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社会组织的发展历史

社会组织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11 01:09:34

① 你认为人类社会组织形式演进有什么特点

、将社会组织制度划分为原始社会时代、民族国家社会时代和全球一体化社会时代三种宏观历史形态,既是对社会历史五形态分期理论的辩证继承,亦是对其辩证发展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进程中的时候,才会发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9页)既然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已成为当代人类无法否认的社会历史的客观现实,将全球一体化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历史形态的提出也就成为当代人类“能够解决的任务”;既然解决全球一体化社会宏观历史形态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进程中的时候”,因此,对其进行理论考察研究亦就必然“会发生”.
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基本形态,这种划分方法和观点在十九世纪是一种伟大的进步,奠定了社会历史形态科学理论观的理论基础,在社会历史形态理论领域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但是,由于五形态理论产生于十九世纪,因此,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随着时代的变迁,五形态理论必然会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从方法论方面来看.原始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都属于无私有制、无阶级、无民族国家的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属于存在私有制、阶级、民族国家的社会形态,从社会组织制度形态的角度,我们可将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概括为“民族国家社会形态”.因此,我们可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民族国家社会、全球一体化社会三种宏观历史形态或三个宏观历史时代.进一步可将原始社会宏观历史时代划分为原始自然社会历史时期、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历史时期、原始父系氏族社会历史时期、原始氏族部落联盟社会历史转型时期四个中观历史时期;可将民族国家社会宏观历史时代划分为奴隶制社会历史时期、封建制社会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转型时期四个中观历史时期;可将全球一体化社会宏观历史时代划分为全球一体化网络社会历史时期、全球一体化文化生态社会历史时期、近地太空文明社会历史时期、远地太空文明社会历史转型时期四个中观社会历史时

② 原始居民的社会组织形式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历程

1.旧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人类还只能制造简单的石器,通过狩猎和采集维持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人们通过血缘关系维持着家族内部的关系。在血缘家族内部,婚姻按照辈数来划分,同一辈分的人互为夫妻。而在不同辈分之间则不通婚。这样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社会集团和生产单位。内部两性有分工,男性狩猎,女性进行采集和抚育小孩。
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转入了相对的定居生活。人口逐渐增多,同时认识到家族内部同辈之间近亲婚姻对人类体质的危害,原先的血缘家族为氏族公社所取代,同时形成了族外婚制。互相通婚的两个氏族就形成了部落。一个氏族的成员必须和另一氏族的成员通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氏族的世系只能按母系计算,所以叫做母系氏族。(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是指在生产中谁起的作用大而言的,并非前面作者所说.譬如,如果整个社会女性的工作处于主导地位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属于母系氏族,反之则是父系氏族.)

2.中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细石器被大量使用。广泛使用弓箭;已知驯狗;在一些地方还发现了独木舟和木桨

3.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得到了全盛。婚姻制度由群婚转向对偶婚,形成了比较确定的夫妻关系。在氏族内部,除个人常用的工具外,所有的财产归集体公有。有威望的年长妇女担任首领,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参加者是全体的成年男女,享有平等的表决权。

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称、共同信仰和领地。当氏族内部的成员受到外人伤害,全族会为他复仇。

③ 社会组织方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 历史

社会管理及政治体制

④ 人类社会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

人类社会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目前正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过渡。

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是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是以亲族关系为基础,以母系社会为前提,经济生活采取平均主义分配办法,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会,形式多样。

有些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主,有些则以渔业为主,或者以简单的自然农业为主,部落组织是某些原始社会的特征,但是并非所有的原始社会都有这一特征。

根据文化进化论者的学说,有些原始社会保持著平均主义的性质,但另一些则已经逐步变成等级制度的社会,并进而发展成为酋长领地,其组织形式更为复杂。

2、奴隶社会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上出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制度逐渐形成,奴隶社会产生。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在经济和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发展方向。

奴隶社会最早出现于埃及、西亚、中国和印度,继而在希腊和意大利等地产生。随着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趋激烈,作为奴隶主阶级镇压奴隶和其他被剥削者工具的奴隶制国家应运而生。人类历史上最早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出现的国家,都是奴隶制国家。

3、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是分封制定义的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下,国王向各类封建领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领主向国王效忠,从而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国家治理结构。根据领主们的封地规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国王授予公、侯、伯、子、男爵位。

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

4、资本主义社会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也标志着对劳动者的剥削形式的变换,即由封建剥削变成资本主义剥削。

资本原始积累还包括对殖民地的侵占和掠夺,以及其他利用国家权力的暴力手段。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 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5、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基本生活资料是按需分配的,即每个人都尽其所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而依照自己的需求索取。

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必须实现家庭的分化,形成共产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结构,客观上依赖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共产主义分配方式,并形成人人平等的社会机制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我国古代设想的“大同”社会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思想萌芽。

⑤ 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组织是什么

伏羲与华夏文明之人类社会组织方式的初创【昊英】【2006-8-1】【1587】【收藏此页】
摘要:
人类社会的独特组织文明的创始,让我们的祖先告别了动物群自发组织方式的高级阶段。这一过程可能也经过不断的反复,但从中国的传说史看,应该说从伏羲氏部落的创始开始稳定下来。

一、定义人类社会组织文明的开端标志该如何选择

人类定义自己是如何区别与动物的话题,已经谈论了很长时间。以往的权威定义现在面临着现代动物学新研究成果的挑战。以劳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语言文化的进步,这些非常重要而又相对笼统的概念,来作为区别动物群与人类社会的标志,现在看来已经需要进一步商榷,至少需要更加准确细致的、可量化的重新定义。
除了上述两种区分标志外,笔者认为采用人类自身是否具备社会组织方式的智能化建设能力,来作为区分动物群和人类社会的标志是最科学的。从传说史资料的分析结果看,伏羲文明应该就是华夏文明社会组织制度,真正开始智能化、标准化建设的起源。
在分析伏羲文明之前,应该简单总结一下从动物群到人和类社会的演化历程。在恩格斯著述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收录了大量的观察和分析原始人类的考察报告,这些资料大量记述了欧洲殖民时代殖民者中的人类学研究者,在被殖民地区研究原始部族习俗的资料。以这些资料和当前可以接触到的其它资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从动物种群到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规则。这个社会规则的进化过程,也应该是华夏文明的开端——伏羲文明形成时所遵守的。
1、两个相邻领地的原始人类母系种群,它们是依照动物群普遍遵循的驱逐成年雄性(儿子)的习俗,以及以弱肉强食原则无条件吸纳在争斗中获胜的强壮雄性流浪者(王,动物母系种群中唯一的“丈夫”)为种群共夫的习俗生存。
2、当种群“语言和感情文化相对发达”后,会开始自发地出现父亲(王)“指点”儿子们前往自己的母亲种群(往往是相邻或相对相邻的另一种群)的情况。相邻的、通常也是敌对的母系种群之间使用的独立语言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实现趋同化融合,也同时漫漫地形成了一种墨认成俗的种群间的“婚姻”交换方式。
3、这种新型“婚姻”交换习俗与母系种群的意志无关,因为她们和动物群本能“婚姻”习俗一样,起初只接受最强壮的一个雄性为她们的共同丈夫。
4、智能的发达和语言的进步,再加上严酷的生存环境,开始迫使成年后被母群驱逐而不得不独自流浪的雄性,逐渐发展出合作共存的智力文化,并经常... ...

请您登陆会员后浏览完整内容。

⑥ 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组织是什么这种社会组织在中国最早产生于何时其典型代表有哪几个各生活在哪一地区

原始群 primitive horde 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体。如美国民族学家L.H.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所说的“人类的童年”,处于蒙昧时代低级阶段。又译作群、群团、原始群团。德文为Rudel,英文为horde ,意即人类远祖的群体。这个阶段远自约14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和后来的南方古猿,到早更新世人类出现时为止。这种正在形成中的人使用天然木棒和石头作为工具,靠采集、狩猎为生。他们为了抵御毒蛇猛兽及自然力的袭击而进行协作,必须聚处群居,开始形成并使用音节语言。两性关系没有限制,无婚姻规范和家庭形式。他们还不是真正的人类。 另一种意见认为原始群就是包括直立人在内的真正人类社会的群体,并提出将原始社会划分为原始群和原始氏族社会两个阶段。学术界对此未有定论。 编辑本段中国理论分期 中国现今的理论认为,中国历史中的原始群(约前170万年——约前10万年)分为:原始群前期(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金牛人);原始群后期(有马坝人、长阳人和丁村人).而原始群和其后的氏族公社时期是中国原始社会(约前170万年——公元前21世纪)的两个阶段。 编辑本段定义 原始群:原始群是从猿到人进化时期的群团,属于正在形成中的群体,恩格斯称它为蒙昧时期低级阶段.那时,人类刚刚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居住和流徙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和湖岸河边.为了对付十分困难和严峻的生活环境,人们结成几十个人的小群体即原始群,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在原始群中,人们共同采集可食的植物,捕食昆虫,猎取野兽,吸吮蜂蜜.出于食物来源缺乏,即使得到一点点,也要在原始群中分食.他们使用天然棍棒或制作粗糙石器,集体进行采集和狞猎,过着群居杂婚的生活,性关系相当混杂,但母子关系相当清楚.原始群是人类社会的雏形,是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人类社会组织. 原始群是一个专门名词,通常特指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群体,代表从猿到人的过渡期。现代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群体生存的时期是迄今所知原始群形成和产生发展的时期,其经历的时间约从距今1400 万年前至距今 300 多万年前。 以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阿法种)为代表的原始群,被不少专家们认为是人类的远祖,亦即人类早期的直系祖先。中国云南禄丰石灰坝和湖北建始高坪已分别发现了这两种古猿的化石,它们的发现表明在我国境内亦曾存在过象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式的原始群。 人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便是社会化、群体化、组织化。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身或雏形是具有一定社会本能的高度发达的猿群,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均是这样的猿群。他们正处在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是“正在形成中的人”,为了生存,他们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集体地劳动,集体地生活,集体地与大自然进行抗争。这种集体性相互依赖的组合,构成了最早的原始群体,并初具一定的原始组织意义。从人类社团组织的角度考察,这种原始群或可称为人类最早的社团组织雏型。但严格而言,这种社团组织雏型,组织性尚不稳定,尚未有真正的组织原则和规例,在群体生活中,唯有母子之间的关系较密切,故母权能起到某些作用。 象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这样的原始群,由于在世界范围内均有一定量的较广泛的分布发现(指化石资料),其在客观事实上构成了一定的发展规律性、习惯性或流行性。故这一组织性不稳定、没有真正的组织原则和规例的最早的社团组织雏型,从习俗学角度审视,其应是人类真正的社团组织习俗诞生、形成的前身或母体,可称为人类社团习俗的雏型。 原始群这种社团组织和社团习俗雏型发展的必然结果,便是人类真正的社团组织和社团习俗的诞生。

⑦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

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里,非政府组织自身的活动以及它们同联合国的关系都处在较低的水平,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发展。一直到1968年,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通过的1296号决议中,规定了联合国同非政府组织关系的法律框架。该决议肯定了非政府组织的范畴,同时允许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以及联合国体系中的其他机构中获得咨询地位。自此以后,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被有意识地、越来越广泛地引入了联合国体系的运作。
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中,专门设有一个非政府组织委员会,负责审核批准接纳非政府组织,并且认可它们在联合国的咨询地位和观察员身份。非政府组织委员会有权要求在经社理事会注册的非政府组织提交书面陈述。获得经社理事会中咨询地位的非政府组织,有权以咨询者和观察者的身份出席经社理事会议并参加联合国的各种会议,并有权在会上作口头发言和书面发言,它们还可以应经社理事会的请求提供各种形式的咨询。
联合国1296号决议规定,非政府组织如要在经社理事会中得到咨询地位,首先应致力于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及其附属机构所关注的问题,如国际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科学、技术、人道主义和人权,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问题。这些非政府组织的宗旨与使命,不得同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宗旨以及原则相抵触。它们应支持联合国的工作,传播有关联合国所遵行原则的知识。在经社理事会享有咨询地位的非政府组织,必须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国际性,应具有代表其成员发言的权威。这个决议还规定,非政府组织如要在联合国注册,其组织成员必须以民主的方式参与组织活动,应有民主决策机制,应具有责任机制的安排和决策过程的透明度。这些非政府组织必须向联合国提交其预算和资金来源的资料,资金来源应公开,任何来自政府的资助都必须向经社理事会非政府组织委员会报告。该决议还鼓励各国同性质的组织组成国际性联盟,以便能更好地在联合国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发挥一种纽带传送作用。除经社理事会外,联合国的公共信息部也制定了一套与非政府组织保持关系的规定,允许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信息部享有咨询地位,侧重于发挥非政府组织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作用。
1996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通过的1996/31号决议对联合国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咨询关系再次作了规定。1968年决议只承认国际性非政府组织,而1996年决议则进一步承认了在各国和各地区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允许各国和各地区的非政府组织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地在经社理事会发表意见,而不必像以往那样必须通过在经社理事会里有咨询地位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去间接地表达自己的主张。该决议要求非政府组织支持联合国的工作,加强了经社理事会非政府组织委员会的作用,并为非政府组织参加联合国组织的正式国际会议及会议准备阶段制定了规则。经社理事会在其1996年的297号决议中,决定提请联合国大会审议非政府组织全面参与联合国工作的问题。
非政府组织围绕着联合国体系的各次国际会议所建立起来的联系机制,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形成的。在联合国召开国际会议的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举行同样议题的非政府组织国际论坛,是非政府组织参与和影响联合国决策的一种重要方式。与联合国的国际会议平行的非政府组织国际论坛,第一次是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期间召开的,以后成为惯例。如1992年里约热内卢的环境与发展大会,1994年开罗的人口与发展会议,1995年的哥本哈根社会发展会议,1995年北京的世界妇女大会,1996年伊斯坦布尔的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体系内的各政府间国际组织也在进行组织和职能方面的调整,努力发展同非政府组织的联系和合作机制。在联合国体系内,有2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致力于各类发展事业,如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开发协会、粮农组织、世界粮食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农业和发展国际基金、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组织。这些组织的成员是各国政府,其活动受官方决策的支配。联合国体系内的这些组织,有的设有专门的部门处理与非政府组织有关的事务,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有非政府组织会议,世界银行设有非政府组织—银行委员会。还有一些联合国机构与特定的非政府组织有着经常性的密切联系。如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与志愿机构国际委员会之间,在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与住区国际联盟之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环境联盟中心之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通过各种方式同非政府组织合作,联合国志愿者署在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积极支持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组织的组织建设。
1980~2010年间,非政府组织一词在国际活动的各领域里得到日益广泛的使用。
首先,非政府组织的本意只是指不是政府的组织,其实质意思在中文里面与之最相应的是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不仅是指联合国体系所认定和接纳的民间组织,还包括其他各种民间组织,特别是在国际场所活动以及有较多国际联系的民间组织。截至2010年,有2000多个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享有正式的咨询地位,有1500多个非政府组织同联合国的公共信息部建立了正式的工作联系。在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全球会议上,有3500多个非政府组织获得了与会的资格。除此之外,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以及国际领域,还有数目众多的各种形式的非政府组织。单是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2010年就有约40000余个。但是,这些被纳入统计的非政府组织,一般都是具有合法地位的、有公开的组织章程以及透明的财务管理的民间组织。诸如非法的恐怖主义组织或者地下的黑社会组织等都不属于非政府组织。宗教组织和政党通常也不被看作是非政府组织。
其次,非政府组织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民意,但它们在民意代表方面有很多局限性。非政府组织是民间社会的组织,其公开宣称的使命和价值观,可以是公益性的,或者是服务于特定的人群。但在现实生活中,非政府组织能否真正代表民意,以及在多大程序上能成为民意的代表,是很不确定的。如果一个非政府组织是由其成员实行民主管理的,那么充其量,该组织只具有代表其组织成员的利益和愿望的授权。由于很多非政府组织并没有健全的民主管理,个别领导人往往能对其起支配作用,况且政府、资本等各种力量是一些非政府组织建立和维持的主要推动力,所以,尽管非政府组织的确可以反映某种来自民间的呼声,但对其是否反映某种真实的民意以及在多大程度和范围反映民意,却是要作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和判断的。
非政府组织(NGO)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那块制度空间”。它是现代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物,是一个社会政治制度与其他非政治制度不断趋向分离过程中所衍生的社会自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各种民间的或半官方性质的社团组织正在蓬勃发展。但由于这些国家特殊的发展路径,其社团组织在特征、功能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

⑧ 组织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各阶段主要思想

组织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早期的组织社会学是在研究官僚制组织的结构学派的基础上,吸收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的研究成果发展起来的。

现代对社会组织的研究基本沿着上述三个学派的研究方向发展。始自法约尔、泰勒等人的从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社会组织的研究,逐步发展为管理科学;始自梅奥等人的对组织中的人的心理、行为、人际关系的研究,发展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组织行为学;韦伯从社会学角度对官僚制组织的分析,发展为组织社会学。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英、美等国众多的社会学家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社会组织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理论见解,组织社会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各阶段主要思想:

早期阶段:各种社会组织尽管目标不同,遇到的情况各异,但存在着结构与程序上的共同性。从这些共性中可以发现一些适用于各种组织的普遍的管理原则。他们还认为,“合理—合法的权威”存在于官僚制组织中。

发展阶段:把组织称为一个系统,对社会组织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阐明组织的本质,把人、人的行为作为分析对象。

成熟阶段:阐述了社会组织是对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发挥某种功能的、为了实现特定目的而组织化的一种社会系统。组织本身是由各个子系统构成的,各子系统对组织来说也发挥着特定的功能。社会学中的出现了社会交换、冲突理论等组织理论。

阅读全文

与社会组织的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