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介绍
《中国城市发展史》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阐述了中国城市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的一本图书。
『贰』 全球城市的发展简史
德国诗人歌德在18世纪后叶将罗马和巴黎称为世界城市。苏格兰人类生态学家P·格迪斯于1915年则将当内时西方一些国家正在发展中的大城市称为世界城市,指那些在世容界商业活动中占有较大比例的城市。1966年,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德·霍尔(Peter Hall)把世界城市定义为:那些已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城市。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世界城市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的对象。
1986年,弗里德曼从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的角度,把世界城市的特征概括为: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包括地区性总部);国际化组织;商业服务部门的高速增长;重要的制造中心;主要交通枢纽和人口规模。美国经济学家丝雅奇·沙森根据生产性服务业来鉴别世界城市,把世界城市定义为:发达的金融和商业服务中心。
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高端标志,是指具有世界影响力、聚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和人才的城市,是国际活动召集地、国际会议之城、国际旅游目的地。
『叁』 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
上海(Shànghǎi)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世界第八大城市,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有超过2000万人口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上海位于中国的华东地区,地处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
昔日的上海,只是一个以渔业和棉纺织手工业为营的小镇。19世纪,由于上海良好的港口位置使其开始展露锋芒。1842年《南京条约》签定后,上海成为中国开放对外通商的口岸之一,并很快因成为东西方贸易交流的中心而迅速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跨国公司开展贸易和商务的枢纽。但在1949年建国之后,外国人几乎全部离开了上海,上海随即没落。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上海又开始重现往日的繁华,成为了今日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
上海目前也是一座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由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如上海的地标——浦西的外滩和新天地。但在一江之隔的浦东,却呈现出另一番繁华景象:东方明珠电视塔与金贸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共同组成了全球第五大天际线——上海天际线。而在建的全国最高建筑——上海塔则会使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的建筑呈现“品”字形的三足鼎立之势。
今日的上海,不光是中国重要的科技、贸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更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地方。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全球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中心。一些提案也提出上海会成为未来的全球城市。国际主流媒体更将上海形容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典范”。
上海即将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历史沿革
1928年的上海外滩上海地区,吴淞江以南于公元751年(唐天宝十载)析嘉兴东境、海盐北境、昆山南境之地置华亭县。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第二年改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辖有华亭、娄、上海、青浦、金山、奉贤、南汇7县和川沙抚民厅。吴淞江以北于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设嘉定县,后又析出宝山县。长江口的沙洲于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镇,1277年升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为崇明县。上海市区原是吴淞江下游的一个渔村,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建上海镇,镇因黄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经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设上海县,辖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乡,为松江府属县。新近发掘的松江广富林将上海历史极大推前。
1927年设立上海特别市,1930年5月改称上海市。
“申”、“沪”由来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称上海为“沪”,又称申城。
建城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滩以东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中)上,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近代
16世纪(明代中叶),上海已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辟为“通商”口岸。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开始新生。
『肆』 试述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
参考资料,列表较明确。
历史阶段
经济功能
城市建设
发展状况
城乡关系
前工业社内会
手工业生产集容中地
农产品集散地
市政设施简陋
生活条件落后
规模较小
数量很少
城乡分离
相对封闭
工业社会
机器大工业中心
商业贸易中心
市政设施完备
生活条件改善
规模扩张
数量猛增
城乡对立
差距拉大
后工业社会
第三产业中心
功能多元化
市政设施现代化
生活条件较优越
规模数量稳定
形成大都市连绵区
城乡融合
差距缩小
信息社会
信息流通、管理
和服务中心
城市信息化、
园林化、宜人化
超级城市裂解
中小城镇崛起
城乡一体化
『伍』 市的发展历程
“市”出现很早,最初是作为进行交易的固定场所出现的。秦汉时期,秦汉时,在京都、郡、国乃至大县城内,几乎都有官府在指定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与居民所住的里或坊严格分开。比如汉长安城西北角的东市、西市。和这种“市”相比作为一级行政区划的“市”,出现的就很晚了。
自秦朝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以来,我国一直是地域型政区一统天下。古代中国虽然出现过大量城市,但这些城市从来没有从地域型政区中分离出来,而单独成为一种类型的政区。民国初年,起源于清末的自治运动断而复续,成为城市型政区的萌芽。
辛亥革命后,首先是江苏省参考清末旧制,在民国元年(1912年)将县治所在地的城厢,以及村庄屯集人口在5万以上的镇,均称为市。市设董事会,为市的行政机关。董事会设总董1人,董事1-3人,均由本市议事会依法定程序选举。总董相当于市长,综理一切事务,对外代表董事会,担任董事会会议时的议长。民国三年,袁世凯停办地方自治,江苏等省的市制停止施行。 北京政府时期,管理国内大城市的是各种形式的市政管理机构,也有少数是警察机构,它们在实际上行使着行政机构的职能,也有着自己的管辖区域,但未能从地域型政区中分离出来,没有独立的行政单位与行政区划。
1917年,在收回天津、汉口的德租界后,内务部在两地设立了市政管理局;同年,京都(即北京)市政公所成立。但这时的市政公所还不是一级政权机构。民国九年,在地方自治运动蓬勃兴起的大背景下,广东省长陈炯明欲使广州成为不受旧行政区划管辖的城市,因此委托孙科起草有关条例,组织现代化市政系统。于是孙科撰成《广州市暂行条例》并在2月被省署公议通过。这是我国首次以市为行政单位一订立法规,超出了地方自治的范围。《条例》第三条规定:“广州市为地方行政区域,直接隶属于省政府,不入县行政范围。”这条规定宣告了中国第一个城市型政区的诞生。因为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城市能成为与县平等的行政区域,广州市是第一个。汕头市紧随其后,于3月成为第二个城市型政区。
北洋政府注意到了这一变化,仿照其例,于同年7月颁布《市自治制》,把全国城市分为特别市和普通市两种,之后,国内出现了京都(北京)、青岛特别市,但全国范围内正式设市者并不多,更多的是在大城市设立督办商埠公署,如重庆商埠督办公署、淞沪商埠督办公署等;并在中等城市设立市政筹备处,以此作为城市市政的管理机构。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当年(1927年)5月便设立上海特别市,由于这是南京国民政府通过的第一个特别市条例,因此上海成为中国第一个直辖(特别)市。6月,国民政府又设立南京特别市,它和上海特别市,均是与省平行、直辖于中央政府的城市型政区。直辖市的出现,与先前广东省设立的广州市等省辖市一起,组成了我国城市型政区体系。
随着特别市和省辖市数量的逐渐增加,为某个市单独立法的形式已经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必须有一部统一的市组织法。1928年6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特别市组织法》与《市组织法》,并于7月由国民政府公布。规定设立特别市的条件为:
1.中华民国首都。
2.人口百万以上之都市。
3.其他有特殊情形之都市。
根据这一法规,全国设立了宁、沪、平、津、青、汉、穗七个特别市。
设立市的条件为:隶属省政府,不入县政范围;人口满20万以上之都市,依所属省政府呈请暨国民政府之特许建市。根据这两条规定,民政府之特许建市。根据这两条规定,1928年7月至1930年5月前,先后有下列城市成为省辖市:苏州、杭州、宁波、安庆、南昌、武昌、开封、郑州、济南、成都、重庆、沈阳、梧州等。
但这两部法律在颁行后却引发了各方批评。市政论者认为该制缺乏自治精神,而且市参议会权力过小,被指为官办市政;行政人员的批评则侧重行政系统。国民政府为此于1930年5月20日将上述两法废止,另行制定新的《市组织法》公布施行。市的名称不再作“特别市”与“普通市”之区分。而于市之地位,则有“直隶于行政院”(院辖市)与“直属于省政府”(省辖市)之区别。院辖市设立的标准,依照该法第二条之规定,凡人民聚居地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设市,直隶于行政院:(1)首都;(2)人口在百万以上者;(3)在政治上、经济上有特别情形者。但符合第一、二两项之一的,不能是省政府所在地,如果是省政府所在地,则该市隶属于省政府。
1930年5月,根据新《市组织法》的规定,改组特别市并重新任命市长。南京、上海、天津、青岛、汉口5个特别市均去除“特别”二字,直隶于行政院,此后广州、汉口、天津降为省辖市。抗战期间,又增加了重庆这一院辖市。
省辖市设立的条件,较以前的普通市略有变更,《市组织法》第三条规定:凡人民聚居地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设市,隶属于省政府:
1.人口在30万以上者
2.人口在20万以上,其所收营业税、牌照税、土地税每年合计占该地总收人1/2以上者。
设市标准较以前提高,引起一些省、市政府的非难,有的城市只能以市政筹备处或市政委员会等形式进行过渡。
从1930年5月至1932年5月,批准设置的省辖市有汕头、北平、天津、福州、长沙、厦门、昆明、连云、桂林、贵阳、自贡、西安、衡阳、陕坝(在绥远)、开封等。
1933年5月,国民政府再度颁布新的《市组织法》,仍分院辖市与省辖市两种,与此前的法律相比,设立条件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取消了省会不设院辖市的规定。因此,该时期院辖市除原有的南京、上海、北平、青岛4市外,又增加了天津、重庆、广州等市。但当时除重庆外,其他院辖市均在沦陷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被日伪所占各大城市。东北地区和台湾省在日占时期建有一些城市,因此,战后城市型政区的数量比战前有明显的增加。1947年7月,《市组织法》再次修正,对院辖市设置的规定基本未变,但在执行中对人口标准有所降低。此时全国共设有院辖市12个: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汉口、广州、重庆、西安、沈阳、哈尔滨、大连。
台湾和东北这两个地区,在日占时期设立的许多城市,约有三分之三以上城市人口不足20万,于是据新的《市组织法》第三条规定成为设市的主要依据。1945年后批准设置的省辖市有石门、湛江、威海卫、银川、归绥、包头、本溪、抚顺、徐州、迪化、西宁、台北、基隆、新竹、台中、彰化、台南、嘉义、高雄、屏东、烟台、柳州、南宁、福州、蚌埠、太原、唐山、锦州、营口、鞍山、旅顺、通化、安东、四平、吉林、长春、牡丹江、延吉、佳木斯、北安、齐齐哈尔、海拉尔等。
『陆』 城市发展史的内容简介
本书可供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城市地理、城市规划与建筑、城市管理等工作者研究参考,也可供有关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rnford)1895年10月19日出生于美国纽约长岛符拉兴镇。高中毕业后,从1912年至1918年先后就读于纽约城市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并在纽约大学学习过社会研究。1914年开始接受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城市与区域规划科学的先驱之一帕特里克·格迪斯的启蒙影响。1923年芒福德成为美国区域规划协会的基本会员。1938年发表《城市文化》一书,从此享誉世界。他强调城市规划的主导思想应重视各种人文因素,从而促使欧洲的城市设计重新确定方向。第二次大战前后,他的著作被波兰、荷兰、希腊等国家一些组织当作教材,培养了新一代的规划师。芒福德曾被许多英语国家的重要建筑和城市规划机构聘为荣誉成员。 1951—1959年,芒福德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规划教授;1959—1 961年任研究教授;1961—1964年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威斯雷因大学任研究教授。芒福德的贡献和影响远远超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的领域,而深入到哲学、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他曾十余次获得重要的研究奖和学术创作奖,其中包括1961年获英国皇家建筑学金奖,1971年获莱昂纳多·达芬奇奖章和1972年获美国国家文学奖章。
『柒』 关于城市发展历史问题
城市发展的现状凸显保护“历史”的必要性,近20年,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回进,城市建设也取答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带来城市的急剧膨胀, 人口剧增, 用地范围扩大。但是盲目的发展城市, 缺乏对城市历史、城市发展科学的认识与规划,忽视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忽视城市的历史价值、地域特色,致使我国的城市发展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捌』 城市的变迁见证了历史的发展。
【答案】(1)芜湖(2)市舶(司)(3)琅城(4)萨拉热窝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回的是近答代安徽芜湖的相关内容。安徽近代被誉为“万货之会”的芜湖,1882年被辟为米市后商业盛极一时。
(2)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商业和海外贸易。宋朝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广州、杭州等地设置了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3)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法国的琅城是个被视为英雄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十一二世纪之时,这里发生了市民争取城市自治权的斗争。
(4)本题考查的是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欧洲“火药桶”、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事件发生在萨拉热窝。它是一战的导火线。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多元文化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萨拉热窝事件
『玖』 城市发展的历史沿革
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期的阶段性过程,尤其在以磨合与调整为重要特征的回社会转型中答期,制定和调整城市发展战略,不仅要考虑城市社会的现实需要,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该从加大城市开放力度....
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
社科院最新报告称,今后20年内,中国将有近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为此至少需要40万亿-50万亿元的成本。据初步测算,仅解决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农民市民化成本至少人均10万元……
从城市的功能类型来看
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集政治、经济、贸易、金融、科教等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