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师招聘中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什么那位大神能给出详细准确的答案
专业或称专门职业,是指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层次的知识和专门技术,按照一定专业标准所从事的专门职业。教师成为一门专业(专门职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教师职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非专门化阶段,专门化阶段和专业化阶段。
一、非专门化阶段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没有专门的教师群体的。从奴隶社会虽然出现了教师职业,但教师凭经验和模仿就能胜任教师之职,所以,不论是古代东方的官学、僧学还是西方的教会学校,这些教育实体的出现,并没有使教师成为专门职业。
二、专门化阶段
教师进入专门化阶段的标志是师范教育的出现。
1.世界范围看,师范教育于17世纪末最早出现在法国。1681年,拉萨尔在法国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成为人类师范教育的摇篮。
2.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始于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该校内设师范院为其他各院培养师资,这是我国最早的近代师范教育机构。
3.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成为国家统一承办的、独立设置的、专门培养中学师资的机构,标志着“定向型”高等师范教育体制在我国的开始,也被认为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的最初形式。
三、专业化阶段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对教育的要求日益增高,进而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如何专业化发展就从上世纪后半叶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成为探讨研究的主题。
1.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是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的说明,提出“应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2.1989-1992年,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报告:如《教师培训》《学校质量》《今日之教师》《学校质量》等。
3.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以“加强在变化着的世界中的教师的作用之教育”为主题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
4.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
(1)1998年,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基本含义是: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育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2)法律确认:
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2. 教师全员培训中的教师职业定义与历史发展
这个我们知道,那一定要培育好一个教师的一个职业规范,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事情。
3. 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过程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组织发展”阶段和“专业发展”阶段。在“组织发展”阶段,出现了谋求整个专业社会地位提升的工会主义( trade unionism )取向和强调教师入职的高标准的专业主义( professionalism )取向;在“专业发展”阶段,出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发展取向和生态取向。
教师发展(一)“组织发展”阶段
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的过程中,最早采用的是群体的专业化策略,即着力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以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其中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是谋求整个专业社会地位提升的工会主义( trade unionism )取向;另一种是强调教师入职的高标准的专业主义( professionalism )取向。不管是哪一种专业化取向,在教师群体的专业化过程中,教师专业组织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阶段又可称之为“组织发展”阶段。
(二)“专业发展”阶段
工会主义的每况愈下、专业主义的收效甚微都促使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历程。 1980 年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教育年鉴》就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的转变。教育工作者特别把这种强调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过程称为“专业发展”。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研究领域重心从群体的被动专业化转移到教师个体的主动专业发展,教师个体内在的能动性越来越被重视。
4. 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几个阶段
随着近年来交通业的发展,特别是很多城市开通了地铁,越来越吃香,也让铁路行业倍专受青睐,高铁招属生工作也引起不少家长的关注,那么高铁招生有什么要求和条件呢?
高铁学校招生对象
1、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复转军人以及其他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男女不限。
2、年龄,14-22周岁;男,身高160cm以上,女,身高160cm以上;视力,裸眼4.8以上,需面试;面试类容无色盲、色弱、弱视;身体健康,五官端正,体态匀称,气质良好,会说普通话,身体外表无明显疤痕,无传染疾病;热爱轨道交通事业,遵纪守法、在校内外政治思想表现好的城乡青年。
3、铁道及轨道运输专业特招班男身高160cm,女身高158cm。
岗位有乘务员,站务员,安检员,票务员等等。
5. 教师职业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方法规和宏观环境很快好机会
6. 教师职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哪些
教师专业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职前准备阶段。是指从进入师范学院版或大学接权受培养开始到初入新岗位时的再培训,该阶段是教师角色的储备阶段。
第二阶段,入职阶段。是指教师初任教师的前几年,新任教师努力寻求学生、同事、学校与教育行政人员的认同,在处理日常问题时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第三阶段,形成能力阶段。在此阶段,积极地参加培训计划和各种交流会,积极接受各种新的教育观念,是获得专业发展的阶段。
第四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在此阶段,教师持续的追求专业的更大发展,不断寻求进步。
第五阶段,职业受挫阶段。在此阶段,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开始下降,体验到的是挫折和倦怠。此阶段多数发生在职业生涯的中期。
第六阶段,稳定和停止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已经失去了进步的要求,工作囿于本分,只满足于完成任务,缺乏进取心和高质量的要求。
第七阶段,职业泄劲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带着各种不同的感情品味着即将离职的感受。
第八阶段,职业生涯结束阶段。是教师离开工作岗位及离开后的阶段,既包括退休教师的离开,也包括因各种原因的被迫或自愿的中止工作。
7. 教师专业有什么发展
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三个层次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历史性的教育变革,给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教师生命的崇高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走在超越自我的生命里程之中,不断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如何实现自我蜕变,奠定专业内涵,设计自我专业发展的行为策略,承担自我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拟从教师自我专业的行为跟进到行为改进的行为策略方面探讨一种发展的方向。
一、行为跟进:从行为模仿到观念转变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涉及到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行为跟进阶段,二是行为改进阶段,三是行为品质阶段。在行为跟进阶段,首先要澄清对行为模仿的片面认识,不要以为模仿就是不思进取,就会僵化教条。事实上,一个年轻的教师如果缺少学习模仿的对象,就有可能失却前进的方向与目标,无所适从于教学改革的思潮,结果造成思想上的模糊和行为上的迟滞,要想进行行为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1. 踩着别人的足迹磨砺自己的功底。
当一名新教师从师范院校走出来踏上教学岗位的时候,他所面对的第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原先的师范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想在严峻而残酷的日常教学生活中可能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面对复杂多变难以适应的教学实践,一些印象式的现成的教育学知识几乎是不堪一击。于是,我们不得不让这些新教师寻找距离最近、时间最短的行为模仿对象。
教学行为模仿的第一种对象是自己学生时代的老师,当你还是学生的时候,他们是怎样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特点进行有效教学的,可以采用回忆记录的方式进行筛选,从中选择优秀的教学者予以模仿,从而迅速改变自己教学的陌生感;行为模仿的第二种对象是所在学校教师中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教师,以跟班听课、合作备课等形式先模后教,先学后练,不求神似,但求形象,逐步接近他们的教学特点;行为模仿的第三种对象是一些名师的教学录像资料,认真揣摩他们的教学语言和教学经验,挖掘他们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不是被动吸收,而是找寻规律,合理有序地积累学习心得,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些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的一般认识,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把握不准,因此出现了贪多求快,一讲到底,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晰等教学问题,他们无法把握和控制教学内容,机械地灌输书本知识,抹杀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时间与权利,教学效果当然很不理想。因此,为了迅速提高专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首先要充分认识教学经验的获得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认知水平和运作能力将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其次要合理安排教学模仿的阶段目标,一般以三年为期限,第一年学会上课,懂得怎么备课,包括怎么编制教学目标,怎么设计教学过程,怎么开展教学讨论,怎么进行教学练习,基本形成一种规范意识,明白不是自己传授得多么好,而是有本事让学生进入一种自主学习自主琢磨状态的道理。第二年学会说课,就是会分析教学设计,不仅知道上课的流程意图,而且能说明为什么这样上课的道理,及时补充针对性的教学理论与教学专业思想,学会“还原”式评析,打开自己的教学视野。第三年学会评课,这一阶段是在自己对本门学科特点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相互间的评课交流活动,能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评析大家的长短,关键是在交流中学会观察与分析,在提高感性认识的同时丰富理性认识,及时修正自己实践中的误差,能解救自己,体验自己的成功。上课、说课、评课,并非绝对地在哪一年入门或过关,讲究的是在交叉进行中有所侧重;也并非只是三年的问题,一堂好课究竟有什么标准,还要经年累月地积累经验,判别真伪,形成自己独到的真知灼见。
2. 进入引领式学习完成观念的转变。
一个教师在五六年之后容易产生依赖和惯性,尤其是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之后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似乎可以应付日常的教学问题。这个时候,需要教师们深刻地追问自己:我明白了多少教学观念?仅仅是明白了教学观念还是在指导教学实践?怎样才能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转变了,教学行为一定要改变吗?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一个重要的建议是,通过不断的阅读,充实自己的头脑;借助不断的阅读,丰富教学的思想。每位教师都应该明白,如果这个时期沿着惯性经验操作,你一辈子就是一个“教书匠”,虽然“匠艺”也有高低之分;如果这个时期加强学习进修,自觉进行阅读,犹如重新确定人生观一样会获得一种全新的思考与认识。我们提倡教师要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读什么呢?一是读经典著作,二是读专业理论(含专业报刊),三是读文化知识。经典作品往往是名家名作,可以有选择地先啃一二本或三四本;专业理论主要挑选与所教学科有密切关系的书籍,可以特别注意新课程改革中的案例剖析和实践指导用书;文化知识指的是专业素养和社会性知识,为的是丰蕴自己的文化底蕴。贾平凹作家曾经说过:“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说的是文学创作和读书借鉴问题,但与教学突破是同一个道理,任何一个教师,哪怕一个名师,只有在阅读别人的思想的时候才能明白他们走到了什么地方,留下了什么脚印,才能知晓怎样去继承、发展和改革、创新,你的人生阅历一部分从自己的生活中来,一部分从别人的书本中来,书读得多了,对你的心灵健康、教学智慧的发育,肯定有着无可限量的收获。
没有思考的读书,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读书不仅是为了寻找书中的乐趣(虽然许多书籍以愉悦身心的面貌出现),而且是为了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思考与创造。读书的好处在于印证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的真理,不是躺在感知的温床上,而是走在智慧的跑道上。思考成为验证“前见”式的尺码,演变成拔节抗争的竹竿,是一种生命激情产生的反弹。我们要站立在实践经验的平台上放眼看教学世界的天空,然后才能攀登教学观念的天梯,以此促进教学行为的改观。
当然,读书的同时其实是在读人,读思想,读人生。就是说,读作者的生活经历与实践感悟,读作者的人生况味和精神风貌。为此,我们的阅读还可以拓宽到读身边的人,读周围的书。在参与观摩、培训与研讨的一系列活动中,揣摩“活人活书”,更直接地面对他们进行切磋与交流,在展示自己的同时打破“思维定势”和“习惯图式”,攻克惯性和惰性养成的毛病,完成教学观念的转变。
二、行为改进:从行为反思到问题研究
“行为跟进”以“跟”字为着眼点,强调模仿与学习,意图积淀经验和夯实根基,是新教师从教以后的必经之路。“行为改进”以“改”字为着眼点,注重反思与研究,从教学行为中发现问题,通过理性观照和实践验证,不断脱离“匠”字束缚,走向研究者之路。
1. 没有专业的行为反思是单调呆板的职业生活。
要说行为反思的话题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人们围绕着什么是反思、反思什么和怎样反思三个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论述,不乏切身感受和创新思维,尤其是一些理论工作者的多维视角和世界潮流,更使我们大开眼界。因此,作为教师不用考虑要不要反思其专业行为,而应研究能不能反思其专业行为,从而改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乏味的职业生活。
既然反思是一种站立在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那么,反思者就应该不拘泥于现成的教学理论与现实的教学实践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与困惑,而且应尝试着对教学事件和教学行为进行解释和提供证据。对教学事件产生的可能性或必然性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索和批判,给出反思之后决断的理由和措施。因此,反思活动涉及到反思者忍受痛苦的抉择和享受快乐的幸福的双重体验。
反思是个性成长中的必然经历,随着生命发展过程中文化知识、专业素养、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丰富与提高,教师们逐渐注重在个体身上挖掘存在的问题和可供借鉴的价值,特别是在比较印证中探讨行为改变的方法。专业反思一是对教学技能的反思,二是对教学策略的反思,三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归根到底是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反思乏力,实际上是缺乏对教学事件的敏感反应和反思自觉。教师的反思绝不是说空话和套话,而是面对不同时期不同事件的审视与批判,是为了解决教学的具体问题。我们可以经常性地问自己,现在的教学方法好吗,能不能换一种方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为了反思,教师必须读书读人读人生,从书籍和人际交往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同伴和人生范例,经常性地用读书笔记或教学笔记来记载反思内容,用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来作出正确的选择和改变。这是一种经验的体悟,成败的关键并不取决于关键的教学事件,而是取决于一种自我澄清的思维过程。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反思在自我专业更新中的重要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个人的独立活动进行反思,是自我内部的认识与思考;一是作为一种组织共同体的公共反思,需要教师间坦诚交流,促进个人信念的发展。如果要让反思具有不断的深刻性、发散性和持续性的话,群体反思来得更为重要。反思必须渗透于日常的专业行为,应成为一种专业生活方式,我们既允许教师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和反思内容,激发其专业成长的自觉性,又必须创造学习和反思的必要条件,提供充分的反思支持,适当的时候不局限于反思的交流,而要把反思的理性认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予以检验,建立起良好的同事关系和合作环境。
2. 从教学活动中发现教学问题提升教学智慧。
如果说五年之内的教师有一种“模仿秀”的味道,那么,五年之后的教师要追求个性意义上的形神兼备的内涵。教学必须有走出模式的决心,要不断从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追求自己的教学特色,发展自己的教育智慧。
首先要追问自己“为何这样教”,明确自己教学的价值取向。一是看自己是如何处理教材内容的,是否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因而果的教学过程,体现教学认知的自然规律;二是看自己是怎样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否根据教学难度的层次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恰当进行启发教学等手法,更新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是看自己是怎么组织教学语言的,是平淡乏味激不起学生学习兴趣,还是富有激情为学生树立有声语言的杆尺,是言不由衷缺乏良好的语言习惯,还是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语感享受。
其次要追问自己“教出了什么”,分析自己教学的动态走向。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的研究过程,更多的是一种“课后反思”的类型。当一堂课、一单元课之后,你必须发现一个个陌生的自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改”,只有从“困惑”之中找到问题,深思其因,敢于怀疑自己,才能突破和超越自我。坦承自己的无知并非是无知的表现,而正是因为这种举动,才会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日子里更加努力地使自己不再无知。所以,思想与行为是共生的关系,可以通过教学日志、随笔的形式把成功之举和失败之处记录下来,发现学生独到的思维火花,享受自己偶然的灵感智慧,摸索教学相长的创新方法,突破习惯经验的束缚。这种冷静、全面、深入的思考分析便于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促使自己逐步走上问题研究之路。
再次要追问自己“教完了怎么办”,着力自己教学的再研究。研究,与实践相伴,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立足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视课例研究和叙事研究。要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并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所以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而是伴随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主动监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的起点建立在自己教学行为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事实描述,绝不能凭空想象。例如,课例研究就是对典型课例进行整理、分析、反思的一种研究方法,特别注意针对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事件予以分析,以课例为载体,研究教师如何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这种研究可以是片断式的,也可以是完整型的,融合了叙事研究、个案研究的方法,从确立研究的具体问题开始,经历进入研究现场(教学具体场景)、采写现场文本(教学具体事件)、撰写研究报告(教学具体反思)三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是到实践中开展原创式研究,在没有很多专业理论素养的情况下,几乎是凭直觉去感悟教学的故事,所产生的体会与思考是原创性的;二是在实践中开展印证性研究,在充分学习把握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和教学思想之后,寻求验证,寻找教学故事,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无论是开展怎样的问题研究,都是一种工作反思和实践求证,特别需要教师广泛收集教学问题,关注教学的细节,回到事件的本身,用原来的故事来生成研究的空间和丰富研究的意义,使这样的研究具有“草根化”的特点,便于澄清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使平凡的教育事件产生不平凡的教育智慧。
三、行为品质:从行为规划到风格建筑
新时期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是一曲生命成长之歌。在经历着让身心疲惫无法逃避的困惑过程中,我们同样享受着教育生活带来的激情与幸福。当我们开始叩问教师生命的价值时,教学行为品质的形成就成为专业发展中的至高境界,要求人们用教育的信念去追求教育的真谛,去建筑富有精神意义的行为风格。
1. 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规划吗?
教师的专业素养指的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角色所需要具有的教育教学专业的知识、技能、能力及品行素养。一般来说,包含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专业态度指的是一种专业的精神,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实现生命主体的自觉。专业知识包括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文化性(或社会性)知识,形成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最基础层面的是任教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了解它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用该学科提倡的独特认识视角和思维方法来实施良好的学科教学;而且要求每位教师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等条件性知识,帮助教师认识学生,形成积极的教育观;在此基础上,主动接受当代人文科学方面的文化知识,扩大阅读视野,增长智慧品质。专业能力可以理解为学科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三个组成部分。学科教学能力包括灵活处理教材、教法的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主要指研究学生和研究教学完成的能力,它反映出教师专业工作中突破教学经验综合性、创造性地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使教师工作更富行为魅力的一种标志。说到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可以从“过去的我是怎么样的”、“现在的我能怎么样”和“将来的我还能怎么样”三个层次予以解剖和设计,是一种回顾过去、面对现在、展望将来的一种生命谋划。
当前情况下,教师的职业枯竭问题是心理健康界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枯竭”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干涸、断绝”的意思,职业枯竭也可称为职业倦怠或心理枯竭,是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疲惫的一种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极度耗费的一种表现。教师的职业枯竭,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紧张心情及较低的成就感,在一定的职业发展阶段中所导致的情绪低落和身心疲乏的心理状态,主要症状表现为疲劳、头痛、失眠,行为迟缓,智力衰退,情绪松懈,成就感低,它侵害教师的职业情感,弱化教师的职业美感,动摇教师的职业信念。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对教师的生存状态进行生命的关怀,让教师获得生命的自由。
经验表明,要克服职业枯竭问题,就要增强个体抗衡能力,刺激个体成长期望,改善个体培训组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扩容的过程,教师的内心世界是一部不断滋养丰盈的巨著,教学的过程永远是一种心灵对话的过程。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回答教师怎样才能注意来自内心的声音时建议: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我的理解,一方面要学会自我倾诉,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寻找心灵世界的导师;另一方面,要学会相互倾诉,沟通彼此的心灵,编织心灵世界的地图。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找回自信,只有找回自信才能自我改进,从问题中深入反省求得对教学的深刻认识,在否定自我甚至毁灭自我的过程中赢得自我的新生。在学校组织内,应积极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包容的学校氛围,建立公正公开的评价制度,既讲和谐协作又讲合作竞争,实施人性化管理,在构建精神家园上充分重视教师的主体性角色。让教师获得自我超越的精神享受。
2. 你能不断建筑自己的行为风格吗?
教育是生命自身的行动历程,所有的教育理想都依托生命而精彩。专业行为建设的根本在于建筑自己的行为风格,凸显自己的个性特征。如果你的理念一直停留在学习所得,你的行为就会被外加的理念所约束,你永远逃脱不了“教书匠”的命运。有风格的课堂才是美的课堂,因为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已经成熟,一个重要的判断就是看他在教学艺术上是否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一贯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作风的综合表现,是教学个性的稳定标志。真正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一看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否合乎现代教学的理念,二看教师的教学个性是否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展示,三看教师的行为思考是否积淀了厚重的教学经验,四看教师的教学作风是否启迪大家广泛地实践思索。《人民教育》编辑部的赖配根先生在谈及“师生关系”到“教育关系”时说过:“如果你有幸遇到了一位伟大的教师,那么他令你难忘的,往往不是他教给你的知识——也许,这些知识你早已忘记了——而是他的行为方式、性格、气质等。譬如,他对生活的热情,他的严于律己,他的疾恶如仇,他的文学才华,他的博爱胸怀等等。”由是,我们可以很自觉地警醒自己,要想朝着一个成功的教师迈进,你不能一味地梦想着自己多么伟大,而要用你的精神去感染学生的精神,用你的心灵去沟通学生的心灵,用你的风格去塑造学生的风格。我们知道,当你是语文教师时,你站在学生面前,你就是语文;当你是数学教师时,你站在学生面前,你就是数学;你是在用你的方式去理解知识和传授知识,表现的是把所教学科的知识融化进个人方式的教学风格之中,这是一种调和和整合,必须不仅适合于教师,更应该适合于学生,产生一种教学相长的令人勃勃生机的温暖关系。
优秀的教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一是长期艰苦扎实的教学实践,二是顽强自觉的学习吸收,三是深入透彻的理性思考。当进入到加工教学理念,反思实践问题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考虑能不能以独特的个性风格,让自己生动起来,形象起来,丰富起来。有着积极思考习惯的教师虽然会遭受各种矛盾困惑带来的痛苦,但智慧的成长成就了随之而来的幸福体验。教学艺术的理想追求,就是一种教育专业的创生过程,是一种专业发展的行为策略,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去追求自然、平常、和谐、行云流水般的至高境界。
从行为跟进到行为改进,其实是一种行为品质的动态凝结,是在完成自我裂变的使命过程中,实现自我专业的更新和成长,这是一种思想的启示,更是一种行为的升华。
8. 教师的历史由来
在今天“科教兴国”的口号下,教(老)师作为教育者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 教师的称谓,最早见于西周金文中,称为“师氏”,简称“师”,系教国子之官。原是商、西周军队的组织单位。
西周统治者为培养善战的贵族子弟,开办了“国学”,由高级军官“师氏”任教。 由于“师”是传授知识的,而“教”又是传授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而使“教师”一词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美称。
何谓师?《说文解字》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教师,一般指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或其他传授知识技术的人,还泛指在其他方面值得学习的人。从史书中看,先秦时期就有师傅、师长、先生此类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至于“老师”原是对年辈最高学者的称呼,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到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老”与“师”并称,逐渐地就不再管年龄的大小,一概称教师为老师了。
明清两代时曾称主考官为老师;清末办学堂,称教师为教习;辛亥革命后,因教师同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免,所以又称教师为教员。
(8)教师的职业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渊源流变
教学生知识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我们平时虽然称呼学校里某教师为“某老师”,但这里的“老师”其实是教师这种工作,教书是其基本功能。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直至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国民政府时代开始,并一直沿用至今。
老师,是传授知识的人。
9. 教师职业发展的几个时期是什么
就是有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