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跪求莎士比亚的《连环错》和《驯悍记》读后感!!
今天,我读一篇文章——《剥豆》。 这篇文章实在太精彩了,它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不得不读了一遍又一遍。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和儿子在一起进行剥豆比赛。儿子虽然输了,却没有赌气,也没有泪丧,而是勇敢地面对和承受。
每当我读到“我少,是我输了。”和“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这两句的时候,我觉得儿子即使输了他也表现得很轻松这一点非常难得,没有像母亲所认为的那样会生气。另外,在我读到“外面社会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给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 这一句时,我也深有感触。的确,做任何事,都要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实力,不能抱着侥幸的思想,更不能期望着对手让这你。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非常敬佩那位母亲。虽然母亲见儿子比她慢,就心生怜爱,想让让儿子。可是,她又决定让儿子靠自己的实力赢得比赛。我认为不仅母亲做得非常好,儿子也做得非常好,能坦然地面对失败、挫折等。生活难免会遇到困难,我们都要学会自己独立面对,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算去抢也得不到。
记得同学们曾跟我说过,无论与家长玩什么游戏或是什么比赛,如果输了,就肯定会撒娇或是赌气,不会勇敢的面对。就比如说我吧,记得有一次,我同父亲一起下五子棋。本来五子棋是我的强项,我以为可以在父亲面前好好表现
『贰』 如何分析莎士比亚的《驯悍记》
《驯悍记》 系莎士比亚早期出彩的喜剧之一, 是他第一创作阶段的作品, 讲述了“悍妇” 凯瑟丽娜被其丈夫驯服的故事, 体现了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男权主义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表现了男权社会下对女性所做的规范要求。 莎士比亚的喜剧中大多以爱情婚姻为主题, 描绘美好的生活, 崇尚幸福的爱情, 结局也常以完美谢幕。 在这部剧中, 莎士比亚宣扬了女性在男权社会所应遵从的道德规范――柔弱是女性的特征, 屈从是女性的品德。女主角凯瑟丽娜是位悍妇, 脾气暴躁, 对人粗鲁, 还动辄出手打人。 而她的妹妹比安卡, 则是一个优雅的, 非常有教养的少女。 他们的父亲巴普提斯塔定下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只有当他的大女儿凯瑟丽娜定亲之后, 追求妹妹比安卡的人才可获得她的芳心。 但凯瑟丽娜任性固执, 以致没有人敢上门提亲, 就连她的父亲和妹妹都无法忍受这样一个火药桶。 而后来凯瑟丽娜却嫁给了壮汉彼特鲁乔, 尽管起初是违背她的意愿的。 毕竟, 为了 获得巴普蒂斯塔承诺的丰厚的嫁妆, 彼特鲁乔决心将凯瑟丽娜改造成一个合格的妻子。 彼特鲁乔用类似“以暴制暴” 的方式使其臣服, 且获得成功。 一、 悍妇角色性格的改变 该剧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描述了 悍妇凯瑟丽娜的形象。 当霍坦西奥经人介绍教凯瑟丽娜学习音乐时, 她稍有不顺心就“袭击” 老师。 她把比安 卡逼到一个角落里, 追问哪个是妹妹的意中人。 由于未能获得满意的回答,便开始满屋子追打比安卡。 这些描写生动展现了一个泼妇的形象。 而读者也可以通过他人之口体会到这点。 巴普蒂斯塔, “你这恶鬼一样的贱人”;格雷米奥,“娶她? 鬼才会吧。 傻到和她结婚的人还不得下地狱? ”; 霍坦西奥,“我就是再不济, 也不会为了 座金山和她结婚!” 凯瑟丽娜似乎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魔鬼, 谁要是和她沾上边都得吃不了兜着走。 而彼特鲁乔先生的出现解救了大家, 他将和凯瑟丽娜成亲。 结婚当日,彼特鲁乔“戴着一顶新帽子, 穿着一件旧马甲, 他那条破旧的裤子脚管高高卷起; 一双靴子千疮百孔, 可以用来插蜡烛, 一只用扣子扣住, 一只用带子缚牢。” 很明显彼特鲁乔是故意羞辱凯瑟丽娜。 到了 晚上婚宴的时候,彼特鲁乔执意带妻子回自己的家。 1967 年电影版对此旅途也有很好的描述: 彼特鲁乔和男仆葛鲁米奥都骑着马, 而驴背上的凯瑟丽娜则被远远甩在身后。 天下着雨, 道路泥泞, 凯瑟丽娜下坡时跌入一个水坑, 彼特鲁乔也未伸出援手, 就这样一直到他们到彼特鲁乔家中。 晚餐已准备就绪, 凯瑟丽娜十分饥饿。 但彼特鲁乔故意打翻饭菜让凯瑟丽娜没得吃。 此时凯瑟丽娜的语气变得和缓, “夫君, 请你不要生那么大气, 这肉烧的还不错哩。” 彼特鲁乔知道他的方法起效了, “我这只悍鹰现在非常饿, 在他没有俯首听命以前, 不能让她吃饱, 不然她就不肯再练习打猎了 。 这是以体贴为名惩治妻子的办法, 我就这样克制她狂暴倔强的脾气。” 事实上, 凯瑟丽娜也知道丈夫的折磨她的意图来,“我越是心里委屈,他越是使劲折磨我。” 聪明的卡特里娜选择了 服从。 在他们去往比安卡婚 礼的途中, 彼特鲁乔指向太阳, 并说那是月亮。 凯瑟丽娜说, “您高兴说它是月亮, 它就是月亮; 您高兴说它是太阳, 它就是太阳。” 然后便是凯瑟丽娜完全失去了个性的转折点――从一个泼妇变成一个听话的妻子。 在路森修家举行宴会上, 彼特鲁乔、 路森修和霍坦西奥下了 一个赌注。 彼特鲁乔, “各人去叫自己的妻子出来, 谁的妻子最听话, 出来的最快, 谁就算得胜。” 大家都认为彼特鲁乔必定失败, 但他却显得信心十足。 结果证实彼特鲁乔的胜算――凯瑟丽娜是唯一愿意听候丈夫差遣的妻子。 现在的凯瑟丽娜甚至愿意劝说其他妻子听命于各自的丈夫。“你的丈夫就是你的主人、 你的生命、 你的所有者、 你的头脑、 你的君王; 一个女人对待丈夫,应当像臣子对待君王一样衷心恭顺, 应当长跪乞和, 应当尽心竭力地服侍、敬爱、 顺从。” 凯瑟丽娜的性格发生了 如此巨大的转变, 说明她已屈服于男性统治下的权威。 二、 男权代表性格在剧中的体现 剧中勇敢的彼特鲁乔先生目 的明确, 自信满满。 彼特鲁乔, “既然我的求婚主要是为了钱, 无论她怎样淫贱老丑, 泼辣凶悍, 我都一样笑纳;尽管她的性子暴躁得像起着风浪的怒海, 也不能影响我对她的好感, 只要她的嫁妆丰盛, 我就心满意足了”。 在这个人的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 16 世纪和 17 世纪不容置疑的男性权威和占主导的地位。 彼特鲁乔自身也很粗鲁庸俗。 从他的首次出场与其男仆葛鲁米奥的对话中, 我们可以看见彼特鲁乔对敲门一事的威信。 彼特鲁乔坦率直白, 不是一个伪君子, 甚至公开说自己可以为金钱而结婚。 彼特鲁乔驯服泼妇凯瑟丽娜是本剧不容错过的精彩部分。 第一次相遇 时, 彼特鲁乔用他能想到的所有美丽的话语来形容凯瑟丽娜, 夸张地令人佩服。 夸张的是就业。“我因为到处听人称赞你的温柔贤德, 传扬你的美貌娇姿, 虽然他们嘴里说的, 还抵不过你真实的好处的一半, 可是我的心却被打动了 , 所以特地前来向你求婚, 请你答应嫁给我做妻子。” 即使当凯瑟丽娜对他冷嘲热讽, 彼特鲁乔也笑嘻嘻的。《驯悍记》 1967 年的电影版中对此情景进行了 细致渲染: 在一个谷仓里, 凯瑟丽娜躲避着彼特鲁乔的追逐, 爬上屋顶, 但最后与彼特鲁乔一起掉入棉花堆里了。 彼特鲁乔骑在她身上, 宣告着他的胜利。 三、 剧中角色的对比与转换 凯瑟丽娜和比安卡两姐妹性格的前后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起初,比安卡的温顺可爱反衬出凯瑟丽娜的野蛮霸道。 随着故事的推移, 比安卡却开始在花园与人调情, 与路森修私奔, 对人说脏话并且不听从她的丈夫。比安卡成了一个不恭顺的妻子。 新婚时比安卡便不听从路森修的命令, 因此不难想象她结婚后的行为会是怎样。 这个戏剧的一大特点是大量的角色伪装, 表现出态度的改变和行为及心理的变化。 在《驯悍记》 的外部框架故事中, 贵族让斯赖从流浪汉摇身成为“老爷”; 路森修假扮坎比奥, 以语言教师的身份追求比安卡; 霍坦西奥也扮作音乐老师亲近比安卡; 一个老学究假冒路森修的父亲文森修; 特拉尼奥冒充他的主人路森修。 这些伪装体现了这部喜剧的幽默感, 读者也可以从中发现, 一个人的外表不总是其真实身份的外在体现。 四、 女性权益所受的压抑 实际上, 女性在 16 世纪几乎没有什么法定权利可言。 凯瑟丽娜一旦 结婚就会成为彼特鲁乔的私人财产。 彼特鲁乔, “她是我的家私, 我的财产; 她是我的房屋, 我的家具, 我的田地, 我的谷仓, 我的马, 我的牛,我的驴子, 我的一切。” 同时, 男性也将婚姻作为一种交易。 对于父亲巴普提斯塔来说, 俩个女儿的婚姻也是自己利益的来源。 在这种背景下, 如果一个女人敢公然反抗她的丈夫, 她的努力也是徒劳的。 凯瑟丽娜在剧末发表的长篇大论中对女性所受压迫的无奈感。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 以凯瑟丽娜为代表的女性们, 对男性权威的挑战, 对自身生存危机的反抗, 使其不得不在绝望中使用非理性的抗争手段, 以获得平稳的生活。 莎士比亚仍在维护男性社会的特权, 并未打破囚禁女性的牢笼, 并未真正把女性从第二性的附属性状态中解救出来, 并未赋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主体性地位。
『叁』 求<驯悍记>中这段对白的中文翻译
你的丈夫是你的神,你的生命,你的主人,你的意志,你的国王,内他是照顾你的人,容是为你的衣食而终日奔波劳累与大海的波浪和陆地的崎岖之间的人,他在暴风雨中眺望夜空,在寒冷中守望白昼,而你,却安全又舒服的躺在家里休息!这一切的付出只需要一点点的回报:爱,温柔美丽的面容,和真正的服从。对以上种种他所经受的磨难而言,这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回报啊!
这个是我手工翻译的 ··绝对原创。我也很喜欢莎老呢 ·
『肆』 驯悍记的剧情简介
《驯悍记》是莎士比亚最受欢迎的戏剧之一,早在1908年“美国电影之父”葛里菲斯版就曾将此片改编为权电影。而泽弗尔利1967年导演的这版《驯悍记》,因为有伊丽莎白·泰勒和理查德·波顿的演出,而更加精彩。
泽弗尔利最擅长挑选演员。谁最适合演出莎士比亚笔下这一对言语粗鲁、行为火暴的夫妇呢?当然是好莱坞最疯狂的一对儿:李察·波顿与伊莉莎白·泰勒。《驯悍记》拍摄之时,正是李察·波顿与伊莉莎白·泰勒的第一次婚姻进入第三个年头。之后他们离婚又再次结婚,成了名副其实的欢喜冤家。李察·波顿与伊莉莎白·泰勒都是个性强悍、脾气暴躁的人,他们之间怪异又反复无常的关系,正好适合整部电影的气氛。两人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银幕上狂暴粗鲁的争吵,可能都会叫人大跌眼镜。两人银幕下的紧绷关系仿佛搬到银幕上来,从针锋相对到恩爱逾常,提供了诙谐但充满爆发力的表演。本片的编剧和导演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精巧自然地融入了现代意识和表现手法。丰富的戏剧冲突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在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酣畅淋漓的讥讽背后饱含对人性弱点的理解。剧中星光璀璨,强大的演员阵容赋予了《驯悍记》不一般的张力。
『伍』 神尔经典听读机的曲目包含哪些
1、中国古典天籁: 2、西方铃木左右脑全能音乐: 3、国学经典:《论语》内、《容孟子》、《老子》、《庄子》、《大学》、《中庸》、《弟子规》、《三字经》、《诗经》、《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孙子兵法》、《庄子》孟子、诗经、易经、尚书等内容 4、英文经典:《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驯悍记》、《无事生非》、《辛白林》、《暴风雨》、《麦克佩斯》等 5、还包含唐诗宋词、历代诗歌、历代美文选、德育故事、励志故事、童话故事、中英文儿歌、网络知识等 6、中医养生启蒙之黄帝内经、汤头歌、国学历代美文、历代诗歌、莎士比亚作品、圣经故事、西方神话故事、英文优秀童谣、优秀儿歌、中国历史故事、美德教育故事、诚信故事、爱国故事、奉公故事、乐观故事、尊师故事、孝道故事、名人故事、生存技能故事、EQ故事、经典神话、365夜故事、自然人文网络知识、10万个为什么、等一共1700个曲目。
『陆』 驯悍记是哪一年哪个出版社出版的
解读《驯悍记》中的人物形象
摘 要:《驯悍记》(Taming of the Shrew)是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最著名的喜剧,探索了两性关系以及爱情和金钱的价值等主题,热闹的故事情节背后带有浓厚的文艺复兴时期关怀人的命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色彩。戏剧描写悍妇凯特因为性格暴躁、脾气倔强,找不到任何一个敢娶她的男人,在心不甘情不愿的情况下,她嫁给了高大结实的大胡子男人皮图丘。皮图丘一心要把凯特训练成百依百顺的好妻子,所以他采取了“以暴制暴”的方式,最后终于驯服了凯特的一身傲骨。《驯悍记》中皮图丘对凯特的驯服并不是以爱情为基础,《驯悍记》展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残酷的迫害。
关键词:驯悍记;爱情;男权社会
莎士比亚早期喜剧《驯悍记》的主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从中世纪的对应学说出发,以非秩序的假设为基础,认为此剧是男性对女性的征服,女性对男权的服从。另一种看法认为皮图丘和凯特的故事是以爱情为基础,皮图丘和凯特彼此爱着对方,但却不肯讲出来。
20世纪初,《驯悍记》与《罗米欧与朱丽叶》作为最早被引入中国的莎剧,登上中国戏剧舞台。当时的中国仍旧是封建保守的年代,男性对女性拥有绝对的权利。在这种背景下,《驯悍记》在当时受到极大的欢迎。这个事实表明当时人们对《驯》剧的解释显然是上述第一种——男性对女性的征服。但随着人们对莎剧研究的深入,学者及批评家开始探讨表面故事情节下莎翁的创作意图。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亚辞典》对《驯》剧作如下注释:这部剧作虽然在表面上是写男性对女性的强权和女性对男性的服从,但从剧作的内在深层结构来看,莎士比亚着力表现和歌颂的却是男女主人公身上焕发出来的旺盛的青春和生命活力。⋯《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中,英国莎学专家考核格希尔在其题为《莎士比亚喜剧的基础》一文中写道,“皮图丘自己承认是个追求有钱女子的男人,但他脾气很好,有活力、坦白、诙谐、可爱。毫无疑义,他凯特是一见钟情的。他虽然大喊大叫、狂妄异常,却不是个卑鄙的人。对凯特来说,他好像是她的救星”,“皮图丘决心打击的是这个姑娘的凶悍态度而不是她的精神 ” 。由方平先生主编的《新莎士比亚全集》中,《驯悍记》的前言也谈到了类似看法,认为剧中驯服的目的在于打破那把凯特的“真我”紧紧地笼罩住的“假我”的外壳,以使凯特从变态的性格中解脱出来,开始她渴望的正常生活。对于仍处于主导地位的《驯》剧第二种解释则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皮图丘对凯特无一丝爱情可言,皮图丘的“驯悍”与小夫妻吵架有天壤之别,是对凯特纯粹的身体和心灵的凌辱。事实上,《驯》剧表现了具有独立叛逆精神的姑娘是怎样被男权迫害着,一步步逼到走投无路境地的悲剧故事。
《驯悍记》中女主人公凯特是帕度亚富翁巴普提斯塔的女儿,秉性暴躁,悍声远播,以至于求婚者不敢问津。这时,维洛那绅士皮图丘得知凯特的情况后,决定娶她为妻。皮图丘在向凯特求婚和婚后的几天里,以爱护妻子为名,故意做出一副比凯特更暴躁、任性和乖戾的样子,让她饱尝饥寒劳累之苦,倍受遭人误解、怠慢的折磨,从而使她领悟到一个聪明的妻子不应倨傲粗野,故意和丈夫闹别扭的道理,而且成为帕度亚城最柔顺的妻子。
基于此剧喜剧的特点,批评家们努力去寻找使人愉快的主题。但是皮图丘的行为真的是基于对凯特的爱情吗?如张泗洋先生所言,《驯悍记》所表现的夫妻矛盾事实上是一种具有相当普遍意义的社会性冲突,凯特与家庭、丈夫的对立,实质上是她为了求得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所进行的斗争。
凯特的人生悲剧,实际上从她成长的家庭中就孕育了。她是多子女家庭中不被喜欢的孩子。由于她追求自由独立的叛逆性格使她的父亲毫不掩饰对她的失望和轻视。她被称作泼妇,在帕度亚以善于骂人出名,被周围的人们冠以疯、悍、泼,而她不过是刚刚成年的,或尚未成年的少女。剧中,她所有能称得上“悍举”的也就是她追打她的妹妹。事实上,这是在家庭中不受重视的孩子嫉妒家中宠儿常有的现象。不可否认,凯特的性格中带有长期压抑环境中生活的扭曲成分。而其他的“悍举”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父亲巴普提斯塔从来便把婚姻大事看作是一桩商业交易,从开始凯特就是其父亲的“滞销货”。他急于将“滞货”出手,女儿幸福与否不在他考虑之列。第一幕第一场中,当凯特的父亲近乎乞求葛莱米奥和霍坦西奥(比恩卡的追求者)看在熟人朋友的份上,商量商量,乞求他们中的一位娶凯为妻时,凯特又羞又恨地责备父亲不该让两个臭男人取笑她,大骂拿她取笑的葛莱米奥和霍坦西奥,声称她若是嫁给了他们其中的哪个臭男人,她会用三只脚的凳子打破他的鼻头,把他涂成花脸叫人笑话。
凯特和皮图丘尚未见面,婚姻就由她父亲决定了,她已经像货物一样被易主,成为皮图丘的财产了。她的悲愤,她的无奈毫无用处。就这样,新婚,本应是一个女子最幸福快乐的时候,然而,对凯特却是屈辱的开始。凯特知道皮图丘借着爱惜她的名义,用饥饿和困乏来折磨她,对她进行身体摧残;再用摧残她骄傲的尊严来“驯服”她。正如皮图丘所讲,要“拿她当一只乱扑翅膀的倔强鹞子一样对待”。最初,是凯特少女的体面之心被羞辱,皮图丘故意在婚宴上姗姗来迟,举止粗俗,在众人面前使凯特尴尬。之后他以爱护妻子为名,使凯特饱受饥寒之苦,精神身体被虐待。继而他专横跋扈到了不知羞耻的无赖的境地,如第四幕第三场中,皮图丘逼迫凯特承认两点钟是七点钟;第四幕第五场中,指太阳为月亮。更有甚者,皮图丘竟然硬说年迈的文森修是美貌姑娘,要凯特与他亲热亲热。最后,皮图丘公然用打赌的方式取笑自己的妻子。
上述皮图丘的种种行为已远远超出了小夫妻拌嘴、或吵架的范畴,更丝毫谈不上爱情。在《驯》剧第一幕中,偶来此地的皮图丘就明确表示他的求婚主要是为了钱,无论对方是怎样淫贱老丑,泼辣凶悍,他都不在乎,都一样欢迎,但前提条件是嫁妆丰厚。
在皮图丘和凯特的较量中,皮图丘的凶悍、无理和无耻到了令人无法相信的地步。她的抗争更艰难,更孤独。剧中,莎翁没有给凯特独自的机会说出心里话,以至于让许多学者和读者误解凯特。莎翁之所以没有让她讲出自己的心里话,原因正在于那个时代没人能懂凯特的悲苦,没人同情和理解她。她的抗争,在整个男性的世俗社会都当作自作自受,是一件无理取闹的、可笑的事。就连剧中淑女典范妹妹比恩卡都感到凯的“妇道宣言”很刺耳,但剧中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好男人”卢森修竞闻之而悦,并劝其妻也应该学学这样的“妇道”。
《驯悍记》的“戏中戏”的结构,由于没有对序幕做最后交待而被认作是莎士比亚的早期喜剧的缺点。事实上,也不能排除这是莎翁特意的安排。如果说当局者迷,舞台上,凯特被一群有钱有势的人肆意地戏弄,侮辱;那么,舞台下,作为旁观者又如何?上至贵族下至社会最底层的老酒鬼都在乐不可支地欣赏她的遭遇。这种戏中戏的结构无声地表达了莎翁对世道的谴责:整个世界都在拿这个姑娘的痛苦当笑话来看!同时,凯特孤立无援地抗争的境地被强化了。
20世纪初上演的莎剧的第一部有声片《驯悍记》,由女影星毕克馥扮演的凯特,一边正经地宣扬着妇道,一边对两个新娘会心地眨眨眼睛,这无疑是个嘲笑大男子主义的小动作。不过,对《驯》剧的这种处理方式未免过于温和了,不足以表现男权对女性人格的摧残。
据考证,欧洲各国的民间口头文学中都曾出现过悍妇的形象,和以残暴的手段“驯妻”的故事,例如,古代苏格兰民谣《一张马皮裹悍妻》。莎士比亚对这个残暴虐待女性的故事进行了大改动,嬉笑怒骂取代了极端的场面,于是《驯》剧以喜剧的面目出现了 ,试想,在男性对女性有绝对统治权的伊丽莎白时代,将一张马皮裹悍妻的故事搬上舞台岂不更使观众欢迎?很显然,剧作家不赞同,某种程度上甚至厌恶民谣中残暴的驯妇行为。
进入20世纪80年代,诸多中国莎学研究者借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来分析《驯悍记》,得出皮图丘帮助凯特从变态的“自我”中解放出来,恢复“本我”,开始富于希望的新的人生阶段的结论。殊不知,正如美国女权主义者米利特所言,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表面上置男女于平等的地位加以分析,事实上,他的理论为男女的不平等提供了理论支持。剧中,皮图丘说:“她是我的家私,我的财产;她是我的房屋,我的家具,我的田地,我的谷仓,我的马,我的牛,我的驴子,我的一切。”借皮图丘之口,莎士比亚点明妇女在这个时代的可悲地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诸多学者从男性的角度不自觉地将男权世界强加于女性,温顺服从被想当然地认为是女性的美德。这在客观上忽视了作为女性所特有的、区别于男性的情感和思维方式。这也是很多学者认为《驯》剧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喜剧的原因之一。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戏剧形象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几乎每一部作品里都倾注莎翁理想和怜爱的女性。不论是《威尼斯商人》中睿智勇敢,为束手无策的男人解决棘手问题的鲍西娅.还是《罗米欧与朱丽叶》中不受封建习俗束缚,为了爱情不惜牺牲生命的朱丽叶,或是《李尔王》中充满真爱和诚实的考狄丽娅,《爱的徒劳》中机智的罗瑟琳,《无事生非》中不甘心女性屈辱命运的贝特丽丝,即使在没有多少女性人物参与、男性占统治地位的《居理厄斯·凯撒》中,勃鲁托斯的妻子波希娅也要求在家庭中与丈夫平等的权利。所有上述女性人物无不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难道莎翁的《驯悍记》中的凯特属另类女性?当我们从女性的角度去理解凯特,就深深地体会到她的痛苦。凯特已彻底领教过皮图丘精心策划的神经战,她独立的人格和作为人的尊严受到一次次重创。正如文中所言,凯特是一位心智健全的女性,作为“新嫁娘”,她必须在众人,特别是家人面前努力使自己免受彼特鲁桥的进一步凌辱。她的“妇道宣言”,表面的驯服使皮图丘失去了正面出击、凌辱她的机会。凯特很明白皮图丘的用心。她反抗,但她却如一只被缚的鹞子。她那过分谄媚夫权的言词明白地暗示她的驯服是无可奈何的假话。她的无可奈何使她的悲剧意味更深厚,她的个人悲剧已经融进整个社会的悲剧之中了— — 她代表千千万万个在男权统治下苟且偷生的女性。与莎剧其他女性人物相比较,凯特应该是呼唤女性独立人格的最强音。
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