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水的历史文化。
天水在夏、商时期属雍州,周孝王十二年赢非子在秦池为王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号赢秦。秦即后世的秦亭,是天水市辖区见于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秦灭圭阝戎、冀戎,置圭阝、冀二县,这是中国历史上设置最早的两个县级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设陇西郡。郡县制在今辖区确立。西汉武帝元鼎三年,从陇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从此有天水的名称。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一度设秦州。因秦邑而得名,从此有“秦州”的名称。西晋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晋武帝泰始五年秦州正式设立,今辖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辖。南北朝因亡。隋唐时,实行州县二级制,秦州地域缩小,地域和今辖区大体相当。
元代,秦州辖成纪、秦安、清水3县。明代,秦州辖秦安、清水、礼县3县。清雍正七年,秦州升为直隶州,直隶甘肃省,辖秦安、清水、两当、徽县、礼县5县。民国二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县二级制,暂存道制。巩秦阶道改称陇南道。
撤秦州设天水县。民国三年1月,宁远县改称武山县。6月,陇南道改称渭川道,辖14县。民国十六年7月,渭川道改称渭川行政区。不久,撤销行政芪 ,实行纯粹的省县二级制。
民国18年,伏羌县改名甘谷县。民国二十三年,甘肃省政府设立天水行政督察区。次年,改称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辖10县。
(1)秦州历史发展扩展阅读:
天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间,市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100米。最高峰天爷梁,3120米;最低点牛背村,海拔760米。
天水地貌区域分异明显。东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层褶皱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质沉陷和红、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丘陵地貌。
中部小部分地区因受纬向构造带的断裂,形成渭河地堑,经第四纪河流分育和侵蚀堆积,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B. 甘肃历史的演变
天水在夏、商时期属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纪)赢非子在秦池(今张家川县城南一带)为王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号赢秦。秦即后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辖区见于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灭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区)、冀(今甘谷县东)二县,这是中国历史上设置最早的两个县级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设陇西郡。郡县制在今辖区确立。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从陇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从此有“天水”的名称。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一度设秦州。因秦邑而得名,从此有“秦州”的名称。 西晋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设立,今辖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辖。南北朝因亡。 隋唐时,实行州县二级制,秦州地域缩小,地域和今辖区大体相当。元代,秦州辖成纪、秦安、清水3县。 明代,秦州辖秦安、清水、礼县3县。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为直隶州,直隶甘肃省,辖秦安、清水、两当、徽县、礼县5县。 民国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县二级制,暂存道制。巩秦阶道改称陇南道。撤秦州设天水县。民国3年1月,宁远县改称武山县。6月,陇南道改称渭川道,辖14县。民国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称渭川行政区。不久,撤销行政芪 ,实行纯粹的省县二级制。民国18年(1929年),伏羌县改名甘谷县。民国23年(1934年),甘肃省政府设立天水行政督察区。次年,改称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辖10县。 1949年8月3日,天水县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区改称天水专区。1950年2月,析天水县置天水市,以城区为天水市的行政区域。 1953年7月6日,将清水、秦安、庄浪、陇县38乡合并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区(1955年10月改称县),属天水专区。1958年4月8日,撤销武都专区,并入天水专区。1961年11月5日,恢复武都专区。 1969年10月1日,天水专区改称天水地区。(时辖天水市、天水县、甘谷县、武山县、清水县、张川县、秦安县、徽县、两当县、礼县、漳县等1市11县)。 1985年7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天水市升为地级市。撤销天水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天水市。天水市设立秦城、北道两区。以天水县西南17乡及原天水市(县级)辖区设秦城区,以天水县东南、西北其余22乡和北道镇设北道区。天水市人民政府驻秦城区。将原天水地区的徽县、两当、西和、礼县划归新成立的陇南地区;漳县划归定西地区。天水市辖两区五县;即秦城、北道两区,秦安、清水、张家川、甘谷、武山等5县。
C.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的辉煌历史
秦安县在历史朝代中是位处要塞。截至2015年,秦安县已发现仰韶、马家窑、齐家专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72处,属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即大地湾、兴国寺、文庙大成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
秦安古称成纪,素有“羲里娲乡”之称。县内有大地湾、兴国寺、文庙大成殿等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发现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68处,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
(3)秦州历史发展扩展阅读:
秦安的历史名人: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渊 唐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内链变更战略家;
李世民 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二位皇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李广 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人称飞将军。
D. 秦州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古代它具体是在什么地方
古代秦州是指天水,秦州的名字最早起源于于魏文帝元年。而且天是"秦"的发祥地
E. 唐代所说的“秦州”是今天的哪儿
天水
市名,位于甘肃东南部,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现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州、麦积两区,总人口328万人。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
历史沿革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连祖国内地华中、华东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欧亚大陆桥上的欧洲各国,南邻祖国大西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北上翻越六盘山便可进入宁夏。天水正好在祖国的几何中心,地处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之间,市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兰州两大城市中间。 天水在夏、商时期属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纪)赢非子在秦池(今张家川县城南一带)为王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号赢秦。秦即后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辖区见于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灭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区)、冀(今甘谷县东)二县,这是中国历史上设置最早的两个县级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设陇西郡。郡县制在今辖区确立。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从陇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从此有“天水”的名称。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一度设秦州。因秦邑而得名,从此有“秦州”的名称。 西晋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设立,今辖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辖。南北朝因亡。 隋唐时,实行州县二级制,秦州地域缩小,地域和今辖区大体相当。元代,秦州辖成纪、秦安、清水3县。 明代,秦州辖秦安、清水、礼县3县。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为直隶州,直隶甘肃省,辖秦安、清水、两当、徽县、礼县5县。 民国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县二级制,暂存道制。巩秦阶道改称陇南道。撤秦州设天水县。民国3年1月,宁远县改称武山县。6月,陇南道改称渭川道,辖14县。民国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称渭川行政区。不久,撤销行政芪 ,实行纯粹的省县二级制。民国18年(1929年),伏羌县改名甘谷县。民国23年(1934年),甘肃省政府设立天水行政督察区。次年,改称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辖10县。 1949年8月3日,天水县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区改称天水专区。1950年2月,析天水县置天水市,以城区为天水市的行政区域。 1953年7月6日,将清水、秦安、庄浪、陇县38乡合并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区(1955年10月改称县),属天水专区。1958年4月8日,撤销武都专区,并入天水专区。1961年11月5日,恢复武都专区。 1969年10月1日,天水专区改称天水地区。(时辖天水市、天水县、甘谷县、武山县、清水县、张川县、秦安县、徽县、两当县、礼县、漳县等1市11县)。 1985年7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天水市升为地级市。撤销天水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天水市。天水市设立秦城、北道两区。以天水县西南17乡及原天水市(县级)辖区设秦城区,以天水县东南、西北其余22乡和北道镇设北道区。天水市人民政府驻秦城区。将原天水地区的徽县、两当、西和、礼县划归新成立的陇南地区;漳县划归定西地区。天水市辖两区五县;即秦城、北道两区,秦安、清水、张家川、甘谷、武山等5县。
F. 秦州区的历史沿革
西汉时置绵诸、上邽2县。唐为秦州上邽县。元为秦州成纪县。明废成纪入秦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为直隶州,隶甘肃承宣布政使司。
民国二年(1913年)2月,秦州直辖地改为天水县,治今天水市区,隶属甘肃省陇南道(不久改称渭川道);三岔厅建置保留,撤州判署,设警察分厅。
民国16年(1927年),改渭川道为渭川区行政公署。民国24年(1935年)改为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天水县(今天水市)。
1949年8月3日成立天水县人民政府,县治设今天水市,隶天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初,成立了天水市人民政府,管辖原县城及近郊区,县城以外农村为天水县。今麦积区境属天水县。
1950年2月,西北军政委负会正式行文批准设立天水市(县级建置),治今天水市,天水县移治天水井(今秦州区天水郡村)。
1958年12月,天水县并入天水市。
1961年12月,县、市分设,恢复天水县建制,县治设今秦州区天水郡,1962年7月迁北道埠(今麦积城区)。
1984年9月,县级天水市改为副地级市,划原天水市5个乡7个办事处设立秦城区,划原天水县马跑泉、甘泉、麦积、二十里铺、社棠5乡和北道镇设置北道区(二区均为县级建置,时称区公署,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余乡仍组成天水县,县、区均隶天水市。
1985年4月,北道区撤销,属地仍归天水县。同年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和天水县,天水市升为地级市,设立秦州、北道两个县级区。原天水县西南部17个乡划归秦州区,其余22个乡镇及北道镇组建北道区。
G. 秦州之战的历史情况
开禧三年三月,李好义收复吴曦降金所献四州之地后,乘胜率部攻秦州。五月,率军专3万进围皂郊堡属(今甘肃天水南)。金命都统术虎高琪率部驰援。李好义布阵于山谷,将军车分为左右翼,伏弩于车下,自率军一部与金军战,佯退,诱金军入伏,将金军击退,李好义乘势追击,金军结阵防御。交战中不分胜负,术虎高琪乃将骑兵分为两部轮番出击,暗遣精骑一部自山驰下合击宋军,宋军阵动,伤亡惨重,遂解围而退。
H. 天水的历史沿革
天水市古为“邽县”。
邽县(读作:guī)原本是邽戎地,在今甘肃天水市。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县,后改为上邽县。公元前221,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时,上邽是陇西郡中一县。汉武帝时,置天水郡,上邽是其中一县,区划是今天水市区西南。
天水郡称呼始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远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区人烟稠密,屋宇毗连,“山水灵秀,林木密茂”。秦末汉初,长期的征战加上干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里,忽然狂风呼啸,雷电交加,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顿时,大地连续震动,在轰隆隆巨响声中,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人说这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就给上邽北城的湖旁新设的这个郡,起名“天水郡”。从此,有了“天水”之名。
“天水”,是当地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地名。在天水,有翡翠镏玉的马跑泉,香美胜乳的甘泉,四季不变、袪病健身的温泉,珠帘垂挂的菩萨泉,寒彻沁人的八卦泉,鱼随泉涌的神鱼泉等,分布面广,知名度高。这些泉水水质甜美,四季不断,久饮能使人皮肤洁白。天水居民皮肤多白嫩,因而有天水白娃娃的说法。
秦州之名最早始于魏文帝元年(220年)。
天水是秦的发祥地,自三国以来,在天水以秦字命名的地方很多,如秦安、秦岭、秦州等。
远在西周以前,如今天水河谷盆地土地肥沃,地势开阔,峰青水旺,水草丰茂,就是牧马养畜的好地方。居住在这里的秦人祖先伯益,就因替舜养马繁殖很快,曾得到舜的封土并赐“嬴”姓。到西周时,伯益之后非子又因替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到孝王赞赏。孝王不仅让他继承了舜时伯益的嬴姓,还封其地为附庸,邑之秦(即今清水、张川一带)叫秦地。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秦国的开端。
在唐开元盛世,秦州是中国西去长安的一大重镇,被称为千秋聚散地,因而名噪一时。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唐玄奘西去印度拜佛取经,曾途经天水,过秦州,停一宿,至今在天水流传着许多唐僧取经的传说。唐安史之乱后第四年,杜甫为回避动乱,也曾毅然弃官,携带家小,越陇山,奔到秦州。开始居住在秦州城东南50里的东柯谷,即现今天水市北道区街子乡八槐村的柳家河(曾名子美村),后移居秦州城内。杜甫在秦州住了三个月,所写《秦州杂诗二十首》以及由陇入蜀的12首纪行诗,在他一生诗词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成纪”之名,始自西汉,《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郡有成纪县,但宋代以前只是在秦安县境内,宋时才改移天水。
龙城得名与“伏羲氏”有关。
因它是人首龙身的人类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是龙的故乡,故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称。据有关资料证,现天水市西关伏羲庙,首建年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庙内南天殿天花板上绘有完整的64卦及河图图形,这在其它地方是少有的。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天水本地人把伏羲庙称为“人宗庙”。 西周21前,秦人先祖在天水河谷繁衍生息,后有功于周王室赐姓,受封“秦地”于此。
天水自汉代设郡,先后为军、为县、为镇,所辖区域及治所曾多次发生过变动。
魏文帝之后,称秦州。唐代时为通往长安的交通要道之一。
宋时,改为成纪县。
1913年,废秦州(今天水)设立了天水县,属渭川道所辖。
1927年国民军进驻陇南,废道,改为天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8月3日,天水解放,设天水分区,1950年设天水专区。
1949年8月3日,天水县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成立,辖天水、甘谷、武山、徽县、两当、通渭、秦安、清水8县。同年12月,天水分区改称天水专区。
1950年2月,析天水县置天水市,以城区为其行政区域。5月25日,平凉专区析出庄浪县划归天水专区;撤销岷县专区,所属陇西、漳县划归天水专区。天水专区辖天水市及天水、秦安、徽县、两当、武山、漳县、甘谷、清水、庄浪、陇西、通渭11县,81个区公所,614个乡。
1952年,天水专区辖91个区公所,635个乡。
1953年7月6日,张家川自治区成立(1955年10月改称县)。同年底,天水专区辖1市12县887个乡。
1956年1月,天水专区的陇西县、通渭县划归定西专区,武都专区的礼县、西和、成县划归天水专区,天水专区的庄浪县划归平凉专区。同年底,天水专区辖天水市及天水、秦安、礼县、西和、成县、徽县、两当、武山、漳县、甘谷、清水、张家川12县,67个区,531个乡,9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
1958年4月4日,撤销两当并入徽县。4月8日,撤销武都专区,所辖宕昌、文县、武都、康县、岷县5县划归天水专区。9月5日,撤销西和县、礼县,合并成立西礼县。撤销徽县、成县,合并成立徽成县。12月16日,天水专区的岷县划归定西专区。12月20日,撤销天水县划归天水市。撤销甘谷县,甘谷、漳县、武山合并成立武山县。撤销张家川县和清水县,合并成立清水回族自治县。同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天水专区辖天水市及秦安、清水、武山、西礼、徽成、武都、文县8县。129个人民公社,4个街道办事处。
1961年11月15日,恢复武都专区。原划归天水专区的武都、宕昌、康县、成县、文县仍划归武都专区。12月15日,恢复天水、甘谷、漳县、两当、西和、礼县、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漳县划归临洮专区。至年底,天水专区辖天水市及天水、西和、礼县、徽县、两当、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等10个县,60个区,440个人民公社,4个街道办事处。
1963年10月23日,撤销临洮专区,将其所属漳县划归天水专区。天水专区辖1市11县,482个人民公社,3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
1969年10月1日,天水专区改为天水地区,辖1市11县,223个人民公社,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
1980年,天水地区辖1市11县,232公社,5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1983年,政社分设,改社为乡。
1985年7月8日,撤销天水地区,天水市升为地级市。原属天水地区的西和、礼县、徽县、两当4县划归新成立的陇南地区,漳县划归定西地区。新设秦城、北道2区。天水市辖秦城、北道2区,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5县,138个乡,11个镇,11个街道办事处。
1992年5月30日,武山县远鸳鸯乡改为鸳鸯镇。
1998年11月16日,北道区甘泉乡改为甘泉镇。
至2010年底,天水市辖秦城、北道2个市辖区,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5县,40个镇,109个乡,11个街道办事处。
经国务院批准,从2005年1月1日起,秦城、北道区更名为秦州区、麦积区。
I. 泰州的历史变革
周秦时代,今泰州即称海阳。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东晋设海陵郡,时与金陵、广陵、兰陵齐名华夏。南唐建州,取“国泰民安”之义,因名“泰州”,沿袭至今。宋熙宁五年(1072年),泰州属淮南东路。元初领海陵、如皋两县,隶扬州路。明洪武初,省海陵县入泰州,领如皋县,属扬州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如皋归属通州,泰州遂为散州。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为县,泰州改称泰县。民国38年(1949年)1月21日,泰州城区解放,次日划城区设置泰州市,乡村设置泰县。同年4月21日,苏北行政公署成立,行署驻泰州,下辖泰州、扬州、盐城、淮阴、南通5个行政区,41个县(市)。同年5月1日,原华中第一行政区改称苏北泰州行政区。泰州行政区辖泰州市、泰兴县、靖江县、泰县、海安县、如皋县、东台县、台北县等县(市)。1950年1月,泰州行政区与扬州行政区合并为泰州行政区,地专机关驻泰州,下辖泰州市、扬州市、泰县、泰兴县、靖江县、江都县、兴化县、高邮县、宝应县、仪征县、六合县(1953年1月1日又从皖北滁县地区划进江浦县)等县(市),后扬州市直属苏北行政区。1953年2月,苏北泰州专署改名为江苏省扬州行政公署(行署机关迁扬州)。1950年5月至10月、1959年1月至1962年5月,泰州市与泰县几度划并。1996年8月,撤销县级泰州市,设立地级泰州市,辖海陵区、泰兴市、姜堰市、靖江市、兴化市。1997年4月设高港区。 境内各辖地大多历史悠久,汉置海陵县,五代设泰兴、兴化县。明置靖江县。
海陵县(西汉-杨吴)
西汉,海陵县属临淮。海陵县始置时间史无明载。《汉书.地理志》载:武帝元狩六年(前117)设置临淮郡,下辖29个县,其中有海陵县。海陵县命名由来,《大清一统志》卷六十七云:"以其地傍海而高故曰海陵。"汉代海陵县治所在地不详,唐以后县治位于今泰州市市区。
新莽,海陵县改称亭间,属淮平郡。 东汉,海陵县属广陵郡 三国,江淮之间为魏吴战场,海陵县废。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海陵县复立,属广陵郡。
东晋,海陵县属广陵郡。
刘宋,海陵县属广陵郡。
南齐,海陵县属广陵郡。
梁,海陵县改属海陵郡。海陵郡设置于东晋义熙七年(411),下辖建陵、临江、如皋、宁海、蒲涛5个县,郡治所在地不详。
刘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增辖临泽县。武帝永明 元年(483)、五年先后增设齐昌、海安2个县。
梁时海陵郡郡治移治海陵县,下辖海陵、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临泽7个县。海陵郡属南兖州。
北齐,南兖州改称东广州,海陵郡属东广州,仍辖海陵等7个县。陈,宣帝太建五年(573),东广州复称南兖州,海陵郡属南兖州,仍辖海陵等7个县。
北周,南兖州改称吴州,海陵郡属吴州,辖海陵、建陵、如皋、宁海、临泽5个县。 蒲涛县省,临江县并入宁海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海陵郡废。建陵县并入海陵县,如皋县并入宁海县,临泽县并入高邮县。不久,海陵县分出江浦县。海陵县属吴州。
开皇九年,吴州改称扬州,海陵县属扬州。炀帝大业初年,扬州改为江都郡,海陵县属江都郡。江浦县又并入海陵县。唐,高祖武德三年,海陵县改称吴陵县,以县设置吴州。武德七年吴州废,复称海陵县,属邗州。武德九年,邗州改称扬州,海陵县属扬州。宁海县并入海陵县。中宗景龙二年,分海陵县东境设置海安县,玄宗开元十年,海安县又并入海陵县。
杨吴,海陵县属江都府。高祖武义二年,分海陵北境招远场设置兴化县。睿帝乾贞中,于海陵县设置海陵制置院。
泰州(南唐-清)
南唐,烈祖升元元年设置泰州。又分海陵南境5个乡设置泰兴县。泰州下辖海陵、泰兴、盐城、兴化4个县。元宗保大十年分海陵县如皋场设置如皋县,泰州增辖如皋县。同年又于海陵县东境设置静海制置院。马令《南唐书》卷一:"改元升元,……以扬州海陵县为泰州。"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十:"相传以为取通泰之义。"海陵县为泰州州治所在地。后周,以泰州为团练州,属扬州。仍辖海陵等5个县。北宋,太祖乾德五年,泰州由团练州降为军事州,属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分全国为15路,泰州属淮南路。神宗熙宁五年淮南路分为东西两路,泰州属淮南东路。太宗太平兴国前,泰州仍辖海陵等5个县。太平兴国二年盐城改属楚州后,泰州辖海陵、兴化、泰兴、如皋4个县。
南宋,泰州为军事州,属淮南东路。高宗建炎四年,兴化县改属承州,泰州辖海陵、如皋、泰兴3个县。绍兴五年,泰兴县改属扬州,兴化县废为镇并附入海陵县,泰州辖2个县。绍兴十年,泰兴县改属泰州,泰州治所一度移至泰兴沙上。绍兴十二年,泰兴县再次改属扬州。绍兴十九年复设兴化县,仍属泰州。孝宗乾道二年,兴化县改属高邮军,不久又属泰州。淳熙四年,兴化县再次改属高邮军,泰州仅辖海陵、如皋2个县。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设置泰州路,属淮东道,至元十九年属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一年,泰州路改为泰州,属扬州路。泰州辖海陵、如皋2个县。
明,太祖洪武初年,海陵县省入泰州。泰州属扬州府,辖如皋县。
清,泰州属扬州府,辖如皋县。世宗雍正三年,如皋县改属通州,从此泰州不再辖县,成为散州。高宗乾隆三十三年分泰州东北境设置东台县。
泰县(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裁府废州,泰州改称泰县。3年,江苏省分为5道,泰县属淮扬道。16年道废,泰县属江苏省。21年,江苏省划为15个行政区,泰县属泰县行政区,泰县行政区辖泰县、泰兴、靖江、东台。23年,江苏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泰县属江都行政督察区。
24年,江苏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泰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29年10月,新四军东进抗日,在泰县东部建立民主政权泰县县政府,隶属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委员会撤销后,先后隶属苏中临时行政委员会、苏中区行政委员会第三行政区、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直到38年1月泰县全境解放。
民国30年2月至34年8月,日军侵占泰县,成立伪政府,先后隶属伪苏中行营与苏中绥靖主任公署。
泰州市(1949年-今)
民国38年1月22日设立泰州市,属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5月,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改称苏北泰州行政区,辖泰州市及泰兴、靖江、泰县、海安、如皋、东台(旧称东泰)、台北(今盐城大丰)7个县。
1950年1月,苏中泰州行政区与苏中扬州行政区合并为苏中泰州行政区,专员公署驻 泰州,下辖2市9县:泰州市、扬州市、泰县、泰兴、靖江、江都、高邮、宝应、兴化、六合、仪征。原所辖如皋、海安2县划属南通行政区,东台、台北两县划属盐城行政区。泰州行政区属苏中行政区,扬州市直属苏中行政区后,泰州行政区辖1市9县。
1950年5月8日,泰州市、泰县合并,称泰县,县政府驻泰州,属泰州行政区。10月7日分治,泰州市建制恢复,仍属泰州行政区。1953年1月,泰州行政区撤销。泰州市划归扬州行政区。1954年11月,泰州市改为省辖市,并受扬州专署督导。
1958年7月,又改为专署辖市。1959年1月9日,泰州市、泰县再度合并,称泰州县,县政府驻泰州,属扬州专区。1962年5月24日,泰州县撤销,泰州市建制恢复,泰州市政府驻泰州,仍属扬州专区。1971年5月,扬州专区改称扬州地区,泰州市属扬州地区,为地辖市。1983年1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泰州市由江苏省直辖,扬州市代管。1985年1月1日,泰州市成为江苏省计划单列市。
1996年8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扬州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县级泰州市从扬州市代管划出,组建地级泰州市,下辖海陵区、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兴化市。1997年,海陵区、姜堰市、泰兴市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组建高港区。
2011年12月,泰兴市被列入江苏省直管县(市)。
J. 古代秦州是什么地方
古代秦州是指天水,秦州的名字最早起源于于魏文帝元年。而且天水是"秦"的发祥地,自三国以来,在天水以"秦"字命名的地方很多,如秦安、秦岭、秦州等。秦州区隶属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10)秦州历史发展扩展阅读:
西汉时置绵诸和上邽2县。唐为秦州上邽县。元为秦州成纪县。明废成纪入秦州。清雍正七年,秦州升为直隶州,隶甘肃承宣布政使司。
民国二年2月,秦州直辖地改为天水县,治今天水市区,隶属甘肃省陇南道。在三岔厅建置保留,撤州判署,设警察分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