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此墓作为词条,已收入《辞海》、《中国大网络全书》,画面“七盘舞”已收入《辞源》作为词条“七盘舞”的插图。画面“丰收宴飨图”曾作为教材选入中学历史课本。中央电视台曾从中华文明精品的角度摄制了专题片。北寨汉墓已于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已发现的汉代画像石刻,较临沂市其他县区要多。这些石刻文物,有的已经融入一方人民的精神生活。青驼镇的“青驼”就是一例。青驼镇驻地青驼村因其村西有一对青石雕刻的“驼”而得名。“驼”身长1.7米,似狮类虎,背有双翼,昂首阔步,给人以精力充沛之感。在青驼村,千百年来人们视其为村之祥兆,村之灵魂,衍化出了许多神奇的传说。
除汉代石刻外,双堠镇还有两处比较完整的石刻造像。朝山有83尊,云庆山有50尊,每尊都高约0.3米。苏村镇夏孟寺后唐碑、张庄镇法云寺明碑等寺庙碑碣也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另外,苗家曲信量桥、河阳白龙桥也是珍贵的古建筑。县境内还有庙官庄汉古墓群等多处未发掘的古墓群。

⑤ 阳都的历史人物

享誉中外
远有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颜真卿,近有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火线英雄李桂芳,活烈士韩成山,支前模范朱富胜。今有和庄村的好支书王金法和全国劳模后峪子村好支书梁兆利……。其中三国时期一代名相诸葛亮,是他们当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年出生在阳都古城,十四岁时,跟叔父诸葛玄去豫章(今江西南昌),后流寓荆州。27岁出山辅佐刘备,南征北战,匡扶汉室,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诸葛亮的少年时代在这片土地上度过。降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诸葛亮,凝聚灵气的山川赐予他灵秀,书香门第的熏陶和发达齐鲁文化启迪了他的智慧,东汉末年的国破家难冶炼了他义无反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日后成为了一个“大名垂宇宙”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历史的诸葛亮不是完人,但千百年来封建帝王把他视为值得推崇的范臣,历代官员把他视为学习的楷模,平民百姓把他视为智慧的化身。这种古今、中外、朝野共赞誉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是少有的。诸葛家族中不仅诸葛亮名垂青史,其兄诸葛瑾、族弟诸葛诞也是权重一方,名震一时,影响一带。诸葛瑾少游京师,学习《毛诗》、《尚书》、《左氏春秋》,后仕于东吴,官至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是东吴屈指可数的军事将领,一生深受孙权信任和重用。诸葛诞仕魏,明帝时累迁御史中丞尚书,后受封山阳亭侯、高平候。兄弟三人,官仕三方,各忠其国,政绩斐然,时人誉为“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诸葛亮已形成了罕见的文化现象,不论历史的诸葛亮,还是艺术形象的诸葛亮以及诸葛亮文化现象,是沂南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与历史望族名人祖居地有关的,还有近在阳都故城咫尺的常桑杭村。常桑杭村是颜氏祖居地,也是颜真卿的后裔居住地。该村颜氏祖林乾隆三十三年的谱碑上记载了颜盛至颜怀仁共四十八代颜氏子孙的世系源流,村内至今仍保存有清道光、同治年间朝廷通过颜氏世袭翰林院发给该村颜氏族人的信牌、移文、札等信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颜氏文化”研究工作方兴未艾,常桑杭颜氏渊源的研究必将对发掘和弘扬沂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⑥ 阳宗海的历史文化

古称“大泽”、奕休湖,明朝时又称明湖。据史料记载,阳宗海是以驻地而得名的:南诏大
理国时期设三十七部,明湖一带为强宗部,南宁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设强宗千户所。后强宗讹为阳宗,故名阳宗海。元代称阳宗为“大池”,池旁有温泉,故又名“汤池”阳宗海景色秀丽,碧波粼粼,湖水清澈,深碧如明镜。沿湖岩壑嶙峋,陡绝峻美,据《澄江府志》记载:“此湖每遇晴空,云敛静影澄碧,渔歌互答,帆船往来宛若画图,景谓“明湖澄碧”,为明、清时阳宗县的四景之一。”

⑦ 雎阳的历史,谁能介绍一下

你说的是睢阳吧?睢阳即商丘,地处河南东部,历史悠久。春秋时是宋国的国都。宋回国是商朝王答室贵族建立的国家,周朝灭商后,周人将他们分封到这里,有点看住他们不让他们作乱的意思。宋人因为是前朝遗民,所以在周朝时有点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所以你看,先秦的寓言里老是拿宋人开玩笑,什么“守株待兔”“拔苗助长”这类傻瓜全是宋人。为什么呢?因为别的国家都是姬姓——周王室的亲戚,编寓言的人不敢得罪他们啊。

⑧ 仙桃历史文化

沔阳属古“云梦泽”。据沙湖、越舟湖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开拓生息。传说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沔阳在九州之一的荆州域内;夏、商时为荆州域; 西周建立后,周成王封鬻熊之后于荆山子男之田称荆楚,春秋时为郧国、州国地,东周桓王十一年(公元前701年),郧、州、隋、绞、廖等国伐楚,为楚国所灭,遂属楚地,地近楚郢都;周昭王伐楚,卒于江上而不返;楚平王游云梦,驻跸排湖,屈原遇渔父,歌沧浪之水; 秦灭六国后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本地属南郡; 汉承秦制,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南郡东境为竟陵、云杜两县。沔阳西北为江夏郡云杜县地、东南为南郡州陵县地; 汉高祖诈游云梦擒韩信;汉武帝时在郡之上复设州,分天下为十三州,仍隶属荆州南郡; 三国时云杜、州陵属吴地,魏蜀吴共争荆州,赤壁之战即发生于原沔阳县南部(今洪湖市)附近,后荆州大部为吴所有,南郡亦属之。 晋灭吴后不久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北方战事频繁,荆州成为南朝北方军事重镇;南朝地少民多,遂将地划分为较小的郡县便于管理,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始于本地置郡设县,因地处沔水以北而称沔阳郡——是为建制之始。分竟陵郡设沔阳郡,领云杜、沔阳二县,沔阳县由云杜(县治今剅河附近)析置。置州城郡,领州陵县,县治今新滩口;置营阳郡,领惠怀县,县治今张沟附近。 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0年),废州陵、惠怀二县,并云杜、沔阳二县置建兴县。北周置复州,州治建兴县,旋为沔阳郡。 湿地公园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沔阳郡为复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复州为沔州,改建兴县为沔阳县,改沔州为沔阳郡,郡县治所均设今沔城。唐武德五年(622年),改沔阳郡为复州,州治迁竟陵县,沔阳县属复州。贞观七年(633年),州治迁回沔阳。天宝元年(742年),改复州为竟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废竟陵郡,重置复州,州治沔阳。宝应二年(763年),州治又移治竟陵,沔阳为属县。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分沔阳南境设白沙徵科院。属江陵府。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升复州为直隶防御州,领竟陵、沔阳二县。 宋乾德三年(965年),改白沙徵科院为玉沙县,属江陵府。至道三年(997年),玉沙县改属复州。宝元二年(1039年),降沔阳县为镇,属玉沙县。熙宁六年(1073年),废复州,降玉沙县为镇,属江陵府监利县。元右元年(1086年),置复州和玉沙县,沔阳镇仍属玉沙县。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复州为复州路,以玉沙为附郭县。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复州路为沔阳府,属河南行省荆湖北路宣慰司,辖景陵、玉沙二县,府治和玉沙县治沔阳城。 沔阳古城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沔阳府改属湖广行省。九年(1376年),降沔阳府为州,州治沔阳城。废玉沙县,并玉沙县地入州,直属湖广政司,领景陵县。嘉靖十年(1531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天启元年(1621年),沔阳州降为散州,无领县。清顺治三年(1646年),沔阳州改属安陆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改属汉阳府,分州南境置文泉县,县治新堤镇,北境沔阳州,州治沔阳城。三十年(1765年),废文泉县,并入沔阳州。 民国元年(1912年),改沔阳州为沔阳县,县治沔城,属湖北省江汉道,直属湖北省。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销道制,直属湖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湖北省第六督察区。二十五年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在彭场镇建立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改为沔阳县人民政府。建国初期设沔阳专署。1951年时沔阳县并入荆州地区,沔阳县南部成立洪湖县(今洪湖市)。1986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沔阳县,设立仙桃市; 1994年10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审议批准,仙桃市列为省直管市(副地级市),仙桃市委书记、市长等为厅级副职。 仙桃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代不乏贤,素有“人间仙境”的美誉。

⑨ 滍阳镇的历史文化

滍阳镇原是宝丰县的四大名镇之一,历史文化悠久,西周时期已是应国都城,有千余年的文化历史和美丽传说,在海内外具有较高的影响。鹰城亦是从滍阳镇旧址古应国贵族墓地出土的象征应国图腾标志的“玉鹰”而得名。 宝丰名镇,东南形胜,青山倒影渔舟。滍水烟霞,石狮守望,玉鹰誉满神州。商贾竞风流。义学奇鸟柏,菡萏含羞。二柏葛花,千年银杏楚天秋。 三十六拱桥头,七十二眼井,钟鼓悠悠。铜器社舞,火神烟花,涝南旱洛独收。 诚意伯巡游,悔教封侯。纵是坡仙词妙,来此亦堪犹!这首不知名的《望海潮·滍阳》,看起来也只不过是对滍阳街凤毛麟角的一瞥。但她却带着一股特有的泥土的芳香,穿越时空的隧道,帮人们重新打开了那久远的几经淡忘的追忆。
滍阳街的由来,还得上溯到武王伐纣这段历史,相传武王统一天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他的统治地位,采取了“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政策,大封诸侯。应叔便被分封于此------应国;《左传》喜公三十三年,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与晋师夹泜而军;《后汉书光武纪》光武击王寻王邑,寻邑大败与滍阳县;后魏末置雉阳县、隋时改湛水、又改曰犫城、唐改曰滍阳、后习称滍阳街。
滍阳街,这座历经沧桑巨变的老城,可以说是五千年历史的骄子,是几百代人迁徙繁衍的见证。然而,人类的各种灾难却在这块儿富饶的土地上演绎的淋漓尽致,留下了永久难以磨灭的伤痛……。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老”,对滍阳街的祖辈来说,正是这些所谓的南蛮子,在偷财盗宝的时候,盗走了“上国图腾”玉鹰和镇街之宝----避水珠(祖辈传说,上古大禹王为降服滍水,寻龙脉,定龙嘴,巧藏避水珠,故滍水不敢泛滥,九曲而奔东南。),毁了龙脉、破了风水,街上便开始不干净起来,要不街上的老说书匠,曾在马街书会上榜列探花的刘歪嘴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表演的机会,每每在茶余饭后便用比拌槽棍儿还难看的那双筷子,用力地敲打着那个豁豁牙牙的大瓷斑碗,挤着那副公鸭腔似的嗓子,眯着小眼自我陶醉般地咧咧着:“旱三年,涝三年,蚂蚱吃三年,水旱蝗汤又三年,沥沥拉拉十二年。针穿黑豆大街卖,河里苲草上秤盘,大闺女能值钱二百,小媳妇还得倒找俩鸡蛋”。
灾难,打破了昔日的宁静,渴望太平的人们在灾难面前素手无策、一筹莫展,在怨天忧地一番后,索性把自己的一切交于神灵来主宰。因此,人们的生活更加依赖于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迷信,无形中成了人们脑海中的“精神支柱”。加上祖辈们广为流传的活神仙刘伯温滍阳街点风水的故事,使人们更加地把地仙、风水、阴宅、贫富、贵贱、显宦联系到了一块儿。也难怪,谁让世间传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呢?可见前贤的魅力对后人的影响有多么的深远!
相传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初登大宝,深知连年战争让人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天下一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良田荒芜无人耕,炊烟袅袅无米炊。“该是休养生息的时候了”,洪武皇帝暗自思忖着。终于在天交三更的时候,一个英明的构思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了。第二天早朝,洪武皇帝当即降诏:敕令刘伯温代上巡视天下,体察民情。
话说刘基刘伯温自从奉旨巡视天下以来,一路上穿省过县,这天来到了宝丰县东南的应山之巅,放眼远望:群山叠翠,伏牛百里;滍水九曲,银波漫步;龙岭欲腾,白龟乍现;古城雄伟,五门霸气;牌房四座,傲然森立;遍野沃土,人丁兴旺。真是千古王侯将相之地,万载名流雅士之邦!
刘伯温一面赞赏,一面迈着尘履由西城古应门而入。但见这座九里十三步古城,街内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担挑儿的、卖菜的、轱辘锅的、算命的;打铁的、补鞋的、戗剪子的、掌蹄子的。沿街两侧,摆放着各种小吃糕点的摊位:刘氏酸辣汤、李氏包子、何氏桃花油馍、吴氏炉盘儿油馍、三卷子杂可汤、李氏酱面条、贾氏蒸馍;吆喝之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三十一丈的大街内好景历历在目:十八亩地一鸟柏,二柏架葛花,五柏架葡萄;庙前桥,庙后桥,庙上庙;三十六拱桥,七十二眼井;千金一条红鲤鱼,万年夫妻白果树;石狮东南门前守,钟鼓楼音传香山。
这些似乎并没有引起活神仙刘伯温的太大注意,唯一吸引他住足观看的是寺庙前半里之地的几通石碑。其中的一通石碑,碑高丈二,一只巨型的青石贔屃伏于碑下,两眼突凸,目光炯炯地凝视前方。碑帽之上,两条蛟龙腾挪飞舞,互相盘旋,栩栩如生。龙嘴相对之处,刻有:“龙兴寺”三个大字。光是这碑帽少说也有千斤之重,但更为难得的是龙兴寺的碑文简历。由于笔法遒劲,文字特异,后人趋之若鹜,胡摹乱拓。加上自然和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而今已是残缺不全、面目皆非,难以辨析。只剩下“大唐贞观十六年……敕......鄂公尉迟敬德掌修龙兴寺……”尚可识别出来。
刘伯温扶碑暗叹:山隅偏城竟有惊世墨宝,幸哉!然损坏之严重者,惜哉!痛心疾首,痛心疾首者,悲哉兮!从他那严肃的神态里,可以看出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无奈和婉惜,此刻正从他的眼神里不经意间流露了出来。
但,使刘伯温所料不及的是五百年后的又一场更大规模的更加让人痛惜的十年文化浩劫正随着历史的脚步漫漫走向人们!
沉重的脚步取决于沉重的心情。刘伯温的心情此时可谓矛盾重重,别有一番滋味,但这滋味连他自己也难以言表。他想早点离开让他徒增烦恼的这个文明之地,可还是不由自主地迈步进入了龙兴寺的大门。
龙兴寺占地十余亩,大雄宝殿三间,三层楼阁式的建造布局,五脊六兽、斗拱飞檐、雕梁画栋。主佛供奉的是毗卢佛,在主佛的西边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东边供奉的是卢舍那佛,东西两侧分别供有观音、文殊、地藏、普贤四大弟子。彩塑逼真,姿态端庄,虽眉目清秀而威严溢于颜外。潇洒的衣纹透漏着酣畅淋漓的线条,不愧为大唐盛世之佳作。
在大雄宝殿的东西配殿,分别是以两层楼的格式建造的文昌阁和魁星楼。东配殿为文昌阁,供奉的是文昌帝君,诸子百家陈于几案之上。他奋发苦读的精神,一代代的传承着,勉励着无数后人不断地刻苦攻读,拼搏进取。西配殿为魁星楼,供奉的是魁星帝君,他左腿独立,右腿后翘;身体前倾之时,双臂自然打开,成左手持斗、右手拿笔之势。庄重威严之中透出一团正气,让人肃然起敬。也难怪那些寒门学子无不顶礼膜拜,祈求自己成为下一个被点中之人,从此踏上仕途,宦海一生。诚意伯赞赏之余,不由的拂尘整衣、焚香膜拜。也难怪,因为在科举考试的时代,他毕竟是文运高兆的一代神君。
龙兴寺前不远处,依然立着两通石碑,刘伯温迈步前来,仔细辨认其中一通碑文,上写着“微臣属……希夷不测然则……言……书……”;另一通碑文则记载着滍阳街绅士们捐款捐地修建义学的经过,整个义学占地一百二十余亩,剩余的一百余亩地供先生们自行支配,但所有收入必须用于教育之上,凡来求学者,除购买必备书籍外,将不在另行出资,且吃住全在学校。这可能就是后来所谓的义务教育的雏形。若按碑文记载的时间即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算来,比世界上记载的实施义务教育最早的德国(公元1619年)还早上977年。滍阳街,就凭这一点,足可以让国人骄傲,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惊叹。全世界实施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是中国!是中国的河南!是河南的滍阳街!
刘伯温顺道石而来,过了青石雕凿、石石相卯、结构严密、搭建精确的牌坊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路道两旁的苍松古柏,枝丫茂盛,遮阳闭日。顺路道而行,不远处便是学堂,堂屋内正中敬的是圣人孔子画像,两边分别是他的七十二弟子,也就是后人所谓的七十二贤图。画像逼真,栩栩如生,整个院落呈现出一片:香烟袅袅方显宁静致远,书声朗朗始得澹泊明志的景象。
不知不觉已是金乌西坠,一天的行程使刘伯温不堪饥饿疲乏。为了进一步验证这里的民风是否淳朴,他迈步来到了一方宅院前住脚观望,但见这座宅院占地三亩有余,乘坐北向南之势,门楼高耸,斗拱飞檐,青砖灰瓦,砖雕石雕嵌于墙壁之中,随处可视。青石台阶分七层,朱漆大门,上镶嵌着八排七十二个铜钉和狮面门环,青石雕刻的“太傅第”三个虬劲的大字门匾高悬与门楣之上,主人大概是取“燕翼贻护”之意吧。
石阶两侧按雄左雌右分别摆放着两只石狮,古人认为“石者实也,狮者思也”取其前人创业后人守成不易之意。加之古人常把麒麟、狻猊、貔貅、狮子等动物尊为灵兽,能镇宅辟邪。此宅这对石狮太有讲究了,雄狮口含石球,爪踩绣球,象征口纳乾坤和权利无上;雌狮踩着幼狮,象征子孙绵延昌盛。石狮所蹲的石基上则分别刻有凤凰和牡丹,取兽中之王、禽中之王、花中之王,寓意“三王之师”。
石狮的头上刻有十三个疙瘩,称之“十三太保”,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只有一品大员才享有此等殊荣。官低一品,狮字头上边少一疙瘩,七品以下门前若摆放石狮便是犯了忤逆之罪,刘伯温为这颇具匠心的设计暗自点头称赞。
刘伯温来到门前扣打门环,不一会,从里面走出一个管家模样打扮的佣人来。
刘伯温上前施礼道:“讨扰了,我乃游学之士,身无分文,前来贵府求宿一宿,顺便还请舍点残羹冷炙以是充饥。”
管家模样打扮的佣人用眼角瞟了一眼刘伯温道:“穷酸样儿,也不翻开你的狗眼看一看这是啥地方,快滚,不然我要嗖狗咬你了。”说完便咣当一声关上了大门。
刘伯温暗道:“好一个不懂礼数、仗势欺人的狗奴才,看来这家主人也不怎么样。”
刘伯温继续前行,眼前不远处有家饭馆,一拉溜儿三间茅草房,虽是草房,倒也挺干净的,门前树上挂着一个迎风吹的牌子,上写“李氏面馆”四个行草字。刘伯温刚到门前,掌柜的便出来打招呼,并把刘伯温让进屋内。
刘伯温把前面的一番话又从头说了一遍,掌柜的听完后倒笑了,说道:“出门在外的,谁没有个坑坑坎坎的。何况这是咱自己家的生意,又没啥好东西,随便吃,三两个月都没啥。如果没地方住的话,离我这儿不远有家刘家老店,也是热心肠,喝罢汤儿后我带你去他那儿住。”
刘伯温再三道谢。就这样白天在滍阳街四处查看了解民情,到了吃饭和休息时就回来,李掌柜和刘掌柜一如既往地热情。转眼三个月过去了,这天一大早起床,刘伯温对刘掌柜说:“甚为感谢两位掌柜对我这些天的照顾,归乡心切,这两天我打算就此辞别两位,但又对两位无以回报,深感惭愧。小可对易理和数术略知一二,街外有几处得水藏风之地,乃阴宅绝佳之福地,若两位有意我则可告知详情。”
刘掌柜惊喜道:“我家世代耕种,早有想法,奈何无力求得地仙指点,今蒙先生不弃指点灵穴,自当深谢!”
刘伯温道:“你去请李掌柜过来,咱们一起前往定穴。”
三人离开刘家老店,出南门望楚,径直五里外一空旷之地住脚。刘伯温道:“此处虽为平川,但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明堂分明,右水倒左,案山自然。子孙旺盛,登科有望,金龟常佩,并有著书立说之才出于后世。但须取子午之向,丑时破土,午时行葬,切记。”然后画出具体位置,与中线处栽上大石以作记号。
这时,刘掌柜慌忙抢先上前笑道:“登啥科,当啥官。人家常说伴君如伴虎,不能不信呀!我家不求当官,只求财旺人旺即可,李掌柜有意就留下吧!我想……我想再请先生费心,帮我家再寻得一处,不知可否?”
刘伯温笑了笑道:“这有何难,只是此处已无佳地,你俩随我来吧。”
三人离开此地,入南门望楚出北门通宝,来到一丘岭之处。刘伯温对两人道:“就此处吧!坐巽巳向乾亥,右水倒左出辛方,子孙富贵多财禄。卯时破土,未时行葬,切记!”然后与此处做好标志三人离去。
归途中刘伯温向两位打听有关“太傅第”住宅及主人的情况。李掌柜满脸羡慕之色笑道:“这是前朝太子恩师的宅院,现如今其后人在贡院呢!许家坟的石牌坊就是给他先祖建造的。”
刘伯温暗想:“原来如此。有这样的奴才,主人能好到哪里呢?此坟冢今后若与天时,地利,人和则主人必成大器,到时恐恶霸此地,伤及一方,不如趁早除之,以绝后患。”
刘伯温想到这里便顺口说道:“此家如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岂有来日这一劫呀!”
李掌柜惊疑道:“啥,骟身,奸天下,还劫那啥……?先生是读书人,不知道骟了就断子绝孙了,就成太监了,奸……”
刘伯温不等李掌柜说完,就摆了摆手笑道:“我指的是这许家祖坟的风水被挡了。许家牌坊我已去看过,乃为本地少有的阴宅。然实不相瞒两位,许家族坟的那通碑在朝阳东升之际,被龙兴寺主房的兽头遮住了阳光,阴影正照其上,如不打掉兽头,常此下去,阴气内侵而阳气远遁,有枭首之灾。这家主人只顾享受,祸已不远尚且不知,悲莫过于此哉!”
李掌柜和刘掌柜连忙答道:“刘先生既知此种玄机,何不告诉这家主人,帮助破了这一灾难,功德无量呀!”
刘伯温道:“今天与两家点穴定位已有违天理,不敢再生透漏天机之心!再说,无官府批文,擅改寺庙,谈何容易!如有势力,不妨打掉寺院主房上面兽头,此灾即消。”
说话间,三人已来到李家面馆,三人落座,饭前刘伯温又听两位谈论一些这几年做生意的艰辛和经验,饭后刘伯温起身向两位告辞。两位掌柜再三挽留,无奈刘伯温去意已久,两位掌柜只好把刘伯温送出滍阳街,这才相互拱手告别。
就在刘伯温走后,街里先后发生了几件事:明洪武三年(1370年),街上赶上了明朝的第一次大迁民,山西洪洞县的一部分老百姓就迁到街里安了家。至今街里的老年人在忙完秋麦两季儿农活后,或两三人一块儿,或三五人成群儿,坐在一起总是絮叨着:“问咱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掰开指甲看一看,双脚共有十二片。”这最后一句话可以作为是对是否是滍阳街人,是否是大槐树的后人的最有效的证明。
再说许家主人听人说祖坟有问题,就千里迢迢从京城回来,通过官面上的关系,写了份修寺契约后就派人把寺院主房的兽头给拆了,这下儿就再也没有东西挡其祖坟的风水了。
许家主人本想今后发迹了再从修寺院,谁知寺院主房的兽头拆了尚不到一年,许家家道败落。街上老年人传言,说是活神仙刘伯温恐其今后对大明江山构成威胁,因此才故意使的诈儿。
李家呢?李家终于与清乾隆年间出了个李绿园,谢官之后,归隐家中,授书著说,现有《歧路灯》和大量诗文流传至今。
刘家也自明以来,成为街上的首富。但据说刘家至今还世代相传着当年刘伯温曾引用过的那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话。刘家人真正做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滍阳街的东南门,分别坐落着两座庙院,火神庙和关帝庙。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善男信女来此烧香祈祷者乐意不绝,直至中午。
孔家老宅紧邻两座庙院,孔叔房少年时便入私塾苦读。热闹的庙院并没有丝毫吸引他的童趣,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古人唯一可以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就是通过读书来考取功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故而古人的衣饰上常常佩戴饰物,如玉蝉,寓意将来自己一鸣惊人:佩戴鱼符、虎符、玉龟,寓意将来自己成为三军统帅或五品及五品以上大员:佩戴麒麟、貔貅、龙则寓意驱灾辟邪,年年平安之意……。
孔叔房自是其中之一。他十年苦读,三次春闱,三次孙山。不知悟到了啥,竟放弃了自己的鸿鹄之志,毁掉了自己亲手书写的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索性开起了茶馆。时日不多,这孔家茶馆在狮子街一片儿来讲,已算得上是个热闹地儿了。
按孔家掌柜的话讲:“若早跟先生学医道,这三十多年来也早有名堂了,谁不知‘秀才学郎中,只须一夜功’。还是人家杨炯讲的好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对于我而言,如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我这人呀,咳!生就与魁星爷无缘,看来也只有开茶馆的缘了!真傻,看来那王侯将相兴许真是有种儿!”
倒也难怪,孔家掌柜原先在没开茶馆时,其实在街里已是小有名气的读书人,字儿写的是润妍燥险生妙韵,浓淡干湿走惊鸿。诗文也都能拿的出手,街里广为流传的就有:
《咏怀》:久有冲天志,不飞亦何然?一日振翮起,乾坤换新颜。
《捣练子》:三尺剑,六钧弓。尘土十年未曾封。一朝驰骋疆场上,馘下名王平狼烽,
《踏莎行》:红叶飘零,霜菊乍艳,小楼凝望归来雁。月圆偏逢中秋节,关情谁言相思断。
斗转星移,人生苦短,鬓白方识金樽浅。悲欢辗转犹梦里,深恐金风妒彩笺。
《鹧鸪天》:十年寒床意未然,草庐茅舍著丹铅。吟诗作赋空自好,不胜一箭定天山。
逝者矣,子曰川。黄鸡三唱两鬓斑。何时大柄能在手,从教春风度玉关。
……

⑩ 阳城镇的历史文化

传说阳城前身为唐尧时代尧母的“养老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气息绵延至今;近几年阳城镇立足传统文化大镇优势,利用多种方式狠抓精神文明建设,连续举办7届农民书画展、5届象棋赛,文明健身活动蔚然成风,2002年被保定市授予文明乡镇,2006年被省、市农民体协授予“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多次被上级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文化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村风民风得到进一步淳化,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良好。
阳城古镇具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清苑县志》载:此处古称“养老城”,原系尧王称帝后为其母安度晚年在此修建一座养老城池而得名。到春秋时期,因此城处九龙河北岸,北岸为阳,故改名为阳城。
尧访舜后,退出王位也来此城养老,一直活到118岁才离开人世,所以后人传颂“河北清苑阳城镇,尧帝母子养老城”。
东汉时期(公元25至220年),此地置“阳城县”,隶属中山国,后省入蒲阴(今顺平)。当初此处经济繁荣,交通便利,通往各县修有驿道,九龙河建有码头,船只通往白洋淀直达天津。它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古阳城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县城东南是方圆数十里的“北国水乡阳城淀”,淀内水草茂盛,荷莲竟放,菱藕成片,整日孩童驾舟,挖取菱藕,采摘荷莲,童歌不断,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游历至此,驻足观赏,在巨作《水经注》中留下了一段美丽篇章《阳城淀》,现已编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自三国两晋至元明清诸朝代,皆闻阳城其名,观其地利,感其史远,共识其乃战略要地、风水宝地、灵气盛地,于是乎,广招各处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修行宫、建寺院、筑庙宇、盖词堂,一个金碧辉煌的庞大古代建筑群体遍布整个阳城镇区。其建筑规模宏大,风格独特更是别有一番风姿。诸如:华严寺内的大小佛像均系元朝时代的石雕艺术珍品;立佛殿内的三皇姑塑像高大神奕;金妆彩画,形象逼真,可与正定的大佛媲美。西城门外的“三元行宫”修建歇山篆角,殿宇巍峨,乃清苑之奇观。建筑群体的布局更是巧夺天工,自西向东的尧母庙、虫王庙、药王庙、河神庙、全神庙、三元庙、瑶池庙、西望庙、文昌庙、五龙圣母庙、真武庙、马王庙、华严寺、天齐庙、二郎庙、孔子庙等与由南向北的龙王庙、魁星庙、关公庙、菩萨庙、倒座观音庙、北岳庙等都以十字街处的三义庙为中心成直线交叉。三义庙前高大的古槐伸出四根大杈,将东西南北四街罩于树下。大树右侧耸立着笔直参天的独根杉木大旗杆。立在大树下向四周眺望,殿宇青砖绿瓦,金碧辉煌。庙脊高低错落,勾心斗角,龙飞云绕,兽头蹲视,栩栩如生,犹如踏进神佛仙境,由此引来四面八方的众多游客、香客、文人墨客,终日云集于此。他们焚香礼拜,许愿求佛,吟诗作画,热闹非凡,若大阳城镇区,真个整日香烟缭绕,昼夜古刹钟鸣,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纵观古镇千年史迹,再看今朝繁华街市,倍感此地神圣精灵,不愧为一代帝王的晚年归宿之处。
文化设施:现有广场,阳城镇小学,阳城幼儿园,阳城飞跃广场舞。

阅读全文

与阳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