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素髹历史发展

素髹历史发展

发布时间:2021-02-09 23:42:23

A. 中国家具发展历史,谁能详细的解释一下

家具一词,它们词意包括很广,但通常一般指由木匠所制造的“桌椅板凳”之类。古人是席地而坐,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再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础上又延生出榻等。到商、周、秦、汉、魏各时期,没有太多变化,有凳、桌出现,但不是主流;直到汉代,胡床进入中原地带,到南北朝时期,高型坐具陆续出现,垂足而坐开始流行。憩居形式到了唐代仍然是两种形式并行,高的桌、椅、凳等已被不少人所使用,但席地而坐仍然是很多人的日常习惯。
真正开始垂足高坐从宋代,各种配合高坐的家具也应运而生。元、明、清各代,对家具的生产、设计要求精益求精,尤其是明清两代,成为传统家具的全盛时期。
中国历代家具的特质,在于它不仅仅通过各历史时期的演变,完善其服务于人类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凝集出在其特定环境里形成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在现存的位数众多的明清家具中,比较集中的体现出精湛的工艺价值、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沉重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就使家具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并珍视的文化遗产之一。
宋代以前的生活方式起居习惯都与后来差别很大,所以我们今天几乎无法见到宋以前的家具实物。宋以后的千年当中,人们习惯于垂足高坐,并产生大量既美观又实用的家具,明清家具是家具的黄金时代,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明及清代前期家具制造业空前繁荣,大致上可归于两个原因,一是城市乡镇的商品经济普遍发达起来,社会时尚的追求也从另一个侧面刺激了家具的供需数量;另一个原因可能与海运的开放有关,硬质木材大量涌入,使工匠们有发挥的空间,竟相制造出在坚固程度和美观实用等方面都超越了前代的家具。
人类脱离洞穴生活后,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部落纷争、城邦混战的徘徊时期。中国在商代进入青铜文明时期,从现有的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当时高超的铸造技术和不凡的审美趣味。在先民的日常生活当中,祭祀活动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寄托于上天的佑护。礼器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器物,其中也有一部分器物可视为早期的家具,起到置物、储存等作用。比如“俎”,就是一种专门用来屠宰牲畜的案子,并把宰杀完的祭品放在上面;再如“禁”,是商周时期放酒器的台子,造型浑厚,纹饰多为恐怖的饕餮纹。
此外,商代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髹漆技术,并被运用到床、案类家具的装饰上。从出土的一些漆器残片上,可以看到丰富的纹饰,在红地黑花之外,还镶嵌象牙、松石等,其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走向崩溃,整个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大有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也相应地得到改善,与前代相比,家具的制造水平有很大提高。尤其在木材加工方面,出现了象鲁班这样的技术高超的工匠,不仅促进了家具的发展,而且在木构建筑上也发挥了他们的才能。由于冶金技术的进步,炼铁技术的改进给木材加工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变革,出现了丰富的加工器械和工具,如铁制的锯、斧、钻、凿、铲、刨等等,为家具的制造带来了便利条件。相传锯子就是由鲁班发明的,工艺的改进也促进了家具的改进。
当时主要的家具品种是几、案等。其中木制品大部分都以漆髹饰,一则为了美观,显示家具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二则是对木材起保护作用。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是坐、跪于地上,所以几、案都比较低。
床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木材埋于地下,受潮受压,容易腐败;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受到水、火的损害,所以我们很难见到那时的实物。在河南信阳出土的彩绘大床,是极其难得的物证,可以看出楚国的家具制造情况,亦可依此推断它的前身。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使用屏风的记载,它起到分割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其制作和髹饰都已相当精美。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规模庞大的阿房宫是秦始皇大兴土木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当时的辉煌都随着战火和天灾付之一炬,豪华的陈设和恢宏的殿堂都无处找寻了,我们只能借助于史料记载和文学作品来想象当时的境况。
汉代仍然是席地而坐,室内生活以床、榻为中心,床的功能不仅供睡眠,用餐、交谈等活动也都在床上进行,大量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都体现了这样的场景。床与榻略有不同,床高于榻,比榻宽些。设置于床上的帐幔也有重要作用,夏日避蚊虫、冬日御风寒,同时起到美化的作用,也是显示身份、财富的标志。
几在汉代是等级制度的象征,皇帝用玉几,公侯用木几或竹几,几置于床前,在生活、起居中起着重要作用。案的作用相当大,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用案作为饮食用桌,也用来放置竹简、伏案写作。
随着对西域各国的频繁交流,打破了各国间相对隔绝的状态。胡床就在此时传入我国,这是一种形如马扎的坐具,以后被发展成可折叠马扎、交椅等,更为重要的是为后来人们的“垂足而坐”奠定了基础。
从魏晋六朝至宋元时期,前后千年有余。中国社会此期间出现过激烈变动,魏晋南北朝连年战乱,李唐王朝太平盛事,宋代市井生活日益繁荣,元帝国疆域辽阔,史无前例。这些剧烈的变动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对雄伟壮丽的东方帝国赞颂有加,东方文明的光芒与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生活以及中国人在生活中所使用的家具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席地而坐”是魏晋以前中国人固有的习惯,从东汉时期开始,随着东西各民族的交流,新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垂足而坐”的形式更方便、更舒适,为中国人所接受,这种坐姿的传入与佛教的传入有直接关系,尤其到魏晋南北朝以后,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俗生活形态开始了。
尽管汉末至六朝这一段时间政治混乱、战争频仍,但其间的精神生活却很自由很开放,艺术创造充满热情。在战乱中疲于奔命的人们对佛教所描绘的来世充满幻想,而超脱凡俗的高士放浪形骸,隐居山野,陶渊明、竹林七贤,就出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佛教的日益盛兴,促进了大规模地建设庙宇、石窟,其中的陈设、用具也都受到外来影响,出现了墩、椅、凳等高型家具。
遗憾的是我们无法见到当时家具的实物,参考资料只能借助于同时期的壁画、石刻、文字记载或其他工艺品的仿制品。从唐代的绘画中可以看到椅、凳、双人胡床、墩等家具,但这些家具仅限于上层社会或者僧侣所使用。这与承袭前代席地而坐的习惯有关,或许是当时的人们把床、榻都理解为高的地面。在装饰方面,浮雕配件或绘画图案,都与佛教有很大关系。
隋朝只维持了37年,在家具方面没有什么特殊的东西,也看不出有什么变化。真正的繁荣时期是在唐代。唐代初期就出现了蓬勃进取的精神风貌,长时间的战乱和流离失所在江山统一后,人们的生活热情得以爆发。“贞观之治”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和文化上的空前繁荣。唐代的家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显现出它的浑厚、丰满、宽大、稳重之特点,体重和气势都比较博大,但在工艺技术和品种上都缺少变化。豪门贵族们所使用的家具比较丰富,尤其在装饰上更加华丽,唐画中多有写实体现。这一时期的家具出现复杂的雕花,并以大漆彩绘,画以花卉图案。
从唐代敦煌壁画上除了可以看到鼓墩、莲花座、藤编墩等,还可以见到形制较为简单的板足案、曲足案、翘头案等。文人士大夫们多追求素雅洁净,所以这一时期的立屏、围屏多素面无饰。床榻类无多变化,因袭上代形制,以箱式床、架屏床、平台床、独立榻为主。
晚唐至五代,士大夫和名门望族们以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为时尚,许多重大宴请社交活动都由绘画高手加以记录,这给我们研究、考察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提供了极为可靠的形象资料。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画面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五代时期家具的使用状况,其中有直背靠背椅、条案、屏风、床、榻、墩等等。完整简洁的形式也向我们预示了明式家具前期形态,为中国历史家具的最完美阶段打下了基础。
从10世纪中晚期开始,宋王朝展开了它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的画卷。
宋时高座家具已相当普遍,高案、高桌、高几也相应出现,垂足而坐已成为固定的姿势,中国历史上的起居生活变革由坐姿而定。城镇世俗生活的繁荣使高档宅院、园林大量兴建,打造家具以布置房间成为必然,这给家具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宋代以及稍后的辽、金历时300余年,家具发展经历了一个高潮时期,高档家具系统已建立并完善起来,家具品种愈加丰富,式样愈加美观。比如桌类就可分为方桌、条桌、琴桌、饭桌、酒桌以及折叠桌,按用途愈分愈细。宋代的椅子已经相当完善,后腿直接升上,搭脑出头收拢,整块的靠背板支撑人体向后依靠的力量。圈椅形制完善,有圆靠背,以适应人体曲线。胡床改进后形成交椅。几类发展出高几、矮几、固定几、直腿几、卷曲腿几等各种形式。宋代家具在总体风格上呈现出挺拔、秀丽的特点,装饰上承袭五代风格,趋于朴素、雅致,不作大面积的雕镂装饰,只取局部点缀以求其画龙点睛的效果。
相对而言,元代立国时间也比较短,统治者采用的政策是汉制,所以,不仅在政治、经济体制上沿袭宋、辽、金各代,家具方面亦禀承宋制,工艺技术和造型设计上都没有大的改变。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抽屉桌,抽屉作为储物之匣方便开取,是一大发明,它更大程度地加大了家具的使用效果。而这一新事物的出现也许更多地归功于民族交流和文化交融。
从魏晋六朝至宋辽金元这千余年间,中国王朝不断更替,其中发生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民族融合,社会取向一直沿着封建儒家的统治路线运行。当西方正在黑暗的中世纪苦苦摸索,力图走向新的启蒙之时,中国的封建王朝又在不断更替,元代也即将结素,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更世俗,更多样化的新时代

B.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手工业:

一、按照行业分类

1、冶炼

商周:青铜。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春秋战国:冶铁;东汉:杜诗 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灌钢法。

2、陶瓷

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朝: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瓷都;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3、纺织

元: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明:纺织工业大规模发展。

二、按所有制分

1、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产品精美,不进入市场,仅供皇室贵族,或武器。

2、民营手工业:明中叶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民营超过官营;明朝后期,苏杭纺织业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基本特征:雇佣关系)

3、家庭手工业:农业的补充,主要供家庭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素髹历史发展扩展阅读:

早期手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受自然资源分布影响较大,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商业的发展,区域性和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

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产品走向全国,这些都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如果没有活跃的商品经济,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各地区的手工业分工及专业性手工业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尽管中国古代手工业很发达,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场合,手工业服务于农业,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

C. 粤剧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特点

战后之初,香港粤剧虽秉承1930年代粤剧善变的传统,但其后却向传统戏曲表演的方向发展。在剧目形式上,时装粤剧越来越少,剧本创作趋向文学化,但重视田文修饰,曲词句式趋向七字齐言,选材则多从古典戏曲中撷取。表演上,向京剧靠拢,重视身段表演。戏服也因制作师传渐少,以及审美标准的改变,渐渐脱离传统南派珠片及兔毛出锋的样式,和京剧戏服看齐。

1950年代,仙凤鸣剧团的出现,令到香港粤剧产生根本的变化。白雪仙虽然出自薛觉先的门下,但她却秉承薛马两家之长。在戏剧文学上,她一如马师曾,著意提升表达的内容;表演上,她继承乃师向京剧学习,讲究北派身段。但她在粤剧音乐上,却没有从粤曲板式出发,反以选取古谱大调或创新曲为主。

和白雪仙共同作山页献旳人,主要是编剧唐涤生。没有康涤生的创作,白雪仙茌以确立她的艺术地位,但没有任剑辉和白雪仙的表演,唐涤生也难以名垂后世。

不过,任白和唐涤生也开创了新的粤剧表演风尚。其一是把表演角色局限在生旦二人,其他角色均成为隌衬。虽然这使戏剧表演更集中,但也因成为风尚,加快了生旦以外行当角色的衰亡;其二是把展现情节为主的传统粤剧,变成展现人物情感冲突为主旳言情粤剧;其三虽然是加强了粤剧的文学性,但同样如元杂剧一样,减低了粤剧舞台表演的要求,令到生旦对唱成了粤剧的粤剧的潮流。

因为唐派粤剧的兴起,业余爱好者更容易掌握表演,令到大量业余爱好者投身粤剧表演或粤曲演唱,使粤剧逐渐形成专业和业余界线模糊的情况。

唐涤生过世后,剧坛主要的几位名令也相继退休。在麦炳荣、凤凰女领导的大龙凤剧团的带动下,粤剧一度回归锣鼓粤剧。但占主导,最终仍是传统表演和剧本创新的两线为主。

1970年代,薛觉先关门弟子林家声的崛起,正代表了向戏曲传统靠拢,以舞台表演为主的艺术门派。而由任剑辉、白雪仙训练的雏凤鸣剧团,仍以表演唐派名剧为主,代表剧本创新的艺术门派;不过,创新的剧本经过三十多年的表演,再也不算创新,鶵凤鸣剧团虽然以偶像形式风麾万千影迷,但其艺术建树却远不如林家声。1990年代,林家声的退休和雏凤鸣的解散,粤剧又开始向一个新的年代。

于广东人,特别是广州人来说,无论是出国定居还是短暂的公务和旅行,都没有很明显的身在异乡为异客的那种感觉,因为吃的是粤菜,听的、讲的仍是粤语。而且,在国外,当地华人还常满怀骄傲地告诉你:全世界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广东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菜(广州美食),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曲和粤剧的知音。由此可见,粤剧在广东和广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粤剧有一个“南国红豆”的美称。1956年5月,广东粤剧团赴北京参加会演,周总理接见主要演员,并在座谈会上称粤剧是南国红豆。周总理以南国红豆来比喻粤剧,可谓别出心裁而又贴切、形象,说明了粤剧是南方的产物,象红豆那样晶莹可爱,令人怀念。
在全国400多个地方剧种中,在祖国繁花似锦的戏曲百花园中,粤剧这颗南国红豆无疑是别具一格、源远流长,并且根深叶茂的。它不仅长遍了珠江两岸,而且还移植到南洋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古巴一带。
在广东省内,粤语地区人口近4千万,再加上广西大部分地区以及港澳等地,其影响是相当可观的。说是华南流传最广、观众最多的地方剧种,以它来代表广东省称之为粤剧,是实至名归的。粤剧在30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的一些特色。一是它的可塑性大,善于吸取许多新的、外来的、民间的东西,从粤剧的发展史看,它吸收了民歌、流行曲、兄弟剧种、文明戏以至电影上的一些表演方法,可谓兼收并蓄。
二是它的音乐性丰富、曲牌多,新曲多,新曲入剧层出不穷,而广东音乐是举世闻名的,有的观众尽管不欣赏粤剧内容,但对广东音乐、戏剧音乐仍然倾倒不已。
三是粤剧剧目多,新戏多,剧目多达3千多个,在全国400多个剧种中,是剧目较多的剧种之一。题材广阔,这对扩大观众的视野、开拓演员的戏路和表现力都是有帮助的,也是其他地方戏曲所罕见的。
四是粤剧的伴奏乐队发展很快,从初期的五、六人(五件头)发展到10多20人,并采用中西乐器结合的手法,较多地使用西洋乐器,如小提琴、萨克斯等,在国内诸地方剧种中,也是独树一格的。五是粤剧词曲比较通俗,许多生动、活泼的方言口语入戏,特别在“说白”当中运用得很传神。

粤剧的历史
粤剧
粤剧,又称 " 广府大戏 " ,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
种,有三百多年历史,在广东,广西 ,香港,澳门非常
流行,美洲,欧洲,澳洲 ,东南亚华侨居住的地区也常
有演出.
粤剧的形成情况十分复杂,明代的弋阳腔 ,昆腔,
清初以来的西秦戏 ,汉剧, 甚至江苏,河南,安徽
,湖南, 河北,广西等地的戏曲艺术,都对粤剧有
不同程度的影响.
红船的消失
以前,戏班经常在河网纵横的珠江三角洲一带演出,往来
只能依赖船只,因此,艺人大部分时间会在戏船食住.由
於戏船船身全部髹上红色,故称「红船」,又用龙头凤尾
装饰,十分壮观.民国期间,盗匪横行,「红船」子弟要
设法保护自己.
后来,在广州和其它城镇,戏院渐渐增多,戏班便减少
落乡演出的次数;同时,汽车,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日
益发达,「红船」的作用消失,逐渐被淘汰了.
抗曰时期的粤剧 1
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年,中国对日
本进行八年抗战,不少戏班上演爱
国剧,例如:薛觉先演 「貂蝉」,
马师曾演出「还我汉江山」,
「汉奸的结果」等剧目,他们还合
作拍过一部筹募救国公债的电影
「最后关头」.关德兴变卖戏服衣
箱,筹款募捐,组织「粤剧救亡服
务团」.其他粤剧演员则踊跃购买
爱国公债,义演赈济难民.
一九三八年广州失陷,粤剧工作者纷纷移居
香港,第一流人材集中在本港,粤剧便旺盛
起来.香港沦陷,他们转往澳门避难,使当
地粤剧演出顿然兴旺起来.及至澳门也无法
容身,便转入广西各地演出,过著颠沛流离
的生活.
抗日时期的粤剧 2
四九年后国内粤剧的发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步
骤地对粤剧进行「改戏,改人
, 改制」 .改戏方面,提出
「好看有益」的要求,鼓励剧
团上演内容健康的剧目,整顿
旧剧目,创作或改编反映时代
的历史剧及现代戏.
柳 毅 传 书 剧 照
四九年后国内粤剧的发展 2
在舞台艺术方面,建立导演制,净化舞台形象,注意整体
配合.一九五八年,把广州各省属,市属剧团合并,成立
「广东粤剧院」 .六十年代初,成立「广东粤剧学校」,
培养接班人.「文化大革命」期间,粤剧与其它剧种一样
受到摧残,剧院停业,剧团解散,成员不是下放劳动,便
是被迫转业.八十年代,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粤剧艺
术再次发展起来.
四九年后香港粤剧的发展 1
香港光复之后,粤剧艺人纷纷组班演出.五十年代,新马师曾,何非凡,陈锦棠,任剑辉,芳艳芬,红线女,秦小梨,白雪仙等演员,成为粤剧界的支柱.
芳艳芬
白雪仙,任剑辉
四九年后香港粤剧的发展 2
八十年代中期,粤剧从低潮
恢复过来,戏班演出活跃;
同时,有不少业馀爱好者学
演大戏,学唱粤曲,作为生
活嗜好.现时,香港粤剧特
色是保留传统表演和艺术的
面貌较多,与国内积极革新
的方向不同,形成香港与广
州粤剧演出风格有明显分
别 .
林 家 声
粤剧在海外的发展 1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广东籍
华侨比较多,粤剧在清代咸
丰年间,已经建立基础,所
以有「粤剧第二故乡」的称
誉.到现在,香港的剧团或
演员都会应节日及神诞受聘
该地演出街头的「神功戏」.
新 加 坡 粤 剧 演 出 剧 照
粤剧在海外的发展 2
「 雏 凤 鸣 粤 剧 团 」 美 加 巡 回 演 出 的 海 报
粤剧在美洲大陆演出的历史悠
长,根据文字及图像资料显示
,至少有一百三十几年.目前
,美洲的华人社会,仍然有很
多华侨喜爱粤剧,所以香港和
广州的粤剧团经常前往当地演
出. 近年,华人移居美加的数
目增加,其中有不少热爱粤剧
,於是在当地成立曲社,剧社
,作为排练的地方,间中也有
粤剧的演出.
戏曲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由戏曲演员的唱,做,念,打
,以及相关的化妆,服装,道
具 ,锣鼓音乐等共同组成.如
果与话剧,歌剧,舞剧等戏剧
形式比较,戏曲的特点在於表
现手段的程式性与多样化,是
一种高度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
戏曲
戏曲表演,念白有调,动作有式,锣鼓有经,歌唱有各种曲牌和板式,武打有各种套数,唱,做,念,打和音乐拍和都有一定的格式,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程式」.「程式」是戏曲表演的种种规范,也是戏曲演员和其他戏曲工作者的沟通语言,更是戏曲表演体系一些规范性的基本规律.
由 盖 鸣 晖 及 吴 美 英 示 范
程式表演 1
程式表演 2
「排场」是粤剧的基本表演方法及重要组成部分,由一定规范的锣鼓,唱腔,功架,人物的心理描写,情节,特定环境等因素组成.有一些「排场」比较简单,有一些则比较复杂
, 例如「会妻」,「猜心事」,本身就是一段戏.这是由於很多「排场」是从传统剧目的精彩段落提炼出来,比较简单的只是一个表演片段,而较复杂的基本上可以独立成为一出「折子戏」,能够作为演员在演出时借用的表演规范.
做功 :
1.虚 拟 动 作 的 运 用
日 常 生 活 之 中 , 人 的 动 作 离 不 开 一 定 的 对 像 与 环 境 , 像 开 门 要 有 门 , 骑 马 要 有 马 , 上 课 会 在 课 室 . 但 在 戏 曲 舞 台 上 , 演 员 要 在 不 存 在 或 部 分 不 存 在 的 环 境 和 对 象 的 条 件 下 , 通 过 身 体 动 作 , 使 观 众 联 想 到 原 来 的 对 象 和 环 境 , 这 种 动 作 就 称 为 「 虚 拟 性 动 作 」 .
2.虚 拟 动 作 的 真 实 和 不 真 实
有 些 虚 拟 动 作 接 近 生 活 动 作 , 例 如 开 门 , 关 门 , 上 楼 , 落 楼 , 做 针 线 等 .
但 是 有 些 虚 拟 动 作 已 经 摆 脱 对 生 活 动 作 的 模 仿 , 例 如 坐 轿 , 坐 车 , 策 马 等 . 因 为 经 过 长 期 实 践 和 提 炼 , 部 分 舞 台 动 作 已 经 偏 向 歌 舞 化 , 演 变 成 一 种 戏 曲 表 演 独 有 , 著 重 形 式 美 的 「 韵 律 动 作 」 .
3.做 功 五 法
戏 曲 演 员 的 舞 台 动 作 , 称 为 「 做 」 , 也 称 「 做 手 」 , 「 做 功 」 . 传 统 艺 人 认 为 做 功 有 五 法 , 即 「 手 , 眼 , 身 , 法 , 步 」 .
「 关 目 」 , 即 是 眼 睛 的 各 种 表 演 动 作 . 演 员 透 过 眼 神 把 角 色 的 思 想 感 情 , 心 理 活 动 , 向 观 众 和 同 台 演 出 的 演 员 交 待 . 但 是 从 观 众 的 角 度 来 看 , 演 员 的 眼 睛 较 细 小 , 不 容 易 看 得 清 楚 , 所 以 要 以 手 部 动 作 配 合 , 使 观 众 从 演 员 的 「 出 手 」 看 到 眼 神 的 变 化 .
4.关 目
5.做 手 和 身 段
「 做 手 」 和 「 身 段 」 是 通 过 演 员 的 动 作 来 表 达 剧 情 的 表 演 方 法 . 每 一 个 行 当 有 自 己 的 「 做 手 」 和 「 身 段 」 ; 即 使 同 一 行 当 的 演 员 , 表 演 方 法 及 风 格 也 有 不 同 . 传 统 基 本 动 作 有 「 拉 山 」 , 「 扎 架 」 , 「 走 水 波 浪 」 等 等 .
6.步 法
「 步 」 或 称 「 步 法 」 是 戏 曲 演 员 「 动 作 造 型 」 重 要 的 一 环 . 台 步 配 合 身 段 , 做 手 , 演 员 的 形 体 美 才 可 表 现 出 来 . 除 了 一 些 基 本 台 步 之 外 , 每 一 个 行 当 都 有 自 己 独 有 步 法 , 例 如 花 旦 的 「 走 俏 步 」 , 「 云 步 」 等 .
7.水 袖 功
「 水 袖 」 的 表 演 动 作 有 很 多 , 常 见 的 有 「 滚 袖 」 , 演 员 双 手 滚 动 , 表 示 紧 张 , 发 怒 等 情 绪 ; 另 一 种 「 惊 袖 」 是 表 现 震 惊 , 惊 栗 , 惊 惶 失 色 等 情 绪 .
8.水 发 功
「 水 发 」 是 缚 在 演 员 头 顶 一 束 长 长 的 头 发 . 「 水 发 」 有 不 同 的 表 现 方 法 , 跪 著 , 站 著 , 坐 著 都 可 以 . 演 员 用 颈 力 及 腰 力 把 「 水 发 」 逆 时 针 方 向 转 动 , 愈 转 愈 快 . 「 水 发 」 是 用 来 表 现 人 物 异 常 激 动 或 颓 丧 的 情 绪 .
9.翎 子 功
广 东 人 称 「 翎 子 」 为 「 鴙 鸡 尾 」 . 「 翎 子 」 有 不 同 的 表 演 方 式 , 例 如 「 捋 鸡 尾 」 , 「 震 鸡 尾 」 等 .
打功 :
1.南 派 和 北 派
广 东 人 将 粤 剧 的 传 统 打 法 称 「 南 派 」 , 而 「 北 派 」 则 由 京 剧 引 进 过 来 .
「 南 派 」 武 功 的 基 础 是 拳 术 , 其 次 是 棍 , 刀 , 枪 等 . 「 南 派 」 的 特 点 是 硬 桥 硬 马 , 出 手 有 力 , 有 气 势 , 稳 重 和 沉 著 .
2.手 桥
粤 剧 的 拳 术 , 我 们 统 称 为 「 手 桥 」 .
3.刀 和 剑
粤 剧 里 , 刀 剑 的 打 法 , 一 般 是 劈 , 刺 , 挡 等 .
4.枪
粤 剧 舞 台 上 最 常 见 的 兵 器 是 长 枪 , 或 称 「 缨 枪 」 . 枪 有 一 套 套 的 打 法 , 称 「 套 数 」 , 常 见 的 有 「 大 快 枪 」 , 「 小 快 枪 」 , 属 「 北 派 」 ; 而「 南 派 」 有 「 背 剑 」 , 「 十 字」 , 「 三 枪 」 等 . 「 北 派 」 还 有 「 脱 手 」 的 打 法 , 即 是 一 个 或 者 几 个 龙 虎 武 师 把 枪 抛 给 主 角 , 主 角 用 脚 将 枪 踢 回 .
觔 斗 的 种 类 很 多 , 常 见 的 有 「 大 翻 」 , 「 级 翻 」 , 「 抢 背 」 , 「 扒 虎 」 , 「 车 轮 」 或 「 半 边 月 」 等 .
5.翻 觔 斗
唱功 :
1.喉
「 平 喉 」 是 指 饰 演 男 性 角 色 唱 出 的 歌 声 . 粤 剧 里 , 男 性 角 色 统 称 做 「 生 角 」 .
至 於 「 大 喉 」 , 也 是 生 角 唱 的 , 是 一 种 表 现 英 武 人 物 的 唱 法 , 嗓 音 高 亢 嘹 亮 .
念功 :
1.白 榄
「 白 榄 」 是 一 种 有 节 奏 , 押 韵 和 及 句 逗 比 较 整 齐 的 念 白 , 行 内 人 称 之 为 「 数 白 榄 」 . 「 数 白 榄 」 每 句 结 尾 都 押 韵 , 由 敲 击 乐 器 「 卜 鱼 」 」 打 节 拍 相 衬 .
2.浪 里 白
「 浪 里 白 」 多 用 於 一 段 唱 词 中 间 , 或 者 在 过 门 时 停 唱 , 改 念 「 口 白 」 , 利 用 进 行 中 的 音 乐 衬 托 .

D. 东晋素髹漆器兴起说明了什么

另外,东晋素髹漆器兴起,说明漆艺装饰开始走向理性,符合时期风范。东晋专时,漆木家具开始广属泛流行,漆器工艺中的各种技巧都用来装饰家具。南朝梁简文帝写的一篇《书案铭》,称赞一张书案的做工:“刻香镂采,纤银卷足,漆花曜紫,画制舒绿……”

可见这张书案已经融合运用了七宝镶嵌、金银镶嵌、绿沉漆髹饰等多种结合的工艺,显示了漆艺精巧奇绝的装饰特色。

E. 漆器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史料记载,汉代时期,我国漆器主要生产地点是四川的成都和广汉。西晋时期以后专到南北朝时期,属由于佛教的盛行,出现利用夹纻工艺所造的大型佛像,此时的漆工艺被用来为宗教信仰服务,夹纻胎漆器也因而发展。所谓的夹纻是以漆辉和麻布造型作为漆胎,胎骨轻巧而坚牢。唐、宋、元、明各朝代,我国的漆器技术都有所进展。清代基本是继承了前代的技术,清代后期,漆器远销欧美等国。唐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种种因素使工艺美术也随之发达,在艺术、技术以及生产上,皆远超过前期。唐代漆器大放异彩,呈现出华丽的风格,漆器制作技术也往富丽方向发展,金银平脱、螺钿、雕漆等制作费时、价格昂贵的技法在当时极为盛行。宋代漆器的制胎和髹是技艺已经十分成熟,当时不仅官方设有专门生产机构,民间制作漆器也很普遍。漆器所制作的器皿,样式多而且善于变化,造型简朴,表现出器物结构比例之美。宋代漆器常常以素色静谧为主。明代工艺美术跨入新的阶段,官方设厂专制御用的各种漆器,并由著名的漆艺家管理。除了官设的漆器厂外,民间漆器生产也遍及大江南北。

阅读全文

与素髹历史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