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建筑是如何诞生的
我们说到现代建筑总是要从概念入手。奥地利维也纳学院的建筑学教授瓦格纳(OttoWagner,~1918)的著作《新建筑(现代建筑)》(ModerneArchitektur)1895年出版,这是“新建筑”(现代建筑)一词首次用德语正式出现。“现代建筑”(modernarchitecture)的基本内涵是与古典建筑相比较具有极大差异的新建筑的通称。现代建筑的真正形成是在20世纪20年代,也就是“现代建筑”这个概念被人们接受的时候。
维也纳意大利花饰住宅作为现代建筑倡导者的瓦格纳,是德国建筑师散帕尔的学生,受过古典建筑的教育,他曾担任过维也纳学院建筑专业的负责人。他在建筑上提出新结构、新材料必然导致新形式的出现。1898年他设计了维也纳意大利花饰住宅(MajolicaHouse)。
1906年,他在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营业厅的设计中,对拱形铜架玻璃天花进行了新的处理,1910年,在维也纳大学图书馆外墙处理上,采用新的手法,1910年,规划了维也纳市的一个区中心。他的理论和设计对于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形成了“维也纳学派”。另一位维也纳的建筑师阿道夫·路斯(AdolfLoos,1870~1933)主张建筑以实用为主,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甚至认为“装饰是罪恶”。他的代表作品是1910年在维也纳建造的斯坦纳住宅。1897年,维也纳学派中的一部分人员从这个学派分离出去,成立了分离派(secession),代表人物是奥别列去(J.Olbrich)和霍夫曼(JosefHoffmann,1870~1956)。奥别列去设计了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采用了简洁的造型和集中装饰。
现代建筑的诞生还可以追溯到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ArtsandCraftsMovement),这个运动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以拉斯金(JohnRuskin)和莫里斯(williamMorris)为代表。他们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形式的羁绊,并且重视装饰。拉斯金说“装饰是建筑的源泉”。早在1859年~1860年由建筑师魏布(PhilipsWebb)在肯特建造的“红屋”(RedHouse)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品。布鲁诺·赛维指出,由莫里斯建造的“红屋”代表了现代建筑的诞生。工艺美术运动掀起了一股旨在摆脱古典主义对建筑统治的浪潮,这股浪潮很快就席卷了全世界。
英国肯特“红屋”对于现代建筑真正产生作用的是19世纪80年代开始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新艺术运动(ArtNouveau)。新艺术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凡·德·费尔德(HenryvandeVelde,1863~1957),这位画家出身的人,在80年代转向建筑田园式住宅。新艺术派的建筑,如霍尔塔在1893年设计的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凡·德·费尔德在1906年设计的德国魏玛艺术学校等。费尔德担任了这个学校的校长,1919年由格罗皮乌斯继任。新艺术运动发展到德国,以慕尼黑为中心形成了青年风格派(Jugendstil)。他们的代表作品有1897~1898年在慕尼黑建造的埃维拉照相馆和1901年建造的慕尼黑剧院。当时属于这一派的著名建筑师有贝伦斯(PeterBehrens)、恩代尔(AugustEedell)等。贝伦斯也是从美术转向建筑的,把工业厂房的设计升华到艺术领域。“新艺术”运动在西班牙的代表人物是安东尼·戈地(AntonioGaudi,1852~1926)、在苏格兰的代表则是查尔斯·麦金托什(CharlesBennieMackintosh.1868~1928)。新艺术运动是历史的过渡时期的产物,它预示了现代主义时代的来临。
2. 简述西方建筑史上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的发展脉络,并阐述他们对后现代建筑设计的影
19世纪初期,欧洲各国的工业革命先后完成,与此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大批工业产品被投放到市场上,但设计上却非常粗糙和拙劣。在1851年的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上,这一问题就被充分的暴露出来。当时的展品中工业产品占了很大的比例,外型全部相当粗陋。工匠们尝试用一点装饰来加以弥补,硬是把哥特式的纹样刻到铸铁的蒸汽机上;在金属椅子上用油漆画上木纹;整个展品一片庸俗,完全体现不出美学功底以及装饰原则。一些关心艺术的人通常都把这一问题归罪于机器。
其实仔细推敲会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中世纪那些受过行会训练,有教养的工匠阶层在所谓的“理性时代”被一扫而光,导致所有产品的外观造型都交给了那些缺乏教养的制造商来胡乱处理。然而这些粗俗的产品由于非常廉价,反而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而这些群众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他们要么有钱没时间,要么既没钱又没时间。这就将导致大众的艺术品位受到严重的污染。而此时的大部分艺术家受席勒(Schiller)的艺术哲学以及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轻视实用价值和广大公众,他们把自己禁锢起来,远离时代的真实生活,退居到他圣神的小圈子里,创造为艺术的艺术,为艺术家自己享用的艺术。
事实上,这次展览的组织者当中的艺术团队亨利·科尔(Henry Cole,1808-1882)、欧文·琼斯(Owen Jones,1809-1874年)、马修·迪格比·怀亚特(Matthew Digby Wyatt,1820-1877 )和理查德·雷德格雷夫(Richard Redgrave,1804-1888)都十分重视上面的问题,想通过这个展览尝试对美学方面进行一次改革。
在1849年,科尔创立了一本名为《设计与制造学报》杂志。这本杂志所推崇的理念就是“装饰……与被装饰物相比必须是次要的,”“装饰对被装饰物而言必须是适当的”。而这些都来自于,几年前普金创立的信条。普金(August W. N. Pugin)在他的著作《尖拱顶或基督教的真实原则》中开宗明义“设计的两大原则……其一,去掉与建筑的方便性、可建设性和适用性无益的特征,”“其二,所有的装饰都应是建筑的精华浓缩而成”①。普金出生于法国移民家庭,后来信奉罗马天主教。他以维多利亚建筑史上哥特风格复兴先驱而著称于世,同时倡导设计与制造业的诚实和直率。他的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国艺术理论家和散文作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
作为一位社会主义者的拉斯金,他的设计理论具有很强的民主色彩,他认为真正艺术必须为人民创作的,否定造型艺术——所谓大艺术(纯艺术)与被称为小艺术的手工艺、室内装饰等之间存在着什么差别。主张艺术家从事美术设计,让美术和技术相结合。
普金对中世纪艺术的道德内容的倡导也对拉斯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拉斯金同样反对装饰的过度,认为装饰应当适当并且真实。他在1849年所著的《建筑的七盏明灯》的第二盏就是真实,对拉斯金来说,真实就是用手去制作,而且必须是愉快的去做。如果像希腊以及埃及的工匠那样,那还是卑屈的不真实的,因为“这儿的工匠地位低微,他们的技术和能力完全受上司意志的支配”。只有中世纪时期的手工制作才是真实的、美的,特别是基督教装饰“彻底摆脱了这种奴颜婢膝,因为基督教不管在大事还是小事上,都认识到个人的价值。但他除了承认这种价值外,还承认这种价值是不完善的,因为这种价值认为只有承认微不足道的事才具有尊严……哥特学派中最值得羡慕的也许是它们接受低等人的劳动成果,指出其中不完善的地方,宽容地树起一座完整、庄严而又无可指责的艺术之宫。”②,他在题为“生命之灯”这章中也写到“最宝贵的正是那些生命的迹象”。
拉斯金在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反对维多利亚的繁琐矫饰的装饰。他认为“不是源于自然界的形式必定是丑的”③。他对机器的否定,他把机器产生的单调看成是死亡的东西,而把手工制作的东西看成是生命的表现。
拉斯金的这些理论思想最后成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主导思想。而将他的理论付诸实践的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倡导者、设计家、画家、诗人和社会改革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
莫里斯的家庭很富裕,家里也非常重视他的教育,使得他能够在牛津大学建筑系学习。在大学期间莫里斯听过拉斯金的讲课并深受普金影响,也读过拉斯金的著作《威尼斯的石头》。他对此书非常痴迷,并对哥特式建筑产生了兴趣。曾在一个暑假和大学同学也是他后来的合伙人爱德华·伯恩·琼斯(Burne Jones,1833-1898)一起到法国旅游,目的是调查哥特式建筑。这次旅游让他们大开眼界,也是他们毕生热衷于哥特复兴的设计活动的开始。毕业后莫里斯进入专门从事哥特风格建筑设计的乔治·斯特里特设计事务所(George Edmund Street)研究建筑。后来在好友但丁·罗西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拉斐尔前派的发起人之一)的竭力劝说于1857年离开了斯特里特工作室,来到伦敦,开始他的设计生涯及拉斯金理论的实践。
1859年莫里斯在布置他的新婚住房时,因为市面上找不到理想的住宅,和像样的桌子与椅子。家庭富裕的他又是学建筑出身。于是冒出了自己动手设计住房及家具的想法。他请他的朋友、也是斯特里特工作室的同事菲利普·韦伯(Philip Webb,1831-1915)为自己设计房屋。起初韦伯画了一个对称结构的房子图纸给莫里斯看。由于莫里斯深受拉斯金的影响,以及他自己的反叛思想,硬是把它改成不对称的结构。也正是他这种反叛思想,在韦伯想要给房子墙面粉饰时遭到阻止。直接就把红墙露在外面。这就是艺术史上至今依然赫赫有名的“红屋”(图1)整个红屋完全没有学院派的清规戒律;从背面规划,把建筑的正面作为次要的考虑;同时整个建筑的内部结构完全展示出来了,建筑与环境达到完美的结合与统一。与此同时,他们在设计屋子里的炉壁时,甚至将各种风格混在一起。莫里斯还动手设计了家具及壁纸,窗帘,帷幔的图案,并且由莫里斯的妻子珍妮亲手刺绣完成,风格上都追求哥特式的统一。红屋的设计可以说是对拉斯金理论的首次尝试性的实践,为后面的工艺美术运动打开了通道,也成为新艺术运动的早期样板。
莫里斯考虑到社会上还有很多人也同样需要一个像“红屋”一样的住宅,同时也为了实现和发展拉斯金的理论思想,1861年他与好友马歇尔(Marshall)和福克纳(Faulkner)及工艺美术工匠们成立了一个制造和装饰公司(简称MMF)。公司的业务分五大类:绘画、雕刻、家具、铁件制造。真正实现了拉斯金的“艺术家从事美术设计,让美术和技术相结合”的理想,充分显示了“艺术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观点。这也标准着西方艺术新纪元的开始
1874年左右,公司由于财政问题,莫里斯将其他两个两个合伙人的股份买了下来,单独经营,改名为“莫里斯公司,并扩大了公司的规模。同时莫里斯自己在设计上也获得了国际名声。然而当他要想艺术能有更广泛的大众化的市场,他却失败了,因为他和拉斯金一样否定机械,也就不能批量生产,而通过艺术家手工制造的产品必定是贵的,也就不能更广泛的服务于大众。因此他的产品也还是只能服务与那些有钱的人。
19世纪70年代,莫里斯为了艺术能更广泛服务于大众,并提高和引导大众的艺术品位。他开始慢慢转向政治活动,“他以公开从事当时已精神失常的拉斯金的社会主义和文物保护事业为己任。”并于1877年成立了古建筑保护协会。1883年他开始阅读卡尔·马克思的著作,并在同年加入社会民主同盟,1887年社会民主联盟解散后,和马克思的女儿艾琳娜在埃夫林和巴克斯的帮助下成立了社会主义联盟,同时担任联盟机关报《公共福利》杂志的主编。他在该杂志上发表了很多有关于艺术和社会问题的文章,其中包括他那本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小说《乌有乡消息》。他早年在受拉斯金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民主思想,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思想得到了清晰的阐述,而在阐述的同时,形成了他关于工艺美术的理论体系。
在他1877年至1894年间发表的35篇讲演中,逐渐将艺术问题扩展到社会科学的领域中去了。他对艺术家们所谓的个人情感,和创作上的灵感感到厌恶。“说什么‘灵感’完全是胡扯”,说“根本没有这回事,有的仅仅是技术。”④他痛恨艺术家们脱离现实的日常生活,“用希腊和意大利之梦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对于这些东西只有极少数人还在假装受到感动,或不懂装懂”⑤。莫里斯告诉我们“如果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艺术,那艺术跟我们有何相干?”⑥在论述大艺术(纯艺术)与小艺术(手工艺)的关系时,他和拉斯金的观点(前面已经提过)几乎是一样的,他说“我们没有办法区分所谓的大艺术和小艺术,把艺术如此区分,小艺术就会显得是毫无价值的、机械的、没有理智的东西……失去小艺术的支持,大艺术就会失去了为大众服务的价值,而成为毫无意义的附庸,成为有钱人的玩物。”真正的艺术必须是“为人民所创造,又为人民服务的”⑦。他的希望是“想起了野蛮主义能再度泛滥全球,使世界能再次变得既美丽动人而有富于戏剧性效果”⑧。
在莫里斯的影响下,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开始组织自己的公司,称之为行会。从而掀起了一场复兴手工艺的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其中有五个行会在当时非常著名:1882年阿瑟·海盖特·麦克默杜(A.H.Mackmurdo)成立的“世纪行会”、1884年成立的“艺术工作者行会”、同年成立的“家庭艺术与工业协会”、1888年莫里斯的学生查尔斯·罗伯特·阿什比(Charles Robert Ashbee )组织的“手工艺行会”以及同年的“工艺美术展览协会”,工艺美术运动便由这个协会而得名。
工艺美术运动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的同时也孕育了另外一场运动。在工艺美术运动打下的基础上以及日本和中国产品的引进。艺术家正处在一个艺术革命的年代,他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在艺术领域需要全面改造和设计的社会,包括建筑、家具、工艺、珠宝设计、平面设计等等。艺术家们为了争夺他们在不同领域的席位,个个标新立异。甚至一个人占据好几个席位。这就是从19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波及整个欧洲和北美的新艺术运动。可以说这场运动的主导思想继承了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以反传统、反维多利亚的繁琐矫饰装饰风格为主,但比工艺美术运动更加强调自然主义和东方风格
国际上公认的新艺术运动的第一件作品就是“世纪行会”的创始人麦克默杜于1883年为《雷恩城市教堂》一书设计的封面(图2)。画面中充满了不对称的、细长的曲线,画面两边分别立着一只细长的公鸡,这正是新艺术运动中的一种普遍风格,但这本书的诉求不是新艺术运动。在英国北部的苏格兰的一位插图画家对新艺术运动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他就是比亚兹莱(Beardsley,1872-1898)。算得上个传奇人物,他七岁就被确诊患有肺结核,26岁就死了。但是他在插图画上的影响却是无人可比。他仅仅在艺术夜校受过两个月的正式训练,完全靠自学;在他20岁到22岁这两年与拉斐尔前派有过接触。他的插图画中,完全看不出学院派的教条“他把世上一切不一致的事物聚在一起,以他自己的模式来使他们织成一致”。从他的画中也可以看到很多东方与西方相结合的痕迹。比亚兹莱所处的时期正是新艺术运动的“摇篮时代”,而当新艺术运动进入繁盛时期时,英国却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新艺术运动的发祥地是在法国。19世纪末,法国艺术家已经开始对当时的维多利亚式风格的感到厌烦。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新艺术开始崭露头角。当时参加展览的一位法国南斯市的设计师埃米尔·加莱(Emile Galle,1846-1904),早在1884年就开始展现一种完全不是维多利亚的造型雅致、色彩奇妙的玻璃制品。他的设计思想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他深信大自然是获得灵感的唯一来源。1893年美国设计师路易·蒂凡尼(Louis Comfort Tiffany)开始生产他的玻璃制品。蒂凡尼是美国新艺术运动大本营的蒂凡尼百货公司的奠基人,他把工业生产和艺术表现结合起来的做法给萨穆尔·宾很大的启发。萨穆尔·宾(Samuel Bing)是一个出版商、贸易商,曾于1875年赴远东游历,对日本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1888年出版了一份杂志《日本艺术》,他自己也被公认为日本艺术鉴赏家。之后1895年在巴黎普罗旺斯路开了一家“新艺术商店”,目的是“为那些渴望展出他们带有现代倾向的作品的热情的年轻人和所有渴望看到我们时代艺术中蕴涵的能量的艺术爱好者们提供一个聚会的场所。”⑨在商店开业时,展出了伯纳尔、劳特雷克、比亚兹莱、加莱等一些具有强烈自然主义的作品。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新艺术宾”展厅展出了新艺术商店的展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报刊也开始用“新艺术”来代表这种新的风格。
1896年巴黎成立了一个“六人团”也同样推崇“新艺术”风格。其中最为出名也最为有趣的就是建筑师赫克托·吉马德(Hector Plumet),他直截了当地将新艺术运动的风格运用于巴黎地铁入口建筑(图3)。充分发挥了自然主义的特点,这些入口的顶棚和栏杆都模仿植物的形状,特别是扭曲的树木枝干,缠绕的藤蔓,顶棚还有意地采用海贝的形状来处理。
比利时的一位著名建筑师霍尔塔(Horta,1861-1947,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在1892年设计建造的布鲁塞尔保尔·艾米利·占森路6号即原来的都灵路12号住宅(图4)。比起吉马德则更完美地将新艺术运动的风格运用于建筑当中,也是建筑史上的首次尝试。新艺术中的细长曲线、模仿自然中的藤蔓等风格在他这里得到了完美呈现。整个建筑风格统一,屋内也显得非常透亮、唯美。霍尔塔是于1894年成立“自由美学社”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自由美学社的前身是于1884年成立的“二十人团”。当时该组织主要介绍先锋派艺术家的绘画作品,比如劳特雷克、高更、塞尚、梵高等。到1891年左右受霍尔塔的好友凡·德·维尔德(Van de Velde)的影响,开始介绍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作品,慢慢放弃绘画走向适用美术,并于1894改名为自由美学社。展览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包括比亚兹莱、莫里斯、阿什比等等。那么维尔德是个什么人物呢?他在比利时就类似于英国的莫里斯。维尔德早期是个画家,1891年左右开始注意到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于是放弃绘画从事设计工作。他和莫里斯一样是个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者。维尔德在设计上强调理性思维,装饰上在对自然形态的吸取时,必须要经过选择、分析和概括,最后变成一种抽象形态的过程。“根据理性结构原理所创造出来的完全实用的设计,才能够真正实现美的第一要素,同时也才能取得美的本质”⑩。他的这种理性使他注意到莫里斯学说的不足之处,因此他不反对机器,对机器持肯定的态度。这也使得他成为现代设计史上最重要的奠基人,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比利时的国界,在欧洲各国,特别是在德国有很深刻的影响。
1895年,德国著名艺术评论家格拉夫(Meier-Graefe)创办了一份介绍德国当代艺术与文学的杂志《潘》,同年格拉夫与萨穆尔·宾一起发现了维尔德自己设计的住宅,他们都十分欣赏。1897年维尔德的室内设计作品在德累斯顿实用艺术展上展出,他设计的家具上富有创造力的曲线更是深受格拉夫的推崇。与此同时,一些怀有与维尔德相似的改造艺术的目的的青年艺术家,在慕尼黑成立了“艺术和手工艺联合工厂”。这些人当中包括奥布里斯特(Hermann Obrist,1863-1927)、奥古斯特·恩德尔(August Endell)、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等。他们同样不反对机器,相反希望能通过机器来生产艺术作品。设计风格也开始转变为一种更加抽象和几何化的风格。同样奥地利维也纳的一批前卫艺术家和建筑家共19人,也组织了一个自称“分离派”的团体(主创人员包括:克里姆特,约瑟·霍夫曼(Jose Hoffmann,1870-1956)、约瑟夫·玛利亚·奥尔布里奇(Joseph Maria Oibrich)和科罗曼·莫泽(Koloman Moser))。思想上和德国非常相似,不过分离派受建筑师奥拓·华格纳(Otto Wagner,1841-1918)的影响。设计上更加强调功能性,而把装饰放在次要的位子,形态开始摆脱新艺术运动的曲线风格。分离派定期的举办展览来推动他们的学说。1900年,英国设计师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1868-1928)的作品通过分离派的展览被介绍到奥地利。引起了强烈反响。麦金托什的设计完全放弃了新艺术运动中的自然主义装饰风格,采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特别是以纵横的直线为基础结构,色彩上以黑白为主(图5)。
而在西班牙的一个建筑师与麦金托什正好相反,他是将新艺术运动的曲线风格发展到极致。他就是安东尼奥·高迪(Antoni Gaudi,1852-1926),他的建筑充满了想象,他使用破碎的瓷片和杯、碟当作装饰材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高迪成熟期的建筑更是体现了他对自然的崇拜,他对自然有机形态的模仿已经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他的一生在不断的求新,不断的创造个性。坚决反对对传统模仿。这也使得他的建筑很少获得官方的认可。甚至到群众都无法忍受的地步。但是,有一个人非常欣赏他,就是长期支持和赞助他的一个企业家古埃尔(Guell,古埃尔家族是卡塔兰地区的新权贵),这个因素对他的建筑生涯是非常重要的。
高迪早期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哥特复兴主义者,这从他的1878年设计巴塞罗那文森公寓就可以看得出来。直到1883正式为古埃尔家族设计建筑后,开始出现一些有机形态,比如古埃尔别墅的入口处大胆而任性的曲线。到了1900年为古埃尔设计庄园,他的创作已经步入成熟阶段,完全抛弃了哥特式的影子,他成功地将大自然与建筑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里的一切——小桥、道路和镶嵌着彩色瓷片的长椅,都充满了新艺术运动蜿蜒曲折的风格,甚至很多随意处理的地方都已经超出了新艺术运动的范畴。
而于1910年建成的米拉公寓(图6)的风格已经达到了新艺术运动的极端。是高迪自己认为最好的一座房子。整个建筑内外,包括里面所有的家具和装饰完全采用有机形态。连墙面都是弯曲凹凸不平的。这种极端的做法引起了巴塞罗那市民的愤怒。报纸上以“蠕虫”“大黄蜂的巣”等字眼来形容他的建筑。
圣家族教堂(图7)是高迪从1884年接手直到他死后的今天都未完成的建筑,高迪一生建筑风格的转变几乎都显现在这座未完成的教堂上。他做建筑有个特点,就是没有工程图纸、没有预算、没有设计方案。完全不把建筑当项目来做而是当艺术作品来做,随意性非常大。工匠们被鼓励将工作做得粗糙大意,以至于很多地方他都要亲力亲为。这个建筑以及上面介绍的古埃尔庄园和米拉公寓在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从总体上来看,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他们是第一个面临工业化带来的危机,面临如何处理艺术与工业的关系、艺术与人的关系、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他们选择了艺术改革,于是就有了工艺美术运动。而改革后之后在艺术领域必然会带来许多空位(前面已经介绍过)。比如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就出现了莫里斯、韦伯、比亚兹莱等大师。而随后欧洲大陆以及美国也同样面临大工业化。他们的目的和选择都是一致的,他们从工艺美术运动中吸取经验。对艺术进行改革,进行新艺术运动。这也是为什么新艺术运动在英国没有产生强烈的反应,因为英国已经改革过了,大师已经出现了,而麦金托什只能算是新艺术运动到现代主义运动的过度人物。
①.《现代设计的先驱者》第二章25页
②.《威尼斯的石头》第十章189页
③.《秩序感》第二章45页
④.Mackail,op.cit.,i,p.186
⑤.The Collected Works of William Morris,London,1915,xxiii,p.147
⑥.Mackail,op.cit.,ii,p.99
⑦.Ibid.,xxii,pp.47
⑧.Ibid.,p.144;I,p.305
⑨.Mario Amaya,Art Nouveau,The Herbert Press Limited,1985
⑩.《世界现代设计史》第三章71页
参考书目:
《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英 尼古拉斯·佩夫斯纳著,王申 王晓京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英 尼古拉斯·佩夫斯纳著,殷凌云译,范景中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2月北京第1版
《欧洲19世纪美术》下,吴敢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9月北京第1版
《秩序感》,[英]贡布里希,译者:范景中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 为什么威廉莫里斯的红屋不能成为现代意义上艺术设计的代表
由于工业革命初期人们对工业化的意识认识不足,加上当时英国盛行浪漫主义的文化思回潮,英国工艺美术的代答表人物始终站在工业生产的对立面,进入20世纪,英国工艺美术转向形式主义的美术装潢,追求表面效果,结果使英国的设计革命未能顺利发展,反而落后于其他工业革命稍迟的国家。而欧美一些国家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得到启示,又从其缺失之处得到教训,因而设计;思想的发展演变快于英国,后来居上。
4. 马六甲王朝的历史
马六甲王朝是于1402年由拜里米苏拉苏丹所建立的王国,中国明代称为满剌加国,其王城即是如今的马六甲市,全盛时期的国土范围覆盖泰国南部至苏门答腊西南部。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对马六甲王朝进行侵略,并在1528年殖民马六甲。
拜里米苏拉原为室利佛逝,巨港(现今印尼苏门答腊)东南区域的王子。因当时室利佛逝被满者伯夷国攻占,王子由巨港(Palembang)逃至淡马锡(Temasik,现今新加坡),因某缘故而刺杀当地酋长,后被追捕而逃往北方,在途中一棵满剌加树 (Amla, Melaka tree) 下休息时,看见一条猎狗将一只小鼠鹿逼到绝境,小鼠鹿为了自卫,将狗踢进河里。如此觉得这是一块吉祥之地,于是将此地命名为满剌加(现今马六甲)并定居在此。 初期的满剌加必须交纳每年的40两黄金给暹罗国,而南面又有满者伯夷国的威胁。在永乐元年,拜里米苏拉随京官尹庆到大明国拜见明成祖,正式向大明国进贡,当年明成祖正式封拜里迷苏剌为满剌加国王,并赠予诏书和浩印。 马六甲王朝在全盛时期,是个闻名于世的港口及经贸中心。由于其位置处于航海及经贸的中心,又有良好的深水港口,东去资源丰饶的东方文明古国,西接印度、阿拉伯世界及欧洲西方列强,使到马六甲不仅成为繁荣一时的商业中心,它也同时成为东西方多种文化互相碰面及交流的地方。中国明朝的郑和就曾在七度下南洋的时候,到过马六甲。为了促进两国之邦交,明朝的公主汉丽宝更是被远嫁到马六甲来。
我们很难想象在历史上的欧洲,香料曾经多么珍贵,多么让人魂牵梦萦,甚至无数人为其失去生命。这使得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法国人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条新的航线到达香料群岛。 15世纪起,葡萄牙走在了向东方前进的前列。马六甲是他们前进东亚最繁荣国家——中国——最近的桥头堡。 16世纪初终,盛极一时的马六甲海峡,很快引起了西方新兴海权国家的觊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相继来到马六甲。 此时,葡人的脚步已来到印度洋,并准备染指马六甲。第一任葡属印度总督阿尔梅达虽然在印度洋开创了局面,但他的政策仅将葡萄牙人的活动局限于印度洋沿岸。第二任葡属印度总督阿尔布克尔克改变了阿尔梅达的保守政策,他设计了把穆斯林从香料运输中完全排挤出去、控制3500英里印度洋的宏伟计划。 1509年,葡萄牙人曾经到达过马六甲,受到了当地人的猛烈袭击,他们撤退了。但这场战争,让葡人认识到要占领马六甲,控制马六甲海峡入海口,必须从军事上先占领马六甲河上的大桥。这是马六甲城的咽喉之地。 1511年7月1日,阿尔布克尔克率领一支由18艘舰船、1200名葡萄牙士兵及200多名马尔巴拉援兵组成的舰队到达马六甲,提出了释放战俘、赔偿以及割让一块土地来修建要塞的要求。当时的马六甲是一个10万人的城市,由3万马来人和爪哇人守卫着,双方兵力悬殊,因此当地苏丹拒绝了葡萄牙人的要求。7月24日,葡萄牙人发动了第一次攻击,由于没掌握潮水的关系,葡舰船无法进入河道,只好等待潮水的涨起。而马六甲苏丹组织了强大的抵抗,迫使阿尔布克尔克下令撤退。 8月10日阿尔布克尔克又组织了进行了第二次攻击,成功占领了大桥,接下来他们又占领面向马六甲河、依山建立的马六甲王国与清真寺。苏丹及其王子派出20头大象企图阻上葡人的攻势。 黑夜降临后,葡人终于占领了大桥两侧的制高点。 8月24日,沿着街道,葡兵并排清除来自各方的零星抵抗。马六甲苏丹见大势远去,黯然丢下富甲一方的马六甲城。苏丹玛率领残余退到巴莪从事复国的运动,他的后裔偏安柔佛,建立了柔佛王国,继续马六甲的王统。 此时阿尔布克尔克下达到了抢掠的命令。抢掠行动持续了一整天,珍宝数以万计,几乎是马六甲王国三分之二的财富。攻占了马六甲的葡人,照例进行了屠城。 马六甲城沦陷了,立国110多年的东南亚王国灭亡了。马六甲城的陷落,对中国人来说有着更大历史意义——扼守南中国海的门户彻底暴露,中国控制马六甲海峡的海洋时代结束了,300年之后,中国遭遇了与马六甲同样的命运。
前进东方的跳板
在马六甲,葡人看到了前进东方的希望。 葡人获得相对真实的中国的印象是从马六甲开始,迈向中国的脚步也从马六甲开始。 达伽马的船队抵达今印度半岛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一带的古里后,便大规模系统地搜集有关亚洲的地理和人文资料,主要目标是远东的中国。葡萄牙占据果阿后,更加关注中国。在印度生活半个世纪的历史学家戈雷亚称当时遇到Chinacota,意即“中国人的保垒”,因为“黑长头发的白种”华人在印度一带也曾有过许多“官厂”。 1508年葡萄牙国王唐·曼努埃尔一世要求舰队司令塞格拉:“你必须探明有关秦人的情况,他们来自何方、路途有多远?他们何时到满剌加或他们进行贸易的其他地方?带来些什么货物?……他们是基督徒还是异教徒?他们的国家大吗?国内是否不止一个国王?是他们的国土扩展到什么地方?与哪些国家为邻?” 1512年,征服马六甲的葡人收买了5位中国船主,开始策划赴中国的计划。1517年,葡人正式达到中国东南沿海,1557年左右以欺诈、贿赂的方式占住澳门。 葡萄牙西方殖民者,他们看中明帝国的财富,而且幻想中国如同马六甲一样可以轻易落入葡人之手,尽管等到他们来到中国沿海的几百年中,发现明帝国并不是葡萄牙可以一口吞下的,但占领马六甲确实开启了葡萄牙海上帝国最“灿烂”的历史。
苍白无力的救援
马六甲王朝的灭亡,除了遭遇强大的外敌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部的衰落与纷争。而当时名义的宗主国明王朝,皇帝与大臣同样无能、短视,他们对马六甲的陷落表现出无动于衷。 明朝廷得知马六甲被侵占一事是在1520年,距马六甲落入葡人之手已过了9年。而在这9年中,葡人的脚步早已穿过南中国海,进入中国广东沿岸。 如果不是葡人的放肆,以及马六甲王子宾塘王公的使者穆罕默德来到北京,向礼部送来马六甲的求援信,马六甲落入葡人之手一事,明廷就会一直被蒙在鼓里。而明武宗早已失去了解决此事的能力,这位荒诞的君主,在卧病三月后晏驾。但在当时一批大臣的建议下,终于对马六甲的沦陷做出回应:不许佛郎机(葡萄牙)入贡,同时葡萄牙出使中国的皮雷斯一行于同年春夏被押往广州,并作为归还马六甲疆土之人质投入监牢。 面对马六甲朝廷的屡次求援,明朝廷声明要求葡萄牙归还马六甲,否则扣押使团直到归还马六甲为止。这种以扣押使节的方式来应对武装占领的葡人,无疑是一种无能,也是缺乏国际海洋观的表现。 不过毕竟明王朝在东南亚一带并没有军事存在,它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关系只是彼此的一纸政治承诺书,苍白无力。当郑和这样的王师绝迹于东南亚之后,明王朝毫无力度的外交辞语与交涉,挽救不了马六甲灭亡的命运。
海洋中国终结
东南亚对传统中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明帝国三分之二的属国都在这里。在朝贡贸易中,中国从这里得到矿产、木材、香料、黄金、珠宝和大米。尤其是从东南亚进口的锡矿石和大米对中国经济意义重大,前者是制造铜钱的重要原料,后者是供给闽粤居民的粮食来源。而通过向东南亚出口或转口,中国的制瓷业,纺织业,制茶业和造船业盈利甚巨。更重要的是,明中国在东南亚海洋的活动,从而建立自己主导下的中国—东南亚体系,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的巨大的战略缓冲区。 这种战略缓冲区与海洋帝国的确立,得益于自宋元以来,中国人蓬勃的海洋开拓精神及对海洋权益的重视。虽郑和的远航体现着帝国最高统治者将东南亚纳入自己宗藩体系的意味,但郑和本人对海洋的认知,使得其近30年的海洋驰骋为中国迎来了一个海洋帝国。 然而,郑和病死于故里,明朝廷的海洋政策急剧逆转,从此将近在咫尺的制海权拱手。民族国家与海洋权益意识的缺失,造成了帝国对海外利益的自动放弃。 失去了马六甲的中国,使帝国最南端的海上大门大开,从此无法阻挡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台湾学者张存武曾说过,葡人之东来才是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编辑本段明朝与马六甲
马六甲海峡,是亚洲出海口门户。谁控制这里,谁就是亚洲海洋霸主。 早在15世纪初,明王明与马六甲就形成了战略同盟关系,马六甲王国在明王明的支持下成为区域强国,而明王朝则通过在马六甲设立航海中转站,建立了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朝贡圈,进而控制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航线,成为那个时代亚洲海洋的帝国。 1403年,在北京登上皇位的朱棣,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朝贡体制与外交思想。上台伊始,他立即派遣使臣分赴四方,宣告朝廷帝位的轮替,并重新确认帝国在海外的影响力与控制力。随即,琉球、日本、暹罗各国使节陆续到中国朝贡,建立了宗藩与册封关系。 此时的马六甲王国,被中国称为满剌加。它处在战略通道上,受到明朝廷的高度重视,很快将它纳入了明王朝的朝贡体制之下。1403年10月,朱棣派遣宦官尹庆往谕满剌加,赠送其国王礼物,“拜里迷苏剌大喜,遣使随庆入朝贡方物”,开了永乐朝御笔题赐的先例。 明成祖还亲笔写碑文赐以满剌加,碑文上盛赞满刺加及其国王:王好义善思朝宗,愿比内郡伊华风。然而“华风”是什么,拜里迷苏剌似乎不太关心。他最关心的是立刻摆脱暹罗的统治,这是他与中国交好的实质意义。 开国之初的马六甲王国,强敌四绕,拜里迷苏剌以柔软的身段,争取生存的空间。一面与左边的暹罗王国搞好关系,每年缴纳40两黄金给暹罗国换取暂时和平,一面与南面印度尼西亚群岛上的王国结亲联盟,同时以明帝国为宗主国,并建立政治意义大于实质管辖意义的宗藩关系。 1406年,拜里迷苏剌率妻子及陪臣540余人,随郑和船队来中国访问,这是明朝以来到访中国的最庞大外国使团。这次访问,拜里迷苏剌受到明朝政府的礼遇。当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二十八日、八月初一、九月初一、九月十五,明成祖均宴请或赏赐使团,当九月十八日使团离开南京回国,明成祖又命在龙江驿设宴饯行。这样的规格待遇,在明朝接待其他国家来访的国王中是仅见的。 1411年,拜里迷苏剌第二次访华。1414年,也就是郑和第四次率团远航的返程的时候,拜里迷苏剌第三度率团访问明王朝。
明帝国的海外中转站
马六甲对明帝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控制马六甲海峡意味着帝国将拥有长久的海疆安宁。明王朝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是通过建立密切的宗藩关系及远洋航运中转站达到的。 此后的一个世纪中,马六甲与明王朝维持着密切的关系。在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经历中,他六访马六甲。 1406年郑和第一次到达马六甲。郑和停留马六甲的使命,既有增进明朝廷与马六甲外交关系、巩固明王明统治地位的政治重任,也有协调处理马六甲与暹罗等邻国之间冲突的外交任务。1431年农历二月,马六甲国王向明廷申诉暹罗谋侵马六甲,并派出使节随郑和船队到北京,第二年郑和下西洋时,亲往暹罗,力劝暹罗不要攻打马六甲。 由于郑和船队每次出使,人数均有近3万,历时一年半以上,需装带大量物资,因此,需要在航程中途设立一个固定的物资转运站,存放不急需的物品,缓和船队的运输压力,也为使团的往来船队不断补充应用物资。 马六甲正是郑和船队中转的理想地点:优越的地理位置,从航运角度,既有利于船泊的停靠补给,又有利于船队等待不同的季候风,为南下远航与返回中国争取到最有利的时机。从政治角度来看,通过马六甲,明帝国的影响范围可达整个东南亚。 所以郑和到马六甲时,“中国宝船到此,则立排栅,如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如小城,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顿在其内”,此地,在后来的史料称之为“官厂”。返航时,各支船队“回到此处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停泊候风,一旦“南风正顺,于5月中旬开洋回还”。 马六甲航运中转站的建立,意味明代中国建立了以东南亚为基地的战略缓冲区,那时的南中国海真正成为中国的内海。
编辑本段马六甲商业王国的兴起
今天,人们在马六甲可以看到马来人、华裔、葡萄牙裔聚居的街区,可以看到葡萄牙人修建的圣地亚哥城门和圣保罗教堂、荷兰人修建的总督府、阿拉伯风格的清真寺以及中国式庙宇。众多的古迹苍苔覆石,略显破败,日夜和着习习海风,默默地讲述着马六甲王国辉煌而酸涩的故事。 15世纪马六甲与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明王朝建立战略同盟关系,以政治上的让步,换来马六甲一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此时同时,马六甲国王励精图治,试图逐渐摆脱明王朝的政治影响。 在马六甲王国的发展方向上,它选择了伊斯兰化,而没有像越南采用中国传统的儒家立国思想。 特别是从1445年起,马六甲王朝的第4代国王,穆扎法尔·沙继承王位后,采用穆斯林君主的尊号“苏丹”,奉伊斯兰教为国教。穆扎法尔·沙,原名罗阇·卡希姆,中国《明史》译作速鲁檀无答佛哪沙。1446年他正式登上王位,自称苏丹,他是马六甲第一个采用苏丹称号的国王。他在位时,伊斯兰教沿着苏门答腊和爪哇各港口迅速传播开来。 这位马六甲的第四位君主,在执政后,拒绝向信奉印度教的暹罗继续纳贡,1446-1447年马六甲军队先后两次从海陆击败暹罗军队的入侵,从此暹罗欲征服马六甲的企图暂时中止。他加强军队建设,扩充舰队,控制了马六甲的海岸,并派兵从西北攫取雪兰莪作为粮食基地,又控制了苏门答腊海岸的战略要冲,成为该地区的霸主。 在贸易上,当郑和大船队绝迹于亚洲海域之后,马六甲充分运用了明王朝建立起的贸易网络。卡希姆努力使马六甲成为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商人之间的重要贸易桥梁。他铸造统一的阿拉伯文锡币,正面为“苏丹穆扎法尔·沙”,背面为“宇宙与伊斯兰教之救主”。 当1459年这位国王去世时,马六甲迎来了它鼎盛的时代。 马六甲在16世纪大航海时代兴起前,成为东亚不折不扣的海洋城市。每年吸引好几百艘船只顺着季风前来贸易,中国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欧洲人挤满了港口。从中国来的樟脑、丝绸以及陶瓷,从印度来的织品,菲律宾蔗糖,摩鹿加群岛的檀香、丁香、豆蔻等香料,苏门答腊的金子以及胡椒,婆罗州的樟脑,帝汶的檀香,以及马来西亚西部所盛产的锡,统统汇集到马六甲,再转运到世界各地,马六甲俨然是当时商品的全球集散中心。 当马六甲一跃成为地方霸主之时,明朝廷采取了严厉的海禁政策,不仅停止政府庞大船队出海的计划,而且严厉制裁私自到东南亚等地的中国贸易商人。当明帝国自动放弃海洋,放弃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之时,马六甲王国逐渐摆脱明帝国影响之时,西方殖民势力已经来到家门口,传统的伊斯兰王国已埋下灭亡的种子,中国真正退出马六甲海峡的时代即将来临。
马六甲王朝历代苏丹
拜里米苏拉(Parameswara)(又名依斯干达沙Iskandar Shah) 1400至1414年
梅加特依斯干达沙(Megat Iskandar Shah) 1414年至1424年
穆罕默德沙 1424年至1444年
阿布Syahid
(Abu Syahid) 1444年至1446年
苏丹穆扎法沙
(Sultan Muzaffar Shah) 1445年至1459年
苏丹曼苏尔沙(Sultan Mansor Shah) 1459年至1477年
苏丹阿拉乌丁.利亚沙(Sultan Alauddin Riayat Shah) 1477年至1488年
苏丹马哈茂德沙阿(Sultan Mahmud Shah) 1488年至1528年
5. 10月23日设计史考什么
第三章 包豪斯
一、包豪斯概况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不服输的精神,促使德国重新思考国家的未来。 为发展工业,企业和政府都意识到必须依靠工业设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依靠设计艺术教育。
1919年4月1日,在德国的魏玛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国立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Bauhaus),这个词由是它的创始人和第一任校长、德国著名建筑家、设计理论家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生造出来的,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包豪斯以其所宣扬的设计教育理念和实践闻名于世。
从1919年到1933年的14年中,它培养了整整一代现代建筑和设计人才,也培育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现代建筑和工艺设计风格,包豪斯风格成为现代主义建筑和现代设计的最有影响力的潮流之一,并对之后艺术、建筑、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及印刷业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人们称为“现代设计的摇篮”。
20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包豪斯的主要领导人物和大批教员、学生因为逃避欧洲的战火和纳粹的迫害而移居美国,从而把他们在欧洲进行的设计探索和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也带到了美洲新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济的强大实力,使这些人带来的教育和设计实践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设计风格——国际主义风格,从而影响到全世界。所以,包豪斯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绝不仅仅在教育领域,也不仅仅在德国。
二、包豪斯的发展历程
包豪斯于1919年4月正式开学,学校地址就在亨利•凡•德•威尔德1902年建立的魏玛市立工艺学校原址,并接收了原来的资产和部分教师,从此开始了包豪斯艰难而辉煌的发展里程。
1、包豪斯的创建:魏玛时期(1919-1925年)
2、包豪斯的成熟时期:德索时期(1925-1932年)
3、包豪斯在德国的最后岁月:柏林时期(1932-1933年)
4、包豪斯落户美国及其国际化
包豪斯曾经历过三位校长:1919-1927年由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领导,1927年-1930年由汉斯•迈耶(Hannes Meyer,1889-1954)领导,1930-1933由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领导,1933年4月学院被纳粹政府强行关闭。
这三位校长领导时期代表了包豪斯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格罗佩斯的理想主义、迈耶的共产主义、米斯的实用主义,这三个不同的阶段贯穿起来,使包豪斯具有丰富和复杂度精神内容,这种强烈、鲜明的时代烙印,赋予包豪斯独特的文化特征,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任何一所设计学院都不可能具备的。
1、艰难的创业时期:魏玛时期
(1919-1925年)
讨论包豪斯,首先要提到的是它的奠基人、精神领袖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
创建包豪斯
1919年4月1日,包豪斯正式开学。德文的全名称是Des Staatliches Bauhaus,即国立包豪斯。这个名称是格罗佩斯自己选择的,包豪斯这个词是他生造的,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从他自己后来的解释来看,这个建筑指新设计体系。
《包豪斯宣言》
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的。艺术家最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今天,他们各自孤立地生存着;只有通过自觉,并且和所有工艺技术人员合作才能达到自救的目的。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栋建筑是各种美观的共同组合的实体,只有这样,他们的作品才能灌注进建筑的精神,以免流为“沙龙艺术”。
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们,我们应该转向应用艺术。艺术不是一门专门职业,艺术家与工艺技术人员之间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艺术家只是一个得意忘形的工艺技师,在灵感出现,并且超出个人意志的那个珍贵的瞬间片刻,上苍的恩赐使他的作品变成艺术的花朵,然而,工艺技师的熟练对于每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不可缺乏的。真正的创造想象力的源泉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艺术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不存在使得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起极大障碍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让我们创造出一栋将建筑、雕塑和绘画结合成为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的殿堂,并且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它耸立在云霞高处,变成一种新的信念的鲜明标志。
魏玛时期是包豪斯的草创时期,在格罗庇乌斯的《包豪斯宣言》中所显露的观点得到了探索性实践。
学校一反传统的“老师”、“学生”的称谓而代之以手工艺行会性质的“师傅”和“徒弟”,并要求学生进校后要进行半年基础课训练,然后进入车间学习各种技能,因此,作为师傅的导师,不仅有传授艺术造型、色彩等绘画内容的“形式导师”,还有担任技术、手工艺和材料部分教育的“工作室导师”,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完成教学工作。魏玛时期的这种教学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包豪斯发展的基础。
在“形式导师”中,较早的伊顿(Johannes Itten,1888—1967),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1971——1956),后来的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克利(Paul Klee,1897—1940)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接替伊顿的艺术家纳吉(Lasxlo Moholy—Nagy,1895—1946)和约瑟夫•阿尔柏斯(Josef Albers,1888-1976)对基础课程中构成内容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伊顿
(Johannes Itten,1888—1967)
伊顿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员,一方面他是创造现代基础课的人,最大成就在于开设了现代色彩学的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基础课中严格的视觉训练,对平面、立体形式,对色彩和肌理有完全的掌握,并将色彩训练和几何形体训练合一;同时强调训练学生对于自然的敏锐观察能力,对于不同的自然材料,比如石头、木头、皮革等,质料不同,表现也应该不同,这是他理性的一面;
但另一方面他又信仰神秘的宗教,有一些奇怪的行为,长期光头、长袍披身,像一个中世纪的大僧侣,并大量食用大蒜。
费宁格
(Lyonel Feininger,1971——1956)
费宁格只上少数绘画课程,但他是唯一一个从包豪斯开办一直呆到学院被封闭时的教员。他的绘画具有强烈的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作品线条刚毅,黑白分明,特别喜欢以建筑,尤其是中世纪的建筑为创作主题,形式感强,对于色彩有强烈的兴趣,格罗佩斯认为他的建筑绘画中蕴含的理性结构可以成为学生建筑设计预想图的基础教育内容。
纳吉
(Lasxlo Moholy—Nagy,1895—1946)
与身穿长袍的伊顿强调神秘的个人情感和表现不一样的是,经常穿着简朴的工人服装的纳吉在设计和教育上更强调高度的理性主义,他的作品大多是简单结构的、抽象的、平面的。他接替伊顿担任基础课的教学,显示了格罗佩斯的思想从以前比较重视艺术、手工艺转变到强调理性思维、技术知识的教育上。
约瑟夫•阿尔柏斯
(Josef Albers,1888-1976)
毕业留校的阿尔柏斯对于各种材料的应用和材料使用的可能性兴趣很大,将纸这种简单材料通过折叠、弯曲、粘合、进行结构组成的纸造型成为阿尔柏斯基础课的一个显著的特色。
包豪斯最有影响的设计出自布兰德(Marianne Brandt,1893-1983)负责的金属制品车间和布劳耶(Marcel Breuer,1902-1981)负责的家具车间。
1927年,由于种种舆论压力,格罗庇乌斯辞去了校长职务,建筑师汉内斯•迈耶 (hannes Meyer,1889—1954)接任校长。他上任后,更加强调产品与消费者,设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他的领导下,包豪斯的各车间都大量接受企业设计的委托。然而,迈耶过于极端的政治主张,却为包豪斯带来难以补救的灾难,1930年,他被迫辞职。
4、包豪斯落户美国及其国际化
包豪斯在德国彻底解散后,其教员和学生分散到欧洲各地,1937年到1938年前后,其中一部分人辗转到了美国,把包豪斯的设计艺术教育理念带到了美国,并由此传向世界各地。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包豪斯的思想在美国才得以完全实现。格罗披乌斯于1937年到美国哈佛大学任建筑系主任,并组建了协和设计事务所;布劳耶也于同期到达美国,与格罗披乌斯共同进行建筑创作;米斯1938年到美国后任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纳吉于1937年在芝加哥成立了新包豪斯,该校是作为包豪斯的延续而建立起来的,它将一种新的方法引入了美国的创造性教育,但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多数被聘为艺术家、手工艺人和教师,而不是工业设计师。新包豪斯后来与伊利诺工学院合并。
三、包豪斯的设计艺术教学体系
在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②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③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
包豪斯教学时间为三年半,学生进校后要进行半年的基础课训练,然后进入车间学习各种实际技能。包豪斯与工艺美术运动不同的是它并不敌视机器,而是试图与工业建立广泛的联系,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生存的必须。
包豪斯的教学体系,完全是根据格罗佩斯的主张建立起来的。他坚决反对艺术与技术的分离,主张艺术家、建筑家、技术人员应该充分合作,抛弃纯理论知识和单纯书本的教学方法,主张“艺术与技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制度。
四、包豪斯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
1、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和教学方式,现已成为世界许多艺术、设计院校的参照范例和构架基础,对现代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基础课教学;
2)工作室(车间)的教育模式;
3)与企业界、工业界广泛联系和接触
4、包豪斯精神的广泛影响
包豪斯的局限性
对于包豪斯最多的批评是针对所谓“国际式”风格的。尽管格罗佩斯反对任何形式的风格,但由于包豪斯主张与传统决裂并提倡几何构图,事实上消除了设计的地域性,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脉被忽视了,加之一些建筑师曲解了包豪斯的精髓,以抄袭代替创造,形成了千人一面的“国际式”风格。以平屋顶、白墙面、通长窗为特征的方盒子式建筑风行世界各地,对于各国的建筑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因而受到广泛的批评;
在设计中过分强调抽象的几何图形。“立方体就是上帝”,无论何种产品,何种材料都采用几何造型,从而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有时甚至破环了产品的使用功能;
严格的几何造型和对工业材料的追求使产品具有一种冷漠感,缺少应有的人情味。
艺术、手工艺与机械化
(1866-1914)
第一节 工艺美术运动
一、工艺美术运动的起源与主要宗旨
工艺美术运动是作为对抗19世纪工业化批量生产导致艺术和技术分离,设计和产品的美感低落、品质粗糙的状况而发起的,是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场设计改良运动。
究其本质来说,这是一场影响英国和美国建筑、装饰艺术、家具、手工艺、甚至乡村小别墅的改革运动。受英国作家约翰•罗斯金著作和以手工艺自豪的艺术家的浪漫理想主义的激励,工艺美术运动在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达到顶峰。
这场起源于英国的设计运动的另一个译名是“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更直观地反映了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促进传统手工艺和实现手工艺理想。
代表人物
约翰•罗斯金
(John Ruskin,1819-1900)
约翰•罗斯金是英国艺术理论家、画家、诗人和政论家,是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指导,提倡复兴“富有创造精神”的中世纪手工艺。这也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核心理念。
罗斯金最为看重的是手工艺的道德和精神价值,而非生产技术或美学意义。意识到了工业化进程在提高生产力,积累社会财富的同时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1、工业产品的艺术质量问题;
2、伴随技术所产生的资源严重消耗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3、人们的创造性乐趣被机器化大生产剥夺了。
威廉•莫里斯
(William Morris,1834-1896)
威廉•莫里斯是现代设计史的开篇人物。莫里斯受拉斯金的思想影响最深,并且通过自己的设计实践体现了拉斯金的精神。
莫里斯设计风格的形成及设计成就
1、莫里斯就读于万宝路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建筑系,以为古典主义才是西方建筑的灵魂和核心;
2、拉斯金的著作《威尼斯的石头》(《the Stones of Venice》)深深地吸引了莫里斯,并从此展开了他毕生对于哥特风格和自然主义风格设计的探索和喜爱;
3、受到提倡绘画应该回到拉斐尔之前,也就是回到中世纪艺术的“拉斐尔前派”的影响 ;
4、开设画室和结婚是莫里斯走向设计探索的现实诱因,莫里斯成功建造红屋;
5、红屋设计的成功,激励了莫里斯在1861年与两个朋友一起建立了莫里斯-马歇尔-福克纳建筑公司(后更名为莫里斯建筑公司);
6、1891年1月莫里斯在伦敦成立了凯姆斯各特出版社(Kelmscott Press),莫里斯的大部分书籍设计都是由这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他在平面设计方面的突出贡献正表现于此。
“拉斐尔前派”
(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
拉斐尔前派是1848开始的一个艺术团体(也是艺术运动),由3名年轻的英国画家所发起 。他们反对懒散而公式化的学院风格主义,主张回归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画出大量细节、并运用强烈色彩的画风。
莫里斯公司的风格特征
(也是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风格特征)
1、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工业化生产带来的设计水平低下、粗制滥造的产品;
2、提倡哥特风格和其它中世纪风格,反对当时盛行的矫揉造作、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它各种复兴古典的风格;
3、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和东方风格。
对于莫里斯来说,设计的出路只有中世纪的、哥特的、自然主义这三个来源。
6. 巫晓佳作业
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缩遵守的行为的规范的总和。
广告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公元前1000多年在古埃及首都特贝散发的“广告传单”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广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广告一词源于拉丁文“adverture”。
广告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1906年清朝的《政治官报章程》.........广告的意思即广而告之、广泛说明、告之大众。
一:广告的定义
广告可以简要地定义为:广告是有偿的、有责任的和有目的性的信息传播活动。
二:广告的功能
1、传播信息的功能 2、 沟通供求销售的功能 3、说服和引导的功能 4、塑造品牌或企业形象的功能
三:广告要素
1,广告主 2,广告媒体 3,广告信息 4,广告费用
第四节。广告心理
二、消费者的个性
消费者的动机
1 感情动机 2 理智动机 3 信任动机
5 ;态度与广告策略
消费者态度的改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
(1)树立广告宣传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2)突出广告宣传的亲和力和好感
广告市场调研的主要内容
1广告产品调查 2 . 广告环境调查 3 广告主经营状况调查 4 .广告受众调查 5 广告媒体调查 6 广告效果调查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 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第五节 广告策划
广告策划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单项广告策划。 即对一个或两个广告进行策划,也称为单项广告活动策划;
另一种是系统的广告策划,即在较大规模内为同一目标进行的一系列各种不同
的广告活动的决策与计划。
一。广告策划的特征
1 明确的目的和目标,使广告活动更加科学、系统
2 扬长避短,使广告活动更具有竞争性
3 追求高效益,使广告活动更加有效
4注意服务意识,使广告活动更加专业化。
三 、 广告策划的程序
1 、广告市场调研阶段
2、广告车略分析阶段
3、综合决策阶段
4、制定广告计划阶段
5、撰写广告策划方案阶段
四、 广告策划的内容
广告策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确定广告目标
2、明确广告对象
3、凝练广告主题
4、制定广告策略
5、编制广告预算
第六节 广告创意
1 广告创意的特征
(1)广告创意的独特性
(2)广告创意的突破性
(3)广告创意的超越性
(4)广告创意的形象化
一 广告表现的基本元素
1、图形和图像 2、色彩 3、音乐和声音 4、版式与构图
三 广告表现的手法与技巧
1、直接展示 2、纪实再现 3、对比夸张 4、幽默谐趣 5、 魔幻离奇 6、 名人效应
广告文案由标题、正文、随文和广告语4个部分组成的。
一 、广告媒体的基本功能
1、传播功能 2、 吸引功能 3、 服务功能
二、广告媒体的种类和特性
1、电视媒体 2、广播媒体 3、报纸媒体 4、 杂志媒体 5、户外媒体 6、店面广告媒体
7、交通媒体 8、电影媒体 9、计算机网络媒体 10、其他新型媒体
三、 广告媒体的量化评估指标
收视率=开机率x节目视听众占有率 视听众暴露度=广告接触人数x毛评点
cpt= 广告费用/ 视听众暴露度或人数(元/千人)
四、广告媒体的选择
(1)成本原则 (2)特性原则 (3)时限原则 (4)时段、版位原则 (5)经验原则 (6) 竞争原则
第三章 市场营销学
第一节 消费者分析
一、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元素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1、社会文化因素 2、人口因素 3、心理因素 4、购买主体因素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类型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可以分为 4 大类型
1、习惯性购买行为 2、寻求多样化的购买行为
3、化解不协调的购买行为 4、复杂购买行为
三、目标市场的定位及研究
目标市场定位需要经过3个步骤; 首先是市场细分化,........其次是确定目标市场......第三步是确定目标市场策略。
四、制定营销策略
2 、促销策略的分析
促销手段常有 4 类 : 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
第四章 设计概论
设计的英文为 “design”
一、设计的过程
1、构思过程 2、行为过程 3、实现过程
二、设计的分类
按设计的目的 来分类 , 包括1.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 3大领域
平面设计的英文是“graphic design” 最早出现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已成为国际设计界通用语
包装定义:
为在流通过程众保护产品、方便运输、促进销售, 按一定的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的总和,称为包装。
包装设计从形式角度可以分为包装容器设计、包装结构设计和包装装潢设计。
1888年成立的”艺术与手工艺协会 ”成为高潮, 设计史上称这一运动为 “工艺美术运动”,历史上有名的“红屋”为其前期的代表作。
2 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装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 主要有 亨利·凡·德·威尔德 和安东尼·高蒂等。
3 德意志制造同盟
1907,德意志制造同盟成立于慕尼黑。
德意志制造同盟 两位重要人物。: “赫尔曼·穆特修 (组织者)和彼得·贝伦斯(发起人) ,为其最早的组织者和发起人。
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和理论家。 经过多年的建筑设计实践,他第一个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成为美国设计界
多年以来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二代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兰克·莱特。
包豪斯
1919年4月1日 ,在德国的魏玛创立了第一所 新型的现代设计教育机构----包豪斯国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被人们成为“现代设计的摇篮”
一、 设计艺术的本质
设计艺术的本质体现在1、创造性 2、系统性 3、功能性 4 、艺术性 5、经济性 的不同要求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设计艺术存在的核心意义。
二、设计的原则
1、总体原则 2、价值原则 3、变化原则 4、 需求满足原则
三 、 设计的方法
设计方法的核心似乎 创造性思维 ,
第四节 设计要素
二 、色彩
无彩色系是指 白色、黑色 和由白和黑调和而成的不同程度的灰色。
有彩色系指 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
色彩的3大要素: 色相、彩度、和明度。
2、设计艺术众符号的特性
(1) 认知性 (2)普遍性 (3)约束性 (4)独特性
第五章 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劳动者权利保障的相关法律规定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 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作制度。
(2)休息休假时间的规定
1.每周的公休假时间 劳动者在一周内享有不少于24小时的连续时间。.....每周至少休息1日。
3.每年的休假时间 劳动者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在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应支付不低于供职的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如劳动者违纪赔偿金,依法每月扣除金额一般不超过本人月标准工资的20%,劳动违纪罚款,一般亦不超过本人月标准工资20%。
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0天的产假
劳动合同须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
1、劳动合同期限。
2、工作内容。
3、劳动哦保护的劳动条件。
4、劳动报酬。
5、劳动纪律。
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第二节 广告法相关知识
一、广告法概述
广告法是指调整广告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广告准则
1.广告基本准则
广告基本准则就是对广告内容、形式等做出的必须遵守的原则的限制。《广告法》第3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该条款规定了广告的3条基本准则, 即真实、合法和文明。
第三节 商标法相关知识
二、商标权主体、客体、内容相关规定
1.商标权主体
注册商标权人即商标权主体,就是注册商标的所有人。
三商标权取得、期限相关规定
2.商标权的期限
注册商标的有限期为10年,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每次续展注册的有效期为10年,续展次数不受限制。
四 、 相关商标侵权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3.著作权内容
(1)著作人身权 (2)著作财产权
设计没学的研究范畴包括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两方面。
广告的 目的: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传播说服消费者自愿地接受并购买商品或服务。
色彩原理: 物体本身是没有颜色的是因为有了光才让我们看到了色彩,物体所呈现的颜色是因为该物体不
吸收该颜色的光。(既 反射该颜色的光)
7. 威廉·莫里斯的个人设计主张
在1880--1910年间,英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这场运动以英国为中心,波及到了不少欧美国家,并对后世的设计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威廉·莫里斯,正是这场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与领导者。
莫里斯曾在牛津大学学习神学。在那里他受到了拉斯金的设计思想的影响。拉斯金是一位作家和批评家,他通过极富雄辩和影响力的说教来宣传其思想,在反对工业化的同时,拉斯金对建筑和产品设计提出了与若干准则,比如“师承自然、忠实于传统材料”等。这些思想引导莫里斯走上了艺术与设计道路。在游历法国之后,莫里斯对哥特式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进入一家建筑师事务所学习建筑,从而开始了他的设计生涯。
莫里斯对于新的设计思想的第一次尝试是对他的新婚住宅“红屋”的装修。为了给新婚家庭购买生活用品,小商店,竟无法买到一件令他满意的家具和其它生活用品,这使他十分震惊。在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下,他自己动手按自己的标准设计和制作家庭用品。在设计过程中,他将程式化的自然图案、手工艺制作、中世纪的道德与社会观念和视觉上的简洁融合在了一起。对于形式、或者说装饰与功能关系,依莫里斯看来,装饰应强调形式和功能,而不是去掩盖它们。
“红屋”建成后,莫里斯与几位好友建立了自己的商行——“莫里斯商行”,自己设计产品并组织生产。这是19世纪后半叶出现于英国的众多工艺美术设计行会的发端。尽管莫里斯与别人一道设计过家具,但他主要是一位平面设计师,即从事织物、墙纸、瓷砖、地毯、彩色镶嵌玻璃等的设计。另外,在印刷、书籍装帧设计方面,他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他尤其讲究版面编排,强调版面的装饰性,通常采取对称结构,形成了严谨,朴素,庄重的风格。他的设计多以植物为题材,颇有自然气息并反映出一种中世纪的田园风味,这是拉斯金“师承自然”主张的具体体现,对后来风靡欧洲的新艺术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设计革新运动的思想领袖,拉斯金将产品粗制滥造的原因归罪于机械化批量生产,因而竭力指责工业及其产品。与拉斯金一样,莫里斯认为产品的问题是与机器生产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莫里斯并不像拉斯金那样害怕和厌恶机器,他认为劳动分工割裂了工作的一致性,因而造成了不负责任的装饰。尽管莫里斯在对待机械化及大工业生产方面有他落后的一面,但他使先前设计改革理论家的理想变成了现实,更重要的是他不局限于审美情趣问题,而把设计看成是更加广泛的社会问题的一个部分。由于超越了“美学”的范畴,使他能接触到那些由来已久的更加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作为现代设计的伟大先驱是当之无愧的。
紧步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普金以及19世纪50年代的拉斯金后尘的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威廉莫里斯。莫里斯使得改革主义者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所作的贡献变得极其重要。在激烈地坚持反化工业立场的同时(“机器生产从总体上看是一场罪恶”),在一些重要方面,他也是一位反历史主义者。他所强调的是中世纪手工工艺的加工方法,而不是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对于莫里斯而言,艺术仅仅是“人们在劳动中所表达出来的欢悦”,至于那些“只有极少数人自称是理解的或所受到感动的……古希腊与意大利之梦”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其实,莫里斯并没有逃遁到过去的时代中去,相反,他选择了直面这个世界。他还是英国早期社会主义的重要人物,他呼唤那些“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艺术作品。换句话说,他不仅鼓吹恢复劳动者的尊严和手工工艺的美,他还主张给予整个生产劳动阶层以选举权。他还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对整个社区的良好设计、认真实施、非历史主义环境的创造。莫里斯有关透过一种新的建筑模式,以及一种应用性的工艺与美术来拯救人类的思想,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一个提议——这里指的是莫里斯于1877~1894年所作的35场著名的系列讲座,而且也采取了实际的行动:由菲利普韦伯于1859年为他精巧地设计与布置了的住宅“红屋”,以及最重要的是,他于1861年所创立的公司——莫里斯、马歇尔(Marshall)和福克纳(Faulkner)绘画、雕刻、家具与金属制品工艺美术公司,这就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转折点。
但是,在莫里斯的理论中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尽管有许多进步的思想,但是他却固执地将一只脚深深地陷在了一种过时的生产方式中。当他自己痛苦地意识到,手工生产是昂贵的,非常昂贵的,事实上他那经过精巧提炼与加工的产品主要都是为了那些“有钱人的猪一样的奢侈生活”的,正如他自己所唾骂的那样。莫里斯对于他所憎恶的工业社会爱恨交加,因而他迈出了明显的决定性一步:接受机器,学习机器的生产方式,然后要引导机器来生产那些不是那么假冒伪劣或俗不可耐的东西,而是以其现代的方式而认真设计、精细制作,并使用了坚固的材料的东西,恰如那些传统手工艺品一样美丽传神。当然,即使是莫里斯自己也没有能够迈出这一步——这一步的实际迈出是发生在世纪转折之后的德国,以他为先例使得这一结果变得可能,他那热情洋溢的精神以及他对于艺术的社会主义幻想,恰如一座通往更好世界的桥梁,成为了现代艺术运动的里程碑。
8. 我想知道马六甲五屿岛的历史
距离吉隆坡约147公里的马六甲位于马来西亚半岛的南部,与马六甲海峡相对。马六甲有着古城之称,因为在该州您会发现四处留存着许多历史的古迹,仿如是一座将历史集中在一起活动的博物馆。如今,经过时间的洗礼,遗留下来的只是一笔丰富的历史遗产。在这里,您可窥见中古世纪的风情、狭窄的街道、别致的建筑以及多元种族文化的社会。这是一个经历500年岁月的痕迹、历史见证的古迹之城。
历史
马六甲,原是一棵树名。在1400年前,一位印尼苏门答腊的王子拜里米苏拉,逃难到这儿并在马六甲树下休息。自此,便把这地方命名为马六甲。马六甲迅速发展成一个蓬勃的商业中心及繁荣的港口。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都在这儿停泊,并在此进行黄金、丝绸、香料、烟草及茶叶等商品的交易。马六甲王朝的历史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及传奇人物,如英明的苏丹满速沙,智慧过人的宰相郭霹雳及英勇的武士汉都亚。马六甲皇朝衰落之后,曾被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殖民统治,直到马来西亚获得独立为止。马六甲的每一条街道及每一座建筑物都蕴藏着不同的文化故事与历史事迹,因此在1989年4月15日,州元首宣布马六甲为“历史之城”。
经济
马六甲虽然没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但其过去辉煌的历史遗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促使州内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商业活动。此外,州政府全面发展州内的轻工业,以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者。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市区内建有不少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如Mahkota Parade,是一个为游客提供饮食和休闲的所在。
交通
马来西亚半岛的南北大道宽敞平坦,无论您是在吉隆坡(约90分钟的车程)或新加坡(2.5小时的车程),都能很快抵达目的地。您也可选择计程车或长途巴士前往马六甲,其计程车亦提供了24小时快捷的服务。
高等教育
马六甲是其中一个拥有高等学府的州属。喻为高等教育中心之一的古城,其大学和高等学府皆分布在州内的各地区,让学子们可以在国内继续进修。这些专业学府提供了涵盖各领域的教育课程,供学子们作出选择,让他们可以在未来的日子造就一番事业。
农业生物
农业发展在马六甲不但有着重要的地位,亦是备受注目的行业之一。在这里,游客除了可以游览名胜古迹之外,也不妨前往橡胶园、油棕园及果园,参观农作物种植、收成及制作的过程。
古迹名胜
马六甲,一个充满历史色彩的州属。曾经经历岁月洗礼的马六甲,流传着令人深思的传奇及历史故事,让人不禁想穿梭在历史的步道,寻回那早已远逝的辉煌年代。身在此处的您,当然切勿错过游览这些历史遗迹:
基督教堂
建于1753年的古老教堂,是一座高雅的荷兰建筑物。这座红彤彤的荷兰改革教堂位于荷兰广场的尾端,是为了取代圣保罗教堂作为祈祷圣地而建的,更是代表马六甲的地标之一。在教堂内的圣坛上方,有一幅古典精致{最后的晚餐}的图案,引人深思。后来,英国人将它转变为英国式教堂,并在教堂内加了一座风标和钟塔,但教堂的地板仍是旧荷兰的碑铭。
古城堡
古城堡是马六甲的历史标志,是葡萄牙人在1511年为防止荷兰人入侵时所建的堡垒。经过战争及岁月摧残后,如今只剩下苔痕斑驳的城门而已。
甘榜乌鲁回教堂
在马六甲唐人街中心,有一座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回教堂。此座回教堂是由拿督三苏汀于1728年建成,其建筑风格非常独特,惟有马六甲才有这种建筑风格的建筑物。
圣芳济教堂
这座位于市区内白色的教堂,犹如繁忙市区中的一朵百合,在1849年由一位法国神父(Reverend Farve)所创立。它曾经是一座葡萄牙教堂,特别纪念在16世纪到东南亚传播天主教教义的“东方传道者”-圣芳济。
圣保罗教堂
圣保罗教堂在1521年由葡萄牙将军Duartecoelho建成,是当时天主教徒主要的祈祷圣地。荷兰人占据马六甲后,这座教堂改称为圣保罗教堂。当荷兰人的Christ教堂改造完毕之后,圣保罗教堂便改为贵族的陵墓。
汉都亚井
在Kampung Duyung有一口被称为圣井的汉都亚井。汉都亚是著名的马来英雄,当地人相信这口井是他灵魂的住所,并化身为一头白鳄鱼。据说只有灵性纯洁者才可以见到这头白鳄。村民亦相信这口井的井水具有医疗作用,而且喝了能带来好运。
圣约翰碉堡
圣约翰碉堡位于圣约翰山上,离市区约3公里,是荷兰人18世纪所建的碉堡。据说这座教堂是为了纪念浸礼教徒圣约翰的,其最吸引人注目之处是碉堡的枪弹孔是面向内陆,并非朝向海洋。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防范来自城内的攻击。
三保山及汉丽宝井
在1459年,明朝皇帝将汉丽宝公主许配给马六甲苏丹满苏沙,以建立两国友好关系。马六甲苏丹将三保山献给汉丽宝公主,作为她与500名婢女的住所。三保庙旁的汉丽宝井,据说永不枯竭,是公主的随从为她挖掘的。如今,这口井已转为许愿井。据说若有人在此投下一个钱币,他一定会重游此地。而三保山如今拥有两座华人墓地的山丘,总面积约有25公顷。它是中国在国外最大的华人墓地,也被喻为是一座“历史山”。
圣彼得教堂
圣彼得教堂是于1710年由葡萄牙移民的后裔所建,坐落在Bendahara路。这座教堂最著名的是星期五崇拜及复活节崇拜也是马来西亚唯一拥有“复活节耶稣”塑像的教堂。
独立宣言纪念馆
建于1912年的独立宣言纪念馆是殖民政府马六甲俱乐部的所在地。馆内收藏了马来西亚独立前的照片以及马来西亚第一位首相东姑阿都拉曼的肖像。游客可看到所展出的历史性文件、地图、条约、录像带、影片、会议记录、新闻稿及争取独立时的资料,并详尽地描述了1957年马来西亚迈向独立的整个过程。
红屋
建于1650年的红屋,位于市内东方的荷兰式古老建筑物,设有厚厚的硬木门、石造的厚墙、精致的铁门栓,令人惊叹荷兰泥瓦匠和木工的手艺。红屋曾是荷兰总督及随员的政治机构所在,迄今仅有一间房仍保留着17世纪花雕木刻的天花板。现在它已被改为历史博物院,收藏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的纪念品,同时也展览华人及马来人的传统结婚礼服及介绍马六甲的历史。
青云亭
这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华人神庙,于1646年建成,占面积4,600平方公尺。这里有一座碑铭,是为了纪念明朝大使郑和与将军第一次到访马六甲时所建。庙宇的屋顶是以碎玻璃及瓷作成的神话人物以及动物为装饰,而庙内的主坛神明则有观音菩萨,左坛是航海者的保佑神天后娘娘。坛上的栏杆描绘了佛祖的生平,庭院里则可看到一些有关佛教、儒家和道家的教义。
峇峇娘惹文化馆
中国人来到马六甲落地生根,并与当地马来人通婚,并融入了马来社会吸取了马来文化的华裔贵族后裔称之为峇峇与娘惹亦称作“侨生”或海峡华人。这座峇峇娘惹文化馆是首间私人文化馆,位于Jalan Tan Cheng Lock,里头展览了不少峇峇娘惹的传统手工艺品和风俗文物。
葡萄牙村
村内居民多为葡萄牙后裔,他们多以捕鱼为生。村民仍以葡萄牙语为母语,但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葡萄牙语已逐渐失去其语言色彩原来的味道。村内房屋的护墙及锡顶是葡萄牙村房屋的建筑特征。每年的泼水节及圣诞节,都会为这村子带来热闹的气氛。
三保庙
三保庙就在三保山的山脚下。这座庙是为郑和所建,其位置就在三保井的旁边。据说,有一次郑和的船破洞而几乎倾覆,幸好洞口被一条“三宝鱼”堵住才不致肇祸。自此,此庙被命名为三保庙。
甘榜吉宁回教堂
这是马来西亚其中一座拥有多层屋顶的回教堂,明显的深受苏门答腊及爪哇建筑风格的影响。甘榜吉宁回教堂由三层堆叠犹如金字塔般的结构所组成,其被称作“拜楼”回教堂尖塔,展现了东西方的建筑风格。此处是穆斯林与回历SAFAR月,举行“SAFAR 浴”节庆的地点。
葡萄牙广场
此广场位于葡萄牙村内,距离市区约3公里。这座广场建于1980年代后期,是仿造葡萄牙建筑的样式而建。这里有美味的葡萄牙美食及文化舞蹈。逢星期天晚上,游客可观赏到葡萄牙人、马来人、华人及印度人等各种族的精彩舞蹈表演。
爱极乐休闲公园
这座森林区距离马六甲约11公里,是一处让您感受清新怡人且绿色气息的休闲公园。这里设有人行道、野餐区、森林博物馆及原住民村等。游客可在此进行各种户外活动,如烧烤、露营及野餐等。您也可看到各种罕有的原始植物及热带原始森林的青葱景色。
五屿岛
五屿岛距离马来半岛约 13 海里,离开马六甲码头大约 10 英里。此岛是最著名的周末度假地点。岛上有几座深具历史意义的坟墓,使人回忆起日本占领此地的历史。不过大部分到此游玩的旅客,是为了清澈的海水及岛上绿意盎然的山丘而来。这里提供许多机会让游客尽情游玩,如:游泳、垂钓、潜水、打高尔夫球及露营等。岛上的 PANDANUSA 度假屋有一座 18 洞的高尔夫球场。游客可以从马六甲东北 10 公里处的 UMBAI 码头或马六甲市码头,乘船前往这里。
五屿岛又称“孕妇岛”,这是因为从马六甲陆地望去,此岛犹如一个躺着的孕妇。五屿岛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与传奇故事的岛屿,据说凡要到该岛的人,出发前必须忌吃猪肉。否则,在前往该岛的途中,将会发生沉船意外。
9. 帮我查一下“概要总解以希腊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意义”
外国建筑史学时教学大纲(建筑学专业)
绪论 ( 2 学时):
1 、介绍本课所联系的世界历史和文化发展进程、时间与地区,历史内容讲解中将使用的各种主要建筑文化艺术概念及其关系。通过绪论课,学生应对以后教学所涉及的历史文化发展和分布有比较清晰的概括性知识,主动注意建筑历史变革中的各种形式与观念差异,并具有建立在一般建筑学原理基础上进行历史建筑分析的意识。
2 、可探讨原始建筑特别建筑艺术的起源,除有关劳动、交流、装饰本能等原因外,巫术与宗教原因应引起特别重视,因为在基本功能外它,是许多建筑类型、形体模式、装饰主题的基础。作为后继教学内容的引子,它还应使学生有沿艺术的起源去扩展知识的可能性。
古代建筑史
第一阶段:早期人类文明与西洋古典时期建筑 (共 12 学时)
主要包括古代埃及、两河流域与波斯、印度、爱琴海地区以及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建筑文化。
在古代埃及、两河流域与波斯的教学内容中,前者可相对突出地域环境原、始宗教观念同纪念性建筑艺术的关系,后者可相对突出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关系,以使两者起到互补作用。
有关古希腊、罗马应注重社会文化和技术背景对西洋古典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影响,柱式形式和文化内涵的异同,柱式以外的重要建筑形式差别,以及这些差别的历史意义。
课堂教学中古代埃及、两河流域与波斯可作为两个横向分布的相关教学单元,古希腊罗马可作为两个纵向相关的教学单元,并同后续的西方中世纪相联系。
古印度和爱琴海建筑为课外自学内容,学生应了解这两支人类古老文明的存在,知晓代表其建筑成就的古印度文化谟亨约·达罗城,印度佛教文化桑契大窣堵坡,卡利而支提窟菩提迦耶佛祖塔,克里特文化克诺索斯(米诺斯)王宫,迈西尼文化卫城、狮子门等。
一、古埃及建筑 ( 3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
历史分期、国家社会概况、技术水平与一般建筑发展情况等,并结合实例理出各类建筑已知沿革情况的一般线索。
重点分析建筑对象:
金字塔式陵墓,神庙。
重点分析内容:
1 、自然环境与宗教文化对建筑艺术的影响,主要应涉及:总体生存环境形态,有关世界和人生的观念,如永恒与轮回、静态的空间与流动的时间等;国家的主要建筑及其艺术目标同这些观念的关系,围绕艺术目标对石材和灰泥等材料的运用等。
2 、金字塔:形式特征、尺度、同环境的关系、功能性空间序列。综合的静态体量性效果以及动态空间效果同它的配合。
3 、神庙:形式特征、尺度、空间层次、虚实关系,轴线与空间效果。结构与装饰,装饰同建筑造型主体的关系。
5 、对于重点分析对象,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其典型形象,并能通过它们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古埃及建筑的特色。
应知晓的实例类型 :
马斯塔巴、昭塞尔金字塔,吉萨金字塔群,曼都赫普特三世墓,阿布辛贝石窟,卡纳克阿蒙神等。
思考题:
古埃及金字塔的建筑特征与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艺术效果。
古埃及神庙建筑的建筑空间与装饰特色。
二、古西亚建筑 ( 1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古代两河流域与波斯国家历史文化概况与宗教、城市、宫殿建筑概况。
重点分析内容:
1 、自然环境、资源与建筑材料特色对建筑艺术的影响,拱券结构、琉璃饰面的发源地。
2 、夯土、砖坯材料同结构、装饰的关系。
3 、结合材料技术与实例展示这一地区具有典型意义的建筑特色。
应知晓的实例与类型 :
乌尔山岳台,巴比伦空中花园,新巴比伦诚伊什达门,萨艮王宫,帕塞玻里斯王宫等。
三、古希腊建筑 ( 4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1 、历史分期、国家社会概况、要重点介绍的“古典”时代,作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各种文化特征与成就,包括自然哲学到形而上学的发展、各种艺术的特色,梁柱结构基础上西洋古典建筑形式的起源。
2 、建筑概况,结合实例理出各类建筑已知沿革情况的一般线索。
重点分析对象:
圣地,神庙,古典柱式,雅典卫城及卫城中的帕提农神庙等主要建筑。
重点分析内容:
1 、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与宗教对建筑艺术的影响,主要应涉及:总体生存环境形态,希腊泛神论及其关于自然环境、人神关系的观念,作为最高等级建筑的神庙及其艺术目标同这些观念的关系,围绕艺术目标对石材的运用等。
2 、宗教圣地:环境、建筑组成与特有的“自由式”建筑布局的特征,以及它们共同构成的场所特性。
3 、神庙:建造环境环境、宗教活动方式与基本建筑特征。
4 、古典柱式:主要形式包括造型、比例特征,产生的基础与展示的性格,在古希腊同希腊泛神论、哲学与美学观念相联系的应用特征及其意义。
5 、神庙与柱式的综合艺术效果,内外空间、结构与装饰、形体比例、周围环境等相关的综合艺术特色。
6 、德尔斐阿波罗圣地、雅典卫城布局特色,帕提农等雅典卫城主要建筑的特色。
7 、对于重点分析对象,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其典型形象,并能通过它们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古希腊建筑的特色。
应知晓的建筑实例与类型 :
德尔斐阿波罗圣地,雅典卫城及其帕提农神庙等主要建筑,以佛所阿丹密斯庙,奥林比亚宙斯庙,城市广场与柱廊,露天剧场,健身场等。
思考题:
古希腊雅典卫城的群体布局艺术。
古希腊柱式与神庙建筑艺术的特色。
四、古罗马建筑 ( 4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1 、历史分期、国家社会概况、要重点介绍的“帝国”时代,注意罗马文化同希腊文化的联系与差别。
2 、建筑概况,结合实例理出各类建筑已知沿革情况的一般线索,古典建筑演变方向的一般介绍,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西方历史进程中在罗马内部空间成为建筑艺术主角的判断。
重点分析对象:
图拉真广场等帝国几何形广场,凯旋门、巴西利卡、万神庙、大角斗场、卡拉卡拉浴场等。
重点分析内容:
1 、中心、围合与十字划分的传统场所观念,以及帝国意识、艺术品味、以拱券结构为代表结构进步和天然水泥等对建筑艺术的影响,主要应涉及:罗马建筑的空间形态、结构与尺度、造型与装饰特色等。
2 、平面与空间形态:建筑平面布局的特征,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地位,大规模完整几何形内部空间的意义。
3 、结构与空间形态:大型建筑中的建筑材料与结构,新技术对内部空间地位和形态的影响,罗马建筑中共券结构的特征。
4 、古典柱式的主要形式特征,在同性格相关装饰性造型以及应用中同希腊的差别。
5 、柱式同拱券结构的关系:新的古典式建筑构图方式,柱式同拱券、墙体结合以及柱列同拱券在空间组合中的配合,西方古典建筑艺术经古罗马形成的新的形式构图。
6 、结合重点分析对象,在展示罗马建筑共性的同时,突出万神庙、大角斗场和卡拉卡拉浴场在空间、结构、装饰方面的特有艺术特点。
7 、对于重点分析对象,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其典型形象,并能通过它们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古罗马建筑的特色。
应知晓的建筑实例与类型 :
图拉真广场,马克辛提乌斯巴西利卡、万神庙、大角斗场、卡拉卡拉浴场、君士坦丁凯旋门,阿德良离宫,以及营寨城、剧场,宫殿,城市住宅,记功柱等。
思考题:
古罗马建筑结构与空间艺术。
古罗马柱式与古典建筑构图特征。
第二阶段:中古时期建筑 (共 10 学时)
主要包括拜占庭(东罗马)、西方中世纪、西亚伊斯兰地区、东欧、亚洲其他地区封建社会与美洲建筑文化。
拜占庭、西方中世纪和西亚与中亚伊斯兰建筑为课堂内容。其中西方中世纪为教学主线,强调西方自希腊罗马以来的历史沿革,拜占庭建筑突出罗马技术同东正教观念及西亚古代建筑艺术的结合,伊斯兰建筑主要介绍其作为一种建筑文化类型的基本特色。
东欧、亚洲其他地区与美洲建筑为课外自学内容,学生应了解基本的社会与宗教状况,主要建筑类型和特征,应知晓的代表性实例有:东欧诺夫格罗夫克圣索非亚主教堂(俄国)、沃土涅谢尼亚教堂(俄国)、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俄国)、斯巴斯基钟塔等(俄国)。亚洲婆罗门教康达利耶—马哈迪瓦庙(印度)等,伊斯兰教泰基—玛哈尔陵(印度)等,佛教吴哥窟(柬埔寨)、佛国寺(朝鲜)、法隆寺(日本)、唐昭提寺(日本)等,宫殿建筑景福宫(朝鲜)、凤凰堂(日本)、松本城天守阁(日本)等,日本神道建筑伊势神宫等。美洲陶底华冈金字塔群,马楚—皮楚城等。
五、早期基督教与拜占庭建筑 ( 2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
1 世纪基督教在罗马的产生,从利用各种即有建筑到合法化后寻找适宜的宗教建筑形式。罗马的分裂,罗马晚期的基督教活动与拜占庭概况,天主教东正教的分裂。
重点分析对象:
西方巴西利卡式教堂,圣拜占庭圣索菲亚大教堂。
重点分析内容:
1 、基督教基本教义、活动方式,早期教父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
2 、巴西利卡式教堂的产生,空间型制及其对基督教观念和活动方式的适应性。
3 、以基督教(东正教)教堂为代表的拜占庭建筑的结构、空间成就与装饰特色。
4 、帆拱、鼓座、穹隆等的空间、造型,这种形式古典建筑的未来影响。
5 、对于重点分析对象,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其典型形象,并能通过它们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早期基督教与拜占庭教堂建筑的特色。
应知晓的实例 :
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维达尔教堂,圣马可大教堂。
思考题:
以索非亚大教堂为代表的拜占庭建筑结构与空间发展。
六、罗马风教堂 ( 2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1 、西罗马灭亡后的西方中世纪封建社会, 5 — 9 世纪的黑暗年代与 9 — 12 世纪的经济文化复苏,基督教(天主教)在文明复苏进程中的地位。
2 、封建统治者的城堡,宗教团体修道院,城市重新出现的进程与大教堂建筑。
重点分析对象:
以教堂为代表的罗马封建筑特点,比萨大教堂。
重点分析内容:
1 、教堂平面向拉丁十字的发展,形体向高耸的发展,塔的地位。
2 、被称为罗马风的结构与形象特征。
3 、建筑空间效果追求,宗教意向以及结构对这种意向的局限。
4 、结构向肋架十字拱的发展。
5 、可能条件下展示西欧南北方罗马风教堂的基本差异。
6 、对于重点分析对象,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其典型形象,并能通过它们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罗马风教堂建筑的特色。
应知晓的实例 :
圣伽尔修道院,克勒芒—费杭圣母教堂,美因兹主教堂,比萨大教堂。
七、哥特式教堂及中世纪其他建筑 ( 4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1 、 12 — 14 世纪中世纪盛期的政治经济概况,国家统一与封建分裂的矛盾,基督教(天主教)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控制。信仰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城市生活与市民、工匠阶层的活跃。
2 、教堂在建筑艺术领域的主导地位,中世纪盛期城市轮廓线特征,其他城市大型建筑的出现及其形式上同教堂建筑艺术的关系,半露木建筑等特色市民建筑。
重点分析对象:
以法国基督教(天主教)大教堂为代表的哥特建筑艺术,巴黎圣母院。
重点分析内容:
1 、信仰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城市生活与市民、工匠阶层的活跃——“野蛮、迷狂”的哥特与“欢乐”的哥特。中世纪经院哲学对世界的神学认识,文艺复兴对哥特的批判与近代的再认识。
2 、骨架式教堂结构特色及其对空间和造型的影响,同罗马风相比较的进步,肋架拱发展中装饰性效果的增强。
3 、在典型罗马风教堂基础上拉丁十字平面的进一步变化。
4 、强烈体现宗教意向的内部空间尺度、导向与相关建筑艺术处理。
5 、教堂建筑外形,其宗教意向与情趣、结构美与过分装饰的发展趋势。
6 、哥特式大教堂的建筑艺术的自身价值,宗教意向与先进的市民精神的矛盾。
7 、可能条件下展示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几个主要地区哥特式教堂的基本差异。
8 、对于重点分析对象,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其典型形象,并能通过它们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哥特教堂建筑的特色。
应知晓的实例 :
亚眠大教堂,巴黎圣母院,乌尔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索尔兹伯里大教堂,西敏寺,米兰大教堂。布鲁日市政厅,威尼斯总督府,乔治旅馆。
思考题:
哥特式大教堂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建筑空间艺术的影响。
哥特式大教堂的宗教意向及空间与造型艺术处理。
八、伊斯兰教建筑 ( 2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1 、主要目标为介绍一种由于环境、建造传统与观念的作用而区别于西方建筑的基本建筑文化特点。
2 、 7 世纪伊斯兰教的产生,基本信仰,中古阿拉伯帝国的强盛与分裂,伊斯兰教地区的形成。
3 、阿拉伯、西亚与中亚伊斯兰教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古西亚、拜占庭技术的继承和发展,教义的规定与宗教活动对清真寺建筑的影响。
重点分析对象:
比比·哈内清真寺。
重点分析内容:
1 、建筑的基本平面特征。
2 、穹隆、连续券等拱券结构,包括钟乳饰在内的各种方圆过渡,内部空间与特有的外部几何形体特点。
3 、各种方式下的特有图案化装饰特点。
4 、对于重点分析对象,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其典型形象,并能通过它们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中西伊斯兰清真寺建筑的特色。
应知晓的实例 :
比比·哈内清真寺、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泰基—玛哈尔陵,阿尔罕布拉宫(西)。
第三阶段: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建筑 (共 10 学时)
主要包括 15 世纪至 18 世纪的建筑情况,包括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古典主义,巴洛克与欧洲其他国家这一时期的建筑。
九、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 4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1 、文艺复兴概念。城市文明的繁荣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中世纪意大利各城市国家在中世纪东西方贸易中的地位,知识分子和城市上层阶级引导的文化革命。 14 思想文化变革的先驱,新兴资产阶级的权力与文化追求,对知识与文艺的欣赏与赞助。对后世西方文化包括哲学、科学、艺术发展的影响。
2 、知识界对思想与精神解放的追求,风云人物的个人表现。古代知识的日益丰富文化变革的作用。对教会、上帝的态度与基督教同古典文明近现代两个西方文明源头的结合。
3 、一般艺术特征与活动的概况,古典建筑法则的地位,大教堂和其他公共建筑、宫殿、广场所受到的关注,
重点分析对象:
联系教材实例的早期文艺复兴建筑与盛期文艺复兴建筑,佛罗伦萨大教堂、坦比埃多、圣比得大堂等集中式教堂,圣马可图书馆、维晋察巴西利卡、园厅别墅等古典建筑构图。
重点分析内容:
1 、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文化领域的尚古原因,古典建筑原理与形式同人文主义精神的联系,方圆等集中式构图美和理性、上帝与人体美观念的结合等审美观念。文艺复兴的古典艺术在观念和基本形式特征上同中世纪的区别,建筑师的追求。
2 、早期文艺复兴的文化背景和形式相对自由活泼的建筑特点,以及佛罗伦萨大教堂作为文艺复兴建筑开端的标志性意义。
3 、盛期文艺复兴的文化背景和追求严谨古典型式与形体的完整集中建筑特点,以及可作为盛期文艺复兴开始的标志性建筑坦比埃多。
4 、同上述内容相关的主要建筑师,建筑作品与著作
5 、人文主义精神在建筑艺术中主要表达怎样的“人”,理性精神同有关上帝的观念如何结合于建筑艺术当中。
6 、圣比得大教堂的平面、结构、空间、形体、尺度、古典柱式等建筑特征,这座建筑作为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纪念碑的意义。
7 、文艺复兴建筑艺术的传播,近代以来对文艺复兴建筑及其历史影响的不同评价。
8 、对于重点分析对象中指明的实例,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其典型形象,并能通过它们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特色。
应知晓的实例 :
布鲁涅列斯基,阿尔伯蒂,伯拉孟特,帕拉第奥,维尼奥拉,米开朗基罗等人物。佛罗伦萨大教堂,佛罗伦萨育婴院,巴齐礼拜堂,圣马可学校,美第奇府邸,文特拉米尼府邸,法尔尼斯府邸,园厅别墅,圣马可图书馆,维晋察巴西利卡,圣比得大堂及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罗马市政广场。
思考题:
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古典艺术。
圣比得大堂的建筑特征级其作为文艺复兴纪念碑的意义。
十、巴洛克建筑 ( 2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1 、新航路的发现、外国入侵与 17 世纪意大利国家的衰落,科学发展和宗教革命对教会权威的威胁,法国、西班牙等国支持下的宗教反动。
2 、文艺复兴所导致的艺术繁荣在特定背景下的延续,宗教对艺术的利用以及艺术家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追求。
3 、巴洛克艺术在意大利的产生及传播与延续,艺术的极端放纵等评价。
重点建筑分析对象:
圣卡罗、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等。
重点分析内容:
1 、以椭圆为最突出特征的空间变化,其流动感同其他时代建筑空间追求的主要区别。
2 、对古典建筑形式要素的利用和对基本构图法则的突破。
3 、装饰性处理的繁琐化与建筑艺术同绘画、雕塑艺术的混合。
5 、动感、斑斓、喧嚣等巴洛克教堂的总体艺术特征,建筑空间中的环境气氛,巴洛克风在建筑艺术中的广泛体现。
4 、对于重点分析对象,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其典型形象,并能通过它们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巴洛克建筑特色。
应知晓的实例 :
圣卡罗教堂,十四圣徒朝圣,圣维桑和圣阿纳斯塔斯教堂,圣地亚哥德贡波斯代拉教堂,保拉喷泉,那沃纳广场。
思考题:
巴洛克建筑艺术的特征及其同古典建筑艺术的联系与区别。
十一、法国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建筑 ( 2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1 、以法国为代表的中世纪后期战乱与 15 世纪君主集权制国家的逐渐形成,新君主统治对国家及其和秩序的重视,君主制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的暂时妥协, 17 世纪的法国绝对君权政治。
2 、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质量的崇尚,以宫廷为主导的新建筑文化的形成。经验主义合唯理主义哲学的发展,对文艺的影响。中央集权对艺术的要求与维理主义的审美观,古典建筑的再生与走向僵化。
重点分析对象:
商堡,麦松府邸,鲁佛尔宫及其东立面,凡尔赛宫及其园林。
重点分析内容:
1 、法国文艺复兴早期建筑中古典形式同中世纪形式结合的特征。
2 、法国文艺复兴盛期建筑的严谨感与民族特色。
3 、绝对君权、唯理主义与古典主义建筑艺术理论的形成,
4 、庄重但“冷峻”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特色。
5 、巴罗克艺术同古典主义的共存。
6 、对于重点分析对象,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其典型形象,并能通过它们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巴洛克建筑特色。
附: 18 世纪出现的洛可可装饰。
应知晓的实例 :
商堡,阿塞—勒—李杜府邸,麦松府邸,浮—勒—维贡府邸,鲁佛尔宫及其东立面,凡尔赛宫及园林,恩瓦利德教堂,小特里阿农宫,旺道姆广场,协和广场。
思考题: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审美与其历史背景。
十二、泛欧文艺复兴建筑 ( 2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1 、欧洲 15 世纪至 18 世纪其他地区的大体的历史发展概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宗教革命与反动、民族分裂与统一,国家间的冲突,维护集权统治与资产阶级革命等。
2 、中世纪建筑艺术同古典建筑艺术结合的一般文艺复兴建筑,以及巴洛克于法国古典主义的普遍影响。
一般建筑情况:
1 、英国走向较严谨的古典式样的建筑发展概况。
2 、尼得兰地区及中世纪与古典式样为一体的活泼建筑艺术。
3 、西班牙的多种风格并存。
4 、德国等中欧地区的巴洛克为主导。
5 、俄国中古民族风格转向古典建筑艺术。
应知晓的实例 :
英国沃莱顿府邸,白厅宴会厅,圣保罗大教堂;尼得兰地区安特卫普市政厅、市场行会大楼,古达市政厅;西班牙贝壳府邸,阿尔卡拉·德·海纳瑞大学,埃斯库利阿宫;德国阿夏芬堡宫,德累斯顿尊阁宫,乌兹堡宫;俄国海军部大厦等。
图文综合作业:
结合对西方建筑各时代特征的认识,选一种风格进行抽象,作一个当代建筑空间场所设计,并加以说明。要求图文并茂,展示历史知识、与之结合得设计能力和文字说明分析能力。
近现代建筑史
第四阶段: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建筑 (共 8 学时)
主要内容为 18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末的欧美工业社会初期主要建筑状况。应充分联系社会变革导致的机遇与问题,建筑发展中传统与革新的矛盾。
十三、近代社会转折、复古思潮与工业化建筑 ( 4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1 、进入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的基本精神,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2 、各主要社会阶层在新的社会形态与生产方式中的地位、态度。
3 、考古知识深化与西方列强在扩张中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
4 、工业化时代的大城市膨胀问题,新技术与新需求,城市规划与建筑工程技术学科的发展。
重点分析对象:
近代初期的复古建筑艺术追求与特征,体现新技术新形象的铁结构建筑,伦敦水晶宫。
重点分析内容:
• 古典复兴建筑的几种基本建筑特征。同启蒙运动、大革命、考古发现等的关系,以及对形式美的追求。
• 浪漫主义建筑的几种基本建筑特征。浪漫主义文化的兴起、不同阶段,以及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新的社会矛盾、国家民族关系、东西文化交流的联系。
3 、折衷主义式复古建筑的几种基本建筑特征,同商品经济、当时的建筑教育、广泛的艺术知识,以及新材料新结构的关系。
4 、这一时期的复古思潮同以前时代不同的建筑艺术追求与文化意义,在建筑发展进程中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辛克尔、拉布鲁斯特等人基于古典传统的建筑发展。
5 、铁材料的大量生产,以铁为代表的新材料、新结构的特征,在建筑设计还普遍延续传统形式时的应用特点。
6 、大跨、多层,快速、经济等新建筑需要,新结构与传统形式的矛盾。
7 、从工程设计角度突破传统形式的革新。帕克斯顿设计的伦敦水晶宫,其设计背景、建造方式、建筑特点与历史意义。
8 、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水晶宫的特征,并能通过它把握具新技术下具有典型意义的变革。
应知晓的实例 :
法国巴黎万神庙,雄师凯旋门,军功庙,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国会大厦;英国封蒂尔修道院(府邸),丘园中国塔,布莱顿皇家别墅,国会大厦;法国巴黎歌剧院,巴黎圣心教堂,意大利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 1851 年伦敦世界博览会水晶宫, 1889 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埃菲尔铁塔与机械馆。
思考题:
折衷主义建筑的时代性与历史局限性。
水晶宫的建造、材料与形式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十四、各种建筑革新浪潮 ( 4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导致初步建筑革新的背景:社会文化领域从不同角度面对工业化的态度,绘画艺术发展对建筑学的影响,现实需要和技术进步的促进。
重点分析对象:
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及其相关建筑流派,芝加哥学派,钢筋混凝土与框架结构的出现。
重点分析内容:
1 、工艺美术运动对待工业化生产和纪念性复古建筑艺术的态度,注重民间手工艺的革新方向,拉斯金、莫里斯、韦布等代表人物,人民性的艺术观与服务目标的进步性与实践的局限性,建筑艺术特点,把建筑艺术带向现代社会的历史地位。
2 、印象派绘画艺术的出现与新材料在建筑中的更广泛运用,新艺术运动同它们的关系,走向新型装饰的革新方向,法国、比利时新艺术的代表人物维尔德、霍塔等,装饰性的建筑艺术特点,进步性与局限性。
3 、泛新艺术运动的格拉斯哥学派、青年风格、维也纳学派、分离派等流派与其主要人物麦金托什、恩代尔、瓦格纳、奥别列去与个人及其建筑特点。
4 、戈迪的塑性建筑、贝尔拉格有关形式与构造、空间的观点和建筑特点。
5 、路斯同坚持装饰者的论战及其建筑。
6 、特定历史机遇下芝加哥的城市发展与芝加哥学派的形成,在高层建筑领域取得的技术进步与艺术特点,一般建筑特征,沙利文有关建筑形式与功能的见解及其建筑艺术特点,在现代建筑形成中的地位。
7 、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建筑的早期实例,同铁——钢结构一道对 20 世纪建筑的影响。
应知晓的实例 :
红屋,布鲁塞尔都灵路 12 号住宅,格拉斯哥艺术学校,路德维希展览馆,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米拉公寓,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斯坦纳住宅,马癸特大厦,芝加哥百货公司大厦,巴黎富兰克林路 25 号公寓等。
思考题:
工艺美术与新艺术运动革新的特点与局限。
芝加哥学派在 19 世纪的历史先进性。
第五阶段: 20 世纪上半叶“现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共 12 学时)
主要内容为欧美 20 上半叶建筑走向“现代建筑”的革新与“现代建筑运动”。
十五、工业社会发展与抽象艺术对新建筑的影响 ( 4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工业化迅速进展,实用技术发明大量普及,资本主义社会及新老资本主义国家矛盾加剧,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各种政治、科学与人文学术与文化思潮活跃。于此相关,建筑设计逐渐借鉴工业产品设计,视觉艺术中先锋派抽象艺术成为重要一支,同对待社会的态度相关,并密切影响了建筑艺术。
重点分析对象:
德意志制造联盟,未来派,表现派与门德尔松的爱因斯坦天文台,风格派与里特维德的乌德勒支住宅,构成派与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碑。
10. 工艺美术运动在设计史上有什么意义
工艺美术运动在设计史上的意义:
1、工艺美术运动是世界现代设计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运动,虽然范围较小,但是影响深远,在美国影响了芝加哥学派,在欧洲促使掀起了一个规模更加宏大,影响范围更加广泛的、试验程度更加深刻的“新艺术”运动。
虽然工艺美术运动在20世纪开始失去势头,但是对于精致、合理的设计,对于手工艺的完好保存迄今还有相当强的作用。
2、给后来的设计家提供了新的设计风格参与,提供了与以往所有设计运动不同的新的尝试典范
3、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直接影响到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也对下一代的平面设计家和插图画家产生一定的影响。
4、工艺美术运动对工业化的反对,对机械的否定,对于大批量生产的否定,都没有可能成为领导潮流的主流风格。对于强调装饰,增加了产品的费用,也就没有看可能成为低收入的平民百姓所享用,因此,它依然是象牙塔的产品,是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理想的结晶。
(10)红屋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二十世纪初,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已经被欧洲大陆蓬勃兴起的“新艺术”运动取而代之了。综观“工艺美术”运动,它的确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重要特点。
在一派维多利亚矫饰风气之中,这些设计先驱们能够采用中世纪的纯朴风格,吸收日本的和自然的装饰动机,创造出有声有色的新设计风格来,而同时又完全与各种历史复古的风格大相径庭,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探索。
在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高潮之中,表现出一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出世感,也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情感,强调手工艺的重要,强调中世纪行会的合作精神,都是非常特殊的。
“工艺美术”运动的缺点或者说先天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工业化的反对,对于机械的否定,对于大批量生产的否定,都没有可能成为领导潮流的主流风格。过于强调装饰,增加了产品的费用,也就没有可能为低收入的平民百姓所享有。
因此,它依然是象牙塔的产品,是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结晶。对于矫饰风格的厌恶,对于大工业化的恐惧,是这个时期知识分子当中非常典型的心态。英国人在19世纪中期开始的“工艺美术”运动探索,其实代表了整整一代欧洲知识分子的感受。
当时能够真正认识工业化不可逆转的潮流的人其实在知识分子当中并不多见,因此,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感召之下,欧洲大陆终于掀起了一个规模更加宏大、影响范围更加广泛、试验程度更加深刻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工艺美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