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风险内控机制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内部牵制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但在此前的人类社会发展史
中,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这就是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例如,在古罗马时代,对会计账簿实施的"双人记账制"--某笔经济业务发生后,由两名记账人员同时在各自的账簿上加以登记然后定期核对双方
账簿记录,以检查有无记账差错或舞弊行为,进而达到控制财物收支的目的,即是典型的内部牵制措施。
二、发展期——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
1934
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的概念。审计程序委员会(CAP)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1949年对内部控制首次做出了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
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1953年10
月,审计程序委员会(CAP)又发布了《审计程序公告第19号》(SAPNo.19),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1972
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在第1号公告(SASNo.1)中,对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提出今天广为人知的定义:(1)内部会计控制。会计控制由组织
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构成;(2)内部管理控制。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计划以及与管理部门授权办理经济业务的决策
过程有关的程序及其记录。这种授权活动是管理部门的职责,它直接与管理部门执行该组织的经营目标有关,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的起点。
三、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架构
1.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
1988
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
N0.55),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该文告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该文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一词取代原有的“内部控制”
2.内部控制整体架构(Internal
Control一Integrated Framework)1992午,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lent Reporting),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简称COSO委员会),在进行专门研究后提出专题报告:《内部控制一一整体架构(Internal
Control一Integrated
Framework)》,也称COSO报告。参与COSO报告的主要机构包括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财务经理协会,美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
协会。)
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
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
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ies)
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监督(monitoring)
2004
年10月,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一一整体架构(Internal Control一Integrated
Framework)》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一Integrated Framework)》。
四、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历史沿革
1999年10月31日,修订后的《会计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其中,第四章《会计监督》第27条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
2006年5月17日,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29条规定“发行人的内部控制在所有重大方面是有效的,并由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无保留结论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这是中国首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
2006年6月16日,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内控、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2006年7月15日,财政部发起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发起成立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导委员会”。
2007年2月1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上市公司必须建立信息披露内部管理制度。
2007年3月2日,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公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的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一并公布的还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22项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以及《内部控制鉴证指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Ⅱ 下列关于内部控制理论演变过程正确的是( )。
C.
分为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风险管理框架阶段五阶段
Ⅲ 内部控制发展的四个阶段为: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控制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内部控制框架阶段.
内部控制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比较长的发展历史,根据内部控制在不同发展阶版段的特征,大致权可以将内部控制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基于行为人层面控制的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前);基于组织层面控制的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70年代);基于企业层面控制的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基于企业风险控制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20世纪90年代);基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21世纪)。
Ⅳ 内控的历史发展
第一个阶段:内部控制的雏形—蒙马利1912内部牵制。以职务分离、帐户核对为主要内容回
第二阶段答:内部控制的初步形成—由内部牵制逐渐演变成由组织结构、职务分离、业务程序、处理手续等因素构成的控制系统。
第三阶段: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代表:1988年美国aicpa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它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内部控制,并提出内部结构的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第四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
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
(注:COSO是指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简称COSO)。)
Ⅳ 中国哪一年首次提出内部控制的概念
1997年;
从中国在会计领域走过的道路看,内部控制具有典型的标志。1997年,中国注册会回计师协会颁布了答一个准则,即《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概念;1999年,新的《会计法》第二十七条将内部控制的本质写进了法律,第二十七条的四句话可以概括为:责任分明、授权批准、财产完整、内部审计;2001年,财政部根据第二十七条制定内部控制的规范,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原则、内容等做出了原则规定。此后,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具体规范纷纷出台,渐成体系。可以将这段历史称作是内部控制法规规范的推进期。
2006年1月,财政部发起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之后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发布了中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可以将这段时间称作内部控制实务规范的推进期。
Ⅵ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
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
本文从内部控制的历史回顾和定义开始,界定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理论模型、内部控制体系的合理程度以及成本效益分析。
然后通过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原因的分析,强调了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
本文将第一层次的内部控制即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控制进行外部化,因为内部控制通常是被经营者所操纵,通过将其外部化以取得特殊的控制效果。
同时,在内部控制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关注资本结构优化的问题,通过内部控制达到优化资本结构的作用从而提升企业的价值。
最后,本文建议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构建应当从框架构建入手,分别进行总体和单项设计,提出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和措施,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应当建立一套标准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实施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
Ⅶ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建设经历了哪些历程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正在经历着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些规范建设主要是由政府、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和行业监管机构等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指引。根据制定部门以及适用范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适用于所有企业的基础性规范。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6年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财政部21年至24年先后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货款》、《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担保》、《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外投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等具体会计控制规范性文件。财政部的这些文件多是针对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旨在指导企业构建一个由组织结构、职务分离、业务程序、处理规程等因素组成的会计控制系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由内部控制目标及要素构成的、涉及企业所有经营活动及行为的内部控制规范。
第二层次是上市公司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发布的有关规则。包括中国证监会21年和22年分别发布《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指导意见》,26年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人的内部控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必须是有效的,并须由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结论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则紧随其后,迅速出台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国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发布的上述指引,无论在内部控制概念的界定、控制目标的设定,还是内部控制要素的确定上,都全面反映了COSO的ICIF框架内容的精髓。
第三层次是各行业监管机构发布的内部控制规范方面的文件。如中国人民银行22年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较为完整地借鉴了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确立的内部控制五要素与COSO内部的五要素完全相同,即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措施、信息沟通与反馈、监督与评价。《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内部控制目标和基本原则等内容充分吸收了1998年巴赛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银行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系统的框架》中的核心内容。
第四层次是国资委针对中央企业颁布的内部控制框架指引。26年,国资委颁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该《指引》以《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为依据,全面吸收了美国COSO于24年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RM框架)和英国风险管理标准等国际最新企业风险控制研究成果和成熟经验。24年美国COSO发布的ERM框架是对1994年修订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ICIF框架)的改进和拓展,标志着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从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转型。国资委以ERM框架为参照制定发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丰富了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内容,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Ⅷ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发展趋势
唉!
在接入世界之后,我国,曾经有多次反非法自由的社会歪风的运动。
小平和耀邦同志,亲自主持的这些运动的目地,今天,来看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法律的一些知道了世界和能有钱随便走到其他一些原始社会、石器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军阀社会、流氓政治社会、极端恐怖主义社会的人们,放弃了这里国家教委全套教材教育的包括国家制度在内的全部的祖国生活理念,妄想也好,在全球法西斯回潮的潮流里,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带回了很多,死去我们自己的非法犯法的倒退和复辟反人民反人类反革命的犯罪。;
2、事实世界的不完美,给这一部份,不愿意为社会和人类共同生存法律和法则,负任何责任的人们,越来越多的在全球第三次世界大战 - 暗战的 - 特务战 - 谍战里的法西斯屠夫的快乐。于是,对于非法的,创造的奴役和犯罪控制他人的敌人快乐,在黑暗里,飞快地在铁腕人物死去的日子里,在社会里,极度膨胀。这,曾经是小平同志明确在公开讲话中,提及的:大门打开了,好的东西,坏的东西,都有进来。。。。。。
从历史的观点看,是神农我祖,建立人类社会的初衷的忠实卫道士的人类进步和进化;
从被‘聪明’的敌人,已经像庖丁解牛一样,从理想和主义里,在漫长的我国人民积极建设社会主义事业里,一个、一个割裂出去的合法守法公民,被像遭到寄居的寄居蟹一样,一个个地明着以法律无法约束的名义和形式,暗杀和蚕食致死。
企业的生死,
在我这个中国唯一全球一级经理连工资都拿不到拿不回来的时候,
被以企业的名义,
逐步死去,
已经是敌人得手的就要大势已去了。。。。。。
最恐怖,是我们,不会有投降的机会,去服从任何一个更发达的国家和更聪明的民族的领导的问题,。:
来的,是反人类的,法西斯的屠杀的脍子手,
这些以所谓黑社会出现的死亡屠夫,
开始以唯一杀的形式在我们建设好的社会主义家园里,
以所谓合法的不法名义,非法取得着一切,直至我们的生命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