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上寮历史文化

上寮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09 00:02:08

⑴ 揭西河婆历史上曾经有多少原住民姓氏

目前可考的只有唐、宋、元期间人口姓氏,这些应都属于客家民系。之前原住民姓氏不可考。

河婆先贤口传, 彭姓 始祖受章公妣 何 太,在元朝时迁居揭阳霖田都茜坑,当时曾在猪子岗沙坝唇开设囚(系旁)祭(系旁)寮并摆卖擂茶,久之成为市集。且猪子岗附近有一南关城,住有 倪 陶 两姓,故有“未有河婆,先有倪陶”之称。

目前各姓源流简述:
1.张姓:(A)厚埔乔公派,由福建迁苏州、潮州,于成化七年(1471)迁霖田都厚埔,已有五百三十多年。(B)石肚派,由福建迁兴宁,五华迁石胜,迁年不详。
2.蔡姓: 25世福粤公居福建长汀,传至绵基公之子程源公,于明成化十二年(1477)从程乡(梅县)迁尖田尾,已历五百三十多年。
3.刘姓:(A)龙潭派,上代千一郎公由福建迁五华,揭阳南门坑,至绵基公传至韶广公迁陂尾楼;倚峰公传至能臣公迁居大埔头、泉水塘、井田等村已五百多年。(B)山下楼派,十一郎公原江西瑞金,后迁五华棉洋约,传至启佑公迁山下搂,于明代弘治初年(1488)至今五百多年。
4. 黄姓:(A)连城派,上祖潜善公自宁化石壁村迁汤坑,传至金国公携子崇富公,崇贵公迁坪上升基,已有五百年。(B)马头派,潜善公之子久昌公,自福建迁饶平,传至温恭公生湖江公于明天启年(1620)以裁缝卫生迁河婆和宝寨(马头),已有三百七十年。
5.贝姓:贝氏第五代仲勋公,由福建迁汤坑,曲湖,已有四百多年。
6.温姓:因马辂温氏族谱不详,温氏千八郎公之七世孙德九公始有年谱,为明正德11年(1516),温氏迁坷婆约五百年。
7.庄氏:(A)上砂派,上砂始祖森公,传至五十七世,罗公迁潮州,宋未应勤王诏,备兵于赣(江西),不利师溃汀泽津,罗氏偕子韶公(十八世)迁陆丰(沙坑洞)上砂,历时七百多年。(B)石碑牌派。始祖森公传至十二世大山公,从潮州迁揭阳,至十三世益能公于清乾隆年间(1780)迁河婆经商,住石碑牌已二百二十年。
8.吴姓:上祖名号不详,迁河婆殿区公,生于明代天启年(1621)上溯七世始祖,吴氏迂居河婆已五百七十多年。
9.韩姓:按韩氏上代来自福建漳州,始祖清奇公迁河婆年代不明。韩氏大宗祠建于1644年,于今已三百多年,据韩氏族谱载,“越九世至明崇祯甲申(1644)鼎沸之秋始筑大宗词,及韩姓已传至二十一世,推算韩氏迁河已逾六百年”。
10.彭姓:据吉康彭氏家传事迹。元季汉卿,汉用兄弟奉母何氏迁居揭阳霖田茜坑,明洪武初因贼苏文山、曾谷大之变。汉用、汉铭择连境海丰县吉康都黄妮岭以居,据此,彭氏迁居五云已六百多年。
11. 杨姓:(A)陂洋始祖础臣公,传至思聪公迁陂洋约三百多年。(B)大塘系始祖斗惠公,其十四世孙崇贵公,由惠来迁居大塘。(C)上寮始祖金刚公,自丰顺迁上寮。(D)新寮系始祖怀东公,由丰顺迁新寮已四百五十年。(E)下圩杨屋街派。由惠来迁河婆,约二百多年。
12.陈姓:南和乡陈屋楼派,迁居年代不详。
此外,邱姓于明嘉靖迁居谢洞,已五百多年;邓姓于明嘉靖十六年迁居南山,有五百多年。
李姓. 灰寨上祖龙溪公,携父骸于明成化丙戍(1466)迂龙路径,距今五百多年。

⑵ 广东历史文化名村有哪些

翠亨村
翠亨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位于中山市南朗镇东南部,相传,清朝康熙年间,蔡姓人在此建村,因地处山坑边,故名蔡坑。后人见该村山林苍翠,坑水潺潺,风景优美,且方言“蔡”与“翠”、“坑”与“亨”谐音,又寓意万事亨通,于是在道光初年改称翠亨,沿用至今。

翠亨村从村落的选址、布局,建筑的设计、装饰到村落文化的形成,展现出儒家礼仪文化与地域文化传统的渗透融合,是物质空间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完美结合,处处体现出香山文化、岭南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

歇马村
歇马举人村人杰地灵。明、清时期,村上培育出600多位功名人士,其中,举人级以上有280多人,九品至二品官员有280多人,成为闻名遐迩的“举人村”。

歇马古村建筑布局匠心独运,村场巷道扇状展开,百年老宅鳞次栉比,是一条名符其实的古村落。乡民在锦江河畔曾竖起200多块功名碑,还有皇帝赐赠的敕命石刻,八大功名旗杆夹尤引人注目。教子地台、励志园遗址、六大雕梁画栋的祠堂、烈马雄风、烈女碑和五公庄园等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塘尾村
塘尾村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境内,于宋代立村,是一个李姓宗族村落。塘尾古村占地面积39565平方米,现保存有明清时期祠堂21座,民居268座,古井15眼,书室19座,围门4座,谯楼17座,水塘6口。

塘尾村以古围墙为界,依自然山势而建,坐北朝南,围前一大两小三口池塘,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着村落和村前的千亩良田。围墙上开东、南、西、北四个围门,附设17座谯楼,加上村中的独立谯楼,共计28座,按照二十八星宿的名称来命名。古村的围墙、围门和谯楼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南岗古排村
南岗千年古寨房屋依山傍坡,密密匝匝,挤在一起。往往是前面的房子的屋顶和后面房子的地面平高。其间有一条走廊过道。横街直巷,就地取材,以石块铺路,把各家各户串连起来,形成瑶排的格局。其房舍,普遍分住宅、谷仓、柴寮等三种类型。

住宅大部分是二层楼房(称吊脚楼)和平房。一般以三间为一单元,住一户人家。而村内的房子多数建于明清时期,以石灰拌沙砌青砖,屋顶盖瓦,四檐翘角,普遍高度一丈三尺至一丈六尺,瓦檐伸延到门口一公尺多长,再从楼板伸出一公尺,用木条把楼板与瓦檐木条连接起来,将伸出的楼台(阳台)吊在屋檐下,形成风格独特的吊脚楼(其实没有脚)。

⑶ 梅姓的由来

梅姓起源参考之一
梅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梅姓出自子姓。殷商时候有梅国,是殷的同姓封国。殷王太丁分封他的弟弟于梅国(今安徽毫县东南),后来太丁有封了他为伯爵,于是世称梅伯。梅伯是位忠于国家、爱护百姓的王族,但后来到了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统治的时候,由于纣王的残暴荒淫,导致国家败坏,百姓苦难。梅伯关心民生疾苦,看到殷商如此,心急如焚。梅伯曾多次劝说纣王改邪归正,而纣王竟恼羞成怒并因此用残酷的刑法将梅伯折磨至死。后来周武王起兵,打败纣王夺得天下,周武王很尊重梅伯的为人,追加给梅伯的称号叫忠侯,并优待梅伯的子孙后代。而梅伯的子孙为了纪念梅伯,就以封地为姓氏,并且世代姓梅。在古代,梅姓望族大多聚居在汝南。 梅尧臣,北宋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他认为写诗应注重政治内容,在写作技巧上要重视细致深入。他的诗歌大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对转变当时靡丽的诗风影响很大。

姓氏:梅
祖籍:汝南
祖宗:梅伯
郡望:汝南郡 华萼堂
分类:以国为氏
历史名人
最早的梅姓名人就是十分有名气的高士梅福,宋、明这际,较有地位、名声的梅姓人士很多,如梅询、梅尧臣、梅旋等人,都是备受后世推崇的文人学者;又如曾助岳飞讨贼有功的梅成和,明初靖难之变时尽忠维护建文帝的大臣梅殷等,也是受人敬仰的人物。清代画家梅清、天文数学家梅文鼎、古文学家梅曾亮等,都是很在影响的文人、学者
姓氏来源
根据明代宋濂所著的《梅府君墓志铭》记载,梅姓出自子姓,始祖是梅伯,在殷商时被纣王所灭,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封梅伯的孙子黄梅,号称忠侯,后代从此就以梅为氏。而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梅姓出自子姓,殷王太子受封于梅,称为梅伯,后代以国为氏。另一支梅姓,根据《姓氏考略》记载,古代南蛮之地有梅姓,在魏志中记载,北狄族奠长中有梅姓。望族居于汝南郡,即现在的河南省汝南县一带。

【梅】梅 MEI
一、姓氏来源 梅姓是当今较为常见的姓氏,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居136位,尤以云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河南等省多此姓,六省梅姓人口约占全国梅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 梅姓起源有三:一为出自子姓,是商汤的后裔。殷商时,商王太丁封其弟于梅(今安徽亳县东南)为伯爵,世称梅伯。到商纣王时,纣荒淫无道,梅伯数进谏均不听,反遭纣王废黜,后遭纣杀戮。周武王灭商后,又封梅伯的后裔于黄梅。号为忠侯,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封地为姓,称梅氏。二为汉时南方少数民族的姓氏。三为清满族八旗姓梅佳氏者,改为梅姓。 梅氏的郡望为汝南郡,世称汝南世第。汝南郡,汉高祖时设置,其地相当于今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梅姓族人在全国各地均有居住。二、梅姓名人 梅兰芳: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出生京剧世家,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装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 梅派 。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并称 四大名旦 。代表戏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1961年逝世,终年67岁。 梅文鼎:宣城人,清代天文数学家。以学识为康熙赏识。他曾系统地考察古今中外历法,指出《明史》历志初稿谬误五十余处;又介绍欧洲数学,综合研究中西历算,对后世颇有影响。一生著作达八十余种,富有科学价值。 梅尧臣:宣城人,国子监直讲,北宋文学家。与欧阳修为同僚,切磋诗文,推动了宋初的古文运动。其诗平淡朴素,含意深刻。与苏舜钦齐名,人称 “苏梅 ”。 梅询,年少时即好学,尤爱诗词,官至许昌知州。喜焚香,每日清晨必焚香两炉,罩住香炉,灌香盈袖,坐后方开,浓香满室,人称梅香。 梅郎中:清代诗书画家。善诗书画,时称 三绝 。有《画带园集》。 梅 月:明代进士。嘉靖间,人川南道宪副。为人持躬谦让,人称长者。民间有“ 梅月双清 ”之誉。 汉代有列侯梅鍡、名士梅福(任南昌尉),东晋有儒学家梅赜,宋代有三司户部判官梅询,明代有经学家梅鹗、戏曲家梅鼎祚,清代有画家梅清、古文家梅曾亮。 当代有京剧表演家梅葆玖,香港著名艺人梅艳芳。

⑷ 宝安历史

宝安区为原宝安县的一部分。宝安县设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析番禺县地,置宝安县,后设今南山区,属东官郡。因境内有一山名曰宝山,山有宝,得宝者安,故而得名,明朝曾改名为新安县,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重改为宝安县,解放后续称宝安县。1979年,宝安县升格为深圳市,撒销宝安县。1981年中央决定恢复宝安县建制,辖深圳经济特区之外的部分。1982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宝安县建制,隶属深圳市。1992年11月11日国务院再次批准撤销宝安县,分设隶属于深圳市的宝安、龙岗两区,宝安区于1993年元旦挂牌办公。宝安区现辖新安、西乡、福永、沙井、松岗、公明、石岩、龙华、观澜、光明10个街道办事处,设173个居民委员会。2004年年末总人口198.703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3.0986万人,暂住人口165.6045万人。
宝安是岭南重要的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沿海己有先民聚居。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置县,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这里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这里"划了一个圈",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从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宝安也是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同胞10多万人。宝安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四季鲜花飘香,绿树葱宠,是理想的置业和居家之地。

宝安民风淳朴,具备创新与包容并重的人文环境。宝安经济发达,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518亿元,是未来现代化经济中心城市——深圳的工业基地和西部中心,正建设成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工业、加工贸易、“三高”创汇农业和生态旅游基地。宝安科技进步、社会文明,是全国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示范点,荣膺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体育先进区、全省教育强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区称号。
宝安现已初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过渡,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出口创汇型"三高"农业和规模经营的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动"三来一补"、"三资"、内联、自营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利用深圳高交会和区政府举办的各种招商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目前已有来自日本、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宝安投资,项目包括电子、机械、化工、印刷、仓储等20多个行业。2004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952宗,实际利用外资13.5亿美元,完成外贸出口总额560.7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4.85%、31.7%、21.42%。以电子信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先后引进了施乐、友利电、北大方正、长城计算机、富士康、砂感微讯等一批高科技项目,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94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1%。稳步发展"三高"农业,建立了蔬菜、水果、畜牧、水产、花卉五大鲜活产品基地和创汇农业基地,走出了一条有宝安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开发了富有宝安特色的生态型旅游观光项目。全区拥有星级酒店24家。观澜高尔夫球会是全球第一大高尔夫球会,享誉海内外。位于沙井镇西海堤沿线,配合发展观光农业诞生的旅游龙头项目西部海上田园风光旅游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生态旅游景区。
建区以来,先后创办了《宝安日报》、有线广播电视台,建成了宝安体育馆、区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档案馆等文化设施,全区建成村级图书馆130多座,藏书总量达到217万册。全区共有25间非营利性医疗单位,共有病床3410张,医护人员6586人。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面推进教育强区工作,普及全民12年教育,现有中、小学校200所,其中公办92所;幼儿园184所。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达到27.4万人。设立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宝安发展中心,规划建设桃花源科技创新园,加快发展科技事业。高度重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工作,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宝安女足代表深圳市多次获得广东省冠军。创建文明区、文明镇、文明村、文明企业和"文明单位"活动不断深入,一批粤剧队、醒狮队、龙舟队、文艺队和各类球队长年活动活跃全区,全区广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等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异彩纷呈。以沙井镇"爱心一族"为代表的先进典型,把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全区文明创建蔚然成风。宝安区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点",沙井镇沙一村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宝安先后还获得"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全国先进文化区"、"全国先进科技城区国体育先进区达标区"、"全省双拥区"、"全省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⑸ 琅勃拉邦的历史介绍

琅勃拉邦抄(Luang Prabang或Louangphrabang)亦名“銮佛邦”。是袭老挝的佛教中心,老挝上寮重镇。琅勃拉邦是老挝著名的古都和佛教中心,琅勃拉邦省首府,位于南康江与湄公河汇合处,其状似“L”形半岛。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人口3 万(1985)。城市市区沿湄公河左岸延伸,依山傍水,气候凉爽,地势平缓,平均海拔290米。13至14世纪是老听族国家,㳕沧国王法昂的祖父击败他们,自号川东王。这里成为老族文化中心。1353年法昂统一老挝,建立澜沧王国,定都于此,改名川铜(意为“金城”)。1560年起,因供奉来自高棉“勃拉邦”佛像,改今名。是老挝国宝。曾是澜沧国(孟骚)、澜沧王国(南掌)、琅勃拉邦澜沧王国国都。1945至1975年间,老挝王国定都万象,琅勃拉邦仍为王都。21世纪之后,这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城。拥有神奇的文化底蕴。市内名胜古迹有帕维逊摩诃维汉寺、玛莫塔、金塔山和王宫等。

⑹ 关于深沪的资料

【自然地理】
深沪镇位于东经118o39′,北纬24o37′,地处晋江市东南沿海突出部,台湾海峡西岸,三面临海,一面依山,南邻金井镇,西接龙湖镇,北临深沪湾。面积33.4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8公里,有辽阔的海域和储量7500多万吨量多、质优、易采、易选的石英砂,海洋、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历史沿革】
深沪建于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时称壁山里,宋称弦歌里,元正式启用深沪。明洪武二十年置巡检司,设九品司官,并筑司城造烟墩(烽火台),驻防正七品武职把总及五品千总,此制一直沿袭至清。1940年深沪建镇,解放后为第19区,1958年属金井公社,1966年拆出成立深沪公社,1984年复建镇制至今。现辖有19个行政村(居),面积33.46平方公里,人口4.8万多人。历史上深沪是一个海上运输的重要港口,处在泉州湾“三湾十二港”之中。据《泉州府志》记载,唐代泉州港十八渡,深沪占两渡,是一个较大的商埠。明清时,海运业相当发达,据传有200—400吨位的“大福船”30多艘,碑载:清乾隆壬戊年发展到96艘之多,并在陈家渡设“里金局”(海关)。志载:“时深沪岛上万人烟,民财多至千万。”
【行政区划】
辖区有12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共51个自然村。
行政村名称:首峰村(坫头、竹脚、马厂、宜富、下新厝、西寮、圭庵寮);华峰村(土地寮、赤下、五七柱、三柱、大柱、雪上、黑土);群峰村(灰寮、长房寮、湖仔寮、二房寮、龙寮、大寮、宿困寮);东华村(东后);华山村(后山寮);浔光村(西旧房寮、王厝);华海村(海尾寮、雪上寮、东旧房、鲤鱼穴、南寮、后山寮、碧林);运伙村(吕宅、石井、西尾、坑前、坑后);柳山村(柳山);东山村(东山);坑边村(坑边、颜厝、畲下);科任村(科任、科任新村)。
居委会名称:狮峰居委会(狮峰);金屿居委会(金屿);东垵居委会(东垵);南春居委会(南春);壁山居委会(壁山);后山居委会(后山);港阜居委会(港阜)。
【基础设施】
供水工程:拥有日供水10万吨的自来水厂一座。
污水处理:拥有日处理污水能力为1.25万吨的晋江金泉环保污水处理厂一座,准备扩容至日处理污水4万吨。
供电工程:发电量3亿千瓦时的火力发电厂一座,3.5万伏和11万伏供电线2条,农村电网改造已全面完成。
交通工程:“一环三横三纵”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全镇通车里程76.8公里,镇域水泥道路密度2.3公里/平方公里,陆路、海路运输十分方便快捷。
邮电通信:装机容量3万门的电讯模块局一座,已装机1.3万多门。
码头建设:现拥有商业码头、渔业码头各一个。万吨级商业码头总投资1.41亿元,年设计吞吐量为120万吨,2003年吞吐量已达102.58万吨。深沪渔业码头总投资5800多万元,顺岸码头443米,防波堤长300米。2003年深沪港晋升为国家开放口岸,深沪国家中心渔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农业部批准,渔港扩建工程总投资概算6675万元。
【城镇规划】
深沪镇总体规划进入修编评审阶段,镇区规划用地5.55平方公里(不包括东海垵开发区),以建设“开放型的工业、港口、旅游型侨乡城镇”为目标,合理布局工业区、生活区、商贸区、旅游区,从风景旅游、生态环境、港口建设、抗震防灾及交通、能源、电讯、科教文卫、商贸服务、园林绿化等方面全面科学规划,总体规划趋于科学化、合理化,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
2003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9.4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9.59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5亿元,农业产值4.59亿元,财政收入1627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29元。市级东海垵开发区,现有落户企业34家,年产值超过13亿元。市级晋南工业园区首期1028亩征地工作正在进行中,镇级两个开发区已完成规划会审,即将开发建设。全镇现有乡镇企业622家,产值41亿元,三资企业93家,产值17.8亿元。工业以漂染织造、内衣服装、五金拉链、冷冻加工等为主。全镇规模染织企业14家,是全市最大的漂染产业基地;内衣服装是产值最大的支柱产业,年产值30亿元,仅短裤业产值就超13亿元,成为面向国际市场的区域性生产基地,是全国最重要的内衣生产基地之一,2003年被授予 “中国内衣名镇”称号,浩沙、通亿2个内衣品牌获福建省著名商标;浔兴集团公司是“中国拉链中心”,是中国拉链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其“SBS”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农业有粮食、水产、畜禽、蔬菜、水果和农副产品的保鲜深加工等六大生产工具基地。渔业产值3.91亿元,产量12.8万吨,有渔船347艘,总吨位2.2万,马力9.3万匹。冷冻加工公司12家,日制冰1495吨,冷藏能力3000吨/次。是福建省“渔业十强镇”。
【社会事业】
科技:科技领域成绩斐然。浔兴公司成为拉链行业的科技创新领跑者,浔兴紧密模具有限公司获得“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荣誉称号,该公司研制的“防止阻燃拉链技术开发”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其世界首创的30#塑钢拉链纳米技术应用和拉链计算机仿真填补了国内空白;福成良种畜牧场获得“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作奖”,该场复合预混合饲料获省级实施项目。
教育:全镇有首峰、深沪2所中学,11所小学,7所幼儿独立园,其中首峰中学为省三级达标中学,中心小学、华峰小学为省级农村示范小学及晋江市一级达标学校,全镇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均达98%以上。2003年9月深沪中学顺利完成新址搬迁,成功合并华海、浔光、华山三所小学,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高水平、高质量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文体: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活动异常活跃,全镇有投资500多万元的镇文化活动中心一座,体育馆一座,村级文体活动中心10个。有 370年历史的深沪御宾南音社、深沪音乐爱好者协会、太极拳协会、乒乓球协会、沪江灯谜社、沪江书画社、深沪民乐社、等各种文艺社团组织。日常性及节庆性的群团组织活动常年不断。
卫生:全镇有一级乙等卫生院一家,卫生所41家。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通过省级验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有线电视入户数5735户,入户率58.9%。
计划生育:被国家计生委评为“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2003年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精神,严格执行计生法律法规,强化督查、落实责任,较好地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计生责任指标。2003年度全镇出生386人,出生率7.98‰,政策内出生370人,政策符合率95.85%,计生合格村(居)和基本合格村(居)率达94.74%,晚婚晚育蔚然成风,晚婚率达70.90%,没有出现早婚现象。
小康建设:宽裕型小康建设成绩斐然,18个村(居)通过晋江市宽裕型小康村验收。东华、群峰、运伙为晋江市文明精品村。文体事业蓬勃发展,移风易俗深入人心,科学文明已成新风尚。几年来,我镇先后荣获“福建省百强乡镇”、“省明星乡镇”,连续三届荣获“省文明乡镇“等荣誉。
【旅游景点】
深沪镇地理位置独特,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素有“峙海金狮”的美誉,濒临泉州十八景之一深沪湾,境内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有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区内有至今7500—8000多年的全国独有、世界罕见的海底古森林遗迹和至今9000-25000多年的古牡砺礁;有至今80—50万年的旧石器古人类活动遗迹;有市级文保单位崇真殿、保泉庵、烽火台、汪公墓、壁山崖刻、节孝流芳坊等7处。深沪湾省级地质公园获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公园面积68平方公里,正着手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
【地方特产】
深沪水丸,又称鱼丸,以佐料讲究,搭配严格,精工制作而驰名中外。享有“触壁如球,质脆而不硬,肉嫩而非烂,味鲜又不腥味之汤点佳肴”之美称。
马鲛羹,以新鲜马鲛鱼为原料,生抽、白清、蒜泥和蛋清为佐料。味道鲜美清香、可口生津、百吃不腻。
野生紫菜,其质细嫩,色泽棕黑,清甜可口。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有降压祛瘀之功效。
石花糕,采摘生长在礁石上的石花,再经洗涤、暴晒、提炼,使之结冻成品。具有清凉解毒、生津止渴,驱油腥、降虚火之功效,是夏季极佳饮品。

⑺ 屏东县的历史文化

百合盛开的民族
百合盛开的民族处在一片青葱苍翠中的雾台聚落,多数房舍已平地化,偶有改良式石板屋及雕刻图腾点缀期间,洋溢着几许鲁凯风味。路旁山坡梯田栽种最多的是山芋和小米,两者都是鲁凯人的主食,而象徵着纯洁与坚忍不拔的百合花,常可见于当地住家庭院或路旁,是鲁凯族人的族花;夏秋时节,高山绝壁上装点着朵朵红色的高山杜鹃,更添高山聚落之美。
精雕图饰的石板屋
精雕图饰的石板屋除了丰年祭以外的时日,隐匿山中的雾台只是一片宁静,唯有登山露营者及喜爱探访部落风情的游客寻幽而来。石板屋与创作工艺是鲁凯族最珍贵的文化资产。
鲁凯族的文化特色
鲁凯文化以刺绣和木刻艺术见长,人物、脸谱及百步蛇图案是木雕中常见的题材,百步蛇是贵族特有的纹饰,将百步蛇图案应用在住屋的木雕、身体的刺青、陶壶的纹饰及服饰的刺绣上,是身份的表征。 林德义(林歌):第一位在台湾主流媒体担任重要职务的原住民,曾任台湾原住民第一份新闻性报纸-南岛时报的总编辑,现任民众日报副总编辑,也是台湾原住民族文学的拓荒者之一,1993年行政院文建会第一届原住民艺术季文学创作新诗组以一篇〈太阳族〉获第一名。 在文学史及其相关论述方面,到(2012/2/20)为止,还没有一本“屏东文学史”、“屏东文学发展”之类的专书出版。比较相关的专书有:文讯杂志社所出版的“高屏澎地区文学会议”论文集、林欣慧与吴中杰合著的《屏东地区马卡道族语言与音乐研究》。其次,屏东地区的古典诗歌、县市文学奖、日治时期新文学作家等议题,已有人从事研究。博硕士论文有王俊胜〈清代台湾凤山县诗歌研究〉、邱春美〈六堆客家古典文学研究〉、张宏诚〈台湾解严后县市文学奖研究(1987~2010)〉等;期刊论文有庄永清〈日治时期高屏地区新文学作家简介〉、文讯杂志社所出版的“高屏澎地区文学会议”论文集、江海〈屏东文学发展现况浅析—从屏东县文学泰斗陈冠学说起〉等论文。
在民间文学方面,有陈枝烈等人采访、编辑而成的《排湾族神话故事》、戴锦花编采而成的《排湾族传统歌谣精华》;卢正君编采《鲁凯族歌谣采撷》、陈美玲编著《鲁凯之歌》(有声书);康启明编注的《台湾三字经:汉文读本》、赖庆智等人著的《客谣新调》、江海主编的《念念屏东集作品集》等书。
县内屏东市于2008年3月成立阿缑文学会。文学活动方面,屏东县政府举办“大武山文学奖”征文活动,每隔几年也会举办“青少年大武山文学奖”征文活动。
在屏东县出生以及后来归入屏东县的作家、学者,比较知名的有:林德义(林歌)、锺吉雄(内埔)、利玉芳(内埔)、谢明芳(内埔)、林清泉(万峦)、冯喜秀(麟洛)、曾宽(竹田)、陈宁贵(竹田)、锺理和(高树)、梁景峰(高树)、叶菲(本名:叶辉明)(高树)、曾贵海(佳冬)、王成勉、白苇(本名:林铃)、李男(本名:李志刚)、阮庆岳、林剪云(本名:林素珍)、金士杰、封德屏、凌拂(本名:凌俊娴)、孙大伟、马西屏、高岱君、张仁杰、张雪媃、张诵圣、郭品洁、琹涵(本名:郑频)、曾国民、童元方、刘爱微(本名:刘频华)、刘广华、蔡富澧、罗任玲。此外,县籍作家还有杜I紫枫、邱金士、周廷奎、林文彦、连水淼、许其正、庄世和、郭汉辰、沙穗、张琼秀、张庆辉、许思、林开海、黎华亮、魏连坤、路衡、陈田芗、梁明雄等人。 古迹名称地址类型创建年代蓝家古厝屏东县里港乡乡玉田村玉田路48号宅第、祠堂1723年佳冬萧宅屏东县佳冬乡沟渚路1号宅第1834年六堆天后宫屏东县内埔乡广济路111号寺庙1803年屏东书院屏东县屏东市胜利路38号书院1815年万金天主教堂屏东县万峦乡万金村万兴路24号教堂1869年阿猴城门(朝阳门)屏东县屏东市中山公园内关塞1836年茄冬西隘门屏东县佳冬乡六根村冬根路上关塞1890年新北势庄东栅门屏东县内埔乡丰田村怀忠路1号关塞1786年建功庄东栅门屏东县新埤乡建功村建功路150号关塞1883年石头营圣迹亭屏东县枋寮乡玉泉村大向营段947地号其他清嘉庆年间佳冬杨氏宗祠屏东县佳冬乡六根村冬根路19之30号祠堂1918年宗圣公祠屏东县屏东市胜丰里谦仁巷23号寺庙1927年九如三山国王庙屏东县九如乡九明村仁爱街174号寺庙明代以前崇兰萧氏家庙屏东县屏东市崇兰里69号祠堂1880年朝林宫屏东县潮州镇通潮一巷4号寺庙日大正年间北势寮保安宫屏东县枋寮乡保安路215号寺庙1927年

⑻ 青秀山的悠久历史

青秀山历史悠久。据《南宁府志》记载,东晋时期已有道人罗秀在泰青峰颉青崖炼丹。到了唐代筑有白马寺、万寿禅寺。明代嘉靖年间,刑部主事董传策被贬到南宁,他常游青秀山,留下《青山歌》等许多诗篇;之后青秀山盛极一时,修建了许多景点,其中有著名的泰青远眺、山房月夜、夕阳塔影、子夜松风、江帆破浪、凉阁听泉、沙浦渔灯、餐秀观圆等八大景,但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几经战乱,长年失修,许多园林建筑遭受破坏。青秀山自古是人们旅游休闲、吟诗作画、烧香祈福之地。1984年人民政府应人民愿望重建青秀山风景区。
目前,景区有凤凰塔、古道摩崖石刻、古榕抱石、萧台、及明代风格的龙象塔、佛教名刹—-观音禅寺、别具异国风情的中泰友谊园、堪称广西第一山门的青秀山大门、具有鲜明亚热带风光特色的棕榈园、独具热带雨林特色的生态园林景观—-热带雨林园、具有活化石之称的全国最大的苏铁保护中心—-苏铁园、汇聚东盟各国国花国树的中国—东盟友谊园等。此外,还有董泉、云天阁、碑廊、桃花园、香花园等30多个景点,现存明清时期古迹和名人文士的题吟颇丰,成为人们观光游览、寻古探幽、休闲娱乐的旅游胜地,也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研科普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董泉位于撷青崖南侧不远处,泉水清冽,终年不涸。明嘉靖年间,董传策与友人同游青秀山时,发现此泉,为它取名“混混泉”,是喻学之有本也。并让石匠在泉水出口处凿一石龙头,在其下方用石砌成一方形池。泉水从石龙头口中溢出流入池中。池内种上莲花,起名“青莲池”。因其接纳自龙口流出的泉水,故又称“龙涎井”。后来为了纪念董传策,更名为“董泉”,在泉眼上建了一座“董泉亭”。南宁市人民政府于1989年将董泉列为市级文物保护。

观音禅寺,又称三宝堂、三宝佛,为观音菩萨道场。禅寺座北朝南,圆通宝殿前白衣玉观音,左手握瓶,右手持柳,宝殿内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座像,为国内最大手工最精美的檀香木镀金千手千眼观音座像;卧佛殿内供奉的缅甸玉卧佛像重18.4吨,为缅甸皇室赠送,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由整块天然玉石雕成的卧佛像;院内供奉的关圣帝君为佛教护法,是东南亚最大的锡青铜关公造像;两尊北宋正佛以及明代香炉为市级保护文物,寺院侧面的舍利塔供奉近代禅家大德——元老和尚的舍利子,是佛教人士聚集之地,香火旺盛。而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此举办的“浴佛节”,更是吸引各方善男信女来此祈福许愿,祈求“洒一身圣水,得一生幸福”。
2004年,在原禅寺北面新辟的15亩土地上,原寺进行了扩建。新建有大雄宝殿、福慧讲堂、观音阁、地藏殿、卧佛殿、伽蓝殿、天王殿、五观堂、客堂、僧寮、居士寮、钟鼓楼、照壁为一体的仿唐建筑,扩建后的观音禅寺将成为东盟博览会及风景区的一个新的亮点,是广西最大的佛教寺院。
水月庵位于青秀山天池西侧,占地0.22公顷。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四年,距今已有了300多年的历史,因夜里水月相映美如仙境而得名。水月庵有大门殿,设有弥勒尊像和韦陀天将菩萨。前方大雄宝殿中央设有释迦牟尼像,右边站立大弟子迦叶尊者,左边站立侍者阿难尊者。大雄宝殿右侧是玉佛殿,左侧是观音殿。庵堂两侧是厢房和斋餐馆。整座庵堂红墙、红柱、黄琉璃瓦顶,翘角重檐。
民族风情园由青秀山大门、壮锦广场、铜鼓音乐台三部分组成。具有浓郁的广西地方民族特色的青秀山大门,屋顶采用了广西侗族风雨桥的造型,有“广西第一门”的美誉,形似凤凰展翅,造型与汉字“山”相似,蕴含“青秀山”之意。壮锦广场依照壮族民间工艺品——壮锦的风格,用石材拼成一副3000平方米的壮锦图案,中心为太阳光芒的图案,象征着光明,寓意着壮族是一个崇尚光明的民族。广西被称为铜鼓之乡,铜鼓是壮族先民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而铜鼓音乐台上的雕塑正是以铜鼓作为视觉焦点,辅以花山壁画人像、动植物图案,用独特的语言、粗犷的造型展示了广西民族精神。广场周围的灯柱也采用铜鼓的造型,青蛙雄踞铜鼓之上,充分体现了青蛙是“铜鼓之精”的壮文化精髓。在这里曾举办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十周年大庆、1999年南宁国际民歌节开幕式、200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晚会等大型活动,《综艺大观》、《生活》等知名电视栏目也曾在这里摄制过节目。
中国——东盟友谊园位于青秀山内铜鼓歌台至状元泉之间,东临状元泉,南面邕江,北望琅东新区,是一个见证广西与东盟合作与交流发展的历程,是象征南宁与东盟各国人民友谊万古长青的生态友谊园。该园分为散步活动区及东盟十一国微缩园区及名人名树园等。其中东盟微缩园区位于一片开阔的大草坪之上,富有各国特色的建筑小品和园林小品位置呈圆形分布,别致而清新,体现了和平与团结。园区内空间开阔,造型各异的景观石草坪点缀于草坪之上,与周围环境相结合成露天景点,为举办各类活动提供开阔的场地。园内景观绿化以开花植物为主,并种植有中国及东盟十国的国花国树及特色树种,如马来西亚的国花扶桑,缅甸国树柚木、国花龙船花及越南国树木棉等等,从多角度体现东盟各国的景观特点。
2005年10月在此举办了“中国—东盟建筑艺术大型灯展”活动,16个由彩灯装饰的具有中国和东盟各国艺术风情的建筑造型如马来西亚双峰塔、新加坡鱼尾狮、柬埔寨吴哥窟、印尼巴厘岛女神庙、中国的天坛、东方明珠塔等,其精巧的构思、宏大的规模、华丽的灯光效果,让游客一夜之间就遍览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典建筑景观。
中泰友谊园,又称泰国园、泰佛殿,是南宁市与泰国孔敬市在1993年签定的文化交流项目中互建的园林景点,由泰国设计师设计。整个建筑由佛堂、木楼、舍利塔、木钟群组成,分别代表泰国南、北、中部的建筑风格,散发出浓郁的泰国风情。泰佛殿佛堂内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一座金身,回廊上还立着八尊神态各异的佛像,或坐或立,九尊佛像都由孔敬市政府赠送。绘制于泰佛殿内墙壁之上的壁画色彩斑斓,人物表情丰富、栩栩如生,分为两部分,
上部分描述佛祖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过程,描绘手法细腻,景物形象逼真,有激烈战争的场面,也有佛主讲经的画面;而下半部分则体现的是泰国东北部的民俗民风,讲述当地居民载歌载舞向往美好生活及其宗教信仰、生活习性的独特风情。泰佛殿左侧的九个大钟,据说传出的声音,可上通天堂,下通地府,人们到佛堂内拜佛后,再敲钟,钟声可将人们的心愿传上天堂,祈求神灵的保佑。此外,园内种植各种翠绿的亚热带植物,环境清幽,是南宁市唯一的异国风情园。它的建立,是中泰两国、南宁与孔敬两市之间的文化交流的结晶,标志着南宁市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凤凰塔位于青秀山的主峰凤凰头,塔高五层,层层敞开,登塔远眺,山河美景尽收眼底。塔后的三级八卦台阶,各级石柱和栏板均雕刻有古代壮族舞姿人物及花鸟图案,石柱顶端还刻有神态各异的石狮共24只。塔前方立有“凤凰戏牡丹”石刻像一座,高4米。故人云:“凤凰戏牡丹,牡丹九十九”,站在凤凰头山顶远眺前方,有99座山岭,每座山岭好似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从南部远眺青秀山,山形宛如凤凰展翅,凤凰塔就建在中间最高处——凤凰头上。
龙象塔,俗称青山塔,以“水行龙力大,陆行象力大”而得名。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代建筑风格,塔形为八角重檐9层,每层翘角下悬挂铜铃,共72只,高52.35米,塔基直径12米,有257级旋梯,塔下南面建有玉带廊,塔北门前立有“重建龙象塔碑记”一座,是青秀山的标志性建筑。登上塔顶,可眺望邕江河水和远山近岭,数十里田野风光尽收眼底。龙象塔与其北面的天池交相辉映,池水映塔,塔影入池,被称为“塔影天池”,为南宁市“十大景观”之一。
青秀山风景区现有热带、亚热带植物近1200种,是广西最大的苏铁植物、棕榈植物、芳香植物聚集地,拥有大量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野生植物资源。植物景点特色鲜明、景色优美、倍受好评。
苏铁园位于青秀山凤凰岭西麓的西坡,占地50余亩,于1998年11月初步建成开放。苏铁,俗称“铁树”,属珍稀濒危裸子植物,是一个古老的植物类群,早在距今2亿多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便已来到我们这个地球,在中生代侏罗纪达到鼎盛时期,与恐龙共同称霸地球,在植物进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经历漫长的兴衰,仅少量物种奇迹般地存活至今,故有“活化石”之称。全世界现有苏铁3科11属240多个种。我国原产苏铁仅有一科1属(即苏铁属Cycads),约30多种,自然分布于南方数省区,其中广西分布约有20种。近几十年来,由于毁林开荒、采掘等人为因素的严重破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1996年林业部将中国苏铁所有物种列为一级保护植物。苏铁树形奇特,羽叶潇洒,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苏铁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生长缓慢,每年仅长1-3厘米。苏铁全身可入药,有轻微毒性,茎干含丰富的淀粉,处理后可食用。在困难时期石山苏铁被作为食物,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所以在广西有“神仙米”的美称。
苏铁雌雄异株,在南方可以开花结种,由于青秀山的良好环境和园林工人的精心养护,青秀山苏铁园每年都有很多苏铁开花,每年的5-7月份,苏铁开出奇特的雄花及雌花深深吸引了众多游客。苏铁生长缓慢,但寿命很长,青秀山苏铁园内有一株巨大的铁树,是园内目前最古老的一株苏铁,树龄有1300多年,被誉为“苏铁王”,堪称稀世之宝。目前青秀山苏铁园已收集苏铁种类28种,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篦齿苏铁、石山苏铁、德保苏铁和叉叶苏铁的迁地保护种群地,实现了苏铁保护与园林造景的完美结合,充分展现了“科学的内容,艺术的外貌”,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广大游客的高度赞誉,是国内外知名的苏铁专类园,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苏铁特别是广西苏铁的保护、研究与发展,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地球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热带雨林位于青秀山风景区的凤凰岭至凤尾岭地段,海拔高度在180-289米之间,占地面积35公顷,种植有高大阔叶乔木、附生植物、藤本植物、蕨类植物等近千种亚热带植物,是青秀山独具亚热带特色的生态园林景点。目前已分片种植各类植物115科1000多种,初步形成巨叶植物区、板根植物区、攀援吊挂植物区、水生植物区等几个区域,逐步形成了热带雨林林相。青秀山热带雨林园的建设正是模仿大自然热带雨林的特征,采用植物造园的手法,再现了飞藤缠绕、碧波荡漾、鸟语花香、云雾缭绕的植物王国奇观。在这茂密的植物王国里,你不仅可以享受到新鲜湿润的空气,而且还可以感受到植物世界的神秘莫测,雨林中的植物以它们特有的方式生存、繁衍,并进行着适者生存的激烈竞争。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寄生、共生、附生、绞杀、腐生等有趣的植物现象,千奇百态,变化无穷,让你领略到自然界的神奇。
由于雨林大观植物种类丰富,景区给植物挂上了植物标志牌,更有利于人们了解各种植物,因而雨林大观也就成为了一个倍受欢迎的科普教育基地;并且这里常年所具有的高浓度的负氧离子,也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天然休闲氧吧,因而雨林大观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棕榈园位于青秀山风景区中心环山秀坪地段,占地14.2公顷,具有鲜明的亚热带景观,收集了100余种6000多株棕榈植物,有原产于广西的桄榔、董棕、鱼尾葵,外国引种的海枣、三角椰、糖棕、虎尾葵、老人葵、大王椰、蒲葵,园中奔腾的人造溪流婉转曲折,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是游客开展室外集体活动、休闲运动的主要场所。在半山坡上种植的“澳门回归林”,是在1999年“五四”期间,用了1999棵大王椰拼成的一个澳门的版图,这是南宁的青年们为了庆祝澳门回归祖国怀抱而献上的一份礼物,是广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过各方面的栽培养护,如今的棕榈园品种丰富,长势良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香花园位于大草坪至箫台地段,占地200多亩。主要以香花植物作为造园的主体,被称为青秀山天然“纯香吧”,其香花的种植面积、品种、数量均位居广西园林之最。香花园内种植的香花植物很丰富,既有乔木类,又有灌木类,既有常绿性植物,也有落叶性植物。目前香花园引种种植成功的香花植物有:白玉兰、荷花玉兰、紫玉兰、北京玉兰、黄兰、山白兰、火力楠(醉香含笑)、深山含笑(光叶白玉兰)、灰木莲、鹅掌楸(马褂木)、含笑、九里香、米兰、桂花等。很多香花植物花期长,香味浓郁,在灭菌、净化空气的同时,还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产生旺盛的精力,使人精神倍爽。故每到花开季节,香花园散发出的阵阵沁人心脾的香味,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流连忘返于其间。
古来今往,不少文人墨客正因为喜爱香花植物的香味,谱写了许多赞美香花植物的诗词。例如 “瓜子小叶亦清雅,满树又开米状花;芳香浓郁谁能比,迎来远客泡香茶”就是香花园中米兰的真实写照;九里香浓香久远,青红珠果共挂满枝,所以有“冬夏常青绿成堆,玉琢银星笑树丛;芳香万里又千里,翠珠红果舞一枝”之称......
经过几年的引种栽培,风景区不断丰富香花园的植物品种,继续增加引种香花植物,给人们创造一个优雅的、健康的、四季飘香的环境。
桃花园位于凤凰岭和凤翼岭地段,占地约200亩,于 1985年开工建设,于1986年初步建成开放。初时集中分布于瑶池周围的桃花,与三宝堂(现在的观音禅寺)连成一景,构成瑶池仙境。经过多年的改造、扩大,青秀山桃花园已具有一定规模,共分为火烧地、桃花岛(凤翼岭)、杜鹃园几个地块。特别桃花岛的面积、景观最好,桃树的种植与原有地貌良好结合,造出美丽、舒适的景观。现在桃花园种植的桃花品种有毛桃、绯桃、香味桃、菊花桃、人面桃、日月桃、粉玉、五宝垂枝、三义碧桃、紫叶桃等十几个品种约8000株,种有杜鹃约30000株。
“一年一度春风至,一年一回桃花红”,桃花园自建成开放以来,已成功地举办了十几届桃花节。每到2-3月春暖花开的季节,青秀山内桃花、杜鹃争相盛开,色彩缤纷,万紫千红。红男绿女到此踏青、赏花、纳福,祈求来年好运、吉祥如意,真是人面桃花竞妖娆,万花争艳醉春风。许多人喜欢赏桃花,不仅因为桃花具有娇美的花瓣,而且是因为桃的花、果实、叶都有着幸福、美好、吉祥的内涵,常常给人以温暖、悠远的想象和安慰。由于桃花岛地处山顶,地理位置优越,每当阴雨或多雾的季节,整个桃花园被烟雾缭绕,形成一幅人间仙境的奇妙画卷!

⑼ 青莲镇的历史文化

青莲古称青龙(旧志:复青龙制镇在县东35里),明、清时期属尝岁乡。传说该镇地处低洼,盛产莲藕,因名青莲。清代曾于此设青莲巡检司(后司署移驻淇潭)。民国3年 (1914),称青莲区。民国17年(1928)改称青莲乡。阜和镇(圩),属一区。建国初期仍属一区,为区政府驻地。1954年,设青莲镇(乡级)。1955年,一区改称青莲区。1957 年,复称青莲乡。1958年10月,建立青莲人民公社。1964年1月,中心大队的大江圩、新街、菜园寮、远清、沙市街和江佐大队的江一、江二共7个生产队及街道居民委员会从青莲公社划出,建立青莲镇。1969年10月,青莲镇又并人青莲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社建区,称青莲区。1987年,撒区建乡(镇),称青莲镇。青莲镇人民政府驻青莲圩,政府大院正门南向。

阅读全文

与上寮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