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文字设计的历史与发展

文字设计的历史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1-02-10 04:00:15

1. 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

汉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

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麻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先后传入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文字设计的历史与发展扩展阅读:

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乃中国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礼射”不仅贯穿与融合了华夏数千年璀璨的历史文明,而且深度影响了世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为维系和发展优良的社会秩序与生态和谐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礼”和“射”分别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古代中国的《礼记·射义》思想传入江户时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户时期射箭中的“文射”仪礼。日本现代的弓道正是将《礼记·射义》和江户时代的《射法训》一道儿奉为国之经典的。

《礼记·射义》中对射礼的性质、目的、做法之规定,就是以文射为指导思想的。

网络-中国文化

2. 字体设计的发展

中国的字体设计是在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中应运而生的。在古代,中国的字体设计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时期,在宋朝时进入黄金时代。随着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刻字用的雕刀对汉字的形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余秉楠在《美术字》一书中提到:“印刷术发明后,产生了一种横轻直重、结构方正匀称、阅读醒目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字。”宋体字在明朝传入日本以后,很受欢迎,所以至今日本人一直把宋体字称为“明朝体”,而这正是现代最通行的汉字印刷体——宋体的始祖。
清朝末年,铅字排版印刷术传入中国,字体设计进入铅字时代。这个时期的字体设计既要带有传统文化的审美惯性,又要符合铅字印刷的工艺要求,字体设计走到了转折的关口。中国印刷出版界开始研究、推出新的字体。1909年,一套楷书印刷字体诞生,该体具有浓重的汉字书法神韵。1916年,钱塘人、丁辅之等人为商务印书馆刻制了“仿宋体”,这种全新的字体兼备宋体和楷体的神韵,挺拔秀丽是其主要风格。随后,根据拉丁字体中的等线体创制的具有现代风格的黑体字也传入中国。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仿宋、黑体、楷体等现代最通行的印刷字体先后出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出版总署在北京、上海两地分别建立了字模厂和印刷技术研究所,选拔和招募了相应的专业人才(约几十人),形成了专业的字体设计队伍。1961年,北京率先完成了第一套字体“611体”(即老书宋体,用于书籍正文排版,已弃用多年)。1964年1月,北京新华字模厂字体设计室又为《人民日报》设计了正文字体“641体”(即报宋体),在设计这套字体时,参考了日本的“秀英体”,这套字体一直沿用至今。
铅字印刷是印刷走入机械化、工业化时代的标志,但在这一时代里,印刷字体设计却始终无法超越手工劳动的制约,无法摆脱刻模、铸字、捡字、排版等一系列印前繁杂工艺的束缚,每个设计师一天最多能设计3至4个汉字,设计进程十分缓慢。
1975年,由北京大学王选教授主持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史称“748工程”。1987年,方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开始在《经济日报》全面应用,中国出版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字模厂、字模、铅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一)塑造笔形
笔形是字体干变万化的可变元素,什么风格、基调的笔形,所构成的字体也必然地以笔形的风格综合体现。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字体,塑造笔形是首要关键。
笔形是构成文字中的笔画的基本形象,在笔形的创造中要善于总结、敢于想象、富于创造。如图3,同样是“创意”两个字,我们将每组字体的笔形稍作处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二)变换结构
结构是字体构成的法则,以什么法则来组建字体,在字体构成中以什么形成字体的个性特色,这都要靠结构来解决。在字体构成中,变换结构是体现字体创意表现的主要手法。 变换结构是要基于字体现有结构规律,通过创意性的变化和转换创造出各种新的结构。变换字体结构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探索:敢于打破、善于发现、多重结构、统一表现。如图4,我们将文字的位置、外形结构变换之后,文字展现出另一种效果了。
(三)重组笔形
字体的笔形犹如人类语言词汇一样,有着非常丰富的构成,这种构成以鲜明的形象风格展现出种种活力。汉字字体中的宋体、黑体、隶书、魏碑、楷书、琥珀等,拉丁字体中的古罗马体、现代罗马体、现代自由体、卡罗林小写体等,从种种字体的笔形中部充分地表露着笔形的个性特征。在这种种现存字体的笔形中,如果我们任意地在两种字体中拉上一根直线,以这两种笔形为基调,经过重组的过程,是否可形成另一种笔形风格的字体。技照这种原理再去审视各种字体的笔形,以它们为基点,将会繁衍出更多笔形风格的字体。
(四)变换笔形
字体的笔形相对于某一规定的字体是不能改变的,宋体就是以一套宋体的笔形构成,黑体就是以—套黑体的笔形构成,但相对于创意性个体,就可以根据不同创意源点进行变换,通过种种变换手法的处理,往往能带来别具一格的新型字形。变换笔形的方法有多种,如突变、无理旋转、叠加、过度变换、互衬。
(五)结构中的形象叠加
我们知道字体自创始以来,一直都是以形象性符号展现着各种形象意义,如最初的象形文字。在人们的记忆与识别中,一种字体稍加改变,就使让人们的感官上产生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字体结构中充分运用形象改变原有的结构风格,能从字体构成的本质特征上形成突破性个性。或以抽象的线形改变结构的局部笔画,或以简洁的喻义形象转借某一旁笔画,或以个性化形象衬叠某一笔画,或以某种形象与某一笔画构成互依性形象,都能通过形象叠加的不同手法塑造出新性的字体结构风格。其方法有形象衬叠、互依形象的转借、形象转借。
(六)变化黑白区关系
黑白区是体现字体创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检验字体表现的重要因素。由字体笔画构成的实体称作黑区,与笔画相依的虚体部分称作白区,黑白区的分界主要体现于实休笔画与虚体非笔画间的交界。很多字体风格的形成和变化,只是将这种分界线稍作移劝,就会形成截然不同的字体创意风格。变化黑区的关系,虽然是相对于字体笔形粗细间的变化,如扩大、缩小白区的面积,但这种变化会给字体带来全然不同的感觉。在具体变化中,通常依据黑白区面积界定,从黑白两个大的领域着手,都将从不同方面表现比字体的新颖个性。
(七)突破字体的外形
字体的外形经长期演变,已形成规范化的外形,或方、或圆、或三角,但伴随着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规范的字体外形显得比较呆板,突破过于呆板的字体外形,必然成为现代众多媒介中表现的主导方向之一。无论汉字还是拉丁字体,在遵循字体总体外形规范的基础上,可有所选择地将其中一到两个笔画突破外形的界定,或向外延伸、相连,或收缩、与其它笔画相依,其次还可根据具体表现主题的需要将字体变化成各种无机形态。突破字体外形的表现要有意识地跳出原有的框框的限定,多从灵活多变的角度变化字体整体形象的走势,使字体总体形象的风格展现出不同的内在活力和视觉冲击力。
(八)结构的再设计
字体的结体在自身长期的发展中虽已形成种种规范化的个性特征,它们都以程式化的偏旁部首、笔画的编排构成字体的定性构成规律。但随着社会各项综合因素的发展,人们要求各种视觉传媒形式的个性化发展,字体的结体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在结构的构成法则上有所创建。结体的再设计,是在传统字体结构基础上,有所突破地打破原有字体结体规范,根据视觉形象的新型审美观,将某些偏旁部手突破原有结构的构成规律,在原有的结构编排上开创出新型的结构。 在热排版年代,熟练的技术工人会全身心地投入排版工作。随着桌面排版系统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做“排版工人”,排版艺术渐渐衰退了。排版是一门艺术,不能完全交给电脑完成。
首先认识一下西文字体的发展。老式字体往往有衬线,反映出传统字体设计的特征。老式字体字母往往会有倾斜的轴线,这是镌刻字体的凿子类工具所特有的痕迹。过渡性字体也有衬线,但字母中粗细线条的反差没有老式字体那么明显,而且其轴线也趋于垂直。字体本身看起来更清晰,具有手工绘制的特色。现代字体设计趋于清晰简洁,为迎合现代特征,字体设计被简化,衬线逐渐被去除,线条也不再有粗细之分,干净利落,更具机械绘制的特点。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使所有的字体设计都成为可能,数码(digital)字体中,有的明显继承老式字体风格,也有的体现独特的现代文化气息。下图比较一下四种字体,注意看在老式字体和过渡字体所标示的轴线。
随着各种桌面设计系统的出现,运用不同规格的字体进行设计已不再需要专业培训。在热排版时代对字体处理的专门词汇和技术知识往往被忽略,不幸的是,这些词汇和技术是确保设计成功的最基本训练。能够得到最佳的设计效果,不是由于掌握了最新的流行趋势,而是对字体设计的最基本,最传统的训练。
点的大小和x高度。铅字的大小用点(point)作单位。任何字体的点大小都是从字母上升部分顶端到下伸部分底端的距离。而字母x顶部到底部的距离被称为x高度(x-height),这是视线最集中的部位。影响可读性不仅仅是大小,跟字体的设计也有重要关系。
加空铅。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字体用金属铸造,然后用打磨好的铅条来分隔每一行字体的年代。因此,加空铅即是字体每行之间的间隔。
字母间距和每行长度。虽然电脑会自动清除决定单词中字母的间距,但有经验的设计师会给正文或标题的字母专门设计间距,包括扩大或者压缩每个字母前后的细小空间。关于每行长度,大脑和眼睛在感到疲劳并游离于所阅读的材料之间所能承受的每行长度极限,据测是每行39到45个字母。
字体排版的对齐格式。对于世界上的ltr(left to right,左到右)书写/阅读顺序的语言来说,左对齐也许是最舒服的格式。读者可以沿着左边的垂直的直线方便地找到第一行的开头,而右边的空白也可以让段落显得更自然。右对齐和中间对齐,只能适用于少量的字体,因为每一行不规则的开头会增加阅读的时间、精力和难度。两端对齐适用于要充分利用版面,如报纸,但有时候会让字母间距不均匀。还有一种自由格式,虽然读者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但确实给设计师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混合字体。使用有联系的字体(可以是一副铅字)可以帮助避免视觉上的混乱。一次不要混合太多不同的字体,可以考虑改变字体大小,分量或字形,但不要一次改变全部三个方面。老式字体往往能与亚现代(过渡)字体混合,这是因为亚现代字体在设计时融合了老式字体的风格,同时兼备现代字体的简单,这是字体既不相同,又能相互协调。同一份设计中的不同字体应有自己的大小和间距,以便相互之间的融合。 从平面设计来讲,汉字无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设计。它以最为简单的设计元素,运用最丰富而复杂的设计手段,设计出了一件又一件恒定而单纯的“产品”,并使这些产品的内涵无比丰富、构架无比完美、用途如此广泛、影响如此深远。同时,又使这些设计出来的“单元产品”具有无穷的联结方式,具有开放而递增的同构能力,具有对发展变化着的不同条件下的无限亲和性与适应性。
尽管许多文字学家、语言学家及其他的什么学家不停地研讨着“汉字”,但是说穿了,汉字实际上只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平面设计产品”。说它是“产品”,那是因为它是一种可供使用与流通的作品,它甚至还具有那么一点“一字千金”的“商品性质”;而且,它的确被世界上最多的
人使用了最长久的时间,并有标准的产品目录:各种各样的字典。而且它还是只供人使用的产品,世界上有猫食狗粮卖,但尚未见供狗猫用的字典和书店。说它是“平面设计”,那是因为它是由只供平面设计用的点画这样的人造元件,通过平面设计的结构原理和手段,按照人类社会某种共识的理念设计出来的。而且,它有不断丰富的专门化设计工具,从刀到笔、从彩到墨等一系列独有的工具,人们还为它发明创造了专有的“载体”和“产品处理器”,这便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纸和印刷术,实际上是一切文明发展的基石与最初的信息处理编码方法。它还和一切平面设计一样,可以作为思想与实体的中介与检验标准.如同以设计图来对照检查某幢建筑物或某件器物那样,也可以用“立此为据”的产品来对照那些“口说无凭”的言行。更重要的是,汉字是和所有的平面设计一样的供人“看”的,是一种只需“认识”之后便可使用的平面图形。唯一特殊的是,汉字除了与其它的平面设计相似的功能外,它自身就具备有“终极产品”的特征,并可以作为终极产品使用,完成从标识、记志、状物、抒情、审美等诸多的直接文化功能,甚至形成了“书法”这类二阶意义上的艺术门类。所以,可以这样来看待汉字:汉字是出点画构成的记录人类理念的平面设计,是供书写或类似方式处理的视觉信息符号。也可以这样来看待许多与汉字有关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东西:例如,字典是汉字库,句子是汉字逻辑式,书法是以汉字为题材的书写艺术样式等等。
汉字的设计思想既高妙又单纯,它实际上只以“点画”两种元素构架而成;所谓的“永字八法”中,不同的笔画式样均可看成点画的不同位置与样式。早在宋代时,便有学者提出点也是一种画的“一画构成”理论。但汉字的结构方式却丰富无比、不可穷尽且有法度可寻。几千年来汉字发展选择的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汉字的设计思想揭示了平面设计的逻辑本质,并将其逻缉方式发展到与人类的活动能作最广泛完美的联络。举例来看:“车”字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它实际上是以点画结构设计出的最古老的车形图样,圆形的车辐的轮、车轴与车辕的基本结构,被用点画作员简洁完美的观念记录而形成了“车”字。然而,它并不需作所谓性、数、格等任何形象上的变化而永恒地完成了一切有关“车”的逻辑表述:它不但可以记志一切如马车、牛车、独轮车、自行车、火车、汽车、电车、摩托车、登月车、光子车、太阳车等等,古今中外,以至未来理想的“车”;它还可以表述某方面具有车的形式动态特征的东西,如水车、风车、纺车、车床等等;它甚至可以将一切与“车”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事、理表达出来,如;车水、车工、车刀、车水马龙、车过身来、行车表、车站、中夫、车轮战、车裂、车书等等。此外,“车”还可以作为汉字的设计元素,设计出遵从汉字设计规则的许多新字来,诸如:轰、轧、轨、轮、轩、辕、轿、转、斩、软、轻、轴、较、辇、辑、轳等等。由此而引发造就的各种词句,那简直不可胜数、难以枚举。它们不但有“轿车”这类当代车名,也有“轨迹”这类专用术语,更有“辅佐”、“转化”、“轩昂”、“轻率”这类无所不在的词汇,甚至有“轰轰烈烈”、“车站再大住不得”这类俗白。也许不难发现,任何古今中外、甚至可以想见的未来场合中.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随时随处会有与“车”有牵连的“设计产品”之使用。
其实,每一个汉字都是这样的“产品”,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迁延并光大了中华文化。其实,最初的汉字就直接称之为“文”,中国文字统一后的第一部字典便称为“说文”,在这部辞书精典中也明确地将汉字的结构规律与法则总结出来,并明确地指出“交画为文”的道理。而“文明”“文化”这些词汇,所总结的正是汉字那种“无物不明、无识不化”的特殊功能。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已成了最完善的“视觉平面信息记录体系”。有些不究此理、不明此义的人却违背这些,要搞什么“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的“汉字改革”,成立什么文字改革委员会,他们实质上是想取消汉字的视觉平面结构信息特征,他们不明白汉字多种写法那统一而同一的构成规律,以减少汉字笔画来“改造”汉字,甚至以错字、别字来“规范”汉字。于是,出现了繁简二体,由于繁体字能包含代替简化字,而简化字却不具有包含代替繁体字的功能(至少在简化字出台之前一切汉字典籍均以繁体字留存),因此,这实际上是在每个字少了几笔之后而多制造出了几千个常用的汉字,造成了汉字体系的混乱化和复杂化,试看那越来越厚的字典(必收繁简两体),便不难明白这种错误的严重。这给汉字的规范化带来了许多困难的工作,不利于时空双向的开放改革与文化交流。要不然,在以开放改革为基本国策的今天,那个标榜改革的“文字改革委员会”何故要改称为“文字工作委员会”呢,以简化为先导,以取消为目的的“汉字改革”正是那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文化虚无论下的行政命令之产物。错了,改过来就是。汉字体系的宽容性的确有许多“文字工作”等待“文字工作委员会”去工作。

3. 文字发展的演变和特点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4. 标志设计的发展历史

标志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图腾。那时每个氏族和部落都选用一种认为与自己有特别神秘关系的动物或自然物象作为本氏族或部落的特殊标记(即称之为图腾)。如女娲氏族以蛇为图腾,夏禹的祖先以黄熊为图腾,还有的以太阳、月亮、乌鸦为图腾。最初人们将图腾刻在居住的洞穴和劳动工具上,后来就作为战争和祭祀的标志,成为族旗、族徽。国家产生以后,又演变成国旗、国徽。
古代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为方便联系、标示意义、区别事物的种类特征和归属,不断创造和广泛使用各种类型的标记,如路标、村标、碑碣、印信纹章等。广义上说,这些都是标志。在古埃及的墓穴中曾发现带有标志图案的器皿多半是制造者的标志和 姓名,后来变化成图案。在古希腊,标志已广泛使用.在罗马和庞贝以及巴勒斯坦的古代建筑物上都曾发现刻有石匠专用的标志,如新月车轮、葡萄叶以及类似的简单图案。中国自有作坊店铺,就伴有招牌、幌子等标志。在唐代制造的纸张内已有暗纹标志。到宋代,商标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如当时济南专造细针的刘家针铺,就在商品包装上印有兔的图形和认门前白兔儿为记字样的商标。欧洲中世纪士兵所戴的盔甲,头盖上都有辨别归属的隐形标记,贵族家族也都有家族的徽记。
到本世纪,公共标志、国际化标志开始在世界普及。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飞跃发展,21世纪以来经过精心设计从而具有高度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标志,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一切领域,对人类社会性的发展与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和影响。一门新兴的科学——符号标志学应运而生已是历史必然。 西方社会发展至十二世纪,在商标设计上已经形成了体系,生产性标记和商业性标记已经出现了分化和区别,在使用上分别有不同的目的。有的国家还制定了相关的商标法规,推动了商标在贸易中的广泛应用。随着商业的兴盛,商人们使用专有的标志来宣传和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标志的风格也具有装饰性。
十五六世纪,印刷性商标成为主要的宣传手段,标志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进入工业革命时期,西方社会的工商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生产力高度发展,机械和电的发明,宣告了原始手工制造的历史结束,大批工业品由工厂批量生产后投放市场,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人们的需求。这个时期,标志设计对产品宣传的影响越来越大,商标成为市场竞争和商品质量信誉的象征。商标与印刷、文字、广告、摄影等共同占据了商业宣传的重要地位,成为十分重要的视觉宣传媒体。标志设计的形式和内容不断翻新,新的字体和图案层出不穷,标志设计更美观新颖,商业设计行业出现了细分,设计公司、印刷公司、广告公司、网络公司的分工,大大促进了标志设计和商业设计的进步。
19世纪,标志的设计,倾向于自然、生动,并吸取了东方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的莫里斯运动,又称工艺美术运动,对推动商业设计的进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主张功能性与美观性的结合,与20世纪的现代设计思想十分相近。西方各国出现了新的设计变革,如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标志设计的风格追求艺术性和商品性的完美结合。
20世纪初,诞生了现代主义设计,深刻影响了商业设计思想。强调传达、沟通、人性化的特点,风格简洁,大量采用几何线条,体现了现代审美观点。20世纪30年代后,美国经济发达,为现代主义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现代主义设计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诞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标志和设计师,如UPS联合快递、IBM、可口可乐、百事,以及日本美能达光学、松下公司等标志。标志的历史伴随着人类商业发展的历程一路走来,直至形成了近代和现代工商业,标志的真正意义才逐渐完善起来。 在长达几千年的华夏古文明历史中,标志演绎了一部原始商业文明的发展史和进化史。自人类开始货物交换,就产生了原始的标志性质的印章印记,当时主要是为了在交换中证明货物的产地和成色,在产品上按上印章进行推销。战国时代的许多陶器上就拓上了印章。印章和标志的起源是同步的,印章是标志的雏形,都是具有标识作用的符号。
汉朝的许多精美铜器上,也发现了标有生产者字号和家族标志的铭记。在唐代和宋代的瓷器和漆器等底部,都标明了制作者的商号,以及质量、防伪等标识。
在古代,商标在店铺广告的运用已经十分广泛,形式也丰富多彩,如挂旗、幌子、招牌等,出现了图文组合的商标,或者将吉祥的图案加入其中,寓意美满幸福,满足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几千年来,中国的商标设计风格形式,基本保持特有的风格,一直没有较大的变化。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洋货的大举进入国门,中国的商标形式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鸦片战争后,国外货物向中国境内倾销,列强还在租界内制造洋货销往各地,为保障列强在华利益,列强逼迫满清政府签订了“商标章程”,开设了商标注册局,为洋货办理商标注册。从此,中国进入了注册商标的历史时代。
20世纪初,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受国外经济影响比较大的城市,出现了许多从事商业美术广告的人员,并且创作了一批知名的商标,如“老刀牌”香烟,“天厨牌”味精等,甚至直至今天有的仍在沿用,见证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商标也跟随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历程。在物质缺乏的年代,商标仅起到区别商品种类和管理的作用。

5. 文字的历史

·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

6. 汉字的发展历史及相关故事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7. 字体设计的发展和创意是怎样的

塑造笔形笔形是字体干变万化的可变元素,什么风格、基调的笔形,所构成的字体也必然地以版笔形的风格综合权体现。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字体,塑造笔形是首要关键。笔形是构成文字中的笔画的基本形象,在笔形的创造中要善于总结、敢于想象、富于创造。如图3,同样是“创意”两个字,我们将每组字体的笔形稍作处理,效果就不一样了。变换结构结构是字体构成的法则,以什么法则来组建字体,在字体构成中以什么形成字体的个性特色,这都要靠结构来解决。在字体构成中,变换结构是体现字体创意表现的主要手法。 变换结构是要基于字体现有结构规律,通过创意性的变化和转换创造出各种新的结构。变换字体结构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探索:敢于打破、善于发现、多重结构、统一表现。如图4,我们将文字的位置、外形结构变换之后,文字展现出另一种效果了。

8. 中国文字的历史和演变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3)。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4)。

(图3)(图4)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图5)。

(图5)
4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6)。"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7)。图8虽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图6) (图7) (图8)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9、10)。图11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图9) (图10) (图11)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图12)。

(图12)
7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如图13、14、15)。

(图13)

(图14) (图15)
8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9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 下图(其由左至右依序为:迭圆体、综艺体、古印体、勘亭流及海报体)

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谜。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没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同时,我们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在这些甲骨文中,“会意字”不到80%,形声字占20%多。这与古代埃及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如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经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时,中国却只有夯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中国却只能在兽骨或龟甲上刻出粗糙的划痕。但是看看中国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表意—形声的途径中,象形阶段几乎没有,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更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当希腊人建造帕台侬神庙的精美雕塑,罗马人建立万神庙的巨大穹顶时,中国还只有秦汉时期夯土的长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了,汉朝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无论是跳跃着前进的文字?

9. 我国文字的历史演变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3)。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图5)。
4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6)。"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7)。图8虽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11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7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8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9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谜。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没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同时,我们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在这些甲骨文中,“会意字”不到80%,形声字占20%多。这与古代埃及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如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经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时,中国却只有夯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中国却只能在兽骨或龟甲上刻出粗糙的划痕。但是看看中国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表意—形声的途径中,象形阶段几乎没有,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更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当希腊人建造帕台侬神庙的精美雕塑,罗马人建立万神庙的巨大穹顶时,中国还只有秦汉时期夯土的长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了,汉朝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无论是跳跃着前进的文字?

10. 历史文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1甲骨文(商) 2 金文(周) 3小篆(秦) 4 隶书(汉) 5楷书 (魏晋)6行书(草书)
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中文字已有3000年的历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3000年以前。中文字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以下是另一个阶段。前者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后者属于近代文字的范畴。大体说来,从隶书到今天使用的现代中文字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中文字跟汉语的关系看,中文字是一种语素文字。从中文字本身的构造看,中文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声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记号组成的文字体系。
中文字起源于图画。在中文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虽然每个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号,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质不同。象形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结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联系。这个时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变成了抽象的记号。如果汉语里所有的语素都是由这种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记号代表的,那么中文字可以说是一种纯记号文字。不过事实并非如此。中文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只有独体字才是纯粹的记号文字。合体字是由独体字组合造成的。从构造上说,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因为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本身虽然也是记号,可是当它作为合体字的组成成分时,它是以有音有义的“字”的身份参加的。合体字可以分成以下3类:
①形声字。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义和字音的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现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来是一种玉的名称,所以以“玉”为形旁。现在“球”字不再指玉,这个形旁就没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来以“每”为声旁。由于字音的变化,现在“海”和“每”的读音相去甚远,声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时候,形旁和声旁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例如“给、等、短”。这一类字已经不能再作为形声字看待了
②合体会意字。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对于“武”、“信”两个字来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不过中文字体系里确实有按照这种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这一类字的特点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这种字为数很少,只有个别的例子。
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造字之初,形声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本来就不一定密合。发展到现代中文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个现代合体中文字进行统计。就普通话读音来说,合体字跟声旁完全同音(声母、韵母、声调全同)的不到 5%。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约占10%。只有韵母一项相同的约占20%。如果我们只把前两类看作形声字,那么形声字大概只占通行中文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类全看作形声字,形声字大概会占通行中文字35%的样子。要是把标准再放宽或者完全根据来历确定形声字,那么通行中文字中形声字的百分比还要高得多。 传说中仓颉造字,草创了文字
原始时代的陶文,是中国文字的雏形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中国真正的文字
后来又有了金文(也叫钟鼎文)
春秋战国时期 石鼓文
秦汉时 小纂
秦末,在衙役狱中开始流行隶书
汉代盛行 草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 盛行楷书等

阅读全文

与文字设计的历史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