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武汉昙华林有什么好玩的
1、大水的店,老武汉画本。对于一个武汉文艺青年来说,没有到过大水的店,就不叫去过昙华林。在昙华林驻扎了一年多,大水的店已经成为豆瓣文艺青年,来武汉旅游的必经之地。而它的创意,都是围绕两个字:武汉。大水的店并不起眼,如果第一次到这里,很容易就错过深院里的招牌。穿过庭院,推开窄小的玻璃门,一家别致的咖啡小店便在眼前。
2、融园咖园,百年大宅北欧风。在胭脂路与昙华林三岔路口,凤凰山南麓,耸立着一座气势宏大的大坡顶北欧风格建筑,古树环绕,绿草如茵,廊灯幽明……百米之外喧嚷拥塞的城市乱象,哪怕几米外文化街人来人往、电动车的尖喇叭,都好像不关它什么事,它兀自纤尘不染,遗世独立。
3、罗克慢递 。昙华林73号的这家店,经营的是给未来某个人写信的服务,而投递的时间完全由寄信人决定,可以是1年,也可以是10年,甚至更久。你可以在这里给未来写一份计划、一种期望,又或者只是记录下此时的心情,由罗克慢递的慢递员传递到你手上。
B. 谁能介绍一下武汉昙华林呢
昙华林地址:昙华林是武昌区粮道街的一个老街区,位于武昌城东北部,地处城墙内版的花园山北麓和螃权蟹岬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
现在的昙华林主要指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戈甲营、马道门、太平试馆、三义村以及花园山和螃蟹岬两山在内的狭长地带,全长1.2公里。
这里隐没着西方传教士在汉设立的最早的文华书院(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和天文台、修建于1895年的仁济医院、石瑛故居、钱基博(钱钟书之父)老宅、瑞典领事馆等众多近代历史建筑。
坐车可以坐307路 315路 511路 514路 530路(内环)530路(外环) 539路 542路 584路 606路 607路 717路 729路 804路到武昌积玉桥站下车 差不多就到了
C. 武汉昙华林要门票吗
武汉昙华林只是一个文艺聚集地而已,不需要门票。全天开放,而且游人如织。
但是每一家文创店卖的都是千篇一律的东西,里面卖的东西华而不实。所谓假文艺真商业也不过如此了。
D. 昙华林老街距今已有多少年历史
武昌历史来老街——昙源华林在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湖北武汉,有着各个时期,各种式样的古老建筑和街巷。武昌昙华林殖民建筑群就是一处隐秘在深处的宝藏。昙华林作为武汉唯一一条"活的"近代史书,不但存留大量体现当年武昌的旧城风貌的中外历史建筑,而且形成了区域化的近现代文化生态环境,昙华林历史老街是传承地方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而这条拥有百年历史的老街,现位于武昌城的东北角。自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人们在这里兴建了大批学校、教堂、住宅。该地
E. 武昌一条百年古街,浓缩了整个武汉的文艺情怀,可以免费游玩吗
现在的昙华林,被高楼大厦所包围,但它始终静静守候在繁华深处。作为一个很适合拍照的地方,在这里,你会感觉是那种大城市生活里的慢节奏。工作日累了,周末去这里放松一下最好不过。点一杯咖啡,笑看人来人往。
昙华林这个名字是说这里有很多小庭院,而且都种植了昙花,慢慢的后面就叫成了“昙华林”。昙花开放、闭合一瞬间,但是这条街确实已经有百年历史,希望可以更好的保存下去。
你听说过武汉的昙华林吗?昙华林形成于明清两代,被誉为活的武汉近代史书。在这里散落和分布着许许多多历史古建筑,穿行在昙华林蜿蜒的小巷深处,各式各样的咖啡小店等着你进去一坐,这些小店都有自己的独特装修,使得昙华林成为文艺青年来武汉旅游的打卡圣地。在春暖花开的时候,特别适合去这里逛逛。
F. 昙华林有什么好玩的
昙华林自然抄文化
历史上,昙华林街区有“一湖三山”之说,即北临沙湖,西靠凤凰山,怀抱花园山和螃蟹岬。
现存的历史建筑大多依山而建或散布于三座山体之间,营造了自然宜人的氛围。
昙华林古城文化
武昌老城墙沿螃蟹岬山脊而建,昙华林依城墙而展,构成了独特的古城文化,
至今螃蟹岬还有当年炮台遗迹、城墙遗迹和正卫衙门遗址。特别是帝国主义文化
入侵武昌城的宗教建筑群,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纪念地,
政要名人故居、公馆、寓所等建筑,赋予了古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具有深刻革命意义的纪念价值。
G. 你所在的城市有哪些历史传说吗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各种或凄惨或悲壮或感动的传说数不胜数,课本上熟知的孟姜女哭长城,历史中热血沸腾的苍天已死,黄巾当立,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传说,如重庆的红衣小男孩,但在口耳相传中却越变越诡异,还有上海犯了龙脉的立交桥,他们可能发生过,但是即便发生地近在咫尺你也很难去查证。历史太久远了,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我所知道的历史它已经有646岁了,它留下来的历史传说涵盖了武汉近代历史及文化的一个缩影,其较为完整地反映了武汉开埠以来的文化历程。从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对武汉的渗透开始-武昌第一座基督教教堂(1865),包括之后辛亥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抗日战争,都在昙华林留下了深刻印记。
H. 武汉历史景点都有什么呀
1、黄鹤楼
黄鹤楼是蜚声海内外的名胜,濒临长江之滨,雄踞蛇山之首,登楼远眺,极目千里;俯瞰江汉,气势磅礴。楼姿之雄伟,居江南三大名楼之首。自古享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2、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麓,月湖东畔,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古琴台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文化内涵丰富,是武汉的著名音乐文化古迹,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文物。
3、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的樱花道,位于前理学院和老图书馆的下方。道两旁的樱花树枝干壮实、排列整齐。每年的3 月至4 月初,繁花满枝。樱花花期仅为一周,每到落花时节,落英缤纷的樱花又为大地铺上了一层浅浅的“花毯”。每年开花时节,赏花的游人络绎不绝。
4、东湖
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比西湖大三倍,素有“春兰、秋桂、夏荷、冬梅”之美誉。三月兰花四月樱,湖面平如镜,鸟雀唱山林;七月流火,湖水之浸润,秋高气爽,桂蕾绽放, 隆冬严寒,瑞雪纷扬,磨山百亩梅花吐蕾绽放。
5、汉口江滩
汉口江滩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休闲广场,临近的汉口江滩与武汉长江大桥,龟山电视塔一起交相辉映,夜景尤为迷人。在武汉三镇的水景中,武汉江滩是这座滨江城市中一道最美丽的风景。正应了一位诗人对武汉江滩美景的赞颂“两江四堤八林带,火树银花不夜天”。
6、武汉长江大桥
整座大桥异常雄伟,上层是公路,下层是铁路,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万吨巨轮也能通行无阻。底层有电梯可直达公路桥面,站在桥上可以全览武汉三镇,气势非常豪迈。
I. 武汉有趣的地名的来历
集家嘴的由来
据《汉口丛谈》载:明嘉靖元年(1552),世子朱厚燠从钟祥出发, 经此赴北京继承皇位,因此后人把皇帝经过 的这个渡口称为“接驾嘴”,后来因这里码头多作转运粮食之用,改称 “集家嘴”。
卓刀泉的传说
相传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曾驻兵于武昌伏虎山麓一带。当时部队缺乏饮水,“羽用刀卓也”,于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祯喝过这儿的泉水,极为赞赏,于是筑井台建井亭,并手书“卓刀泉”三字。
广埠屯的由来
明太祖时:要求诸王护卫军屯田护卫;明成祖时更是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楚王积极响应,他命令驻扎在东门外交通孔道口的护卫军置屯耕戍。明太祖时赐给诸王的仓库名称都以广字开 头,楚王的仓库名广埠,因而护卫军屯垦之地就称为广埠屯。
兰陵路的由来
现今兰陵路一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俄租界,战后收回时将带有俄国色彩的街道统一改名。曾以任两湖巡检使兼湖北督军和省长的萧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之 意)定名。萧姓的郡望为浙江兰陵,故称兰陵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水果湖的由来
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水果湖并不产水果。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日久讹变,谐音转化为水果湖。
J. 昙华林的主要景点
仁济医院
西式教会医院 ,是最早为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慈善机构杨格非和中华基督教会创建的医院,也是近代西方医院传入武汉后保存完好的医院。
仁济医院原名英国伦敦教会医院。这所医院与一位英国传教士杨格非的名字联在一起——1861年,该教士在与昙华林临近的戈甲营建礼拜堂,尔后开设诊所和义塾为教众和附近的居民服务;7年后,传教士将诊所和义塾迁至昙华林并加以扩建成;1883年正式改名仁济医院。医院的建筑是中西合璧式样的砖木结构,既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廊柱,又有中国式样的下沉回廊,附楼石拱门的浮雕图案也很别致。
文华书院
文华书院 ,由美国圣公会创办于1871年10月20日武昌,初为男童寄宿学校,名叫文惠廉纪念学堂,中文校名为文华书院,英文名Boone Memorial School。
1890年增设高中,成为六年制完全中学。1901年翟雅各任院长之后,发展迅速,1903年又增设大学部, 逐步发展成文华大学。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华大学的化学、国文两系与私立华中大学等高校合并成立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即华中师范大学)。 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一直至今。
文华书院校址在武昌昙华林街111号,现址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内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
圣诞堂
该建筑位于湖北省中医药大学的校园内5号楼,建造于1870年,为西式建筑,其廊柱造型为仿古希腊廊柱风格。2002年维修,木板地面改为大理石,三拱卷门改方门。该建筑系美国基督教圣会在文华大学内建造的校园礼拜堂,1958年停止校园宗教活动,现产权属省中医院,为医院俱乐部礼堂。
该建筑为省内独有,且是鄂校园中兴建最早和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辛亥革命期间,日知会成员刘静庵、胡兰亭、余日章等在此宣传反清革命思想。1906年,由张统一作词、余日章作曲的《学生军军歌》在此诞生。
文华公书林辅楼书库(文华大学)
该书库位于昙华林138-139号,建造于1920年前后,为平面方形、三层,砖木结构,坐南朝北,越街正对夏斗寅公馆大门(已拆)。建筑原为文华大学公书林(公共图书馆)书库,是湖北武汉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为历史优秀建筑保护单位,现存的书库便成为见证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的实证了。
翟雅各健身房
该建筑位于湖北省中医药大学校园内,以原文华大学首位校长翟雅各(英)的名字命名,建造于1921年,系混砖木结构中西合璧二层建筑,中式屋面,西式屋身。该建筑所在地原系美国基督教会圣公会创办的大学,1871-1903年称文华书院 ,1903年在美注册为文华大学,在1924年并入华中大学,1952年为华中师大,现属湖北中医药大学。 昙华林32号
是一栋独门独院欧式洋楼 ,保存较完好,在这里曾经拍过电视剧。从门里看天井,彩色玻璃、雕花栏杆,无不显示出异国情调。
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在这幢老房子里,领导赵师梅等湖北工业中学堂的三位青年学生,设计制作出了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
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
位于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内,系国初年的学校建筑。1938年,国共合作,政治部迁入武汉,三厅在此成立,郭沫若任厅长,属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直接领导,在此荟萃了文化界精英300多人。三厅当时的用房大多已毁,仅存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一幢,为当年工作人员住房。
十四中校园为湖广总督林则徐兴建的丰备仓遗址,1903-1907年,张之洞先后开办公立小学和中学堂,1912年为省立第一中学,现产权属第14中学。
花园山
花园山严格的说是一个小山包,山上树林茂密,东、南面都有小路上去。因为附近有湖北中医药大学,所以不时会看见一些坐在草坪、树下和石阶边勤奋的读书郎。
加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花园山上的加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是一幢保存完好的建筑。原建筑分为礼拜堂和修女居所两部分,总部设在罗马。1868年该修女会应湖北教区主教明位笃邀请,派遣人员来汉。在花园山置地创建分院,开办教理班、工艺所、育婴堂等公益性事业。
育婴堂万婴墓
位于花园山2号,建于1928年,为砖木结构建筑。该堂由艾原道主教创设,委托德籍女士主持,开始将收进的婴儿送到堂外,雇请奶妈托养,成活率较高。以后不断发展,集中堂内抚养。1929年圣若慧善功修女会成立,其主要工作就是管理本育婴堂。“1951年该堂大量死亡事件被揭露,引起社会各界愤慨,6月4日政府接管该堂。”修建万婴墓,掩埋在山上搜集的白骨,铭刻碑文。现为市儿童福利院。
该地修建的万婴墓,并立“死难婴儿纪念碑”,有张平化等领导同志题词,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翁守谦故居1912年
位于昙华林75号,建造于1895年前后,为二层砖门结构,原有结构及形式均有较大改变。
沿革:原为清末北洋水师翁守谦住宅,是1895年前后购置的房产,现为私人住宅。
翁守谦,福建人。曾是北洋水师官员。甲午战争中兄弟多人战死。作为幸存的翁公,后来弃官隐居于此,潜心修佛,大概是为了寻求心灵的一份长久的安宁。
瑞典教区旧址1890
一个拱门口,里弄内的房子可以看到房屋旧时轮廓。这些建筑是2层和4层的砖木结构。当时基督教瑞典行道会创立瑞典教区,在武汉成立湖北总会,驻地就选在此。
此后行道会在武汉先后建教堂、主任牧师楼、真理中学等,当时瑞典教区的武汉信徒之众。抗战期间,汪精卫在武汉成立伪政府,瑞典驻华领事便一度将领事馆迁到这里,不仅处理本国外事,居然还代理英美等西方国家与汪伪政府的事务。
石瑛故居
石瑛先生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忠实信徒,是欧洲同盟会支部的创建人、负责人,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石瑛在创建国立武昌大学任校长时,始在武昌区三义村置私人住宅一幢二层小楼。故居是辛亥首义革命前辈在武汉市内难得的一处故宅,对研究和展示辛亥革命历史和武汉名城发展轨迹具有极高的价值。
这幢房子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曾有董必武、陈独秀、陶铸、李四光等名人来往。
朴园
朴园是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钱基博先生(钱钟书之父)的故居。
朴园诞生于1936年,是当时的私立华中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修建的新公寓之一。它的第一位主人是碧眼勾鼻的美国教授。那时和朴园类似的小楼有近百栋;抗日战争中,这里一度成为日军的宪兵司令部,房内也改成了可以推拉的日式门廊;到1946年,钱基博走进这栋历经更迭的小楼,成为住户之一,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11年。 钱基博过世后,这里逐渐变成了学生、教工的宿舍,最多时两层楼里住了20多户人家。
钱基博所居住的房间被改造成了“艺术沙龙”。如今在深沉的咖啡色背景中,考究的桌椅摆设和野生的芦苇蒿草相映成趣,保留原貌的壁炉和仿古的吊扇、窗户遥相呼应,在这里,艺术的典雅向历史的沧桑致敬,它们一见倾心的邂逅立刻迸射出了无限风华。老师和学生都乐于沉浸在这里所营造出来的氛围当中。曾有湖北美术学院的教授说:“师生在这里聊艺术,常常会聊得忘记了时间。”
如今,小楼门口,那棵300多岁的朴树树阴垂青,把窗口染得碧绿。2005年3月4日,在武汉市政府公布的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目录中,钱基博故居被评定为一级保护建筑项目。
徐源泉别墅
该别墅位于昙华林141号(公认的徐源泉公馆坐落在武汉新洲,并非此别墅),现存三栋建筑,建造于1930年前后,甲栋为西式(法国别墅)风格双层建筑,乙栋为中式风格单层建筑,丙栋为中式砖混结构庭堂建筑,半山有琉璃瓦六角亭。三处建筑保护较好。三栋建筑皆为徐源泉当年房产。文革前为武汉军区胜利文工团用房,现为武警医院家属住房。 该教区为意大利、英国天主教区,位于昙华林街中部以南的花园山山顶上,是所有昙华林历史遗迹中面积最大,同时存留建筑物最多的文物区,目前共有四座宗教建筑物。一是位于湖北中医院内西边的嘉诺撒小教堂,建于1888年;二是1880年有意大利主教江成德设计修建的主教公署大楼;三是花园山天主堂,1891年修建,据说同武汉市上海路的天主堂为姊妹堂;四是1928年由武昌主教艾原道创设的育婴堂大楼。
从穿过花园山的胭脂路左侧上山,沿着湖北中医院职工住宅区的小路前行,几经辗转,在一片废墟之中,孤独地矗立着一栋破败的老房子。从外墙上依稀可见的雕花装饰,以及大门结构,可以看出是欧式建筑,多年来在这里任由雨打风吹。这就是嘉诺撒小教堂。
其他老建筑
榆园、孙茂森花园、昙华林34号、昙华林81号、教士公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