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爱弥儿历史意义

爱弥儿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1-02-10 04:06:52

⑴ 学前教育史论卢梭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反封建的勇猛战士。卢梭在教育方面的代表作是《爱弥儿》,通过这部名著,卢梭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教育作了猛烈的抨击和无情的揭露,阐发了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难免有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性,而且他的观点非常激进,但应该指出,他在与封建教育的搏斗中提出的新教育理论,为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这种人实际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这种思想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卢梭对此进行了论证,他将教育理解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激的观点,但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他的论证初步触及遗传、环境、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问题。
从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了劳动教育,视劳动教育为培养新人不可缺乏的途径,希望儿童通过参加生产劳动,不但获得劳动的知识技能,而且培养起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热爱,这些思想不但在当时是进步的,今天也仍有意义。
关于智育,卢梭认为让儿童学习的知识要有用处,应是儿童的智力所能理解的;在他看来,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发展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好奇心和兴趣;他提出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教学、发现式教学等等。综观卢梭关于教学的论述,其中虽不免有片面、偏颇之处,但也包涵着不少真知灼见。
卢梭反对封建文化,他根据自然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在12岁以前要远离封建文化的影响,不要学习书本知识,而是进行感觉教育,让儿童在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感觉器官。卢梭的感觉教育把发展感官与读书学习截然分开,当然失之偏颇,但他站在唯物主义感觉论的立场上,强调感觉训练,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详细论证了外感官教育的意义、内容和具体方法,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其中很多见解仍有益于今天的教育实践。

⑵ 卢梭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哲学方源面
在哲学上,卢梭提出“天赋人权说”,卢梭天赋人权的思想最早在美国独立宣言中体现。
政治方面
描述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契约论》是卢梭最重要的著作,其中开头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
教育方面
在《爱弥儿》中体现的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
文学方面
卢梭对文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里面,在这本小说里卢梭描写了美丽的田园风光、风土民情、自由的思想、浪漫的爱情……对后世浪漫主义小说的发展有很大促进。

⑶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什么是教育哲学思想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自然教育是教育哲学思想。

该书是一本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书中以富家孤儿爱弥儿为主人公,论述了男子的教育改革,批判英国旧教育的荒谬腐朽,并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

并且借爱弥儿未来妻子苏菲的教育,论证了女子教育的革新。全书反映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述性善论。其思想对后世许多教育家都有启发和影响且本书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系统提出了新的儿童教育观,从而在教育史上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3)爱弥儿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一、作品内容

该书共分五卷。前四卷以爱弥儿为主人公,提出儿童成长的自然的重要时期,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第一卷,着重论述了对两岁以前的要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

第二卷,着重论述了对2岁~12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论述了对12岁~15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第四卷,着重论述了对15岁-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

第五卷,以苏菲为范例,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样板,同时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也进行了论述。在这部著作中,卢梭把自己描写成一个理想的教师,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闻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二、作品思想

从《爱弥尔》中,可以看出,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自然人,即他所谓的“依照自然的顺序”“信任自然”“以自然为唯一的圣经”“遵从良心者即是遵从自然”。

这里所说的自然是绝对自由、平等而善良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人的生命才能提升到最高境界。卢梭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他们的能力及器官的内部发育,教育能够使他们的头脑不停地活动,使他们的天赋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

这种强调人类内在本性发展,并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点,是卢梭教育学说的重点。卢梭的自然主义以儿童为出发点,旨在培养儿童的身心及本性,即让儿童过着儿童应有的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的儿童时期对他的一生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不能用各种枷锁东缚儿童,阻碍他们自然本性的发展。这是卢梭的根本立场,也是他独具思想的教育学说的重要原则。

基于此,卢梭提出了“直观教育”。“直观教育”,即直接教育,使儿童们接触到的直观事物与他们应该学习到的观念保持一致。卢梭认为12岁以前儿童的知识只限于感觉范围,还没有悟性;12岁以后才有理性的发挥。

卢梭强调要儿童从客观的事物中去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直观教育”目的就是依据具体事实教导儿童,使外部的知识和儿童内在的认识能力完全一致。卢梭认为应该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予以适当的教育方式,以免超出儿童的接受能力。

他指出《鲁滨孙漂流记》是实施儿童教育最理想的教材。他说:“教育儿童并不是要读文学名著,而是要认识自然,感受自然。”即通过阅读自然书籍了解外界知识,而不是以抽象的文字、语言去获得知识。

⑷ 结合卢梭的《爱弥儿》谈谈二十一世纪的人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

在看卢梭的《爱弥儿》之前,我正在重读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书中创办“巴学园”的小林宗作校长看来深受卢梭的“自然教育”的影响,他们的教育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早在十八世纪的卢梭,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他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提出了“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然发展”的自然教育理念,是以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据儿童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
十九世纪初期,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以她童年时代亲历的“巴学园”向我们展示了小林宗作校长的“教育理想”。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纵观当今教育现状,深思而忧虑: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国的教育病了!这不是我的妄言。我们安庆的沈天鸿先生说:“认为中国教育没病的人有病……”我很认同。可见这病是人人自知的,是病入骨髓的……
从几千年的科举制到应试教育,到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这是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也是教育的觉醒。但这顽疾却让我们举步维艰,步履阑珊。科举制选拔的是只为做官,光宗耀祖的奴才,是统治者对读书人的笼络与控制。科举制推动的是大部分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应试教育造就的是一批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只会臣服,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臣民;而素质教育呼唤的是具有艺术科学双翼的丰富知识,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完整人格的公民。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一起共称为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座里程碑。如果说阅读卢梭这本教育论的过程是一次思想盛宴的话,那么我对当前中国教育的反思将是一次教育思想的整理与升华。也理解了为什么有人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
读卢梭的《爱弥儿》,让人不时掩卷回味:处处蕴涵着真知灼见,闪烁着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最让人称奇的是,卢梭的儿童教育观,至今仍散发着绚丽的光芒,让人不得不惊叹卢梭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内涵。
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长得并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情感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情感的替代他们,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是让世俗功利吞噬纯真与童心,还是将人性的美与自然刻在心灵;是用规则标准锁住想象,还是呵护孩子的身心自由……今天的选择就是明天的后果,我们没有权利剥夺孩子的天赐财富。
卢梭认为“在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他不在于教学生以道理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你开头什么都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你必须锻炼他的身体、他的器官、他的感觉和他的体力,但是他的心闲着不用,能闲多久就闲多久。”这种消极的教育观近似于我们的先哲老子“无为”的智慧。无为并非不为,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事先有完美的设计,靠习惯的力量或者是精神机制的力量驱使他自动、自发的进取有为。
而现在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们却让孩子一刻都不能闲着,自己也不闲着。有多少父母天天陪读、伴读,他们熬白了头发,熬弯了腰,但做子女的并不领情。正如高尔基所说:“单单爱孩子,这是连母鸡也会的事,可是在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在教育上,我们每位父母都要借鉴卢梭的“自然教育”、老子的“无为”思想,要掌握无为而教,要学会无为而教、善于无为而教。
我们要把儿童看作儿童。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相信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卢梭说:“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地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
卢梭所提倡的自然教学是以儿童天然的好奇心和探求本能为基础的,是遵循和提升儿童本性的教学方式。换句话说,“发现”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冲动,而非外部强制的,发现是舒展儿童天性的教育。在卢梭的《爱弥儿》中,爱弥儿通过日常的交往学习语言文字;通过观察日升日落学习天文;通过在森林中辨别方位学习地理;通过在生活中运用磁铁学习物理......这些给教师带来什么启示?但是,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看到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况,很大一部分事情都是家长和老师帮孩子决定的,当然这在孩子尚没有能力决定之前是无可厚非的,但一旦孩子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且自主地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喜好及厌恶时,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给予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剥夺他们的这一观察与发现的权力。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劝慰家长和老师,让孩子们接受大自然的厚礼,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然而,看看我们的基础教育,我们的学生整日坐在教室里啃课本,做《标兵冲刺》、《状元测试》…….一切为考试,考什么教什么。一切为分数,社会需要什么,学什么。给学生排名,给教师排名……重智育,轻德育,重文化学科,轻艺术自然等学科。强调结果轻视过程,而忽略了人的心灵需求,人生目标、人生意义和价值。
卢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急功近利的教育让我们造就了一些严重的精神缺钙患者。让我们背离了教育的本真: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培养的是科学高端的精英人才,而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高人格的公民!培养对自我发展和社会负责的人!是崇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谐发展的、艺术化的教育。当制度不足以约束权力,当教育不能抚育良知,当文化失去自由与创造,就意味着一个社会从它的未来中抹去两个字:希望。
我们的教育病了!是急功近利之病;是精神软骨病;是道德沦丧病;是创新萎缩病……而这药方是解除体制与高考指挥棒之束缚:我们的教育应该有“天下为公”的高迈理念;应该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风骨;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操守;应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应该有“位卑不敢忘忧国”的内在精神;应该有“无为而不为”的理性智慧;应该有“己所不欲而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

⑸ 爱弥儿在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

读完《爱弥儿》这抄部伟大的著作袭,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必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了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关心当代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把当代和未来的科学发展的绚丽蓝图呈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去触摹、体验,并初步掌握。学校科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举的思想格局。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在“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推动作用。有效地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⑹ 爱弥儿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吗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爱弥儿》】抄 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⑺ 《爱弥儿》的读后感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其实在大学期间已经粗粗阅读过,那时候对这本书就印象深刻,现在回味起来,不得不说的是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们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责任,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当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会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教师,我们的教师确实是很伟大的人,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我们虽然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请支持我们,一起来当园丁,共同携手创造更美好的园地!

⑻ 爱弥儿写作目的,主要问题,哪些书提到过同样的问题,结论是否相同

一、审 题

这是写作文首先要做好的事,否则,就会直接导致“文不对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怎样才能审好题呢?根据通常的作文题目的形式来看,一般可分为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两大类。对命题作文的审题,就是要审查给定的文章题目确定的具体要求,审清文题意图,明晰题外要求,确定“题眼”。通过审题,明确作文的内容范围、时间范围、数量范围、人称范围、处所范围等。不能超出给定的范围。对材料作文的审题,主要要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与材料的思想内容要“形影不离”,二是与作文形式的要求“丝丝入扣”。

1.命题作文
我们先重点谈一下关于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注意做好哪些事情。

确定内容范围
有的题目,对写作内容做出规定。所以,审题时,要确定题目规定的内容范围:记人的,要记什么人;叙事的,要叙什么事;写景的,要写什么景;状物的,要状什么物,等等。
二、立 意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明确文章所要反映的中心思想。文章立意,应该有提炼生活的基础,要努力把生活中某些根本性的东西反映出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努力做到正确、集中、新颖、深刻。

1.正确

立意正确是作文的根本要求。我们常听说某某的文章很有思想性,这主要是取决于作者创作立意的深刻性。一般说来,我们作文的立意都应该是积极、健康的,力求反映生活中的本质内容,要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也就是说,文章的主题,应该是大家能够认可或是积极倡导的。

三、拟 题

拟定文章题目,是写作文之前首先要确定好的事,就像我们在开始做一件事之前,要先“拿定主意”一样。文章题目能反映出写作的出发点和动机。通过文章题目,读者可以基本认清文章要表达的主题和主要内容。文章的拟题,要高度精练地概括出文章的核心内容,既要准确,又要力求生动,这样才能引人注意,激起读者的兴趣。

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拟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写作时,大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四、选 材

选材,就是选择材料。无论作什么文章,对所需材料进行选择是非常必要的。就像盖房子,一定要事先充分地考虑好该用什么木材、什么石头、什么型号的水泥、什么材质的砖等等。同时,还要精心地计算好对各种材料的用量是多少,少了盖不成房子;多了浪费,没有用处。另外,所选材料还要适当得体,有助于表现房子的结构功能和形象效果。

如果不顾一切地随意用料,最后盖成一座类似火车皮一样的黑房子,尽管结实,但肯定不会有人喜欢。同样道理,作文之前进行精心选材,目的是既能说明问题,又要生动引人爱读。

所以,作文之前,面对众多可用的材料,要适当地做出取舍,留下生动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去除一般的;要通过对重要的、生动的材料的有效组合,实现作文的目的,即用“经济”的手段,深刻地表达主题。

作文选材,应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选熟悉的材料

熟悉的材料,就是作者本人知道得很清楚,又有很深感受的材料。

材料熟悉,才能得以充分运用,驾轻就熟,使你得心应手。如果情况不熟,实质内容不清,怎么说给人家听呢?这样的材料,即使生硬地拿来用在你的文章里,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一一会显得机械、不连贯。这个问题容易理解,大家当然不愿那么做。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五)立意要巧妙
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阅读全文

与爱弥儿历史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