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芜湖发展历史

芜湖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08 17:37:38

㈠ 芜湖的详细历史

芜湖市是建国后在原芜湖县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史料记载和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专业师生的研究,芜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城址经历了几次变迁与扩大的过程。

芜湖市最早的故址名鸠兹,在今市东南约四十里的水阳江南岸。《左传》:“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此处记叙的衡山是当涂县东北面的横山。而鸠兹城址则位于水阳江南岸一带侵蚀残丘向北延伸的尽头。由此往西地势低平,多为湖塘沼泽地区,因湖沼草丛,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又称“勾兹”、“皋兹”、“祝兹”等。在鸠兹附近有一长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得名芜湖。此段水阳江当时称为中江,西连长江,东通太湖,为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水道。鸠兹是控制中江的一个渡口,位置相当重要。

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鸠兹已设县,易名芜湖,此乃早期的芜湖城。 芜湖设县以后经两汉时期的发展,到三国时因战争频繁,芜湖地位日显重要。吴国地处江东,以长江为天险与曹魏对峙。但其主要城镇距长江较远,为了适应军事上的需要,黄武二年(223)孙权将芜湖县治由鸠兹西迁到青弋江口不远的今城东南隅的鸡毛山一带的高地上(古鸠兹旧治再未复用),成为今日芜湖市最老的城区。

东晋时期,芜湖已成为临江重镇。公元324年,大将王敦在鸡毛山屯兵筑城驻守,故有“王敦城”之称。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省芜湖入襄垣县,芜湖县级行政建置被撤销。

隋唐时期,芜湖皆为当涂县属镇。

五代十国时南唐升元(937-943)年间复置芜湖县。从此芜湖作为县一级行政建置直至1949年。

两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为促使农业的发展,大兴筑圩,大片湖沼变成良田。在芜湖地区修筑了政和圩、行春圩、陶辛圩和万春圩等。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城区也迅速扩大,芜湖成为当时沿江的一座名城。约在十一世纪初,芜湖筑城垣即宋城。今北门外高城板,东门外鼓楼岗等皆为宋城遗址。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金兵不断南侵,芜湖城遭兵焚毁成废墟。淳熙七年(1180)又筑城,但已不如以前繁荣。

元初芜湖县城又行恢复,人口曾达五万人左右,但在元末又遭兵火毁坏。

明代芜湖的经济又逐步恢复发展起来,各地商人和工匠纷至经营各业,以染浆业和炼钢业尤为发达,南北货物汇集。明万历三年(1575)芜湖再次筑城,大部分与宋城重合。

清代200多年间(1876年以前),芜湖商业同手工业不断发展,成为新兴的工商业城市,沿青弋江到江口形成商业中心地带,号称“十里长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芜湖因交通位置和经济条件重要而成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据点之一。

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将芜湖列为通商口岸之一。次年英国在范罗山建立了领事行署,划定沿江滩地为租界。接着美、俄、法、日等帝国主义相继侵入,又于1902年将南起陶沟,北至弋矶山,东至普潼山,西至长江岸边的46.5公顷土地划为公共租界。从此大量洋货涌进芜湖市场,既严重摧残了传统的民族工业,又刺激了商业的畸开发展,同时大量粮食、农副产品及矿产原料被廉价掠夺运走。他们在租界内修马路,建码头、仓库、堆栈、楼房,开办教堂、医院、学校等,使芜湖市区由青弋江两岸一带向西北沿长江右岸发展,扩大了市区范围。

开埠通商以后,由于地理、经济条件和李鸿章为代表的官僚买办采取政治手段等,使米商云集芜湖开设米号,米市中心遂由镇江迁来芜湖,并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每年“经芜湖输出之米粮数五六百万石至一千万石”,有“堆则如山,销则如江”之说。同时官僚买办资本及民族资本开办了“裕中纱厂”、“明远电厂”、“益新面粉厂”等新式工厂及其它一些小工厂,后因帝国主义侵略、压榨加剧等原因大都被迫停办、倒闭。

由于经济的畸形发展,老城区与外国租界之间的大片空地辟为新的街道,使市区进一步扩大。人口由1745年的1万多人增加到1915年的10万多人。

1949年4月芜湖市获得解放。由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性的畸形发展的消费性城市,改造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城市。

(一)鸠兹(春秋~秦)
春秋 ,名鸠兹,属吴国。
战国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灭吴,属越国,名鸠兹。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灭越,属楚国,名鸠兹。
秦 ,分全国为三十六郡,芜湖属鄣郡,仍名鸠兹。

(二)丹阳郡芜湖县(西汉~东晋)
西汉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领17县,芜湖为其中之一,芜湖县名始于此。
东汉 沿袭之。
三国 ,吴黄武二年(223),芜湖县城由鸠兹迁至今市区东南鸡毛山一带,仍属丹阳郡。
西晋 ,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分丹阳郡置宣城郡(驻宛陵)。移丹阳郡治于建业(今南京)。芜湖仍属丹阳郡。
东晋 ,为安置中原南渡的百姓,在沿江一带侨置郡州县。成帝咸和四年(329),芜湖县属丹阳郡,侨立豫州于芜湖

(三)宣城郡、淮南郡(东晋~南北朝)
东晋 哀帝兴宁元年(363),芜湖属宣城郡(郡址移驻芜湖);孝武帝宁康二年(374)芜湖仍属宣城郡,并侨立上党郡。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侨郡为县,省阳毂(今繁昌)入芜湖县,后又省芜湖县入襄垣县。自此芜湖县置被撤销,襄垣、上党两县均属淮南侨郡。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的于湖(今当涂县南19公里处)。

南北朝 ,刘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并上党县入襄垣县,属淮南郡;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并淮南郡入宣城郡(郡址移驻于湖),襄垣县属宣城郡。大明八年(464)复立淮南县属南豫州,襄垣属之。明帝泰始三年(467)属扬州淮南郡。

(四)当涂县属镇(隋~唐)
隋 文帝开皇九年(589)撤销丹阳、淮南二郡,置蒋州驻石头城(今南京),并襄垣等县入当涂县,县治迁驻姑熟(今当涂县城),原芜湖(城)降为当涂县属镇。

唐 ,将全国分为十道后又改分为十五道,芜湖一直为当涂县的一个镇,只是属道州有变动。

(五)宣州属镇(唐)
唐 太宗贞观元年(627)属江南道宣州;玄宗开元廿一年(733)属江南西道宣州。肃宗乾元元年(758)属江南东道升州。上元二年(761)属江南西道宣州;德宗贞元三年(787)属江南东道宣州。

(六)江宁府芜湖县、宣州芜湖县(五代十国~北宋)
五代 ,南唐李弁升元年间(937-943)复置芜湖县属江宁府,自此以后到民国,芜湖县置未断。

宋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平江南,芜湖属宣州。

(七)太平州芜湖县、太平路芜湖县(北宋~元)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升南平军为太平州,芜湖属江南路(后为江南东路)太平州。

元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升太平州为太平路,芜湖属江浙行中书省太平路

(八)太平府芜湖县(元~清)
元惠宗至正十五年(1335)改太平路为府,芜湖属太平府。

明 ,明洪武元年(1368)建都金陵,芜湖属中书省太平府;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芜湖直属六部太平府;永乐十八年(1420)改京师为南京,芜湖属南直隶太平府。

清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定江南,改南京为江南省,芜湖属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顺治十八年(1661),芜湖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太平府;康熙六年(1667)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从此安徽省正式成立,芜湖属安徽省太平府。太平天国年间(1857-1864)府、县属浙江省兼辖,后属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

(九)芜湖县(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而存县、道,芜湖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至十七年(1914-1928)设芜湖道(驻芜湖),辖皖南地区二十三县,芜湖为首县甲等;民国二十一年(1932)芜湖县属安徽省第二专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军侵占芜湖,撤销第二专区,改属第五专区,同年10月25日又改属第九专区;民国三十年(1941)8月,属第六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9月,抗战胜利后属安徽省皖南行署,并为第六专区驻地。

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4月27日成立芜湖军事管制委员会,直属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

(十)芜湖市芜湖县分治(1949年~1980年)
1949年5月10日,成立芜湖市人民政府。从此芜湖市、县分置。5月13日设皖南行署驻芜湖市,辖芜当、池州、宣城三专区,芜湖市直属皖南行署。芜湖县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 1950年撤销芜当专区,芜湖县直属皖南行署。
1952年2月4日,芜湖县改属皖南行署芜湖专区。
1952年8月27日,撤销皖南、皖北行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芜湖市直属安徽省。芜湖县乃属芜湖专区,芜湖专区及芜湖县均驻芜湖市。
1958年2月27日,和县裕溪口镇划入芜湖市。6月21日芜湖市改属芜湖专区领导,同年11月27日专区和市合并,以芜湖专区名义出现,直属安徽省。
1959年3月12日并芜湖县入芜湖市。
1960年1月14日专区和市分开设置,市属省和专区双重领导。
1961年4月26日,芜湖市直属安徽省。同年12月5日复置芜湖县,属芜湖专区,专区与县仍驻芜湖市。
1965年7月19日又划芜湖市归属芜湖专区。
1971年3月芜湖县迁驻湾址镇。同年3月29日芜湖专区改名为芜湖地区,芜湖市、芜湖县同属芜湖地区。
1973年2月25日芜湖市直属安徽省。

(十一)芜湖市(1980年~今)
1980年1月29日,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行署移驻宣城,芜湖县属芜湖市;
1983年7月1日,当涂县的大桥公社划入芜湖市。同时将原属宣城地区的繁昌、南陵、青阳三县及九华山管理处划归芜湖市管辖。
1988年8月17日,青阳县、九华山划出芜湖市,复归池州地区。

㈡ 芜湖十景的芜湖历史

芜湖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指引下,文艺创作蓬勃发展,欣欣向荣,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摄影、书法、戏剧等人材济济,50年代诞生第一批以王兴国、王有任为代表的工农作家;60年代涌现以柳文田、易振生为代表的一批国画家、版画家。正式出版的文学、戏剧作品15部,美术作品入选历届全国、省级展览,近300幅(次)国画、版画、水彩画入选在20多个国家展出,有些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芜湖版画创作自60年代一直领先于省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曾出版芜湖版画专辑、专刊,“芜湖版画展”应邀去日本、保加利亚展出,十多位作者的版画作品被选入日本五种大型画册。至1985年,全市已有全国文联所属各协会会员53名;省文联所属各协会会员329名;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的会员已达1019名。
芜湖位于安徽东南部,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9度21分、北纬31度20分,全市面积3317平方公里,人口215万,其中市区人口63万。芜湖历史悠久,春秋时代为吴国的鸠鹚邑,作为县名始于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历史上芜湖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颇为发达。南唐时即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南宋以后,特别是到了元朝,芜湖已是一个相当繁荣的市镇,从明代开始,逐渐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浆染等手工业已闻名遐迩,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就有织造尚淞江(上海),浆染尚芜湖之说,形成号称芜湖巨店的大型浆染工场。近年,芜湖境内人字洞发现的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化石,时间断代约在距今200万至250万年之间,把人类在亚洲活动的历史上溯了四五十万年。境内大工山古铜矿遗址是春秋和汉唐时期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76年,中英签订的烟台条约将芜湖与浙江的温州等四个城市辟为通商口岸,这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给芜湖民族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并造成畸形发展的同时,也从此打开了芜湖对外开放的大门。1918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货值就达当年全国对外贸易的3.5%,成为长江通商巨埠之一。以芜湖和上海为起讫点的芜申运河,更把芜湖和苏、锡、宁、杭的经济、文化紧密地连在一起。芜湖开放通商口岸后,大批外国洋行、公司进入芜湖的同时,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刺激了芜湖近代工业的发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业在芜湖建立。1883年芜湖架设了有线电报线路,为全省第一个使用电报的城市;1897年投产的益新(机磨)米面公司,规模居当时全国同类工厂首位;30年代还曾开通民航,飞上海和武汉两市。步入20世纪后,芜湖工商业发展到百余种,五、六千家,成为安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长江流域经济中心之一。由于位置优越、商业鼎盛,历史上曾被誉为皖之中坚、长江巨埠。芜湖素有全国四大米市之首的美誉,而米市的启动点和发祥地是今日的马塘区。马塘区因为地处青弋江注入长江的南岸,俗称河南。沿岸人烟密集,集市贸易相当繁荣,管辖皖南地区的徽宁池太广道也设在这里。1948年芜湖《江广米行重建会所纪念碑》:逊清光绪八年,李文忠公(李鸿章谥号文忠)请准将粮食市场,由镇江七浩口移到此地。李鸿章扶植米市是事实,但具体操作者是张樵野(张荫桓),同治年间他就结识了广东督粮道李瀚章(鸿章之兄)。光绪八年(1882),李瀚章任湖广总督,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荫桓任芜湖关道。李瀚章怂恿张荫桓出面,打着繁荣芜湖商埠的旗号,向李鸿章献策,依靠朝廷的力量,令镇江米市迁至芜湖。李鸿章主张让米商自迁才是上策。商量结果,定下具体优惠措施,使米商有利可图,自会见利争迁。张荫桓亲自到镇江,利用同乡情谊大拉关系,对广潮米帮许诺:由芜湖关道发给专营米业执照,在芜有代办专利;米粮打包费用由卖方支付;外轮水脚银不另加价,即由芜运来至沪仍按照镇江运沪力资计算。果然引动广潮米帮纷然至芜投资开设米号。接踵而来的是宁、烟帮共20多家。四大米帮是支柱,促使堆则如山,销则如江的米市兴起。
李鸿章之子李经方立即抓住这大好机遇,在沿河路开设源德裕砻坊;在河南富民桥(今中山桥)建恒丰粮仓,可堆存二、三万担租稻。李瀚章之子李仲浩开有鼎玉典当铺,宝善长钱庄,在上海、汉口、广州设立分支机构,几乎包揽了米商借贷、汇兑申票、粤票的业务。李仲浩又是芜湖招商局总办。大宗米粮经其轮运出口,而且垄断了漕运。在八百里皖江地区,尤其是江北一带,李氏家族拥有数以万亩计的庄田,租稻转化为商品粮,水到渠成。总之,米市给李氏家族带来商机和巨额利润,也拉动了相关行业的勃兴。场面盛大的米市是沿着长河两岸铺展开的,城南米市尤其繁荣,县志云:自南关至浮桥皆米行,谓之南市。从富民桥南口东至芜关监督署,粮食仓库林立,还有道台衙库房,形成一条街,库子街之名由此而来。 地址在来远铺南街,前至官街,后至阳明书院地。在江口北岸横街也有个米业公所,是以客籍四大米帮为主干的米商组织。张荫桓坐镇河南关道署,采取有效的公关措施,制订并落实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启动了芜湖米市,有益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其功不可没。 现代芜湖大米市场于一九九四年一月十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芜湖大米市场位于芜湖市九华北路金湾米市大厦内。西邻芜湖长江大桥、东邻芜湖机场、区内有5000吨粮食专用码头,交通便利,占地2.1公顷,建筑面积1.6平方米,年服务成交粮食500万吨。芜湖地处长江下游,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环水绕、襟江带河的大自然环境,风光宜人,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萧绎)即写下了《泛芜湖》诗,歌咏芜湖山水。唐代诗人李白、温庭筠、杜牧等,宋代文学家梅尧臣、王安石、沈括等,都有咏芜湖的传世之作。宋、元时传统芜湖八景已经形成。近年,芜湖人继往开来,又创建了新芜湖十景。 新世纪初始,芜湖经济建设已驶入快车道,诸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电子电器等均呈兴旺发达的趋势。以境内青弋江为界,北片有经济技术开发区,众多知名大企业云集于此。南片有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文教、科技为重点项目建设已全方位推进。中国著名的民族自主品牌“奇瑞汽车”公司(全称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即座落于此,目前该公司拥有员工两万于名,拥有以一、二、三、四厂为基础的轿车公司、冲压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等一系列机构,拥有自主造车能力。目前奇瑞在世界上六个国家建有七个CKD/SKD工厂,年整车出口超十万台,是中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厂家。在南、北两大片之间,以鸠兹广场、中山路步行街为轴心辐射的商业区,店铺林立,商机无限。芜湖人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城市,必将在中国的长江之滨闪亮登 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青弋江同长江的交汇处,同江南诸多产粮区相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粮食产地和大米集散地。明代时,这里不仅米市十分兴盛,而且茶市、木市、铁市也很兴盛。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芜湖市面商贾云集,粮行星罗棋布,米市兴旺繁荣,每年出口大米达500万石。芜湖商业在近代居全省之冠,如今米市更为兴旺,目前该市已有六个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米市。 注:‘三画’就是铁画、堆漆画和通草画,三刀'是指 菜刀、剪刀和剃刀。

㈢ 你觉得芜湖市的发展怎么样呢


其次,大家都知道,安徽省虽然经济起步比较晚,但所拥有的旅游文化景点却尤其多。所以,作为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发展的芜湖市,在大力发展自己原有企业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于旅游产业的投资。这令芜湖市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且芜湖市也并没有令人失望,凭借着天门烟浪、双江塔影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对芜湖市乐不思蜀。除此之外,芜湖市的桂花酒酿、虾籽面等等特色小吃,也是非常值得尝试的。你有没有被芜湖市所吸引呢?你觉得芜湖市的发展怎么样呢?当然,除了芜湖市,安徽省还有着许许多多同样发展潜力巨大的城市。像六安等等就是很令人期待的城市呢?

㈣ 芜湖的历史

芜湖市是建国后在原芜湖县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史料记载和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专业师生的研究,芜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城址经历了几次变迁与扩大的过程.
芜湖市最早的故址名鸠兹,在今市东南约四十里的水阳江南岸.《左传》:"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此处记叙的衡山是当涂县东北面的横山.而鸠兹城址则位于水阳江南岸一带侵蚀残丘向北延伸的尽头.由此往西地势低平,多为湖塘沼泽地区,因湖沼草丛,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又称"勾兹","皋兹","祝兹"等.在鸠兹附近有一长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得名芜湖.此段水阳江当时称为中江,西连长江,东通太湖,为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水道.鸠兹是控制中江的一个渡口,位置相当重要.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鸠兹已设县,易名芜湖,此乃早期的芜湖城.
城市概况与地形,气候
芜湖市为安徽省省辖市,现下属三县(芜湖,繁昌,南陵),四区(镜湖,弋江,鸠江,三山).全市面积331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20平方公里.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9度21分,北纬31度20分.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长江自城西南向东北缓缓流过,青弋江自东南向西北,穿城而过,汇入长江.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皖江与青弋江的交汇口.
芜湖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6摄氏度,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年降雨量1200毫米,无霜期每年达219-240天.
芜湖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呈不规则长条状.地貌类型多样,平原丘陵皆备,河湖水网密布,青弋江,水阳江,漳河贯穿境内,黑沙湖,龙窝湖,奎湖散布其间.全市土地面积331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30平方公里.
魅 力 芜 湖
素以"皖之中坚,长江巨埠"著称的芜湖,早在春秋时即为重镇,农业,手工业,商业一直颇为发达,南唐时"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宋代冶炼走向鼎盛,史称"铁到芜湖自成钢",明代时成为当时的印染中心,至清代,又形成了庞大的米业市场,居"四大米市"(芜湖,长沙,九江,无锡)之首而名闻天下.1876年,中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烟台条约》将芜湖辟为通商口岸,芜湖逐步发展成为长江下游内外贸易的主要商埠和港口,也成了安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青山逶迤, 襟江带河的芜湖,历史上曾是人文荟萃之地.李白,杜牧,苏轼,陆游,张孝祥,吴敬梓等都在芜湖留下动人的诗章佳篇和佳话,有着许多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风景胜地供游人观赏.
而以"半城山,半城水"著称的市区更是尽显江南名城之风韵.
这里,有南宋词人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邑中风景最佳处"的"镜湖细柳"风景区;
这里,有久负盛名的"赭塔晴岚"之景;
这里,还有佛教"金地藏玉菩萨"第一行宫--"小九华广济寺",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这里更有中华一绝--芜湖铁画.清代芜湖著名铁画艺人汤天池和当时的姑熟画派代表人物萧云从合作,以锤为笔,以砧为砚,以铁为墨,锻造出更是成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
近几年,芜湖发展神速.以进一步完善城市提升城市品位,逐步建成综合环境一流,适宜兴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为目标,现已形成了"四纵十横"的城市交通网络,新建了长江大桥,中山路步行街,滨江景观大道,凤凰美食街,鸠兹广场,九华广场,吉和广场,奥林匹克公园,市政公园等一批市政标志性工程.
今日的芜湖,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市容整洁.芜湖市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也是"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03年获国家"中国人居环境--生态保护与城市绿化建设范例奖".2007年3月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序中,芜湖市在"制度竞争力"和"企业管理竞争力"两项指标上均排在第九位,综合城市竞争力位列第61位,而且还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11个最佳案例城市之一.
作为皖江开发开放龙头,芜湖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高速发展为区域城市合作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芜湖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已有西门子,日立等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和海螺型材,美的集团等几十家国内上市公司等国内外一批著名公司纷纷落户.
芜湖以自己的努力与实力,再次成为改革开放中长江边上一颗闪光的星.蓝图已经勾勒:依托新型建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等制造业,生物药业,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工业园区等产业,形成以芜湖为中心的建材商业群,光机电产业群,家电制造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群,汽车制造产业群,生物药业产业群等.
芜湖还将利用芜湖交通和区位优势,加速物流产业和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培育发展会展经济,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努力把芜湖建设成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形成沿江物流产业带,沿江旅游产业带,并与市域正在开发建设中的"芜湖古城","芜湖旅游城",以及现代农业和"二山一湖",皖南民居,徽文化的大旅游圈相衔接,整合形成长江流域重要的旅游区域和农业示范推广基地.
新生的黎明于等待中降临,无数举首远眺的高楼站成江城新生代的憧憬,金菊盛开沾露的花瓣,如同从辉煌的破晓中捧出的诗情……白云和蓝天,历史和未来,将一同谱写"放歌一曲大江东"的激越乐章!

㈤ 芜湖铁画的历史发展

铁画的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芜湖铁画始于清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鹏与芜湖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而成。据清代《芜湖县志》所录《铁画歌·序》载,芜湖人汤鹏“少为铁工,与画室为邻,日窥其泼黑势,画师叱之。鹏发愤,因煅铁为山水嶂,寒汀孤屿,生趣宛然。”汤鹏从国画中受到启迪而创出铁画。
铁画一经问世,不仅“远客多购之”,而且“名噪公卿间”,士大夫阶层人士把它作为“斋壁雅玩”之物欣赏,文人墨客更是推崇备至,赋诗著文加以赞扬。清代金石家朱文藻在《题铁画》一诗中作了生动的描述:“乍看似墨泼素绢,山水人物皆空嵌。风飘秀色动兰竹,雪催老杆撑松杉。华轩逼人有寒气,盛暑亦欲添衣裳。最宜桦烛晓风夜,千枝万蕊发翠岩。元明旧迹共谛视,转觉暗淡精神减。"他认为元明时代丹青高手之画与铁画相比也黯然失色。清代诗人梁同书称铁画"无不入妙","世罕见之”。他作《铁画歌》云:“谁叫幻作绕指柔,巧夺江南钧巢笔。……采绘易化丹青改,此画铮铮长不毁。”
芜湖铁画先后参加过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和匈牙利布达佩斯造型艺术展,并赴日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亚、沙特、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先后在安徽省博物馆欣赏了芜湖铁画,称赞铁画艺术技艺精湛,要将之加以发展。
1959年至1960年,老艺人储炎庆和几位弟子制作的大型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和铁书法《沁园春·雪》陈设在人民大会堂,以及陈列于毛主席纪念堂的铁书法《长征诗》,都是芜湖铁画的传世经典之作。

㈥ 改革开放30周年论文之家乡芜湖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江城芜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感叹:“芜湖发展真快,我都认不出来了!”发出这样感叹的,会是曾经来过芜湖的外地人,也会是许久未回家乡的芜湖人,还会是不常出门的芜湖居民。30年来,芜湖不断“长大”,而一张张地图就是见证。记者到有关部门搜寻了芜湖30年来不同时期的地图,有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地图,也有区划调整后最新的芜湖地图。从档案室里翻出来的地图,承载着30年的记忆,也无声地诉说着这30年来的变化。道路的变迁打开上世纪70年代的芜湖地图,记者感到惊讶:“这哪像是芜湖呀!”在这张地图上,芜湖的范围只是镜湖周边一小片。在地图上,记者发现现在是市区南北主干道之一的九华中路,当时有另外一个名字———大寨路。虽然“大寨路”名字叫起来很响亮,但是这条路根本算不上是大路,在地图上这条路没有多长,向南就到“反修路”,即现在的二街;向北到芜屯路,即现在的赭山路,而“团结路”当时还仅仅是一条用虚线标出来的规划中道路。在1985年的地图上,大寨路变成了九华山路。中江桥建成后,这条路连接了城南,使得九华山路成为市区主干道有了可能;90年代的地图上,九华山路已经北接解放路(现在的天门山路),南到青弋江畔,与现在的九华中路很接近了。进入新世纪,九华山路青弋江以南的部分在新的芜湖地图上被称为“九华南路”,由九华北路、九华中路、九华南路组成的这条大路,承担着芜湖市区南北大通道的任务,成为芜湖的一条大动脉。不仅是九华山路这条道路发生了巨变,在这些地图上,记者发现芜湖的城市道路呈现越来越多、路网越来越大的状况。桥梁的增多一座长江边的城市,一座有青弋江穿过的城市,自然与桥梁分不开。在上世纪70年代的地图上,记者在青弋江上只找到了中山桥、弋江桥这两座市政桥梁。记者从市建委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当时这两座桥梁都是芜湖的交通要塞,所有去往城南的车辆和行人都完全依靠这两座桥梁。在80年代的芜湖地图上,已经出现了中江桥;90年代的地图上,又多了一座袁泽桥。被青弋江一分为二的芜湖,南北交通变得更加方便了。之后,已是芜湖人多年梦想的长江大桥飞架长江南北,使得芜湖人的大桥梦终于能圆,告别了过长江必须乘坐轮渡的日子,改变了雷雨天只能望江兴叹的历史。在2006年的芜湖地图还找不到临江桥。这座新建成的、象征芜湖是“鱼米之乡”的临江桥建成后,让长条形状的芜湖城区首次实现了道路环线。正在改造中的袁泽桥,将成为芜湖辖区青弋江上最宽的桥梁。一座座桥梁的兴建,让人们感觉青弋江似乎变窄了,南北通行变得那样顺畅,比青弋江的水流更急的,是南来北往的车流。城区的成长道路的增长,桥梁的增多,都是芜湖城市在不断“长大”的体现。记者在查看地图时惊讶地发现,在上世纪70年代的地图上,芜湖火车站在如今东方花园小区的位置,长长的铁道线沿着现在的黄山西路、申元街、美食街等道路延伸。在1992年的地图上,记者看到芜湖火车站已搬迁在如今的位置上,但那些铁路线还出现在地图上,直到2006年才在地图上彻底消失。记者了解到,芜湖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由1978年的528.6万元猛增至2008年的40.02亿元。通过努力,我市新建、改建了市中心的北京路、银湖路等50多条主要道路;在城南,新建或改建的九华南路、滨江南路、花津南路、纬三路、纬四路、纬五路等纵横交错,道路框架已经形成;在城东,新区道路建设正如火如荼,赤铸山东路、神山东路、神山南路、经六路、三环路、东四大道、东一路、黄山东路等,将为城东日后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在城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桥综合开发区内部路网进一步完善,九华北路的改造更是改善了芜湖城市北出入口的形象。30年来,让芜湖人自豪的事情还有很多:1999年中山路步行街开街;2000年芜湖长江大桥通车;2001年鸠兹广场向游人开放;2002年奥林匹克公园建成;2005年九莲塘公园完成整治并开放;2006年芜湖首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朱家桥污水处理厂一期建成运行;2007年滨江公园中的吉和广场及临江桥率先建成,其中临江桥更是以它独有的“鱼米”造型赢得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中央、省、市媒体的关注和赞誉;此外,滨江公园沿江景观带及保兴垾沿线风景正在呈现……30年来,芜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1978年,芜湖市区建成区面积为2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为50.20万;如今,芜湖全市面积3317平方公里,市区面积72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11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106万。翻阅地图,最深的感受就是芜湖“长”得好快:上世纪70年代的地图上,芜湖的范围只在镜湖周边,分为中心工业区和弋江工业区;80年代,芜湖的范围北至现在的赭山路,南至青弋江;1992年的芜湖地图表明,当时的芜湖市区范围已经拓展到现在的天门山路;1996年的芜湖地图上,首次出现了经济开发区;2006年根据最新区划调整而绘制的芜湖地图,已包括了三山等大片区域。在地图上,芜湖就像一只渐渐展翅的蝴蝶,还要继续飞翔。 地图在( http://www.zgchb.com.cn/article/2008/1218/article_11915.html)

㈦ 芜湖的历史沿革

春秋时,名鸠兹,属吴国。战国时,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属越国,名鸠兹。周郝王九年(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属楚国,名鸠兹。
秦时,分全中国为三十六郡,芜湖属鄣郡关于鄣郡的建置问题,学术界颇有争论,一曰为秦末或楚汉之际置,一曰秦无鄣郡,仍名鸠兹。西汉时,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领17县,芜湖为其中之一,芜湖县名始于此。 东汉沿袭之。三国时,吴黄武二年(223),芜湖县城由鸠兹迁至今市区东南鸡毛山一带,仍属丹阳郡。西晋时,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分丹阳郡置宣城邵(驻宛陵)。移丹阳郡治于建业(今南京)。芜湖仍属丹阳郡。
东晋时,为安置中原南渡的百姓,在沿江一带侨置郡州县。成帝咸和四年(329),芜湖县属丹阳郡,侨立豫州于芜湖;哀帝兴宁元年(363),芜湖属宣城郡(郡址移驻芜湖);孝武帝宁康二年(374)芜湖仍属宣城郡,并侨立上党郡。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侨置襄垣、定陵、逡遒等县,均属上党郡;安帝义熙九年(413),宣城郡回驻宛陵,降上党郡为县,省阳攴(今繁昌)入芜湖县,后又省芜湖县入襄垣县。自此芜湖县置被撤销,襄垣、上党两县均属淮南侨郡。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的于湖(今当涂县南19公里处) 南北朝时,刘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并上党县入襄垣县,属淮南郡;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并淮南郡入宣城郡(郡址移驻于湖),襄垣县属宣城郡。大明八年(464)复立淮南郡属南豫州,襄垣属之。明帝泰始三年(467)属扬州淮南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撤销丹阳、淮南二郡,置蒋州驻石头城(今南京),并襄垣等县入当涂县,县治迁驻姑熟(今当涂县城),原芜湖(城)降为当涂县属镇。唐时,将全中国分为十道后又改分为十五道,芜湖一直为当涂县的一个镇,只是属道州有变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属江南道宣州;玄宗开元廿一年(733)属江南西道宣州。肃宗乾元元年(758)属江南东道升州。上元二年(761)属江南西道宣州;德宗贞元三年(787)属江南东道宣州。五代时,南唐李昪升元年间(937-943)复置芜湖县属江宁府,自此以后至民国,芜湖县置未断。宋时,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平江南,芜湖属宣州。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升南平军为太平州,芜湖属江南路(后为江南东路)太平州。元时,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升太平州为太平路,芜湖属江浙行中书省太平路;惠宗至正十五年(1355)改太平路为府,芜湖属太平府。
明时,明洪武元年(1368)建都金陵,芜湖属中书省太平府;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芜湖直属六部太平府;永乐十八年(1420)改京师为南京,芜湖属南直隶太平府。清时,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定江南,改南京为江南省,芜湖属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顺治十八年(1661),芜湖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太平府;康熙六年(1667)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从此安徽省正式成立,芜湖属安徽省太平府。
太平天国年间(1857-1864)府、县属浙江省兼辖,后属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 1950年撤销芜当专区,芜湖县直属皖南行署。1952年2月4日,芜湖县改属皖南行署芜湖专区。1952年8月27日,撤销皖南、皖北行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芜湖市直属安徽省。芜湖县仍属芜湖专区,芜湖专区及芜湖县均驻芜湖市。1958年2月27日,和县裕溪口镇划入芜湖市。6月21日芜湖市改属芜湖专区领导,同年11月27日专区和市合并,以芜湖专区名义出现,直属安徽省。1959年3月12日并芜湖县入芜湖市。1960年1月14日专区和市分开设置,市属省和专区双重领导。1961年4月26日,芜湖市直属安徽省。同年12月5日复置芜湖县,属芜湖专区,专区与县仍驻芜湖市。1965年7月19日又划芜湖市归属芜湖专区。1971年3月芜湖县迁驻湾镇。同年3月29日芜湖专区改名为芜湖地区,芜湖市、芜湖县同属芜湖地区。1973年2月25日芜湖市直属安徽省。1980年1月29日,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行署移驻宣城,芜湖县属芜湖市。1983年7月1日,当涂县的大桥公社划入芜湖市。同时将原属宣城地区的繁昌、南陵、青阳三县及九华山管理处划归芜湖市管辖。
2011年8月22日,原巢湖市无为县、和县沈巷镇划归芜湖市管辖。

㈧ 芜湖有那些历史古迹

明清徽派古城和近代西洋建筑是芜湖旅游的两大宝藏。
芜湖历史文化专资源更是十分丰厚,例如属繁昌县“人字洞”,是古人类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发现的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化石、时间断代约在距今200万至250万年之间,把人类在亚洲活动的历史上溯了四五十万年,引起世界瞩目。繁昌柯家村古窑址,繁昌平铺乡“万牛墩”和南陵吴越土墩墓,南陵大工山铜矿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㈨ 芜湖历史文化

芜湖历史文化资源更是十分丰厚。繁昌县“人字洞”,是古人类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发现的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化石、时间断代约在距今200万至250万年之间,把人类在亚洲活动的历史上溯了四五十万年,引起世界瞩目。

繁昌柯家村古窑址,繁昌平铺乡“万牛墩”和南陵吴越土墩墓,南陵大工山铜矿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诗经》开篇诗作《关雎》中唱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中的雎鸠是一种水鸟,也叫鸠兹鸟。

芜湖古称鸠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500年。汉武帝元封二年,即公元前109年,因多湖泊、芜藻而名芜湖。历史上芜湖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颇为发达。南唐时即“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南宋以后,特别是到了元朝,芜湖已是一个相当繁荣的市镇,从明代开始,逐渐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

浆染等手工业已闻名遐迩,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就有“织造尚淞江(上海),浆染尚芜湖”之说,形成号称“芜湖巨店”的大型浆染工场。

1876年,中英签订的“烟台条约”将芜湖与浙江的温州等四个城市辟为通商口岸,这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给芜湖民族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并造成畸形发展的同时,也从此打开了芜湖对外开放的大门。1918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货值就达当年全国对外贸易的3.5%,成为长江通商巨埠之一。

以芜湖和上海为起迄点的芜申运河,更把芜湖和苏、锡、宁、杭的经济、文化紧密地连在一起。到了清代,芜湖形成了广大的米业市场,与无锡、长沙、九江并称为全国四大米市。

芜湖开放通商口岸后,大量西洋商品经过芜湖销往内地,大批外国洋行、公司进入芜湖的同时,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刺激了芜湖近代工业的发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业在芜湖建立。1883年芜湖架设了有线电报线路,为全省第一个使用电报的城市;

1897年投产的益新(机磨)米面公司,规模居当时全国同类工厂首位;30年代还曾开通民航,飞上海和武汉两市。步入20世纪后,芜湖工商业发展到百余种,五、六千家,成为安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长江流域经济中心之一。

由于历史的传承,文化多元,开放包容,五湖四海兼收并蓄,芜湖人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强烈。改革开放初期,芜湖的“傻子瓜子”曾被邓小平先生三次提及,被誉为中国民营经济的“报春花”。

上世纪九十年代,芜湖市成为国家沿江开放城市。在芜湖,我们长期以来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创业、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鼓励扶持“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干部创事业”。开放、诚信、务实、创新,已成为芜湖人的精神,引领着芜湖阔步前进。

(9)芜湖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1949年4月芜湖市获得解放。几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全市人民的努力下,芜湖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性的畸形发展的消费性城市,改造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城市。

㈩ 芜湖的历史。

历史沿革
芜湖市是建国后在原芜湖县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史料记载和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专业师生的研究,芜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城址经历了几次变迁与扩大的过程。

芜湖市最早的故址名鸠兹,在今市东南约四十里的水阳江南岸。《左传》:“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此处记叙的衡山是当涂县东北面的横山。而鸠兹城址则位于水阳江南岸一带侵蚀残丘向北延伸的尽头。由此往西地势低平,多为湖塘沼泽地区,因湖沼草丛,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又称“勾兹”、“皋兹”、“祝兹”等。在鸠兹附近有一长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得名芜湖。此段水阳江当时称为中江,西连长江,东通太湖,为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水道。鸠兹是控制中江的一个渡口,位置相当重要。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鸠兹已设县,易名芜湖,此乃早期的芜湖城。

芜湖设县以后经两汉时期的发展,到三国时因战争频繁,芜湖地位日显重要。吴国地处江东,以长江为天险与曹魏对峙。但其主要城镇距长江较远,为了适应军事上的需要,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将芜湖县治由鸠兹西迁到青弋江口不远的今城东南隅的鸡毛山一带的高地上(古鸠兹旧治再未复用),成为今日芜湖市最老的城区。东晋时期,芜湖已成为临江重镇。公元324年,大将王敦在鸡毛山屯兵筑城驻守,故有“王敦城”之称。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省芜湖入襄垣县,芜湖县级行政建置被撤销。隋唐时期,芜湖皆为当涂县属镇。五代十国时南唐升元(937-943年)年间复置芜湖县。从此芜湖作为县一级行政建置直至1949年。

两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为促使农业的发展,大兴筑圩,大片湖沼变成良田。在芜湖地区修筑了政和圩、行春圩、陶辛圩和万春圩等。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城区也迅速扩大,芜湖成为当时沿江的一座名城。约在十一世纪初,芜湖筑城垣即宋城。今北门外高城板,东门外鼓楼岗等皆为宋城遗址。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金兵不断南侵,芜湖城遭兵焚毁成废墟。淳熙七年(1180年)又筑城,但已不如以前繁荣。元初芜湖县城又行恢复,人口曾达五万人左右,但在元末又遭兵火毁坏。明代芜湖的经济又逐步恢复发展起来,各地商人和工匠纷至经营各业,以染浆业和炼钢业尤为发达,南北货物汇集。明万历三年(1575年)芜湖再次筑城,大部分与宋城重合。清代200多年间(1876年以前),芜湖商业同手工业不断发展,成为新兴的工商业城市,沿青弋江到江口形成商业中心地带,号称“十里长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芜湖因交通位置和经济条件重要而成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据点之一。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将芜湖列为通商口岸之一。次年英国在范罗山建立了领事行署,划定沿江滩地为租界。接着美、俄、法、日等帝国主义相继侵入,又于1902年将南起陶沟,北至弋矶山,东至普潼山,西至长江岸边的46.5公顷土地划为公共租界。从此大量洋货涌进芜湖市场,既严重摧残了传统的民族工业,又刺激了商业的畸开发展,同时大量粮食、农副产品及矿产原料被廉价掠夺运走。他们在租界内修马路,建码头、仓库、堆栈、楼房,开办教堂、医院、学校等,使芜湖市区由青弋江两岸一带向西北沿长江右岸发展,扩大了市区范围。

开埠通商以后,由于地理、经济条件和李鸿章为代表的官僚买办采取政治手段等,使米商云集芜湖开设米号,米市中心遂由镇江迁来芜湖,并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每年“经芜湖输出之米粮数五六百万石至一千万石”,有“堆则如山,销则如江”之说。同时官僚买办资本及民族资本开办了“裕中纱厂”、“明远电厂”、“益新面粉厂”等新式工厂及其它一些小工厂,后因帝国主义侵略、压榨加剧等原因大都被迫停办、倒闭。由于经济的畸形发展,老城区与外国租界之间的大片空地辟为新的街道,使市区进一步扩大。人口由1745年的1万多人增加到1915年的10万多人。

1949年4月芜湖市获得解放。几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全市人民的努力下,芜湖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性的畸形发展的消费性城市,改造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城市。

阅读全文

与芜湖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