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泾县的历史沿革
近段时间发掘的重要新石器时期遗址有世古墩、瑶庄、赤麓山等,说明泾县历史悠久。
三代以后,为古越族先民。
春秋时期,地初属吴国。此后吴、楚曾争战于此,地常属吴。楚惠王九年(前480年),吴、楚大战,曾属楚国。
此后为吴、楚争峙场所。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地属越国。继为越、楚争峙场所。楚宣王十五年(前355年),楚灭越,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翌年,平江南,置泾县(治城西北2.5公里泾溪西岸),属会稽郡。秦末,分会稽郡西部置鄣郡,泾县属之。不久,复分鄣郡西部置庐江郡,泾县改属之。
汉元狩二年(前121年)七月壬子,撤销江南庐江郡,泾县改属丹阳郡。东汉永和四年(139年),泾县改属宣城郡。建和元年(147年),撤销宣城郡,泾县仍属丹阳郡。兴平二年(195年),为孙策控制区,仍之。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分泾县西南地区置安吴县(治西兰山南渡口,今泾县安吴镇),属丹阳郡。
晋太康元年(280年),今县境泾县(仍治泾溪西岸)、安吴(仍治今安吴镇)2个县属宣城郡。南朝因之。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宣城郡,撤销安吴县,并入泾县(仍治泾溪西岸),属宣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泾县改属宣城郡(仍治宣城)。隋末群雄并起,后为杜伏威部控制区。
唐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杜伏威降唐,初设南徐州,不久,改为猷州(治今泾县章渡乡大岭集马家村大宁山南),泾县属之。八年,废猷州并入泾县,改属宣州。天宝元年(742年),宣州改称宣城郡。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宣城郡复名宣州。泾县先后属之。
宋乾道二年(1166年),升宣州为宁国府(仍治宣城)。嘉定三年(1210年)冬,泾县迁往旧城东1公里留村。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泾县入元,改治敬天坊(今城厢镇),仍属宁国府。十四年属宁国路。至正十七年四月,朱元璋取宁国路,改称宁国府。龙凤七年(1361年)四月,宁国府改称宣城府。十二年正月,改称宣州府。吴元年(1367年)四月,宣州府改称宁国府,泾县均属之。
明清泾县属宁国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泾县(仍治今城厢镇)属安徽省。3年6月2日,泾县属安徽省芜湖道。17年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泾县属安徽省第九区。10月10日,泾县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26年12月6日,宣城陷入日军。第九专区专员公署迁驻泾县城赵家祠堂。27年7月,第九专区驻泾县。29年5月,泾县政府曾迁城郊(今属百元乡)张家村张氏宗祠。8月6日,第九专区改为第六专区(专员仍驻泾县)。10月9日,日军陷泾县城,第六专区行政公署迁驻榔桥;泾县政府迁驻黄村。当日克泾县城,公署及县政府返城。33年5月,县政府曾迁驻黄村,后回驻县城。34年11月底,撤销皖南行政公署,第六专区专员公署改驻芜湖(今为市),泾县仍属之。38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开始。24日,泾县县政府宣布起义,当日解放泾县。
1949年10月1日建国,泾县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专区。
1952年3月28日,泾县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芜湖专区。
1971年3月29日,芜湖专区改称芜湖地区,泾县属之。
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泾县仍属之。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泾县属之至今未变。
⑵ 宣纸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宣纸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内》云:“好容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宁国府(府治宣城)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以府治名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⑶ 泾县从古至今有多少年了
泾县置县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自古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邦”、“山专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属古志称“当吴越之交会,为歙池之襟喉”。至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
秦置泾县。据《后汉书·明帝纪》:泾县“有泾水,出芜湖,因水立名。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翌年,平江南,置泾县(治城西北2.5公里泾溪西岸),属会稽郡。秦末,分会稽郡西部置鄣郡,泾县属之。不久,复分鄣郡西部置庐江郡,泾县改属之。
⑷ 泾县以前是芜湖的吗
泾县以前属来于芜湖。 “泾县”在自1952年3月28日至1980年2月隶属于芜湖。 1949年10月1日建国,泾县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专区;
1952年3月28日,泾县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芜湖专区;
1971年3月29日,芜湖专区改称芜湖地区,泾县隶属芜湖地区;
1980年2月,芜湖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芜湖市迁至宣城县,并更名为宣城地区,泾县隶属宣城地区;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泾县属之至今未变。
⑸ 关于泾县乡土历史小论文1000~2000字!急!谢谢!
泾县的乡土历史很多,你要哪方面的?
⑹ 泾县的文化
民众教育馆
民国20年(1931年)泾县在城关设民众俱乐部,民国24年停办。随即建立泾县民众教育馆一所,隶属国民党县党部领导馆内。设备简陋,仅有图书报刊阅览、动植物标本陈列以及一般游艺活动设施。
抗日战争期间曾进行一些抗日宣传工作。如用收音机收听“记录新闻”,编印《国事快闻》小报以及编出《战时防空知识》壁报等。民国27年馆舍遭日机轰炸,迁址排三巷赵姓三甲祠。抗战胜利后因经费困难,工作几近停顿。
文化馆
1949年12月成立“泾县人民教育馆”。1950年8月更名为“泾县人民文化馆”,1952年改称“泾县文化馆”。1959年4月以前馆址设东街左氏宗祠;
1958年在今云岭路建筑新馆址,落成后迁入至今。建馆初期设备简陋,仅有少量图书报刊和小型收音扩音机一台及棋类、球类等文化设施。
文化站
1950年10月始,茂林、孤峰、蔡村、榔桥、章渡等地相继建立文化站。初期,站址均设各地中心小学内,由校长兼站长。1951年9月后改由各地乡政府主办。
1952年9月,全县选定茂林、包合、章渡、花林、新渡、龙溪(溪头)、汀溪、赤滩、马头、榔桥、孤峰、潘村等12个条件较好的文化站为区文化站,列为国家文化事业单位并配备专职干部共13人。
1960年至1963年多数文化站活动停止,其后逐渐恢复。
1968年至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站或被撤销或瘫痪。1971年后又陆续恢复。至1983年,基本实现乡乡有文化站。集镇以文化站为中心联合当地影剧院、广播站及体育科技组织建立农村文化中心。
1985年,茂林、陈村、云岭、孤峰、琴溪、黄村6个乡镇文化站升为“中心文化站”,兼负对邻近乡站业务辅导工作。至1987年全县有文化馆站(包括私人办)31个,工作人员54人。
1984年以后还出现个人或联户办小型文化站,如黄田乡眉山村彭德明个人投资1500余元,创办“眉山文化站”,备有图书1800余册,报刊10余种。
工人俱乐部
县总工会于1952年兴建,址设城内(今云岭路县幼儿园园址)。初创时备有简单的文化娱乐设施,如乒乓球棋类及图书报刊等。
50年代末,在云岭路(文化馆对面)新建二层楼房一栋,为工人俱乐部新址,文化娱乐设施较前增多。
瑶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瑶庄遗址在县城西南20公里处章渡以北,县城至云岭公路左侧。背靠四顾山,前为平地、村庄。距青弋江约2.5公里。遗址为一土岗高台,面积约700平方米,1978年发现。出土一批陶片、石斧、石锛、石铲、玉琮等石器。经鉴定约为5000~10000年前之文化遗址。
世古墩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世古墩在县城西35公里包含乡高园村。地处合溪河与青弋江汇流的东岸,依鸿峨山西南麓。面积约2000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已暴露,深度近1米,属东南地区原始文化。出土有磨制石器、骨器、陶片等生活、生产工具。按地理分布及遗物特征比较,属浙江“良渚文化”系统。又与江苏青莲岗文化、湖北屈家岭文化有相似之处。1985年5月,泾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琴溪古窑址
位于琴溪乡陶窑村,距县城14公里。遗址有两处古代青瓷堆积层,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厚度约6米以上。出土陶瓷残片为多。据初步考证,此系五代至北宋时期主要烧制日用品之青瓷窑址。遗址上发现刻有“宣”字窑具。唐及五代时期泾县属宣州所辖。“宣州窑”可能即此处。
窑峰古窑址
位于琴溪乡琴溪河东岸,距县城12公里。总面积约200平方米,瓷片,窑具堆积形成一座高约10米之“窑包”。其主要遗物为碗、盏、壶等器皿碎片,造型小巧精致,胎壁薄,胎质细,胎色有白、灰白、铁灰、砖红等。釉色分青、白、黑三类。大多为素面,少量有花纹。其中“黑盏”在省内各古窑址中尚属少见。据考证系宋代民窑遗址。
摇头岭古窑址
位于潘村乡琴溪河上游,距县城约9公里。面积约1600平方米,位于河边0.5公里处之山拗中,距窑峰古窑1.5公里。遗址上堆积瓷片以碗为主,有10余个品种。胎色有灰白、铁灰、砖红等,釉色有白、青白、青黄等。遗物中有一件上刻“大中祥口口年十月”等字,据此可知为宋代窑址。 泾县地方语种为泾县话,属吴语宣州片,谱系关系:汉藏语系→汉语族→吴语支→泾县语种。因地处吴语区跟徽语区以及江淮官话交界处,故而虽然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所使用的都称为泾县话,但却有较大差异,县民一般称东部地区所使用的泾县话为“东乡话”,属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主要分布在榔桥镇(含原榔桥镇、浙溪乡、黄田乡、西阳乡、乌溪乡)、原苏红乡部分地区(今属汀溪乡)、蔡村镇部分地区一带,西部地区所使用的称为“西乡话”,主要分布在茂林镇、云岭镇、桃花潭镇、丁家桥镇、黄村镇一带,其中西乡话中融入了较多的徽语词素和语音,东西语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难。加上历史上本地区的外来徙入移民较众,县内除泾县话外,操江淮官话者有之,操徽语者有之,甚至西南官话者亦有之(主要分布在汀溪乡)。
⑺ 有谁知道安徽泾县60年发展变化
泾县位于皖南山区,南依黄山,西临九华山,襟抱太平湖。全县总面积2059平方公里,辖8镇乡,总人口36.2万人。 泾县历史悠久,汉初置县,以泾水得名。自古即有“汉家旧县,江左名区”之称。
历史上名人辈出,唐代诗人许棠、清代书法家包世臣都是泾县籍人士。现代画家吴作人、文学家吴组缃、书法家吴玉如并称“泾县三吴”。 泾县是光荣的革命老区。云岭是新四军军部旧址所在地,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就发生在泾县茂林地区;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是全国重点陵园,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厚岸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的诞生地,王稼祥故居已对外开放。
泾县是著名的宣纸之乡。是宣纸的发祥地和正宗产地。所产宣纸,宜书宜画,不蛀不腐,被珍视为“国宝”。“红星”牌宣纸曾三获国家金奖。宣笔是全国三大名笔之一。 泾县是皖南著名的茶乡。盛产茶叶、木竹、蚕茧等农林产品,“涌溪火青” "汀溪兰香”为绿茶名品。地下矿藏有煤、铁、大理石、石灰石等。
泾县是新兴的旅游区。地处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金三角”的中心,境内山川秀丽,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1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著名景点有桃花潭、太平湖、查济古民居群、水西双塔等。
泾县投资环境较为优越。交通以公路为主,205国道和322省道纵贯全县,乡乡通油路;通信条件良好,村村通程控电话。水电资源丰富,境内有陈村、纪村两座水电站,电力充裕。泾县经济发展较快。农业生产稳定,名优茶、丰产林、蚕茧、肉鸡饲养、青檀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工业初步形成了造纸、机电、轻纺、建筑建材、食品等无大支柱产业,拥有宣纸、南华、凤凰、茧丝绸等企业集团。199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5.3亿元。泾县社会事业长足进步。是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扫盲先进县。
近年来,泾县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依托农业经济组织,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进一步提高全县的农产品的质量,推进农业的发展。
一是新建无公害蔬菜、水稻、茶叶等各类标准化示范基地,制定发布了茶叶、水稻、蔬菜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标准10多部。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建立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25.5万亩,抓好昌桥等6个水稻主产乡镇5万亩水稻核心示范区建设,做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辐射带动。实施高产优质油菜攻关项目,建立优质油菜示范片4个,面积达1万亩。创建5万多亩茶叶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建立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24个。全县畜禽标准化养殖比重达80%。祥泰农业开发公司的生猪养殖实施电脑全程监控,其标准化水平位于全省前列。
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质量体系认证。狠抓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理,杜绝各类禁用药品在生产上的使用。在此基础上,还通过加强对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全县取得ISO9001∶2000质量体系和食品安全体系(HACCP)认证的企业有10家。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33个。
泾县旅游业日日升起,国家4A级景区桃花潭位于泾县城西40公里,此处钟灵毓秀,风光旖旎。唐天宝十四年,诗仙李白应当地名士汪伦之邀,畅游此地数月,吟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千古绝唱,从此桃花潭名闻天下,千年不绝余韵,1989年被安徽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现列为“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8月被批准为第八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桃花潭景区自然风光清丽,文化渊源久远,人文景观众多。自随以降,代有名胜:随朝扶风会馆(属国内外会馆鼻祖)、唐代踏歌古岸、义门、元代的鞭子楼、明代中华第一祠、清代的文昌阁,更有历经数朝兴盛不衰的南阳古镇、万村老街……至今保存完好,古意盎然。还有那声势浩大、别具民俗特色的龙舟表演,独具风韵。在这里,你可以踏歌古岸,追寻李白仙踪;在这里,你可以乘舟樟浆漂流桃花潭,发思古之幽情。众多的人文、自然景观,会使你游兴盎然,流连忘返。
近年来,泾县准确把握把握市场脉搏,利用当地山水自然资源、农业规模基地、特色农副产品和民俗人文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一批集观光赏景、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于一体的“农家山庄”应运而生。目前,该县“农家乐”旅游产业正呈现迅速发展之势,展示出“新佳境”,成为泾县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乡村也走上了以旅补农、以旅助农、以旅促农的良性发展道路。
地处皖南山区的泾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确定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两翼富民、统筹发展”的战略,把旅游经济作为支柱产业培育,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启动了将其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绿色观光走廊和新四军文为“农家乐”管理中心,对旅游点进行综合整治和管理,相关部门为“农家乐”旅游活动提供资金、业务知识支持,县农委为其提供服务。还建立旅游市场、优化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指导全县乡村旅游向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注重提升档次。在此基础上,通过创建优秀旅游乡镇和农家乐经营示范点活动,各涉旅乡镇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规范了农家乐经营行为。
随着“农家乐”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泾县的相关产业也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喜人局面,直接带动宾馆餐饮、交通运输、商业购物、金融和房地产等市场,并且间接地对城市建设、农业、工业、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产生结构性调整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农家乐”乡村旅游的人就已超过90多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近30亿元。今年“今年五一”小长假,生态山水型的月亮湾、溪西山庄、柳溪山庄和文化底蕴深厚的查济古民居、黄田洋船屋等景点的农家乐旅游接待迅猛发展,共计接待游客2.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5万元,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泾县是一片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安徽省主要林区之一,煤、铁、金、方解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品位较高,方解石储存量3亿多立方米,为华东之最。作为著名的“中国宣纸之乡”,泾县是国宝宣纸的发祥地和正宗产地,所产宣纸宜书宜画、不蛀不腐,享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之美誉。泾县还是著名的绿茶之乡,山区茶园遍布,所产绿茶素负盛名,“涌溪火青”为历代贡茶,“汀溪兰香”多次荣获全国名优茶评比金奖。“桃花潭”牌绿茶、山货等一批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泾县蚕桑生产历史悠久,产丝质地精良,唐时城乡已呈“寻街听茧缫”的兴盛景象。近年来,泾县工业经济高速增长,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县上下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各行各业均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⑻ 泾县的名人
1、吴组缃:
安徽泾县人。红学家。中国红楼梦学会第一任会长。《红楼梦》研究论文《论贾宝玉》典型形象,在学术界有重大影响 。读中学期间开始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与《妇女杂志》上发表《鸢飞鱼跃》等短篇。1929年前后,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也影响到吴家的经营,父亲在家境败落中忧愁致死。现实中的变故促使吴组缃从理论上寻找答案。考入清华大学后,在其兄吴半农等影响下,注意钻研社会科学著作,并在“九·一八”以后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和“反帝同盟”。这时期发表在《清华周刊》、《文学》月刊上的小说,从《离家的前夜》到《菉竹房》、《卍金字银花》,大多表现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对妇女、青年的压迫,艺术上显示出含蓄严谨、细致精微的特色。茅盾的《子夜》的出版开扩了吴组缃的艺术视野,他开始有意运用科学观点解剖社会生活的各种断面,在《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了小说《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以及速写《黄昏》等;并以圆熟的艺术技巧,展现了富有时代特征的凄厉郁怒的生活画面,真实有力地表现出30年代中国农村急剧破产、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势,赢得了文坛的赞誉。这些作品收入《西柳集》(1934)和《饭余集》(1935)。1935年1月起,吴组缃应冯玉祥的邀请,担任国文教师和秘书,长达12年之久(有间断)。在此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鸭嘴崂》(又名《山洪》,1946)和《铁闷子》等短篇,反映农民、士兵抗日意识的觉醒。1946至1947年随冯玉祥访美,此后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和中文系主任。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宋元明清文学史和古典小说研究等课程,发表过《〈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论贾宝玉典型形象》、《关于古典作家的世界观》、《关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理论》等论文。抗战期间,吴组缃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北京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红楼梦》研究会会长等职。
2、雪林:
女 安徽太平人。现代作家。曾留学法国学习艺术,后回国在几所大学任过教授。1949年赴香港任职于真理学会,次年至法国研究神话。1952年转台湾做教授,1973年退休。苏雪林在台湾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兼写小说、剧本、传记和散文,所著甚丰,计有散文随笔集十七本,除四十年代的《青鸟集》、《屠龙集》外皆为在台湾完成,曾获台湾“教育部”文艺奖、“文复会”第三届中正最优写作奖、中山文艺创作奖、第六届“国家”理论奖。三十年代初,苏雪林曾被称为阿英“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其散文除若干写景外,多为记人人叙事抒怀的随笔小品。其文语言明快,文白夹杂而多见理趣,虽然未必十分深刻,但也已颇具学者散文风范。
⑼ 泾县历史文化的发展
我也很想知道!
⑽ 历史上泾县出过那些领导
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四年()游泾县,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在〈泾川送族弟〉一诗中写道:“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诗人启蒙历泾川佳境,认为胜过著名风景区的若耶溪。泾县山水毓秀,人杰地灵。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邦”之称。不仅有李白、杜牧、王安石、文天祥等人的遗踪,也是文风昌盛之乡。明代盛行王阳明理学,春秋二季在水西会讲者逾三百人。清代崛起皖学泾派,胡承珙等人以训诂学阐释经度,考订了大量古籍。包世臣《艺舟双楫》中的书法理论,至今仍为书法界年推崇。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孕育出当代很多著中学者,职国学大师胡朴安,大画家吴作人,文学家吴组缃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人物。 泾县传统名茶如涌溪火青、爱民阳尖、都有数百年历史。扬州八怪之一汪士慎有咏泾县茶诗:“不知痉邑山之涯,春风茁此香灵芽,两茎细叶雀舌卷,烘焙工夫应不浅。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馨那逊龙山春……共对幽宵吸白云,令人闪腑皆清芬。”近年来精工制作的兰香、翠尖和龙芽,获得国家金奖,,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四十年代从美国引种的湿地松和火炬松,既是生长迅速的绿化树种,又是建筑和造纸的优质材料。县内已营造数十万亩,为改善生态和发展经济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