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西的历史沿革
“女娲补天”的传说发生在山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在旧石器时代山西已有了人类繁衍生息。
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建立在晋南。
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汉、魏、晋时期,山西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东魏、北齐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宋朝时期,山西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
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山西作为革命老区,在1921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君宇在太原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革命活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渡河东征,在晋西、晋中、晋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种。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山西,创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八年抗战中,山西是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山西地方党组织培养了15万名共产党员,根据地向八路军输送了60万热血青年。
解放战争期间,山西成为支援全国解放的战略基地,广大民众积极支援前线,大批地方干部南下或东进、西进,奔赴新区。
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
Ⅱ 山西的发展史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动。我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
Ⅲ 山西省的名称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山西省的名称变迁:
1、并州。
山西古属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南北太远,分置并州。应邵曰:“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薮曰昭余祁,川曰滹沱、呕夷;浸曰涞、易。”据《舆地广记》载,周代并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分地区。
2、晋
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故后世简称山西为晋。晋为西周侯国,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传子燮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晋极盛时,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区、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的一角。晋曾为春秋五霸之一。
3、三晋
公元前376年晋国为韩、赵、魏三家所瓜分,时称韩、赵、魏为三晋。《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
4、郡县时期
战国时赵、魏、韩等国已经开始设置郡县,到秦代,山西境内置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等郡。汉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统领太原、上党、雁门、定襄、西河、云中六郡;其时,河东郡属司隶,代郡属幽州。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其后十六国、南北朝大致如此。
5、山西
隋炀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
6、河东路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灭北汉,改置河东路(由汉代河东郡名而来)。金为河东、西京两路,天会六年(1128)又分河东路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
7、山西省
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明洪武元年(1368)置山西行中书省,九年(1376)改为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辖太原、大同、平阳、泽州、潞安、汾州六府,辽、沁二直隶州。清为山西省,领太原、平阳、蒲州、潞安、汾州、泽州、大同、宁武、朔平九府,平定、忻、代、保德、霍、解、绛、隰、沁、辽十州,归化城、宁远 托克托、清水河、萨拉齐、和林格尔六厅。1949年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
Ⅳ 山西历史文化
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山西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
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秦汉以来,山西历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灿烂辉煌
。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山西
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国本土发
生的文明中,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
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
上古时期,中原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渐融合于华夏族,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到春秋后期
,双方的界限几近消失。在明清时期的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
各个行业,并把商贸活动由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远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晋商的魄力之大、足
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
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的3.5万处文物古迹,国保单位119处,居全国第一。因此,
山西最有资格成为世人了解和欣赏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山西历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山西历史文化的发展证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既以
先进思想为依据,又是新思想的摇篮。
春秋战国时期,山西成为战国法家、纵横家、名辩家和兵家的发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脉,由此形成蔚为大观的
三晋儒学。这些进步思潮同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不仅有相互的砥砺和激荡,也有相互的补充和促进,共同创造了具有进步特色
的三晋文化。
在距今两三万年前的朔州峙峪文化遗存中,发现了数百件表面刻有人工痕迹的骨片,说明峙峪人可能开始了原始的雕刻艺术
。从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的吉县柿子滩遗址上,有两处岩画被视为人类最早的艺术珍品。距今四五千年的陶寺遗址中,出土
了属于早期夏文化的鼓和磬,太原义井出土的一音孔和二音孔陶埙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乐器。晋国大音乐家师旷以琴技和音律闻名
,赵国人荀子则创立了艺术理论。离石的汉画像石,蒲津渡的唐朝黄河铁牛,元代晋南杂剧,都表明山西在人类文明演进中一直
位居世界东方艺术苑林的前列。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山西古建筑及其依托古建而留存的壁画、雕塑和石窟艺术,古城和民居建
筑艺术,成就更为突出,特色更加鲜明。
Ⅳ 山西历史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特别是晋商十分活跃,威震海内外,其足迹东出日本,北抵沙俄。最著名的是山西票号,可谓中国金融之鼻祖。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击了外敌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上党战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揭开了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几十年来,山西人民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为重大贡献。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唐朝名相狄人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清末维新派扬泽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弟等。可以说,山西是人杰地灵,代不乏人。而其中晋商的足迹更是踏遍华夏、享誉全球。<BR> 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如佛教圣地五台山、应县木塔、云冈石窟、永乐宫壁画、运城关帝庙、永济普救寺、洪洞广胜寺等在国内外都很著名。山西民歌、民谣舞蹈、民间传说、民间工艺等具有独特的魅力。
山西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具有勤与俭的民风。刘胡兰精神、大寨精神、太旧精神、李双良精神激励着人们为争取新生活不断艰苦拚搏。
Ⅵ 山西古代历史
您好 历史文化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周朝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战国时,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国,与秦、楚、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山西设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郡等五郡。到隋时,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 ,建都长安后,把太原尊为“北都”,意即“别都”。五代时期,后唐 、后晋 、后汉和北汉都是以山西为根据地起家。在中国封建社会期间,山西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乱世越是显得重要 ,谁拥有了山西,谁就可以称雄天下。所以,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北部居领先地位。明代时,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开始称为山西。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禹凿孟门”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中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蚩尤(人文三祖)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在山西境内崛起。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击了外敌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上党战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揭开了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几十年来,山西人民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为重大贡献。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众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白袍将军薛仁贵,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张辽,有唐朝名相狄仁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马光、有金朝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被嘉靖帝誉为“天下直臣”的高金,清末维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等。山西,人杰地灵,代不乏人。而其中晋商的足迹更是踏遍华夏、享誉全球。 希望对您有帮助 谢谢采纳
Ⅶ 山西省有什么历史发展故事吗
道教在山西发展形成,大约在东汉时期,道教在山西省基本已经形成。
Ⅷ 山西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山西省,省会太原市,位于中国华北地区,东边是河北省,西边是陕西省,南边是河南省,北部是内蒙古,山西地区总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1.6%,常住人口3729.22万人。2019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GDP)是17026.68亿元,位居全国省份21位。
山西地图简图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山西为北魏领地。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山西绝大部分为东魏领地,南部余部为西魏领地。后来,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山西地区为北周领地。
隋朝建立后,起初在地方取消了郡一级建制,在要冲诸州设总管府,以州刺史兼总管,统领邻近数州。山西境内并州、代州、隰州、朔州设总管府。后来又改州为郡,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山西及周边河北、内蒙古一带为太原郡、定襄郡、马邑郡、雁门郡、娄烦郡、西河郡、离石郡、上党郡、长平郡、临汾郡、龙泉郡、文城郡、河东郡、正平郡分辖。
隋炀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的名称就是来源于此。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建立了大唐王朝。五代十国时期,刘崇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政权。
公元979年,北宋灭亡北汉后,设立河东路,公元1044年,辽国在山西地区北部设立西京道。金国统治山西时期,为河东、西京两路,1128年,河东路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
元朝时期,将全国划为11个行省,山西、山东、河东为元朝腹地,属中书省。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山西地区为山西行中书省,公元1376年,改为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管辖太原、大同、平阳、泽州、潞安、汾州六府,辽、沁二直隶州。其时,山西等处按察司分设冀宁、冀南、冀北、河东四道,兼察诸府、州,是为省设道的开始。
山西省旅游地图
清朝时期,山西地区为山西省,明朝和清朝时期,山西的商人发展非常迅速,被称为晋商,也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商帮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山西的票号。
民国时期,山西地区为晋系军阀首领阎锡山的管辖地区。
1949年4月,山西地区全省解放。
截至2020年,山西省共管辖11个地级市,市辖区25个、县级市11个、县81个。省会太原市,其他城市分别是: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吕梁市、晋中市、长治市、晋城市、临汾市、运城市。
Ⅸ 山西的历史
隋朝建立后,起初在地方取消了郡一级建制,在要冲诸州设总管府,以州刺史兼总管,统领邻近数州。山西境内并、代、隰、朔4州设总管府。后来又改州为郡,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最多时全国置190郡。山西及周边河北、内蒙一带为太原、定襄、马邑、雁门、娄烦、西河、离石、上党、长平、临汾、龙泉、文城、河东、正平14郡分辖,其中14郡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
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山西被唐高祖认为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
宋代,山西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发达地区。
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
Ⅹ 山西居民的历史发展
1、水有源,树有根,人有血脉宗亲。那么,你来自何方呢?——可曾听祖辈们念叨过:问我
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些
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古大槐树处位于洪洞县城,是闻名全国的明代
迁民遗址,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几个世纪以来,古大槐树被当作“
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故乡。
2、 据《洪洞县志》和《明史》记载: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
,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增,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
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
兵燹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
无人之地。在中原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
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四境安谧。较之于相邻诸省,
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
地区。洪洞等地土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
西往外地迁民,凡“丁多田少”及“有丁无田”之家,都在迁移之列。从洪武初年至永乐
十五年,五十余年期间组织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
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为唐贞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
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前遮数亩,荫藏数目”的汉槐,车马大道从
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权在广济寺
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发放“凭照川资”。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荟萃之地。明洪武至永
乐十五年间,屡移山西民于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等十余省市。六百多年
来移民子孙繁衍遍布全国以及海内外。
据说,每次迁民,不管家在何处,都以洪洞为集中地。官家在广济寺旁设机构,进行登
记,而后才往各地迁送。常言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正因为这样,老百姓临离开
洪洞时人人痛苦、个个流泪,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抑天长号
,其状极为悲切。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凝眸高耸的
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
,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每个人都是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望
啊望,望不够家乡的广济寺,望不够广济寺旁边的大槐树。当走到很远很远的时候,人们
最后一瞥,只能望见耸立云端的槐树和树梢上的老鸹窝。大槐树苍老挺拔,枝繁叶茂,翠
绿色的枝叶上下摇动,就好像是为离别故土的人们送行。于是,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
民惜别家乡的标志,这株古槐的形象便牢牢地刻在了所有移民的心中:古槐——我的故乡
,从此融为一体。以后,父传子、子传孙,“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
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便成了流传的歌谣。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
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
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
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
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初,洪洞村民景大启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
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
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
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20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
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
”,该表上共有 450姓,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 600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
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
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