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
2楼的高见,哈哈
基本上按工艺应该是
第一带:电子管
第二带:晶体管
第三带内:集成电路容
第四带: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吧
按cpu位数:4位,8位,16位(286),32位(386~现在),64位...
按功能:电子计算器,多媒体,智能。。。
还有好多种分法,这些都是上学时学的,现在忘光了,呵呵。
2. 人工智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呢
【1950-1956年是人工智能的诞生年】
图灵测试1950
Dartmouth 会议1956
(1956年夏季,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一起聚会,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
【1956-1974 年是人工智能的黄金年】
第一个人工智能程序LT逻辑理论家1958(西蒙和纽维尔)
LISP编程语言1958(约翰麦卡锡)
用于机器翻译的语义网1960(马斯特曼和剑桥大学同事)
模式识别-第一个机器学习论文发表(1963)
Dendral 专家系统1965
基于规则的Mycin医学诊断程序1974
【1974-1980年是人工智能第一个冬天】
人工智能:综合调查1973(来特希尔)
项目失败,列强削减科研经费
【1980-1987年是人工智能繁荣期】
AAAI在斯坦福大学召开第一届全国大会1980
日本启动第五代计算机用于知识处理1982
决策树模型带动机器学习复苏1980中期
ANN及多层神经网络1980中期
【1987-1993年是人工智能第二个冬天】
Lisp机市场崩溃1987
列强再次取消科研经费1988
专家系统滑翔谷底1993
日本第五代机退场1990年代
3. 日本计算机发展史是怎样的
1984年,日本计算机产业着手研制"第五代计算机"---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
4. 世界计算机历史重大事件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
ENIAC PC机
耗资 100万美圆 600美圆
重量 30吨 10kg
占地 150平方米 0.25平方米
电子器件 1.9万只电子管 100块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 5000次/秒 500万次/秒
二、计算机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 )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
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计算机的历史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计算机的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 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在1822年制作差分机模型时提出一个设想,每次完成一次算术运算将发展为自动完成某个特定的完整运算过程。188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这台分析机虽然已经描绘出有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
巴贝奇的设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间,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连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真空三极管;在系统技术方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视和雷达……。所有这些成就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与此同时,数学、物理也相应地蓬勃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的各个领域经历着定量化的阶段,描述各种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其中有的用经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难解决。于是,数值分析受到了重视,研究出各种数值积分,数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把计算过程归结为巨量的基本运算,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数值算法基础。
社会上对先进计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现代计算机诞生的根本动力。20世纪以后,各个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的计算困难堆积如山,已经阻碍了学科的继续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尤为迫切。在此期间,德国、美国、英国部在进行计算机的开拓工作,几乎同时开始了机电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研究。
德国的朱赛最先采用电气元件制造计算机。他在1941年制成的全自动继电器计算机Z-3,已具备浮点记数、二进制运算、数字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现代计算机的特征。在美国,1940~1947年期间也相继制成了继电器计算机MARK-1、MARK-2、Model-1、Model-5等。不过,继电器的开关速度大约为百分之一秒,使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电子计算机的开拓过程,经历了从制作部件到整机从专用机到通用机、从“外加式程序”到“存储程序”的演变。1938年,美籍保加利亚学者阿塔纳索夫首先制成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部件。1943年,英国外交部通信处制成了“巨人”电子计算机。这是一种专用的密码分析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应用。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制成的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最初也专门用于火炮弹道计算,后经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计算机。这台完全采用电子线路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信息存储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比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但是,这种计算机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储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备现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数学家冯·诺伊曼领导的设计小组完成的。1945年3月他们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EDVAC)。随后于1946年6月,冯·诺伊曼等人提出了更为完善的设计报告《电子计算机装置逻辑结构初探》。同年7~8月间,他们又在莫尔学院为美国和英国二十多个机构的专家讲授了专门课程《电子计算机设计的理论和技术》,推动了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
1949年,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实验室率先制成电子离散时序自动计算机(EDSAC);美国则于1950年制成了东部标准自动计算机(SFAC)等。至此,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萌芽时期遂告结束,开始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时期。
在创制数字计算机的同时,还研制了另一类重要的计算工具——模拟计算机。物理学家在总结自然规律时,常用数学方程描述某一过程;相反,解数学方程的过程,也有可能采用物理过程模拟方法,对数发明以后,1620年制成的计算尺,己把乘法、除法化为加法、减法进行计算。麦克斯韦巧妙地把积分(面积)的计算转变为长度的测量,于1855年制成了积分仪。
19世纪数学物理的另一项重大成就——傅里叶分析,对模拟机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相继制成了多种计算傅里叶系数的分析机和解微分方程的微分分析机等。但是当试图推广微分分析机解偏微分方程和用模拟机解决一般科学计算问题时,人们逐渐认识到模拟机在通用性和精确度等方面的局限性,并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数字计算机。
电子数字计算机问世以后,模拟计算机仍然继续有所发展,并且与数字计算机相结合而产生了混合式计算机。模拟机和混合机已发展成为现代计算机的特殊品种,即用在特定领域的高效信息处理工具或仿真工具。
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一直处于高速度发展时期,计算机由仅包含硬件发展到包含硬件、软件和固件三类子系统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的性能—价格比,平均每10年提高两个数量级。计算机种类也一再分化,发展成微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包括巨型、大型和中型计算机),以及各种专用机(如各种控制计算机、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等。
计算机器件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从分立元件到集成电路以至微处理器,促使计算机的发展出现了三次飞跃。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1946~1959),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主存储器是决定计算机技术面貌的主要因素。当时,主存储器有水银延迟线存储器、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和磁心存储器等类型,通常按此对计算机进行分类。
到了晶体管计算机时期(1959~1964),主存储器均采用磁心存储器,磁鼓和磁盘开始用作主要的辅助存储器。不仅科学计算用计算机继续发展,而且中、小型计算机,特别是廉价的小型数据处理用计算机开始大量生产。
1964年,在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的同时,计算机也进入了产品系列化的发展时期。半导体存储器逐步取代了磁心存储器的主存储器地位,磁盘成了不可缺少的辅助存储器,并且开始普遍采用虚拟存储技术。随着各种半导体只读存储器和可改写的只读存储器的迅速发展,以及微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系统中开始出现固件子系统。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用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迅速从中小规模发展到大规模、超大规模的水平,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应运而生,各类计算机的性能迅速提高。随着字长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的微型计算机相继问世和广泛应用,对小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了。
微型计算机在社会上大量应用后,一座办公楼、一所学校、一个仓库常常拥有数十台以至数百台计算机。实现它们互连的局部网随即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应用系统从集中式系统向分布式系统的发展。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一些计算机配置了汇编语言和子程序库,科学计算用的高级语言FORTRAN初露头角。在晶体管计算机阶段,事务处理的COBOL语言、科学计算机用的ALGOL语言,和符号处理用的LISP等高级语言开始进入实用阶段。操作系统初步成型,使计算机的使用方式由手工操作改变为自动作业管理。
进入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时期以后,在计算机中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软件子系统,高级语言种类进一步增加,操作系统日趋完善,具备批量处理、分时处理、实时处理等多种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处理程序、网络软件等也不断增添到软件子系统中。软件子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明显地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属性,使用效率显著提高。
在现代计算机中,外围设备的价值一般已超过计算机硬件子系统的一半以上,其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算机的技术面貌。外围设备技术的综合性很强,既依赖于电子学、机械学、光学、磁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又取决于精密机械工艺、电气和电子加工工艺以及计量的技术和工艺水平等。
外围设备包括辅助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两大类。辅助存储器包括磁盘、磁鼓、磁带、激光存储器、海量存储器和缩微存储器等;输入输出设备又分为输入、输出、转换、、模式信息处理设备和终端设备。在这些品种繁多的设备中,对计算机技术面貌影响最大的是磁盘、终端设备、模式信息处理设备和转换设备等。
新一代计算机是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的智能计算机系统。它不仅能进行一般信息处理,而且能面向知识处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联想、学习和解释的能力,将能帮助人类开拓未知的领域和获得新的知识。
计算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中国曾经在早期计算工具的发明创造方面写过光辉的一页。远在商代,中国就创造了十进制记数方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这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计算每一个数学问题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就是用算筹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结果比西方早一千年。
珠算盘是中国的又一独创,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项重大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最初大约出现于汉朝,到元朝时渐趋成熟。珠算盘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过有益的作用,而且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区,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至今仍在使用。
中国发明创造指南车、水运浑象仪、记里鼓车、提花机等,不仅对自动控制机械的发展有卓越的贡献,而且对计算工具的演进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张衡制作的水运浑象仪,可以自动地与地球运转同步,后经唐、宋两代的改进,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记里鼓车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数装置。提花机原理刘计算机程序控制的发展有过间接的影响。中国古代用阳、阴两爻构成八卦,也对计算技术的发展有过直接的影响。莱布尼兹写过研究八卦的论文,系统地提出了二进制算术运算法则。他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表示法就是中国的八卦。
经过漫长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计算技术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先后建立了研究机构,在高等院校建立了计算技术与装置专业和计算数学专业,并且着手创建中国计算机制造业。
1958年和1959年,中国先后制成第一台小型和大型电子管计算机。60年代中期,中国研制成功一批晶体管计算机,并配制了ALGOL等语言的编译程序和其他系统软件。6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研究集成电路计算机。70年代,中国已批量生产小型集成电路计算机。8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重点研制微型计算机系统并推广应用;在大型计算机、特别是巨型计算机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计算机服务业,逐步健全了计算机产业结构。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面,中国在有限元计算方法、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汉字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软件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中国在科学计算与工程设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有关经营管理和过程控制等方面,计算机应用研究和实践也日益活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的面向广大社会的技术学科,它建立在数学、电子学 (特别是微电子学)、磁学、光学、精密机械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之上。但是,它并不是简单地应用某些学科的知识,而是经过高度综合形成一整套有关信息表示、变换、存储、处理、控制和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及其周围各种现象与规模的科学,主要包括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则泛指计算机领域中所应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的系统技术、软件技术、部件技术、器件技术和组装技术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五个分支学科,即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织与实现、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
理论计算机学 是研究计算机基本理论的学科。在几千年的数学发展中,人们研究了各式各样的计算,创立了许多算法。但是,以计算或算法本身的性质为研究对象的数学理论,却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
当时,由几位数理逻辑学者建立的算法理论,即可计算性理论或称递归函数论,对20世纪40年代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影响。此后,关于现实计算机及其程序的数学模型性质的研究,以及计算复杂性的研究等不断有所发展。
理论计算机科学包括自动机论、形式语言理论、程序理论、算法分析,以及计算复杂性理论等。自动机是现实自动计算机的数学模型,或者说是现实计算机程序的模型,自动机理论的任务就在于研究这种抽象机器的模型;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形式语言,形式语言理论根据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分为O~3型语言,与图灵机等四类自动机逐一对应;程序理论是研究程序逻辑、程序复杂性、程序正确性证明、程序验证、程序综合、形式语言学,以及程序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算法分析研究各种特定算法的性质。计算复杂性理论研究算法复杂性的一般性质。
计算机系统结构 程序设计者所见的计算机属性,着重于计算机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特性,硬件、软件和固件子系统的功能分配及其界面的确定。使用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者所见到的计算机属性,主要是软件子系统和固件子系统的属性,包括程序语言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软件等的用户界面。使用机器语言的程序设计者所见到的计算机属性,则是硬件子系统的概念结构(硬件子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特性,包括指令系统(机器语言),以及寄存器定义、中断机构、输入输出方式、机器工作状态等。
硬件子系统的典型结构是冯·诺伊曼结构,它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采用“指令驱动”方式。当初,它是为解非线性、微分方程而设计的,并未预见到高级语言、操作系统等的出现,以及适应其他应用环境的特殊要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软件子系统都是以这种冯·诺伊曼结构为基础而发展的。但是,其间不相适应的情况逐渐暴露出来,从而推动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变革。
计算机组织与实现 是研究组成计算机的功能、部件间的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以及有关计算机实现的技术,均属于计算机组织与实现的任务。
在计算机系统结构确定分配给硬子系统的功能及其概念结构之后,计算机组织的任务就是研究各组成部分的内部构造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机器指令级的各种功能和特性。这种相互联系包括各功能部件的布置、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
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扩展和性能的提高,计算机包含的功能部件也日益增多,其间的互连结构日趋复杂。现代已有三类互连方式,分别以中央处理器、存储器或通信子系统为中心,与其他部件互连。以通信子系统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计算机网络、分布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
与计算实现有关的技术范围相当广泛,包括计算机的元件、器件技术,数字电路技术,组装技术以及有关的制造技术和工艺等。
软件 软件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程序设计、基础软件、软件工程三个方面。程序设计指设计和编制程序的过程,是软件研究和发展的基础环节。程序设计研究的内容,包括有关的基本概念、规范、工具、方法以及方法学等。这个领域发展的特点是:从顺序程序设计过渡到并发程序设计和分币程序设计;从非结构程序设计方法过渡到结构程序设计方法;从低级语言工具过渡到高级语言工具;从具体方法过渡到方法学。
基础软件指计算机系统中起基础作用的软件。计算机的软件子系统可以分为两层:靠近硬件子系统的一层称为系统软件,使用频繁,但与具体应用领域无关;另一层则与具体应用领域直接有关,称为应用软件;此外还有支援其他软件的研究与维护的软件,专门称为支援软件。
软件工程是采用工程方法研究和维护软件的过程,以及有关的技术。软件研究和维护的全过程,包括概念形成、要求定义、设计、实现、调试、交付使用,以及有关校正性、适应性、完善性等三层意义的维护。软件工程的研究内容涉及上述全过程有关的对象、结构、方法、工具和管理等方面。
软件目动研究系统的任务是:在软件工程中采用形式方法:使软件研究与维护过程中的各种工作尽可能多地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创造一种适应软件发展的软件、固件与硬件高度综合的高效能计算机。
计算机产业
计算机产业包括两大部门,即计算机制造业和计算机服务业。后者又称为信息处理产业或信息服务业。计算机产业是一种省能源、省资源、附加价值高、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防实力和社会进步均有巨大影响。因此,不少国家采取促进计算机产业兴旺发达的政策。
计算机制造业包括生产各种计算机系统、外围设备终端设备,以及有关装置、元件、器件和材料的制造。计算机作为工业产品,要求产品有继承性,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和综合性能。计算机的继承性特别体现在软件兼容性方面,这能使用户和厂家把过去研制的软件用在新产品上,使价格很高的软件财富继续发挥作用,减少用户再次研制软件的时间和费用。提高性能-价格比是计算机产品更新的目标和动力。
计算机制造业提供的计算机产品,一般仅包括硬件子系统和部分软件子系统。通常,软件子系统中缺少适应各种特定应用环境的应用软件。为了使计算机在特定环境中发挥效能,还需要设计应用系统和研制应用软件此外,计算机的运行和维护,需要有掌握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这常常是一股用户所作不到的。
针对这些社会需要,一些计算机制造厂家十分重视向用户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和销售服务。一些独立于计算机制造厂家的计算机服务机构,也在50年代开始出现。到60年代末期,计算机服务业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为独立的行业。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门学科相结合,改进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促进了各门学科的发展。过去,人们主要通过实验和理论两种途径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现在,计算和模拟已成为研究工作的第三条途径。
计算机与有关的实验观测仪器相结合,可对实验数据进行现场记录、整理、加工、分析和绘制图表,显著地提高实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计算机辅助设计已成为工程设计优质化、自动化的重要手段。在理论研究方面,计算机是人类大脑的延伸,可代替人脑的若干功能并加以强化。古老的数学靠纸和笔运算,现在计算机成了新的工具,数学定理证明之类的繁重脑力劳动,已可能由计算机来完成或部分完成。
计算和模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常使一些学科衍生出新的分支学科。例如,空气动力学、气象学、弹性结构力学和应用分析等所面临的“计算障碍”,在有了高速计算机和有关的计算方法之后开始有所突破,并衍生出计算空气动力学、气象数值预报等边缘分支学科。利用计算机进行定量研究,不仅在自然科学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也是如此。例如,在人口普查、社会调查和自然语言研究方面,计算机就是一种很得力的工具。
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常常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引起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营管理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在产业结构中已出观了计算机制造业和计算机服务业,以及知识产业等新的行业。
微处理器和微计算机已嵌入机电设备、电子设备、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和家用电器中,使这些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计算机被引入各种生产过程系统中,使化工、石油、钢铁、电力、机械、造纸、水泥等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升、质量提高、成本下降。计算机嵌入各种武器装备和武器系统干,可显著提高其作战效果。
经营管理方面,计算机可用于完成统计、计划、查询、库存管理、市场分析、辅助决策等,使经营管理工作科学化和高效化,从而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库存水准,改善服务质量,缩短新产品研制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办公室自动化方面,计算机可用于文件的起草、检索和管理等,显著提高办公效率。
计算机还是人们的学习工具和生活工具。借助家用计算机、个人计算机、计算机网、数据库系统和各种终端设备,人们可以学习各种课程,获取各种情报和知识,处理各种生活事务(如订票、购物、存取款等),甚至可以居家办公。越来越多的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将与计算机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普及计算机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总之,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已不仅是一种技术现象而且是一种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现象。世界各国都力图主动地驾驭这种社会计算机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克服计算机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消极因素,更顺利地向高
时代的车轮即将驶进21世纪的大门。人们将怎样面向未来?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也不论你生活在什么地方,都会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世纪是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掌握计算机知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技能则是人们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
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学习计算机热潮,各行各业的人都迫切地要求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掌握计算机技能。对于广大的非计算机专业的人们,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应用,希望学以致用,立竿见影,而无须从系统理论学起。
掌握计算机技能关键是实践,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应用才能真正深入地掌握它。光靠看书是难以真正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正如同在陆地上是无法学会游泳一样,要学游泳必须下到水中去。同样,要学习计算机应用,必须坐到计算机旁,经常地、反复地操作计算机,熟能生巧。只要得法,你在计算机上花的时间愈多,收获就愈大......
5. 日本发展计算机的社会背景
http://202.207.0.245:9001/jisuanjifazhanshi/jisuanjifanzhan/15.htm
6. 第五代计算机计划是哪个国家提出的
具有远见卓识的日本通商产业省提出了研制用于90年代的新型计算机——第五代计算机的目标。与前四代相比,这代计算机无论在设计思想、体系结构、应用领域等各个方面都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这项计划是早在1978年就由日本通产省提出的。基于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为了在信息产业战胜美国,日本决定在新一代机上下功夫,以期在90年研制成功“以知识信息处理”为主体的第五代计算机,成为日本经济、工业、学术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等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
1981年10月,在东京正式召开了第五代计算机的国际学术会议,并把他们的设想公布于众。接着,置国外计算机界的各种疑虑和批评于不顾,在1982年4月正式成立了新一代计算机研究所,全国各大公司和试验室精选出来的40多位年轻计算机专家聚集在一起,投资总数达9亿美元。
新一代计算机的功能将以计算为主过渡到以推理、联想和学习为主;处理的对象将以数据为中心过渡到以知识为中心;它的工作方式将以迁就机器的限定式过渡到迁就用户的自然方式,包括应用自然语言、图像、声音等各种手段与机器打交道。新一代的计算机完全可以称为知识信息处理系统。
就在日本五代机计划提出之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日趋成熟。在软件方面,从70年代初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实用化后,其中的推理与知识库技术,向人们展示了计算机处理符号、处理知识的可能性。
这样,新型计算机的软件、硬件技术基础已基本具备,日本人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不失时机地决定让第五代计算机发挥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技术特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符号、处理知识,使第五代计算机成为知识信息处理系统。
1984年11月,第二届五代机大会在日本召开了,新一代计算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会上详细地介绍了他们第一阶段取得的成果。日本第五代机初期的研究成果是惊人的,它也进一步证明了第五代机的计划是明智的,代表着计算机发展的必然趋势。
日本第五代机的初步成功给世界以猛烈的一击,世界各国纷纷行动起来,并展开了第五代机的激烈竞争。
后来居上的美国
日本的第五代机一上马,立刻引起了美国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面对这次挑战,美国人并没有等闲视之,而是和日本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美国的目的很明确:遏制日本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势头。
虽然美国计算机界表面上并不承认日本的威胁,但在行动上却没敢怠慢。与日本不同的是,美国不只是一个计划,而是好几个计划同步进行。美国国防部计划研制能看、听、说和思维的计算机,在6年内投资6亿美元。198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13家高技术公司集中了他们最优秀的科研人员在得克萨斯创办了“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心”。在软件工程方面,国防部提出了STARS计划,其重点在于开发高质量的软件开发支持环境。
不甘寂寞的英国
英国有着十分坚实的科学研究基础。在计算机的历史上,年轻的数学家图灵曾在理论上为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世界上最具权威的计算机科学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在人工智能方面,也有十分雄厚的理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英国计算机的发展稍有些落后,特别是新一代计算机方面起步较晚。
在新的挑战面前,英国急起直追。英国政府组织了一个专门委员会研究第五代计算机,并计划在以后的5年时间内,拨出25亿英镑发展第五代计算机。
西欧:群策群力
不论是在现代物理学还是在其它科学方面,西欧各国的合作研究都显示出了强大的联合优势。这个极具凝聚力的团体在新一代计算机研究方面也决心与美日争雄。1985年7月17日,巴黎会议宣布尤里卡计划正式诞生。在这项旨在大力发展高技术的尤里卡计划中,第五代计算机的发展是重点之一。
计划中,欧共体准备研究速度为每秒300亿次浮点运算,存储容量为64位10亿字节的大型向量计算机;速度为每秒100亿次浮点运算的高速并行计算机;研制新式的巨型磁盘和多处理机系统;建立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开发多语言的电子文件信息系统;重视人工智能研究,研制专家系统开发工具;在半导体电子技术和微处理技术方面有所突破。
前苏联:不甘落后
就在尤里卡计划提出的几天之后,在莫斯科的国家首脑会议上,前苏联通过“东方尤里卡”计划——“经互会到2000年科技发展综合纲要”。其中也包括了新一代计算机的研制计划:如研制每秒100亿次的大型机、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微电子技术等。
与此同时,世界其它国家也纷纷行动起来,向新一代计算机进军。我国领导人也十分重视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开发,力争跟上世界先讲水平。
五代机,美国独占鳌头
在日本,通产省带头进行了第五代机研制后,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对于日本来说,“第五代”的确是个极困难的课题。它不仅包括了成百上千个硬件的复杂组合,而且还有软件难题。“同步处理”问题尤其使日本计算机专家为难,这对于计算机历史并不十分悠久、计算机理论基础不如美、西欧雄厚的日本计算机界来说,是不难理解的。而具有雄厚实力的美国,成功地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并跃到日本之前。
1989年,英特尔公司研制成了一种新型的个人计算机芯片80486,集成度从30万个一跃超过了100万个晶体管。80486能极大地加快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一块80486芯片能完成以前的三种芯片,这样就减少了三块芯片之间联系所需要的时间,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运算速度。
1989年,美国超级计算机也有了创新,克雷-1型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它运用单个高速处理器达到了令人惊奇的计算能力。
在新一代机的研制成本上也有大幅度下降。超级计算机通常高达200万-1000万美元。美国思维机器公司开发了CM一ZA的新型超级计算机,它有4000个处理器,每秒能处理15亿条指令,价格降到50万美元,从而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7.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是什么
自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后,从1946年到1957年的10年间,计算机的制造都是以电子管为主要的部件,因此价格昂贵,且原件易损,很难长时间的无故障运行。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这一时期称为电子管时代。
1958年到1963年,随着电子元件的更新,晶体管达到实用阶段,并利用到了计算机的生产中,晶体管体积小、耗电小、重量轻、价格低,工作稳定,用它制成的计算机每称钟能进行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次运算。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由此扩展到了数据处理、自动控制等领域。这一时期被称为晶体管时代。
1964年到1970年,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把许多电子元件例如晶体管、电阻……做在一小块芯片上),广泛地使用到了计算机生产上,这样一来计算机体积就急剧的减小,应用进一步深入。1970年以后,称为计算机的第四个时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在一个只有几平方毫米的半导体芯片上可以放得下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电子元件,计算机体积急速下降,性能却大大增强。
计算机发展之快,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就可以有点体会。在庆祝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35周年的典礼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在耗资40万美元的ENIAC和在当时市场上售价不到5000美元的微型机之间安排了一场比赛,要求两者都计算从0到10000的所有整数的平方,结果ENIAC用了6秒,而那台微型机仅用了1/3秒。由此可见计算机发展得是多么的快。
近十多年来,软件系统的飞速发展是第四代计算机的又一明显特征。高级语言、操作系统、数据库、各类应用软件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深入、完善,使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到现代社会的每个领域。
我国于1975年开始研制大规模集成电路。亿次巨型计算机于1983年研制成功。微型计算机在我国的产量成倍增长。
1983年世界上出现了集成两万个电路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此科研人员开始将目光放在了第五代计算机——人工智能计算机的研制开发上。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比前四代都要优越,因为它采用并行式工作方法,而第一至第四代计算机是采用串行式工作方法。
什么是串行式和并行式?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有许多人要通过某一地段,是排成一路纵队“串行”通过快呢,还是排成一排,一路横队“并行”通过快呢?答案当然是后者。这种排成一路横队的方式叫并行式,而排成一路纵队,一个个走的叫串行式。
由于第五代电子计算机采用并行式的工作方法,它接受任务后,把任务分解成几个部分,同时对这几部分进行处理。因此,第五代电子计算机的处理速度要比前四代电子计算机快得多,每秒钟可运行1000亿次,比目前的高速计算机高1000~2000倍,所以,它比前四代电子计算机更先进。
8. 计算机是如何发明的
电脑的主板、CPU等等部件都是独立生产的,然后集成在一起。CPU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在一块九平方厘米或者十六平方厘米左右的集成板上集成数以亿计的晶体管,主要是CMOS、PMOS等。最初计算机有几个部件: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运算器就是现在的电脑的CPU,但是现在的CPU已经比较复杂,不再是单纯的计算器,因为都集成了缓存和控制器,集成了部分存储器的性质。其中典型的一级代码缓存,二级数据缓存和最新的三级数据缓存。控制器用于发出和接受指令——控制计算和数据的输入输出。存储器就是ROM和RAM,ROM是只读存储器,存储的数据是运算器工作的流程和模式,不可以更改,RAM是可擦除存储设备,可以写入程序还可以更改或者清除。输入输出设备包括最初的输入输出总线、接口和现在的电脑上的鼠标、键盘、网线、显示器、摄像头、话筒、打印机,指纹头像识别识别以及一些高端设备上的先进的语音指令系统、视频指令系统等等。
现在的电脑,主板主要集成了总线以及总线接口和后来加的输入输出设备辅助设备——显卡。主要存储设备由于操作系统的出现需要插在主板内存接口上——内存插槽。系统所占的部分相当于ROM,一旦变成RAM就是中了病毒木马,其余部分相当于RAM。很多手机厂商根本分不清ROM和RAM,在中关村网站上这种错误太多了。只有RAM部分才可以装软件,ROM部分是只读的,一般不可以更改,除非刷机重装系甚至崩溃,危害极大的病毒木马就是这个原理用程序编写的。对于一台电脑,以上是硬件设备,还有软件设备,一般存储在ROM-部分内存中,主板的BIOS相当于主板的ROM+RAM对主板支持其他设备运行进行控制和支持。所以现在的电脑已经不是单一计算机系统,而是多个系统的集成。软件部分本人了解的不多,组成更复杂,本质都是汇编以及C系语言程序,当然手机和小型系统一般都用JAVA编程
9. 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制过程是怎样的
捷足先登的日本具有远见卓识的日本通商产业省提出了研制用于90年代的新型计算机——第五代计算机的目标。与前四代相比,这代计算机无论在设计思想、体系结构、应用领域等各个方面都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这项计划是早在1978年就由日本通产省提出的。基于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为了在信息产业战胜美国,日本决定在新一代机上下功夫,以期在90年研制成功“以知识信息处理”为主体的第五代计算机,成为日本经济、工业、学术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等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
1981年10月,在东京正式召开了第五代计算机的国际学术会议,并把他们的设想公布于众。接着,置国外计算机界的各种疑虑和批评于不顾,在1982年4月正式成立了新一代计算机研究所,全国各大公司和试验室精选出来的40多位年轻计算机专家聚集在一起,投资总数达9亿美元。
新一代计算机的功能将以计算为主过渡到以推理、联想和学习为主;处理的对象将以数据为中心过渡到以知识为中心;它的工作方式将以迁就机器的限定式过渡到迁就用户的自然方式,包括应用自然语言、图像、声音等各种手段与机器打交道。新一代的计算机完全可以称为知识信息处理系统。
就在日本五代机计划提出之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日趋成熟。在软件方面,从70年代初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实用化后,其中的推理与知识库技术,向人们展示了计算机处理符号、处理知识的可能性。
这样,新型计算机的软件、硬件技术基础已基本具备,日本人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不失时机地决定让第五代计算机发挥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技术特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符号、处理知识,使第五代计算机成为知识信息处理系统。
1984年11月,第二届五代机大会在日本召开了,新一代计算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会上详细地介绍了他们第一阶段取得的成果。日本第五代机初期的研究成果是惊人的,它也进一步证明了第五代机的计划是明智的,代表着计算机发展的必然趋势。
日本第五代机的初步成功给世界以猛烈的一击,世界各国纷纷行动起来,并展开了第五代机的激烈竞争。
后来居上的美国
日本的第五代机一上马,立刻引起了美国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面对这次挑战,美国人并没有等闲视之,而是和日本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美国的目的很明确:遏制日本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势头。
虽然美国计算机界表面上并不承认日本的威胁,但在行动上却没敢怠慢。与日本不同的是,美国不只是一个计划,而是好几个计划同步进行。美国国防部计划研制能看、听、说和思维的计算机,在6年内投资6亿美元。198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13家高技术公司集中了他们最优秀的科研人员在得克萨斯创办了“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心”。在软件工程方面,国防部提出了STARS计划,其重点在于开发高质量的软件开发支持环境。
不甘寂寞的英国
英国有着十分坚实的科学研究基础。在计算机的历史上,年轻的数学家图灵曾在理论上为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世界上最具权威的计算机科学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在人工智能方面,也有十分雄厚的理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英国计算机的发展稍有些落后,特别是新一代计算机方面起步较晚。
在新的挑战面前,英国急起直追。英国政府组织了一个专门委员会研究第五代计算机,并计划在以后的5年时间内,拨出2.5亿英镑发展第五代计算机。
西欧:群策群力
不论是在现代物理学还是在其它科学方面,西欧各国的合作研究都显示出了强大的联合优势。这个极具凝聚力的团体在新一代计算机研究方面也决心与美日争雄。1985年7月17日,巴黎会议宣布尤里卡计划正式诞生。在这项旨在大力发展高技术的尤里卡计划中,第五代计算机的发展是重点之一。
计划中,欧共体准备研究速度为每秒300亿次浮点运算,存储容量为64位10亿字节的大型向量计算机;速度为每秒100亿次浮点运算的高速并行计算机;研制新式的巨型磁盘和多处理机系统;建立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开发多语言的电子文件信息系统;重视人工智能研究,研制专家系统开发工具;在半导体电子技术和微处理技术方面有所突破。
前苏联:不甘落后
就在尤里卡计划提出的几天之后,在莫斯科的国家首脑会议上,前苏联通过“东方尤里卡”计划——“经互会到2000年科技发展综合纲要”。其中也包括了新一代计算机的研制计划:如研制每秒100亿次的大型机、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微电子技术等。
与此同时,世界其它国家也纷纷行动起来,向新一代计算机进军。我国领导人也十分重视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开发,力争跟上世界先讲水平。
五代机,美国独占鳌头
在日本,通产省带头进行了第五代机研制后,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对于日本来说,“第五代”的确是个极困难的课题。它不仅包括了成百上千个硬件的复杂组合,而且还有软件难题。“同步处理”问题尤其使日本计算机专家为难,这对于计算机历史并不十分悠久、计算机理论基础不如美、西欧雄厚的日本计算机界来说,是不难理解的。而具有雄厚实力的美国,成功地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并跃到日本之前。
1989年,英特尔公司研制成了一种新型的个人计算机芯片80486,集成度从30万个一跃超过了100万个晶体管。80486能极大地加快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一块80486芯片能完成以前的三种芯片,这样就减少了三块芯片之间联系所需要的时间,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运算速度。
1989年,美国超级计算机也有了创新,克雷-1型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它运用单个高速处理器达到了令人惊奇的计算能力。
在新一代机的研制成本上也有大幅度下降。超级计算机通常高达200万-1000万美元。美国思维机器公司开发了CM一ZA的新型超级计算机,它有4000个处理器,每秒能处理1.5亿条指令,价格降到50万美元,从而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