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增城历史文化名人

增城历史文化名人

发布时间:2021-02-10 08:27:38

A. 广州市增城荔城街夏街村的名人,古建筑,历史

夏街村是增城市政府所在地荔城街的城中村,有7个经济合作社,常住人口1000多户3700多人,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000元。我村紧邻城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对我村的影响较大,改革开放也相对较早。在改革开放前,村民靠种养为生。改革开放后,村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大力发挥城郊和城中的优势,开展以城市发展同步的各种服务,使村、社、个人从以前农村的单一经济,发展成为多种经济齐头并进的格局。在开发区内的大街、临街位置预留征地的15%面积作为自留用地,用于集体或私人建商铺或厂房,到目前为止,我村各经济合作社已经建起综合楼15座,沿街商铺1千多间,社员平均每户都有一间商铺以上,基本上解决了社员的生活保障。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集体和个人的经济不断增长,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现在夏街村民正迈向文明文化,爱国爱家的小康生活行列。

增城夏街村是开居时间较早、宗族聚居人数较多的一个古村落。先有石氏,大约在南宋时期,已有近千年历史,其后叶氏、王氏,然后是黎氏。黎氏在数百年间成为地方望族,并在村中形成一整套的宗族文化及特殊的管理结构。[4]
自古以来,地方上有较大威望的宗族群体,在中国金字塔式封建社会底层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闪耀着思想和物质之光。但中国的封建社会从未停止过结构性的震荡和整合,因而宗族群体也不断地受到冲击而产生裂变和调整。尤其在宋末,经历了唐宋盛极文明之后,以儒家思想为规范的农业官僚统治阶层逐渐腐败和没落,经受不起北方野蛮部落的强大攻击而土崩瓦解。中原的名门望族迅速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持续数百年)的移民浪潮和族群大迁徙。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曾经在中原显赫一时的世家大族纷纷南迁,一部分进入云川,大部分分布在苏、浙、皖、赣、闽、粤、台地区。那时粤地仍是一片被称作野蛮之地,那些名门望族的贵族官僚们只好委屈当上了从前被他们所鄙视的 “南蛮子”。
但夏街黎氏的祖先并非逃难而来。有史可查的先祖黎鹏,源于江西雩都(即今于都县)的水头里,北宋初官至翰林学士,真宗年间(998-1022)因谏章事逆旨,被谪至广州任学正。致仕后居于新会。其三子献臣历任梅州刺史,并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升雷州太守;其孙子远,任扬州太守,先居于博罗白沙,远之二子宿迁居于东莞凤凰涌(即今潢涌)。如此看来,夏街黎氏之祖在移民大潮汹涌南下之前很早就来到南粤,且由于历代后人“读而优则仕”,与王朝政治保持紧密关系,故而根扎得深,其枝叶也茂盛。
明洪武五年(1372),东莞凤凰涌年轻的九世祖黎荣考上茂才科举人而被荐任税课大使派驻增城。这个时期,欧洲经历了蒙古铁骑的蹂躏之后,教皇的势力削弱,君主势力从新加固,而生产力也处于复苏阶段。中国的汉人也刚从蒙古族人手中夺回了统治大权,中国大地却仍是哀鸿彻天、饿殍遍野。在这个时候来增城当个税务小官,不用说是份苦差事,黎荣只好一边安抚百姓,一边动员尽力交税。由于处事得体、廉洁奉公,这个税务小官一做就做了十一年。在职期间,黎荣在城南方壶洲畔搭了间茅屋,把家眷安顿下来。此时县城还未筑城墙,方壶洲一带也是一片沼泽烂地,并且荆棘杂树丛生。黎荣带领家人披荆斩棘,填沼辟路,以茂竹为篱,以菊花梅花为墙,广种荔枝、香蕉、乌榄、柑桔。由于树林茂密,小径曲幽难寻,故人迹罕至。黎荣生性淡泊名利,乐于清贫自在的生活,闲暇时分命僮仆撑一叶小舟泛于湖上,穿行于红蓼白 之间,有鱼儿跃出水面,有沙鸟伫立洲头,黎荣独擎一杯白酒自酌,时而遥望远方蕉岭上的云朵,时而凝视近处寺山上的烟雨,时而仰天长歌。后来朋友们知道这个好去处,于是衙门一些大小官员以及骚人墨客们常常在那里相聚,喝酒吟诗,并取其名“新村”。后来黎荣干脆把税课小官辞了,想过一种真正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是就在他辞官不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当时一位叫苏友兴的贼人聚众劫掠县城四周乡村,县官束手无策,只好请有勇有谋的黎荣临时带领兵丁前往陆村崩沙埔剿匪。由于寡不敌众,黎荣在激战中不幸牺牲,终年四十一岁。黎荣作为一位乡村知识分子,本来厌倦俗世的公务缠绕而渴望过野鹤闲云的生活,但在民众危难当前,一肩挑起了道义,把一腔热血洒在了增江河畔。黎荣这一义举为夏街黎氏的开居拉开了悲壮的序幕,也为夏街后人树立了一面张扬人格力量的旗帜。
黎荣对开居之地的选择无疑是非常精明和准确的。在这之前,最早在夏街铁溪边居住的先是石氏,石氏后来出了个叫石文光的抗元民族英雄。其后,叶季达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来此开居,叶氏最兴旺时拥有良田3000多亩。随后王镜湖也于至正25年迁来。黎荣以此为居之后,三姓和睦共处,情若兄弟。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北靠商品云集的县城,东靠碧波荡漾的相江,四周是深若丈许的护村濠,濠通相江、铁溪,村边有数十亩池塘,塘中有绿洲;村中有亭台庙宇祠堂,有连片的青砖大屋,一条麻石古街。岁月蹉跎,夏街成了富甲一方的大村。
夏街人保持着勤奋读书的传统。为了鼓励族中子弟勤奋学习,除了在村中设立学校,还设立了一套奖励机制。所以,数百年来,夏街人读书成功的人特别多,仕宦兴盛,人才辈出。明清考取功名的进士3人,文举人12人,武举人1人,贡生22人,秀才169人……任官职的:知县2人,县丞2人,府知事1人,国子监学正3人,州同1人,州判1人,巡捡1人……民国期间任县长2人,县参议长2人……从这些数字看来,通过读书这条途径,夏街人与王朝利益趋向保持密切关系。有了这种关系,夏街人在地方政治势力方面便有了持续的渗透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时代的话语权。氏族的财富积累也顺其自然地而有了较快的增长。
当然,从《黎氏族谱》记载来看,黎氏出来当官的人基本上是廉洁奉公的,如十二世黎皓任阳朔知县三年,离任时身无长物,只带了两瓶猪油回家分给四个儿子。又如王三奇,明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后,历任江西建昌府推官(地区级审判官)、阳朔知县,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宁愿得罪上级也要维护老百姓利益。有些人读书也并非为了当官的,甚至视官场为畏途,如民国期间的黎翼墀,曾在中山大学任教,并认识鲁迅与许广平,他两次推掉了增城县长的职务。更多的人选择的是清贫淡泊的生活,甚至尽自己的能力为当地的百姓服务。这是因为夏街黎氏子弟从小就接受书本里贯串数千年的“仁义道德”的教育,夏街的名人义士不断涌现,受到邑中百姓的赞誉和拥戴。一个地方族氏的威望便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封建社会的结束和社会主义的出现,标志着时代话语权的转移以及国家利益的重新分配。夏街的宗族传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除了经济上还保持贯性的发展优势之外,地方话语权的优势在数十年间已受到明显削弱。而随着作为宗族内核的传统孔孟文化和朱子训家之道的式微,宗族集权与凝聚力也日渐削弱。但是你走进夏街,走近夏街人真正的生活,你仍会感受到宗族传统的浓重的影子。而且,随着商品社会发展,经济与政治权力逐渐趋向均衡和互相制约,因此夏街的外在形象给增城市区市民的感觉仍是举足轻重。今日的夏街如一辆重新装修的古老大车,从上千年时空走过来时,沉重而平稳。

B. 广州的名人或民间传说小故事

1、菠萝庙

据说与南海神庙门口的两棵菠萝树有关。 传说很久以前,菠萝国使者达奚司空随一外国商船来到扶胥江口,上岸拜祭,并在庙前栽下两棵菠萝树,但他贪恋此处美景,误了回船时间,孤零零地留在当地,久立庙前,化为石人,乡民同情他,把他供奉在庙里,故南海神庙也被称为“菠萝庙”。

2、五羊雕像

传说在二千多年前周夷王时,广州这地方,海天茫茫,遍地荒芜,人们辛劳终日难得温饱。一天,天空仙乐缭绕,有五位仙人身穿五彩衣,骑着口含六束谷穗的五只羊飞临广州,把谷穗留给广州人,并祝愿这里年年五谷丰登永无饥荒,然后驾云腾空而去,羊化为石。

从此,广州成了富饶的地方,这动人的传说世代相传,广州也因此得名“羊城”、“穗城”。

3、何仙姑

何仙姑是汉族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她苦修积善才修练成仙,是世传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原型为一个容貌非凡的女性,经常手持荷花。

她的身世有多种说法,其中在流传比较多的故事中,广东增城说何泰之女到野外游玩,遇见了云游的铁拐李、吕洞宾和张果老,三位神仙给她吃了仙桃、仙枣和云母片,从此她再也不觉饥饿,并能预卜未来,知人祸福。

4、沙琪玛

相传从前有个做了几十年点心的老伯,某天在蛋散中得到启发,创作出一款新的点心,老伯一拿出去卖便大受欢迎。有一天老伯又担着这种点心出去卖,由于以前的马路崎岖不平又窄小难走,老伯担着两筐美食,便走在路中央。

此时有个人骑着快马飞奔而来,老伯躲闪不及,两筐点心都被撞飞了,血本无归。骑马的人扬尘而去,老伯只能吃哑巴亏。后来老伯的点心越做越有名气,某天食客问起这老伯又香又甜又脆的点心叫啥名字,老伯灵光一闪,答了“杀骑马”。后来人们便将“杀骑马”雅化成沙琪玛。

5、华林寺高僧——铁肚笑和尚

清末,西关华林寺有一个铁肚笑和尚,人称广源禅师,据说是从罗浮山下来的一个武僧。大约在宣统二年初的某一天,笑和尚与十二三个皈依弟子在堂中吃茶论佛,讲授禅机。其中一个弟子忽然讲到少林禅派,说少林寺传达摩遗风,禅拳医一体。

广源和尚点头称善,然后拍拍自己的肚腩,呵呵一笑说:“禅在此也!”一个弟子好奇地问道:“师父,你肚腩这么大,好似弥勒佛,如果被人打一槌,顶得住么?”广源和尚笑着说:“若不能顶,洒家还能在这里说禅么。”这一说,众人更加好奇,立刻有人提出试一下。广源禅师点头答应。

开始,弟子们随意击打他的肚子,尚不敢出力,每拳打去,都听见“嘭”一声,有如手击气囊。广源禅师便叫众人使劲打。说完离座走到堂中,一开四平马,任人捶击。众人于是你一拳、我一拳,猛打一气,累得精疲力竭,笑和尚却若无其事。

此后,有不少武师都因无法击倒他,而先后拜到华林寺门下。

C. 增城有哪些著名风景区

增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年均气温21.6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869MM,适宜于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是著名的荔枝之乡、鱼米之乡。境内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市区众山环抱,一江穿城。南部属美丽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拥有蕉石岭、大封门、南香山、金坑等9个森林公园和自然生态保护区,是广州东翼的“绿饰”。也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中的绿洲。 增城旅游资源丰富,“荔乡仙境”旅游形象深入人心,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别具特色的荔乡风情和水乡景色美不胜收。何仙姑家庙、千年盘龙古藤、凤台揽胜、万寿寺、古海遗踪、正果佛爷寺、雁塔、凤塔、瓜岭古村落等名胜古迹吸引众多国内外游人的目光;增城宾馆、百花宾馆、太阳城大酒店、新好景大酒店、华侨酒店、凤凰城酒店、凯旋门大酒店、挂绿园酒家、挂绿广场购物城、新塘(国际)牛仔服装城、增城广场等旅游服务设施使游人流连忘返;南华、仙村、荔湖、紫云山庄等多个高尔夫球场让游人挥杆自如,尽享阳光、空气和绿地之乐趣;增城荔枝文化村、百花山庄度假村、白水寨风景名胜区、锦绣大封门、何仙姑旅游风景区、金荔苑农业生态园、谷丰园、蕉石岭森林公园、兰溪荔枝沟、朱村丝苗米生产示范基地、盈园等生态休闲度假之地令游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荔枝节、仙姑诞、龙舟节、佛爷诞、仙姑得道诞、畲族风情等民间民俗和荔枝文化旅游节、菜心美食节、登山节、牛仔服装节让游人尽领非凡热闹。 增城,是著名的“荔枝之乡”,境内挂绿荔枝闻名世界。增城栽培荔枝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品种繁多,分布亦广,元朝时增城荔枝已饮誉岭南。明末清初,挂绿荔枝被列为朝庭贡品。挂绿荔枝甜如甘露,味胜幽兰,晶莹似玉,爽脆如梨,浆液不见,去壳怀之,三日不变。清初诗人李凤修如此形容:“南州荔枝无处无,增城挂绿贵如珠,兼金欲购不易得,五月尚未登盘盂。”因此,挂绿荔枝已成为增城的象征。增城境内现种植荔枝60多万亩,规划建设四条荔枝走廊和二个荔枝世界,五千亩以上的荔枝园达10个,上万亩的荔枝园5个。荔枝品种多达52个, 除增城挂绿、水晶球等特优品种外,优良品种还有桂味、糯米糍、妃子笑、犀角子、雪怀子等10多个。荔枝成熟期较早与最迟的品种相隔4个月,达120多天。荔枝节(6月中旬至7月中旬)始传于明末,沿袭至今,是增城的传统节日。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增城连年举办荔枝节,邀请海内外宾客品尝荔枝,洽谈经贸,交流文化,场面浩大,盛况空前。 广州增城景点 ,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一仙一龙,一佛一凤,一将一相,一巫一术,仙即何仙姑,龙即宋代进士李肖龙,佛即正果牛仔宾公佛,凤即宋代进士廖金凤,将即南宋振国大将军石文光,相即南宋右丞相崔与之,巫即南宋道士杨柳清,术即南宋术士钟法进。在八大名人当中,何仙姑首推名人之首。八仙故事源远流长,深受民间喜传乐颂。何仙姑,增城小楼镇仙桂村人。现何仙姑家庙、亚洲古藤之最——盘龙古藤、西园挂绿、荔枝生态主题公园——盈园等景点,都留有何仙姑的仙迹。牛仔宾公佛,增城正果番丰人。宋皇正果寺年间在正果瑞山成佛岩得道成佛,后人移其肉身塑制佛像,并修建正果寺以纪念,驰名遐迩。增城是荔枝之乡,因有一仙一佛,故把增城旅游形象定位为“荔枝仙境”。 在增城,游客可以品尝到最好的荔枝、丝苗米和繁多的荔乡特色美食;呼吸到清新空气,领略到秀美的自然生态风光和日新月异的城乡风貌;体悟到荔乡人民的热情好客。无论是休闲度假或旅游观光,你可以感受到一种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相互交融的和谐、协调与雅致。

D. 增城李永发 和李永强是不是兄弟

在当地不是名人,谁知道。

E. 增城的文化故事或民俗风情有哪些

1、增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增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隶属南海郡,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增城这一美好的名字取自中国古代昆仑神话。神话传说昆仑山上有增城九重,意思说增城是昆仑山上层层叠叠的仙城,有九重之高,县名"增城"由此得来。

2、增城市有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历史上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丰富多彩,不少仕宦文人,曾留下不朽篇章。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路经增城时,曾写有《宿增江口示侄孙湘》两首诗,流传至今。

3、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其故事在全国家喻户晓。根据流传及众多典籍记载,何仙姑是广东增城小楼镇仙桂村人。生于唐代开耀二年(682年),原名何秀姑,其父何泰,母亲吉氏, 以制售豆腐为生。秀姑诞生时紫云绕室,白光闪耀。她自幼喜读诗书,手不释卷,过目不忘。

4、她勤劳秉孝,十三、四岁便帮父母磨豆腐、操持家务,更兼知礼重德,深得村民邻里赞誉。十五那年,秀姑夜梦一白须老人告知,村前云母溪对面有云母片,用它磨成粉末拌水吃,可长生不老,能在空中飞行。秀姑照此吃后,渐觉身轻能飞。她心中喜悦,常飞到罗浮山去采果奉母,在罗浮山拜仙长麻姑为师。

5、秀姑飞天之事传奏至朝庭,武则天欲求长生不老药,下旨接秀姑进宫传法。圣旨一到,数十官差抬着大轿上门接人。何泰只得一女,死命拉住女儿不放。官差强抢,何泰被推倒,头撞井沿鲜血直流,吉氏扶夫大哭,这时秀姑对母高呼“娘亲保重”,只见一道白光平地而起,官差惊散,秀姑飞升成仙,从此秀姑被称为仙姑。

6、在增城、龙门、博罗,有众多有关何仙姑的传说和古迹,可以说,千百年来何仙姑已融入到增龙博人民的生活,成为增龙博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

7、荔乡仙境”旅游形象深入人心,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别具特色的荔乡风情和水乡景色美不胜收。何仙姑家庙、千年盘龙古藤、凤台揽胜、万寿寺、古海遗踪、正果佛爷寺、雁塔、凤塔、瓜岭古村落等名胜古迹吸引众多国内外游人的目光。

8、增城宾馆、百花宾馆、太阳城大酒店、新好景大酒店、华侨酒店、凤凰城酒店、凯旋门大酒店、挂绿园酒家、挂绿广场购物城、新塘(国际)牛仔服装城、增城广场等旅游服务设施使游人流连忘返;南华、仙村、荔湖、紫云山庄等多个高尔夫球场让游人挥杆自如,尽享阳光、空气和绿地之乐趣。

9、增城荔枝文化村、百花山庄度假村、白水寨风景名胜区、锦绣大封门、何仙姑旅游风景区、金荔苑农业生态园、谷丰园、蕉石岭森林公园、兰溪荔枝沟、朱村丝苗米生产示范基地、盈园等生态休闲度假之地令游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荔枝节、仙姑诞、龙舟节、佛爷诞、仙姑得道诞、畲族风情等民间民俗和荔枝文化旅游节、菜心美食节、登山节、牛仔服装节让游人尽领非凡热闹。

10、畲族村是广州唯一有少数民族的地方,拥有很多独特的景观。自然景观主要有荔枝园、桃花谷、柿树坡、扫把山、梨花沟、枇杷谷、枫树坡、古树神韵、竹溪村落等,人文景观主要是畲族特色的房屋建筑、文化习俗和酥醪古观等。

11、畲族民俗馆立足挖掘畲族文化,以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为主要展示形式,通过图文、实物、情景设置、多媒体互动等各种手段和方式,重点展示畲族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宗教用品、民族等。

F. 若要评选广东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你认为哪些人能上榜

(一)孙中山 (中华民国)




袁崇焕(1584-1630),广东东莞石碣人。字元素,号自如,别称袁督师,明朝末年抗清名将。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G. 增城的文化故事或民俗风情

增城市是广东的一个省辖县级市,增城市于1993年12月撤县设市,由省委托广州市代管。增城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州市区东部,背靠大广州,南与东莞隔江相望,东临惠州,北界从化、龙门。总面积1616平方千米。总人口81.03万人(2008年)。
增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增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隶属南海郡,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增城这一美好的名字取自中国古代昆仑神话。神话传说昆仑山上有增城九重,意思说增城是昆仑山上层层叠叠的仙城,有九重之高,县名"增城"由此得来。
增城市有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历史上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丰富多彩,不少仕宦文人,曾留下不朽篇章。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路经增城时,曾写有《宿增江口示侄孙湘》两首诗,流传至今。邑人中,北宋进士古成之著有诗集传世。南宋进士、军事家、政治家崔与之以诗词著名,有“粤词之祖”的称誉,著有《菊坡全集》。宋代进士陈大震于元大德八年(1304)著有《南海志》,其残本为广东现存最早的志书。度宗咸淳七年(1271)进士李肖龙,在百花林石壁题诗,是迄今唯一发现的宋代诗词真迹。明代进士湛若水是闻名国内外的教育家、理学家、诗人,遗著有《湛甘泉集》30多卷。明代进士胡庭兰,亦以从事教育著名,著有《相江子集》。清乾隆进士湛祖贵,著有《红荔山房诗稿》。进士赖际熙,著有《荔坨文集》。
增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年均气温21.6℃,年均降雨量1869MM,适宜于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是著名的荔枝之乡、鱼米之乡。境内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市区众山环抱,一江穿城。南部属美丽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拥有蕉石岭、大封门、南香山、金坑等9个森林公园和自然生态保护区,是广州东翼的“绿饰”。也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中的绿洲。
增城旅游资源丰富,“荔乡仙境”旅游形象深入人心,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别具特色的荔乡风情和水乡景色美不胜收。何仙姑家庙、千年盘龙古藤、凤台揽胜、万寿寺、古海遗踪、正果佛爷寺、雁塔、凤塔、瓜岭古村落等名胜古迹吸引众多国内外游人的目光;增城宾馆、百花宾馆、太阳城大酒店、新好景大酒店、华侨酒店、凤凰城酒店、凯旋门大酒店、挂绿园酒家、挂绿广场购物城、新塘(国际)牛仔服装城、增城广场等旅游服务设施使游人流连忘返;南华、仙村、荔湖、紫云山庄等多个高尔夫球场让游人挥杆自如,尽享阳光、空气和绿地之乐趣;增城荔枝文化村、百花山庄度假村、白水寨风景名胜区、锦绣大封门、何仙姑旅游风景区、金荔苑农业生态园、谷丰园、蕉石岭森林公园、兰溪荔枝沟、朱村丝苗米生产示范基地、盈园等生态休闲度假之地令游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荔枝节、仙姑诞、龙舟节、佛爷诞、仙姑得道诞、畲族风情等民间民俗和荔枝文化旅游节、菜心美食节、登山节、牛仔服装节让游人尽领非凡热闹。
增城,是著名的“荔枝之乡”,境内挂绿荔枝闻名世界。增城栽培荔枝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品种繁多,分布亦广,元朝时增城荔枝已饮誉岭南。明末清初,挂绿荔枝被列为朝廷贡品。挂绿荔枝甜如甘露,味胜幽兰,晶莹似玉,爽脆如梨,浆液不见,去壳怀之,三日不变。清初诗人李凤修如此形容:“南州荔枝无处无,增城挂绿贵如珠,兼金欲购不易得,五月尚未登盘盂。”因此,挂绿荔枝已成为增城的象征。增城境内现种植荔枝60多万亩,规划建设四条荔枝走廊和二个荔枝世界,五千亩以上的荔枝园达10个,上万亩的荔枝园5个。荔枝品种多达52个,除增城挂绿、水晶球等特优品种外,优良品种还有桂味、糯米糍、妃子笑、犀角子、雪怀子等10多个。荔枝成熟期较早与最迟的品种相隔4个月,达120多天。荔枝节(6月中旬至7月中旬)始传于明末,沿袭至今,是增城的传统节日。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增城连年举办荔枝节,邀请海内外宾客品尝荔枝,洽谈经贸,交流文化,场面浩大,盛况空前。
增城,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一仙一龙,一佛一凤,一将一相,一巫一术,仙即何仙姑,龙即宋代进士李肖龙,佛即正果牛仔宾公佛,凤即宋代进士廖金凤,将即南宋振国大将军石文光,相即南宋右丞相崔与之,巫即南宋道士杨柳清,术即南宋术士钟法进。在八大名人当中,何仙姑首推名人之首。八仙故事源远流长,深受民间喜传乐颂。何仙姑,增城小楼镇仙桂村人。现何仙姑家庙、亚洲古藤之最——盘龙古藤、西园挂绿、荔枝生态主题公园——盈园等景点,都留有何仙姑的仙迹。牛仔宾公佛,增城正果番丰人。宋皇正果寺年间在正果瑞山成佛岩得道成佛,后人移其肉身塑制佛像,并修建正果寺以纪念,驰名遐迩。增城是荔枝之乡,因有一仙一佛,故把增城旅游形象定位为“荔枝仙境”。
在增城,游客可以品尝到最好的荔枝、丝苗米和繁多的荔乡特色美食;呼吸到清新空气,领略到秀美的自然生态风光和日新月异的城乡风貌;体悟到荔乡人民的热情好客。无论是休闲度假或旅游观光,你可以感受到一种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相互交融的和谐、协调与雅致。

H. 有关增城市的历史典故

增城市,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是广东省设置较早的县之一,建县至今已有 1800 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三,四千年,这里已有人类居住。西汉时期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于人口不断繁衍,建制相应扩大,东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划番禺、博罗两县部分地区建立增城县。当时南海郡辖下只有六个县,因增多一县,故名“增城”。据唐《元和郡县志》云:“昆仓山上有阗风、增城,盖取美名也。”增城有美好地方之意。 1993 年 12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全市总面积 1615平方公里,人口80万。另有华侨港澳同胞 27 万余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现辖有荔城、增江、新塘、石滩、中新、朱村、派潭、正果、小楼等9 个镇(街),市政府驻地荔城。

历史沿革

距今4000多年前,在增城县境内金兰寺村有新石器时代居民点。

据《禹供》记载,上古时全国分为九州,增城地区属扬州。

春秋时,增城属百越地。

战国时,增城境内称杨越地。

秦始皇33年(前214年)设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

前汉,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后汉始设增城县。据明清两代《增城县志》载:“后汉建安六年(201),析番禺地置增城县”。自乾隆起,多部县志按语均说:“《后汉书·郡国志》曰:‘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国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属国比领郡者六,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候国千一百八十’,并不言建安立县之事。《宋书·州郡志》亦只言:‘增城令,前汉无,后汉有’。与《文献通考》同。旧志俱言县始建于建安六年,不知何据,俟再考。”

根据“前汉无,后汉有”,《后汉书·郡国志》户口断限于永和五年(104),当时南海郡辖七县已有增城县在内,参与研讨的历史、地理学专家认为:增城建县最迟为后汉永和五年。

晋及南朝宋、齐时,增城属广州南海郡。宋元嘉中析增城绥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区置绥宁县,梁代又复并入增城县。

梁、陈两朝移东宫郡置于增城。

隋开皇九年(589)撤郡改州,增城属广州。仁寿元年(601)广州改为番州,增城属番州。大业三年(607)改番州为南海郡,隶扬州。增城属南海郡。

唐武德四年(621)改郡为州,增城属广州。天宝元年(742)广州复改为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南海郡复改为广州,增城属广州。

南汉时,广州改称兴王府,增城属之。

北宋开宝四年(971)平南汉,恢复广州,增城属广州。开宝五年东莞县并入增城县,次年回复东莞县建制(见《宋史·地理志》、《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

南宋祥兴元年(1278)广州改称翔龙府,增城属之。

元至元十五年(1278)增城属广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广州路改为广州府,增城属广州府。

清代增城仍属广州府。

民国元年(1912)裁府,增城属粤海道,后直属广东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增城属东江专区,1954年划入粤中区,1956年改属惠阳专区,1958年与龙门县合并,仍称增城县,先后属广州市、佛山专区,1961年又与龙门分开,属惠阳专区(后改称惠阳地区),1975年划归广州市管辖,1993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由广州市代管。

文化、名人

增城市有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历史上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丰富多彩,不少仕宦文人,曾留下不朽篇章。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路经增城时,曾写有《宿增江口示侄孙湘》两首诗,流传至今。邑人中,北宋进士古成之著有诗集传世。南宋进士、军事家、政治家崔与之以诗词著名,有“粤词之祖”的称誉,著有《菊坡全集》。宋代进士陈大震于元大德八年(1304)著有《南海志》,其残本为广东现存最早的志书。度宗咸淳七年(1271)进士李肖龙,在百花林石壁题诗,是迄今唯一发现的宋代诗词真迹。明代进士湛若水是闻名国内外的教育家、理学家、诗人,遗著有《湛甘泉集》30多卷。明代进士胡庭兰,亦以从事教育著名,著有《相江子集》。清乾隆进士湛祖贵,著有《红荔山房诗稿》。进士赖际熙,著有《荔坨文集》。

建国后,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增建大批文学设施,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城乡文化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至1993年,全市有文化事业单位11个,工作人员214名;增建的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档案馆、影剧院、电视台、游乐园等公共设施建筑面积共39335平方米;文艺作者1000多名;创作现代内容的各种文艺作品1. 5万多篇,发行量905.4万册。

增城历史名人有崔与之、湛若水、李肖龙、胡庭兰、伍来成等。崔与之,增城中新镇坑背村人,官拜右丞相,是南宋著名的拔乱治国能臣、政治家、军事家、是岭南第一个由太学生考上进士的人,史臣称他“与张九龄齐名异代,诚吾广百世师表也”,是“岭南五杰”之一。现留有凤凰山菊坡亭、崔与之古墓、中新坑背连塘古建筑群、崔太师祠古迹。

湛若水,增城新塘人。官历翰林院修编,国子监祭酒,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是明朝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湛若水是广东著名学者江门学派创始人陈白沙的弟子,他提出的“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思想体系,在我国学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留有湛若水、湛公祠街等古迹。

李肖龙,增城龟峰铺(今荔城镇龟峰里李屋)人。咸淳七年(1271)中进士,初任赣州司户,累官至朝议大夫,到元朝即不做官。所著有《易传》、《五教编》、《崔清献公言行录》、《见闻录》等。

胡庭兰,增城县胡屋人。嘉靖二十二年(1543)应乡试,荐为第一名,但因策论中有讥讽执政者之语,被御史罢去。到嘉靖二十八年再试中解元,次年中进士。嘉靖三十五年夏,出任提督福建学政。时倭寇扰福建,庭兰受命抗倭立下大功。庭兰晚年在凤台书院主持讲学,融合王守仁、湛若水学说,著有《诗意讲意》、《相江子集》。庭兰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晚年倡建城南雁塔。一生操守高洁,为官二十年不染指俸外一文钱。卒年75岁。

伍来成,增城新塘沙贝村(今新何村)人。原是新塘火车站工人,大革命时期,积极参加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增城第一个中共组织新塘支部的书记。时值省港大罢工期间,他带领支部成员在工农群众中积极活动,建立了粤港澳同德工会新塘分会,传播马克思主义,支持省港大罢工,支持广东国民政府北伐。1943年在东洲河面以船渡抗日人士过河时被日军枪击负伤,不治去世,时年44岁,建国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I. 广东省惠州市的历史介绍。

惠州,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缚娄古国在罗浮山下的东江之畔开创岭南文化之风气。

市境内上古时期已有人类,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产、生活的遗迹和遗物。博罗葫芦岭、苏屋岗、何屋岗等贝丘遗址,出土石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饰有绳纹、方格纹、云雷纹、夔纹等纹饰的夹砂、泥质陶片。

根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们就已经在惠州境内的东江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惠州的远古文明。

先秦时期属南越范围。春秋战国时期,惠州一带的文化已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并与中原文化息息相关。在博罗散屋村出土过一组大小相近、形制、纹饰相似的7件青铜甬钟。

博罗的苏屋岗遗址曾采集和出土了青铜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纹为特征的印纹陶器,在其附近还出土过两件战国青铜编钟。

据史料记载,在今惠州市区及博罗北部一带,战国时期曾出现过一个名叫“缚娄国”的小国,但不久即在诸侯兼并战争中消失。21世纪曾挖掘出规模较大的“缚娄遗址”。

两千年来,先后有400 多位历史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这其中包括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中国古代医学家、化学家、将道家学派宗教化的重要人物葛洪,一代文豪苏轼等等。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此领导过革命活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在此指挥过国民革命军东征战役。

近代史上惠州更是涌现了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革命先驱,以及中国现代音乐奠基人之一的廖尚果、廖辅叔等文化名人。

(9)增城历史文化名人扩展阅读:

惠州历史名人:

1、叶梦熊

叶梦熊(1531--1597),字男兆,号龙塘,改龙潭,又号华云。明代广东惠州府城万石坊(今属惠城区)人。

嘉靖四十四年中进士,历任赣州知府,安庆知府,浙江副使,永平道兵备,山东布政使,巡抚贵州、陕西、甘肃。

因战功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升任兵部尚书,转南京工部尚书,是惠州明代著名的三尚书之一。

2、廖仲恺

廖仲恺(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男,汉族,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

广东省归善县陈江镇鸭仔埗乡窑前村人(现广东省惠州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祖居广东梅县程江镇,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擅长诗词、书法,著作编为《廖仲恺集》、《双清文集》上卷。

3、叶挺

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州客家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军事家。

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

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1946年4月8日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1989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惠州

阅读全文

与增城历史文化名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