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劳有哪些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
古劳
古劳八景
望楼神灯
相传古老西便坊沙岗的镇南楼,以前那里是用于更夫保护农作物的,里面装有一尊菩萨,前面有一盏油灯,那盏油灯是一件宝物,每年正月十五加一次油就能点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了,也就是添一次油就够一年用了,它还会白天自动熄灭,晚上自动复明,它象一盏指路明灯,每逢晚上下六、麦村的乡下人望着神灯就不会迷失方向而来到古劳了。 有一年,有个贪心的孕妇起了贪念,想把神灯占为己有,她担着粪便去淋菜,回来经过望楼,见四处无人,将神灯偷偷地放入尿桶里带走,她一边走,一路想,我得了这盏神灯,今后不用买油吃了,晚上更不用点灯照明了,她满心欢喜地回到家里,从尿桶里取出神灯一看,不禁大吃一惊,神灯不但无油,而且还裂开八块,这一盏古代神灯,从此被那贪心的大肚婆毁灭了。
当当响社
从前古劳有块石板社公,位于梅岗岭上,说来奇怪,这个社公只要用一块小小石头将它敲打,就会发出铜锣一样的声音,打一下响一声,当当当的响声,八面十三坊远近可闻,所以得名"当当社"。这块古板在侵华期间被日本鬼子战火毁坏。 古劳是龙凤之圣地,故此有龙溪、凤岭之称,景不及桂林而多奇迹,山不比峨嵋但有潜龙。 鸡春贺卵 古劳坑口村锯木厂门前,有一块圆形的石头,形如红鸡蛋一般约有一千八百斤,传说是从前女娲补天留下来的石头,当地人视之为"圣石",常有人顶礼膜拜。
鸭乸鸣巷
位于塘头坊即古劳墟后边,说来奇怪,这条巷根本无人养鸭,但只要有人拿着一只鸭经过巷口,巷内就会发出"呷嘎"群鸭齐鸣之声。清晰可闻,声声入耳,故称之为"鸭乸巷"。百数十年,无人能解此中奥妙。堪称古劳八景之一。
猪牯圣石
传说以前万寿庙左旁的西江河边有一只大石猪,旁边有八只猪仔伴着,每逢西江水涨将淹之时,它就会发出嚎叫,它这样一叫令乡人知道西江水位将要涨了。有一年,有艘英国轮船晚上经过这里,听到猪叫声以为是农家的猪跑掉了,他们便登岸追看究竟。发现原来是一头石猪。于是英国佬顿起贼心,把那八只小猪搬走了,可能是石母猪失去小石猪悲痛欲绝,痛哭失声。自此之后,每逢潮涨,大石猪也不会鸣叫了,到现在这只大石猪还存在。
树下行人
位于古劳村心街,有一棵古榕,相传有几百年历史,这棵古榕长在街心,它的树根横跨街道,如游龙相戏,似大蟒缠绕结成一个坚固的闸门,可让人马车通行,游人至此无不驻足观赏、赞叹不已,几百年来都是一样,是通往鹤眼、大地木、东便和双桥的必经之路。
月光满塘
位于风领顶上有一口小小园塘称为"月光塘"。传说:此塘中之水跟着天上的月亮盈缺缺而增减,如每月初三初四塘中只有小半边水,而后续渐增多,一到十五、十六它应付贺塘水满,过完十五、十六它又逐渐减少了,到了每月下旬无月光它就一点水也没有了,所以得名"月光塘"。此景于世上,绝无可比。
海礁观日
位于西江河边,一条长长石壁伸到江心如像卧龙潜水,长约30米,阔约20米。传说从前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一早到石龙观看东方日出。旭日初升之时,一轮红日冉冉而升,海风习习,红日与海涛交辉,游人心旷神怡,豪情顿生。
古劳面豉
清代:古劳民间就有酿制面豉风俗 相传清代以来,古劳民间一向有酿制面豉风俗习惯,古劳面豉已成为一种乡土特产,大规模制作出售约在清朝道光年间,其中包括当时著名的调珍酱园。 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鹤山县宅梧人杨氏商人因西江水澈,民间酿造面豉之盛行,于是在现古劳镇东宁街创办调珍酱园,经营面豉、酱油。直至解放前的数十年里,古劳镇制造古劳面豉的作坊众多,但杨氏后人杨其泮所独创的面豉却独占鳌头,最为家喻户晓。由于杨其泮独创的面豉特殊的制作工艺和选料包装上的精益求精,所生产的古劳面豉风靡一时,远近闻名,一些华侨还将面豉带往美洲,作为怀念家乡的特产,他也因此一举成名,发家致富,成为了古劳面豉这独特品牌的代表人物,调珍酱园也作为重要作坊传承不衰。 凡买过古劳面豉酱的人都知道,以前的面豉酱用报纸一包就拿走,而古劳面豉干透、水分少、油重,报纸包着不透底,放在厨房,即使吃完了最后一点也不会发霉。 古劳面豉能够飘香,全靠选料上乘以及沿用传统的天然晒制方法。要制作好的调味料,水源很重要,选料也很讲究,面豉的主要材料是黄豆,他们坚持沿用传统的天然晒制方法,使之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环保的饮食概念。制作古劳面豉时要经过9个工序,历时90多天。
东古一品鲜酱油
名优酱料品。由鹤山市酱油厂研制生产。以精选东北大豆、优质面粉、食盐等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的天然晒制方法酿造,以最先进生产技术工艺配制而成。其香味浓郁,味道鲜美,且富含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食用有益人体健康。是国内外高级调味酱油之极品。适用于烹调任何菜肴、汤类,蘸点鱼、虾、蟹及各种肉类,拌食粉面等等,销售到国内外,颇受市场推崇。产品经严格检验,全部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该产品1998年荣获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1999年被鹤山市技术监督局授予信得过产品证书,2000年上半年荣获国家质量达标食品称号。
古劳咏春拳
古劳咏春拳和其它咏春拳门派均属少林内家功夫,是少林派中较难的拳种。除古劳咏春拳外,其它咏春拳都有套路练习,都有小念头、寻桥、标指三个套路的练习,只是名称有所不同。广州北郊曹德胜所授的咏春拳称“小念头”为“小林头”,鹤山古劳咏春拳则称为“小连头”。 古劳咏春拳没有套路练习,只有二十多个散手动作的十多个对拆法,是宗师梁赞花甲之年返古劳村传授给家乡人的拳法。从各门咏春拳的木人桩和双刀技法招式上分析,古劳咏春拳大部分散手动作同其它咏春拳用法是一样的,只是在对练中多了肘法还原对拆,太极拳的单、双推手和低桩对拆法,并要求习者如打太极拳一样意紧形松、先慢后快,把每一个动作练至准确无误、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后,加入本门手法和其它手法训练,达于灵变。古劳咏春拳每一组对拆都是对实作功夫的灵变深造,也就是说,组组对拆都是自由技法之再造。速度则视功力进展而变。对拆的过程则是练意、练气、练技、练劲、练外抗能力和手、身、步合一灵变的过程。练的时间越长,功底越深,技法越精。由于古劳咏春拳长桥手、中桥手、肘法和推手等都是近身技法,故在近距离的对垒中,其控制能力和击放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犯则立仆。本门拳、桥、掌、指、膀五个部分的训练,应结合二十多个散手动作,在原来对拆基础上进行筋骨屈伸的弹制、弹击发力,使出手快疾凶猛,反弹而出。此时应是以意催形,又以形催劲制击。功底越深,气之激越大,劲力越猛,久练则形成自然反应,适合远、近距离的不同打法。 劲力运用如能做到在技击中有效地控制,则须在对拆中训练出一种密而不漏的防制技法,这种技法是由内静练至外静(慢)。所以初练古劳咏春拳时,要求习者口微合,以鼻呼吸,对拆时动作要缓慢。把每一个动作做准后,意想掌桥粘跟着对方而留送。双方对拆用力应是不丢不顶,着着还原。这种定步扎二字钳羊马的练劲(气)、练技过程是从缓慢逐步过渡到实作技击的长时间过程。通过对拆练习,激发人体内的潜能,保持气之荡荡不息,技击时做到劲力绵绵不断、马步坚实、呼吸自然、神不散、体不倦自然灵变。
古劳龙舟
2009年6月,精彩、 热闹的鹤山古劳龙舟赛与鹤山各龙舟集合藉住古劳龙协成立喜庆,鹤山古劳在三夹举办了30年以来最大型的民间龙舟赛事,吸引了五万观众到场观看,场面热闹非凡! 鹤山龙舟一向颇具实力,相传清朝年间,番禺县有人高中状元,在顺德甘竹滩以龙舟竞渡为庆贺。参赛的有南海、顺德、新会、高明和鹤山等龙舟。鹤山“仁和”船首先冲过终点,却忘了夺标,故扒桡写上“五县第一”;紧接着鹤山“金头”船冲到终点,按竞赛规定夺了标,故扒桡写上“甘滩夺标”。1984年、1986年广东省举办两届“丰收杯”龙舟赛,鹤山代表队均获第三名。1988年鹤山龙舟队代表省参加在福建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获得季军 近二十年来,因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致使龙舟的竞技水平与已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的南海顺德龙舟被拉开一定的差距。但是实力仍然较强。 就在今年夺得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传统龙第三名的番禺钟村龙舟,其中就有五十多名扒丁是来之鹤山古劳的,只有小部分是九江的。
㈡ 古劳水乡是如何形成的具体说说古劳水乡该如何发展经济
在广东省鹤山市古劳镇,有个被称为“中国威尼斯”的地方,它就是古劳水乡。古劳水乡又称围墩水乡,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是珠江三角洲独具典型的南国水乡。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南下的途中,曾在此下船驻足,留下“留连不能去”的诗句。
古劳水乡又称围墩水乡 “围墩”是根据地理特点命名的,意即堤围下的一个个“墩”,即屋宇集中点,少则一两户,多则十几户。而每个“墩”都有特别的名字,如南安社、水楼墩、太和里等。
古劳水乡地处西江岸边,明洪武二十七年,古劳人冯八秀奉旨兴建古劳围,从此,古劳便从滩涂泽国逐渐变成美丽的岭南水乡。如今的水乡,鱼塘土地穿插,河网道路纵横,村落、流水、石桥、古榕散落其中,小舟穿行石桥榕树间,“小桥、流水、人家”的迷人景致随处可见。
㈢ 古劳维修建历史!!!!!!!!!!!!!!!!!!!!!!!!!!
古劳地区
宋朝时,西江边已出现大片冲积滩涂,土质肥沃。当时,北方连年战乱,灾民大量南来,正好利用这些土地耕作维生。枯水期,安享其成,每年夏秋间,西(江)水来临,常是颗粒无收。群众渴望除此洪灾,官方为了安定和税收,双方都急须筑堤抗洪。最先是官家督修。据道光《鹤山县志·建置》(注)说:明洪武末来年派遣国子生和技官到各处,集吏民乘隙修治水利。经费由当时政府给付,也向殷富募集。到清初,两广总督鄂尔达奏请改官督改为官修,但官修不力,致堤围“岁有冲决”。
落后的低级土堤
到乾隆14年(1749),这个相对今天来说是落后的低级土堤,也起到了保护生产的作用,围内到处兴起了水塘养鱼、塘基种桑、养蚕,西江边又出现了渔埠(捞鱼苗及经营水产业等。)这些塘、基、埠都可招佃收租,款额颇钜。这时,知县张甄陶因修堤经费也大,为减轻当时政府负担,他提出把每年招佃定租的收入,拨作修堤经费。由官拨改为取自招佃租,是堤政上一个重大变化。但吏治腐败,起了反面作用。史称:“各渔埠自乾隆14年拨归古劳大围,实则归之于官,自后请领需时,或准给而实不给,遂至岁有崩溃。”至此,官督民管民修的愿望就在官民之间涌现出来。到嘉庆十八年,药迳司巡检窦玉 和县令蒋善功极力向两广总督蒋悠申请,才有“批佃则归诸民,查勘则委诸官”的规定。
嘉庆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鱼埠招佃告示》作了详细规定:“……将该处(古劳)围基鱼埠拨归业户自理,递年听众招绅打拨。俾得依时落石,修筑完固……此项经费应归绅士经理。仰即转公举殷实绅士充当首事;速将低薄浮松处所,遂一修筑坚固;核实支用经费,到册报销;至鱼埠 ,殷实绅士批佃输租,永作修筑基围经费;如遇收支银两,仍列册报明该水利巡检转报查核;毋许浮冒侵渔。……如有身家殷实,熟识水性,谙晓装捞,情愿承佃古劳鱼苗埠 者,许即向首事等承批输租。”
从此,古劳围的堤政,走上了一条比较合理正规的道路,一直保持到解放时,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蚕桑兴旺,塘鱼大盛远销,纺织业也繁荣起来,出现广泛流行的“古劳家机”布这个品牌。据史书载当时人均田四亩即可足衣食,因一亩桑月采叶五百斤,喂蚕得丝四斤,家有十亩桑可养活八口人。使这一带成为渔米富庶之区,文化、教育也相应发展起来,成为县内教育发达的地方。同时,在历年洪水为虐期,险近许多堤围崩缺殆尽的情况下,此土堤独巍然不动,曾被时人赋予“铁围”的称号。
㈣ 古劳镇的历史沿革
古劳的镇名是由镇内的两大姓氏——古姓和劳姓组成的。据说公元1274年,广东梅回州市梅县区的古式和劳氏为答躲避政治灾祸牵连,举族迁徙到当时的肇庆府鹤山县七星岗,并以古、劳两姓建村,称古劳村,其旧址为今鹤山市古劳镇古劳围[1]。现古、劳两姓在古劳镇内占有户籍人口的大多数。
㈤ 古劳咏春拳的传承历史是怎样的
1995年至今,梁焕枝先生在《精武》杂志上相继发表了多篇有关古劳咏春拳的文章,如《古劳咏春拳散手22式》、《古劳咏春拳技法心诀》等,使武术界对本门有了新的认识。1999年5月31日,咏春拳第四代弟子梁挺博士率领印度、匈牙利二国的咏春拳徒子徒孙,以及中央电视台、香港亚洲电视台、佛山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前往广东鹤山市古劳镇东便村,参观了咏春拳传人梁赞的故居。为此,施焰雄先生在江门五邑杂志《挚友》上发表了《古劳咏春拳探源》一文。但文中有几处笔误,个中原因可能是施焰雄先生虽曾在古劳工作,对本门历史略有所闻,但非本门弟子,故资料有些失实。本人作为古劳咏春拳的传人,实有责指正。
本人师承在梁焕枝师兄的文中也有提及,但由于年龄问题,在功力、技击修为方面尚有不足,实不应“班门弄斧”,只是自小受父辈“食饭教儿”,及长大后受师父、本族长辈的教诲,故认为有必要把所知贡献出来。
咏春拳的源流(古劳咏春拳认祖归宗)
施先生在文中说到:“关于咏春拳的发源地,一直有几种说法:鹤山市古劳说,认为咏春拳源于古劳;佛山人说,咏春拳源于佛山;另有人说源于少林。”我相信,作为古劳咏春拳的传人,如果听过师门历史,绝不会说“咏春拳源于古劳”。本人通过参考以下资料及师门历代流传的说法,认为咏春拳源于福建南少林。
一、永春一门人在《永春、咏春、泳春同出一家》一文中说到:“永春派传统的拜师入门规矩是:装香给祖师位,敬茶给师父。”武人的祖师位等于人们家中的祖宗神主位那样神圣庄严,因为它显示了其根源所在、宗源所在、继承所在。
我永春派的祖师位如下:
林少(从右开始)
半永永
点春春
棍历拳
是代本
老先少
到师林
功 宗
夫 派
二、1996年《武林》总174期记载的《彭南与永春拳》一文提到:“1995年9月底,(彭南先生)有幸应‘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95内功秘功技法研讨会’的邀请,前往泉州出席这次盛会,参观了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故乡和纪念馆,拜识了海内外不少武林俊彦,大开眼界,受益不浅。不过,令人惊讶的是,‘五祖拳’的‘推手’同永春拳的‘ 手’,技法上竟完全一致;而永春拳的‘八斩刀’、‘六点半棍’与泉州南少林的‘鹤翔刀’和‘丈二长棍’不但基本相同,且技法招式全面。看来,关于永春拳祖师湖南衡山的一尘庵主,极可能就是福建泉州少林寺于乾隆年间,在天地会武装抗清活动里,被追捕杀戮漏网逃脱的少林武僧之一。据此,永春拳的源流,盖宗自福建泉州南少林这点当无疑问。”
三、笔者也研究过“永春白鹤拳”,发现其中很多要点跟咏春拳是相通的。例如:永春白鹤拳“论出手必先讲子午归中”。何谓“子午归中”?“子午归中”就是“子午中正”。身抱(直)四正,总力四配,就是“归中”;鼻脐为正,眼观手尾,气随手出,眼神提现,牙关放宽,就是“子午正矣”。打拳时,一切运动必须内节硬如铁,外节软如绵,手指如泥,遵循“子午”中线变化。永春白鹤拳“子午归中”这一特点与咏春拳“守中用中,中线防守,中线进攻”的“中线原理”是一样的。
永春白鹤拳“论交关接手”中记载:“逢刚则柔,逢柔则刚;遇空则入,遇门则过;有桥过桥,无桥生桥;内用吞吐浮沉之法,外用刚柔相济之巧。”这也与咏春拳诀“乘空必入,逢膀必闸,以软制硬,以快打慢”及“柔可刚取,刚可柔化”意思是一样的。
另外,永春白鹤拳也讲究利用“听劲”觉察出敌力的虚实、大小、方向,及时产生新力,放弃无法抵御之力,运用力学之圆弧切线原理,因势利导,以“四两破千斤”之灵巧方法,移动敌身重心,转变敌力方向,变出化解之势,转不利为有利,以小力胜大力,反复循环,顺逆生克,灵活变化,乘时而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身法上要求“身如车轮,手如出箭,开弓顾己,出箭伤人,横来直破,直来横破”。
永春白鹤拳的平马更与古劳咏春拳之二字拑羊马一样: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稍宽于肩,脚尖朝正前方,两膝微屈,重心置于两脚之间。要点:两脚要在同一条横线上,敛臀,收腹,两脚后跟和脚趾要抓地,俗称要“四点金落地”。古拳谱谓:“内腿收起,外腿放落。”即要求大腿内侧肌肉要紧张收提,而大腿外侧肌肉有意识地向下松沉。
总之,永春白鹤拳与古劳咏春拳在文字记录上要点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永春白鹤拳有较完整的古拳谱史料记载,而古劳咏春拳的古拳谱多已在20世纪60年代西江大堤古劳围决堤时毁掉,现存的仅是根据老一辈拳师的“口传身授”的总结记录。但两者均源于福建南少林。
永春拳与咏春拳
有些人就“永”、“咏”、“咏”一笔之差大谈一通,相互攻击。其实“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这里的同根是指南少林)。番禺“永春一门人”就提出“永春、咏春、咏春本是一家”之说。但是,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武术词语手册》中分别记载了“永春拳”和“咏春拳”,以下内容只作介绍,并非本人意见。
咏春拳——咏春拳相传为福建咏春所创造。严咏春为武林隐师严四的女儿,她吸收了福建永春拳方七娘的白鹤派中的拳技和宗鹤拳、福建少林拳技等,结合蛇鹤相斗的特点而融汇创编出咏春拳。后因迁居于广东南雄县,故传此拳于广东。此拳现流行于广州、肇庆、顺德、鹤山等地。此拳根据“长手能运气、短手能自保”的原理,以“短桥窄马、擅发短劲”为主要特点,以“拳、桥、膀、指、掌”和“吞、吐、浮、沉”及“二字拑羊马”为手、身、步法的标志。其进功分三阶段,第一阶段练习咏春气功(肾气归元);第二羊段练习十二个老式,即子午拳(穿心捶)、独龙拳、偏身拳,箭拳、外廉手、内廉手、外搭、内搭、外耕手、内耕手、三品掌、扑翼掌。另有小念头、沉桥、标指三套基本拳法;第三阶段练习“学 手、练知觉”。最后学习“三拳各式散手总合”,即一百零八点木人桩法。咏春拳动作灵敏快速,以静制动;柔化刚发,刚柔并济;富于攻防,着重实用。
永春拳——永春拳因福建泉州少林寺永春殿内传习南派拳法而得名,全称为永春派少林拳。传说方世玉的师弟胡惠乾曾在永春殿练功,后传此拳于广东民间。永春拳的内容有花拳(由平拳、梅花八卦、佛掌等三套拳组成)、八式单打、连环扣打、桩拳、木人桩法等。其器械主要是六点半棍。
以上有关咏春拳的起源,与广州陈君翎先生在《咏春拳经》中介绍的相同:“咏春拳开山祖师梁(严)博涛自福建入粤,定居广东南雄陈庄,得庄中乡绅陈宝鑫兄弟热忱接济。梁博涛感激不已,遂在陈庄开馆授徒。至今,粤北南雄仍有人操练咏春拳。”据说,古劳咏春拳中流传的“咏春派跌打点穴秘笈”就是来自于粤北南雄。
“之后,梁博涛只身到广州,在广州西关传授咏春拳。当时梁博涛主要传授的有红船梨园弟子黄华宝、梁二娣、大花面锦、高佬忠一干人等。这是梁博涛在广州教授的第一代门徒,日后这些门徒均开枝散叶,形成生生不息、百川归海的“咏春流派”。如黄华宝把咏春拳传授给佛山人梁赞(实则是世居佛山的广东鹤山古劳人氏),成就了一代咏春拳王佛山赞先生。”故此,形成以下流传路线:
1.黄华宝→梁赞
2.大花面锦→冯少青
3.高佬忠→女婿肖丽辛→李文茂
在上面三条传授路线中,笔者只谈第一、三两条路线。在第一条传授路线中,黄华宝和梁赞均为广东鹤山古劳人,黄华宝祖居何地,具体情况尚未查证(应为古劳围墩水乡)。梁赞则祖居古劳镇龙溪乡(今古劳圩)东便村。梁家当时家境富有,在本村可谓富裕门弟。梁家小院中原有三间平房及一间梁氏祠堂,据说建于150年前。现存两间平房及梁氏祠堂,至今屋梁下还有精美图案。另一间平房已改建。梁赞是一位念旧的人,每逢回乡过春节及清明拜祖,总住上一段时间,故在家乡传下了几位弟子,如梁大妹、梁婵、黄华三、易英、肥仔照等。在梁家后人中,至今最年长的是梁四(梁赞之侄孙)。
第三条传授路线中,梁博涛通过高佬忠把咏春拳传入戏班,高佬忠传给女婿肖丽辛。20世纪30年代,鹤山古劳村心后岗下的“三眼井”,据说有一位艺名“肖丽章”(古京章)的粤剧名伶,一直在佛山、广州一带谋生,老年时病逝于家乡。肖丽章出身红船,习得咏春拳、六点半棍法、行者棒等,至今乡中还有一传人。李文茂则是鹤山市桃源镇人氏,曾组织红船子弟反清起义,响应太平天国运动。后来李文茂率领梨园子弟打到广西,把咏春拳也带到广西,故广西亦有人练咏春拳。
古劳咏春拳的历代先辈
古劳咏春拳并非独指只有二十种动作组成的散手拳,而是包括梁赞先生及其亲属在古劳乡传下的各种拳术、器械的统称,因此要了解古劳咏春,必须了解有关赞先生的亲属、传人。
梁旭:梁赞之弟。习得秘传的古劳咏春拳,多次回古劳乡下,并传下几个弟子,如荣机公、枕二叔。后来,吾师祖到安南(今越南)谋生,在那里遇到梁旭,相交多年,又因彼此有亲戚关系,得其秘授,习得古劳咏春拳、虎尾三点半棍及双刀。故有“拳为主,棍为师,双刀为父母”之说。
梁春、梁枝、梁显:是梁赞的兄弟或侄。因赞先生家境富有,其父也有妻妾几人,故赞先生家中有兄弟数人。
梁婵:赞先生之亲侄女。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喜舞刀弄棒,习得一身好武艺。风华正茂之年嫁入古门,中年丧夫。梁婵一生虽好习武,但十分反对子侄对外传授,九十多岁,还能以金鸡独立脚洗面。据传,她临终之际,把50本家传秘笈烧掉。梁婵一生擅长“皱纱带”、秘传双头棍、阴阳夺命刀、虎尾三点半棍、气功十段锦及穿心脚、金鸡独立脚、撑鸡脚,其功夫只传下几人。
鬼眼扬:梁赞之亲侄。自小随梁赞先生在佛山帮助打点生意,夜晚随叔父习武,是赞先生的亲传弟子之一。壮年之际回古劳乡下务农。
梁四:鬼眼扬之子,自幼随父习武,青壮年之际正值日军侵华,梁家经济不景气,梁四到高明做挑担生意,与本地人发生口角,遂发生打斗。梁四使用秘传双头棍的“十张刀”技法,力战几十人,对方伤重者众,后梁四由警察护送回乡。其一生之中,十八般武艺皆通,尤以“眼功”、秘传双头棍、铁拳功见长。
黄华三:与梁大妹、肥仔照、易英四人是梁赞回乡最早收下的弟子。其中梁大妹、肥仔照、易英学的是正身咏春。黄华三家中有兄弟四人,是从外地迁入古劳东便坊。他在家中排行第三,故后人称其华三公。黄华三见兄弟人少,恐受人欺凌,故欲拜赞生为师,起初遭拒绝。华三公意志坚定,用桂圆木(俗称龙眼木)做一木人桩,利用空闲时间勤练不休。某天早上,赞生出外散步刚好碰见,为其苦心感动,又经过调查暗访其为人,遂答应收其为徒。开始华三随师习正身咏春,因其身体矮小,体重只有90多斤,与师兄 手时总落败。后梁赞按其身形,结合自己一生习武经验,传授华三公“以闪为进”的三角步及侧身马,同时发挥其体形特征,运用“吞吐浮沉短胜长”心法,形成别出心裁的侧身咏春。自此华三与师兄对拆,反败为胜。华三公一生习得扇面三点半棍、时辰点穴等,并传授与本乡木便坊冯朝振、冯坚就等数人。
大王光:古劳村心坊人。父亲经商,家庭环境富裕。其父希望他日后能考取武举人,光宗耀祖,故在大王光年少时就开始找师傅教其武功。后来,又把他送到外地学艺。青年时,大王光回乡,拜梁赞弟子黄华三为师,学习三点半棍、双刀。故青年时的大王光已习多派咏春。后机缘巧合,拜父亲的好友梁赞为师,继续学习咏春拳术。其一生习得多种绝艺,尤以“还魂腰”、“金鸡独立脚”、“十二时辰点穴法及四季血道图”盛名。传子大王尧及同村兄弟数人,其孙家中还留着当年大王尧练武的石锁(右耳)。
林兵:又名林伯长,外号“兵头”,家住现古劳村心坊新社巷(今龙溪学校宿舍附近)。少年时,随梁赞所传古劳弟子黄华三学习偏身咏春及扇面三点半棍。其后,他志向参加革命,得到梁赞亲自传授双刀、单刀、秘传双头棍、轻功、气功等,成为孙中山先生在南洋一带活动的近身保镖。一生经历数次大战。老年之际,乡传下一弟子古之圣。后因与乡亲发生冲撞,被人暗算。林兵一生为人侠义,力气之大为乡亲称奇,与梁赞之表弟及亲传弟子之一,有分牛之力的肥仔树堪称力王。
以上介绍的是梁赞的嫡亲及亲传弟子,他们是形成现今古劳咏春拳的主要代表人物,至于第二、第三代弟子,由于资料不详,不作介绍。
综上所述,从佛山咏春拳至古劳咏春拳,是一个由繁至简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从而也可看出梁赞是一位武术思想家、改革家、教育家。
㈥ 江门有什么特产
“五邑八宝”是江门市旅游局去年评选出来的,集中了侨乡最好的土特产,有新会陈皮、外海面、古劳面豉、开平火蒜、台山虾酱、开平腐乳、鹤山桔普茶、荷塘头菜等八个品种。“五邑八宝”在包装上也十分精美,上面还有五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介绍。“五邑八宝”约168元/盒,虽然相对单件的土特产来说价钱较贵,但因为其品种齐全,侨乡特色明显,在市场上深受广大市民和外地客人的欢迎。
开平广合腐乳
开平广合腐乳采用优质黄豆为主要原料,再配以各种传统辅料腌制而成,既是家庭佐餐佳品,也是茶楼、酒家、饭店烹调的绝好配料,具有色泽金黄、咸淡适口、鲜香嫩滑,入口即化等特点。产品曾多次获国家金奖,遍销全国各地,并出口至美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闻名国内外的开平水口镇广合腐乳,至今已呢114年历史,曾是老一辈华侨最爱带到国外的食品之一。1995年,广合腐乳产销量全国最高而入选1949-1995年中华之最荣誉大典。
台山海中玉牌纯虾酱
海中玉牌虾酱先用海域优质鲜银虾为原料,引进香港现代设备和技术,结合(罗氏)家族传统手工秘制而成。产品色香味美,香滑淡口,以其风味独特、价廉物美而闻名遐迩,远销北京、天津、太原、青岛,甚至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鹤山东古牌古劳面鼓
“东古牌古劳面鼓”,远销美国、加拿大、东南亚及港澳等地。位于西江河畔的鹤山市古劳镇,是个风景秀美的水乡,水乡孕育了一个飘香百年的老字号古劳面鼓。古劳面鼓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现在这个“老字号”已由一家民间作坊逐渐发展壮大而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调味品生产企业,年销售额9600多万元,产品已走向亚洲,并将飘香欧美。
鹤山金马牌陈年桔普茶
鹤山金马牌陈年桔普茶将有着“千年人参、百年陈皮”之美誉的新会柑桔皮与被誉为茶中减肥之冠的陈年普洱经过特殊工艺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桔普茶集合了普洱与新会陈皮的特殊功效。普洱茶有暖胃、减肥、降脂、防治动脉硬化、防治冠心病、降压、抗衰老、抗癌、降糖、抑菌消炎、减轻烟煤毒、减轻重金属毒、抗辐射、兴奋中枢神经、利尿、防龋齿、明目、助消化、抗毒、灭菌、预防便秘、解酒及其他功效;而新会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疏肝润肺、消积化滞、健胃止咳、宜通五脏、疗酒病等功效,其皮中的胡萝卜,维生素C、维生素P比果肉的含量还高。
新会宗华牌陈皮
新会陈皮是新会大红柑的干果皮,享誉海内外。新会大红柑(学名枝柑),是新会著名土特产。因其品质独特,早在明清以前就已蛮声遐迩,并被列为“贡品”,行销国内外。大红柑果的果皮就是新会的著名特产陈皮。由于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是传统的香料和调味佳品,所以向来离有盛誉。早在宋代 就已成为南北贸易的“广货”之一,行销全国和南洋、美洲等地区。
江门黎记外海面
黎记外海面以其制作精细和独特的风味而远近驰名,历经数百年代代相传,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广东人吃面条的历史据说在宋代已经开始了。广东人一向追求食品的细腻和口感的鲜美,要求制作精细,而江门市外海镇生产的外海面就以其入口软、韧、爽、滑等特点,历经数百年仍流传至今,远近驰名。
开平天然牌金山火蒜
天然牌金山火蒜是开平市著名的土特产,十八世界引入沙区金山带种植。为了方便运输和储存,当地人用炭火将收获的蒜头进行烟熏处理,致使蒜头的表皮形成棕黑色,俗称火蒜,又因其产地在金山一带,故名“金山火蒜”。金山火蒜生长期短,较同类蒜头早一个月收获,而且柄细头大,蒜子颗粒分明,肉饱满,肉质淡黄带白,蒜素含量大,味香辛辣,油质浓。
经烟熏处理后蒜衣棕黑色,含水量低,耐储藏,方便包装运输。金山火蒜除了是家庭烹饪的必备配料外,其药用价值也很高:它是细菌的“天敌”,所含大蒜素被誉为天然广谱抗茵素和防癌的“卫士”,又是降脂的“良药”,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
江门昌兴牌荷塘冲菜
冲菜又名大头菜,因主产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故称“荷塘冲菜”。其栽培历史已有200多年,是传统出口商品之一,销售远至港澳、南洋、旧金山等地。昌兴牌荷塘冲菜,头大,叶窄长,纤维少,经腌制后呈金黄色,脆嫩甘香,咸中带甜,味鲜独特,是一种佐膳佳品。现在,荷塘大头菜的腌制工艺不断创新,各式冲菜制品各具有特色,成为海外侨胞喜爱的食品和馈赠亲友的礼物。
㈦ 江门有什么特产
1、新会陈皮
新会陈皮:又名广陈皮,为大红柑(学名茶枝柑)的果皮,入药已有700余年历史。《本草纲目》载:“柑皮纹粗,黄而厚,内多白膜,其味辛甘,今天下以广中(即今新会)采者为胜。”
清康熙《本草蓬源》亦有“桔皮苦辛温无毒,产粤东,新会,陈久者良”之述。质轻而柔软,不易折断,香气特异,醇而浓郁,味甘凉香,微辛但不甚苦。
新会著名特产——新会陈皮,是新会所产的大红柑的干果皮。由于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是传统的香料和调味佳品,所以向来享有盛誉。早在宋代就已成为南北贸易的“广货”之一。
2、新会大红柑
学名茶枝柑,是新会著名土特产。其品质独特,在明清就风行各地,并被列为“贡品”,年年进贡。据记载,新会大红柑已有600多年的栽培历史。
经过长期选育,自成品系,分大种油身、细种油身、大蒂、高笃4个品种。其果实扁圆,油身而有光泽,皮色在成熟过程中由青转红,“冬至”前后呈大红。柑肉爽脆多汁,甜酸适度,每百毫升含柠檬酸0.71-0.82克,含糖10.1-11.3克,可溶性固形物为11-12%,单果重约100-150克。
3、大槐细米薯
细米薯学名叫菱薯,属瓜菜类,可用来煲汤、煲糖水,清甜可口,而且还具有清热除湿、健胃止痢、利尿解毒的功效。猪仔薯学名叫毛薯,为薯蓣科植物参薯的块茎,具有健脾止泻、益肺滋肾、解毒敛疮的功效,可入药。恩平当地人一般将毛薯蒸熟直接食用,或是煲汤、煲糖水。
4、杜阮大顶凉瓜
杜阮凉瓜,又名杜阮苦瓜。是江门市乃至省、港、澳地区无人不晓的特色知名农业品牌。其瓜型肥大,形似木瓜,平顶粒粗,别于其它凉瓜的标志迷人官特征,本地人称之为大顶瓜,将其形容为“柿饼蒂,老鼠尾”。
据《新会县志》记载,早在明朝,当地就已经开始种植凉瓜,在民国时期,杜阮柿饼蒂(杜阮凉瓜)就已经比较著名。解放前,就有一首民谣唱出了江门当时的名蔬名果:“杜阮苦瓜柿饼蒂,莲塘菱角两头利,滘头大蔗真脆皮,江门白菜匙羹髀,荷塘芥兰几分地”。
杜阮凉瓜获得了“江门市十佳农土特(初级类)产品”、“广东岭南特色食品”和 “无公害农产品”称号。
5、鹤山红茶
鹤山红茶为鹤山著名土特产。鹤山人种茶始于宋代,茶叶以其条索紧细,成色油润,汤色鲜亮,清香味浓,滋味甘滑,消热消滞而著称。鹤山红茶具有生产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等特点,符合地理标志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的要求。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打造农业品牌、提升品牌效应”为工作导向,不断加大对鹤山红茶的重视力度:
一是制定出台了《鹤山红茶生产技术规程》,规范了鹤山红茶种植和加工制作技术;
二是加强鹤山红茶生产标准化建设,在鹤山共和莱苏村委会建立了面积达50亩的“江门市(鹤山)优质茶叶标准化”示范区;
三是加大投入,各级政府加大对鹤山红茶种植的扶持力度,2011年以来,市政府投入专项资金50万元,从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加大财力、物力、人力投入,为鹤山红茶提高品质、增加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江门
㈧ 古劳各村水质情况
人与自然的争斗已久
早在晋代,古劳西江边一带就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不过,那时候人数不多,堤内的低洼地还是一片滩涂泽国。宋朝以后,迁入的人口逐渐增多,开垦荒滩、征服自然便成了古劳人生存下去的重要课题。其间,百姓不断自发修筑堤坝,围地垦荒,但因规模小、质量低,洪水一到,随即被冲塌。到明太祖洪武年间,朝廷重视水利建设,多次派官员到各地劝导修水利,古劳经过多代人的努力,逐渐完善了堤围网络。解放后,人民政府更加重视堤围的建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对西江大堤进行加固,对内堤的堤路进行综合整治,使之可以抵御50年甚至100年一遇的洪水的袭击,水乡人民从此可以安居乐业了。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音
据当地居民反映:水乡的水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断恶化。过去蜿蜒清澈的河道已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垃圾,旧有循环系统被破坏,很多地方成了死水沟。过去引以为荣的水乡正变得处处臭水!
为此,记者走访了古劳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造成水质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自然原因,古劳水乡从晋代开始就有人类活动,从明代开始大规模开发至今,经年累月,地面堆积抬高,导致水循环受阻,水自然不“活”;其次是人为原因,近年来,农副产品价格攀升并维持一定高度,受高回报、高利润的刺激,村民在承包原有鱼塘基础上纷纷投资养猪、养鸡等,这些养殖场就建在鱼塘周围,而养殖场牲畜的饲料、粪便流入水中,对水质造成的污染非常严重。所以,村民也处在两难境地,一方面抱怨水乡水质问题,另一方面又经受不住经济利益的驱使而继续从事污染性的生产、生活活动。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之路
水质变了,受害的还是村民自己。水乡是古劳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千百年来,人们喝的是水乡水,吃的是水乡鱼。据专家介绍,水质的恶化会逐渐影响水产养殖和水乡土质,最终导致水土彻底贫瘠,从而最终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两者兼顾的重要性。不少当地居民针对如何改善水乡水质这一问题,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不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河涌的承包者必须承担挖浚河涌的责任;广泛开展“爱我水乡”的宣传,使村民意识到水乡的价值;提倡无磷洗涤剂和可降解包装物;农村垃圾统一收集,不向水面倒垃圾;严格控制农业污染,限制在水面上经营饮食档;种植树木和竹林,局部恢复桑田……
近年来,古劳镇政府也采取了大量强有力的措施,对水乡的水质进行改善。首先,从2003年开始,该镇就在部分村开展鱼塘低改工作。这一措施,是将生产经营效果较差的鱼塘进行重新规划整治,既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又能改善水循环,使水质污染问题暂时得到缓解。其次,该镇政府组织各村积极开展垃圾收集处理工作,基本实现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垃圾桶,并号召村民将日常生产、生活垃圾自觉扔入垃圾桶;村委会请工人每日定时到每户收集垃圾,集中后的垃圾被送往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再次,针对乱排放牲畜饲料的现象,古劳镇政府及各级村委一经发现,坚决予以严肃处理。最后,大搞文明村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环保卫生意识,同时通过文明村建设,为其他村树立学习榜样。据古劳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现在虽然还不能说已完全改善了水乡水质,但起码已经遏制住水质的继续恶化。
和谐带来巨大发展
环境的改善给鹤山古劳水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经济建设等都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水乡从来就不缺乏旅游资源,古劳堤围之“神”冯八秀、两广“王帝”陈开、咏春拳一代宗师梁赞、一代影后胡蝶等的家乡都在水乡,一位位历史名人配以百年历史的石板桥、古榕树、水乡特色民居,让人在凭吊历史名人的同时领略水乡的风土人情。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古劳拓展了旅游资源的发展空间。新的旅游景点“荷村莲藕”让人陶醉在荷花的世界,尽享南国水乡的秀色;1993年建设的仙鹤湖山庄景色迷人,是消闲度假的好去处,每年的旅游黄金周,水乡都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游客。今年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期间,鹤山旅游节的重头戏“水乡风情嘉年华”在古劳镇仙鹤湖度假山庄闪亮登场,这个以水乡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大型嘉年华,将水乡风情歌舞表演、古劳咏春拳武术表演、青年篝火晚会等活动齐集一身,尽展了鹤山水乡的魅力和风采。
水乡的招商引资成果同样喜人。古劳镇连续5年招商引资居鹤山各镇之首,连续三年被江门市评为招商引资先进镇,今年1—9月份招商引资又有新突破:全镇招商引资项目上报数(含新上、增资)共18项,企业全年计划总投资额达4.41亿元,同比增长14.2%,目前实际到位资金2.50亿元,同比增长9.1%;实际利用外资2132.5万美元,同比增长25.9%。总投资额和实际到位资金再创历史新高。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古劳水乡直面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并通过一系列努力去解决问题,努力实现“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江门日报 徐铃静 孟庆雷)
㈨ 古劳茶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古劳茶山产茶于“宋元时期已现端倪”,而茶山顶的良道坪、大坑坪、永安、七星坑、锣鼓地、塔磨塘等六条村庒在550年前已开始植茶。茶山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这是因为西江水从北向南直冲茶山,被石岩头顶着,使西江水转向东流,造成茶山露水丰富,适宜植茶。丽水石岩头一带的山地就特
别湿润,故种出的茶甘爽、醇和,有翠岩、龙芽、雪菊、银针等著名品种。翠岩采自石地者为最佳,乾降牌县志载有“翠岩味匹武夷而带芳”,银针形似寿眉,尖如针,叶背显露白如银,叶底青翠,茶汤浓滑芳香。新会人黄炳坤的《忆岭南》诗中有银针“香味远出寿眉数倍”、“久经脍炙人口”之句。雍正10年(1732),鹤山建县,鹤山茶园不断发展,道光初年达到鼎盛期。据道光版《鹤山县志》称,古劳茶山、大雁山等地“一望皆茶树”,出现茶烟万顷的景象。当年,茶山和山脚的丽水有茶园1000多亩。古劳茶曾通过广州沙面洋行销往欧美、澳大利亚,香飘万里,名扬五洲。那时,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探亲,临走时总是喜欢带点银针回去,送给亲友,共享家乡特产风味。抗日战争爆发,鹤山茶业开始衰落,许多茶园荒芜,1937年古劳茶山、丽水的茶园仅存448亩,产量301担。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茶叶供不应求,古劳茶开始复苏,那时各地出现一些以龙眼叶、鬼灯笼等制成的假茶,严重影响鹤山茶的声誉,造成大量茶叶积压滞销,打击了茶农的积极性,茶山村不少茶农不得已改种经济效益好的素馨花,也因为这缘故,至今仅余百亩左右茶园,往日“一望皆茶树”景象不复存在。
㈩ 江门特产有哪些
热心网友
“五邑八宝”是江门市旅游局去年评选出来的,集中了侨乡最好的土特产,有新会陈皮、外海面、古劳面豉、开平火蒜、台山虾酱、开平腐乳、鹤山桔普茶、荷塘头菜等八个品种。“五邑八宝”在包装上也十分精美,上面还有五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介绍。“五邑八宝”约168元/盒,虽然相对单件的土特产来说价钱较贵,但因为其品种齐全,侨乡特色明显,在市场上深受广大市民和外地客人的欢迎。
开平广合腐乳
开平广合腐乳采用优质黄豆为主要原料,再配以各种传统辅料腌制而成,既是家庭佐餐佳品,也是茶楼、酒家、饭店烹调的绝好配料,具有色泽金黄、咸淡适口、鲜香嫩滑,入口即化等特点。产品曾多次获国家金奖,遍销全国各地,并出口至美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闻名国内外的开平水口镇广合腐乳,至今已呢114年历史,曾是老一辈华侨最爱带到国外的食品之一。1995年,广合腐乳产销量全国最高而入选1949-1995年中华之最荣誉大典。
台山海中玉牌纯虾酱
海中玉牌虾酱先用海域优质鲜银虾为原料,引进香港现代设备和技术,结合(罗氏)家族传统手工秘制而成。产品色香味美,香滑淡口,以其风味独特、价廉物美而闻名遐迩,远销北京、天津、太原、青岛,甚至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鹤山东古牌古劳面鼓
“东古牌古劳面鼓”,远销美国、加拿大、东南亚及港澳等地。位于西江河畔的鹤山市古劳镇,是个风景秀美的水乡,水乡孕育了一个飘香百年的老字号古劳面鼓。古劳面鼓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现在这个“老字号”已由一家民间作坊逐渐发展壮大而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调味品生产企业,年销售额9600多万元,产品已走向亚洲,并将飘香欧美。
鹤山金马牌陈年桔普茶
鹤山金马牌陈年桔普茶将有着“千年人参、百年陈皮”之美誉的新会柑桔皮与被誉为茶中减肥之冠的陈年普洱经过特殊工艺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桔普茶集合了普洱与新会陈皮的特殊功效。普洱茶有暖胃、减肥、降脂、防治动脉硬化、防治冠心病、降压、抗衰老、抗癌、降糖、抑菌消炎、减轻烟煤毒、减轻重金属毒、抗辐射、兴奋中枢神经、利尿、防龋齿、明目、助消化、抗毒、灭菌、预防便秘、解酒及其他功效;而新会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疏肝润肺、消积化滞、健胃止咳、宜通五脏、疗酒病等功效,其皮中的胡萝卜,维生素C、维生素P比果肉的含量还高。
新会宗华牌陈皮
新会陈皮是新会大红柑的干果皮,享誉海内外。新会大红柑(学名枝柑),是新会著名土特产。因其品质独特,早在明清以前就已蛮声遐迩,并被列为“贡品”,行销国内外。大红柑果的果皮就是新会的著名特产陈皮。由于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是传统的香料和调味佳品,所以向来离有盛誉。早在宋代 就已成为南北贸易的“广货”之一,行销全国和南洋、美洲等地区。
江门黎记外海面
黎记外海面以其制作精细和独特的风味而远近驰名,历经数百年代代相传,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广东人吃面条的历史据说在宋代已经开始了。广东人一向追求食品的细腻和口感的鲜美,要求制作精细,而江门市外海镇生产的外海面就以其入口软、韧、爽、滑等特点,历经数百年仍流传至今,远近驰名。
开平天然牌金山火蒜
天然牌金山火蒜是开平市著名的土特产,十八世界引入沙区金山带种植。为了方便运输和储存,当地人用炭火将收获的蒜头进行烟熏处理,致使蒜头的表皮形成棕黑色,俗称火蒜,又因其产地在金山一带,故名“金山火蒜”。金山火蒜生长期短,较同类蒜头早一个月收获,而且柄细头大,蒜子颗粒分明,肉饱满,肉质淡黄带白,蒜素含量大,味香辛辣,油质浓。
经烟熏处理后蒜衣棕黑色,含水量低,耐储藏,方便包装运输。金山火蒜除了是家庭烹饪的必备配料外,其药用价值也很高:它是细菌的“天敌”,所含大蒜素被誉为天然广谱抗茵素和防癌的“卫士”,又是降脂的“良药”,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
江门昌兴牌荷塘冲菜
冲菜又名大头菜,因主产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故称“荷塘冲菜”。其栽培历史已有200多年,是传统出口商品之一,销售远至港澳、南洋、旧金山等地。昌兴牌荷塘冲菜,头大,叶窄长,纤维少,经腌制后呈金黄色,脆嫩甘香,咸中带甜,味鲜独特,是一种佐膳佳品。现在,荷塘大头菜的腌制工艺不断创新,各式冲菜制品各具有特色,成为海外侨胞喜爱的食品和馈赠亲友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