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

发布时间:2021-02-10 09:20:57

『壹』 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党的十三届四复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制族人民在以江 泽 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 小 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1.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2.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

  3.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成果

  4. 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对外贸易跃上新台阶

  5. 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6.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7. 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

  8. 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

这些辉煌成就是全国人民在以江 泽 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原因是什么

第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第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加快。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前所未有。

从经济发展长周期和全球政治经济的大背景出发,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明确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加快完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推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推动我国发展加快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叁』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经济社会发展观的历史性飞跃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科学发展观,是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和实施,到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经济社会发展观的一次历史性飞跃。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相比,科学发展观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具有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更加新颖、更具时代意义的内容和持点。
第一,具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承续发展。
第二,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尊重、保障、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创造一个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文化社会环境。
第三,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推进经济结构优化、促进转变增长方式,逐步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切实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保护好、引导好、发展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第四,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这就是:①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上来,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④下大力气解决“三农”问题,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⑤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⑥全面贯彻区域发展的整体战略,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⑦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深层次问题。⑧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健全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推进,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全面发展。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五,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观念,即“以人为本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保护环境的观念”、“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观念和经济社会统筹协调、持续发展的观念,等等。
第六,强调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善于统筹,善于协调”,“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更加自觉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工作方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讲真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切实提高政策水平,切实提高工作水平, 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主观主义,消除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在发展观上实现的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到科学发展观的飞跃,使我党跳出了传统发展观的框子,从不断地错误和挫折中走了出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找到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时,还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更加充实、更加丰富、更加系统、更加完善、更加科学,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肆』 论述新时代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及看法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创新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实力持续跃升,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2013—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在年均上涨1.9%的较低水平。
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主动引导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型升级成效明显。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服务业现价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6%。2013—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2.7%。5年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5.9个百分点。新的区域增长极、增长带逐步形成,对全国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日益突出。
新动能成长实现新突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商事制度改革推动新主体快速增加,各类市场主体总量5年增加70%以上。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百万件的国家。新模式、新业态方兴未艾。我国创新指数名列全球第二十二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首位。
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共赢多赢的合作新局面正在形成。201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规模有望重回世界首位,服务进出口规模继续位居世界前列。双向投资达到新水平,吸收外资质量提高。一批重大工程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落地。深入参与全球治理,话语权不断提升。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新步伐。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美丽中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5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9%,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2017年完成造林面积736万公顷,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6万平方公里,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0.8%。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城市空气状况趋于好转。
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人民群众更多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5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4%,快于经济增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下降0.17。农村贫困人口减少6853万,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社会条件。

『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新华社北京抄10月6日电 据国袭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日前介绍,1949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2008年达到15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5倍;1949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足50元,2008年达到4761元。
与此同时,我国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08年的37.9%和43.7%,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已属于富裕型,农村居民也达到了小康水平。
我国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成就,2007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1479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30.7%下降到1.6%。

『陆』 改革开放 对我国经济 发展 有什么历史意义

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有句老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无庸置疑如今上海交通的发展对上海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化的进展,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基础性作用.从以前的三轮车到现在的公交车,地铁,火车,飞机等.随着交通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空间也随之不断地向外扩展,城市规模不断向外扩张.此外,交通的发展,还改变着百姓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常言道: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未来上海的交通设施会更加完善,交通建设会更加合理,交通网络会更加发达.
2001年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全会中揭晓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在农业上国家大力推进家庭联产承包制,使我们国家的第一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民在改革中获得了实惠,人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了促进人民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国家下大力气改善我们社区的基础设施,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短短几年里,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由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变成了有强大市场活力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通过改革开放, 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 社会政治稳定,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当我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时,我们必须顺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举措.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
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我们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也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改革, 不可能一帆风顺,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能真的把自己当着人民的“儿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将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繁荣!

『柒』 求 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77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5.92倍。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199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第七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79—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大大快于改革开放前26年年均6.1%的速度。特别是出现了两个高速增长的好时期:1982—1988年,年均增长11.4%;1991—1997年,年均增长11.2%。我国不仅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稳定性也不断增强,国民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开始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谷物、棉花、油菜籽、肉类、煤炭、化学纤维、纱、布、服装、水泥、电视机、数字程控交换机、钢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发电量、农用化肥产量居第二位。国家储备大幅度增加。粮食储备远远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外汇储备已居世界第二位。
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农业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粮食总产量,1978年只有6095亿斤,1997年在北方大面积干旱的情况下,仍达9850亿斤。如果以1000亿斤为一个台阶,可以说,已连续跃上了四个台阶。目前,粮食人均占有量接近800斤,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棉花、油料、肉类、蛋和水果也大幅度增长。1997年,棉花产量430万吨,比1978年增长近1倍;油料2150万吨,增长3.12倍;肉类5354万吨,增长5.25倍;水产品3561万吨,增长6.65倍;水果5045万吨,增长6.68倍。肉、蛋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43.3公斤、17.5公斤和28.8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经济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的改善。1996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4377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97倍,年均增长6.2%,199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60元。199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90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4.8倍,年均增长9.7%。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现在,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8.6%,比1980年下降8.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为56.3%,比1978年降低11.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78年的3.6平方米增加到8.7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由8.1平方米增加到21.7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城镇实行了每周五天工作制。我国人民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居民进入小康。
短缺经济悄然逝去
商品供应紧张现象基本消失,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工业消费品供应充足,人均占有量大幅度提高。在这20年中,轻纺产品成倍增长,人均占有量显著增加。家电产品发展迅速。彩色电视机由3800台增加到2643万台,家用电冰箱由2.8万台增加到986万台。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空调器、录像机、VCD机、钢琴、组合音响、电脑和轿车等,数量迅速增长,质量不断提高。
主要生产资料供应紧张局面已经改变,结构调整步伐加快。1997年,钢达到10757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2.38倍;水泥5.1亿吨,增长6.8倍;硫酸1946万吨,增长1.9倍;纯碱703万吨,增长4.3倍;汽车159万辆,增长9.7倍。随着产量的提高,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价格也逐步同国际市场接轨,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行政分配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被摒弃,市场机制在我国生产、流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目前,已全部取消了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国家只对9种主要农产品生产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工业品只有12种,而且只限于其中的部分产量,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1%,与改革前相比减少了90%。95%以上产品的生产,由生产者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决定。
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基本确立。目前,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由市场形成,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的比重已达92.5%;在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中市场调节价占81.1%;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市场调节价占79%。
对外经济活动基本按照国际市场规则进行。
“瓶颈”制约明显缓解
长期以来,能源、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等发展滞后,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瓶颈”。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坚持把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放到优先地位,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制定扶持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
能源工业高速发展,供应紧张状况基本消除。1978—1997年,能源生产总量由6.3亿吨标准煤增加到13.4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产量由6.2亿吨增加到13.9亿吨。年发电量由2566亿千瓦小时增加到11320亿千瓦小时。从1988年开始,已连续10年每年投产大中型发电机组1000万千瓦以上。目前,除个别地区外,电力供应基本上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多种运输方式全面发展,运输结构在竞争中不断改善。20年来,铁路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营运里程由4.86万公里增加到6.49万公里,电气化线路里程和内燃机车牵引线路里程比重由15.6%提高到70%,货物周转量由5345亿吨公里增加到13098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由1093亿人公里增加到3522亿人公里。公路特别是高等级公路迅速发展。公里路程由89万公里增加到121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建设进度不断加快,达到4735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由274亿吨公里增加到5168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由521亿人公里增加到5188亿人公里,占全社会客运周转量的比重由30%提高到54%,已远远超过铁路。1978年,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只有2亿吨,1997年增加到8.8亿吨,翻了两番。水运货物周转量由3779亿吨公里增加到19352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由101亿人公里增加到153亿人公里。1978年,我国民航使用的机场只有34个,且多为军民两用,而到1997年,民用航班机场达到142个,民航运输飞机由不到80架增加到485架,民用航空线里程由15万公里增加到142万公里,旅客周转量由28亿人公里增加到774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突飞猛进,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邮电通信是基础设施中增长最快、变化最大的领域。邮电业务总量由1978年的12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1779亿元,公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由405万门增加到11097万门,增长26倍。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全部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电话网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电话普及率由1980年的每百人0.43部提高到1997年的8.1部,其中城市达26.1部。数字程控交换机、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先进技术装备得到广泛运用。建成了京汉广、西兰乌、京沈哈、京呼银兰、杭福贵成、兰西拉等干线光缆。1997年,长途光缆总长度达15.6万皮长公里。移动通信成为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的移动电话网之一,用户达到1323万。初步形成了多种通信手段相结合,公众通信网为主体,专用通信网为补充的通达全国、联通世界的现代化通信网络。
开放型经济基本形成
从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带动了全国的对外开放。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上海浦东地区和沿江、沿边、沿主要交通干线对外开放的展开,内陆地区开放程度明显提高,形成了多元化、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对外经贸合作取得重大成绩,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
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行了以梯次推进为特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支持东部地区快速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地区生产力合理布局。
东部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缘条件和较好的经济基础,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1979—1997年,东部沿海12省市区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85%,比全国同期平均增长速度高出0.87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一批代表经济发展方向、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资金、技术密集型工程,相继建成投产。
在鼓励东部地区继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央增加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自身优势,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投资,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横向联合和对口支援,缓解了东部地区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的矛盾,也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到1997年底,全国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5000万人左右。
科教兴国成效显著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
科技进步成绩显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30%以上。“六五”以来,共组织近300个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已达到商业运行水平,有关技术和设备进入了国际市场。铁路重载运输和准高速技术产业化工作取得进展,有效提高了运输能力。研制成功的高速率光纤通信系统和大型程控交换设备,为实现我国通信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基本掌握了2000万吨级露天矿、60万千瓦大型火电机组、50万伏交流输变电、大型乙烯、大型化肥、宝钢二期等成套技术装备或部分关键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同步辐射装置、重离子加速器、核聚变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等重大科学工程,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为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1997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690个,比1978年增加1.15倍。广播电台1244座,增加12.4倍;电视台880座,增加26.5倍。出版规模和出版物品种已跃居世界前列。1997年出版全国性和省级报纸193亿份,比1978年增加65.2亿份;各类杂志25亿册,增加17.4亿册;图书71亿册,增加33.3亿册。卫生事业发展出现了新局面,中医药事业得到继承和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医院病床总数达216万张,比1978年增加105万张。防病治病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从70年代的每10万人发生7061起,下降到1997年的每10万人发生201.66起,妇女儿童保健状况明显改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群众体育运动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动下出现热潮。竞技体育成绩辉煌,1978—1997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1097项世界冠军,创造和超过720项世界纪录。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1997年,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20.74亿美元,在世界旅游业中的排序从第41位上升到第9位。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效。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全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8年的19.28‰和12.00‰下降到1997的16.57‰和10.06‰。人口的城乡构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已从1978的17.92%上升到1997年的29.92%。劳动就业规模迅速扩大。1997年我国从业人员达到69600万,比1978年增加29448万,年均新创造就业岗位1550万个。社会保障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到1997年末,全国有8770万城镇企业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约占全部城镇企业职工总数的84%,有1300万职工参加了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103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医疗费用统筹,有330多个城市和204个县建立和实施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环境保护取得进展,初步扼制了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快速增长的趋势。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改革开放20年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初步概括有五条:一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三是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四是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五是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的根本保证。
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发展既存在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问题。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阅读全文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