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依兰历史文化

依兰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11 03:14:09

❶ 请教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的历史沿革拜托了各位 谢谢

依兰县 依兰县面积4672平方千米。总人口39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依兰镇,邮编:154800。代码:230123。区号:0451。拼音:Yilan Xian。 依兰县隶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佳木斯市之间,20世纪80年代属于佳木斯市,在九十年代为了给哈尔滨市提供煤气,而被划归哈尔滨市。依兰县,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山美、水美、人也美的地方!也是一座古城。当年,宋代皇帝宋钦宗和宋徽宗两个皇帝就是在依兰镇五国城这个地方,被囚禁的,也就是著名的“坐井观天”。 在依兰镇的西边、北边、东边有三条江围绕,分别是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这三条河在这里汇合流入黑龙江。 依兰地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西部,西距哈尔滨市251公里,东距佳木斯76公里,版图状如枫叶,形似蝴蝶,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脉三山对峙,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四水交汇,总面积4616平方公里,人口37万,辖9个乡镇、132个行政村,县政府驻依兰镇。 依兰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差异很大,年均气温在2.6-3.1摄氏度,无霜期137天,年降水量600毫米,适于水稻和大豆生长。 依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倭肯哈达洞穴的发现,证明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清代设三姓副都统衙门,又称“三姓”,是满清发祥地,又是北宋徽、钦二帝“坐井观天”的软禁之地。依兰全县有可耕地17l万亩,土壤肥沃,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之一。境内山多林密,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有野猪、黑熊、狍子、野鸡、蕨菜、蘑菇、猴头、木耳等,有13科63种鱼类;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藏有铜、锡、铝、金、镁等、非金属矿藏有石英、石棉、石墨、煤、水晶石、大理岩等,其中煤的贮量达3.7亿吨,是发展煤化工业的优质原料、极具开发前途。 依兰县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秀丽。丹清河风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的巴兰河漂流被誉为"北方第一漂";人文景观历史底蕴深厚,“五国城”、“土城子”、“靖边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依兰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5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7亿元、3.8亿元、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36:21:43;财政总收入完成1.09亿元,其中地方预算内收入0.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548元,农民人均收入2023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亿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3亿元。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牧业占总收入的47.8%,初步建成了绿色食品、经济作物、食品、生猪、山产品和奶牛6个产业链。工业行业中,机械、纺织、亚麻、电力、浸油、食糖等具有一定优势。第三产业中,旅游业资源丰富、优势突出,日渐成为产业支柱。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网·XZQH·ORG·打造最好的中文行政区划网站 依兰原名三姓,满语为“依兰哈喇”(即:依兰为“三”,哈喇是“姓”)。据《三姓志》载:清初,松花江中游胡尔哈河(今牡丹江)口、汤旺河口、汤旺河口顺流而下玛那哈地方及胡尔哈河正东倭和地方分别有赫哲人数十户或百余户居住。天聪年间,挑选胡尔哈河一带赫哲1000人,前往山东征剿。于顺治二年(1645年),对未出“天花”赫哲人等由军营全行撤回,“因为出力,将此赫哲人等一并作为新满洲,国语依册(伊彻)满洲。随将卢业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鲁等四族长编为世管佐领。”又据伪满《依兰纪略》记载, “嗣以胡氏徙居宁古塔,只余卢、葛、舒三姓,遂呼斯地为三姓”。简称“依兰”。依兰,古为肃慎地,唐属渤海、黑水都督府分辖,辽为女真五国部地(即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五国)。“越里吉”居于五国最西之三姓为“五国头城”,亦称“五国城 ”,为历代军事重镇。金设胡里改路,初设万户府,后改设节度使。元设胡里改军民万户府,明设奴儿干都司忽儿海卫。清初,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筑城,始设三姓协领衙门。 1731年12月(清雍正九年十一月)批准,添设三姓地方副都统,管理旗务,镇守地方。翌年 3月12日(清雍正十年二月十六日),委任二等侍卫觉罗七十五为副都统。所辖疆域包括黑龙江下游、松花江中下游与乌苏里江流域以及海滨和库页岛等地。三姓向为重镇,又是松花江水路干线的中继要港。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吉林将军上奏:“三姓一城,为吉江(吉林、黑龙江的简称)门户,又为松花、牡丹两江汇流东下之区,地多沃壤,户口殷繁”,请求设置府治。1906年2月15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获准,设置依兰府,隶于滨江关道。知府于同年8月2日(农历六月十三日)启用依兰府关防。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批准,于依兰府城设置东北路兵备道,管理依兰、密山、临江(今同江)一带边务及东北沿边兵备事宜,并管理依兰等处关税、交涉事宜,同时裁撤三姓副都统。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将依兰府改为依兰县。1914年6月,将东北路道改为依兰道,依兰县隶属依兰道管辖。1929年2月,撤销依兰道,由吉林省直辖。全县总人口16.4万人,时为二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改隶三江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依兰县隶属合江省管辖。1947年春,将土龙山、宏克力一带划出,于土龙山设置依东县;将双河一带划出,于双河区设置双河县;将刁翎、三道通一带划出,于刁翎区设置刁翎县。原依兰全境“一分为四”。1948年6月,撤销依东县,将其北部宏克力一带划归依兰县,将其南部土龙山一带划归桦南县。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依兰县改隶松江省管辖。1953年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11.7万人,为丁等县。1954年8月,松江、黑龙江两省合并后,隶属黑龙江省管辖,划入合江专区。1985年1月,正式撤销合江地区,改由佳木斯市领导。从1991年4月1日起,划归哈尔滨市领导。 1992年,依兰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花江中游,县城座落在牡丹江、倭肯河注入松花江的汇合处,三面环水。西与方正县、通河县、铁力市接壤,北与伊春市、汤原县、佳木斯市为邻,东与桦南县、勃利县毗连,南与林口县相接。全县总面积4658平方公里。全县共辖7镇、13乡。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3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5万人;满、朝鲜、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2万人,占总人口的5.3%。县政府驻地依兰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依兰是满语“依兰哈喇”的简称。清初时,此城曾叫和屯噶珊(汉文叫古城屯)后因赫哲族的葛、卢、胡三姓居住,并成为此地的地方族长,便改名依兰哈喇。“依兰哈喇”汉语的意思为“三姓”,“依兰”为“三”,“哈喇”为“姓”,后简称为“依兰”,沿用为地名。 虞夏商为肃慎地;汉晋为挹娄地;南北朝时属安骨部的属境;隋为靺鞨;唐属忽汗州;金属胡尔哈路;元为海兰府顾达勒达(指生女真而言)路地;明为胡尔哈部;清初,努儿哈赤征服东海萨哈连部时,把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三大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性)、卢业勒(卢姓)迁居于此。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筑城,设协领,此城原名是和屯葛珊(汉文叫古城屯),被王姓所据后,改名依兰哈喇(汉文三姓)。雍正十年(1732年)设三姓副都统,管辖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黑龙江下游直到库页岛的广大地区,三姓副都统归吉林将军管辖,光绪八年(1882年)设三姓厅,三十二年(1906年)设依兰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依兰县,三年六月划属吉林省依兰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依兰隶属吉林省,为二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依兰县仍属吉林省,为甲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为十四省,依兰划属三江省所辖,在此后历次行政机构改革中此县均隶属于三江省管辖。直至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依兰划属合江省所辖。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又将依兰县划归黑龙江省管辖。 2000年,依兰县辖7个镇、10个乡、1个民族乡:依兰镇、达连河镇、江湾镇、三道岗镇、道台桥镇、宏克力镇、德裕镇、土城子乡、演武基乡、长岗乡、护林乡、平原乡、团山子乡、涌泉乡、愚公乡、蛛山乡、红星乡、迎兰朝鲜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6410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依兰镇 73430 达连河镇 37522 宏克力镇 13885 道台桥镇 20037 三道岗镇 22319 德裕镇 15231 江湾镇 10748 演武基乡 14959 珠山乡 10406 涌泉乡 14185 愚公乡 17144 团山子乡 18596 平原乡 19566 护林乡 18405 长岗乡 16109 土城子乡 9717 红星乡 13961 迎兰朝鲜族乡 17888

❷ 黑龙江省哈尔滨的历史文化

一、哈尔滨(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黑龙江省省会,中国东北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约为5.384万平方公里,辖9个市辖区、7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其中市辖区面积10198平方公里。2014年户籍总人口994万人。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是国家战略定位的“沿边开发开放中心城市”、“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 及“对俄合作中心城市” 。有“冰城”、“天鹅项下的珍珠”、”丁香城“以及“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美称,还有“文化之都”、“音乐之都”、“冰城夏都”的美誉。

二、哈尔滨历史:

1、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大约5000年前,哈尔滨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

2、哈尔滨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尔滨阿城区)建都。19世纪末,哈尔滨已出现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交通、贸易、人口等经济因素开始膨胀,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1896年至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 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也有了较大发展,建立起哈尔滨在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

4、哈尔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较早、工人和学生运动比较活跃的城市。1923年,哈尔滨成立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1927年,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一次党代会,并成立满洲临时省委。哈尔滨成为党领导东北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后来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

5、1932年,哈尔滨沦为日伪统治。哈尔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涌现出赵尚志、杨靖宇、李兆麟、赵一曼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1945年,哈尔滨从日伪统治下解放,人口70余万。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正式建立人民政权,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6、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发展国民经济,在“一五”时期,哈尔滨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有13项设在哈尔滨,成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并迅速由一个消费城市转变为新兴工业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尔滨经历了“大跃进”和经济调整的曲折发展过程。“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挫折,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7、1996年,国务院批准松花江地区与哈尔滨市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市。哈尔滨市辖七区十二县(市),行政区划面积5.3万平方公里。

❸ 黑龙江省依兰县简介

简介
依兰地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西部,西距哈尔滨市251公里,东距佳木斯76公里,版图状如枫叶,形似蝴蝶,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脉三山对峙,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四水交汇,总面积4616平方公里,人口37万,辖9个乡镇、132个行政村,县政府驻依兰镇。
依兰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差异很大,年均气温在2.6-3.1℃,无霜期137天,年降水量600毫米,适于水稻和大豆生长。
历史文化
依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倭肯哈达洞穴的发现,证明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清代设三姓副都统衙门,又称"三姓",是满清发祥地,又是北宋徽、钦二帝"坐井观天"的软禁之地。
依兰全县有可耕地17l万亩,土壤肥沃,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之一。境内山多林密,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有野猪、黑熊、狍子、野鸡、蕨菜、蘑菇、猴头、木耳等,有13科63种鱼类;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藏有铜、锡、铝、金、镁等、非金属矿藏有石英、石棉、石墨、煤、水晶石、大理岩等,距依兰县所在地以西15公里的达连河镇、采煤历史悠久、抗日期间曾遭受过日军掠夺性开采、其中煤的贮量达3.7亿吨,是发展煤化工业的优质原料、极具开发前途。
旅游资源
依兰县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秀丽。丹清河风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的巴兰河漂流被誉为"北方第一漂";人文景观历史底蕴深厚,"五国城"、"土城子""靖边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济建设
2011年依兰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00,598万元,同比增长24.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4,356万元,同比增长30.7%。财政收入继2009年财政收入完成5.6亿元、2010年财政收入完成8亿元后,2011年我县财政收入一举突破10亿元大关,两年翻一番,纯增4.5亿元。
农业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牧业占总收入的47.8%,初步建成了绿色食品、经济作物、食品、生猪、山产品和奶牛6个产业链。工业行业中,机械、纺织、亚麻、电力、浸油、食糖等具有一定优势。第三产业中,旅游业资源丰富、优势突出,日渐成为产业支柱。

❹ 哈尔滨依兰县的发展如何

依兰我去过,是参加报达推出的的漂流旅游。就在依兰的巴兰河上游。依兰近几年发展相当快,在县城里行走,感觉与城市无异。说明当地领导者很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和推陈出新的魄力。以下是我找到的资料,希望能给你提供一些帮助。
依兰,历史悠久,素有“声闻塞北三千里,名贯江南十六州”之美誉。是黑龙江省设治最长的县份,她既是满清发祥地,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北宋徽宗、钦宗“坐井观天”幽禁之地。
资源丰富。有耕地250万亩,盛产大豆、玉米、水稻,是国家重要的产粮大县和商品粮基地县;有天然牧场15万亩,林地280万亩;有以松、牡、倭、巴四大水系为主的中小河流18条,水库15座;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是著名的黑龙江林蛙产地,各种山野菜、药材存量很大;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的储量为6.9亿吨,亚洲最大的气化厂、哈依煤气就坐落在依兰境内。
旅游胜地。有倭肯哈达古人洞穴,辽金以来的城池、建筑遗址,省级风景名胜丹清河景区、“北方第一漂”巴兰河漂流、小兴安岭风情谷、原始森林、冰川峡谷等都能使游人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尽享心情的释放。
基础设施完备。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日益增强。这里交通便利,同三公路贯穿境内,哈萝、依勃等省级公路也在县内通过,松花江水道明水期可运航哈尔滨及俄罗斯,是连接哈、佳、牡、伊、双、七、鹤等八个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通讯网络齐全。有邮电所18个,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城乡每个角落,宽带传输网可以与世界各地实现国际互联;这里水电供应充足。有水厂三座,日供水量15,000吨;电力供应属佳木斯国网,同时有晨光水电站一座。完善的基础设施,齐备的城市功能为各路客商来依兰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
据上述资源、产业优势和发展条件,依兰鼓励外商在以下领域进行广泛投资。
鼓励投资发展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牡丹江梯级水电、长江屯水电等水电资源和风力发电项目;鼓励投资建设牡丹江水源给排水、城镇集中供热、垃圾及污水处理等项目。
鼓励投资开发建设煤化工业。利用煤炭资源优势,依托哈尔滨气化厂,开发煤衍生油项目,对气化厂副产品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利用煤矸石建设净水剂、优质水泥、热电厂等项目;开发建设活性炭、型煤、免烧砖等项目。
鼓励投资发展绿、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中草药材种植业。
鼓励投资建设生态旅游。充分利用依兰的生态环境、文化底蕴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利条件,发展原始森林、漂流、高山滑雪等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小兴安岭风情谷、环城公园、古城山庄等旅游景点,建设“坐井观天”园,满祖宗祠,民俗风情园、民俗一条街等人文景区。
鼓励投资发展木材加工产业。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木材资源和靠近俄罗斯进口木材的地域优势,开发细木工板、科技木、夹心板、建筑模板四大类板材加工项目。
鼓励外商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租赁、出售、嫁接改造。
为了支持县外知名企业、有识之士来我县投资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财政、规费、用地、水、电、路等方面给予了最大优惠和便利,设外来投资企业发展基金,免费为外来投资企业办理各种证照,外来投资企业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并努力做到办事零收费、工作零打扰、服务零等待、沟通零距离。
山水依兰,人文古城。这里自然资源丰富,产业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厚重,生态环境怡人,是一座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城市,是您创业图腾的发达之地。真诚欢迎各界有识之士莅临这片热土,合作发展,共创辉煌!

❺ 依兰五国城的由来是什么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什么时候灭!这句写在民族英雄岳飞《满江红》一词中的话,抒发了作者怒发冲冠的愤恨之情。而靖康耻,指的是北宋亡国的耻辱,即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把徽宗、钦宗一齐掳去,最后死在五国城里。

个五国城,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的松花江南岸。五国城遗址尚在,城址呈长方形,周长为2210米,城垣为夯筑土墙,现存残垣高约3米。据传城内曾有枯井一口,就是宋徽宗和宋钦宗的坐井观天处。据史学家分析,所谓坐井观天的井,大约是土牢之类,冬暖夏凉,否则二宗不会在寒冷的东北活那么久的。五国城又称五国头城、五国部盟城。公元10世纪,分布在依兰以下松花江和黑龙江沿岸的生女真人,形成了五大部族。作为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女真族,是肃慎人的后裔,在五代时开始改称女真,共有72部,各自为政,不相统制。生女真是72部之一。当时被辽统治者迁到辽阳以南编入辽籍的,叫做熟女真;在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的被称为生女真。五国部其实就是生女真,包括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和越里吉。越里吉是五国部的盟首,因此越里吉的所在地依兰,被称为五国城。五国部初由辽统治,后来加入完颜阿骨打的女真联盟,推翻了辽国的统治,五国城遂成为金朝的重要城池。

❻ 依兰镇的历史沿革

依兰镇,原名“三姓城”。三姓城是一座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历史古城。辽为女真五国部之越里吉国故城,设于今依兰镇城区北门外,史称五国头城(亦称五国城)。金代设置胡里改路,初置万户,后改设节度使,治所设于五国城旧址。北宋徽、钦二帝被金俘至上京会宁府,后由韩州徙五国城监禁,俗传“坐井观天”,先后死于五国城。元代于胡里改路旧址设置胡里改万户府,并于今依兰镇西郊马大屯设置斡朵怜万户府。明代为忽儿海卫治所。清初,1665年(清康熙四年),已“设土城有官守”。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始派协领驻守三姓。1731年12月(清雍正九年十一月),添设三姓副都统驻守后,1733年(清雍正
十一年)于旧城南侧,修筑三姓城。城呈方形,每边长1.5华里,东、西、南、北分设四门。到清代中叶,三姓城成为三江中下游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被称为边外七大重镇之一。
清末,1906年2月(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添设民官,三姓城遂为依兰府城。1909年(清宣统元年),裁撤三姓副都统,设置吉林省东北路道,道署驻三姓城。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府、厅、州一律改县,遂由府城改为县城,划为一区。1914年6月,东北路道改为依兰道,道、县公署同驻三姓城。依兰县公署于1915年在县城北门外开辟商埠地,1921年再兴商埠,扩充用地。三姓城是哈尔滨以下最大贸易口岸,是粮食、木材、毛皮、山产品的集散地。东北沦陷后,初称三姓保,1938年改为依兰街。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为依兰县城区,后改为第一区。1955年5月,改为依兰镇。1958年10月,将马大乡并人改称依兰镇公社。1980年复改称依兰镇。

阅读全文

与依兰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