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历史意义八上

历史意义八上

发布时间:2021-02-11 02:33:18

㈠ 八上历史新文化运动意义

八上历史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我觉得能够推动人们往前进行发展,对于时代的进步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㈡ 八年级上册历史长征的意义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长征是宣言书,是播种机,广泛宣传了抗争的思想,为我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

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各个课文意义

鉴于你明天就要考试了,建议你对照课本的目录回顾所看的内容。实际上目录的每一单元的大标题,就告诉了你这一单元的主题了。

初二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

4
⑭发动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民国 ⑮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都城南京
5.意义: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注意:
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帝制,封建制度被推翻是在土地改革完成,我国剥削制度被推翻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
1.背景: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传入中国;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 口号(两面旗帜):“民主”“科学”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主阵地:《新青年》杂志
4.内容:⑪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
对旧文学,斗争矛头指向尊孔复古的逆流。
⑫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5.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6.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二单元 《近代化探索》总结提升
1.事件:⑪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器物变革) “自强”“求富”⑫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变革):变
法图强,救亡图存⑬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变革):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⑭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思想变革):“民主”“科学”
2.特点: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3.结论:中国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都不能挽救中国 4.阻碍中国实现近代化的三大因素:帝国主义侵华势力、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知识点】
1.五四爱国运动:⑪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⑫爆发:①时间:1919年5月4日 ②地点:北京 ③目标(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
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 “废除二十一条”等 ④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⑬发展:6月初以后,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运动主力:由青年学生发展为工人阶级
⑭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
签字。 原因: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
⑮意义:①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
基础和思想基础
⑯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真理,振兴中华,反帝反封建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⑪时间:1921年7月 ⑫地点:上海 ⑬代表:毛泽东等13人
⑭内容:①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②确定党
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③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⑮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
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第11课 北伐战争
【知识点】
1.黄埔军校的建立(国共合作的产物):
⑪建立者:孙中山 ⑫时间:1924年5月 ⑬地点:广州黄埔 ⑭校长: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⑮作用: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5
2.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的结果):
⑪主力:来源于黄埔军校的学生军 ⑫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⑬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⑭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⑮作战最勇敢的部队: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⑯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 ⑰结果: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

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927年,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突然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 ⑪时间:1927年4月 ⑫地点:南京
⑬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国家运动。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知识点】
1.南昌起义:
⑪背景: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民革命失败 ⑫时间: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⑬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
⑪时间:1927年9月 ⑫领导人:毛泽东
⑬结果: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注:①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影响最深远的举措: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唯一正 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3.井冈山会师:
⑪时间:1928年4月 ⑫会师双方:一方是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和湘南农民武装,另一方是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 ⑬建军:两军会师后改变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⑭作用: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4.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井冈山
会师后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知识点】
1.长征开始:
⑪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⑫时间:1934年10月 ⑬出发地:江西瑞金 2.遵义会议:
⑪时间:1935年1月
⑫内容:①结束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领导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
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⑬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胜利:⑪主要军事行动:①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最能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
②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③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④爬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 ⑫胜利会师:①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大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⑬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长征精神:大无谓的革命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精神,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
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知识点】
1.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6
⑪时间:1931年9月18日 ⑫地点:沈阳 ⑬借口:柳条湖事件
⑭蒋介石的态度:不抵抗,即不抵抗政策 ⑮后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1945年抗战胜利光复)⑯抗日怒潮:①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②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 ③④⑤中共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始局部抗战。 2.西安事变:
⑪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各界的反映:
①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②国民党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 ⑫西安事变:
①背景: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影响 ②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目的:逼蒋抗日 ④时间:1936年12月12日(又称双十二事变) ⑥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⑦被扣押者:蒋介石
⑧中共的态度: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
⑨结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⑩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知识点】
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⑪时间:1937年7月7日 ⑫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先后为国捐躯的将领:佟麟阁、赵登禹
⑬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爆发,在民族危机空前危机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注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战取胜的关键,即全民族抗战)
2.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知识点】
1.平型关大捷(最能体现国共两党团结抗日):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 台儿庄战役:李宗仁指挥(注意:李宗仁是广西桂林人),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 3.百团大战:⑪指挥:彭德怀 ⑫目的: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振奋抗日精神 ⑬时间:1940年8月起三个半月 ⑭目标: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
⑮地点: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 ⑯意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4.敌后战场战略总后方: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 5.中共七大的召开
⑪背景:抗战即将取得胜利 ⑫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
⑬中心任务: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主要内容:⑪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⑫将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⑭意义:这次大会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的空前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6.抗战胜利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被日本割占50年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7.历史意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
转折点,中国人民为抗击法西斯侵略斗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单元 《抗日战争》总结提升
1.时间:1937.7~1945.8 2.日本的侵略行动:
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局部抗战开始 ⑫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
⑬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攻占南京,进行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3.中华民族的抗战:
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①初步形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7
②正式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⑫重要战役:①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②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李宗仁指挥
③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彭德怀指挥
⑬“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 ⑭七七事变后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
⑮1945年4月,中共七大的召开为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 ⑯1945年8月大反攻
4.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联合行动:①1944~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日本陷入困境
②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袭击日本关东军
5.抗战胜利的原因:
⑪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⑫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⑬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爱国华侨的支持等 6.抗战精神: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第17课 内战烽火
【知识点】
1.重庆谈判:
⑪背景:①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
②国际:美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积极扶蒋反共
⑫目的: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进一步赢得时间,欺骗人民
②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⑬时间: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⑭结果: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⑮影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2.全面内战:
⑪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⑫防御: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等转战陕北,彭德怀、
贺龙等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⑬战略进攻: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大别山根据地的开辟,严重威
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知识点】
1.三大战役: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辽沈战役首先攻占、起到关门打狗作用的地方:锦州 3.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战役:淮海战役
4.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是:傅作义
5.三大战役的意义: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
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渡江战役: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渡江命令。结果:4月23日,解放南京
作用: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7.胜利原因:中共中央正确的战略部署;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
1.状元实业家:张謇 ⑪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⑫创办的企业:大生纱厂等。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⑪发展阶段:①洋务运动到清末:萌芽
②“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 原因:内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外因:“一战”期间,帝国
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⑫“一战”后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卷土重来,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⑬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8
⑭发展特点:①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②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③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
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④发展短暂而且艰难曲折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知识点】
1.近代交通的出现:火车、轮船的传入
2.近代通讯的出现: 有线电报、电话。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3.文化生活的变迁: ⑪照相、电影传入 ⑫报纸出现:最著名的报纸是1872年创办的《申报》
⑬印刷出版机构出现: 著名印刷机构:上海商务印书馆
4.社会习俗的变化: ⑪时间:辛亥革命后
⑫表现:①装束变化:剪辫、易服、禁止缠足 ②礼节变化:鞠躬、握手礼代替跪拜礼
③称谓变化: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以“先生”“君”等称呼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知识点】
一、科技:1.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总工程师:詹天佑 设计的路轨:“人”字形
2.侯德榜:成就:A.20世纪20年代研制出纯碱。 B.写出《制碱》一书。C.探索出制碱新工艺,比欧洲降低成本40%,
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二、思想: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魏源、严复 1.背景: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
2.代表人物:⑪魏源: ①生活的时代:鸦片战争时期。
②成就:编成《海国图志》。其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⑫严复:①身份: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②成就:以译著《天演论》影响最大。
③进步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自强保种”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知识点】
1.新式教育的开端:
⑪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⑫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这是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⑬新试学堂形成的标志: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兴办新式学堂,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⑭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2.文学艺术家:
⑪文学巨匠:鲁迅,代表作:《狂人日记》《孔乙己》 ⑫美术大师:徐悲鸿,代表作:《愚公移山》 ⑬人民音乐家:聂耳,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代表作:《黄河大合唱》 ⑭历史学:郭沫若,历史剧:《屈原》 ⑮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㈣ 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八年级上册历史书

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旗帜,充分地表现了中国版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前权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它以实际行动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南昌起义,也被称为八一起义,是指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起义,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我党坚持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了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也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旗帜,充分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它以实际行动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南昌起义与之后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极大的扩大了我党的影响力,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也掀起了一波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革命浪潮。

㈤ 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

八大"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道路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大会。
一、"八大"运用马列主义原理,结合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战略决策。"八大"在分析了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国内主要矛盾发生的巨大变化后,得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的结论。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但
已经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降为次要矛盾。因此,党的工作重点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大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以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党的工作重点及时的战略转移,是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作了马列主义的科学总结。
二、"八大"总结了"七大"以来的经验,借鉴了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和建立新的社会经济体制方案。为了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尽早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八大"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一五"计划期间积累的经验。在生产上,提出了必须保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在肯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轻工业和农业,阐明了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辩证关系,"八大"决议指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我们必须根据原料,资金的可能和市场需要,积极发展轻工业,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轻工业的发展,结果将反而消弱重工业。在发展速度上,"八大"提出了既要反对右倾保守,又要反对急躁冒进,综后平衡稳步向前发展的方针。也就是
在充分分析了我国丰富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市场等诸方面后,正确估计经济上、财政上和技术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性,积极地而又稳妥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八大"还提出了改进经济管理体制的问题,"八大"根据毛泽东同志《认十大关系》中提出的经济管理体制中存在着中央过分集权的弊病,要求适当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力,发挥两个积极性。"八大"提出了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职权,保证企业在国家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在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干部管理等方面有适当的自治权力。加上陈云在"八大"发言中"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意见,就初步构成了区别于传统模式的计划经济为主,以商品经济为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案。
三、"八大"分析了党执政后的状况,确定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正确路线的方针。
"八大"分析了建国以来党的组织状况,总结了党的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路线和方针。指出:建国以来,我们党已处在执政党的地位、党面临着新的考验。这种地位很容易使一些党员沾沾自喜、滋长骄傲自满情绪,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发展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产生官僚主义。因此,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出现,就必须加强党内的思想教育,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发扬党的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决同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作斗争。同时要发扬党内民主生活,建立民主集中制。"八大"借鉴苏联的经验,提出反对个人崇拜、个人突出的任务。指出"个人崇拜是一种长远历史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也不会不在我们党的生活中作有它的某些反应。"因此,必须
"坚决地执行中央反对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继续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八大"在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
党的"八大"召开时,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才七年,经验不足,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存在某些盲目性,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思想准备不足,因此,"八大"的正确路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贯彻下去。但是,"八大"的辉煌成就在于:面临国内形势和任务作出的判断,同时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经济建设政策,制定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为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的成就,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㈥ 求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每一课出现的历史意义!!!急急急!!!

4
⑭发动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民国 ⑮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都城南京
5.意义: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注意:
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帝制,封建制度被推翻是在土地改革完成,我国剥削制度被推翻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
1.背景: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传入中国;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 口号(两面旗帜):“民主”“科学”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主阵地:《新青年》杂志
4.内容:⑪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
对旧文学,斗争矛头指向尊孔复古的逆流。
⑫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5.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6.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二单元 《近代化探索》总结提升
1.事件:⑪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器物变革) “自强”“求富”⑫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变革):变
法图强,救亡图存⑬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变革):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⑭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思想变革):“民主”“科学”
2.特点: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3.结论:中国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都不能挽救中国 4.阻碍中国实现近代化的三大因素:帝国主义侵华势力、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知识点】
1.五四爱国运动:⑪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⑫爆发:①时间:1919年5月4日 ②地点:北京 ③目标(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
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 “废除二十一条”等 ④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⑬发展:6月初以后,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运动主力:由青年学生发展为工人阶级
⑭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
签字。 原因: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
⑮意义:①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
基础和思想基础
⑯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真理,振兴中华,反帝反封建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⑪时间:1921年7月 ⑫地点:上海 ⑬代表:毛泽东等13人
⑭内容:①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②确定党
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③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⑮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
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第11课 北伐战争
【知识点】
1.黄埔军校的建立(国共合作的产物):
⑪建立者:孙中山 ⑫时间:1924年5月 ⑬地点:广州黄埔 ⑭校长: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⑮作用: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5
2.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的结果):
⑪主力:来源于黄埔军校的学生军 ⑫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⑬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⑭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⑮作战最勇敢的部队: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⑯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 ⑰结果: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

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927年,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突然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 ⑪时间:1927年4月 ⑫地点:南京
⑬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国家运动。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知识点】
1.南昌起义:
⑪背景: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民革命失败 ⑫时间: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⑬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
⑪时间:1927年9月 ⑫领导人:毛泽东
⑬结果: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注:①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影响最深远的举措: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唯一正 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3.井冈山会师:
⑪时间:1928年4月 ⑫会师双方:一方是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和湘南农民武装,另一方是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 ⑬建军:两军会师后改变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⑭作用: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4.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井冈山
会师后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知识点】
1.长征开始:
⑪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⑫时间:1934年10月 ⑬出发地:江西瑞金 2.遵义会议:
⑪时间:1935年1月
⑫内容:①结束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领导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
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⑬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胜利:⑪主要军事行动:①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最能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
②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③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④爬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 ⑫胜利会师:①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大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⑬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长征精神:大无谓的革命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精神,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
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知识点】
1.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6
⑪时间:1931年9月18日 ⑫地点:沈阳 ⑬借口:柳条湖事件
⑭蒋介石的态度:不抵抗,即不抵抗政策 ⑮后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1945年抗战胜利光复)⑯抗日怒潮:①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②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 ③④⑤中共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始局部抗战。 2.西安事变:
⑪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各界的反映:
①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②国民党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 ⑫西安事变:
①背景: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影响 ②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目的:逼蒋抗日 ④时间:1936年12月12日(又称双十二事变) ⑥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⑦被扣押者:蒋介石
⑧中共的态度: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
⑨结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⑩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知识点】
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⑪时间:1937年7月7日 ⑫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先后为国捐躯的将领:佟麟阁、赵登禹
⑬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爆发,在民族危机空前危机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注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战取胜的关键,即全民族抗战)
2.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知识点】
1.平型关大捷(最能体现国共两党团结抗日):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 台儿庄战役:李宗仁指挥(注意:李宗仁是广西桂林人),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 3.百团大战:⑪指挥:彭德怀 ⑫目的: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振奋抗日精神 ⑬时间:1940年8月起三个半月 ⑭目标: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
⑮地点: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 ⑯意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4.敌后战场战略总后方: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 5.中共七大的召开
⑪背景:抗战即将取得胜利 ⑫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
⑬中心任务: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主要内容:⑪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⑫将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⑭意义:这次大会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的空前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6.抗战胜利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被日本割占50年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7.历史意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
转折点,中国人民为抗击法西斯侵略斗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单元 《抗日战争》总结提升
1.时间:1937.7~1945.8 2.日本的侵略行动:
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局部抗战开始 ⑫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
⑬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攻占南京,进行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3.中华民族的抗战:
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①初步形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7
②正式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⑫重要战役:①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②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李宗仁指挥
③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彭德怀指挥
⑬“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 ⑭七七事变后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
⑮1945年4月,中共七大的召开为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 ⑯1945年8月大反攻
4.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联合行动:①1944~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日本陷入困境
②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袭击日本关东军
5.抗战胜利的原因:
⑪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⑫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⑬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爱国华侨的支持等 6.抗战精神: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第17课 内战烽火
【知识点】
1.重庆谈判:
⑪背景:①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
②国际:美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积极扶蒋反共
⑫目的: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进一步赢得时间,欺骗人民
②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⑬时间: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⑭结果: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⑮影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2.全面内战:
⑪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⑫防御: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等转战陕北,彭德怀、
贺龙等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⑬战略进攻: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大别山根据地的开辟,严重威
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知识点】
1.三大战役: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辽沈战役首先攻占、起到关门打狗作用的地方:锦州 3.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战役:淮海战役
4.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是:傅作义
5.三大战役的意义: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
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渡江战役: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渡江命令。结果:4月23日,解放南京
作用: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7.胜利原因:中共中央正确的战略部署;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
1.状元实业家:张謇 ⑪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⑫创办的企业:大生纱厂等。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⑪发展阶段:①洋务运动到清末:萌芽
②“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 原因:内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外因:“一战”期间,帝国
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⑫“一战”后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卷土重来,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⑬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8
⑭发展特点:①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②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③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
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④发展短暂而且艰难曲折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知识点】
1.近代交通的出现:火车、轮船的传入
2.近代通讯的出现: 有线电报、电话。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3.文化生活的变迁: ⑪照相、电影传入 ⑫报纸出现:最著名的报纸是1872年创办的《申报》
⑬印刷出版机构出现: 著名印刷机构:上海商务印书馆
4.社会习俗的变化: ⑪时间:辛亥革命后
⑫表现:①装束变化:剪辫、易服、禁止缠足 ②礼节变化:鞠躬、握手礼代替跪拜礼
③称谓变化: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以“先生”“君”等称呼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知识点】
一、科技:1.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总工程师:詹天佑 设计的路轨:“人”字形
2.侯德榜:成就:A.20世纪20年代研制出纯碱。 B.写出《制碱》一书。C.探索出制碱新工艺,比欧洲降低成本40%,
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二、思想: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魏源、严复 1.背景: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
2.代表人物:⑪魏源: ①生活的时代:鸦片战争时期。
②成就:编成《海国图志》。其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⑫严复:①身份: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②成就:以译著《天演论》影响最大。
③进步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自强保种”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知识点】
1.新式教育的开端:
⑪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⑫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这是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⑬新试学堂形成的标志: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兴办新式学堂,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⑭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2.文学艺术家:
⑪文学巨匠:鲁迅,代表作:《狂人日记》《孔乙己》 ⑫美术大师:徐悲鸿,代表作:《愚公移山》 ⑬人民音乐家:聂耳,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代表作:《黄河大合唱》 ⑭历史学:郭沫若,历史剧:《屈原》 ⑮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㈦ 八年级上册1840∼1949年八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

这期间的重大事件太多了,你看有哪些吧

1840--1842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火烧园明圆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8年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 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911年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三民主义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915年资产阶级 进步知识分子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921年
上海
中共一大
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927年
南昌
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927年
井冈山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1935年
遵义
遵义会议
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45年
延安
中共七大
为夺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各阶段经验教训的总积累,标志着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后胜利。
这是100多年来中国历史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里程碑,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结束了鸦片战争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中止了中国可能走向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趋势,结束了极少数压迫者、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征战不已和人民生活贫困、生灵涂炭的局面。
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一个独立、统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屹立于世界。

㈧ 历史八年级下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具有来伟大的历史意义源,主要有:
1、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㈨ 中共八大的主要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内出席大会的正式容代表1026人, 候补代表107人, 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59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和人民革命党的代表团以及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应邀列席大会。
历史意义: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新党章。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次大会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阅读全文

与历史意义八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