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文化发展历史

文化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10 09:28:04

① 企业文化发展历程

实际上,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的衍生品,是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对企业现存的管理意识,理念,哲学,价值现等实践活动进行概括,总结与分析,从而高度理论化,系统化,然后再用于指导企业实践活动,因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思想,理念息息相关,不可分割.为此,我们研究企业文化就必须深入研究企业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展脉络。 历史上工业革命兴起并滥觞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我国五千年的封建文化都对工业与商业采取压制与贬抑状态,企业管理理论与思想几乎是空白;所以,本章研究管理思想以西方国家管理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分工与优势”决定阶段企业文化特点——“皮鞭加饥饿” 该阶段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理论发展阶段,时间跨度是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期,在该阶段,资本主义进入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也从手工作坊想机器生产过度;由于相当多的工人在一起进行大规模生产,劳动分工与协作得到了较大发展: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对企业的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总结,写出《国富论》这一巨著,对分工协作产生效益的现象以及其中的运作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由于斯密时代基本上还是处于机器设备稀缺、人力(尤其是低廉劳动力)过剩的要素供给时代,企业管理主要还是靠资本家以及代理人的经验和判断,主要管理手段是皮鞭加饥饿,增加赢利的途径还是靠增加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 因此,此时资本家与企业员工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 斗争非常激烈(马克思主义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的产物),企业的管理理念基本上是以“机器设备为本”的“科学管理阶段” 企业文化的特点——“胡萝卜加大棒” 这一阶段是以泰罗等人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阶段,时间跨度大约从二十世纪初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生产规模扩大,劳动力紧张;同时由于资本家与工人的长期对抗性矛盾,企业的劳动效率低下;这个时期在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较有影响的是企业家福特和管理学家泰罗:福特的贡献是成功的在企业中实施,“效率工资”(效率与工资挂钩的一种薪酬制度)与“流水线”作业方法,从而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数倍,并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使得企业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龙头,而且一度超过通用公司成为龙头老大.管理学家泰罗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工作和劳动时间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并于1911年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其基本精神是:只要通过精确地研究工人的操作动作,按照最经济合理的原则,科学地划分工种,规定出标准劳动方法及时间定额,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度,达到标准定额者奖励,达不到者或罚款或淘汰,如此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种管理办法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增量效益的产生上,侧重 点在将“蛋糕做大”面不是拘泥于“将蛋糕平均分配”上,曾经收到过一定效果,使得企业效率有一定的提高;(现在许多老总在谈到企业发展时经常挂在嘴迫的一句话就是:要把蛋糕做大?其实这里是西方100年前的提法.)但是由于该理论还是将工人纯粹看作是机械,没有考虑到工人的感受与反应,在实践中激起了工人的强烈反抗,使得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难以继续。 “人际关系理论阶段’企业文化特点——“金钱加感情” 这一阶段是以梅奥等人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理论阶段,它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不断发展,直到现在仍然在指导着企业的管理工作。当泰罗的“科学控制理论”难以继续奏效时,美国垄断资本家及其学者认识到工人的心理状态及合作态度对企业的高效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工人的心理进行了研究,从而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后改称为行为科学;行为科学理论否定了工人是“经济人”的传统观点,指出人的社会性,是“社会人”,工人是处于复杂社会系统中的成员,他们除了追求金钱收入以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受人尊敬等感觉,并且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工人的积极性和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行为科学主张用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因素来激励人们提高生产效率.在此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更加丰富了行为科学对社会人间题的研究,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则在《企业的人事方面》一书中,从“人性”的角度发展了上述思想,并以企业管理中的人性为价值尺度,称以“工人辅助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古典管理理论为 X理论,该理论的出发点是“工人是懒惰的、被动的”,因此管理的核心是督促、监督与鞭挞; 而行为科学理论针锋相对的提出“Y”理论,认为人不是被动的,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从人的本性中诱导和激发出动力才能提高效率.故管理的重点在于创造一定的条件来满足人们多层次需要,协调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生产效率.行为科学理论的深刻意义在于:它使人走进了管理的核心,从而也为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面质量控制阶段”企业文化特点——“质量与控制” 全面质量控制这一概念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提出的,同时他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最著名和最有影响的倡导者。但是戴明的这一理论最先在美国几乎不为人知,但是其观念与精髓却在日本得到了发扬和光大,受到热烈拥护,在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工业界普遍设立了统计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并早在1951年就设立了戴明奖,从而使得日本的工业产品质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而日本经济从废墟中迅速崛起过程中,戴明的理论作用不可低估;该理论核心是认为工业上的问题归咎于管理者在消除浪费方面和制造过程中的差异的失败;为此,他的方法依赖于顾客导向,消除制造和服务方面的控制,重视团队协作和增加对工人的尊重来实现.很显然,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思想,它融合了“科学管理”与“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的优点,较好地将企业中人的因素与制度因素结合起来; 当它与日本的团队文化、忠诚合作精神以及终身雇佣制、 员工持股等制度因素结合起来以后,就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惊人效果.综观日本战后崛起的过程,尽管还有教育、人口素质等因素的作用,但是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制度安排所起的作用的确不可低估。 “满足个性需求阶段”企业文化特点——“突破与创新” 个性需求理论只是初见端倪,目前并未形成成熟化的理论,但是当20世纪90年代初由DELL公司提出并很好的加以贯彻以后,这种新思想迅速传播;尤其在世纪末的互联网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电子商务热潮中,这一概念得到了空前的推崇,在企业界引起巨大反响。这种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是迅速便捷的迎合和满足顾客的独特需求.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进入传统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市场,大部分企业基于企业自身利益的本位主义交易观念,只是简单地根据市场上的大众需求,来经营自己的产品.企业一旦发现产品滞销,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用促销手段,而忽略了从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中寻找突破。但资料表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将能否满足个性需求当作首要前提,那种仅仅适应大众人群的产品竟有近八成无人问津!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商品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卖方市场的膨胀使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有了极大余地,“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及消费需求,促使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将个性化需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背景下,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企业文化应运而生;相应的,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思路也处于深刻变革期,这正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时期,对社会改革具有决定性的两个因素,即新的价值观和新的经济需要已经出现.”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经营理念与文化将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企业文化。

②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汉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

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麻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先后传入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文化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乃中国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礼射”不仅贯穿与融合了华夏数千年璀璨的历史文明,而且深度影响了世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为维系和发展优良的社会秩序与生态和谐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礼”和“射”分别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古代中国的《礼记·射义》思想传入江户时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户时期射箭中的“文射”仪礼。日本现代的弓道正是将《礼记·射义》和江户时代的《射法训》一道儿奉为国之经典的。

《礼记·射义》中对射礼的性质、目的、做法之规定,就是以文射为指导思想的。

网络-中国文化

③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化大致上经历了三个时期,上古三皇五帝身先士卒保卫领地,应该是一种推选强者,造福苍生的弱肉强食文化,我们的祖宗为我们创造了语言文字文化,为我们创造了家园饮食文化,母系向父系转变的社会秩序结构等文化。这是一种高度自由竞争的时期,发展到后期已经相对成熟,百家争鸣!第二时期秦皇汉武为中国选择了独尊儒家,孔子设计了这个封建家天下的孝道文化!这就确立了东方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分道扬镳,中国重政治人文精神世界的开发,西方重物理,因为西方文明的起源在尼罗河流域,每年洪水冲刷大地需要丈量界限,也出重金悬赏航海导航技术,这种社会需要造就了物理技术的蓬勃发展!他们对物质世界的了解开发日益发达!中国祖先改善了生态环境适宜居住,所以安居乐业提高了产量养活了更多族群,也并不是没有物理发展,墨家就精通机关,还有鲁班书,做的机械鸟可以飞起来!这是什么概念?可惜被压制消灭了!封建地主为了稳定,废除了民间甚至全社会的科技,选择了精神方面的治理技术,所以整个封建时期科技上极大的落后了!当代文化是毛泽东选择的社会主义文化,现在还在融合形成,但是邓小平等革命家是从西方学习的,毛泽东是在中国学习的,擅长的手段就有明显的方法论的区别,无法判断对错,历史本来就是辩证轮回发展的,所以为什么外国技术上封锁,但是留学生洗脑就很高兴,这是文化的争夺!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呢?我希望是包容并蓄,顺其自然,让造福苍生者掌权力,让科技者受尊荣,这不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吗

④ 中国文化发展史

1、原始社会基本抄没有文化可言。
2、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了早期的文化:近似文字的刻划符号;舞蹈和音乐(包括乐器);城市建筑;礼仪;美术等
3、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神权至上,青铜器文化高度发展,成熟的文字出现了
4、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华文化体系形成。
5、秦汉时期,佛教、道教出现,儒家学说确立统治地位,法家学说成为帝王专制统治的实际工具,国立教育体系在全国建立起来,文字统一,纸发明,中华文化大发展。
6、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受战火摧残,但也出现了新文化,如玄学。
7、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达到繁盛的巅峰,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8、宋朝时中华文化最发达、由盛转衰的时期。理学出现,后来确立了其统治地位。
9、元朝中华文化本身受严重摧残,但对外交流大大加强。
10、明清时期,中华文化固步自封,再难有发展。
11、清末以来,中华文化受西方文化强烈影响,思想活跃,但破坏严重,思潮奔涌

⑤ 简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文学思想的发源——泛文学时代(春秋战国)

1、代表人物:孔子(儒)、老子(道)专、墨子(墨属)、韩非子(法)

2、主要特点:多元性、原创性、综合性,哲学与文学并重。

二、从广义向狭义文学的过渡——经学时代(两汉)

独尚儒家,罢拙其它,以儒家经典为唯一范本,只对经典进行阐释,皇帝掌握阐释权,不作发展,为统治者服务。董仲舒倡议,汉武帝施行。

三、中国文学思想的独立和成型——文学的审美自觉时代(魏晋南北朝)

1、代表人物:曹丕、陆机、刘勰、钟嵘等。

2、主要特点:玄学创立。去经学之繁琐,重抽象之思辩。

四、中国文学思想的繁盛——文化和文学的高峰(隋唐宋)

1、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杜甫、苏轼、程颢、程颐、朱熹等。

2、主要特点:诗词散文的鼎盛,宋理学创立。

五、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转折——文体大变革(元、明、清前中期)

1、代表人物:关汉卿、袁宏道、金圣叹、王阳明、曹雪芹等。

2、主要特点:转折点,文体大变,叙事、戏剧、白话的兴起,从上层文学到大众文学。明心学创立。四大名著诞生。

六、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新潮——思想转型(晚清至五四)

1、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鲁讯、胡适等。

2、主要特点:新文化的启蒙。

⑥ 简述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

1、1978—1999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预热期。

这一阶段,我国政界、学界和企业界对文化产业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的焦点是文化可不可以产业化、文化能不能够产业化、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是否构成生产力等问题。

2、2000—2005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创期。

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概念提了出来,强调:“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3、2006—2011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改革攻坚期。

这一阶段,我国基本完成了出版、影视制作、发行、广电传输、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首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逐步推进。

(6)文化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未来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对于我国文化产业来说,新时代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将从粗放的铺摊子式的发展模式向高质量、高层次、精细化发展模式转变。

这就要求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好未来发展蓝图;突出创新、创意、创造性发明和原创知识产权掌控,坚持内容为王;推动互联网、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与文化、审美、艺术的高度融合,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跨界运行,创造出一批适应市场化运行的新形式;注重以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形式催生文化消费新模式。

⑦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

一、综述
(一)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疆域辽阔为文化繁荣发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经济的发展,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正常发展;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兼容并包”,促进了我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民族触合,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统治者采取的开明的政策;
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继承性)
我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思考:用系统论的方法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统治者的政策、劳动人民的作用等方面分析各个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二)古代文化发展的主要阶段特征
古代各个历史阶段,因不同的经济政治发展水平,造就了各具时代特征的文化成就。
1、春秋战国:伴随着社会大变革,科技繁荣,学术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后世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思想上“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取代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造纸术发明,天文、历法、医学成就显著。
特点:①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③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④气势恢弘
3、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流行,石窟艺术发展,范缜《神灭论》、北方《齐民要术》和少数民族的民歌都体现了这一阶段的特征。
4、隋唐:封建经济繁荣,科技文化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许多方面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如赵州桥、雕版印刷术、测量子午线、唐本草等等。不仅影响到亚洲的文化发展,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中华文化圈”。
5、宋元: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三大发明开始运用,科技文化继续领先世界。
6、明清:传统科技继续发展,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继而转为停滞。伴随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反封建民主思想诞生了。
来源:http://www.zgdod.com/bbs/viewthread.php?tid=192546

⑧ 文化变迁的发展历程

从人类学诞生以来,各个学派都讲社会文化变迁。 早期进化学派用文化进化理论来说明文化发展的普遍性,认为人类文化普遍地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进化,形成一个发展顺序。涉及的主要是历史上的文化变迁,当然重建人类的过去也是为了了解如今的情况,但他们不大重视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以及正在发生的文化变迁过程。
传播学派侧重于进化论所忽视的文化的地理、空间和地方性变异,着重研究文化的横向散布,认为文化的变迁过程就是传播过程,文化主要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迁。但是,他们忽视人类创造文化的能力,对文化变迁的过程或传播时间顺序的解释就缺乏说服力。
功能学派虽着重于社会文化的功能、结构的研究,讲文化现象的变化着重讲它的功能的变化、消失与替代,但也注意研究在调查中所发现的文化变迁。拉德克利夫一布朗论述了文化接触产生的相互作用,认为研究文化变迁的过程,共时性研究优于历时性研究,但同时也必须进行历时性研究,才能发现文化变迁的规律。马林诺夫斯基写了《文化变迁的动力》,对文化变迁作了具体的论述。
美国历史学家博厄斯强调每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认为这种特殊性—方面取决于社会的内部发展,另—方面取决于外部的影响。这既考虑到独立发明,也考虑到传播的作用。他们强调传播,也反对极端传播论。早在1920年博厄斯便指出美国学者开始对文化变迁的动态现象感兴趣,1932年在《人类学研究的目的》一文中说,“人类学必须研究文化现象的相互依赖,必须通过对现存社会的研究取得资料”,“我们不仅要知道现存社会的动力,还要知道它们如何变成这样”,他认为应研究不同文化接触所产生的影响。研究文化的涵化,只研究文化分布不研究社会文化变迁则不完全,“总之,我们试图开展的方法建立在现时可以观察得到的社会动态变化的研究上。他强调要作详尽的描述性的民族学调查,虽因其忽视理论的倾向而受到批评,但细致的调查可以使研究者从中观察到文化变迁的过程。
赫斯科维茨等从30 年代开始便把文化变迁作为专门的研究课题。美国人类学家着重研究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接触所引起的变迁,赫斯科维茨说文化的变迁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历史学派。与此同时,英国人类学家着重研究殖民地土著居民与白人文化接触所引起的变迁。二次大战以后,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促使人类学家更多地研究文化变迁。文化变迁研究仍然是研究的热门课题。
巴尼特(H.G.Barnett)的《创新:文化变迁的基础》1953年被认为是研究文化变迁的基本著作。他得出了创新是所有文化变迁的基础的结论,指出“创新应被界定为任何在实质上不同于固有形式的新思想、新行为和新事物。严格说来,每一个创新是一种或一群观念;但有些创新仅存于心理组织中,而有些则有明显的和有形表现形式。”。创新包括进化、发明和发现、传播或借用。
进化、发明、发现、传播或借用,是文化变迁的过程或途径。进化是社会内部发展引起的,如生产技术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社会组织由简单发展到复杂。文化的进化自然地引起文化变迁,进化的过程就是变迁的过程。发现是使某些已存在的过去不为人所了解的事物变得为人所知。发明是对先前的材料、条件进行新的综合,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东西。有些发现和发明是无意识的、偶然的,如古人发现用火烧陶土可使之坚硬从而发明制陶;有些发现和发明是有意识的革新,如纺纱机、蒸汽机的发明。当社会接受了发现和发明并有规律地加以运用时就引起文化变迁,比如欧洲工业革命、当代的科技革命。发现和发明可以在—个社会内部产生,也可以在外部产生而被—个社会所接受。传播是文化变迁过程的重要内容,创新的普遍形式。早期进化论者不仅强调发明和发现。也指出了传播的作用,摩尔根说“所有的重大发明和发现都会自行向四方传播”,泰勒也讲“文化的传播法则”。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社区内部所引起的文化变迁是由于独立进化,不同文化接触产生的文化变迁则由于传播。他甚至把借用看作与其他的文化创新形式一样具有创造性。
传播和借用有几个特点:
1.传播是一选择的过程 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被接受或抗拒,视其对接受—方的效用和适应性而异。传播的速度各不相同,A.M.罗杰斯等认为,对某一特定的 创新所采用的速度,决定于创新在接受一方文化中的相对优越性、适应性、复杂性、可行性和可鉴性。即新的文化特质与旧特质 相比的优越程度,与现存的价值观念、经验和需要的适应程度,被 理解和应用的难易程度,能够进行试验的范围大小,其结果的可 见程度等。
2、 传播是互相的、双向进行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相接触,文化的传播一般是相互的、双向进行的,他们选择地互相采纳对方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
3、 文化传播的范围或借用的程度决定于两个民族之间接触的持续时间和密切程度。
4.相似文化的群体容易相互适应和借用量大具有相似文化的群体,由于有相似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比较容易互相适应,文化的互相借用数量大。
5. 重新解释(Reinterpretation) 指接受的一方对新引进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在形式、功能和意义上的改变,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6.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类学家们对于哪一个领域更易于引起变迁的问题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技术先于意识形态;一说意识形态更为根本;米德等则认为越早学到的东西越难改变。第二种观点以L.A.怀特为代表,认为在整个文化系统中,技术系统引起社会系统的变化。而技术社会系统又引起意识形态系统的变化。这个看法符合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7、文化系统的变迁 文化系统中其一部分的变迁,引起其他部分的相应变迁,巴尼特称为连锁反应效应。因为文化是一个整体,文化的一个部分发生变迁,必然引起整体中互相关联的部分的反应,最先改变的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⑨ 在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悠久历史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深远历史悠久的文化,从史前时代到清末,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随着代代人的努力在不断的进步,才成就今天的中国。

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古老的岁月本身就具有无尽的财富。然而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的同时,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文明的东方大国,文化源远流长,走向世界的脚步却刚刚开始,中国5000年历史文化要"走出去"的路还很长。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主体。伦理道德与诗词歌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条主线。

伦理道德注重社会关系的协调,诗词歌赋注重情感的宣泄,因此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和性格中,自古重人文、重情感。 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5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

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自古以来,稳定和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统治形成相辅相承之势。

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统治者施仁政和教育百姓遵守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陆。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主体。伦理道德与诗词歌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条主线。

伦理道德注重社会关系的协调,诗词歌赋注重情感的宣泄,因此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和性格中,自古重人文、重情感。

中国今天的进步,是古代人人一点一点小的成就所取得的。人的技术发展是如此,人类的精神财富亦是如此。这些技术和精神的大部分都是从先人那里一点一点积累的。

阅读全文

与文化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