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潮学的研究机构
随着潮汕人四海闯荡的履痕,海内外专业半专业、官方或民间的潮学传播研究机构,遍布海内外潮人聚居点。海外的不少国家地区的潮商潮人社团中内设有研究传播机构,尤其以东南亚为多,海内的有一些高等院校的潮汕文化促进会等,这些专业或版专业研究机构有的从事移民史、宗教史等的研究,有的从事地域、风俗民情等方向,或点或线,但相对来说,还不是十分全面、系统。
而综合性潮学专门研究机构则主要在香港及大陆潮汕本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韩山师范潮学研究院(曾用名韩山师范潮汕文化研究室,潮汕文化研究院,潮学研究室,2008年起用现名),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潮州饶宗颐学术馆,等。 这些专业机构都有不俗的学术成果,并构筑深化潮学研究的平台,举办、协办各种类型的研讨会。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已出版《潮汕文库》,集结潮汕文化论著160种、4106万字,征集收藏各类侨批11.6万封,其中侨批原件3.2万多封,成立潮汕侨批档案馆。 部分综合性潮学研究机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汕头金湖路玫瑰园29幢西座汕头,3/4/17/40路公交玫瑰园站,步行潮学研究院广东省潮州市韩山师范学院内潮州,1/13路直达韩山师范站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香港香港大学内香港,港岛太古广场地下线23/40/40M,步行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大学内汕头,6/17路直达汕头大学站潮州饶宗颐学术馆潮州古城区下水门城脚潮州,12路后陇路口站,步行
② 请问有谁知道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新侨批文物馆的开馆时间
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于1990年底,以开展潮汕区域文化研究、内服务潮汕社会、联容络海内外有关学者为宗旨。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是在近年来区域社会研究的潮流影响下开展的。这种研究强调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框架的重要部分,把空间作为观察历史的重要手段,注意基层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注意制度和政策在特定的地域里如何变异,并对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产生作用。
③ 是“潮汕”文化,还是“潮州”文化
应该是“潮汕”文化
关于“潮汕文化”,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名称问题。之所以称“潮汕文化”,有一个依据和参照,就是岭南文化。目前,我省历史文化学界的主流观点都认为,岭南文化包括三个部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这些都是区域性的文化,《中华文化大辞海·文化精萃分类卷》称为“带有浓重地方特点的”“地方文化”。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都有大量海外移民,所形成文化都有一定群体性、民系性,但作为亚文化的一种,归根到底都是地方文化。作为地方文化,只有用“潮汕”这个词,才能涵盖现今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以至汕尾市海陆丰和梅州市的丰顺大埔一带。
称潮汕文化,本并没有异议。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不少有识之士,包括省里的一些非潮籍领导,如王屏山副省长,开始提出要对这一别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进行系统研究。于是,汕头大学率先于1990年11月成立了由杜经国教授任主任的“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并先后出版了两集《潮汕文化研究论丛》。翌年年底,在吴南生主席的倡导下,潮汕三市联手成立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由刘峰主席任理事长,聘请饶宗颐先生等为顾问;1993年底,由饶宗颐先生担任主编的《潮学研究》创刊。此后,揭阳市也成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揭阳市研究会”。这期间,多位知名学者先后以“潮汕文化”为题著文。如詹伯慧的《新世纪潮汕文化研究之我见》,曾骐的《韩江流域史前考古与潮汕文化源》,蔡起贤的《外来文化与潮汕文化的交融》,林伦伦的《对潮学和潮汕文化的再认识》,赵春晨的《略论近代潮汕文化的转型》,新加坡黄叔麟的《潮汕文化在新加坡》,美国翁绍裘的《潮汕文化对外交流的特征和影响》,等等,等等。2001年7月,由黄挺、陈占山著,并经杜经国审定的《潮汕史》(上册)出版发行,标志着潮汕历史文化研究已获得阶段性的丰硕成果。
我们还不应淡忘了在每届潮学研讨会上,潮汕三市领导和海内外嘉宾都围绕“潮汕文化”这一共同关注的课题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比如,第二届(1997年),潮州秦昌大副书记的讲话就毫不含糊地阐明:“潮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地域文化的独特风格,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庄世平先生则说:“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支流”。陈伟南先生也强调:“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支”。李嘉诚先生还特为研讨会发来贺词,十分明确地指出:“潮汕文化丰富,源流绵长而具特色”。要说“共识”,这就是海内外潮人的共识。
令人不解的是,近一两年来,有些人却认为“潮汕”的“汕”字比较晚出,而“潮州”历史长,更有代表性,所以打出“潮州文化”的旗号,而不屑于提“潮汕文化”,并不认同于岭南文化。这种看法显为不当。
如所周知,“潮汕”一词完完全全是个地域名称,早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区位概念非常明确。作为地域名称,根本不必考虑其中某个字什么时期才出现。而如果用“潮州”一词,就必然会让人误以为指当今行政区域上的潮州市,容易产生歧义。称“潮州文化”无异于作茧自缚。所以用“潮州文化”来指称潮汕地区的文化,是不适宜的。这就像我们不宜把广府文化称为广州文化,把客家文化称为梅州文化一样。我们不妨再查找一下全国若干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诸如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等等,几可说没有一个是用行政区域名指称的。比如吴越文化,其所涵盖的有今之江浙大部和皖赣部分地区,显见用行政区域名称是包涵不了的。
④ 潮汕文化研究报告
潮汕文化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近几年出土的文物,都足以证明潮汕有悠久的历史。
1、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22年,潮汕一带称为南交之地,属于“扬州之域”,人烟稀少,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属于百越的一支。我们将把这8000年的漫长的时期,按照考古文化类型,分成四个阶段来叙述。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一)象山文化,(二)陈桥文化,(三)后山一浮滨文化,(四)南越文化。这一时期潮汕较少受到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土著文化色彩很浓。根椐考古资料可知,在这一段时间里,潮汕文化先是与东面的闽南文化保持一致,后来,西面的南越文化入侵,改变了潮汕地区文化的原来面貌。在这一阶段,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进程,不但滞后于中原,也滞后于周边地区。《礼记》就有“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意为刻画额肌,足趾相交)”的记载。
2、公元前222年至960,汉文化的进入与土著文化的汉化时期。当时居住在潮汕的越人富有反抗精神,这在《史记》、《淮南子》、《后汉书》等古籍中均有所述。如《淮南子》在记载秦军南侵(公元前213年)时,说越人都撤至山林之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并推选“桀骏”者为将,发动夜攻,大败秦军,“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描述得极为生动。但是,不管越人如何勇敢善战,却终究抵挡不住比之远为先进的秦汉大军。秦朝在尉屠睢被杀之第二年(公元前 214年),又派赵佗率领充军罪人遣戍越地。自此约100多年的时间里,汉族军队和随军家属一齐进入岭南地区,渐渐“与越人杂处”。史禄(或称监禄)正是在那个时候为大军凿渠运粮,后“留家揭岭”,成为有史所载的汉人移居潮地的首创者。西汉元鼎年间,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大军征讨南越,使百越人中的南越支裔,随着东越、闽越之后也灭亡了。由于不断汉化的结果,百越人的各个部族大多逐渐融合到统一的中华民族之中。此后,除三国时的“山越”,以及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尚有“巡抚岭南,百越皆伏”等偶尔的记载外,“越”字基本在史籍中消失,未被汉化的百越人遗裔,又重新被统称为“南蛮”
3、960年至现在,潮汕文化的昌盛时期。汉文化的潮州地方亚型,是在宋元以后闽南移民的大规模迁入,才逐渐形成。此后,潮汕文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翁辉东先生在《海滨邹鲁论》中指出:“潮州文化,蕃于宋,而于元,乃竟澎湃于明代”“积之厚者,其流必先……故有清初叶,明风尚流。”据史载,终宋一代317年,潮人登科共172人;终明一代276年,潮人登科共157人。明嘉靖及万历年间,潮人在京城任职者竟多达170余人,这对于南国海隅的潮州来说,莫不是一个奇迹。“御街讲白话”这句俗语就发生在明代。人文的昌盛,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必然保持“积之厚者,其流必先”的文化优势,必然对整个潮州民系的文化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⑤ 潮汕的潮学研究
潮学,文化专用名词,是以全球潮人为研究对象,涵括地理、文化、经济、人物、历史、哲学、社会等潮汕人文的一门专业学问。潮汕文化积淀深厚,20世纪80、90年代,饶宗颐首倡一门关于潮人的学问。海内外学者踊跃响应,遂出现于学界。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传播基金会于1993年设立潮学奖。潮学奖每两年评奖一次,分研究、传播、资料征集三项,获奖对象涵盖海内外,香港饶宗颐教授获弘扬潮汕文化特别荣誉。 潮学研究对象最具代表性、最重要、最有特色的三个方面:
第一,潮汕文化的最具特征的内容是潮州话。一方面,潮州话是现今中国方言中最古远、最特殊的。另一方面,语言既是人类进行思维和表达交流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是多种文化内容的载体。
第二,潮汕的农艺和手工业工艺是潮汕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潮汕文化的特色应该用“精细”二字来概括,从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性来看,“种田如绣花”的潮州农艺和“刻木石似微雕”的手工业工艺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第三,“潮人善经商”的名声远播海内外,潮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外潮商,从清朝到现当代,世界各地的潮商真可谓人才辈出,富商如云。而潮商又与华侨史、与潮人不经意创造而留给后人的一笔全国绝无仅有的财富一侨批密切相关。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位于汕头市金平区金湖路154号.汕头市民主党派大厦)
汕头大学设有潮汕文化研究中心
香港大学设有饶宗颐学术馆
韩江师范学院设有潮学研究院。
⑥ 潮汕的文化荟萃
潮汕地区拥有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潮汕善堂堪称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典范;潮州菜享誉全国,是国内最高端的菜系之一,其作为粤菜的中坚力量,有最上得厅堂菜式之称;潮剧是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而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俗称《荔镜记》可谓是用潮州话编写而成的第一本文学巨著。在歌舞奏乐方面,所谓“北有秧歌,南有英歌”,粗犷豪迈的普宁、潮阳英歌舞是南方艺林一朵奇葩;而作为潮州音乐下的一大门类,欢庆喜人的潮州大锣鼓更是声震海内外;另饶平步马舞、澄海蜈蚣舞、乔林烟花火龙等广场表演亦颇具观赏性;民居方面,“潮汕厝,皇宫起”,独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别有一番古典雅致。
综述,纷繁荟萃的潮汕文化是数千万潮人所共有的精神财富,其起源于潮汕先民、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创新于现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她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有自己的潮州话、潮汕戏剧(潮剧、潮州铁支木偶戏、正字戏)、潮州音乐、潮州菜、潮州工夫茶、工艺品(如潮州刺绣、潮州木雕,贝雕,石雕,抽纱,剪纸、麦秆画、瓶内画等)、潮汕民俗和潮汕特有的慈善结构(如潮汕善堂)等特色,它既是潮汕的,也是世界的。
馆藏方面,位于汕头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侨批文物馆是国内首个侨批文物馆;潮南区的刘明通博物馆是国内首个民间博物馆,民间博物馆还有潮安的华夏历史博物馆以及其他还养在深闺待人知的如位于潮州市牌坊街太平路某家店;潮州的陈仰中美术馆是我国第一家个体陶瓷美术馆;陈舜羌木雕艺术馆、传统工艺品陈列馆、中国瓷都陈列馆、饶宗颐学术馆、淡浮文物院、陶瓷八珍楼。澄海区的塔山风景区有国内首个民间纪念馆;人物博物馆及故居有揭阳黄岐山的潮州八贤纪念馆,丁日昌博物馆
,普宁“八一”纪念馆,普宁市南溪镇杨石魂故居,普宁市洪阳镇林则徐旧居(文昌阁),揭西县曾习经故居,普宁市方方纪念馆,普宁市的庄世平博物馆,普宁市方耀故居。潮州市饶宗颐故居,潮安县林大钦故居,饶平县张竞生故居;汕头市蓬州所城翁万达故居,澄海区的唐伯元博物馆,澄海区秦牧故居,澄海郑信故里,澄海陈慈黉故居,潮阳区蔡楚生故居,潮阳区大峰祖师纪念馆,潮南区周光镐纪念馆。 潮州春饼:《舌尖2》第一集,介绍了潮州的“春饼”。那诱人的卖相和感性的节目解说词,都叫人印象深刻、垂涎三尺。潮州春饼是潮州传统小吃当中的佳品,又名潮州春卷。这种小吃虽然算不上什么名贵的菜式,但是却是潮州人逢年过节必吃的传统美食,凝聚了潮州人浓浓的乡情和亲情。
汕头蚝烙:《舌尖2》的第二集,介绍了闻名遐迩的汕头蚝烙。这是一种在潮汕非常常见的地方特色小吃,但已经风靡海内外,变成在各地潮菜餐馆都可以吃到的美食。不过,如果到汕头本地品尝这种小吃,还是会发现其独特的风味,与酒楼中并不一样。揭阳乒乓粿:揭阳的小吃,首推“乒乓粿”。这种小吃源于揭阳,发扬光大于揭阳,口味独特,品后让人齿颊留香。来到揭阳,不仅要品尝乒乓粿,购买其作为手信带回给家人朋友也是一项必须做的“功课”。
⑦ 汕头市潮汕文化研究院是什么组织
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于1990年底,简称“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是潮汕本土首个版专门以潮汕历史文权化为研究对象的高校学术机构
1990年11月15日至11月19日,由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汕头市政府汕头大学和韩山师范专科学校(“韩山师范学院”前身)联合主办的中国历史文献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汕头大学举行,出席会议的海内外专家、学着118名,提交论文118篇,像这样集全国各地及海外研究成果于一堂,以潮汕历史文献和文化作为专题进行学术讨论,前所未有。亦将潮汕的历史文化学术活动提升至全国性的研究层次。(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纪事》第五章冬.把根留住[1] )此举为之后亮起旗帜的“潮学”奠定基础。[1] [2]
在该次会议上,时汕头大学校长戴景寰宣布成立“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由广东省政协原主席吴南生担任名誉主席,饶宗颐任名誉顾问,陈厚实、黄赞发、刘峰、吴勤生等担任顾问,汕头大学杜经国教授任首任研究中心主任。
⑧ 跪求潮汕历史文化图片及资料
古称为潮州文化,是海内外潮人的根,在广东潮汕地区(以现在广东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为中心)。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潮州人,是汉民族中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的一个支系。我们把潮汕人所创造的文化名为"潮汕文化",并给它以如下界定:
首先,潮汕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它是在潮汕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潮汕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隅,广东省的最东端,与福建省毗邻,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地形大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东北和西北多高山丘陵,绵延起伏,东南瀚海连天,形成一个内陆比较封闭,而有很长海岸线的地理小区域。这种地形地貌特征对潮汕文化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其次,潮汕文化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它们组成了既与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与周边其它地域文化有异的一个体系。在这些文化特质中,语言是最具有区别性特征的一种。因而,我们把潮汕文化理解为,由讲潮汕话的民系所创造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其三,潮汕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在自成体系之后,由于潮汕人的迁徙,潮汕文化向海外传播,同时吸收其它文化的因素,不断发展。
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清中叶著称一时的广帮商人,主要由广州帮和潮州帮商人组成,潮州帮商人在国内的东南沿海及江西一带生意做得很大,在泰国、新加坡一带颇有势力。强烈的商品意识,是潮汕人一种颇具优势的文化潜质,使他们在改革开放时期足迹遍及城乡,渗透各行各业,特别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