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靖边的民俗风情特点
靖边县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区,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靖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靖边史称“夏州”、“朔方”,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靖边(取“绥靖边疆”之义)卫”,清雍正九年(1731年)设“靖边县”。据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靖边就有先民繁衍生息。1600年前的东晋十六国时期,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曾经雄踞北方20年(公元407-427年),目前在县城东北58公里处,大夏国都统万城历史遗址经历1600年的风雨仍然基本保存完好,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上遗留下的唯一都城遗址,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垄断性和不可复制性,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靖边籍的隋朝大建筑学家宇文恺规划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唐时改名长安)、洛阳城,成为后世城市建设的范例。1935年,中共靖边县委和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并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一没有被颠覆的县级革命政权。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陕北时,在靖边的小河、天赐湾、青阳岔等地生活战斗了65个日夜,期间召开了著名的“小河会议”,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序幕,目前,这些革命旧址依然保存完好。1942年,由于工作突出,毛主席为时任县委书记惠中权同志亲笔题词“实事求是、不尚空谈”,这已成为历届靖边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准则。著名诗人李季在靖边工作和生活期间,创作了著名的信天游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引起极大轰动。靖边县的剪纸、信天游等民间艺术,风格独特,久负盛名,被誉为“民间剪纸之乡”、“信天游故里”,极具民族特色和传统意蕴,是蒙汉文化的有机交融,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靖边是个好地方,其他详细资料恭请登陆靖边官方网站。
㈡ 靖边有哪些值得一去的旅游景点
1、毛乌素抄沙漠
毛乌素沙漠袭,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之间,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横跨宁夏、陕西、内蒙古三省,以新月型沙丘和沙丘链为主。明长城从东到西穿过沙漠南缘,有黄河支流无定河、窟野河等河流穿过。
2、统万城遗址
位于县城东北58公里处无定河北岸的统万城,是东晋(公元317至420年)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国都,是中国重要的古代都城遗址,建成于公元418年,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3、古长城遗址
靖边县境内所辖长城全长81公里,烽火台70余座,所经乡镇10个。现存城堡遗址主要有宥洲城遗址、黄花城遗址、龙洲堡遗址、镇靖堡遗址、清坪堡遗址、镇罗堡遗址、宁寨营堡遗址、新城遗址、李家城遗址、西门台城遗址、芦子关遗址和烟墩山烽火台遗址,保存较好的长城遗址有307国道五台段长城和镇靖明长城。文管办现有馆藏文物1200多件,其中一级品3件,二级品10件,三级品125件。
㈢ 靖边县历史悠久史称
春秋时,县域为少数民族白翟所居。周敬王八年(前512),晋人灭翟,直到周烈王七年(前369),县域一直属晋。晋灭后,属魏。魏惠王后元五年(前330),魏秦雕阴之战后,魏将上郡15县献于秦,今县境归秦。
秦统一六国(前221)后,县域属上郡。
汉时,县域置上郡奢延县。西汉时,隶属朔方剌史部;东汉时改属并州剌史部。
三国西晋时县境为羌胡所据。
东晋、十六国时,县境先后为后赵、前秦、后秦所据。东晋义熙三年(407),后秦赫连勃勃拥兵自立,占据上郡,建大夏国,并于义熙九至十四年(413~418)在今县境北部筑都统万城(今红墩涧乡白城子)。
南北朝时,北魏于始光四年(427)灭掉大夏,于神四年(431)建立统万镇,太平真君七年(446)设岩绿县,太和十一年(487)改置夏州,县域分属化政郡、阐熙郡,其西部属山鹿县。北周保定四年(564)东部设宁朔县(治所在今杨桥畔),属弘化郡辖。
隋开皇元年(581),撤弘化郡复设夏州,三年(583),改夏州为朔方郡,撤山鹿县,辖地并入长泽县。县域分属朔方郡长泽、岩绿、宁朔县。恭帝义宁元年(617),梁师都在夏州建立梁国,县域属梁。
唐武德二年(619)宁朔县归唐。六年(623),在宁朔置南夏州。贞观二年(628),消灭梁师都,复改弘化郡为夏州,撤南夏州与宁朔县,并将岩绿县改为朔方县。贞观五年(631)复设宁朔县,长安二年(702)又撤。开元四年(716)再设,九年(721)再撤。不久又设。
五代十国时废道建置。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沿袭唐建置,县境属夏州朔方、宁朔、长泽3县。
宋时,县域为北宋、西夏反复争夺之地,初属宋,后长期分属西夏夏州、龙州、洪州、宥州。
元时,县域属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
明洪武六年(1373),设靖边卫,是年又设靖边道。
明成化三年(1467),设靖边营。
清康熙元年(1662),撤靖边道,原所辖营、堡统归榆林道管辖,同时设靖边所。
雍正九年(1731),置靖边县,隶属榆林府。[1]
乾隆八年(1743),靖边县改属延安府管辖。以新城堡为县城:“东与怀远县清平堡接壤,一百二十里;西与定边县柳树涧接壤,一百二十里;南与保安县牛头坡接壤,一百一十里;北至边墙十里”(乾隆手抄本《靖边县志稿》)。
光绪年间(1875~1908),镇靖堡为县城:“东至崔家畔一百里,与怀远县之狄青原接界;西至二道渠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茶店圾接界;南至黄花池滩二百一十里,与保安县之柳沟接界;北门外即边墙,出口至四朴树六十里,与怀远县之本塔儿梁接界;东南至沈家园子八十里,与安塞县之平桥接界;西南至阔阔川二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侯家岔、甘肃省安化县之乱石头接界;东北至毛乌素六十里,与怀远县之许家沙畔接界;西北至史家地坑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二十里塘接界。计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
靖边县地图
二百七十里”(光绪本《靖边县志》)。
中华民国元年(1912),设榆林道,靖边归榆林道管辖。
㈣ 靖边县历史悠久,史称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西南部,无定河上游,跨长城南北。
历史文化
置县初县域无考。清乾隆年间(1736~1795),新城堡为县城:“东与怀远县清平堡接壤,一百二十里;西与定边县柳树涧接壤,一百二十里;南与保安县牛头坡接壤,一百一十里;北至边墙十里”(乾隆手抄本《靖边县志稿》)。光绪年间(1875~1908),镇靖堡为县城:“东至崔家畔一百里,与怀远县之狄青原接界;西至二道渠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茶店圾接界;南至黄花池滩二百一十里,与保安县之柳沟接界;北门外即边墙,出口至四朴树六十里,与怀远县之本塔儿梁接界;东南至沈家园子八十里,与安塞县之平桥接界;西南至阔阔川二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侯家岔、甘肃省安化县之乱石头接界;东北至毛乌素六十里,与怀远县之许家沙畔接界;西北至史家地坑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二十里塘接界。计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二百七十里”(光绪本《靖边县志》)。
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月,吴旗县成立后,三边分区将靖边县的凤凰、罗涧两区划给吴旗。1949年吴旗县撤销,凤凰、罗涧两区划归靖边。1950年吴旗县恢复,上述二区又划给吴旗。
1954年,按照陕西省民政厅通知,将靖边县的巴兔湾划给乌审旗。
1958年,横山县的石湾、马家窑等6个乡划归靖边县。靖边县总面积为5300平方公里。1962年缩小区划,石湾等6个公社复归横山县。
1972年,靖边县杨桥畔公社的墩渠、八岔、清河3个大队划归横山县。到1989年,靖边县四界:东至青杨岔镇龙腰镇村,与横山县接壤;西至柠条梁镇西黄蒿塘村,与定边县接壤;南至周河乡东坪村,与志丹县接壤;北至红墩界乡白城则村,与乌审旗接壤。县境南北最长为116.2公里,东西最宽为91.3公里,总面积5088平方公里,占榆林地区总面积的11.8%,陕西省总面积的2.47%。
㈤ 靖边有哪些风景名胜
1、统万城遗址
统万城遗址位于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则村的红柳河北岸。版城址包括外廓城、东城权、西城三部分。城的四角均筑有方形墩台,城址内发现有夯筑台基等遗迹。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古长城遗址
古长城遗址主要有宥洲城遗址、黄花城遗址、龙洲堡遗址、镇靖堡遗址、清坪堡遗址、镇罗堡遗址、宁寨营堡遗址、新城遗址、李家城遗址、西门台城遗址、芦子关遗址和烟墩山烽火台遗址,保存较好的长城遗址有307国道五台段长城和镇靖明长城。
3、红沙峁
红沙峁经过几亿年的风沙洗礼,地下的岩石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红砂岩下绝崖峭壁,悬崖望下面是一条混浊的小河。
4、镇靖古城
镇靖古城是靖边历史文化、生态景区旅游胜地。山城之上,原来除有七佛殿、贞观寺外,上下还有南北走向的排排窑洞、行行房屋,一层层排列如同楼房。下端有寨门,如同城中套城一样。
5、天赐湾
天赐湾村坐落在高梁山山腰,地势险要,村庄四周耸立着几座陡峭的山崖,位于县城49千米处。天赐湾革命旧址是200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㈥ 陕西靖边有多少文化名人
靖边文化名人寥寥无几,现代的有高光耀、姚勤镇、鲍登等几个,也是名不见经传。
㈦ 靖边红色旅游景点的作文,历史
今年暑假,爸爸带我来到了我国的革命圣地:延安。延安市位于陕北南半部,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于隋。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进入延安,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让我感到十分舒适。打开手中大大的地图,一幅图片吸引了我:延安窑洞。我急忙对爸爸说:“我们明天去这里吧!”爸爸满口答应。
第二天,爸爸如期带我来到了延安窑洞。在门口,我们看到了关于窑洞的介绍:延安的窑洞分土窑洞,砖窑和石窑洞。石窑洞是用石条或砖做成的,坚固耐用。延安的砖窑洞群,气势宏伟。但最常见的则是土窑洞,在凤凰山麓以及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等地随处可看到其踪影。窑洞里的陈设,非常简单,有木桌、木椅、土炕和农家的一些物什。挖窑洞时,先修“窑面”,即在山坡上挖一竖截面,然后向纵深挖掘。一般窑高3米、宽3米、深6至8米。门窗用木框,窗户上糊纸或镶玻璃。延安的窑洞冬暖夏凉,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土里土气的窑洞成了延安旅游的一大景观,也成了考察的重点对象。它们是中国革命的见证,也是陕北民俗的体现。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革命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我很好奇,为什么用石条做的窑洞不会塌下来。我拉着爸爸来到一个洞前,仔细一看,原来石条与石条都是用粘土黏在一起的。我大吃一惊,这个办法都想得出来,那时的人们真聪明呀!
㈧ 关于介绍靖边的导游词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西南部,无定河上游,跨长城南北。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区。全县总面积5088平方千米,辖22个乡镇。按地形地貌分为北部风沙滩区、中部梁峁涧区和南部丘陵沟壑区,分别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地势南高北低,海拔介于1123~1823米之间。靖边县内交通便利,307国道和210国道穿县城而过,靖边至榆林、靖边至(定边县)王圈梁、靖边至安塞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靖边至子洲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过境的太(原)中(卫)铁路已建设,靖边成为连接陕西、宁夏、内蒙等地的交通枢纽。据县内小桥畔、褡裢沟等古文化遗址考证,早在
靖边县城
靖边县城
旧石器时代,靖边县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约在公元前16~7世纪,靖边县域为少数民族狁聚居的地方。
春秋时,县域为少数民族白翟所居。周敬王八年(前512),晋人灭翟,直到周烈王七年(前369),县域一直属晋。晋灭后,属魏。魏惠王后元五年(前330),魏秦雕阴之战后,魏将上郡15县献于秦,今县境归秦。
秦统一六国(前221)后,县域属上郡。
汉时,县域置上郡奢延县。西汉时,隶属朔方刺史部;东汉时改属并州刺史部。
三国西晋时县境为羌胡所据。
东晋、十六国时,县境先后为后赵、前秦、后秦所据。东晋义熙三年(407),后秦赫连勃勃拥兵自立,占据上郡,建大夏国,并于义熙九至十四年(413~418)在今县境北部筑都统万城(今红墩涧乡白城子)。
南北朝时,北魏于始光四年(427)灭掉大夏,于神四年(431)建立统万镇,太平真君七年(446)设岩绿县,太和十一年(487)改置夏州,县域分属化政郡、阐熙郡,其西部属山鹿县。北周保定四年(564)东部设宁朔县(治所在今杨桥畔),属弘化郡辖。
隋开皇元年(581),撤弘化郡复设夏州,三年(583),改夏州为朔方郡,撤山鹿县,辖地并入长泽县。县域分属朔方郡长泽、岩绿、宁朔县。恭帝义宁元年(617),梁师都在夏州建立梁国,县域属梁。
唐武德二年(619)宁朔县归唐。六年(623),在宁朔置南夏州。贞观二年(628),消灭梁师都,复改弘化郡为夏州,撤南夏州与宁朔县,并将岩绿县改为朔方县。贞观五年(631)复设宁朔县,长安二年(702)又撤。开元四年(716)再设,九年(721)再撤。不久又设。
五代十国时废道建置。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沿袭唐建置,县境属夏州朔方、宁朔、长泽3县。
宋时,县域为北宋、西夏反复争夺之地,初属宋,后长期分属西夏夏州、龙州、洪州、宥州。
元时,县域属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
明洪武六年(1373),设靖边卫,是年又设靖边道。
明成化三年(1467),设靖边营。
清康熙元年(1662),撤靖边道,原所辖营、堡统归榆林道管辖,同时设靖边所。
雍正九年(1731),置靖边县,隶属榆林府。[1]
乾隆八年(1743),靖边县改属延安府管辖。以新城堡为县城:“东与怀远县清平堡接壤,一百二十里;西与定边县柳树涧接壤,一百二十里;南与保安县牛头坡接壤,一百一十里;北至边墙十里”(乾隆手抄本《靖边县志稿》)。
光绪年间(1875~1908),镇靖堡为县城:“东至崔家畔一百里,与怀远县之狄青原接界;西至二道渠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茶店圾接界;南至黄花池滩二百一十里,与保安县之柳沟接界;北门外即边墙,出口至四朴树六十里,与怀远县之本塔儿梁接界;东南至沈家园子八十里,与安塞县之平桥接界;西南至阔阔川二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侯家岔、甘肃省安化县之乱石头接界;东北至毛乌素六十里,与怀远县之许家沙畔接界;西北至史家地坑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二十里塘接界。计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二百七十里”(光绪本《靖边县志》)。
靖边县地图
靖边县地图
中华民国元年(1912),设榆林道,靖边归榆林道管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五月二十八日,刘志丹率红军打开县城镇靖,民国靖边县政府迁往柠条梁,占据今柠条梁镇全部,东坑乡大部,三岔渠乡与龙州乡部分村庄,共设3乡8保147甲。
同年四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在县西部桃梨坬成立了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习惯称西靖边)。十月后,归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八月,在中国共产党西北工作委员会和陕北工农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于青阳岔也成立了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习惯称东靖边),后归陕北省委和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
民国二十六年(1937)八月。陕甘宁边区党委决定将横山县苏维埃政府和东、西靖边县苏维埃政府合并为靖横县苏维埃政府。十月,横山中心县成立后,又设靖边县。是年,靖边县划归三边分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民国三十年(1941),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原来23个县调为29个县、市。靖边县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直属县。
解放战争时期,靖边县属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七月,三边分区撤销,靖边县由延安分区管辖。[1]
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月,吴旗县成立后,三边分区将靖边县的凤凰、罗涧两区划给吴旗。1949年吴旗县撤销,凤凰、罗涧两区划归靖边。1950年吴旗县恢复,上述二区又划给吴旗。
1950~1968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分区专员公署。
1968~1979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至2010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地区行政公署。
㈨ 靖边县的历史沿革
据县内小桥畔、褡裢沟等古文化遗址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靖边县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约在公元前16~7世纪,靖边县域为少数民族狁聚居的地方。
春秋时,县域为少数民族白翟所居。周敬王八年(前512),晋人灭翟,直到周烈王七年(前369),县域一直属晋。晋灭后,属魏。魏惠王后元五年(前330),魏秦雕阴之战后,魏将上郡15县献于秦,今县境归秦。
秦统一六国(前221)后,县域属上郡。
汉时,县域置上郡奢延县。西汉时,隶属朔方剌史部;东汉时改属并州剌史部。
三国西晋时县境为羌胡所据。
东晋、十六国时,县境先后为后赵、前秦、后秦所据。东晋义熙三年(407),后秦赫连勃勃拥兵自立,占据上郡,建大夏国,并于义熙九至十四年(413~418)在今县境北部筑都统万城(今红墩涧乡白城子)。
南北朝时,北魏于始光四年(427)灭掉大夏,于神四年(431)建立统万镇,太平真君七年(446)设岩绿县,太和十一年(487)改置夏州,县域分属化政郡、阐熙郡,其西部属山鹿县。北周保定四年(564)东部设宁朔县(治所在今杨桥畔),属弘化郡辖。
隋开皇元年(581),撤弘化郡复设夏州,三年(583),改夏州为朔方郡,撤山鹿县,辖地并入长泽县。县域分属朔方郡长泽、岩绿、宁朔县。恭帝义宁元年(617),梁师都在夏州建立梁国,县域属梁。
唐武德二年(619)宁朔县归唐。六年(623),在宁朔置南夏州。贞观二年(628),消灭梁师都,复改弘化郡为夏州,撤南夏州与宁朔县,并将岩绿县改为朔方县。贞观五年(631)复设宁朔县,长安二年(702)又撤。开元四年(716)再设,九年(721)再撤。不久又设。
五代十国时废道建置。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沿袭唐建置,县境属夏州朔方、宁朔、长泽3县。
宋时,县域为北宋、西夏反复争夺之地,初属宋,后长期分属西夏夏州、龙州、洪州、宥州。
元时,县域属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
明洪武六年(1373),设靖边卫,是年又设靖边道。
明成化三年(1467),设靖边营。
清康熙元年(1662),撤靖边道,原所辖营、堡统归榆林道管辖,同时设靖边所。
雍正九年(1731),置靖边县,隶属榆林府。
乾隆八年(1743),靖边县改属延安府管辖。以新城堡为县城:“东与怀远县清平堡接壤,一百二十里;西与定边县柳树涧接壤,一百二十里;南与保安县牛头坡接壤,一百一十里;北至边墙十里”(乾隆手抄本《靖边县志稿》)。
光绪年间(1875~1908),镇靖堡为县城:“东至崔家畔一百里,与怀远县之狄青原接界;西至二道渠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茶店圾接界;南至黄花池滩二百一十里,与保安县之柳沟接界;北门外即边墙,出口至四朴树六十里,与怀远县之本塔儿梁接界;东南至沈家园子八十里,与安塞县之平桥接界;西南至阔阔川二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侯家岔、甘肃省安化县之乱石头接界;东北至毛乌素六十里,与怀远县之许家沙畔接界;西北至史家地坑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二十里塘接界。计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二百七十里”(光绪本《靖边县志》)。
中华民国元年(1912),设榆林道,靖边归榆林道管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五月二十八日,刘志丹率红军打开县城镇靖,民国靖边县政府迁往柠条梁,占据今柠条梁镇全部,东坑乡大部,三岔渠乡与龙州乡部分村庄,共设3乡8保147甲。
同年四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在县西部桃梨坬成立了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习惯称西靖边)。十月后,归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八月,在中国共产党西北工作委员会和陕北工农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于青阳岔也成立了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习惯称东靖边),后归陕北省委和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
民国二十六年(1937)八月。陕甘宁边区党委决定将横山县苏维埃政府和东、西靖边县苏维埃政府合并为靖横县苏维埃政府。十月,横山中心县成立后,又设靖边县。是年,靖边县划归三边分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民国三十年(1941),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原来23个县调为29个县、市。靖边县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直属县。
解放战争时期,靖边县属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七月,三边分区撤销,靖边县由延安分区管辖。
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月,吴旗县成立后,三边分区将靖边县的凤凰、罗涧两区划给吴旗。1949年吴旗县撤销,凤凰、罗涧两区划归靖边。1950年吴旗县恢复,上述二区又划给吴旗。
1950~1968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分区专员公署。
1968~1979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至2010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地区行政公署。
㈩ 楡林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陕西榆林
陕北的山来榆林的水/米脂的婆姨实在美/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一曲民谣,道出了榆林山水和榆林人的别样美丽,道出了黄土高原的无限魅力。
榆林,又称驼城,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接地带,地域广阔,地貌独特,既有高山流水,又有大漠沙海。长城沿线,林草葱绿,牛羊成群,牧歌悠扬,丘岭沟壑,梯田层层,花果满山,堪称“塞上江南”。晋陕峡谷,黄河涛声,形成了绚丽多姿的特异景观。
榆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六千年前后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遍布无定河两岸。万里长城蜿蜒横贯榆林700余公里,高耸在榆林城北的镇北台是长城线上最大的峰火台。神木县杨家城是宋代杨家将镇守过的古麟州,米脂县的盘龙山是闯王李自成的行宫。还有统万城、佳县白云山庙、神木县二郎山,以及榆林古城、书法宝库红石峡摩崖石刻等重要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优美的神木县红碱淖……。
榆林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和刘志丹、谢子长等在这里留下了不朽功业和光辉足迹。来到榆林旅游,你会有沉甸甸的收获。
行政区划:榆林地区辖1市11县,地区行署驻榆林市。
国土面积:总面积4.4万平方公里
最佳旅游季节:春夏秋冬,各有其景
榆林必游:统万城、镇北台、李自城行宫、二郎山
注意事项:榆林夏季多雷阵雨和冰雹,如果您夏季去旅游注意备好雨具
建西部经济强市 楡林未来20年锁定三大目标
市况简介
人口面积:辖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县、佳县、米脂县、吴堡县、绥德县、清涧县、子洲县共1区11县,人口333.7万,面积4.3578万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位于我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古,南接本省延安市。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400多公里,古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
财政状况: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11.4亿元,财政收入19.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28元。
历史沿革:榆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时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东晋时匈奴人在西部统万城建都,称大夏国。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建国后,榆林为地区建制,2000年7月改为地级市。1986年,榆林城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榆林是一个革命老区,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这里成为抗日战争的总后方。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以及歌曲《东方红》就诞生在这里。
“我们的目标,就是利用20年的时间完成三大目标,即把榆林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强市、建设成既有时代气息又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市、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人居环境。同时,我们不但有信心使榆林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亮点,而且有信心使她成为具有国际标准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接受采访时,榆林市委书记周一波坚定而又自信地对记者说。党的“十六大”提出,用20年时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省十次党代会提出把我省建设成西部经济强省的目标。面对当前难得的经济发展形势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总结过去的发展思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新一届榆林市委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今后20年奋斗的“三大目标”。
建设“中国的科威特”
榆林地处华北、西北结合地带,截至目前,已发现8大类40多种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的储藏量都非常丰富。煤炭预计储量2714亿吨,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4.18万亿立方米,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作为国内外少有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榆林素有“中国的科威特”之美誉。新时期榆林经济发展的思路,就是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加快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以此带动相关和其他产业,实现榆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神华、长庆两大集团先后进入榆林,累计投入300多亿元进行资源勘探开发,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从此拉开序幕。1998年,国家计委批准了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基地建设进入了实质性启动建设阶段。基地的建设依托资源优势,坚持“高起点、大规模、新机制、抓转化”的原则,聚集各方面力量,大力发展煤炭、油气、电力和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建设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输出与转化并举,走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路子,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地开发建设以来,国家给予了巨大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已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和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总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以上规模的火电基地正在加紧建设;包括中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林)靖(边)高速公路在内的6条高等级公路同时在建。在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带动下,榆林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明显加快。周一波说:“榆林又一次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我们将把榆林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标准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市委书记罚县领导栽树100株
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榆林,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地区。多年来,恶劣的生态环境成为制约榆林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新的历史时期,为了给榆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围绕建设山川秀美的人居环境的目标,在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有关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的各项政策的同时,榆林提出并开展了“三个一百”工程。
“三个一百”工程是指从今年开始的10年之内,全市各级党政、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每人栽树100株,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民每户栽树100株,鼓励和支持榆林籍在外工作的各界人士每人为家乡栽树100株。该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已完成造林面积24万亩,98万人次参加了植树,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148万元。在树木的栽植中,由于广泛使用了覆膜、保水剂、生根粉和其他节水抗旱措施,树木成活率几近100%。
同时,“三个一百”工程也被列为干部政绩考评的一项标准。周一波说,我看一个干部的政绩,就是要看“项目引进来没有、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没有、地上绿起来没有”。他还告诉记者,前不久,有一个县的一位主要领导犯了一点小错误,他就罚其栽了100棵树,由此可见市委对“三个一百”的重视程度。周一波说,“三个一百”工程一定会成为榆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桥梁和载体,成为展现榆林风采,体现榆林人民精神风貌的生态精品工程。
盖起洋楼留人才
为了给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榆林提出了建设既有时代气息又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市的发展目标。而在文化大市的建设当中,人才队伍建设又是重中之重。周一波说,人才资源是所有资源中的第一资源,榆林就是要在加大人才培养、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大胆引进一批急需适用的各类人才,腾出好位子给人才坐,盖起洋楼给人才住,拿出百万元给人才奖,浪费人才的要重罚。今年,榆林计划在省级机关、大专院校引进30名博士生、硕士生,充实到县级和市直领导班子,同时制定实施优惠激励政策,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通过交流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在干部的任用选拔上要坚持“以德入围、以德入选、以才取胜”的原则,使领导干部成为“学习型、创新型、制度型、服务型、激励型”氛围下形成的“五型人才”,把最优秀的人才用到最关键的岗位。
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其他各项文化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1986年,榆林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了建设一个开放、文明、特色鲜明的新城市,榆林以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为突破口,优化人文环境。今年,榆林计划完成投资1.5亿元,建设中心广场、南门广场以及榆溪河广场等3个广场,同时启动红石峡摩崖石刻的保护和开发、榆林古城墙修复和榆林古城一条街建设,届时,榆林将再现“南塔北台、六楼骑街”的雄伟历史风貌。
正如周一波所说,有了当前国内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有蕴藏丰富的资源优势的巨大支撑,有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的有力支持,有高素质的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队伍和全市人民的努力,榆林实现又一次腾飞是有希望、有把握的!在不久的将来,榆林必将成为全国经济建设的亮点,成为让世界瞩目的能源竞争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