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09 02:45:36

⑴ 请简述企业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发展历程

“社会工作来价值观”是社源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作为一种专业价值观,它的基础是社会主流价值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追求。一般而言,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
社会工作价值观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和改善人类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激励和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

⑵ 从各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及现状来看,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包括以下的哪些方面

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传统福利制度的内在缺陷,矫正异化职业福利,社会福利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并沿着系统规格,高层次,社区实施基础,多层次发展的道路,实现良性和自我发展。
1,构建系统的目标,新的社会福利制度应符合有中国特色的法律的社会团体,社会福利和发展会员的需求,从板状的传统模式,封闭式和异国情调的混合结构变化的风格和谐,开放,透明的关系,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合理。它应该是基于社区的服务于各种社会福利(包括伤残补助金,老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住房,福利,教育,福利,社会补助等)为主要职业福利的补充。与传统的福利制度相比,新系统将有以下变化:一是更换三个级别层次不分;二是设置摒弃了传统的福利计划不规范,考虑劳动分工和内在规律性的福利项目,适应需求的目标群体,如纳入新的社会福利制度的教育福利,由职业福利的定义企业或自主雇主提供的,以及设置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等项目,以适应老人,儿童,妇女和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群体的需求,这反映了一系列规范性福利计划。三是使尾巴摇狗理性福利计划的状态,即职业福利计划由独立的创业公司或雇主的严格定义,社区成员将主要依靠七大社会福利计划社区和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来获得社会福利和保障,未来是相当要承担的社会成员提供福利由国家和社会,由企业或雇主的责任。第四,从残缺的项目系统完成了一些具体的项目,属于三级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共同构成的社会福利子系统的完整体系。因此,创新和社会福利架构和走向规范,定型,最终其健康发展的根本基础,社会福利制度可以从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来获得。
2,在保护目标方面,社会福利应继续完善和提高为追求目标的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换句话说,是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子系统区分保障社会不提供其成员的生存发展,也不是安全的基本生活水平,而是专注于一个更高的水平,以满足社会成员或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包括其他的服务需求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与此相适应,社会福利不能只免费提供,有偿服务也应包括或低成本的服务,当然不能有偿收费牟利。
3,在实施例中,社会福利应该社会。首先,不同的社会福利设施应该出板状自我封闭,开放给整个社会,并通过社会福利的发展方式的社会化;二是社会福利机构应当既不是安排社会福利官员,也无法安排由公司或雇主,但必须通过广泛的社会公共组织或协会机构来具体实施,因此, ,应逐步减少政府办的福利和职业福利的规模,加快了各种社会公共机构(或组织机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运作,使其承担起首要责任,落实各项社会公益事务。公共福利机构,非政府的技术应该成为中国社会福利实施方案的发展方向。
4,在服务级别结构,社会福利应该是多层次的。这应根据社会和生活水平,社会福利多级分层结构不同成员的不同需求,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福利人士的多方位,多层次的需求;并以家庭,社区仍然有空间来充分发扬了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有一些保障措施,如养老负担能力是旧的,甚至已经进入了往往是因为现有的政府福利较差的条件孤儿院,并停止的愿望。这需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根据老人和承受能力等建立福利设施的不同需求,否则政府办的孤儿院,永远只能被剥夺,收入老人福利无生活来源,而不是孤儿院的真正意义社会化,这是决定中国的实际情况。酒店在建设一个新的社会福利制度的过程中,一些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相结合的教授和人民的传统特色,比如物理安全和安全服务,以帮助各国联合救灾和发展生产生活的结合,社会福利和整合相结合的家庭安全等方面的发展,还是应该有所体现。

⑶ 求95年开始到现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新趋势

21世纪是一个“文明大转换”的世纪。21世纪的中国社会在变革:社会成分日益复杂,社会结构再度调整,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在社会职能不断转变与完善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里涉及到在包括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生活、医疗、教育、服务、调节等广泛领域中去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一致,促进社会进步的专业与实践。社会工作研究与实践者,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必须去了解、去适应、去解决。

中国社会工作政策研究上的新发展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产生之日起,各国的社会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等都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掌握专门知识的人去具体实施,并使社会福利等朝着社会工作研究指引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作为活动的准则、作为调动和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社会工作相关政策,有了长足进展。政策理论研究,亦结合各国的实际正逐步深入。中国的社会工作开展尤其是政策的研究,自20世纪初,中国的欧美留学志士,就对社会工作开展及政策作了探索。但牵涉面是局部的,发展是缓慢的。新中国成立尤其是80年代以来,在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障、教育、保健、服务、行政等社会工作政策上,一方面注重对个性的政策规定,另一方面更重视诸多方面的政策理论研究。发展意味着在现实基础上的提升。随着社会各层面的深度改革,稳定、和平、公平、效率等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弱势人群追求,这促使社会稳定机制的必然完善,更意味着作为有效机制的社会工作新政策、新制度的必然安排。根据社会工作的鲜明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我国社会工作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客观需求的事实,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模式和政策研究水平,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在政策上必将有一新发展。

一是根据不同内容,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保障体系。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社会保障体系“在‘九五’期间,要加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今后15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城乡差别的社会救济制度将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21世纪,社会互助政策、法规将臻于完善,工作机构和运用体系趋于完整,形成规范化的社会互助制度。加强社会工作考量及服务评估制度。确立社会工作者应有的职业定位,在法律(制度)保证下开展工作,制定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规划规则等等。

二是鉴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现实,采用灵活的政策制定形式。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海岛、到农村、到山区,我国社会工作的开展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而我国各项政策面向法制化,是21世纪一个发展趋势。在利用现有的政策资源,在引进、消化、本土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政策可以制定比较规范的法律、法规,以国家行政机关颁布的形式固定并实施。社会工作政策也可以针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存在的差异性,以全国性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实施范围相对限制的相关政策。社会工作政策还可以注重专项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如结合社会工作资源与特点,民间群众团体制定一些适用于团体内部的条例、规定、指示,具化为符合社会工作对象特点,操作性强的要求、方法与措施,并在实践中完善。如中国志愿者活动,经过几年的发展与运作,就很有必要将之制度化,健全机制,有明确的章程制度、志愿服务站、扶贫接力、社会招募等志愿服务项目完整的运行规则和制度。

三是提高社会工作政策的实施能力。改变多头管理的现状,向统一管理机构发展。改变政策制度的实施机制与监督制度较为薄弱的现状,执行与监督分设,加强法制责任制度。改变当前政策实施范围大部分局限于城市的倾向,面向广阔的农村新天地,扩大政策有效覆盖面。在实施过程中,时刻接受社会工作实践的评判与检验,及时作原有政策修订、补充与丰富。及时注意与社会各项政策的配套与衔接。

中国社会工作地域研究上的新扩大

一是城市社会工作新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研究。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未达到工业化初期水平。调整社会结构已是当务之急,亦是趋势。国家也要加大力度,采用适当的政策加快城镇建设。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个体心灵封闭日益加深,心灵对可以产生共鸣的空间需求日益强烈。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能保留原来的自我,他们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认同,增加“人”与“域”之间的契合,这对社会工作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作为城市基本细胞之社区,随着其功能的完善,人们对社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无论采取诸如“新老楼区结合”、“现代化小区”、“高层建筑”、“企业封闭小区”等模式,社区都离不开地域条件,因地理环境(自然的、文化的、经济的)、人员结构的差异而各不相同,社区工作要正常化、健康化、持久化。这是社会工作新的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

二是农村(包括海岛、山区、水乡)区域社会工作新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研究。在侧重都市社会工作研究同时,另一个现今常被研究者所忽视的社工领域占地球版图相当大比例的城市之外的农村,包括海岛、山区、水乡等区域社会工作研究,在21世纪,将成为社会工作研究的重要领域。各个社区将要根据不同的区情、县情、乡情来确定自己的特色定位,探索建立具有海岛特色、山区特色、水乡特色的社会工作新路子。同时,为大多数人谋求利益的社会活动必须在各地方得以实践,像健全农村保障制度的建立,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者的合法权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等农村区域社会工作模式的探究等,都将是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工作社会化研究新趋势

一是加强社会工作对象社会化研究。人的社会化,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与周围他人的联系与互动,不断反映并调适与他人关系,形成人的社会属性,促其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21世纪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形式将更为广泛。从20世纪的“单位人”转向“社会人”乃至更高层次的社会活动家,21世纪人的社会化,突出表现首先是融入市场,在更为激烈、更为成熟的市场竞争中,具备更深蕴意;其次是走向社会,21世纪将改变20世纪以来的个体在社会上有单位行政领导,在家庭中依靠家长亲友的状况,跳出行政与家庭亲属网络的社会支持体系,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实现文化的融合、心理的归依,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新的和谐。社会工作一个突出功能是整合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协调关系,摆脱困境。因此,在人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针对上述特点,针对人们在教育、生活、就业、成才、社交等方面的需求,应使“多数人为少数人服务”与“少数人为多数人服务”相结合,遵循个人目标与组织相一致的原则。如社区工作的开展采取联合体、联络站、联谊会等多种形式,不仅仅从管理性、保护性上服务,更从发展性服务着手。

二是强调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工作程度。社会工作主动参与性与社会化工作程度有待提高。如作为21世纪文明标志的环保问题,其关键是建立公众参与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机制。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不仅是一种有效的社会监督,更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工作的社会化理论,重要一个方面是意欲寻找社会工作的主动参与的准确契合点,以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是探索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工作模式。这是近年来形成的创新思路。针对人们的衣、食、住、游、购、娱生活领域的无限拓展,社会工作模式值得探讨。如今后社会工作中,政府突出作用相对减弱,但其作用发挥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并持续,因此,要发展社会化的、具有一定独立资金与资源的民间机构并探索新型的工作机制。如社会保障体系,要逐步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又如社区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要增加感召力、号召力与影响力,建立社区工作社会化、自治化的工作模式,形成行政化向自治化发展的态势。

中国社会工作“网上社区”研究新动向

21世纪,更加丰富多彩的Internet吸收越来越多的各阶层人士尤其是青少年成为“网友”,使他们沉湎于“网上世界”。他们为了过网瘾毫不吝惜地加大投资电脑硬、软件。“网上一代”在网络中获得知识、交流思想、参与活动。一个“虚拟”的社会大群体现实地存在着。面对由此形成的更机械的、冷漠的和功能的人际,如何建构“网上社区”结构、机制和功能,把“网上一代”引向高雅而不粗俗、通俗而不庸俗的方向发展?

社会工作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和“网上社区”的特殊性,突破行政管理区域,通过建立“网上社区”,发挥其正面效应。社会工作介于以法律、法规、行政力量等对个人与社会实行强制性干预和以舆论宣传、思想信仰、伦理道德等力量对个人与社会产生导向性干预这两者之间,而网络,其涉及领域宽广,很难用完全一致的法令法规去约束网民的行动,何况,“网民”更具有匿名性、间接性等特点。社会工作“网上社区”社区工作的开展由此更具挑战性。“网上社区”社会工作因此更应注意强化对策性研究,找问题、摆原因,更要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缓解矛盾。“网上社区”的工作思路要突破传统在封闭环境中建立的说教式的意识形态,结合传统的工作方式与思维模式,采取灵动活泼的形式,融入“网民”生活,激活“网民”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不断放大、增加认同感与归属感,并可探索在新领域建立相应专业化的“网上社区”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广东深圳市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架设在互联网络上的“深圳青少年网”,面向青少年,面向全社会,通过开放各种学习培训、法律辅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婚恋家庭、健康生活等信息网点,设立“网上文学社”、“网上学院”、“网上义工站”,将这纳入大范围的、普及的社会工作渠道。浙江湖州团市委推出的“湖州之窗”、“读书网”等,亦发挥强大先发优势、领域优势,“寓教育于服务”,做好引导青年、教育青年与服务青年的工作。

“网上社区”的社会工作必须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提高其响应速度、服务效率。将计算机管理、信息网络技术、中介服务、城市救助、再就业等内容引进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以最快捷方式,最大程度满足成员要求,使信息资源、服务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中国社会工作者专业化与职业化研究新态势

目前,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社会工作实践者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是有距离的。政府部门多从社会工作管理层面来考察,专家学者多从学术、理论高度进行分析,社会工作实践者多从教育、服务细节入手。如何使这三方面有机糅合,使理论研究、实际操作与对策性研究相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统一状态?根据国情,应经常组织由党、政、团、院、所等人员参加研讨座谈会;组织省、市、区社会工作的经验会、理论会、观摩会等,使中国的社会工作者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培养造就既具有科学理论,又具有实践经验的成功职业工作者。

社会性工作必然以人为本,以前述的社会化为基础,以法制化为保障,以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为方向,全面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人才效益。

一是院校的专业建设。建立并扩展专门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院校,安排实用可行的系列训练课程,加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在学科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培育学术环境、气氛与条件,为人才的成长与学术的成熟做一些实质性的工作。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尚处于恢复发展初期,专业教育的现状远未达到现实对专业的需求(如浙江省)。在高等院校中,应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拓展学科领域,扩大招生对象,广泛吸引有志于社会工作的青年学生,使之真正地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用社工的方法和价值观去应对实际问题,从而走专业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二是专门机构建设。建立有专门从属的社会工作团体及下属从事各类福利服务的机构。既让专业教育的社会工作者有专门的实践部门,又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职业岗位,壮大专门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骨干队伍,并为社会上热心于社会工作的义务者,创造他们投身于社会的大服务中去的有利环境,使之在参与和体会中得以成熟。

三是专业制度建设。建立公认的职业守则和保证守则被执行的审核与证照制度。建立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工作程序和必要的职业权利保障。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者的录用与聘任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等等。唯有如此,社会工作者才能不是单凭爱好、兴趣而业余的、义务的,亦使社会工作的开展与发展有切合实际的政策依据、法律依据,更让政府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监督如社区等的工作与对象。在历史发展潮流中,社会工作者以其专业化、职业身份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使社会工作不只是专业化的解困救难手段,更为保障良好的社会秩序与社会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专业功能。

⑷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我感觉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有点走歪了。一方面,就像我们所表面看到的,繁荣昌盛,和睦。可是,我们也要看到,现在中国社会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了,矛盾越来越严重。好像就是这样吧。

⑸ 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和我国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有何不同

当然不同了,西方社会工作产生是因为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思想,以及工业革命所专产生的社会问属题共同促进而产生的。
而我国社会工作产生的原因完全是因为受到了西方社会工作的影响而产生的。所以社会工作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外来的东西,这也是现在发展不怎么样的原因。

⑹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发展历史

1、2002年启动爱心献孤儿系列活动,包括给我一个家助养、给我新的生命助医、给我新的希望助学三大主题项目。
2、2003年9月,我会学习民政部部长办公会议精神,研究社团管理现代化体制,重新确定了工作方向和工作任务,确立在各专业委员会实行主任领导下的总干事负责制的管理体制。
3、2003年12月5日,举行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大会。宋平、姜春云、周铁农等领导人出席大会,联合国驻中国总代表马和励先生代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读了贺词。
4、2004年8月21日,我会成立成龙、杨受成公益慈善基金。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付铁山、该基金名誉主席、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和该基金捐赠人成龙、杨受成等到会祝贺。在此先后,我会共成立了五支专项基金。
5、2004年10月18日,我会老年福利服务工作委会和香港炉峰狮子会在北京联合推出耳聪行动行动并举行了启动捐赠仪式。
6、2004年12月12日-14日,我会和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联合召开第二届中国社会工作论坛暨第五次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研讨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7、2005年1月,举办中国首届构建和谐社区高层论坛。同年8月5日,我会与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人民网联合举办全国第二届构建和谐社区高层论坛。
8、2005年2月,举办2005首届中国婚博会暨北京结婚展大型会展活动,被称为北京2005年春天的第一时尚活动。
9、2005年5月,通过榜样公益系列活动组委会及专家委员会名单、倡议书和2005年重点开展的项目。组委会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10、2005年5月23日,启动爱心2008大型公益活动。将集合全国及海外的爱心力量,募集资金2008万元为2008名贫困家庭的病残儿童提供手术费用,让他们2008年健康快乐看奥运。
11、2005年5月27日民政部与我会联合举办爱心献孤儿文艺晚会。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等领导出席晚会。
12、2005年8月4日下午接待美国南加州大学代表团,就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和社会工作教育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13、2005年8月17美国社工协会主席兼国际社工联北美地区副主席贝雷团长带领美国社会工作协会代表团访问我会。就如何加强合作、如何联合发展社会工作教育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参观北京社工学院。
14、2005年8月18日,召开以构建和谐文明家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主题的和谐文明家庭高峰论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出席了论坛。
15、2005年9月16日,举办志愿精神与和谐社会--中国社区志愿服务高层论坛,发布了《中国社区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与会并做重要讲话。
16、2005年10月16日,第二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表彰大会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o艾买提,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中国红十字总会会长彭佩云等领导人出席表彰会。
17、2005年11月3日,两岸四地社区服务工作实务交流会召开。全国政协张怀西副主席出席会议并做重要的讲话。
18、2005年11月23日-26日,全国福利企业'三优一星'表彰大会及全国福利企业成果汇报展开幕。表彰117家优秀福利企业、115名优秀福利企业家、103名优秀福利企业管理工作者、103名明星残疾职工。
19、2005年12月26-28日,全国英烈纪念机构讲解员演讲大赛举行。200余处英烈纪念机构、300余名讲解员参加。2006年3月6日,大赛红色丰碑晚会在中央电视台第三频道播出。
20、2006年3月3日,中国国际婚博会第三届北京结婚展开幕。十余国120多展商参加,展出面积15600平方米,展位800多个,参观人数8万多人,现场签单八千多万人民币。同期举办中外婚纱礼服大典、首届中国结婚产业领袖企业高峰论坛暨第二届全国婚纱摄影业发展论坛和第二届京城最靓丽新郎新娘风采大赛等活动,首次发布中国结婚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21、2006年4月18日,2006中国慈善排行榜在人民大会堂发布。前两届中国慈善排行榜影响巨大,已成为中国公益领域的年度盛事。

⑺ 社工组织成立的历史

中教联盟老师:社工组织的成立和演变很复杂,最早应该是从西方的宗教中衍生的,是一种慈善性质的。开始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伴随时间就有一些变换。找了一些大概的,没有太具体的,要是写论文的话去找一些相关的书和论文看一下,要是只做了解的话知道是西方宗教衍生,在中国的传递。我也给你找了一些,你看一下吧。

美国城市中最早的社会福利机构出现于19世纪中期。
世界上第一个睦邻馆是1884年在伦敦建立的汤恩比馆。
睦邻组织运动的重点是改造环境。
第一批拿工资的社会工作者是慈善组织协会的执行秘书。
1917年出版的《社会诊断》(Mary Richmond著)是第一本有关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教科书。该书集中于个案工作。【1,研究(收集信息);2,诊断(发现问题);3,预后和制定治疗计划(确定帮助案主的具体做法)】

我国社会工作的各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萌芽期——个人的慈善事业阶段(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开始在我国 起步发展) 1.教育方面: (1)标志性事件:1925年燕京大学建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 (2)19世纪,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军事和文化侵入以及中国人自觉向西方寻求民族自救的道路,西方文化也以各种方式进入我国。20世纪初至20~30年代,一些传教士在我国开办社会服务,并在我国的大学讲授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教学并从事服务实践活动,这样,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开始出现。1925年燕京大学建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可视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 2.社会服务方面: (1)标志性事件:晏阳初倡导并极力推行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2)一些上层社会的人士开展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孤儿救助、贫民救济等活动。另外,一些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同时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也从事农村发展活动,其中以晏阳初倡导并极力推行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最为典型。这是我国知识界施行的、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虽然因战争等原因,这些实践活动的效果是有限的,但它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40年代,当时政府将社会工作引入我国,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二)第二阶段:断层期——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发展的断层。(1949年至改革开放期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出于对社会学、社会工作的错误理解,1952年政府决定在大学里取消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科和相关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断。 (三)第三阶段:发展期——有组织的开展社会活动(改革开放至90年代末期间) 1.1987年国家民政部为了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在北京马甸举行了社会工作教育论证会,确认了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
2 2.1988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制度上开启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讲程。国家教委首先批准了北京大学设立社会工作专业。 3.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推进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进程。 4.1992年正式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这可视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或教育)的开端。 5.高等学校则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面矢志不渝,并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道路。 6.不同部门也在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如民政、妇联等。 (四)第四阶段:专业化时期——科学的专业服务阶段。(21世纪至今) 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在此阶段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积累,使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突飞猛进,进入高速、专业的发展期。于是在这个时期我国社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专业化、职业化和法制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故作详细分析。 1.建立、健全职业化体制 (1)标志性事件: 2006年7月,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首次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范畴,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7年12月,民政部按照上述文件要求编写的《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大纲》正式发布,相关考试于2008年6月底在全国举行。首批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即将在我国诞生。毫无疑问,上述几个重要文件的发布、实施及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诞生,是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影响深远。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快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这就对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作出了全面规划,并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 (2)制定了相应的社会工作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动社会工作在儿童服务、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家庭服务、社区建设、矫治服务、医疗卫生等各领域的发展,实现社会工作的多元化和专业化。 (3)建立包括资格认证、从业规范、登记管理、继续教育、评估监督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工作职业制度,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 (4)设置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关,构建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体制,统筹协调社会工作的发展。 (5)增加“政府购买服务”等用于社会工作发展的财政预算,创建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财政体制。建议在每年财政支出的公共服务项目的预算中,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社会工作事务的固定投入。并根据社会的发展情况,参考GDP的增幅,按比例提高社会工作的经费投入比率,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 2.推进和加快社会工作法律制度建设 (1)标志性事件:2006年民政部联合人事部在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的大趋势下,民政部抓住机遇,联合人事部正式出台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国人部发[2006]71号),这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正式建立。 (2)法制化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些社会工作比较发达的国家及地区,均建
3 立了完备的社会工作法律制度体系,从根本上确定了整个职业体系的合法地位。然而,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刚刚起步,各项法律法规亟待建设。从社会工作发展的长远来考虑,应重视社会工作的立法研究及实践,加快社会工作的法制化进程,确立社工的职业地位,维护社工的专业形象和职业尊严;保障社工的职权及执行力,提高社工的工作效率;保障社工在工作中的合法权益,降低社工的职业成本及风险。 3. 实践和确立社会工作运行机制 (1)标志性事件: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 (2)以社区为平台,以各类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为载体,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抓手,创建“社区、社团、社工”三社互动和“社工、义工”两工联动机制,确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社工引领、义工服务、群众得益”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采取一种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大众化的方法开展公共事务的管理,逐步理顺社会工作与政府、社区、机构、居民间的关系,形成运转流畅、资源共享、和谐互动的工作运行机制,促使政府转变职能,降低管理成本,整合人力资源,扩大社会参与,推动社会民主法制的进程。 (3)设立配套的社会工作激励机制。设置专职社工岗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薪酬制度,以“体现专业人才价值”为指导思想,设计及实行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工作激励机制。在薪酬设计上,采取学历、资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案,“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设立合理的社工薪酬标准,使其高于同等工作的一般从业人员,合理体现社工的专业人才价值。 (4)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种实施办法: 一.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如2003年3月,上海市民政局会同市人事局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将社工列入专业技术人才,规定每年组织一次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助理的资格认证考试。 二.建立注册管理和继续教育制度。如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师(助理)注册管理试行办法》,对取得社工职业资格的人员进行注册管理,使其成为注册社会工作者,以促进社工的职业发展,规范社工的职业操守和实务工作。 三.是建立岗位配置制度。如2004年,上海市民政局出台了《关于在本市民政系统及相关机构配置注册社会工作者的意见》,明确提出在社会福利机构、社区公益组织配置社会工作者,并要求采取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力求上述目标在3年内到位。 四.是探索建立岗位轮训制度。如协调社会工作各领域的有关部门,共同对实际在岗人员开展分期、分批、分层的岗位轮训。 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是社会工作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反映,也是社会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社会福利政策的全面化、系统化及社会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社会工作逐步走向成熟。 三、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特点 (一)非一般发展规律,开始由政府主导起步,而非民间志愿的慈善事业先行起步。通过民政部主导的与北京大学的合作而开始了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发展的进程。与先有社会需求,再由民间发起,并以慈善组织出面组织对贫弱阶层的社会服务,然后再向专业社会工作转变模式不同。实际上,当时民政部的目标就是培养若干掌握社会工作与管理知识的人才,然后到民政部门从事“民政理论研究”,着眼点并非一线的实务工作者。于是,社会工
4 作与管理的专业教育就在既没有公众认可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合适的社会载体的情况下,突如其来地“被恢复”了。这样的恢复和发展,其实是与“社会”脱离的。如果用现在“制度嵌入”的理论来解释的话,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中国的被恢复,表现出一种“硬性嵌入”特点。 (二)发展过程中,民间组织表现并不活跃,政府协调社会工作中起主导作用。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首先我国社会工作起步工作就是由政府的民政部主导完成的,所以对历史发展模式的依赖导致这一现象;其次政府对民间组织的信任还没有建立起来。改革开放前30年中期有一很客观的实例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当时中国除了一部分从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师还算得上“内行”之外,并没有专业社会工作者,但却有了社会工作者的“自己的组织”。实际上,这个组织并不是为社会工作者成立的,而是为了方便民政部门对外交流而成立的。在“民政工作就是社会工作”的观念的影响下,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被纳入”社会工作者的行列。 (三)“跳跃式”发展模式。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借鉴国外多,自主创新少;政府引导多,自我实践少。可以看到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开始发展至改革开放前期都没有很大的进展,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却是突飞猛进的,社会工作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种短期内跳跃式的发展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取外国的先进经验得来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的推进主要是由政府完成的,而政府在一些事情的觉得上具有社会实体、社会各团体所不能具有的强制力,所以形成“跳跃式”发展模式。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就表现出政府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发展、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同时并存、专业社会工作不断发展的特点。

⑻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亲,您的问题也问得太大了,需要写一篇论文回应?
首先,我假设你问的是版“专业社会工作”的发权展状况,那么:
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状况:目前据说我国有两百多所高等院校设置社会工作这个专业。但是师资往往不是社会工作专业出身,稍好一点多是心理学、社会学、马哲之类的老师在教。而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并不多。
二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情况,上海可以说是较早发展社工服务的一个城市,但是自2007年深圳开始推动这个工作之后,就是珠三角这边,特别是深圳、东莞以及广州的推动力度较大,包括推动社工服务、政策配套都相当到位。广东省还成立全国首个目前也是唯一的社工委。

⑼ 世界社会工作日的发展历史

2007年3月27日,在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IFSW)成立50周年之际,该组织主席大卫·琼斯博士倡导发起 “专 第一属个世界社会工作日 ”(the First World Social Work Day ), 并与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盟(IASSW)一起举办了庆祝活动。国际社工联(IFSW)确定从2007年开始每年春季选择一天为“世界社会工作日 ”。2008年是第二个“世界社会工作日”,国际社会工作者联盟把这个纪念日确定在4月15日,并与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盟联合举办纪念活动。国际社工联盟在2008年向联合国正式申报4月15日为“国际社工日”。在未获得批准之前按照国际社会工作者联盟2008年8月一年一度的IFSW全体会议决定,“世界社工日”定为每年三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二。

⑽ 社会工作在香港的发展历史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
小区发展服务的历史背景
1. 小区发展服务在港已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自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于国际间推动
建设小区的工作,作为巩固国家的基础,以协助建立国家法治、社会及经济发展并促进
提供社会服务以协助有需要人士。本港亦于五十年代初,由自愿团体推动小区发展工
作,鼓励市民参与社会、强化互助自助网络,同时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亦强化街坊组织
工作(社联,1997)
1
。而较有系统的邻舍服务工作始于香港政府于六十年代初推出四所
小区中心,随后陆续推出更多小区发展服务,由自愿团体执行,促进市民与政府沟通,
以达致社会政治稳定的目的。
2. 政府在一九七三年「社会福利白皮书」中订立四个层次之小区发展服务:小区中心、屋
福利大厦(屋屯小区中心)、小区会堂及小区服务计划。根据一九七三年行政局备忘
录,政府设计在人口十万以下,而又没有屋 小区中心或小区会堂的小区设立小区中
心。在一幢式的服务大楼内设有不同类型的福利服务及设施,让居民聚集、获取支持服
务。座落在九个地方行政区的十三间小区中心到了八十年代末得到政府的全面资助,使
能有足够的人手开展全面的小区服务。一九八五年,社会福利署将屋 小区中心的管理
移交当时之政务处(现称民政事务处)。随后,署方终止其在政府小区中心提供之小区
发展服务。至于非政府机构营办之小区中心服务,则继续提供小区发展及小组工作服
务,协助民政事务处在地区推动小区建设的工作。至今,小区中心的政策范围乃隶属于
民政事务局,唯服务及财政的管理则由社会福利署执行。至今未有开设新的小区中心。
3. 另一方面,于一九七四年,政府同意由非政府机构集中力量,为木屋区、临时房屋等有
特别需要的地区提供深入的服务。故此,于一九七七年起资助发展「邻舍层面小区发展
计划」,服务人口三千至一万五千人口的过渡性小区,通常是偏远及缺乏福利服务之社
区。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邻舍层面小区发展计划」服务迅速发展,计划之数目
由一九七八年之九队增至九十年代共五十四队「邻舍层面小区发展计划」,当中包括服
务受重建影响之公共屋 。至今,这服务计划只余二十二个,当中七个将于二零零八至
零九年度前逐步终止。
4. 政府于一九九二年批准在南昌及旺角南两个旧巿区实行邻舍层面小区发展计划,为期三
年。在一九九七年服务检讨后,政府决定于十二个选定之旧市区提供为期三年之「综合
邻舍计划」。根据二零零二年服务检讨的结果,有关之邻舍服务在二零零三年一月已转
型为八个「家庭支持网络队」,而「综合邻舍计划」即将于二零零四年三月前全面终止。

阅读全文

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