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衍生品发展历史

衍生品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08 18:38:55

『壹』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如何

传播效果研究,主要指的是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研究,它为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构成了它的一个主要领域。从20世纪初到现在,传播效果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对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理论是“子弹论”或称“皮下注射论”。
(2)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时期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该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
这些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这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子弹论”观点。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点集中于解释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理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这种理论对我们理解效果问题的全部复杂性是有益的。
但是,这种研究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从60年代末开始“有限效果论”观点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批评的矛头并不是指向过去的实证研究得出的具体结论,而是它的效果观和理论框架整体的缺陷。这些缺陷就是:首先,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有限效果论充其量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更早的认知阶段——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其次,它只考虑了具体传播活动微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3)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为第三个时期
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以及“培养分析”等等。他们有几个共同点:第一,它们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第二,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力的有力性;第三,它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些理论的产生既是对“有限效果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视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新的电子媒介,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拥有高度的现场感和实时性,其效果和影响需要新的效果理论来说明。
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贰』 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和发展
金融衍生工具是在一定的客观背景中,一系列因素的促动下产生和发展的
(一)客观背景
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动力来自金融市场上的价格风险。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呈现极不稳定和高度易变的状况,使金融市场的价格风险大增。
从汇率变动看,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完全解体,西方主要国家纷纷实行浮动汇率制,加之70年代国际资本流动频繁,特别是欧洲美元和石油的冲击,使得外汇市场的汇率变动无常,大起大落。
从利率变动看,60年代末开始,西方国家的利率开始上升,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更是使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扶摇直上,把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和借贷者暴露在高利率风险中。60年代,西方货币学派兴起,至70年代对西方国家的领导人产生影响,西方国家普遍以货币供应量取代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从而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利率变动频繁。
汇率、利率以及相关股市价格的频繁变动,使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时时刻刻生活在金融市场价格变动风险之中,迫切需要规避市场风险。因此,作为新兴风险管理手段的以期货、期权和互换为主体的金融衍生工具应运而生。进入80年代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不断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措施,创造更为宽松的金融竞争环境。这一方面使得利率、汇率等市场行情更加频繁地波动,规避风险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为新市场的创立和新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从而促进了金融衍生工具的持续发展。
(二)新技术的推动
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金融业的运用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于此同时,新兴的金融分析理论和信息处理与技术设备的结合,为开发设计和推广金融衍生工具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三)金融机构的积极推动
1.银行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拓展新的业务,受金融自由化和证券化的影响,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其新颖而富有竞争力的金融工具,与银行展开竞争。
2.银行国际监管的外在压力迫使银行积极实现盈利方的转移,金融衍生市场吸引了为数众多的金融机构,并因此而迅速发展起来。
(四)金融理论的推动
金融理论也直接推动了衍生工具的产生和发展。1972年12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一篇题为《货币需要期货市场》的论文为货币期货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衍生工具的功能:
1.远期:最重要的功能在于通过固定将来实际交付的利率而避免了利率变动风险。另外,由于远期利率协议交易的本金不用交付,利率是按差额结算的,所以资金流动量较小,这就给银行提供了一种管理利率风险而无需通过大规模的同业拆放来改变其资产负债结构的有效工具。最后,与金融期货、金融期权等场内交易相比,远期利率具有灵活、简便、不需支付保证金等特点,更能充分满足交易双方的特殊需求。
2.期货:转移价格风险;价格发现
3.期权:转移价格风险;价格发现
4.互换:降低筹资成本、提高资产收益、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转移和防范利率风险以及外汇风险和逃避管制等功能。

『叁』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进程

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很少,目前主要是期货
国内期货历史

期货是个标准的“舶来品”,是由国外传入的。

1892年,洋人首次在上海设立中国境内最早的交易所——上海股份公所,开始进行证券集中交易。几年内,这里就兴起了证券和货物的现货与期货交易,从此揭开了中国境内期货市场的序幕。但由于期货市场规模和交易量都有限,于1949年底关闭。

20世纪80年代,正值世界期货市场大发展时期,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步上正轨。198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商业体制改革,探索期货交易”。1990年10月12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正式开业,从此宣告中国期货市场的成立。

1993年11月4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标志着中国期货市场进入治理整顿时期。1999年全国期货交易所只保留了大连、上海、郑州三家,交易品种和代理机构数量也大幅缩小。

1999年9月,《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使规范期货市场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2000年12月,中国期货业协会成立,至此,中国期货市场进入平稳发展轨道。简单地说,中国期货市场经过十年的演变,目前已达到:监管系统及法律体系已建立;市场有了一批成熟的期货品种;从业机构,从业人员日趋规范;交易量稳步上升,已形成一个庞大市场。

『肆』 2007年或2008年美国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基本情况

衍生品是英文(Derivatives)的中文意译。其原意是派生物、衍生物的意思。

金融衍生品通常是指从原生资产(Underlying Assets)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由于许多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资产负债表上没有相应科目,因而也被称为“资产负债表外交易(简称表外交易)”。金融衍生品的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进行全额交易,不需实际上的本金转移,合约的了结一般也采用现金差价结算的方式进行,只有在满期日以实物交割方式履约的合约才需要买方交足贷款。因此,金融衍生品交易具有杠杆效应。

金融衍生品的分类

保证金越低,杠杆效应越大,风险也就越大。国际上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活跃的金融创新活动接连不断地推出新的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根据产品形态。可以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四大类。

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都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数量和质量资产的交易形式。期货合约是期货交易所制定的标准化合约,对合约到期日及其买卖的资产的种类、数量、质量作出了统一规定。远期合约是根据买卖双方的特殊需求由买卖双方自行签订的合约。因此,期货交易流动性较高,远期交易流动性较低。

掉期合约是一种为交易双方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合约。更为准确地说,掉期合约是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期间内相互交换他们认为具有相等经济价值的现金流(Cash Flow)的合约。较为常见的是利率掉期合约和货币掉期合约。掉期合约中规定的交换货币是同种货币,则为利率掉期;是异种货币,则为货币掉期。

期权交易是买卖权利的交易。期权合约规定了在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种类、数量、质量原生资产的权利。期权合同有在交易所上市的标准化合同,也有在柜台交易的非标准化合同。

(2)根据原生资产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如果再加以细分,股票类中又包括具体的股票和由股票组合形成的股票指数;利率类中又可分为以短期存款利率为代表的短期利率和以长期债券利率为代表的长期利率;货币类中包括各种不同币种之间的比值:商品类中包括各类大宗实物商品。

(3)根据交易方法,可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文易。

场内交易,又称交易所交易,指所有的供求方集中在交易所进行竞价交易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具有交易所向交易参与者收取保证金、同时负责进行清算和承担履约担保责任的特点。此外,由于每个投资者都有不同的需求,交易所事先设计出标准化的金融合同,由投资者选择与自身需求最接近的合同和数量进行交易。所有的交易者集中在一个场所进行交易,这就增加了交易的密度,一般可以形成流动性较高的市场。期货交易和部分标准化期权合同交易都属于这种交易方式。

场外交易,又称柜台交易,指交易双方直接成为交易对手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有许多形态,可以根据每个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设计出不同内容的产品。同时,为了满足客户的具体要求、出售衍生产品的金融机构需要有高超的金融技术和风险管理能力。场外交易不断产生金融创新。但是,由于每个交易的清算是由交易双方相互负责进行的,交易参与者仅限于信用程度高的客户。掉期交易和远期交易是具有代表性的柜台交易的衍生产品。

据统计,在金融衍生产品的持仓量中,按交易形态分类,远期交易的持仓量最大,占整体持仓量的42%,以下依次是掉期(27%)、期货(18%)和期权(13%)。按交易对象分类,以利率掉期、利率远期交易等为代表的有关利率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占市场份额最大,为62%,以下依次是货币衍生产品(37%)和股票、商品衍生产品(1%)。1989年到1995年的6年间,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规模扩大了5.7倍。各种交易形态和各种交易对象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整体上呈高速扩大的趋势。

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

金融衍生品市场可以分为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OTC)市场。自1980年代以来,两类市场的衍生品交易均取得了长足发展:1986~1991年间,交易所市场和OTC市场交易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36%和40%;1991年两市场的未清偿合约名义价值分别达3.5兆美元和6兆美元,其中利率合约在两市场均占据了主导地位;2001年末,交易所市场合约名义价值已增长至23.54兆美元,OTC市场增长到了111兆美元,并且全球OTC市场的市值达到了3.8兆美元。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巨幅增长反映了机构投资者对流动性增强型(即增加现货市场流动性)金融创新的需求,OTC衍生品交易的增长迎合了机构投资者对风险转移型金融创新的需求。

金融衍生品区域分布结构

交易所金融衍生品市场

欧美发达国家集中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全球80%以上的交易分布在北美和欧洲,近年来这种集中趋势更加明显。1999年末的未清偿金融期货和期权合约名义价值中,有全球80.5%属于北美和欧洲,到2002年6月末,这一比例上升到了93.7%,北美地区的合约价值占到总价值的64.6%(见表4)。

美国是全球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主要市场,但其地位正在趋于下降,美国交易所成交的金融衍生品合约在1986、1988、1990、1992、1994年分别占全球交易量的91.4%、74.7%、65.1%、53.5%、44.7%;欧洲市场的增长最为显著,1994年的交易量是1986年的399%;其间日本的交易量大约增长了7倍。从交易额统计看,直至1986年,美国尚占有交易所市场交易额和未清偿合约价值的80%份额。1990年后,美国以外的市场日趋活跃,交易增长率开始超过美国,到1995年,美国以外市场的交易额已超出美国,而未清偿合约价值稍逊于美国。从交易量统计看,1990年后美国以外市场衍生品交易的活跃趋势更加明显(见表5)。

OTC金融衍生品市场

与交易所市场类似,OTC 金融衍生品市场也主要分布在欧美国家。英国一直保持着OTC市场的领先地位,而且市场份额不断上升,之外的OTC交易主要分布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见表6)。伦敦是OTC金融衍生品市场最重要的中心,2001年日均交易额达6280亿美元,较1998年增长6%。纽约日均交易额位居第二,为2850亿美元,较1998年下降3%,法兰克福交易额名列第三,业已取代东京在OTC市场中的位置,法兰克福地位的上升明显得益于引入欧元和欧洲中央银行(ECB)的设立。

金融衍生品投资者结构

金融机构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以美国为例,参与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非银行储贷机构(Thrift)和人寿保险公司三类,其中商业银行是最早和最熟练的参与者。根据三十国集团1993年的一份报告,被调查的大部分金融机构参与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其中有92%的机构使用过利率互换,69%的机构使用过远期外汇合约,69%的机构使用过利率期权,46%的机构使用过货币互换,23%的机构使用过货币期权。BIS的统计显示,金融机构在全球OTC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的交易额稳步增长,2001年较1995年提高60%。交易主要发生在金融机构之间,日均交易额由1995年的7100亿美元提升至2001年的1.2兆美元,金融机构间交易占市场的份额由1995年的80.7%提高到2001年的86.7%(见表7)。

银行无疑是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的主角(尤其在OTC市场上),1970年代末以来,银行日益热衷于金融衍生品交易,例如,美国银行业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十分活跃,从1990年到1995年,银行持有与衍生品相关的资产增长了约35%,达到3.1兆美元,其间银行持有的衍生品合约名义价值增加了2倍。银行是金融互换市场的主要参与者,1992年末全球利率互换合约的未清偿价值达6兆美元,持有头寸最大的20家金融机构占到三分之二强,其中银行占了18家。

非金融机构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显然不如金融机构活跃,例如目前非金融机构只占到OTC金融衍生品交易额的10%,与1995年相比其市场份额有明显萎缩(见表7)。根据三十国集团1993年报告,被调查的非金融类公司中,使用过有利率互换、货币互换、远期外汇合约、利率期权和货币期权的公司的比例分别是87%、64%、78%、40%和31%。
中国有句古话‘四两拨千斤” 就是为什么一斤的秤砣可以称100的东西 这就是所谓的杠杆效应

一般买100的东西卖出去120元 赚了20 元利润率20%

现在我和货主商量 用5元先定好100的货(一般要有信用担保)但不交货 然后我又把它卖给别人120 ,让货主把货直接发往买主我赚了20元利润率是400% 比原来高了8倍

金融衍生品里的杠杆效应是
1指利用很少的钱就能控制很多的货
2 用很少的钱获得很多的利润
3 高利润必然有高风险 上面如果我的货忽然行情不好,买不出去 我有没有跟多的钱支付 那我只好破产

综合来说就是将盈利或亏损放大
透过美国次贷危机给予我们的启示,我们非但不能减缓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决心和金融创新步伐,而且还应当从五个方面厘清我们进行金融创新的清晰思路:第一,我们必须对金融创新利弊可能产生的市场影响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第二,我国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不能脱离中国国情;第三,尽管借鉴或引进是金融创新的有效途径,但不能迷信更不可盲从境外的金融创新工具;第四,金融创新一定要有视野开阔和高瞻的战略眼光;第五,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更要坚持“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引领了全球金融创新的历史潮流,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产品的确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银行业务,但同时金融创新也带来了接连不断的麻烦,特别是今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更是发人深思。

从某种角度来看,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确实给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的金融创新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但我们也可以从中能得到某些启示,这将有助于我们厘清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思路。

第一,我们必须对金融创新利弊可能产生的市场影响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透过此次美国次债危机发现,金融创新中类似衍生产品的创新工具确实存在着事前不为人知的巨大杀伤力。

我们注意到,次级债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满足了美国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要求,尤其是有些中低收入者也希望通过房价的不断上涨进行博利。尽管美国承受了此次次贷危机的巨大压力,但美国也通过金融创新方式将次贷风险成功地向全球输出。因为,美国通过金融创新将次级债的收益与风险转嫁给全球资本市场投资者,次级债引发的投资风险自然要由全球资本市场来共同承担。

对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行为是应当充分肯定还是予以彻底否定?或许,我们难以做简单评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不能因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所引起的诸多负面影响,放弃我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决心或推迟我们的金融创新脚步。

第二,我国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不能脱离中国国情。

事实上,金融创新永远也离不开一国的经济、金融环境,如美国次级债就产生于“9·11”事件之后的那个特殊年代。因此,在金融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国情变化的几个基本特点。

一是我国的资本市场已形成气候并逐步走向成熟。随着我国股票和基金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规范,以及普通老百姓对这个新兴市场认知的不断加深,传统的银行业务必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即便资本市场发展还很难从根本上颠覆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垄断地位,但将会动摇银行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过日子的基础。

二是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和财富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二十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居民长期以来的金字塔型收入结构,正在被“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取而代之。从国际经验来看,伴随着这种橄榄型分配结构的形成,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队伍也将逐步壮大起来,此时不断满足投资者各不相同的投资风险偏好要求,既是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实现其业务转型、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三是社会主流消费群体以及消费观念也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受第三次“婴儿潮”的影响,与前代人相比,无论是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还是消费观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金融产品的创新过程中,如何适应这样的一种新变化,同样是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一个既紧迫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第三,尽管借鉴或引进是金融创新的有效途径,但不能迷信更不可盲从境外的金融创新工具。

从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中,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不能迷信,更不可盲从所借鉴或引进的国际金融创新工具。

通过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方式,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银行的信贷违约及房贷的非流动性风险问题。但证券化不等于没有风险,将风险从银行内部转移到社会并不等于风险并不存在。此外,本次美国次债危机的爆发,对于当前我国到境外投资于金融创新工具也有积极意义。

但笔者认为,不管是实施QDII,还是借鉴ABS,如果我们不从国情出发,不时刻绷紧风险管理这根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管是自己进行直接投资,还是引导投资者进行境外投资,总有一天会遭遇“滑铁卢”。

第四,金融创新一定要有视野开阔和高瞻的战略眼光。

笔者认为,由美国次贷危机显示,金融创新工具能把本该属于本国的经营或投资风险,通过风险输出影响全球资本市场。因此,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进行金融创新,一定要坚持视野开阔和高瞻的战略眼光。

鉴于此,我们要特别突出地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把金融创新的目光投向国际资本市场。对此,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创造有利的创新环境,充分鼓励国内金融机构能像欧美国家的金融机构那样,精心设计一套体系完整、应有尽有的创新操作工具,将那些蜂拥而至的巨额游资一起裹进风险投资之中;二是必须突破传统狭隘经营理念的束缚。对银行来说,在信贷资产的组合结构中,房屋抵押贷款是最重要和最主要的优质资产之一,而且还可以把其他金融理财产品延伸进中高端客户群体中。面对这样一个利益巨大的信贷资产,我国银行业难有动力将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这也是目前我国房贷证券化起色不大、步履维艰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兼得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才是创新战略应该锁定的目标;三是要把金融创新的目光指向混业经营。从国际经验及长远来看,混业经营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五,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更要坚持“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

美国次贷危机给予我们的最深刻教训之一就是,金融创新不能违背了金融机构“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

首先,金融创新的杠杆效应正在公开挑战金融机构“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房屋抵押贷款被证券化后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会调动银行或次贷公司在重新获得现金流后扩大信贷规模的积极性,次贷不仅很快会被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并被分配到各种金融机构的投资产品组合之中,而且对冲基金及其他高杠杆机构以其财务杠杆工具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放大与次级债有关的各种交易,最终会放大相关的投资和交易风险。此时,相当多的衍生产品价值与其真实资产价值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断了,金融创新的杠杆效应不仅远离了金融机构的“谨慎经营”原则,而且也把市场参与者完全隔离在“谨慎经营”的藩篱之外。

其次,金融机构贪婪的逐利性在经营风险被转移给社会后,必然会以牺牲谨慎原则作为扩大信贷规模的基本前提。一旦风险集中爆发,整个社会在为之震惊时,突然会想到要追溯原生信贷产品的发行质量及是否遵循了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但为时已晚。因此,问题是在无风险约束下的放贷行为与风险隐蔽的严重滞后之间,如何实现与谨慎经营原则的有效衔接,这是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再次,金融衍生产品从一开始就远离了“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典型的衍生产品价值依赖于原生资产价值的变化,但由于金融创新,衍生产品通过切分包装、评级定价及金融工程模型等方式被投资银行家们精心包装并推向资本市场后,其价格与投资价值往往会被高估,市场风险随时都有可能集中爆发。同时,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也被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美国次债危机给予我们的深刻教训是,在金融创新中必须很好地坚持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如何有效地处理好创新与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可能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长期和棘手的现实问题

『伍』 衍生金融资产的发展历程

衍生金融资产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自出现以来,发展迅速。衍生金融资产的产生和迅回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答
1.70年代高通货膨胀率以及普遍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度,使规避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成为金融交易的一项重要需求。衍生工具能有效地转移投资者某些不愿承担的风险给愿意承担者。
2.各国政府逐渐放松金融管制以及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等有利条件促进衍生工具飞速发展。先进技术的出现,使实施套期保值、套利和其他风险管理策略的成本费用得以大大降低,从而也使衍生工具供给量大大增加。
3.金融业的竞争日益加剧促使金融机构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推出新的金融衍生工具。
4.70年代以来期权定价模型等衍生工具估价模型和技术取得突破并有了长足的进展,这有利于投资者更为准确地对衍生资产进行估价、风险管理,有利于衍生工具的发行和使用,从而促进衍生资产的正常发展。

『陆』 目前中国大陆现有的衍生品产品有那些,以及其对应的市场是什么

国内现有金融衍生品有国债期货,股指期货。即将上市的是股指期权,国债期版权,以权及大宗商品期权。国内曾经有外汇期货以及认证股权,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先后消失。衍生品的价格在上海金融交易所可以看得到,资料方面的话,中国知网比较全!

『柒』 对目前金融衍生市场的看法

摘要:
金融衍生品作为金融市场新生的工具,无论从其具有杠杆效应的特点,还是从其具有规避风险的作用来看,金融衍生品都呈现出“创新”二字所带来的活力。金融衍生品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发展迅速。本文就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及其问题进行阐述,并对比国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提出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结构的建议和看法:建立健全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金融衍生品市场和现货市场协调发展;鼓励金融衍生品的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交易的透明度。

关键词:
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市场,金融创新

金融衍生品作为金融市场新生的工具,无论从其具有杠杆效应的特点,还是从其具有规避风险的作用来看,金融衍生品都呈现出“创新”二字所带来的活力。因此,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市场的地位不可小觑。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经过早期的尝试及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仍旧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并且,对比分析了欧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我认为,差距不仅仅是与过去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现状作比较,更要分析国外金融市场的成熟之处,取其精华,学习借鉴。本文还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结构的建议和看法,更全面的阐述未来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方向。

一、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现状及存在问题

20
世纪 90
年代,金融衍生工具登陆中国,商品期货、国债期货、利率远期及外汇期货等品种先后出现。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经历了蓬勃发展、清理整顿和恢复发展三个阶段。其间衍生品种类十分丰富,涵盖了农产品、金属、化工产品、能源、金融等众多领域。在
2005 年 5
月推出债券远期交易后,又陆续引入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外汇掉期和货币掉期等衍生品,交易量逐渐增长。根据衍生品的形态,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这四大类在我国得到了良好持续的发展。。我国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在近年的成交量均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2010
年 4
月即将推出股指期货。推出股指期货这一金融衍生品种并合理的加以诱导利用,不仅能够降低金融风险,而且还能促进股市的进一步发展。推出股票指数期货对于我国证券市场是一项创新。而与金融衍生品脱不了干系的美国次贷危机从美国金融市场到全球金融市场再到全球实体经济逐步演化开来,并于
2008
年下半年开始传到到中国,虽然以商品期货与外汇期货为主的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并未收到严重影响,但金融危机被冠以“衍生品”泛滥之名,所以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方向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在不断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趋向于国际化。随着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变和利率设定政策的改变,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已是辅助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工具。并且,金融衍生品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其发展加快了金融创新的步伐并为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尽管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较快,仍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一)市场规范化建设不足

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不仅没有做到严格规范的起步,而且其监督管理也处于混乱的状态。首先表现在多头管理上,证监会、人行、国家发改会、财政部、地方政府以及护身证券交易所都享有一定的管理权。这些导致市场缺乏稳定性、交易所之间存在不平等竞争等问题。其次,交易制度和交易程序不规范。一般来说,各金融衍生市场的具体管理制度依各自情况而定,但就其总原则和规章来说,是要一致规范的。

(二)现货市场规模不匹配

由于衍生品的派生性,任何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都需要成熟完整的现货市场作为保证。没有合理的现货市场规模,就不会有合理的市场价格。市场容量越小,就越容易造成价格的人为控制。所以现货市场的规模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市场价格机制和对远期市场的定价问题。

(三)金融衍生品创新不足

金融衍生品的基本功能是对风险的转移和规避。但是有些品种的衍生品并未起到预期的作用,这就说明金融衍生品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创新力。
创新是金融衍生品生产力的所在。国外银行的金融创新,实在金融期货和金融业务等方面发展,二我国金融创新多停留在创造概念性的品牌效应和争占市场份额上。虽然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第一要务仍是发展,而任何一个市场的突破和发展必然依赖于市场的持续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突破现在所处的“瓶颈”,不会有所发展。

(四)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信用评级制度缺乏透明性和独立性。交易信息存在匮乏、价值低等问题。我国目前采取政府批准的模式,但银行间市场产品基本上没有信息披露。同时,我国是一个对金融价格管制较紧的国家,金融衍生品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家政策对金融衍生品变化影响较大,而金融衍生品的价格与利率、汇率等基础性金融产品价格密切相关,因此,信息披露制度是很重要的。在金融创新中,各金融机构都把其金融产品的创造过程看作是商业机密,这一点就使得其在披露方面较为局限,再加上这些金融衍生品本身的复杂性,即使专业的投资者也会经常感到眼花缭乱,无法做到真正的信息披露,不利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综合上面的阐述,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才能保证其健全的发展。

二、对比国外金融衍生品市场

欧美发达国家集中了全球绝大部分的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全球
80%以上的交易分布在北美和欧洲,近年来这种集中趋势更加明显。欧洲的市场份额由 2000 年的 29%,上升到 2006 年的
42%。而且欧美仍然延续着竞争对立、互相促动向上的格局,美国在衍生品市场以 CME 拔得头筹,欧洲则以 EUREX 和 EURONET
为左膀右臂争得霸主的地位。它们分别依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历史背景,形成了适合本国发展的衍生品发展道路,这是欧美在金融衍生品市场立于长久不败的重要原因。
欧美国家金融衍生品市场具有如下特点:

(一)交易品种丰富,投资者结构以机构为主

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的品种类型很丰富,涉及股票、指数、汇率和利率等品种的期货、期权、互换和远期交易,其中交易所市场主要交易期货、期权等标准化合约,OTC
市场主要交易互换、远期等非标准化合约。

目前,机构投资者持有美国股票市值的
80%左右,而机构投资者占美国股指期货市场的交易量也大致为
80%,这也充分说明做股指期货真正寻求套保需求的也只是能够进行多种股票投资的机构投资者。

(二)全球化趋势明显,交易所竞争力增强

观察
2006 年各大交易所在股票期货、期权和股指期货、期权的交易量情况可以发现,股票期权交易量以美洲占先,Eu-ronext.Liffe
交易有下降的趋势,巴西的圣保罗交易所交易量居南美之首;美国的表现略逊于欧洲;股指期货方面,CME
一家独大,不过EUREX和EURONEX的总体市场分量要多一些。从以上对欧美国家金融衍生品市场现状及其特点的分析,我们要深思熟虑其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并吸取适合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优点。我们可获得如下几点启示:1、集中精力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是欧洲国家迅速成为全球衍生品交易中心的重要经验之一。专注是欧洲衍生品市场得以在短时间内取代美国在该领域的长期霸主地位的重要原因。同为以股票类衍生品为发展龙头的模式,作为欧洲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经验,可以对我国未来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2、在集中发展优势品种之后,在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且成熟之时,会有更多衍生品种的需求用以规避现货市场的风险。未来我国金融衍生品也将走一条依据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以股票衍生品为主体,利率、汇率等衍生品种共同促进市场繁荣发展的道路。3、美国直接融资的金融制度促进了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格局的形成,机构投资者也利用衍生品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对冲各种风险。随着我国金融制度的逐步健全,http://bank.money.hexun.com/
银行、基金与 http://insurance.money.hexun.com/
保险等机构将逐步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未来市场投资者结构也将以机构为主体。4、欧洲交易所的全面并购给衍生品市场带来了全面推广电子化、网络化交易的模式。提高交易所乃至期货公司的竞争力也是我国未来发展衍生品市场的关键问题,降低费率、引入合作与竞争机制、实现规模化经营,是我国衍生品市场乃至全球资本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对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结构的建议和看法

(一)建立健全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

对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需要社会各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并且协同监管,真正建立起市场参与者自控、行业自律、政府监管三方面协作的管理模式。这里着重强调的是政府监管这一方面:应加大对经纪机构的准入监管力度,经纪机构只有向监管当局申请取得与交易者之间的交易条件的批准后,才能进行交易,这样,监管主体就成交易者的“代理人”,站在维护交易者利益的立场上行动,以交易者的利益最大化作为行动基准。同时,我国政府还应加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国际监管与合作,更多时候来自国外金融机构的风险会更加难以控制。

(二)金融衍生品市场和现货市场协调发展

金融衍生品和现货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稳妥建设现货市场,对于扩大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丰富交易品种、改善市场结构、完善市场功能、优化资源配置,乃至对于稳定资本市场,增强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现货市场交易量的扩大会大大刺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打造现货和衍生品融为一体的市场。

(三)鼓励金融衍生品的产品创新

创新是金融衍生工具生命力所在,是其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提。新产品创新提供新机会,提供新的交易手段,产生新的盈利模式。因而能促进交易量的持续增长。但我们还是要积极鼓励创新,目前我国的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创新的思路上,总结目前银行间金融衍生品产品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推出人民币利率期权等衍生产品交易,丰富金融衍生产品的品种,促进各类结构性的场外金融衍生品不断丰富。

(四)完善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交易的透明度

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重大的信息披露及有关政策的公布均有严格的程序,泄密者和传播谣言者将会受到惩罚,以保证正常公平的交易。金融衍生品必须相应披露信息,揭示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和风险,并且将信息披露与反欺诈条款相连结。探索新的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也是防范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的重要举措。
综合上面的阐述,我国急需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创造更多的衍生品。金融衍生品的重大意义是提供了风险管理的工具。我认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有问题,我们就应解决问题。既要满足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让金融衍生品为中国的实体经济服务。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仍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今年我国不断开发实行新的相关产品和政策,使得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既充满希望又有必然存在的障碍,任重而道远。

『捌』 GSR的发展历史是怎么样的

GSR成立于2013年,是来数字资产金融服务领自域的领先者。团队核心成员来自高盛、Two Sigma、野村国际、IBM和甲骨文等世界顶级传统金融服务以及技术开发机构。

自成立以来,GSR团队开发了目前数字资产领域最稳定并且最快速的交易系统,聚焦于提高数字资产市场的流动性。在流动性领域,我们整合了世界各地主流交易所资源,目前我们服务的客户有Ripple、BlockStack等知名项目方。

同时,GSR团队利用在传统金融领域的丰富经验在数字资产衍生品领域不断创新

『玖』 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历程

186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种被称为“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协议,取代1851年以来沿用的远期合同,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开发出来的金融衍生品。期货市场早期的参与者,主要是以对冲远期风险为目的的套期保值者。事实上,以期货、期权、远期、互换等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已经成为了能够有效管理和降低市场参与者风险的工具。
在金融衍生品150年的发展历程中,美国一直是“领头羊”,在这里有最广泛的市场和最尖端的技术。我国的金融业正处在蓬勃发展期,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速度则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金融衍生产品本身、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行业自律和规范。目前国内的金融衍生品产品种类虽然正在逐步增加,但是和欧美以及香港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中,衍生品的种类和数量往往应该远超过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品种较少,而且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这样就更限制了产品应用领域的拓展。而金融衍生品的本质是为了分散风险,为投资者服务,由此可见,只有对金融衍生品不断地的深入研究与创新拓展,才能逐步满足广大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我国对金融衍生品的法律监管相对滞后,相关法律体系尚待完善,其中一方面原因是由于缺乏行业发展经验和不了解产品之间的内在联动性的原因。而这也正是中国金融衍生品研究院(以下简称“中金院”)研究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中金院结合当前国情与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以自身坚实的研究基础为依托,形成专业性的、具备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行业报告,进而履行中金院专业引导和策略建议的社会责任。
2000年12月和2007年9月,我国分别成立了中国期货业协会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两者的性质都属于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的行业自律组织,而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监管难度很大,监管效果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参与者主要是个人和机构,而他们的素质普遍不高,缺乏行业相关知识,容易盲目投资,个别机构在金钱的诱惑下,甚至没有最基本的职业操守,致使“黑庄”滋生,使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的同时,更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在美国的监管机构中,政府监管机构有联邦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此外美国衍生品市场还有全国期货业协会(NFA)这样的自律监管组织。根据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经验,在发展初期,建立行业自律体系和规范行业行为准则尤为重要。金融衍生品市场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我国在建设金融期货市场过程中,需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但不能盲目全盘照搬,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加以改造、完善后吸收利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逐步完善制定行业的培训教育计划、对机构和广大投资者进行专业教育以及对市场参与者的职业水平考核等措施。而这,也正是我们不懈努力之方向。

『拾』 动漫衍生品的现状与前景

除了一些大的动漫企业已经形成了以动漫作品为龙头的产业链外,不少动漫企业,还处在就靠电视台播出或出售动画片挣钱,艰难度日。但对于动漫衍生品市场的开发还不成熟的状态。因此,一系列的产业链的建立对于满足国内动漫市场需求非常的重要。像美国迪斯尼,依靠产业链。年销售额可以达到220亿美元。但是国内动漫企业在这些方面差距依然很大。我们在衍生产品的开发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更好地为消费者所喜爱,还有我们产业链的盈利模式,如何进一步打造我们产业链的盈利模式,这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国内动漫企业在今后的实践中来加以逐步地解决。
以动漫衍生品作为动漫经济发展的动力,带动了动漫的发展,可以使我们看多更多的动漫新作品,另外还可以看到更多的动漫玩具出现,丰富我们的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几个省市将动漫作为新兴产业大力扶持,北京、上海、苏州、广州、深圳、大连等地相继出台优惠政策,建立了动漫产业基地;200多所大专院校开办了动画专业;动画节、动漫展、动漫论坛、动漫培训班也层出不穷。目前我国有大约30个动漫产业基地,大多数正在搭建框架。在美国、日本等动画制作强国,漫画、动画、电影、图书、音像制品和特许经营产品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但我国动漫产业的投资成本大,市场风险高。
动漫产业没有完整的反馈机制,无可抵押的实体和投资收益的不可预测,使得市场盈利模式不清晰,令投资者望而却步。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动漫这个产业在中国所蕴涵的巨大商机。但面对我国动漫产业缺乏完整产业链、原创形象开发缺失以及后期衍生产品的制作销售难以形成完整链条的现状,让拥有深刻历史积淀的齐天大圣、哪吒等国产动漫形象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其实动漫新技术的运用在我国已经不再是障碍,《火影忍者》等国外动漫选择在我国加工本身已经展示了国人在动漫制作方面的实力。 进入“十二五”的第一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此外,《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动漫产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的出台,使得缓慢前行的动漫产业见到了新曙光。2010年,动漫产业总产值达到470.84亿元,相比2009年增长27.8%,其中广东省以168.67亿元排名第一,上海、湖南分别以50.90亿元、46.55亿元名列二、三位。从细分市场来看:2010年,全国制作完成的国产电视动画片共385部220530分钟,同比增长19.57%和28.35%。2010年,网络动漫市场规模已从2005年的1000万元增长到7900万元,增长率由25%攀升至93%。
认为税收减免政策的出台,可以给企业减轻负担,增加企业的利润点。动漫企业3%的营业税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虽然受到动漫企业的高度赞誉,但是我国在动漫产业方面的税收减征方面还有进一步减免的空间。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中国动漫其实也正在寻找着一条如米老鼠迅猛风靡市场的前进之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动漫产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动漫产业的外延在不断扩展,从动漫产品本身的图书、音像、影视剧、网络动画、手机动画、动画游戏到延伸到多个产业的衍生产品,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按照韩日、欧美动漫产业发展历程来看,动漫产业链流程有以下两种:一是“漫图的创作——图书出版发行——影视动画片的生产——电视台和电影院的播出和放映——音像制品的发行——衍生产品开发和营销”;二是“影视动画片的创作生产——电视台和电影院的播出和放映——动漫图书出版发行——音像制品的发行——衍生产品开发和营销”。从日韩、欧美国家的动漫衍生品产业发展来看,动漫产业链中最为重要和主要盈利的一环正是动漫衍生品市场。中国的动漫衍生品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虽然中国动漫衍生产品产值占比30%,与动漫发达国家的70%-80%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但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以每年至少20%的速度增长着。不过,中国的动漫衍生品依然对国外的动漫产业较为依赖,国内成熟的动漫形象仅是喜羊羊与灰太狼、蓝猫两大阵营,因此,加强对动漫产业链以及盈利模式的重视,加强衍生品市场的授权与开发是国内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阅读全文

与衍生品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