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经济发展是历史的选择

经济发展是历史的选择

发布时间:2021-02-09 23:41:07

㈠ 经济学发展史

经济学发展史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
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家计管理。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中论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奴隶制经济的管理,这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适应的。
在中国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括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内的“经济”一词,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economics译为“经济学”,中国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已逐渐成为各门类经济学科的总称,具有经济科学的含义。
现代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大量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经济数量关系的分析,这是由于现代经济发展日益错综复杂,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运用这些新的方法进行精确的描述和解释。经济学各门学科依据本身的特点,适当运用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对于增强经济科学的精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学发展简史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前,对当时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形成了某种经济思想,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
在以历史和文明悠久著称的民族和国家中,以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保存的历史文献最为丰富。它们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在经济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

㈡ 历史和人民怎么选择了改革开放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原因:

1、探索陷入困境与寻求改革新路,是中国改革开放战略抉择的根本动因。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部在探索中不断演进的曲折发展史,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走自己的路”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谓是走过一段艰辛的历程。

2、正确判断时局与频繁出访活动,为改革开放提供基本依据及外部动力。

中国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出台,与我党对20世纪60~70年代国际时局发展变化的正确判断分析是分不开的。“文革”结束后,“国内外大势呼唤我们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

3、“文革”后农村自发改革探索实践,成为人民要求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

改革开放是决定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抉择,既是历史的选择,同时也是人民的选择。

(2)经济发展是历史的选择扩展阅读: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是胡锦涛建党90周年讲话中提出的“四个选择”基本论断之一。站在今日改革时代,以改革相关理论阐释改革开放战略决策,固然不乏精彩之论。

但既言历史选择,则应立足史学研究视角,亦即重回历史现场,考察梳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历史演进之脉络,进而解读历史和人民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历史考察分析,可以发现改革开放战略决策是“文革”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历史必然,既是国内社会主义探索演进大势所趋之历史必然选择,亦是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变化大势所趋之历史必然抉择。

㈢ 历史的经济发展阶段是怎样的

罗雪尔从生物发展的进化观点,提出国民经济的发展,像动植物一样,可以看专做一种有机体,有他的发生和发属展过程。他要经历幼年、青年、成年和衰老四个时期。这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罗雪尔认为,这就是可以从历史描述中发现的自然规律。他还认为,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受自然、劳动和资本这三种主要经济因素的支配。可以分为自然支配阶段、劳动支配阶段和资本支配阶段。

㈣ 中国要转变( ),走科学发展道路,这既是历史的选择,又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科学发展道路,这既是历史的选择,又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历史上经济搞得最好的是哪个朝代

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朝代是宋朝。

宋朝人口首次突破1亿的阶梯,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北宋的首都汴梁人口超过15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经济总量居当时世界第一位。经济强盛的另一个表现是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直观的例子是《清明上河图》里所展现出的超越以前任何朝代的商业繁荣。

据英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史》,赵匡胤建立宋朝的公元960年时,年人均GDP已达到600美元,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1%,“人均收入上就已经是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国家”;宋朝财政收入峰值达到1.6亿贯,按照“1贯=1000枚制钱=1两白银”的公式作个简单推算,宋朝年财政收入的最高值达1.6亿两白银,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北宋中后期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达10000万贯。

明隆庆5年(1571)岁入白银250万两。参照黄仁宇先生的估算,明朝正常的岁入最多也只有1500万两,紧急时期达到2500万两。以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那么明朝的正常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

清朝的财政状况要好一些,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岁入1485万两。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4000万两,仍然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为宋朝人口的2—3倍。直到清朝末年,国家岁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

(5)经济发展是历史的选择扩展阅读:

宋朝在对外贸易方面,强盛的经济一方面来自外贸的增长,另一方面又为对外贸易注入了活力,加上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导航的应用,使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大增强,除了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传统贸易伙伴,宋朝的贸易对象还包括了其它亚洲国家以及一部分非洲、欧洲国家。

宋朝已经可以建造300吨的大船,用指南针导航,而数百年后哥伦布的航船才120吨。英国学者巴兹尔·戴维逊在《古老非洲的再发现》一书中认为:“十二世纪前后,中国造船就技术上来讲,已经能够航行到任何船只所能到达的地方。”

瓷器、丝绸等是宋朝海外贸易的“拳手产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五大名窑”出产的瓷器享誉海外,根据史料的记载和考古发现,当时进出口商品多达300多种,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中国的发明也随着海外贸易走向越来越多的国家。

㈥ 一个历史选择为什么选A不选C

这个用排除法解决:
B、市民推动佛教世俗化。题干上说的是士大夫,而B选项是市民,根回本不是一个阶层的,答所以B项错误
C、援佛入儒,大致上是说把佛教的东西引入儒家。题干只能说僧人士人互相影响。
D、科举取士提高了社会文化,不对!应该是生产力发展(例如造纸印刷),使更多的人有了读书的可能,才是社会文化提升。所以是商品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提升社会文化,而不是科举取士!
所以只能选A、
其实中学历史方面关于明朝中后期的话题,总离不开商品经济发展,例如(高产作物引进、白银内流、晋商徽商发展、海外贸易、荷兰入侵、废粮种桑、三大名著、资本主义萌芽、大型手工纺织工厂)的核心都是商品经济!
也正是商品经济发展,才养活了这些僧人和士子,我认为这个题的核心是“明朝中后期”而明朝中后期,又“商品经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㈦ 经济在历史上有哪些作用

1.推动历史进程,可以说历史的一切发展都是由于经济。
因为经济发展,出现财产私有,人专类从原始社会,属也就是部族转变成奴隶制社会。
因为经济发展,地主阶层出现并不断壮大,历史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
又是因为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推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
2.促进科技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最简单的例子,楼主有问题了,可以通过电脑询问。
3.促进文化发展,随着不同阶层的壮大,文化也在推广。最初的文化只存在于贵族阶层,百姓没有什么可娱乐的。后来出现了民谣、诗词、元曲、传奇话本、戏剧、小说、相声等等等等。

㈧ 简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包括以下四点:
1,中国传统计划体制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在我国必然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这种体制与实践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1)组织机构上的条块分割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
(2)政府权力的过分集中与政企关系危机的矛盾,束缚了企业手脚,扭曲了企业行为。
(3)平均主义的分配倾向于劳动效率损失的矛盾。
(4)社会资源的行政化配置与经济失衡的矛盾。

2,中国依然存在着商品经济赖以生存的条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间接原因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1)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首先是一种商品经济。
(2)社会主义的这种商品经济与前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小商品经济不同,它不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而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发达的商品经济。
3,计划与市场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原因:
实践经验说明,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单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制度和体制方面的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尝试将市场和计划两大经济手段结合起来,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发展生产力。
4,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部原因:
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三大趋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现在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几乎所有国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因此,国际经济体系的实质是国际范围内的市场经济。

㈨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选择,因为:
(1)实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答制,是适应现代化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2)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
(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因此,社会主义不仅可以搞市场经济,而且应该搞市场经济。

没空写那么多,哈哈,如果有用自己围绕展开吧。

㈩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选择和愿望。
一,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发展变化,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人的认识也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发展变化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所以,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本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力。社会主义国家一旦建立,如果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那么社会主义的发展将会停滞不前。同样如果生产力得不到发展,就会影响生产关系的建立。同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具有反作用力,如果经济得不到发展,就会影响社会主义政权的稳固。所以,改革开放就是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调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调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我们虽然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必须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无疑是正确科学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方向必须坚定不移,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需要消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挖掘。只有兴利除弊,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这种完善和发展就是改革的必然性。
三,新中国推翻了压在中国各族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期望能过上幸福快乐的新生活,摆脱旧日的贫困和艰辛。只有经济的发展就才能解决这个关键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必须为人民能过上幸福生活而奋斗,必须能解决好人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也希望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提升国家的实力,提高生活水平。因此。我党大胆开始实践改革开放,顺应民意,尊重人民的选择,实践又一次证明,改革开放是正确的。
四,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最根本的客观原因。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要求商品、资金、技术、劳动、原料等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无论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要脱离全球性的经济大循环而达到自身经济的快速持久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总之,过去对外开放不够的根本原因是历史本身的局限,这个局限性被历史本身的发展打破了。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阅读全文

与经济发展是历史的选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