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淮南有什么历史文化古迹
淮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383年,在淮南八公山麓,淝水之滨,前秦与东晋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战,即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淝水之战。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源出于此。西汉时淮南王刘安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组织撰写了《淮南子》等名著。近代,淮南地区的思想文化亦十分活跃,革命斗争连续不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淮南地区流行的花鼓灯,乡土气息极为浓郁,舞姿与唱腔均有特色。淮南地区还先后发掘出蔡昭侯、蔡声侯等12座古墓,发掘、征集的历史文物达千余件,生物化石29件。在市西南赖山集,有楚春申君黄歇墓。位于市东部的上窑镇,有古寿州窑遗址,隋唐时颇负盛名,遗址现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洞山八景、寿塘关、茅仙洞、硖山口等风景名胜,令人流连忘返
② 淮南特色是什么
1.淮南豆腐菜是以豆腐为主要原料,辅以不同配料,经过不同烹调方法和制作工艺制作出来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菜肴,是营养学、药理学和神话传说的完美结合,具有口感细腻,营养味美,是美食林中的一支奇葩。淮南豆腐菜是徽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为徽菜的辉煌创造过业绩,也必将为徽 菜的创新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淮南是豆腐的发源地,故豆腐名菜众多。特别是近几年,在广大烹饪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也能制作数百种豆腐菜肴,这些菜肴不仅制作精美,而且看起来赏心悦目,吃起来味美香溢,说起来各有典故。如今,豆腐菜已成为淮南市的一张城市名片,承载着传播豆腐文化,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每年一届的中国豆腐文化节,更为淮南豆腐菜的推广和传播架起了一座桥梁。如今,淮南豆腐菜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珍亲爱的朋友!如您到淮南,请千万不要错过品尝的机会噢!
2.淮南牛肉汤选料讲究,取制江淮一带的黄牛为原料,用牛骨头熬汤,煮牛肉时必须浸泡血污,内脏清洗干净,均可下锅同煮,还用自制的牛油,将炸制好淮椒(红干椒)做成红油。牛肉汤故以汤为主,汤不醇则无味,然牛肉汤的烫制方法多样,都取用当地特产,淮芋粉、绿豆饼、豆腐皮(干章、百页)、豆圆子等为辅料。淮南牛肉汤,给人的感觉是:汤浓醇鲜,香辣适口,原料丰富,味足味厚,令人回味无穷,四季皆宜。
3.洛河豆饼:又称洛涧豆片、金钱饼、小豆饼(以洛河、上窑一带为主要生产区)。做法:将绿豆粉、面粉加水和成水粉浆,下平锅中摊(烙)成似铜钱状大小的饼片。可炒、炸、烩、挂箱等,当地有软炒豆饼、香炸豆饼、怪味豆饼、挂箱豆饼,是入馔佳品。典故:传说在清朝道光年间,古洛涧(洛河)大湾,连年饥慌,寿州知府令郑氏为洛涧郡长郑郡令赴任,勤恳为民,治郡有方,鼓励乡邻务农经商,并提议制豆饼为商品,是时洛河一带盛行,故影响四方 。
4.夏集面圆:又称庄子面圆、贡圆、白圆、饪子等口味咸鲜适度,香醇爽口,南北皆宜。典故:有关夏集面圆传说很多,因它地取古寿州。相传夏集面圆,曾作为贡品,以谢圣上圣明,解百姓于火热、饥饿之中,救大命之恩。又有说:“庄子”曾经游尘途经寿春一带,饥渴难忍,投一老农妇家,农妇用当地的“饪子”招待了他,庄子吃后,赞不绝口,颇为感激,故流传至今。
5 .上窑馓子:上窑古称秦墟,历来就有经商之习,是三县一市重镇,商贾云集,骚客多集此地,故民风盛行。当地人每逢传统节曰和走亲访友时,多有拎上集市的一种看似金黄澄澄、一反反整齐如梭地捆扎在一起的“点心”,大家都把它称“馓子”,也有称“油果”、“油面条”等的。总之这种食品由来已久,据相传和考证:“馓子”很可能是在明末清初就传入上窑一带,解放前多有人食用,据老人回忆,上窑街上的“馓子”做的最地道的有两家,就是“杨氏炸馓铺”和“蔡氏炸馓铺”。上窑“馓子”和其它地方的“馓子”相比,有所不同。原因是它一直保持传统工艺,用面粉、明矾、精盐、白糖等和成油面,经过饧制过程,制馓艺人用其高超、熟练的技术把油面盘拧成网被形,下入六成以上的油锅中浸炸定形,成品后有乳白色、淡黄色、金黄色,软、脆、焦、酥、香、鲜、咸、微甜等特点。它可直接食用,也可烩、涮、淡季制馁,可做主料、辅料。由于其食用方便,价廉质优,颇受当地乡邻和外地客人喜爱 。
6.祁集豆圆:“淮河三豆”之一,“绿豆圆”又称“小豆圆”、“糊虾圆”,以淮河经淮南地界,分河北、河南,均有大小不同的生产场家和作坊、店铺。绿豆圆是用绿豆粉、淮河虾皮、面粉、绿豆芽或黄豆芽瓣,合拌在一起,制成小圆子放入六成热的油锅中,炸制呈金黄色时,即浮出油面,涝出沥油。绿豆圆子易保管、易储存、能散装、能装袋装,食用极为方便,即可煮、烩、烫、涮,也可直接食用,冷、热、干、湿均可。据传淮河以北原凤台县祁集(今淮南潘集),有一户祁氏母女二人以泡豆芽营生,一曰清晨母女二人将制好的黄豆芽运往河南、田家庵集市上,途经淮河渡口,巧遇摆渡老汉刘氏父子,刘氏父子主要以捕鱼、捉虾为生,并有时帮人摆渡过河。这样两家便成熟人,互不客道,你来我往,经常祁家给刘家一把豆芽,而刘家也时常给祁家一些小鱼、小虾,久而久之,祁、刘两家关系就一天一天亲近起来了,二老都有一个心愿,希望两家的孩子能结百年姻缘。两家的孩子更是情意绵绵,卿卿我我,终于在一年的八月初六,祁家姑娘用豆芽瓣剁成粒状,加上绿豆粉和刘家送的小虾皮做成的圆子,圆了两家缘份,也圆了二老的心愿。
③ 怎么形容安徽,还有安徽的历史文化
安徽是老庄故里,黄梅之乡,名人荟萃。
安徽历史著名人物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子。《庄子》主要寓示的哲学思想为: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及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以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解释宇庙万物的产生。现在的淮南市还有庄墓.
关于老子,安徽人同河南人对于他的原籍问题争执比较激烈。但学界还是倾向于认同老子出自安徽!因为老子庄子文化的核心区是淮河流域。另有南宋湖南历史名人朱熹,他的主要著作为《资治通鉴纲目》。另外他对于儒家的中庸之学给予充实的完善。其次为东汉末年的曹操父子也是安徽人。创造的建安文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安徽人爱唱黄梅戏。京剧也是来自一安徽的徽剧。徽商称雄商界300年,胡雪岩等,对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影响还胜于晋商.安徽的男人淳朴少言,文武兼备,才思敏捷。安徽的女人朦朦胧胧,皮肤白净,当地人说是“水色好”。
安徽为中国文化之都,桐城散文代表了中国文学之最高水平。曾国藩(曾剃头)就公开写文章说湘文化源自安徽桐城派散文。徽文化为中国仅有两个地方文化体系之一。
安徽人爱造反,所以出了个朱元璋;安徽人又趋于中庸实用,所以出了个主宰中国半过多世纪内政外交的李鸿章,以及后来的段祺瑞。但安徽实为人杰地灵之地。《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医学家华佗,以及什么周瑜,包青天,还有陈独秀,胡适之,陶行知,还有最先获得诺贝尔奖的那杨振宁、李正道等等都为地道的安徽人。
安徽人自古就是民族的中坚,历史上的无数民族交锋战争都以安徽为主阵地,东晋淝水之战,8万江淮兵击溃了鲜卑100万军队,朱元璋的起 义更是恢复了民族主体文化。淮军、北洋军队、新四军、国军的孙立人、戴安澜带领中国军队血染缅甸战场,卫立煌、张治中、冯玉祥等巢湖三大将则为抗日立下了历史功勋。安徽大别山区则出了王明、李克龙、洪学智等200多个红军将军以上人物,六安与湖北黄安并称中国的两安将军县!
④ 淮南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淮河第一峡
淮河第一峡滔滔淮水东流,遇八公山阻挡,在此折回倒流,将硖石劈为两半,夺路而下,这就是淮河第一峡——硖山口。洞山游园
洞山游园
|是舜耕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舜耕山因上古贤君大舜在此耕耘而得名。山脉横亘在市区,东西走向。峰谷蜿蜒逶迤,景区秀丽,动植物资源丰富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
新四军纪念林园区淮南新四军纪念林是2002年10月兴建的。 纪念林位于上窑森林公园花果山上,以树和碑相结合。
春申君陵园
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孜镇境内。陵园背山面水,北靠八公山山脉的赖山,南邻瓦埠湖,距李郢孜镇政府西50米,其封土高19米,底径87米,占地总面积7000平方米。
焦岗湖
焦岗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淮南市西南部,北距毛集镇1公里,102省道沿境而过,交通便利。焦岗湖以“水”闻名,东与风景秀丽的八公山,南与历史文化名城寿县毗邻
寿州窑遗址
在淮南市。分布于下窑、泥咀子、管家咀、马岗、外窑等等处。均系六朝末年至隋唐时代的寿州民窑窑址。淮南市原属寿州,故统称寿州窑,以其瓷色黄见称于世。
忘情谷
据传,孙蟠在修建青琅馆后,读书习画,寄情山水,忘世间烦忧,见此谷清幽可人,遂于谷中一巨石上书刻“忘情”二字,因年代久远,原迹无可考。谷中有曲径小溪
南唐烽火
南塘是八公山中著名的风景胜地,它不光风景秀丽,而且千百年来还广为流传着宋太祖赵匡胤在南塘被围困,最后打败南唐政权,建立宋朝的故事。
乐涧套
乐涧套俗称老涧套,位于南塘西2公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高林密,翠色醉人。 1978年后,考古学家在该地发现古生物化石堆积层。
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
历史文化名山八公山,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由大小四十余座山峰叠嶂而成,方圆达二百余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41.2米。
茅仙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茅仙洞由茅仙古洞和清天观组成,座落于淮南市凤台县城西南3.5公里处之双峰山陡壁南坡,洞门高约5尺,进深达10余丈,
上窑森林公园
公园位于著名能源城淮南市东北部,他依托钟灵毓秀的上窑山水,横卧于美丽富饶的高塘湖之滨。 北靠淮河与怀远的“白乳泉”、“圣泉“
龙湖公园
龙湖公园坐落于淮南市田家庵区西北部,始建于1957年,于1980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是目前全市卡放最早、设施完备的公园 占地面积65.4公顷,分东、西、南三区。
⑤ 淮南有哪些文化古迹
淮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383年,在淮南八公山麓,淝水之滨,前秦与东晋之间版发生了一权场大战,即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淝水之战。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源出于此。西汉时淮南王刘安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组织撰写了《淮南子》等名著。近代,淮南地区的思想文化亦十分活跃,革命斗争连续不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淮南地区流行的花鼓灯,乡土气息极为浓郁,舞姿与唱腔均有特色。淮南地区还先后发掘出蔡昭侯、蔡声侯等12座古墓,发掘、征集的历史文物达千余件,生物化石29件。在市西南赖山集,有楚春申君黄歇墓。位于市东部的上窑镇,有古寿州窑遗址,隋唐时颇负盛名,遗址现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洞山八景、寿塘关、茅仙洞、硖山口等风景名胜,令人流连忘返
⑥ 什么是淮盐文化
淮盐产区淮盐,闪光的人文结晶体 相传,盐的始祖是夙沙氏 ,夙沙煮海,成了关于盐的远古的歌谣。而淮盐,恰似淮海小调,从2500多年前的历史烟尘中悠悠唱来,激越高亢,回味弥长。当“煮海之利,两淮为最”、“华东金库”、“色白、粒大、干”等美誉冠之而来的时候,淮盐,这个响亮的品牌,就为江苏盐业在全国盐行业中烙上了晶亮的镂痕。 淮盐,无疑是苏北大地上闪烁在时光深处的灿烂的人文结晶。 淮盐因淮河(废黄河故道)横贯江苏盐场而得名,河南的称淮南盐场,河北的称淮北盐场。江苏盐场分布在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口这一斜形狭长的海岸带上,跨越连云港、盐城、淮安、南通4市的13个县、区,占地653平方公里。江苏海岸带有全国最为广阔的沿海滩涂,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适宜海盐生产。淮盐产区是中国四大海盐产区之一。 淮盐经过深层次发展,如今已被浓郁的文化氛围所包裹。淮盐人以“诚信立足、创新致远”为核心价值观,以“为人类健康作贡献,为职工幸福谋发展,为国家繁荣创财富”为庄严使命,以“成为中国声誉最佳、实力最强的新型盐业公司”为目标,大力推进“铸魂、塑形、固本、强身”四大工程,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工程。河海交汇,日月催生,海陆转换,沧桑变化。淮盐,这个“绿色食品、美味之源”,终于走过落后和艰辛,走进市场经济的万里晴空,走进改革开放的万紫千红的春天。 淮盐文化,值得走近亲密体验。近年来,随着淮北盐场逐步划转地方,大部分盐田都已服从市用、工用和港用。特别是2008年连云港市议港会议决定正式启动徐圩片区开发,使得淮北大地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淮盐生产区徐圩盐场,也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历程。也许正因为连云港市“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强势推进,使得极具淮盐文化色彩的苏北淮盐产区正在急剧浓缩,传统的淮盐工艺及古老的淮盐民俗面临着渐渐流失的危机。由此而产生的淮盐生态保护区构想,也折射出当代淮盐人对于两千多年淮盐历史文化风雨沧桑的记忆。 没有理由遗弃的一种文化 淮盐,古人曰之为淮南淮北之地所产海盐也。淮盐生产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淮盐文化研究者认为,淮北盐业起始于周,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而淮北日晒滩制盐,则是由宋元时期的煎盐变革而来,以海水为原料,以盐滩为主要设备,以太阳和风力为能源,将海水提炼浓缩成卤水,放入结晶池内曝晒成盐,色白、粒大、干爽。清光绪二十九年之后,由于淮南海势东移,土壤淡化,盐产日绌,煎盐逐渐被淘汰,而日益兴盛起来的淮北日晒滩制盐,通过滩晒技术的不断改进,从分散的小型砖池滩晒逐渐向大型泥池滩晒过度,使得淮北产盐占到两淮总盐量的80%以上,从而奠定淮盐在我国盐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也正因为如此,才带动了淮盐产、运、销经济一路强势兴起,官方政府才得以依靠大量盐税夯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基础。从汉唐到明清,两淮盐税在财力上雄踞全国各大盐区之首。 清道光年间淮北盐政改革家陶澍曾曰:“东南财赋,淮盐最大,天下盐务,淮课最重。”历代封建王朝重征淮北盐税,却不用于淮北盐民,使得各路盐商备受其苦,淮北盐民和盐运船民更是备受其害。六百里滩和水,千年的苦难,厚重下一层层盐民血和泪;百余里淮盐漕运,千年的沧桑,演绎出一个个盐运船民终年风雨的悲与苦。或许淮盐文化的成熟与发展,与他们千年的支撑,不无关系。尽管期间朝代更迭、建制变迁,盐民世辈承受着人间最为繁重的劳作和最为困苦的生活,然而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淮盐文化足以令每一位当代淮盐人受益终身。 淮盐,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几千年来,历经沧桑,积淀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精神流芳于世。淮盐的兴衰,得益于淮盐工艺千年的进化,得益于历代淮盐商人从中形成的“水上丝绸之路”,也得益于历代官方政府管理与纳税制度的改革。也正是淮盐的兴衰,造就了淮盐文化的厚重,它既得益于历代淮盐人风雨不当的人生,又得益于盐河水系的流淌与沉淀。古海州戏曲的繁荣,尤其是古雅清幽“海州五大宫调”的形成与传播,与悠长盐河的文化沟通和融合不无关系。 有着千年凝重与卓异的淮盐文化,不仅表现出种类繁多的盐俗事象,源远流长,而且对其所涵盖的社会内容和人文意境表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其非凡的气韵与魅力,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当强势推进的经济社会彻底摧毁淮盐人近乎原生态生活框架的时候,我们提倡对淮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文明的认可,而且更是给新时期淮盐发展一个新层次的定位。构建淮盐生态保护区和弘扬淮盐文化,不仅是淮盐产业加快转型的一个途径,而且是一种地域文化在一个时代不断发展的一项举措。 碧海银滩的淮盐风情,不知曾撩拨过多少诗翁墨客、盐官运使的心弦。诸多有关盐和盐业的传说代代相传,始终闪烁着早期盐民的智慧灵光。盛传于淮北大地的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等文化流风,无不咸味十足,可谓是洋洋大观。历代淮盐经济的繁荣,也不知丰富过多少盐家珍味,沙光鱼的传说与其鲜美的汤汁一样,脍炙人口,余味无穷。两千年的淮盐文化积淀,深深融入历史的魂魄,潜移默化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盐民的心灵。它既没有因为工艺演绎而消融,也没有因为盐政流变而湮灭。它既是历代淮盐人在与大自然的拼搏和抵御侵略、反对压迫的斗争中不断积累形成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创建现代淮盐企业文化的源头。
⑦ 淮南八公山区历史文化有哪些
八公山区,制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位于淮南市西部,淮河南岸。总面积105平方公里。2011年,总人口18万人。全区辖3个街道、2个镇:新庄孜街道、土坝孜街道、毕家岗街道、八公山镇、山王镇。共有25个社区、21个村委会。区政府驻新庄孜街道。淮南铁路水张线和淮(南)利(辛)公路纵贯区境。特产有八公山豆腐。名胜古迹有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公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洗云泉、玉露泉、岚香泉、八公仙阁、孙家花园、南塘、石林、玉笋、石门潭等。
⑧ 安徽淮南古老的寿县有什么特别之处
寿县是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古城建于宋代,气势雄伟,迄今保存完好,境内有安丰塘、楚王墓、孔庙、报恩寺、古城墙、淮南王墓等著名景点。寿县别称寿州、寿春,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濒临淮河,傍依八公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4次为都,10次为郡。寿县古城墙是中国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比山西平遥古城还要早100年。
三、寿县的文化风情。花鼓灯是流行于寿县民间的一种歌舞形式,因主要伴奏乐器为花鼓,故名花鼓灯。花鼓灯以舞为主,载歌载舞,以伞把子、鼓架子、小丑和兰花为主,伞把子手持岔伞,以岔伞的交换来指挥舞台上的表演。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他们是整个花鼓灯表演中的主要角色。寿州锣鼓是综合了当地传统的“十八番”“凤凰三点头”“兔子扒窝”“长流水”“大、小绞丝”等锣鼓谱的精华改编而成。演奏效果既有江浙一带“十番锣鼓”柔和的特点,也有北方“威风锣鼓”激昂的特点。
⑨ 安徽淮南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蚌埠人主要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另外,旧时农历七月七过牛郎织女节,各戏班演《天河配》;七月十五过中元节,亦为“鬼节”,由佛门或地方人士集款,请和尚、尼姑搭台诵经,晚上在淮河放河灯,在街上放路灯,为“孤鬼”超度亡灵;九月九过重阳节,城里人结伴秋游,登高望远。50年代后,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仅有清明节相沿至今。按公历规定的国家法定节日,习俗与外地基本相同。
一、端午节
孩子打扮是节,孩子要穿“老虎头”鞋;褂子用虎、蛇、蚌、蟹、蜈蚣为图案的花布制作,胸前佩带老虎或其它动物形状的香荷包,内装香草,或用丝线系长命锁挂于脖上,或佩带五色丝线之类,以示驱除“灾魔”和不祥。也有用丝线编小网兜盛咸鸭蛋,佩带胸前。家里人为孩子用雄黄酒擦抹耳、鼻、脚手心、肚脐等处,以祛瘟解毒,意在安度炎暑,不染疫疾。
淮河竞龙舟皖北在古代曾为楚地,蚌埠历史上竞龙舟风气颇盛。民国前期年景盛时,城区商店全日或半日放假,准学徒去淮河边观看龙舟。百余家粮行的行划子(小船)上面插有三角小红旗,写上自己粮行的字号,老板携家人盛装乘上,向有往来关系的粮船贺节,同时观看龙舟。一般市民亦有人雇小船流动观看。有时,河中龙舟有数十条之多,竞舟者多为盐粮驳运船工。节日期间,岸边桅杆林立,河心龙舟相竞,上百条行划子穿插其间,拥挤河面。城里已是万人空巷,拥至岸边,围成人墙。水上红旗招展,岸边锣鼓震耳,呼应喝彩。龙舟竞渡颇为壮观。每条龙舟上,各有一排年轻汉子,头扎红巾,身穿彩服,手摇木浆,劈波斩浪,好似离弦之箭向前猛冲,锣鼓声、号子声及两岸观众的喝彩声响彻数里之外。竞渡自上午起,到夕阳西下结束。除竞龙舟外,游船上还常有《下水摸洋钱》、《四老爷钻面缸》等小剧目演出,扮演的渔公渔婆相互斗戏,有时故意落水嬉闹一番,以显示水性,在观龙舟的人群中逗起阵阵喧笑。此俗相沿至50年代初消失。
工厂商店例规旧时,一般工厂商店端午节必摆出酒肉,让徒工大吃大喝。从五月初六起店员可午睡,不打夜班,到九月重阳节止。各家商店往来赊欠帐目,节前结清。浴客洗澡对茶役小帐要多付一些。酱园店对常来采购的厨师、娘姨依照各家交易大小,奉送“外块”,多少不等。
民间卫生习俗城乡人家在端午节于庭院土墙角,多用雄黄酒喷洒消毒灭菌。孩子脚手脖及颈上拴香包,意以芳香气味驱赶蚊蝇。各家门前及妇女、孩子的头上常插艾,避邪驱瘟。有童谣云:“端午不戴艾,死了变个老鳖盖”。农家常采菖蒲、车前子、艾挂屋檐下风干,用于暑天烧开水喝,祛暑解热。端午当日,捉蟾蜍(俗称癞猴子)将墨块塞入其肚中,风干后取墨块研磨用来治疗胙腮。但据农家传说,此日蟾蜍极难见到,并有“癞猴子躲端午”之说。城区的富裕人家,从端午起吃素。节后,城乡老少男女便更换春装,有“吃罢端午粽,来把棉衣送”的说法。
端午节饮食端午节前,一般居民家庭包粽子。清明节前的咸鸭蛋,在端午节时取出,与粽子一起吃。早晨习惯买糖糕、油条为早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端午节食品平时也常用,此俗淡化。
二、中秋节
旧时,一般人家过此节除吃月饼外,还烙发面小糖饼,并购鱼肉蔬菜加餐。怀远石榴为中秋节的水果佳品。各家商店除要结清往来赊欠帐目外,节前要对商会要人以及社会上有往来关系者送礼应酬。30年代后,以二马路四美茶食店售出的烟、酒、罐头、铁听饼干等扎成的成套礼品为时髦。乡村的小富之家一般设案焚香,陈月饼、石榴等贡品,敬月祭祖,在明月当空下全家围坐,取意中秋团圆。也有年轻人摘毛冬瓜画上人面五官,送不育夫妻,祝愿早生子女。孩子有的去田野“偷青”(花生、萝卜、向日葵),边吃边戏闹。50年代后,城乡中秋节多项旧俗逐渐废弃或淡化,保存有吃月饼、改善节日伙食等习惯。中青年人家多逢此节向父母送礼,与家人吃“团圆饭”;如与国庆节相近,两节同度。放假期间,人际往来多,市民爱上街购物,或带子女游乐。
三、春节 旧时,蚌埠一般居民家庭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后开始办年货,称之为“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十二月二十三过祭灶节,年三十晚全家团聚。正月初一开春,互拜新年,吃喝玩乐,走亲访友。初五过小年,“接财神”。十五过元宵节。各类习俗与皖北城乡有许多相似之处。
吃腊八饭传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幼年在凤阳放牛,饥饿难忍,捉鼠充饥,却从洞中挖出大米、玉米、豆子、花生等,于是熬粥充饥。他做皇帝后仍食此粥,并赐名“腊八粥”。蚌埠凤阳籍人家旧时重视吃腊八饭,用大米和五谷杂粮熬粥。此俗今已不存。
祭灶旧时,城郊此风尤甚。俗语云:“君祭三(23),民祭四(24),王八祭五(25),鳖祭六(26)”(后两个日指妓院龟头、鸨母、妓女的祭日),但一般人家都选在二十三日晚祭灶。祭灶时,虔诚之家设案焚香,摆出供品。祭灶时,人的心态因家境而异:富户人家祈求长命富贵,劳苦大众终年奔波难得温饱平安,借以聊以自慰。建国后此俗渐废。祭灶前,城区街头常有卖大米熬的“糖瓜”,市民买回家置碗里用沸水焐化,再拌入炒面,擀薄后卷成条状,切成小方块即成酥脆香甜的面糖,蚌埠人称之为“祭灶糖”,此俗至今未绝。
蒸馒头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后,城郊一般家庭主妇忙于发面蒸馒头,间有带红枣及其它菜馅的包子,用笆斗盛满,可供全家食用至正月十五,有的大馒头要留到二月二才吃尽。新年开始一般不做饭,吃上年馒头,农家谓之“家有存粮,小麦见黄”。城区居民蒸馒头也以“家有存粮”图吉利,又可在节日期间尽情玩乐,少动烟火。蒸馒头忌孩子在一旁记数。
躲债乡村贫苦人家常因欠地主和富户人家债款,年前外出躲避,直至贴上新门神方敢回家,称过年如过关。故有人家借春联抒发哀怨之情曰:“吃上顿,没下顿,顿顿间断;借新帐,还老帐,帐帐不清”。
收节帐与端午、中秋节相同,在春节前,城区各家商行店铺对外往来帐务,凡人欠或欠人的,均务求了清。除夕晚年饭前,有店家徒弟登门收帐。
除夕团圆吃年饭旧时除夕晚上,全家老幼团聚吃年饭。饭前应先祭祖宗。年饭中必有鱼,意为“年年有余”;有鸡为“吉利”,有豆腐为“有福”。有时年饭要吃过午夜,表示合家团聚辞旧迎新。饭毕,主妇在灶前焚香接“灶神爷”。晚辈向长辈叩头“辞岁”,未成年子女可得红纸包“压岁钱”。除夕夜不熄灯,为“长命灯”。堂屋内全家人围火盆聊天守岁,此俗相沿至今。但60年代后,祭祖和接“灶神”已渐消失。年饭时间在晚上或中午者均有。进入80年代后,除夕晚上各家一般都在观看电视中的新春晚会节目,在欢笑中守岁。子夜时刻燃放鞭炮,迎接新春。
投贺年片旧时除夕晚上,城区各家商店和厂家老板多派徒弟挑灯夜行,找一些商店和大户人家,从门缝内投贺年片,一夜往往要投出数百张。此片为红色,上印“恭贺春禧”及某某字号敬贺字样。老板贺而不亲临其门,以此礼抢先拜年,又乘机扩大业务影响。
新年开赌旧时,城乡赌风盛行,尤以乡村为甚,实为春节陋习。城区商店新年开赌,以赌输赢试生意运气。乡村开赌除因当时社会原因外,还因淮河三五年一次洪涝,大片河滩地收欠无定,许多家难有安居乐业的恋土之心,甚至茅屋四周连树也不种,故农民常有“赌赢了快活,赌输了就讨饭,不输也会叫水漂去”的说法。赌瘾重者,两张牌九,翻转过后即定输赢。此间倾家荡产者不乏其人。民国15年(1926年),西郊席家沟曾有一农户费尽财力于秋后娶妻,春节开赌失利,竟以新娘押上,结果又输。当被人逼至家中交付新娘时,见新娘已闻讯吊死,自己也投井身亡。
初五过小年旧时逢此日,不出门拜年,全家团聚,俗称“过小年”。商人在此日还有接“财神”的习俗。建国后此俗渐废弃。
吃春酒从初二至十五期间,亲友互邀饮宴,谓之“请春酒”。旧时,城里人尤其富豪之家盛行此风,借以联络和交际社会关系,或为生意场上应酬。请春酒不还席。
十五元宵节元宵俗称“汤圆子”。旧时,各家于正月十五日晚上煮元宵,备酒肴。是日亦为灯节,十四出灯为“亮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残灯”。各家商店门前一般悬挂两个红灯笼,有的店铺在灯上打“字唬”,吸引路人围观。一般居民家的孩子,晚上挑灯笼在门口及街巷玩耍,有“麒麟送子”、“鲤鱼跳龙门”等式样花灯。童谣云:“正月十五大似年,转腰拾个太平钱;太平钱上四个字,荣华富贵万万年”。游艺场内晚上玩花鼓灯,以凤阳和怀远籍人最精。男扮女装的“兰花”与“伞把子”对唱花鼓灯歌,边扭边唱,赢得一片喝彩。此外,还有旱船、蚌精舞、踩高跷等玩耍活动。是日晚上,农村各家除门首挂红灯笼外,孩子们常聚集燃篝火,用旧扫帚头或柴草把子,燃着向天投掷,名曰“火把”。接着,大人小孩提灯结伴,到集镇上玩耍。集镇上有玩狮子、撑旱船的,还有骑“毛驴”的小姐,坐独杆轿的“四老爷”,踩高跷的“鬼神”。有的高跷队还走村串乡到集市上比赛,名曰“踩街”,直至深夜方休。
春节习俗变革建国后,蚌埠由旧时的商埠逐渐变为工业城市,商人过节的那种“收节帐”、“投贺年片”等特有的现象消失。民间种种迷信禁忌日渐淡漠,新年开赌作为陋习被禁止,但新年团聚、游乐、饮食等习俗相沿。1958年后,党和政府提倡移风易俗,开始改变民间传统的春节习俗。各工厂企业曾提倡春节打破常规,加班增产,发双份薪;师徒之间欢聚庆功,破除烧香祭祀等迷信活动。1965年,全市开展“提倡过一个革命化春节”的活动,进行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曾有一些工厂在春节组织职工吃“忆苦饭”。“文化大革命”期间,春节习俗被冲淡,曾以“大批促大干”淹没了春节喜庆气氛。1977年后,春节作为人民传统节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有关单位曾多次在春节期间举办玩龙灯、划旱船、舞狮子等大型游乐活动。1984年、1985年的正月十五,各机关、工厂、团体单位,在统一组织下,进行过灯会比赛活动。
附:淮河船民旧时过春节独特习俗
船民过春节,节令与陆地相同,但因其在水上行船营生,迷信较多,与陆地相比,独特的习惯做法有以下几项:
照船照船又名“燎船”。除夕早晨,船民们争先早起,以图早遇“财神爷”。当家人起床后,首先点一个火把,沿船四周走一遍,意为用火驱赶晦气,恐邪气附船不吉利。
挂红船家进入腊月,就买好一只单冠、翘尾、无一根杂毛的红公鸡,待除夕照船后,先点香磕头,烧黄裱纸,然后在船头杀鸡,用血在船的前挡浪板上往下沥,意为“走红”开财门。船民以鸡血在挡浪板上沥得血迹越长越高兴,认为新年内能多做长途好生意,发大财。
敬大王挂红之后或初一早晨,船家在船头设香案,供红公鸡(此鸡为挂红后的公鸡,捋毛时在头、尾、翅膀各留一撮鸡毛,表示为活鸡)、鲤鱼、猪头(配有四个蹄,一条尾,表示为整猪),另有馒头等,敬大王。穷困船家仅用鸡蛋、豆腐、槽头肉作供品,称为“小三牲”。敬时,黄河船帮多备有大锣,每敲三遍一停,锣声节奏为先紧后慢再紧,停时放一个大炮仗。敬后不再行船,以图吉利。
贴春联船家贴春联,内容依照贴在船的位置而定。书“船头无浪行千里”、“舵后生风送九洲”者,分别贴在前后挡浪板上;书“开门看到河中宝”、“吊桶打起四方财”者贴舱门两边;书“抬头见喜”者贴门上方;书“对我生财”者贴门内上方;书“大将军八面威风”或“九天真元雷声普化众生”者贴大桅杆上;书“二将军挂印封侯”者贴二桅杆上;书“三将军定力如神”者贴将军柱上(即缆绳柱)。另外,三个“福”字贴船头,三个“禄”字(用绿纸写)贴在船后。
蒸馒头船家蒸馒头的面计子只能用手掐,不用刀切,怕刀切面是切断了“面龙”。头锅馒头蒸好,先拿一个放在盘子里,搁在廒头上作为标志,别人见了不再相互串船。开笼取熟馒头要反复念叨“元宝满仓自买自装”等吉利话。
新年用水以初一起,船家不再从河中取水,初三烧香后才取用。同时要备好污水桶,用后的水暂存桶中,初三后才能倒,否则是把“财气”倒出去了。
挂连纸又称“挂廊”,除夕晚上进行。船家用红绿纸剪成菱形图案并连在一起,粘在芝麻杆上,然后挂正舱门上。芝麻杆意指“芝麻开花节节高”,连纸意为生意连续不断。一般船家初三或初五取下,烧香后烧掉,谓之“送连”。有俗话说:“三天烧了连门纸,各干各的旧营生”。送连后,船家即开始正常生活。但有富裕船家往往在正月十五后才烧香放炮,起锚行船。
升大王旗淮河上的河南帮、黄河帮船民多在年三十晚上有此举。旗为长方形,红色(也有用白色)。一人边升边唱,其他人道好。初升一半即停,子夜升到大半,初一早晨升到旗杆顶端。初五中午降旗。
活船为船家除夕晚上的集体活动。一般由船老大或伙计头任领号人,手拉铁链抖动唱《活船歌》(打号子),众人再应声“呀呀哟”,用脚使劲在船上跺跳。平时船家爱船如命,此刻却恐怕船板跺得不响。许多船在一起时,活船的欢唱声、跺跳声,此起彼伏,形成了船家过年的一种独特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