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永州的历史文化

永州的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09 18:16:09

A. 永州有哪些名胜古迹

  1. 朝阳旭日

    朝阳岩抄,又名西岩。位于袭永州城潇水西岸。

2. 回龙夕照
迥龙塔,建于明代万历甲申年(1584)。

3. 苹洲春涨
苹岛,在潇湘二水汇流处,为永州著名风景胜地。

4. 香零烟雨
香零山,屹立于永州城东茆江桥西南潇水中央。

5. 碧云池

6. 愚溪眺雪

愚溪,原名冉溪,俗称染溪。柳宗元更名为“愚”,作“八愚诗”及“愚溪诗序”,山川秀美与诗人之灵气,相映生辉,成为令人神往之胜地。

7. 绿天蕉影

绿天庵,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人称草书圣手的怀素出家修行,种蕉练字的地方。

8. 山寺晚钟

高山寺,在永州城内东山,始建于唐代。原名法华寺,明洪武初改名高山寺,现存的寺观是清咸丰丙辰年(公元1856年)重建的。

永州,是湖南省地级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潇、湘二水汇合处,故雅称“潇湘”,下辖2区9县,总面积22441平方千米,地势三面环山、地貌复杂多样。2016年总人口645.09万人。永州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永州境内通过湘江北上可抵长江,南下经灵渠可通珠江水系,自古代便是重要的交通要塞,是湖南通往广西、海南、粤西及西南各地的门户。

B. 永州的历史文化故事100字

永州古称零陵,缘名于舜帝,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永州素以“锦绣潇湘”驰名中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游览胜地。这里有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三个国家森林公园和五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永州历史文化悠久,有历代形成的古陵、庙、塔、阁、桥两千多处,已被国家、省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8处;舜帝陵、盘王殿、柳子庙、怀素园、浯溪碑林、瑶族祖居地千家峒、“女书”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永州是瑶族聚居地区,历史形成的“盘王节”、“耍春牛”、“敬鸟节”、“坐歌堂与送亲”等节庆活动,热闹非凡、引人入胜。永州的地方文化古老多姿,瑶歌、对山歌、龙舞、狮舞和祁剧小调,地方气息浓郁。
碑文化
永州的碑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名人的诗文碑刻之多,价值之高就可称得上湖南之冠。如浯溪三绝堂内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写、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大唐中兴颂》;柳子庙享堂后壁上唐代韩愈作文、苏轼书丹、颂扬柳子德政的《荔子碑》,历史上二者皆称“三绝”,可以说是碑林中的旷世杰作,文物中的稀世瑰宝。
碑文化是永州的特色,也是永州的骄傲。全省14个地州市列入湖南省文物志的历代碑刻56块,永州就独占16块。在永州21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单是摩崖石刻就有浯溪、朝阳岩、淡岩、月岩、阳华岩五处。尤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浯溪摩崖碑林中,唐以来的摩崖石刻就有五百零五方,涉及书家三百余人,览括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可以说进入浯溪,就如进入了一座古代书法艺术的殿堂,让你一饱眼福,流连忘返。

舜文化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九嶷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在九嶷这块神奇而美丽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众多的动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骚客仰游九嶷山的幽怨、怀念和美好的赞誉,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挥笔写下了“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壮丽诗篇。

瑶族文化
瑶族是永州一个古老的世居民族。境内瑶族人口达四十余万,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明清时期,永州地区的江华、永明、道县、宁远、蓝山的许多山地成为瑶民的聚居地。
地区瑶族的自称和他称,因居住地理环境和使用的语言以及服饰的不同,而称谓各异。居住在江华、江永、蓝山、道县、双牌、东安、永州的一部分瑶族,自称“尤勉”;居住在宁远、新田、祁阳及金洞林场的瑶族,自称“勉”;还有居住在江华、蓝山少部分瑶族,自称“谷岗尤”;居住在永州、道县的少部分瑶族,又自称“标敏”;江华瑶族自治县还有部分瑶族,自称“炳多尤”、“爷贺尼”等。还有居住在丛山峻岭者,人称“高山瑶”,又称“过山瑶”;居住在丘岗平地称“平地瑶”、“民瑶”、“土瑶”等。居住在宁远“九嶷瑶”、“伍堡瑶”、“七都人”、“梧州瑶”等。居住在宁远县的荒塘、桐木漯和新田县门楼下、祁阳县的晒北滩一带的瑶族妇女,头中衬有顶板称“顶板瑶”;居住在宁远县九嶷山和蓝山县紫良等地的瑶族妇女、头上无衬板称“平顶瑶”。还有“宝寨瑶”、“龙榨瑶”、“广西瑶”等等。
永州地区的瑶族均信奉盘瓠为祖先,总称为“盘瑶”或“盘古瑶”。

C. 永州有哪些民风民俗

永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古城,民俗旅游资源丰富比如自然景观的九嶷山、舜皇山、阳明山等,都蕴育了不同的文化,景色真的不错,我都去过,感觉开发力度不够,但是资源保存的力度还OK可能是因为宣传少人去的少。还有因为柳宗元贬居于此,现在的零陵古城的古文化气息非常丰厚哦,你可以上网查查图片瞧瞧。
我曾摘录了一些关于这些方面的文章你可以看看,
永州,古称零陵,风景优美,素以“锦绣潇湘”驰名中外,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它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山脉起伏,气候宜人,常留有文人墨客的足迹,为永州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之时,如何挖掘旅游文化的潜在价值,将其转化为旅游产品,进而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开发永州市旅游文化的关键所在。

永州市文化遗产能从一些方面反映当时永州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当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重视它,就是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意识可以能动地作用于物质,即可以帮助我们能动的改造永州社会,创造更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永州市的发展无碍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所以开发和保护永州市文化遗产能帮助我们发展永州。了解永州的历史文化可以增强我们市民的自豪感,大力提高永州的文化文明,同时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也是有极大意义的。

D. 湖南永州有多少年的历史

新华网湖南频道8月13日电(肖夜明) 中华文明史究竟有多长?其源头到底在哪里?日前在长沙举行的永州古文化与旅游产业开发汇报会上,湖南省社科院炎帝舜帝文化课题组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一万年,甚至一万多年;其源头不在传统所说的黄河和中原地带,而是在湖南省永州地区。 据悉,湖南省社科院炎帝舜帝文化课题组研究中华文明史为期已久。该课题组去年10月、12月曾先后两次到永州,通过实地考察和对有关文献的反复研讨,最后得出永州是中华文明的最早发源地的结论。据介绍,大量事实有力地佐证了这一观点。如道县玉蟾岩出土文物就打破了“上下五千年”的成说。玉蟾岩文物表明永州在一万二千年前就有了相对成熟的原始农业和原始制陶业,当时的远古先民已在此有了辉煌的远古文化;同时可以肯定,永州是舜帝部族从事生产活动的地方,舜帝文化是永州远古文化的突出环节和标志性部分;而炎帝又在株洲炎陵县,距永州不远,舜帝文化则是炎帝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极可能就出现在舜帝时代。 据分析,永州远古文化是可以用文献资料与出土文物相对照的可信文化。舜陵遗址正在由省考古研究所组织发掘,而祭舜则自古有之,新旧石器、陶器、青铜器在这一带随处可见。永州远古文化的出现,向传统的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说及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中原说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E. 永州凭什么入选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永州市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保存有独特的“两山一水一城”古城格局,历史街区版特权色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据考古,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永州人便用方格、圆柱、叶脉纹等各种图形装饰石器、陶器。道县玉蟾岩出土过距今一万二千年的稻谷遗存。舜帝南巡并葬于江南九嶷先后为《礼记》、《楚辞》、《史记》等中国早期经典著作记载。
唐宋二代是永州文化教育繁荣发达时期,中唐元结两任道州刺史,写下《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等作,卸任后开辟了浯溪碑林。柳宗元谪居永州10年,写下“永州八记”和《捕蛇者说》等名作。受元、柳影响,唐以后大批名人或贬官寓居。北宋周敦颐(道县人)少时悟道于道州月岩。唐代名僧怀素少时出家永州绿天庵,以焦叶代纸习书,成为著名书法家。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注意到,永州独特的“两山一水一城”古城格局,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彰显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两山一水一城”分别为九嶷山、阳明山、潇水、永州(零陵古城)。

F. 永州人文历史

永州古称零陵。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因舜帝葬于泠水即零水之源,舜陵因而称“零陵”。永州因境内有舜陵——“零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零陵县,辖地包括九疑、潇水流域,最早的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县咸水乡。根据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辑录,“零陵”是我国夏代已出现的全国34处重要地名之一。汉武帝元鼎六年析长沙国置零陵郡。公元二十五年,将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县城。隋开皇九年废零陵郡,置永州总管府,改泉陵县为零陵县。永州得名,所谓“永山永水之所出州也”。从此,永州、零陵之名,常交替使用,著称于世。唐宋时期,分永、道二州,相当于今永州市的地域。明清改称永州府。
永州地处湘江上游,南岭北麓,坐落于湘粤桂三省交界处。从蓝山紫良野狗岭发源的潇水自南而北,与发源于广西灵川海阳山的湘水自西向东在永州古城汇合,故永州又雅称“潇湘”。境内横亘着南方五岭中的三大山脉:越城岭——四明山系、都庞岭——阳明山系和萌渚岭——九疑山系,山岭绵延,群峰竞秀。永州古城占据零祁盆地中心,南部的道州地处道江盆地,在永州形成“三山围夹两盆地”的地理格局。永州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经济发展可谓得天独厚,是湖南气候最适宜生存居住的城市。道县玉蟾岩考古发掘出来一万二千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说明在远古时期,永州的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创造出灿烂的农耕文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幅珍贵的古地图,其中《地形图》的中心区域,是今永州南部,图上标有八个县治及七十多个乡里级居民地。这说明“秦汉之际,潇水流域已是一个久经开发、人烟稠密的重要经济活动区”。
西汉古郡
永州自西汉建郡,迄今已有两千多年,与长沙、武陵、桂阳为湖南四个汉代古郡。西汉时期零陵是一个大郡,辖七个县四侯国,后增至十三县,面积达九万余平方公里,大致包括今永州、邵阳、衡阳、娄底和广西桂林五市的广大区域,北端一直延伸到湘乡。从秦汉到唐宋的整个中古时期,永州经济发展在湖南一直居于前列。人口繁衍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反映。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到汉末,零陵郡的人口达到一百万余,当时湖南境内总人口约二百八十万,零陵已成为我国长江以南为数不多的百万人口大郡,仅比长沙郡少五万人。唐宋之时,永州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生产水平较一般地区为高,时称“湖南名郡,甲永(州)乙邵(州)”。杨万里在《曹中永州谢表》中说:“家娴礼义而化易孚,地足渔樵而民乐业”,“视中州无所与逊”。说明永州与中原先进州郡相比,毫不逊色。
永州建城,最早始于西汉泉陵侯国。汉武帝元塑五年,汉武帝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在此筑城。泉陵侯国都城在城北二里,今零陵城内泉陵街一带,传为泉陵城故址。东汉将零陵郡治从广西全州迁到这里。此后两千年,历朝历代在这里建郡置府从未间断过。古城背倚苍翠东山,秀澈潇水穿城而过,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以东山、千秋岭、万石山为重要坐标的城市格局基本保存,“不墉而高,不池而深,不关而固”的旧貌依稀可见。从公元前124年开始,到今年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像这样久远的历史,湖南只有长沙和永州两个城市。
楚粤通衢
史称永州“距水陆之冲,当楚粤之要,遥控白蛮,横连五岭,梅庾绵亘于其前,衡岳镇临于其后”,镇东北可入中原之腹地,控西南扼广西边陲之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征服岭南各部,命监御史禄在广西兴安境内“凿渠运粮”,于公元前214年建成举世闻名的灵渠,从而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古代中原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湘漓水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大运河,平时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战时又是大军和粮饷传输的纽带,由此也加快了处于“楚粤门户”的永州的经济社会开发进程。至于陆路,有一条官驿大道,从零陵向西经全州到桂林。以上水陆两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湘桂走廊”。秦始皇还扩修了“潇贺古道”,即湘桂古道。萌渚岭横亘于湖南广西之间,为阻隔五岭南北的天然屏障。
秦始皇三十三年,在楚道的基础上进行扩修,开凿新道,成为南下广州的水陆联用的通道。溯潇水下贺江,由道县经江华入广西富川到贺州,或经江永入广西富川到贺州,直下珠江。它北通云梦,南极苍梧,可出粤港至东南亚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是沿用了几千年的沟通萌渚岭岭南岭北的交通要道。以上入粤通道均交汇于零陵城。这座古城为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楚粤门户”。“湘桂走廊”在中原先进文明向岭南传播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桥梁和“中继站”的作用,因而永州也成为南方开发较早的地区。
潇湘之源
《山海经》说:“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汉代漓湘、潇湘、蒸湘三湘都在零陵郡的范围。后因行政区划变化,只有潇湘仍属永州。永州是潇湘的原生地,后扩展成为湖南的代称。谢眺诗:“洞庭张乐地,帝子潇湘游”。潇湘之所以成为令人神往的地方,不仅仅是潇湘二水流经永州的山山水水风光绮丽,还因有舜帝、二妃等无数神奇的传说,给这块土地增添了无限诗情画意。陆游诗:“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自唐宋以来,一大批文人学士,或仕宦或贬谪或游览于此,他们有的讴歌潇湘山水之清绝,有的阐发思古之幽情,有的书写怀才不遇之感喟,用生花妙笔为潇湘点染传神,给后世留下了数以千百计的名篇佳作。仅在《全唐诗》、《全宋词》两部诗集中“潇湘”就出现了858次之多。元明清时期,越南使者途径永州,留下180余首歌吟潇湘的诗作。地以人传,潇湘风光,因此更加名驰遐迩。
从潇湘之源到潇湘胜地、潇湘情结,其影响扩展到神州大地。潇湘有如磁石一般吸引世人之心,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企盼与神往的诗意栖息之地。唐末五代时,董源作《潇湘图》;宋代米友仁画《潇湘奇观图》长卷。流传更广的是,宋代宋迪所作《潇湘八景》,“潇湘夜雨”为其中一幅。受宋《潇湘八景》的影响,后来各地纷纷用四言句式列称其名胜景物为八景,到明清之际,全国大部分州县都有“八景”之谓。所以,历来便有“天下八景源潇湘”的说法。
文化永州
永州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为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永州是舜帝藏精之处,舜帝的遗迹及传说遍布全境,舜文化影响深远。屈原歌咏:“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他崇尚舜帝,想要去九疑向舜帝的英灵倾诉。柳宗元谪居永州十年,他的“天人合一”思想、“吏为民役”观点以及《封建论》中的治国理念,既与孔孟儒学一脉相承,而又有所创新、发展。宋代周敦颐从道学里面,汲取营养,重新激活儒学,从而产生了理学,影响中国七百余年。碑刻文化是永州文化的一大特色。自东汉蔡邕在永州留下“水天一色”等题刻之后,元结开创了浯溪碑林、朝阳岩石刻、阳华岩石刻。由元结撰文、颜真卿楷书的《大唐中兴颂》刻碑浯溪摩崖,被后人称为“三绝碑”。草圣怀素的《千字文》碑,龙飞凤舞,至今矗立在古城东山。瑶族是永州一个古老的世居民族,其生活习俗丰富多彩。江永女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女性文字符号体系。永州文化具有多样性、包容性的特点,南北文化相交融,楚越风俗浓郁。古城东山就是一座文化之山。怀素出家的绿天庵,柳宗元眷念的法华寺,金碧辉煌的文庙,雄伟壮观的武庙,都坐落于此。“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岳麓书院的这一对联,正说明了永州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作为楚之故地,永州多材,地灵人杰。湖湘文化的源头活水哺育了三国名将黄盖,狂草大师怀素,唐代江南第一状元李郃,理学鼻祖周敦颐,书法大家何绍基等。古代先贤不胜枚举,更有现代杰出人物光耀神州: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达,民国风云人物唐生智,北伐名将蒋先云,无产阶级革命家江华,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陶铸等等。
永州素有重教传统,“自汉郡县立学”。唐代永州官学是刺史韦宙创建,原址在古城河西,宋代迁至东山之麓。道州学宫始设于城东,刺史薛伯高迁建于城西,柳宗元作记。自宋到清,境内共建书院四十六所,较著名的有永州苹洲书院、宁远泠南书院和崇正书院、道县舂陵书院、祁阳文昌书院等。由于官学、书院的兴办,加之柳宗元、范祖禹、范纯仁、胡安国、蔡元定等一批名家硕儒,在此聚徒讲学,积极传播思想文化,使本地大批人才得以脱颖而出。据《湖南通志·选举志》载,从唐初至清光绪九年,湖南共考取进士(包括特科)2305人,其中永州487人,占21.3%。
经过勤劳的先民和文化精英们的创造,今天的永州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全市文物古迹众多,不可移动文物2656处,是湖南省的一个文物大市。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02处,位居全省前列。永州古城文化遗存更为集中,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六处七个点。女书习俗、舜帝祭典、祁剧、瑶族长鼓舞、祁阳小调、串春珠、道州龙船赛、零陵花鼓戏、盘王大歌、瑶家坐歌堂等,影响深远,分别列入国家、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G. 介绍永州的历史文化的故事

历史沿革:

1、秦汉

秦始皇二十六年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始置零陵县。西汉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置泉陵侯国。

汉武帝元鼎六年,析长沙国,始置零陵郡,隶荆州。零陵、始安、洮阳、钟武七县和泉陵、都梁、夫夷、舂陵4侯国。新莽王朝时,零陵郡改名九嶷郡,零陵县治,隶荆州。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复名零陵郡,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将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县,隶荆州。

2、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吴,为零陵郡泉陵县治;分营阳郡,营浦治。皆隶荆州。西晋及怀帝永嘉元年,为零陵郡,泉陵县治,改隶湘州。梁天监十四年,为零陵郡,泉陵县治,分营州永阳郡,营浦治,改隶湘州。

3、隋唐

隋文帝开皇九年废零陵郡和永阳郡,置永州总管府,府治泉陵县,同年更名零陵县,隶湘州。从此,永州、零陵一地两名。

唐武德在灵灵县被废除了四年,分为永州和瀛州。在乌德五年,国家改为南营州。在贞观八年,南营州改为道州。贞观十七年,撤州被并入永州。干元元年,废弃县名更名为永州和道州。在广德的第二年,对湖南进行了观察。湖南的名字从这里开始,永州和道州属于它。

五代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为永州,零陵县治;分道州,宏道县治,皆隶江南西道。

(7)永州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永州国家级风景名胜:

1、国家AAAA级旅游区:永州柳宗元文化旅游区、东安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宁远九嶷山舜帝陵景区、祁阳浯溪碑林景区、双牌阳明山旅游区。

2、国家AAA级旅游区:永州萍洲书院、祁阳李家大院、宁远文庙、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道县周敦颐故里。

3、国家森林公园:宁远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双牌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

4、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女书习俗、瑶族长鼓舞、祁剧、祁阳小调、舜帝祭典。

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永州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永州阳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H. (2)永州历史

永州,位于湖南南部,五岭北麓,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永州古称零陵,因舜帝南巡崩于宁远九疑山而得名。隋初设置永州总管府,永州、零陵从此一地二名。又因潇水与湘江在城区汇合,永州自古雅称“潇湘”。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零陵地区,设立地级永州市。永州现辖九县两区。总面积2.24万平方公里,人口566.5万人。 永州自古便是华中、华东地区通往广东、广西、海南及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也是湖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素有“南山通衢”之称。“距水陆之冲,当楚粤之要,遥控百蛮,横连五岭,梅庚绵亘于其前,衡岳镇临于其后”,镇东北可入中原腹地,控制西南扼广西边陲之咽喉,据东南握广东海滨之通道,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湖南唯一与两广接壤的地区,市区到广州仅500多公里,南六县距广州仅400多公里,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
永州是一本书,其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据权威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永州是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国陶瓷工业之源、中华文明道德之源。舜的开明治国、任人唯贤,柳宗元深刻的惜民爱民思想,周敦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女书”的神秘莫测和瑶文化的千姿百态,以及道县玉蟾岩文物的出土,永州远古文化的出现,无一不丰富中华文化的宝库。永州山水,融“奇、绝、险、秀”与美丽传说于一体,汇自然情趣与历史文化于一身。九嶷山舜帝陵、柳子庙、阳明山、舜皇山、浯溪碑林、江华瑶城、湘源温泉等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永州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是湖南直达两广、两南(海南、大西南)和港澳的主要通道。湘桂铁路横贯东西,322国道、207国道及九条省道在境内纵横交错。永州机场已开通长沙、海口航线。衡昆高速公路、洛湛铁路与湘桂铁路在市区形成新的铁路枢纽。正在规划中的贵(阳)福(州)铁路将横贯永州中部。
一、零陵的得名
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把舜陵称为零陵,源于娥皇、女英千里寻夫的动人故事。舜帝南巡死于九疑后,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九疑,想要找到舜帝的陵墓。她们一路寻找,一路伤心落泪,直到泪尽泣血。泪血洒到竹子上,留下泪斑,使竹子成为泪竹,又称为斑竹。毛泽东的诗句“斑竹一枝千滴泪”,用的就是这一典故。但是,娥皇、女英最终没有找到舜帝的陵墓,在返回中原的途中,双双投水自尽于洞庭湖。为了纪念娥皇、女英的多情,人们将舜陵改称为零陵。在这里,零陵的“零”字,是“涕零”即落泪、掉眼泪的意思。现在,有的人误以为零陵的“零”字,是表示没有或表示无穷大的意思,认为零陵表明舜帝死后没有坟墓或是一座空墓,甚至认为零陵表示舜陵是世上最伟大的陵墓。实际上,在汉代以前,“零”字根本没有表示数字的功能。东汉许慎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零,徐雨貌。”也就是说,“零”表示雨缓缓而下的样子。涕零(落泪的意思)、凋零(落叶的意思)中的“零”字,都是往下掉或落的意思,是“零”的本义的引伸。“零”用来表数,则是明代以后的事。因此,零陵就是舜陵,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零陵县,也有纪念舜帝之意。
二、永州的得名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按“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废除州、郡、县制,实行州、县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将零陵郡改置永州总管府。这里所说的郡西南的“永山永水”,指现在的双牌县永江乡一带的山水。自永江乡流入潇水的河流称为永江,也叫“永水”。这一带的山,当然也就是所谓的“永山”了。从置永州总管府到现在,永州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已经存在1400多年了。现在,有的说永州这一地名的历史比零陵更久远,这是没有依据的。双牌县永江乡一带称为“永山永水”,据称是由于当时这一带居住着西周时期诸侯国永的后裔。相传西周灭商后,曾大封诸侯,永是封国之一。但当时的永国具体位于什么地方,笔者没有考证,不敢妄言。又相传到了春秋时期,永被大国兼并后,永国王族外逃,几经迁徙,定居到今双牌永江一带。即使将永州“永”的历史追溯到西周时期,也要比“零陵”这一地名的历史晚1000多年。

原始社会末期,永州属三苗的江南地。夏商至西周时期,属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南境。秦代,属长沙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析长沙国置零陵郡,郡治零陵(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县西南),辖7县4侯国。7县是:零陵(今广西全州、兴安、灌阳一带)、营道(今宁远县地)、泠道(今宁远、新田县地)、始安(今广西桂林、临桂、阳朔、灵川、永福、永宁县地)、营浦(今道县及江永部分地)、洮阳(今广西全州、资源县地)、钟武(今衡阳县地)。4侯国是:泉陵(今冷水滩、芝山、祁阳、祁东、东安及双牌部分地)、都梁(今洞口、武冈、绥宁、城步一带)、夫夷(今邵阳、新宁一带)、舂陵(今宁远、新田、祁阳部分地)。元封五年(前106),郡上设州,零陵郡属荆州。
新莽王朝时,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辖地未变。东汉时,复名零陵郡,迁郡治于泉陵(治所在今永州市芝山区城北1公里),辖区也有所扩大。除原来的7县3侯国(舂陵侯国并入泠道县)外,还增加了湘乡县(今湘乡、双峰等地)和昭阳(今邵东县地)、烝阳(今衡阳县地)2侯国,共计8县5侯国。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于建安三年(198)攻占零陵,零陵郡属刘表势力范围。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后,刘备代刘表领荆州牧,零陵郡属刘备势力范围。
三国时,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刘备病故,零陵郡地入东吴。孙吴时期,零陵郡地域开始减小。甘露元年(265),分零陵郡西南部置始安郡,今广西桂林、临桂、阳朔、兴安、灵川、永宁、永福等县地从零陵郡分出。宝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南部置营阳郡,郡治营浦(今道县);分北部都梁、夫夷、昭阳置昭陵郡;同时将湘乡、重安(原钟武)、烝阳3县划入衡阳郡。至此,零陵郡辖6县:泉陵(今冷水滩、芝山、东安地及双牌的一部分)、祁阳(今祁阳县地)、永昌(今祁东县地)、零陵(今广西全州县地)、洮阳(今广西全州、资源县地)、观阳(今广西灌阳县地)。营阳郡辖营浦、营道、舂陵、泠道等4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废营阳郡入零陵郡。永嘉元年(307)置湘州,零陵郡属湘州。东晋永和年间(345~356),析零陵郡复置营阳郡。义熙十二年(417),零陵、营阳二郡属荆州。南北朝时期,梁天监十四年(515),改营阳郡为永阳郡;陈改永阳郡为营州永阳郡。
隋开皇九年(589),撤零陵、营阳二郡,设永州总管府,区域较零陵、营阳2郡有所扩大,谢沐、冯乘2县从临贺郡划入。大业五年(607),改永州总管府为零陵郡。辖5县:零陵(今冷水滩、芝山、祁阳、祁东、东安地及双牌部分地)、湘源(今广西全州、资源、灌阳地)、永阳(今道县、江永县地)、营道(今宁远、新田地及祁阳部分地)、冯乘(今江华、广西富川县地)。隋末,萧铣改营道县为梁兴县。
唐武德四年(621)废零陵郡,分置永州、营州。武德五年,改营州为南营州。贞观八年(634),改营州为道州。贞观十七年,撤道州并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复置道州。开宝元年(742),改永州为永州零陵郡,改道州为道州江华郡。到代宗大历二年(767),永州辖4县:零陵、祁阳、湘源、观阳(析湘源县置,今广西灌阳县地);道州辖5县:宏道(原营浦县地,今道县地)、延唐(原营道县地,今宁远县地)、江华(今江华县地)、永明(原永阳县地,今江永县地)、大历(析延唐县置,今宁远、新田及祁阳部分地)。
五代时期,后唐天成二年(927)马殷建立楚国,永、道二州属马氏楚国势力范围。后周广顺元年(951),南唐灭楚,永、道二州地入南唐。后周世宗时,授周仁逢为武平军节度使兼侍中,“尽领湖南之地”,永州、道州属周仁逢领地。后周时,分永州的洮阳、湘源、灌阳置全州。至此,永州仅辖零陵、祁阳2县。道州仍辖5县,其中延唐县改名延熹县。永、道二州的区域大体相当于今冷水滩、芝山、祁阳、祁东、东安、双牌、道县、宁远、新田、江华、江永等县地。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分全国为13道,永、道二州属江南西道。淳化五年(994),改属荆湖路。至道三年(997),改属荆湖南路。两州的辖地与县名有所变动。乾德三年(965),延熹县改名宁远县。撤销大历县,并入宁远县。雍熙元年(984)升东安场(原应阳县地)为东安县。至此,永州辖零陵、祁阳、东安3县,道州辖营道、宁远、永明、江华4县。
元朝确立行省制度,省下设路(州)、县。原永州零陵郡、道州江华郡分别改称永州路、道州路,隶属湖广行省湖南道。
明代改路为府。永州路、道州路分别改称永州府和道州府,隶属湖广行省。洪武九年(1376),将道州府降为道州,隶属永州府。同年,改湖广行省为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属之。崇祯十二年(1639),分宁远的新田堡置新田县。至此,永州府辖1州7县,即道州、零陵、祁阳、东安、宁远、江永、江华、新田。
清顺治元年(1644),分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为湖广左、右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属湖广右承宣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改湖广右承宣布政使司为湖南省,永州府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
民国2年(1913),改道州为道县。民国3年,衡永郴桂道改为衡阳道,永州属衡阳道。民国11年,湖南省撤销道,仅存省、县二级。民国16年,析零陵、宁远、桂阳、祁阳、新田、常宁等县地置阳明县。
民国20年,阳明县撤销。民国26年,湖南省划分行政督察区,永州各县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湖南省调整行政督察区,原第九行政督察区所属各县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湖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辖零陵、祁阳、东安、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等8县。

1949年10~11月,永州各县先后解放,永州专区于10月正式成立。1950年5月,永州专区改名零陵专区。1952年11月,衡阳、零陵、郴州三个专区合并为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湘南行政区撤销,原零陵专区所属各县,除新田划归郴县专区外,其余县全部划归衡阳专区。1955年11月,江华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改称江华瑶族自治县。1956年3月,永明县更名江永县。1959年3月,新田县并入桂阳县。1961年7月,恢复新田县。1960年6月,零陵县冷水滩镇升格为县级冷水滩市。1962年10月,撤销冷水滩市,改为冷水滩区,仍属零陵县管辖。
1962年12月底,恢复零陵专区,专员公署设零陵县芝城镇(今芝山区),辖8县:零陵、东安、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蓝山。原零陵专区的祁阳、祁东2县划归衡阳专区。1964年5月,划零陵、道县的12个公社和9个国营林场,设置潇水林区管理局。1968年9月,改零陵专区为零陵地区。1969年12月,撤销潇水林区管理局,设立双牌县。1979年,零陵县东风镇改名永州镇,由地区直接领导。1982年1月,改永州镇为县级永州市。1983年2月,祁阳县重新划归零陵地区管辖。1984年6月,撤销零陵县,恢复县级冷水滩市。原零陵县的邮亭圩、菱角塘、富家桥、水口山、珠山、黄田铺等6个区和楚江圩区的接履桥乡,划归永州市管辖;楚江圩、黄阳司、普里桥、冷水滩等4个区和邮亭圩区的白塘乡,划归冷水滩市管辖。至此,零陵地区辖永州、冷水滩2市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蓝山等9县。
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以国函[1995]110号函批复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零陵地区和县级永州市、冷水滩市,设立地级永州市。原县级永州市改名芝山区,原冷水滩市改名冷水滩区。地级永州市辖原零陵地区的9县和芝山、冷水滩两区,市委、市人民政府驻芝山区。1997年7~8月,市委、市人民政府先后迁驻冷水滩区。

I. 湖南永州古时候的历史背景,分别出过那些历史著名人物。

永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历史上人才辈出。翻开《永州府志》,纵观《二十四史》,历朝历代,永州都有文臣武将,哲人才子,活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为中国疆域的形成,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汉三国时期,零陵郡的蒋琬、刘巴、刘先,为名重一时的政治家;黄盖、刘敏、杨怀,系叱咤风云的著名将领。唐宋时期,延唐(今宁远)人李郃,是今湖南境内的第一个状元;生于零陵,长于零陵,圆寂于零陵的怀素,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草书大师;著名史学家路振、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南宋抗金兵马大元帅陈遘,都是永州山水孕育的杰出历史人物。明清时期,在永州这块土地上,又诞生了朝廷重臣陈荐、周希圣、陈大受、何凌汉,抗法名将王德榜、欧阳利见,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以及天地会著名首领朱洪英,著名瑶族起义首领赵金龙等。进入晚清和民国时期,在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中,在北伐战争中,在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斗争中,在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斗争中,永州这块土地上,又出现了大批著名人物,如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达,北伐名将蒋先云,国民党高级将领唐生智,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是永州人民的骄傲。在永州山水哺育大批本地历史名人的同时,永州山水也哺育了元结、柳宗元等历史名人。这些在永州土地上生活过的著名人物,都对古代永州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起过重要作用,他们在永州发展史上所作的贡献是永远不会泯灭的。为帮助大家了解永州历史,摘录部分永州籍人物传略。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也有农民起义领袖、中共党史人物以及国民党将领。

阅读全文

与永州的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