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国学的发展历史

国学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11 14:42:00

A. 传统《国学经典——周易》的发展历程

易学发展历程—易术、易德、易道

易学是以《易经》发其端绪的。《易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经典,它是由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组成的一部完整体系,而符号系统应在文字系统之前形成,也就是说,在我国文字出现之前,就有了《易经》的符号系统。

《易经》产生于人之预测行动吉凶的需求,而预测吉凶是人之有目的活动的表现,人之行动有目的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也就是说,从人之所以为人开始,其行动都有目的性,即行动之前都要预测其行动的吉凶。《易经》就是我国上古预测吉凶实践中形成的一个预测系统。这一预测系统是由阴阳两个符号组成八卦,由八卦两两相重而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计有三百八十四爻,构成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在长期的预测实践中,不断总结筮占的命中率而又形成卦辞、爻辞的文字系统。由符号系统与之相配的文字系统而形成的《易经》,不仅在中国,而是在世界上可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

《易经》原初是用以筮占预测吉凶的,所以朱熹《朱子语类》中说:“《易》乃卜筮之书,古者则藏于太史太卜以占吉凶”。《周易》为筮占之书,但其中包含着道德内容。因此,孔子对《易》极为重视。他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据最新考古发掘出帛书《易》中的《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等篇中,都记载了孔子与《易》的关系。帛书《要》中说:“夫子老而好《易》,居在席,行在囊”,这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的说法是相同的。当孔子的弟子对孔子老年喜《易》提出疑问:“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孔子在回答时指出:“我观其德义耳也”,说明孔子是从德义方面研究《易》的。相传为孔子所作的《易传》中道德思想是对易德的继承与发展。

《周易》中不仅包含着道德内容,还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揭示了《周易》的哲学内涵,从易道方面对《周易》作了新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周易》的发展历程是由易术发展为易德、易道。

B. 国学与历史的先后次序

这样的话你可以先到药店买早孕试纸测试一下,如果是阳性就是怀孕了.阴性可能要考虑是否是月经不调,这样可以到医院做B超检查一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月经不调。

C. 国学经典是经过上千年历史的什么

国学经典是经过上千年历史长河沉淀下来的文化经典。

D. 国学的来历

国学经典的由来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E. 国学发展史

国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至今众说纷纭,许多读者也不甚了解。在黄玉石看来,“当前社会上对国学概念、国学主要内容、国学的意义还处于一个探索的状态。如果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来看,国学应该是指推动我国持续发展的正统学术和主流文化的总称。如果从中华国学的发展史来看,五千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以培养昂扬向上民族精神和全面传承中华文明为宗旨的儒学,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学主体,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黄玉石著述《国学五千年》的初衷,就是力图多层次、多角度地再现儒家思想文化的历史面貌,并借此纠正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人们对儒家思想的误读,使今天的读者能够在一幅展开的历史画卷中轻松地了解中国国学的主体——儒家思想文化。
国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四书》、《五经》,这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概念,黄玉石认为理解过于狭窄。“国学也是与时俱进的,它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应该还包括经济学、法制学、科技学等,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三学”和《四书》、《五经》等,就是今天大家都能看得见、学得来、用得上的国学主要内容。“弘扬国学不仅仅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提高国人的道德修养等,更重要的是,她对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文化安全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黄玉石认真地说。
现在国内的国学学习,基本上处于一种民间自发进行的阶段,所以,在日前北京召开的《国学五千年》研讨会上,黄玉石已诚恳地向国家教育部提出建议,尽快把国学正式完整地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各类学校的教育体系中。他的最大期盼,就是希望能以通俗易懂的话本语言,引领大家走进国学之门。 要想更了解国学 介绍一本书给你: 《国学五千年》是中国作协会员、莆田市文学院院长黄玉石历时8年完成的一部多卷体长篇文化读本。作者本着“厘清被误读的儒家历史,引领读者走进国学之门”的宗旨,力图全方位地展示国学发展史。该书自出版后,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还专门举行了《国学五千年》作品研讨会。谢谢采纳!

F. 国学的历史有哪些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孙诒让在其所著《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
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洞国学”、“庐山国子监”、“庐山书堂”等),首次使用了“国学”这一概念。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为藏书与讲学之所。宋代书院兴盛,涌现出白鹿、石鼓(一说嵩阳)、睢阳和岳麓四大书院。由此来看,“庐山国学”实际上是一所既藏书又讲学的“学馆”,亦即后来的“书院”。在当时的境域下,所藏之书和所讲之学,自然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从宋代四大书院的实际情况来看,也是如此。可见此时“国学”这一概念的使用,与“国医”是一样的。
但是,真正把“国学”同诸多“外学”相提并论,即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我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处于空前转型的清末民初。[1]
19世纪末,面对西学和“欧化主义”的刺激,日本学界从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识本国文化,发出了提倡“国粹”、“国学”的呼声,从此“国学”一词在近现代流行开来。这就自然感染并刺激了处境相似的中国学人。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在日本创办《国学报》。但黄主张先作“国学史”,使梁放弃了创办《国学报》的设想。而国粹派学者则趁机力倡“国学”。1904年,邓实在上海的《政艺通报》发表《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次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发行《政艺通报》、《国粹学报》,标志着“国学”在国内的立足。
“国学即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这一释义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坚守,成为“国学”的通常定义。如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国学”一词的解释就是沿用了这样的定义:“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这可以说是自清末民国初至今,一直沿用下来的比较通用的定义。

G. 国学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国学”的宗旨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就是学习、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时代特点,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的坚定性,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学习知识,启迪智慧。“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心不在焉”是什么意思?心是最为灵动之物,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简单地把捉住它。比如上课,有的学生坐在这儿,可是看着他就知道他心已经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一旦你心灵不在这儿了,你就看不到你该看到的东西,听不到你该听到的东西。“敬畏”是心灵保持在这儿的一个前提。
其实,“国学”经典记载着古代先人感悟的人生哲理、治国之道、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值得大家学习和探讨。比如,《诗经》堪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网络全书”;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儒家的大同思想、修齐治平思想,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诸子百家思想与学术,如:《墨子》的“兼爱”、“非攻”,《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思想,都具有世界意义,对当代文明构建也有重要价值;“二十四史”是治理国家的一面镜子,应深入学习和借鉴。
诚实守信,至诚至善。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是国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在儒家看来,至诚至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依据个人的利益行动,会招致很多的怨恨。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篇》)教导人们,君子要严格要求自己,知错必改。
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子曰:“饭疏食之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吃着最粗糙的食物,喝一点冷水,曲着胳膊枕在自己的头下,这样简单的生活中也有至高的享受跟娱乐。什么叫快乐和幸福?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同,说到底是人心中的感觉。大学生都是文化人,应该有高雅的情趣。现在,我们必须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就是如何选择正确的思想。马可?奥勒留——这位曾经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哲学家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他说:“生活是由思想形成的。”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思想,才会有正确的行动,然后才有作为,才有成就感,自然也就有强烈的幸福感了。这种思想体现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前,有两个秀才一起进京赶考,在路上看到了一口棺材。一个秀才说:“可真够倒霉的,赶考的路上竟然会碰到棺材,看来这次考试我是没希望了!”另一个秀才说:“棺材,棺材,是升官发财之意。看来我的运气来了,这次我一定能高中状元!”他们的心态不同,所以当他们答题的时候,他们的努力程度也就不一样。结果正如他们对自己的预测,第一个秀才名落孙山,第二个秀才则高中状元。之后。他们都对自己认识的人说:“那口棺材可真是灵验啊!”这种消极以及积极的态度就是一种思想,是放弃,还是坚持。我们要胸怀宽广,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要善于自我调节,能够承受挫折。用一颗善良和包容、宽容的心与其他同学相处,相互帮助,久而久之,你会忽然发现,自己是一个快乐的人,是一个易被同学接受和老师喜爱的人。而现在有些同学在做什么呢?打牌、上网聊天,为什么大家喜欢在网上和自己不认识的人聊天而不愿和同学交流呢?大家都知道电视新闻形势一片大好,网络新闻一片灰暗,那与其烦恼为什么不多看电视,对社会现象从正面多加理解呢?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儒家告诉我们,快乐跟幸福都不在远处,就在你的生活最近处。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父母双方都健在,兄弟姐妹都没有什么麻烦,这个是第一种快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一个人上对得起天地良心,下对得起身边所有的人,这是高境界的快乐。第三种快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将来大家当了老师,当了领导、老板,会有深刻的体会。
保家卫国,勇于担当。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天下》)当今世界,西方对中国政治上进行和平演变,经济上打压,文化和价值观念上西化。 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从中国“责任论”到中国走向“不确定论”,对中国的打压与和平演变从来没有停止过。为什么?是因为他们感到了来自中国的潜在威胁,我们的GDP已升为全世界第二。但是我们也要存有忧患意识,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军事上对我国实施了C型包围,也叫新月型包围圈。如果一旦发生战争,我们所需的国际上各种物质的输入,如石油、天然气、军事物质等等,就无法从这些C型包围圈的线上获得物质运输输入的通道,都将被他们轻易切断。在如此态势下,中国要获得来自国外的物质补充,只有通过上合组织(确切的说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吉尔吉斯斯坦)上获得帮助。因此,当前大学生要心存忧患意识,以修身、齐身、治国、平天下的胸怀,好好学习新知识,勤于思考,多加锻炼,勇于担当,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
凝炼精华,影响世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其生命力也不会久远。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民族叫党项族,因为没了文化载体,失去了民族的凝聚力,致使民族消失。1913年,英国人庄士敦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当我们欧洲人开始惊异地发现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中国的伦理道德、中国的艺术和文学都有崇高价值的时候, 中国人自己却开始学着把他们文化中这些伟大的产物加以不耐烦的鄙视,这是一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现象。我们传承国学,应该重在保留和传承中华文化,这是保证我们民族自强不息、不可战胜的最强武器。当今世界,西方国家把他们的自由民主奉为一种图腾让全世界顶礼膜拜,把西方的自由民主作为一个灯塔指引其他国家发展,通过影视、网络、游戏等形式和载体向其它国家不断渗透,从而达到主导世界的目的,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中华国学典籍中,爱国主义永远是一面永恒的旗帜,它对外展示了历代先人拳拳的爱国之情,对内则能团结和聚集仁人志士。近年来,老子热、孔子热、养生热、中医热、书画热、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是对“国学”推崇现象,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把国学精粹提炼出来,结合时代精神,加以推广,让世界逐步理解和普遍认同,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影响世界。

H. 从国学发展史上看,中国古代的学术有什么特征

中国古代学术寓于中国古代学问之中。这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中国古代学术是中版国古代学权问的一种自觉形态,是对历史上或当时现存的学问的一种反思形式;其二,中国古代学问有其内在的学术理路,即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逻辑来思考和研究问题的。

I. 国学一词最早产生于多久

“国学”一词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出现的学术名称。上世纪上叶,国学出现与民专族文化自救有关。国属学热有几次潮流,上世纪初是第一次。以前是没有国学这个概念的。

1841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人民为了抵御外敌、富国强兵,出现了一股学习西方文明的热潮。当时人们对比中西文化,或称之为“西学”、“中学”,或称之为“新学”、“旧学”,由此也提出了“中体西用”。“国学”一词也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用以指讲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学问或学科。

注意与西方的汉学区分开来。

阅读全文

与国学的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