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历史是如何发展的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B. 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怎样的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
C. 如何推动历史发展如何阻碍历史发展
首先历史是个人不能左右的。个人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而促进历史进步。思想停留在过去,不思革新,会阻碍历史发展。
D. 中国历史发展是怎么进行的
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在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游牧民族的互动过程中进行的,历代中原王朝面临的共同危险,即来自北方(西北、北方、东北)游牧民族的持久威胁,也就是传统所谓的“边患”,“防虏”成为历代边疆经营的中心任务。
勒尼·格鲁塞在其名著《草原帝国》中曾指出,在欧洲、小亚细亚、伊朗、印度及中国都早巳达到同一物质文明阶段后,“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地带曾经摆脱了这种运动。这就是那伸展于欧亚大陆中部和北部的一条长方形的领土,草原地带。它从满洲边界直至布达佩斯和西伯利亚森林,是在它的北方边缘延伸着。在那里,除了一些孤立的小方块土地以外,地理条件不允许农业生活的发展,把居民们限制于永远过着畜牧的生活、游牧生活;在几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末期时的生活还存在于其余的人类中间。更有甚者,这些部落中的一部分,即森林地带的部落,还停留于马德林式猎人的文化阶段。因此,草原和森林地带遂成为野蛮人生活的保留地”。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了公元1500年以前世界文明史的进程后也指出,自从人类进入第一个文明时代——古代文明(前3500年~前1000年)开始,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各文明中心,就已面临游牧民族入侵的持久威胁。原因是:“在地处大草原西部的印欧各族和地处大草原东部的蒙古一突厥人之间,有一条最早的分界线,这就是阿尔泰山脉和天山山脉。这条分界线以东的大草原,地势较高、干燥,气候通常也更恶劣……这一地理上的不平等造成相应的历史上的不平等。即出现一个持久的、影响深远的、由东向西的民族大迁徙……只要有机会,它们就不时地侵入中国。”所以,他认为,1500年以前人类历史几乎是游牧民族在“自然法则”支配下南下,对南方诸文明帝国压迫以至于征服的历史。
中国境内北方的高原和草原,恰恰是欧亚大陆游牧民族生存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匈奴、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几个在世界古代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民族,都在这一地区生活过,使这里成为少数民族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中国历史上的紧张状态正与这一大背景息息相关。从公元前4世纪末开始,草原部落中就不时会出现一些强大的集团,“胡骑南下”,挺进和占据这一地区,并大规模地扑向中原,给中原王朝造成巨大压力。比如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有秦、汉与匈奴的对抗。魏晋时是所谓的“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轮番进入中原。到了南北朝和隋唐,则有突厥、回纥、吐蕃相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隋唐二代边疆经营中的首要问题。此后,则有契丹、女真、蒙古、满族从其在北方和东北的原居住地崛起。可以说,游牧民族此起彼伏,由秦汉时的“寇边”到后来据有半壁江山,甚至入主中原,一直是历代中原王朝面临的威胁。所以,历代中原王朝无不苦于北部边疆问题。正如汉代的扬雄所说:“北地之狄,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制”,即使边疆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实现了大一统,但因为亚洲内陆游牧民族的迁移不定,新人居其发祥地的游牧民族,会重新构成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中原王朝仍面临着所谓的“防虏”问题。对此,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指出:“在历史上,最威胁中国的是北族。他们和中国人的接触,始于公元前4世纪秦、赵、燕诸国与北方的骑寇相遇,至6世纪之末五胡全被中国同化而告终结,历时约1000年。其第二批和中国的交涉,起于4世纪后半铁勒侵入漠南北,至10世纪前半沙陀失却在中国的政权为止,历时约600年。从此以后,塞外开发的气运,暂向东北,辽、金、元、清相继而兴……这三大批北族,其逐渐移人中国,而为中国人所同化,前后相同。惟第一二期,是以被征服的形式移人的,至第三期,则系以征服的形式侵人。”
因此,建立稳定的边疆秩序,有效对付游牧文明的流动性格以及大草原兴衰无常、充满变数的政治形势,是中国传统边疆经营艰巨而经常性的任务。因为,尽管中原王朝与境内周边游牧民族的关系是一国之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但强大的边疆民族政权的存在,对中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安定,对大一统局面都是最严峻的挑战。中央政府如不能有效抵御或反击来自这些游牧民族的威胁,保护边疆,则中央的威信势必难以维持,大一统的政治秩序就面临动摇和被打破的危险。所以,防御游牧民族的袭扰,解除其对边疆的安全威胁,将其纳入大一统政治秩序的支配,成为历代大一统帝国边疆经营的主要任务。
对于这种游牧民族周期性南下的现象,从历史上以来就有不同的解释,这些意见归纳起来不外有以下几条:一是认为游牧民族“虏性狼狠”。如唐朝史官在《晋书·刘曜传》中有一段“史臣曰”就非常典型:“彼戎狄者,人面兽心,见利则弃君亲,临财则忘仁义者也。投之遐远,犹惧外侵,而处之于封畿,窥我中衅”;二是归之于气候变化或地理环境因素;三是认为草原地带人口的过度膨胀威胁到游牧民族的生存,使其不得不向外扩张;四是认为缘于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贸易受阻,如林恩显先生就认为“北亚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一切行动动机,多数出于经济上的需求;而农业朝廷对北亚游牧政权的要求,则多属于政治性”;五是认为掠夺对游牧民族有利;六是认为游牧贵族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而发动战争;七是认为源于双方的文化隔阂和冲突。这些观点有的从人性论出发,有的归之于地理环境或文化,有的归之于经济贸易,但基本上只是道出了现象而未触及本质。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自然条件通过对生产方式的制约进而影响到经济结构和社会行为。“中国政治生活一直受‘夷狄’影响主要是因为地理环境所致——草原与农耕地区紧紧地连在一起,不可避免地存在与地理上的不同相适应的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亚洲腹地草原于燥,没有河流流入大海,不可能从事大面积农耕。西藏高原和蒙古草原缺乏充足的水资源,因而人口稀少。这些‘夷狄’所居住的地区大约是中国面积的两倍,但人口不可能超过中国人口的四十分之一。”所以,游牧经济与定居农业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存在的极大反差,生产力技术构成的低下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单一,内部转化产品途径的过于狭窄,使得他们的周期南下成为草原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于是,“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创造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也就是说,游牧经济对农业经济的依赖性刺激游牧民族向农业区掠夺,而经济上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又增加了其劫掠的欲望,“于是这种人文地理上的问题变成了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游牧人民定期性向农业区域侵犯便成了一种自然法则”。
历史上某些时期,中原王朝固然可以凭军事实力或行之有效的战略,扼制边疆地区游牧民族的袭扰,或与之达成和解,解决“边患”,但这仍然只是暂时的,因为,“人文地理上的严酷法则在继续起着它的作用。假使汉化了或波斯化了的汗王们没有被当地居民的反击,逐渐地或突然地淘汰了的话,却有新的部落出现于他们的边境;那些出现于草原深处而还在忍受着饥饿的部落把他们的堂兄弟只看作是一个暴发的塔吉克人或一个拓跋人,一个波斯人或一个汉人,他们重新开始不利于他的同样的冒险行动。这种冒险行动几乎常常是成功的,同样一个调子在一千三百年间,因为从匈奴人据洛阳到满族进入北京恰为一千三百年,重弹了几次”。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游牧民族相对于农业民族的军事优势。作为“马背上的民族”,游牧民族行军作战固然骑马,平时也“逐水草而迁徙”,如此,日常生活也就如同行军打仗。严酷的自然环境又磨练了其人“耐饥冻,习劳苦”的性格。因为,“游牧生活要求游牧人较之定居的绿居民,要具有更强健的体魄,同时它也要求游牧人比定居居民具备更加独立的意识。因为这可使游牧者在危急关头敏捷地做出判断,采取主动。这对于被束缚在无休止的农业劳动中的定居者来说,几乎是无法想象的。在争夺牧场、部落内讧以及血亲复仇的战争中,游牧者自然地形成了侵略的本性,这种侵略本性,再加上他们对定居社会产品的需求,使游牧者经常对自己的邻人进行掠夺。这些掠夺的习性以及他们所带来的毁灭,使游牧者得到了天生蛮夷的称号”。马背上民族的这种空前的灵活机动性和善战在向中原进犯中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因为狞猎和牧马职业,是以箭术和骑术的技艺为先决条件的,而对于为了短期战役招募来的没有受过长期训练的农民或绿洲居民战士来说,要具备这些技艺则是不可能的”。因而,习惯于游牧生活的民族,在军事战术上超过农业民族的步兵,能够很容易地征服人口更多且文明水准远远高于自己的民族。
此外,原始的部落组织更增强了其军事力量。游牧帝国不像中原农业帝国行政与军事分离,其军事组织与行政组织(氏族部落体制)是合一的,成年男子无疑都是部落的战士,所谓全民皆兵。部落首领平时组织部民游牧狩猎,战时即为军事长官,便于动员,能够做到“指麾而令从”。投降匈奴的汉人中行说与汉朝使者辩论时就说,匈奴军政合一的优点在于“约束径,易行;君臣简,可久。一国之政犹一体也”。可见其部落组织也就是军事组织,基本不存在向战时体制转变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全力以赴地投入战争。以农业立国的中原王朝虽然社会经济发达,但同时社会结构复杂,国家力量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所分散,军事动员复杂而困难。同时,定居的农业经济难以承受战争的巨大负担,旷日持久的战争对社会造成的是破坏性的影响,比如,没完没了的兵役使农民难以忍受,并影响到农业生产,军队数量的无限制扩大又会增加纳税者的负担,使农业经济不堪重负,从而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历史上,因频繁发动边疆战争而导致亡国的王莽、隋炀帝等,给后代统治者留下的是不尽的教训,所以,游牧民族在同中原王朝的战争中往往居于主动,而中原王朝的边疆经营却有着先天的困难。
E. 人类历史会如何发展
那么诸多不同因素,什么因素起对于历史因果脉络的作用更大呢?我觉得吧,一般来说是人无法或者难以改变的因素,可以看做是相对恒定的因素。那么作为人类本身的历史,可以把这看做是常量,难以改变的量。而其它的因素,相对来说就是变量。也就是说,这些常量可以改变变量,但变量却难以改变常量。这样说来,诸如自然环境,还有人本身生理和心理的因素等等,对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间来说,都是难以改变的常量。
人类自身的历史,多数时候都是改变一些变量,去适应这些常量,于是导致了不同的生产和生活的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生活的结构,产生了不同的习俗经济乃至法律政治思想文化等等。这些一环扣一环,上与下之间是作为受生的因素而存在。一般来说被受生的因素,是某种已经形成的稳定的生活生产的社会,维持这种社会稳定运行的因素,是对这种社会更精辟的描述。但是,这些因素,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不如自然和人性因素稳定),由上一因素受生后就具有自身一定的惯性,并不会马上因上一因素改变而马上改变。所以可以看做是比自然和人性本身因素次等重要的因素,同样影响着历史因果的发展。历史由许多不同因素互相影响着,各自有各自大小不同的作用。
由此看来,历史如何发展,是有诸多不同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因素越多那么就可以说社会越复杂,社会越复杂就越来越趋于混沌的体系,越来越难以名状其中的因果脉络(多体问题)。身在其中人,更是难以准确预料将来会如何发展。只是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用心观察历史,还是可以发现一些历史因果脉络的存在,但难以说某某因素一定会决定了历史将如何如何发展。(详见此文)。
比如说,苹果熟了会因为万有引力而落在地上。但是在掉落过程中除了这个稳定的影响因素外,还有很多偶然因素存在,所以你不可能完全预知苹果具体将会在何时掉落在何地。也就是说,历史事件之间虽然存在因果关系,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许多无法被认识清楚的偶然因素,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历史变得混沌,起始点微小的不同而导致结果却又巨大的不一样。所以虽然有因果的脉络存在,但你无法说某一存在于时空中的结果是必然会如此。只是由于某些更稳定的因素存在,在历史因果脉络中,可以产生更明确的,相对更重要的作用。由此,虽然无法知道历史必然的结果,但是可以对结果大致描述其可能存在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历史的脉络。这些历史脉络被人发现,只是可以更方便人们去认识历史,让历史不再混乱不堪的被人去认识,那么人们就能从历史中获得某些益处。但这本身,并不能让历史学家成为占星家或者预言家。
实际上,我们所认识的历史,只是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残留到现在的诸多遗迹而已。真正的历史已经随时间而消逝,我们是无法回到过去对其加以认识。人通过自身的理性是可以对这些残迹加以理解,得出某些结论,也就是历史发展的一些脉络。但不能由此说,某一种或者几种因素,就决定了历史一定会如何如何。所以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就算人类历史本身存在某种因素必然导致某种结果,但由于历史本身已经消逝,所以这本身也是无法被人类所认识的。我们只是认识的历史残迹而已,这些残迹由历史学家重新构建出以往存在的历史因果脉络或者模型。历史的因果脉络或者其模型,并不等于以往真正发生过的历史,这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由人根据历史残迹重新构建的框架而已(庄周梦蝶)。
人除了自身理性之外,还有情感道德观以及自身利益等主观性的东西影响着人,这些多少也会对历史研究者产生影响。如果说能从历史因果脉络中,总结出某种看似必然或者一定可能性上的“客观规律”,但是研究者的主观性的存在,让所谓客观规律一定程度上要有所打折。虽然如此但是这种“规律”还是可以用来唬人,用这种“规律”所具有的“客观性”让许多人信服,从而改变历史的发展进程,达到自己“主观”的目的。我觉得吧,如果做的好,一定程度上有其能让人信服的过硬的客观道理,这就是一种比较高端的“影射史学”。如果做的太低端被人一眼看穿,那这种研究也就把历史弄成了橡皮泥了。虽然这两个词看似都在贬低历史研究,但是人通过自身各自不同的主观性,来发现历史可能存在的各自不同的多样客观性,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F. 中国历史是如何发展的
中国上古来的春秋战国是一次自思想大爆炸,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从秦汉到清朝,中国的封建制持续了两千多年,为什么那么长呢,因为中国的封建制是中央集权式,是愚民政治,所以很长。
另外,从春秋战国的犬戎到汉朝以后的匈奴、到宋的契丹、金、蒙古、还有明朝的蒙古、后金也就是清,中国从有历史记录以来就是和北方西方的游牧民族作斗争的奋斗史。
从南北朝到唐末五代十国,汉族已经和游牧民族完成了大融合,杨坚好像有好几个老婆都是胡族,李世民有半个匈奴血统。那个时候姓宇文、尉迟、慕容、拓跋等等的都是胡姓。
隋朝杨坚治国相当厉害,他挣的钱到李世民的时候还没有花完,唐代到了郭子仪以后就不行了。而且汉代到唐代都是世家体质,有些大家族很厉害的,世家的人认家不认国。到武则天才基本上全灭。
宋代是有史以来最终是经济的朝代,思想先进,不鄙视商人,比后来的明清都好,但是不重视军队,中央集权也比较厉害,基本上皇帝好就全国好,皇帝差全国都差。
元代就是蒙古族奴役汉族甚至全天下的时候,元代甚至下发过六姓诛杀令,把姓赵、刘、李等大姓的人都杀死。
明朝就是朱元璋定的军队卫所制害了自己,让后金占据中原。清朝愚民政策无与伦比,导致中国到现在还受害。
G. 中国历史各朝代是如何发展的
朝代简介
夏朝: 约前2146-1675年 安邑 山西夏县 禹
商朝: 约前1675-1029年亳 河南商丘 汤
周朝:
西周:约前1029-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武王姬发
东周: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476年
战国:前475-221年
秦朝:前221-207年 咸阳 陕西咸阳 始皇帝嬴政
汉朝:
西汉:前206-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新朝:9-23年 王莽
东汉:25-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曹魏:220-265年 洛阳 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
蜀汉: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孙吴: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权
晋朝:
西晋:265-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
南朝:
宋: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齐: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萧道成
梁: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萧衍
陈: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魏: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阳 河南洛阳
东魏: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
唐朝: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
后梁: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晃
后唐: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947 汴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950 汴 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951-960 汴 河南开封 周太祖郭威
宋朝:
北宋: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1279 临安 浙江杭州 宋高宗赵构
辽国:907-1125 皇都 辽宁 辽国耶律阿保机
大理: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西夏:1032-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金国: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 北京
开封 河南开封
元朝: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1616-1911 北京 北京 清世祖福临
中华民国:1911-1949 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49- 北京
H. 历史是怎样发展的
首先,历史敏感地依赖于出使条件。这包括作为历史主体的民族的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社内会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容系,生产条件以及自然地理条件等等。
其次,历史再起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分叉点,在那里,历史由多种可能的选择,而微小的条件变化,个别的人物和事件会极大地影响和决定历史的走向。在不同的时期和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
其三,在多数条件下,个人和人群对历史的影响是极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些企图操纵历史的个人或群体,会有一种无力的感觉。
其四,历史的运动服从一些客观规律,但在整体上,服从自组织和混沌规律。
历史的发展是多因素的,复杂的。有着各种的交叉影响。自然地理以及地缘环境,贸易,移民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历史的进程,有时还会左右历史的方向。
在西方资本主义崛起后,世界历史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