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看了那么多书法《心经》,你知道如何鉴赏嘛
素有书法故乡之称的古城西安,在古刹大兴善寺院内落成的大型《心经》书法碑刻,近日正式揭幕与广大观众见面。据悉,此次落成的巨幅《心经》碑刻由书法家杜中信书写,碑刻长40米、高8米,沉雄古朴,磅礴大气,可谓海内外最大书法《心经》碑刻。
据《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文记载,作为密教祖庭的大兴善寺曾经拥有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法宝——刻有《心经》的石壁。后经岁月销蚀,不复存在。《心经》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古今书家无不沐手。
著名书法家杜中信先生为什么要书写《心经》,他在倡导一种怎样的书法风尚?从古至今,为什么抄写《心经》的风靡经久不衰,并在当代书坛愈来愈热?在中国历史上,又留下了哪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心经》书法作品?我们又该怎样欣赏和洞悉其中的奥妙和书法之美?本期,我们特邀著名书法家杜中信先生,带您一起感悟《心经》之美——
2010年,当代著名书法家、长安大学书法教授杜中信举办书展,其中一幅《心经》巨型魏体楷书书法作品,一个字一平方米大,共二百六十个字,十分罕见。展览一结束,大兴善寺法师宽旭便积极联系并主导重建《心经》石壁。该碑由慈善家资助,釆用福建花岗岩石,将原字略缩小,使用20公斤黄金贴金,历经三年完成。如今矗立于观众面前的《心经》碑刻,长40米,高8米,宽阔壮观,气势震撼,熠熠生辉,豪放大美,为丝路起点的西安又增一大景观。
为什么抄写《心经》
一笔一画,就是开启智慧的过程
为什么要书写《心经》,谈起这个话题,杜老兴致勃勃。
杜老介绍,历史上,中国书法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人写经,其实就是用书法写成经文。诸如,敦煌出土的大量的写经藏品,以及龙门石窟诸多的佛教造像记,包括其中著名的龙门十九品,都是中国书法经典的范本。从客观研究来看,佛教与书法的紧密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当代书坛去重视和研究。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古代,书法与佛教的紧密关系远远超过了道教等其他宗教信仰,佛教中有一大批人在音乐、绘画、文学研究方面卓有成就,而这些成就,往往是通过书写来完成。这从书法角度来说,无疑是一批珍贵的文化宝藏。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但影响最大的一部经典著作,是六百部《大般若经》之精要。本经将内容庞大的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的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玄奘大师译本仅260字,译文精美流畅。《心经》非常殊胜,据说经常念诵、抄写可以积集非常大的功德!故历史上书法大家书写《心经》无不如醉如痴,墨迹传世颇多,如:王羲之、张旭、欧阳询、赵孟頫、吴镇、苏轼、董其昌、文征明、邓石如、刘墉、傅山、康熙、乾隆、吴昌硕、弘一法师……可谓楷行隶篆草,洋洋洒洒。一人一风、一家一貌、一体一格,令人叹为观止。
佛家一直把抄经看作一种修行,认为抄经可以净身心,增福慧,消业障。抄经就是用心、修心、养心,抄经就是与佛心心相印。所以,《心经》作为佛经中最短的一部经典,在历代抄经风潮中最受青睐。上至帝王,下至文人,乃至黎民,均喜净手虔书,从而在书法长河中留下了诸多珍贵的艺术瑰宝。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容易变得浮躁,而抄写《心经》则是一种收摄心神的好方法,一笔一画中,就是与智者对话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就是开启智慧的过程。
陕西是碑林所在地,全国名碑最多。中国唐代的碑刻,历史上诸多著名书法家的碑刻,都集中在陕西碑林。而唐楷演变的重要时期,几乎都在陕西。颜真卿的颜家庙碑、颜勤礼碑、多宝塔碑,柳宗权的玄密塔碑等都在碑林。“在我看来,我们这些做书法的人,就应该为陕西做些贡献。2010年,我办了人生最大一次个展,当时书坛因为种种原因,蔓延着一种热衷书写越怪越好的浮躁风气。为抵制这些,我精心构思并书写了这幅巨幅的魏体楷书作品《心经》,一个字约一平方米大小,整幅作品气势磅礴,雄强大气,古朴遒劲。用这种端正、典雅、古朴磅礴的楷书来对比这种风气,以给人启迪,探讨‘三秦书风’的内涵,想提倡中国书法作品中那种古朴博大,庄重雄浑,气势磅礴之美。”杜老说。
杜老介绍:“我是主攻魏碑的书法家,当时,我结合魏碑的风格尝试写楷书,从而进行一次书法实践的融合、探讨,我对待此次创作非常认真。”很多人观展后,直呼过瘾和震撼,这对当代书坛无疑是一个正向引导。当时,著名书法家吴三大看展后直说“震撼”,说这样气势磅礴的《心经》楷书作品,在当代书坛太罕见了,对人的心灵是一个极大的震撼。杜老说:“这个书法作品出现以后,大兴善寺方丈宽旭法师积极联系我,主导在该寺院重建此碑。因为据考证,作为密教祖庭的大兴善寺曾经拥有一面刻有《心经》的石壁,当时十分有名,但后来经过岁月销蚀,不复存在。我觉得,这对弘扬佛教文化展示中国书法魅力,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所以积极支持,才有了现在这个《心经》石壁的出现。”
《心经》书法之美 含蓄有味
历史经典之作 仍是当今典范
作为学者型的书法大家,杜中信强调,此次书写《心经》,还因为他受到了历史上诸多经典《心经》作品的启迪。因为在他看来,中国书法史上留下来一篇篇经典的《心经》书法作品,其书法之美仍是当今书坛学习的典范。
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晋王羲之的《心经》,也称怀仁集王羲之书《心经》。抄写《心经》需沐手焚香,明窗净几;心静如水,神居灵台;全神贯注,点画见性。而通常以端庄典雅的正楷书写,是合道的。传王羲之所书《心经》,是怀仁集成。书帖字体结构端秀,逼似书圣真迹,晋人的书法以韵取胜,是在不激不厉中达到一种平和自然、含蓄有味的审美境界。从此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看出,似是有一种若不经意、平静细致的美,它排斥了一切剑拔弩张、锋芒毕露的表现,也不取奇诡豪放之美。
这正是王羲之经长期精研达到浑然天成的书法美,顺从自然、委运任化的审美倾向,一直影响至今。如此委婉含蓄、质朴自然的书风,正好用来抄《心经》。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主张恢复传统,“专从古人为法”,一生效仿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虽没有很明显的独创的东西,但以其秀媚的书风而显示深厚的功夫。看赵孟頫所书《心经》,线条细劲,如春蚕吐丝,自在流畅,以神传神。
唐欧阳询的《心经》,也是《心经》书法中的经典范本。欧阳询楷书严谨,笔力险峻,世所无匹,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此《心经》小楷别具趣味。细品此帖,有卧听清泉的高士之风。而唐张旭的草书《心经》号称“最写意的心经”。“草圣”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提笔落墨,一挥而就。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只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珍藏。他的《心经》,虽然难辨写的是什么,自由放纵,却又法度森严,恢宏大度之间飘舞着惊艳的灵动,堪称鬼神之作。
元赵孟頫的行书《心经》可谓别具一格,赵孟頫被誉为“楷书四大家之一”。南宋以来,书画失去了北宋的生动神韵,赵孟頫书画上提倡“贵有古意”,以振兴颓势。书法上,他从魏晋人的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了一种貌似古人的新书风。赵孟頫用行书写《心经》,在写经史上也算是一个创例了。
明文征明的《心经》小楷笔画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他的书法少有火气,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明代傅山的《心经》结字、用笔,意趣皆高古醇厚,可视之为成功实践了毋巧得拙、毋媚得丑、毋轻滑得支离、毋安排得真率理想的一件精彩之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皇帝乾隆每年春节都例行抄写《心经》一册,这是皇帝在春节期间为老百姓发表新年贺词的方式。到了近现代,弘一法师的《心经》可谓经典之作。弘一原名李叔同(1880-1842),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心经,须以心写,弘一法师是然。
另外,溥儒《心经》也是珍品之作。溥儒字心畲,道光帝曾孙,为近现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与张大千并称为“南张北溥”。溥儒笃信佛教,侍规至孝,此卷《心经》是为其母刺血而书,清正端庄,是稀世珍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⑵ 为何说《瑶族心经》这本书,是瑶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因为这个本来就是他们的历史的一个流传,因为里面记录也是特别方便的,所以说他是瑶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⑶ 心经是释迦摩尼说的还是中国人自己写的
《心经》,又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名是《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一般上流传的是两百多字的“简本”。既然有“简本”,那当然也有“广本”。“简本”之所以为“简本”,是因为只取经中要素,只轮最重要的要点,就是“什么是空?”。而“广本”则把整个故事交代清楚,说佛陀在王舍城中,跟一众大比丘、菩萨在一起,而这时有一位菩萨,叫做观自在菩萨,正在进行极度深刻的禅定,而且达到了“照见五蕴皆空”的境界。而舍利子(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者)就请教观自在菩萨,于是观自在菩萨就对舍利子说了自己在禅定中观照到的境界,也就是“简本”两百多字的内容了。后来佛陀对观自在菩萨赞叹不已,说“对啊,深般若波罗蜜多境界就是这样的啊!”结果大家都欢喜赞叹,信受奉行。
这是根据经文所说的内容来看,所以《心经》里头观自在菩萨向舍利子解说“般若”和“空”,是在佛陀的修行聚会上进行的。
但是如果要探讨《心经》是不是真正的佛陀所说的经典,那就要从史实角度来看了。虽然印度文化向来不重视历史记载,历史时间的时间、证据往往不清不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乘佛教的般若学派的经典(当然包括了最简要的《心经》),并不是在佛陀时代流传开来,而是佛教分裂出上座部和大乘佛法之后,也就是佛陀入灭两百年以后,才慢慢出现的,所以很多学者对大乘经典是不是“佛说”,抱有很大的怀疑。所以有可能《心经》根本不是佛陀说法的记录,而是后世大乘佛教自己杜撰的经典。
但是不管如何,所有的大乘般若学派的经典内容,并没有违背佛陀所说的佛法以及原则,而像《心经》这种把般若学派的精髓浓缩进入两百多字中,让人(尤其是中国人)能够避开繁琐而又冗长的广本经典,直接进入般若学派的精髓精神的经典,对佛教、佛法来说,是有重要的价值的。
⑷ 佛教历史上有几人从心经上证悟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广泛流传于亚洲国家,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上千年的文化融合,中国的佛教自成一派——大乘汉传佛教。历史上名僧无数,流传下来的偈语也是深入人心。
禅宗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如崇慧禅师的: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宣鉴禅师的:于已无事,则勿妄求;而求而得,亦非得也。
汉传佛教已经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在里面,融合的的过程三教之间彼此取之精华,弃之糟粕。这也是为什么儒释道三教能在华夏大地流传这么久岁月的缘故。
作为我国本土宗教的道教自古以来在信众人数上是远远低于佛教,为什么呢?我看过一个则故事,大概能解释清楚了:晋成帝时期,有僧义安问陶侃(陶渊明曾孙)说:“世之奉佛者多,奉道者少,这是为什么了?”陶侃回答说:“麒麟凤凰不易出,世上少东西必贵,多者必贱。人之中贤者常少,愚者常多。道教特别难啊!愚者难学,非人不传,所以信的人就少多了。
由此可见,道家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在历史上,我们道家名师也不少,不要以为道家无人哦。
一,鬼谷子
道号玄微子,他有多厉害相信不用多说了吧。道家代表人物,谋略家,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
鬼谷先生的智慧教育了500多位精英,在战国时期遍布各地,踏上了勤王强国之路,众弟子前赴后继,匡扶正义,拯救天下。有如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商鞅等人加快了历史步伐,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的统一,结束了几百年的混乱纷争.
二,张道陵
张道陵相传是张良后人,道教创始人.由于当时社会的种种原因,张道陵无意官场,决计修道拯救百姓。张道陵先后在青城山、龙虎山、巴蜀地区传道,创立了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张道陵自东汉正式创立正一教派至今,天师道在中国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正一道在自身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
⑸ 瑶族罕见的手抄本,名字为何叫做《瑶族心经》
一、瑶族心经是一本罕见的手抄书,他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套书,他是由黄通官的父亲、爷爷一脉传承手抄下来的,他们的行为让世人不得不惊叹,这简直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迹,这本书,除了用汉文表达之外,还有用图形符号,生产工具等形式表达。
这本书体现了瑶族人民所处的生存环境,偏僻而落后,他们不但要与病魔斗争,还要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他们能够克服困难,把手抄的经书传承下来,全部都依靠他们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山区,他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瑶族的人民都能歌善舞,勤劳勇敢。
⑹ 心经有哪些
心经简介:
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
汉传佛教通行版为玄奘译。这部经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胜,就相当于释迦牟尼佛的心脏一样。收于大正藏第八册。
心(梵hrdaya ),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般若。智慧也。波罗蜜。到彼岸也。多。定也。经。径也。言此经乃定心之径路也。此经以单法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此五者。经中所说之旨也。单法者。即般若波罗蜜多也。实相者。即诸法空相也。观照者。即照见五蕴皆空妄也。度苦者。即度一切业报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萨所行甚深般若也。
六祖慧能对清净心的概述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心经思想
心经《心经》全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的中心思想就在经名体现出来。充分流露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以达到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摩诃,大也。菩萨教授我们要有广大心量,有包容的心。
二:般若,智慧也。菩萨教授我们用智慧去办事,用智慧去利益人民。
三:波罗蜜多,到彼岸也。度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菩萨教授我们做事要有头有尾,才会圆满。要帮助苦难的人,从苦难此岸带到快乐彼岸。
四:心,自性,如来德性也。菩萨教授我们要从心地远离贪嗔痴等烦恼,学习如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五:经,契机契理也。菩萨教授我们自学或教人,要符合佛菩萨的道理,也要有观机说法的方便。使大家都得益安乐。(方海权著)
⑺ 佛教有心经,道教有什么,儒家有什么
道教有《道藏》,着黄庭、道德、南华、抱朴、太上、文始、通玄、龙门。所记,为修心、丹咒、符撰,医术。
1、道教经典:
老子《道德经》;《黄帝阴符经》;《周易参同契》;《周易》。
2、道教四子真经
《南华真经》;《通玄真经》;《冲虚真经》;《洞灵真经》。
儒家则以四书五经为正,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历代王朝所用,用则可以修身、明事,为治国之用。
(7)心经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儒家思想介绍: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其中影响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学术与言论的开明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⑻ 观自在菩萨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8)心经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解释:
一、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指入静反照,产生条件反射之所见。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亦称五根境。入静反照,照见五蕴净(空),清净本能,觅之了不可得,故曰照见五蕴皆空。
二、度一切苦厄
若不得五蕴空,依旧堕落生死界,再受轮回苦。入静反照,本身清静,自能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三、“舍利子”
显意指释迦的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密意一为房舍,一为舍离,利是有利于,子是生命本质,真我,自我,大灵。四大五蕴之身如客店,生命体暂住其中,生命体离开房舍,有利于它走上回归之程而常存。
四、“色不异空”
以心观境,境上有空,见色便见空,心即是空。反观自己,是色,色即是空。观种种相,种种相即是空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空不异色”
色与空异相而同源,凡夫视为两般而不见同源。诸佛菩萨行平等智,不生分别相,而凡人不能将二者归一,机见不同,有色有空堕落二边见。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六、“色即是空”
眼是色不能见,唯真空能见。手是色不能行拳,唯真空能行拳。意根有名无形,分为八万四千。见闻觉知总归六根。无眼能见,无手能行拳。神通妙用遍身互换。
七、“空即是色”
诸佛菩萨见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平等无二。三界众生则著相分别。见种种相,随声逐色,出胎入胎,不知不觉。圣贤不见有色有空,内外无分别,常自寂灭相,光明动耀周沙界。安知,色空二字俱不可得。即不可执着于色,亦不可执着于空,而落入二边见。亦无空,亦无色。
⑼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述什么意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中最短的一部经典,它的意思是说,众生通过无垢内清净的智慧可以从生死容轮回的此岸(即三界六道)到达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
心经是借著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一种心态──法的现量的描述,据说,玄奘大师在取经的过程中,经历过很多的危难,就靠这部经获得精神的力量,突破险阻艰辛,才能达成伟大历史使命的。
大智度论讲‘五度如盲,般若作眼。’布施而没有般若波罗蜜,只能创造痴福,可以上升天堂,福报享尽依然堕落六道,那是不究竟的。为什么这里只说般若波罗蜜?因为般若波罗蜜,既是解脱的必须条件,也是解脱的足够条件。
般若波罗蜜涵摄余五度,自然就具足了六度的功德,有了般若波罗蜜,再行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的时候,当下离能所、泯理事、三轮体空、不种因、不造业、直证解脱。如果离开般若波罗蜜,他所行的只是人天小道,只能为来世造福,而无裨于解脱道,所以般若对解脱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