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船舶的发展历史
船舶从史前刳木为舟起,经历了独木舟和木板船时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后,又开始了以钢船为主的时代。船舶的推进也由19世纪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风力(即撑篙、划桨、摇橹、拉纤和风帆)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
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建成第一艘采用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脱”号,时速约为 8公里/小时;1839年,第一艘装有螺旋桨推进器的蒸汽机船“阿基米德”号问世,主机功率为58.8千瓦。这种推进器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因而被迅速推广。
1868年,中国第一艘载重600吨、功率为288千瓦的蒸汽机兵船“惠吉”号建造成功。1894年,英国的帕森斯用他发明的反动式汽轮机作为主机,安装在快艇“透平尼亚”号上,在泰晤士河上试航成功,航速超过了60公里。
早期汽轮机船的汽轮机与螺旋桨是同转速的。后约在1910年,出现了齿轮减速、电力传动减速和液力传动减速装置。在这以后,船舶汽轮机都开始采用了减速传动方式。
1902~1903年在法国建造了一艘柴油机海峡小船;1903年,俄国建造的柴油机船“万达尔”号下水。20世纪中叶,柴油机动力装置遂成为运输船舶的主要动力装置。
英国在1947年,首先将航空用的燃气轮机改型,然后安装在海岸快艇“加特利克”号上,以代替原来的汽油机,其主机功率为1837千瓦,转速为3600转/分,经齿轮减速箱和轴系驱动螺旋桨。这种装置的单位重量仅为2.08千克/千瓦,远比其他装置轻巧。60年代先后,又出现了用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联合动力装置的大、中型水面军舰。
当代海军力量较强的国家,在大、中型船舰中,除功率很大的采用汽轮机动力装置外,几乎都采用燃气轮机动力装置。在民用船舶中,燃气轮机因效率比柴油机低,用得很少。
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又为船舶动力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1954年,美国建造的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功率为11025千瓦,航速33公里;1959年,前苏联建成了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功率为32340千瓦;同年,美国核动力商船“萨瓦纳”号下水,功率为14700千瓦。
现有的核动力装置都是采用压水型核反应堆汽轮机,主要用在潜艇和航空母舰上,而在民用船舶中,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没有得到发展。70~80年代,为了节约能源,有些国家吸收机帆船的优点,研制一种以机为主、以帆助航的船舶。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联合控制,日本建造的“新爱德丸”号便是这种节能船的代表。
古代中国是当时造船和航海的先驱。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造船工场,能够制造战船;汉代已能制造带舵的楼船;唐、宋时期,河船和海船都有突出的发展,发明了水密隔壁;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宝船,在尺度、性能和远航范围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近代中国造船业发展迟缓。1865~1866年,清政府相继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建造了“保民”“建威”“平海”等军舰和“江新”“江华”等长江客货船。
新中国成立后,船舶工业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建成一批沿海客货船、货船和油船。60年代以后,中国的造船能力提高得很快,陆续建成多型海洋运输船舶、长江运输船舶、海洋石油开发船舶、海洋调查船舶和军用舰艇,大型海洋船舶的吨位已达30万以上载重吨。除少数特殊船舶外,中国已能设计制造各种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
❷ 船舶历史发展
船舶是指能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船舶在国防、国民经济和海洋开发等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船舶从史前刳木为舟起,经历了独木舟和木板船时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后,又开始了以钢船为主的时代。船舶的推进也由19世纪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风力(即撑篙、划桨、摇橹、拉纤和风帆)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
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建成第一艘采用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脱”号,时速约为 8公里/小时;1839年,第一艘装有螺旋桨推进器的蒸汽机船“阿基米德”号问世,主机功率为58.8千瓦。这种推进器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因而被迅速推广。
1868年,中国第一艘载重600吨、功率为288千瓦的蒸汽机兵船“惠吉”号建造成功。1894年,英国的帕森斯用他发明的反动式汽轮机作为主机,安装在快艇“透平尼亚”号上,在泰晤士河上试航成功,航速超过了60公里。
早期汽轮机船的汽轮机与螺旋桨是同转速的。后约在1910年,出现了齿轮减速、电力传动减速和液力传动减速装置。在这以后,船舶汽轮机都开始采用了减速传动方式。
1902~1903年在法国建造了一艘柴油机海峡小船;1903年,俄国建造的柴油机船“万达尔”号下水。20世纪中叶,柴油机动力装置遂成为运输船舶的主要动力装置。
英国在1947年,首先将航空用的燃气轮机改型,然后安装在海岸快艇“加特利克”号上,以代替原来的汽油机,其主机功率为1837千瓦,转速为3600转/分,经齿轮减速箱和轴系驱动螺旋桨。这种装置的单位重量仅为2.08千克/千瓦,远比其他装置轻巧。60年代先后,又出现了用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联合动力装置的大、中型水面军舰。
当代海军力量较强的国家,在大、中型船舰中,除功率很大的采用汽轮机动力装置外,几乎都采用燃气轮机动力装置。在民用船舶中,燃气轮机因效率比柴油机低,用得很少。
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又为船舶动力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1954年,美国建造的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功率为11025千瓦,航速33公里;1959年,前苏联建成了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功率为32340千瓦;同年,美国核动力商船“萨瓦纳”号下水,功率为14700千瓦。
现有的核动力装置都是采用压水型核反应堆汽轮机,主要用在潜艇和航空母舰上,而在民用船舶中,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没有得到发展。70~80年代,为了节约能源,有些国家吸收机帆船的优点,研制一种以机为主、以帆助航的船舶。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联合控制,日本建造的“新爱德丸”号便是这种节能船的代表。
古代中国是当时造船和航海的先驱。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造船工场,能够制造战船;汉代已能制造带舵的楼船;唐、宋时期,河船和海船都有突出的发展,发明了水密隔壁;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宝船,在尺度、性能和远航范围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近代中国造船业发展迟缓。1865~1866年,清政府相继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建造了“保民”“建威”“平海”等军舰和“江新”“江华”等长江客货船。
新中国成立后,船舶工业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建成一批沿海客货船、货船和油船。60年代以后,中国的造船能力提高得很快,陆续建成多型海洋运输船舶、长江运输船舶、海洋石油开发船舶、海洋调查船舶和军用舰艇,大型海洋船舶的吨位已达30万以上载重吨。除少数特殊船舶外,中国已能设计制造各种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
❸ 中国船的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
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19世纪中叶,船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
❹ 中国船舶发展史
六机部沿革及任务:
解放初期——51年成立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52年划归一级部,任务回是抢修改装军船支援答解放战争(45-50年)和朝鲜战争;打捞沉船、修造民船、建造小炮艇;接管和改造旧中国的修造船厂;集中力量建造苏联转让的舰艇;组建船舶科技机构;着手研制万吨轮等。
1961至1978年,是新中国船舶工业曲折前进的18年。63年正是成立六机部。主要任务调整方针任务,组建国产化协作机制,立足国内配套,调整生产方向以军品为主,造船从仿制改进到自行研制(研制出核潜艇、远洋探测船、万吨轮等),贯彻战略部署重点建设三线。文革中遭到创伤。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保军转民再次调整生产方针,实行军民结合、军品优先,民用船舶迅猛发展。以五种军船(导弹驱逐舰、核潜艇、常规潜艇、导弹快艇、护卫舰)为重点,研制完成两项重大工程(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远洋测量船队),造船业稳步全面发展。1982年改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以后又分为中国船舶北方重工集团和中国船舶南方重工集团。
❺ 船的发展历史
船是水路主要运输工具。船的起源国尚无定论。早在公元前6000年,人类已在水上活动。世界上最早的船可能就是一根木头,人们试着骑到水中漂浮的较大的木头上,从而想到了造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
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19世纪中叶,船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
❻ 新中国船舶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船舶工业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建成一批沿海客货船、货船和油船。60年代以后,中国的造船能力提高得很快,陆续建成多型海洋运输船舶、长江运输船舶、海洋石油开发船舶、海洋调查船舶和军用舰艇,大型海洋船舶的吨位已达30万以上载重吨。除少数特殊船舶外,中国已能设计制造各种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
解放初期——51年成立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52年划归一级部,任务是抢修改装军船支援解放战争(45-50年)和朝鲜战争;打捞沉船、修造民船、建造小炮艇;接管和改造旧中国的修造船厂;集中力量建造苏联转让的舰艇;组建船舶科技机构;着手研制万吨轮等。
1961至1978年,是新中国船舶工业曲折前进的18年。63年正是成立六机部。主要任务调整方针任务,组建国产化协作机制,立足国内配套,调整生产方向以军品为主,造船从仿制改进到自行研制(研制出核潜艇、远洋探测船、万吨轮等),贯彻战略部署重点建设三线。文革中遭到创伤。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保军转民再次调整生产方针,实行军民结合、军品优先,民用船舶迅猛发展。以五种军船(导弹驱逐舰、核潜艇、常规潜艇、导弹快艇、护卫舰)为重点,研制完成两项重大工程(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远洋测量船队),造船业稳步全面发展。1982年改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以后又分为中国船舶北方重工集团和中国船舶南方重工集团。
❼ 船的发展史是什么
舟船发展史绵延数千年,最早还得从远古说起。
1.在原始社会初期,先民们尚以渔猎和采集为生,他们的活动范围被局限于靠水很近的地域。但由于没有一定的工具,他们无法捕捞深水中的鱼群,无法狩猎河对岸的野兽,不仅如此,如遇洪水泛滥,他们甚至连生命都不能保全。恶劣的环境与求生的本能迫使人类去思考,人们开始寻求一种可以浮于水上的工具,以期猎取更多的食物和战胜洪水的危害。
然而究竟什么东西能够浮于水面而不沉?长期与自然界的抗争不断增添着人们的智慧,自然现象的反复出现也给人以一定的启迪。
“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世本》)“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淮南子·说山训》),古人终于认识到某些物体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为人们创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诱因。
2.经过长期实践,古人创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这是一种用树干或竹子并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物体。原始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单根竹木虽具浮力,但因其为圆形,浮在水中易滚动且面积窄小,运载力有限,如将数根并扎,则在水中可平稳漂浮且运载量增加,既可载物又可载人。
继编木为筏之后,又有“刳木为舟”(《周易·系辞》)。“刳”是割开、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独木舟。
它是一种用独根树干挖成的小舟,其制做过程是:先选用一棵粗大挺直的树干,将不准备挖掉的部位涂上湿泥,然后用火烧烤未涂湿泥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状后,再用石斧等工具砍凿,这样疏松的焦炭层很快就被“刳”尽,如此反复多次,独木终被“刳”成带槽的舟。
有了舟,人们尚不能在水中随意行驶,还必须有推动独木舟行进的工具。“剡木为楫”(《周易·系辞》),即是指古人制桨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楫,捷也,拨水使舟捷疾也”(《释名·释船》)。削木头做成桨,以推进舟的行驶。
在舵未出现以前,桨还有控制方向的作用。独木舟与桨相配合,人们才可较随意地在水面上活动。“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周易注疏》卷4)独木舟具体出现的时代尚不能断定。
3.但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桨,这表明至迟在大约七千年前,我国已开始使用独木舟,同时也说明,我国发明和使用舟船的历史较之车马出现的时代要早数千年之久。
❽ 船发展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
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
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
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
19世纪中叶,船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
小艇商船 :以商业行为为目的的船只。
客轮 : 旅客输送用船。
货船 : 货物输送用船(载客15人以下者)。如运输原油的原油船、货柜船、散装货船等。 渡轮 : 主要运载货物,乘客,汽车。
铁道车两渡轮 : 能运送大型铁道车两的渡轮。
货客船 : 兼货物输送与旅客输送用船。
救助作业船:用于海上救护工作。
工作船:处理打捞等工作打捞船,从事科研考察工作的科考船,事对航行中的船只的维护修理工作的工程船。都属于这一范畴。
渔船 : 用于捕鱼业的用船。
非商船 : 非商业行为目的使用船只。
快艇 : 主要用于水上娱乐,或赛艇比赛的船只。种类有很多摩托艇,气垫船都属于这一类型。
拖船 : 推拉大船进出港的专用船。
引水船 : 带引水人上下商船的专用船。
指航船:指明航道的船只。
军舰 :军事用途船舶,如巡洋舰,驱逐舰等,船只本身不用于军事用途的军属船舶也归为此类。潜水艇也是一种特殊的船舶。军事用途的潜水艇归于军舰类。此外也有用于海底科研考察等工作的工作.
在公元前2900年前后,埃及人最先使用帆船。从那以后,一直到18世纪以前,帆船一直在海洋交通工具中占据统治地位。当时,许多帆船都是依靠一根桅杆张着一面帆前进。大约在距今500年前,开始出现有3~4根桅杆的多帆船,这种帆船船身坚固,不怕风浪。今天装上引擎的大轮船被广泛应用,小的帆船仍用于运动比赛、捕鱼和本地贸易中。
❾ 船的发展史
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内锚、舵。
唐代,李容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船,指的是:利用水的浮力,依靠人力、风帆、发动机(如蒸气机、燃气涡轮、柴油引擎、核子动力机组)等动力,牵、拉、推、划、或推动螺旋桨、高压喷嘴,使能在水上移动的交通运输工具。
另外,民用船一般称为船(古称舳舻)、轮(船)、舫,军用船称为舰(古称艨艟)、艇,小型船称为舢舨、艇、筏或舟,其总称为舰船、船舶或船艇。
船的起源国尚无定论,早在公元前6000年,人类已在水上活动。世界上最早的船可能就是一根木头,人们试着骑到水中漂浮的较大的木头上,从而想到了造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