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深圳的历史文化

深圳的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08 17:30:48

① 深圳历史有哪些传说

早在6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远征海洋的一个驻脚点。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区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郡3郡,深圳隶属于南海郡。331年,即东晋咸和六年,朝廷设东官郡,辖宝安、海丰、兴宁等6县,其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州、潮州一带。其时宝安县辖地涉及当今的东莞市、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元590年(隋开皇十年),废东官郡,宝安县改属南海郡,县治在今深圳南头。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县治迁往东莞,于南头设屯门军镇。宋朝时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盛产食盐、香料。至元朝,这里又以出产珍珠著名。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日深圳境内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1842年7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香港岛被英国占领。1860年1月11日,九龙半岛因《北京条约》而被迫割让给英国。1898年4月21日,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界租给英国99年。至此,原属新安县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脱离其管辖。以后其名称和隶属关系几经变动,直到中华民国时期复称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宝安素有“粤省前哨”之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② 深圳的发展历史

首先说一下,深圳并不是“第一个”经济特区,而是“第一批”经济特区,1979年中央同意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央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其次“经济特区”,就是指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深圳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确实领先全国,一方面是政策所致,另一方面深圳是移民城市,不排外,有创新意识,所以造就了深圳的今天。不过,深圳市并不完美,在很多方面还无法称霸全国,如高等教育方面实力就不强,并没有一所全国知名高校,毕竟大学不仅仅需要“资金”,还需要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总之,深圳市取得了伟大成就,见证了改革开放,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③ 深圳的历史来由

从史料来看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区就曾有过移民浪潮,内地人曾为开发新安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东官郡所辖六县中,第一个就是宝安县,县治与郡治同在一处,系江海交通要冲,海防军事重镇。新安故城开创了深圳城市发展的源头,成为深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历史的变迁经常表现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梁天监六年(507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陈将郡治移至增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将宝安县名改为东莞,县治从南头移到今天的东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后,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隶属关系都发生过一些变化。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南头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在原旧城址上修建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城”。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东莞县又分设新安县,以该所城为县城。/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据有关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遗址的资料表明,深圳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大黄沙、大梅沙沙丘遗址发现的陶器、石器显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创造了深圳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遗址103处,古墓葬234处,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68处,近现代史迹和革命纪念建筑97处,旧海关税 站和界碑等有12处。经过筛选,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大鹏城和“中英街”界碑于1989年被省政府确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深圳地处南中国海之滨,椰风海韵,细浪白沙,景色怡人,历来被视为“华夏南大门、连陲风景线”。自东晋以来,深圳在政治、文化、经济、交通及海防军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在深圳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自秦之后,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统属封建中央集权统制,汉在深圳已有盐官之设,在南头、西乡、沙井、大鹏以及香港李郑屋村等地,均发现汉代墓葬。从葬礼及出土文物看,当时已融合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东晋南朝250多年间,是深圳鼎盛时期,置东官郡,领宝安、兴宁等六县,管辖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阳一带,当时的宝安县辖地大概为今天的东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区。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冲。在南头设屯镇,驻有岭南节度兵;宋代设“巡海水师营”,宋代以来,深圳成了中国南方海路交通贸易的枢纽,经济上有着重大的发展。

明代是深圳历史上的中兴时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筑南头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和大鹏守御千户所城。稍后立南头寨,形成宠大的军事机构,为“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抵御倭冠、海盗以及其他外来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头军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领下,在南头海域歼灭了葡萄牙舰队。

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新安县居民已达到225979人。人口大增,农业生产和渔、盐业得到很大的发展。

民国二年(1913年),新安县复名宝安县,治所仍设在南头城。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才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深圳人民为民族解放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别是抗日东江游击纵队,活跃在惠东,宝一带,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并将困于香港的文化人士护送到解放区,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圳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因此文物古迹丰富,风景名胜屯为数不少,如晋、隋时期的“晋绩隋园”庙,唐代的海光寺,灵渡寺南唐的怀度寺,宋代的赤湾天后庙,明清两面代的“新安八景”,以及伶仃山、龙岐澳、七娘山等。

到20世纪80年代,深圳被辟为中国第一经济特区后,旅游业发展异常迅猛,新建的旅游景点及设施独具魅力,并以其新奇、特、异的风格蜚声海内外。

④ 深圳的历史

1.地名由来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的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
深圳又称鹏城。
何谓“鹏城”?
在深圳东部50多公里开外的南澳镇,有一处名叫鹏城的地方,城门象北京的德胜门,只是规模小了很多。
城墙经风雨侵蚀,一番破败景象;
城楼虽不及山海关雄壮,仍古味十足。进入城门,只见青石板铺就的道路,两旁平房都是砖木结构,鳞次栉比,露出房檐的椽子都已腐败,看起来年代已相当久远。当地居民称这个地方叫王母,又叫大鹏,这座城就叫鹏城。“鹏城”由此得名。
曾几何时,有人把这个鹏城的名字安在了深圳的头上。特别是深圳自建立特区以来,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综合经济实力已经位列全国大中城市中的前列,是一座充满生机,充满美好发展前景,潜力无限的城市。而深圳的版图正象展翅高飞的大鹏,搏击风云,遨游长空,勇往直前。所以,鹏城也就名符其实地叫响了。
2.百越部族

史前——公元前214年)考古成就表明,早在6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著先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远征海洋的一个驻脚点。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区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们以捕鱼、航海维生,甚少农垦。
3.秦皇设郡
(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50万人开发。时属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4.东晋建县
(公元331——1573年)深圳市最早的前身为宝安县。宝安作为县建制始于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朝廷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辖地大概为今天的深圳市、东莞市和香港等范围。郡治在宝安县(南头)。
公元590年(隋开皇十年),废东官郡,宝安县改属南海郡,县治在今深圳南头。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县治迁往东莞,于南头设屯门军镇。宋朝时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贸椎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内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公元1565年,又在南山半岛设立了南头水寨(广东6大水寨之一),为一庞大的军事机构,是“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管辖与牵制范围东至潮汕,西至上下川,南至大洋。明朝初年,中国舰队出使南洋,开航前必到深圳赤湾天后庙祭祀祷告。有600多年历史的南头古城,曾是广东省东南的政经重镇,也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区的政治中心。
5.新安古城
(公元1573——1841年)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为新安县。公元1573年(明万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意,扩建东莞守御千户基地,建立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经济以产盐、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
清朝初期,政府实行沿海省份内迁50里的“迁界”之举。新安县三分之二土地曾一度纳入东莞县。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复置新安县,至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再复原界。
6.县境分割
(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清道光二十四年)7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香港岛被英国占领。公元1860年(清咸丰十年)1月11日,九龙半岛因《北京条约》而被迫割让给英国。公元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4月21日,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界租给英国99年。至此,原属新安县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脱离其管辖,深圳与香港从此划境分治。
7.复名宝安
(公元1913年——1979年)公元1913年(民国三年),广东省新安县复称宝安县,县治仍在南头。
8.县治迁移
(公元1938年——1953年)抗日战争时期,南头沦陷,宝安县政府临时迁往东莞县。19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兴旺,宝安县治东迁至距南头10公里外的深圳墟。
9.深圳建市
(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将深圳定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
建市之初辖深圳、南头、松岗、龙华、葵涌、龙岗6个区。1979年10月,设立罗湖区。1980年7月,分罗湖区,成立沙头角区。1981年10月,恢复宝安县建制,辖特区外的1577平方公里。1983年9月至1984年8月,特区内设立罗湖、上步、南头、沙头角、蛇口5个管理区。1990年1月,撤销特区内管理区,设立福田、罗湖和南山3个区。1993年1月,撤销宝安县,设立宝安、龙岗两区。1997年10月,从罗湖区分出盐田区。2004年成为一个无农村的城市。邮政编码:518000,区号:0755。

⑤ 深圳的历史文化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方言俗称内田野间的水沟为容“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

深圳的经济特区发展史虽只有40多年,拥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有着6000多年的人类开发史和海洋经济发展史、1700多年的城市史、600多年的海防史、悠久的广府民系和客家移民史。

(5)深圳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深圳地处中国华南地区、广东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与香港相连,是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国家物流枢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中国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

并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水陆空铁口岸俱全,是中国拥有口岸数量最多、出入境人员最多、车流量最大的口岸城市。

⑥ 深圳的历史来由是什么

今天的深圳河蜿蜒穿过繁华市区,“深圳”一名,就来源于它,“圳”是指“田边水沟”,“深圳”就是“深水沟”。

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纂《新安县志》记载,深圳河在历史上不仅深,而且水流急,每逢下雨便涨起大水,居民来往十分困难,常有人“不知深浅,动遭淹溺”。为此,由负责当地治安的官富巡检司长官廖膺宠主持,于康熙二十八年,在深圳河上,建造了一座“惠民桥”,此桥以石头建造,就是今日“人民桥”的前身。

“深圳”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是个小“墟”的名字,也是个哨所的名字,那个时候,仅有10名驻兵。

“墟”,本为乡村定期的贸易集市,交易完成后人们就会散去,不过在清康熙年间,新安县内的“墟”已发展为有固定居民的墟市,它们多形成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深圳墟虽不大,却比较有名。

其实,“深圳”这一名称,除了带有地理的痕迹外,还烙印了移民文化的色彩。它是客家移民南迁,带来的新词汇。

一般而言,移民迁移到新的地方后,常把旧地名搬来使用,借此来表达对根的溯源。通常情况下,移民不是照搬原名,而是使用与原居地相同的地名通名。历史上,岭南地区部分客家人是从闽北、浙南迁来的,这些地区常见的地名通名中,就有坑、潭、洋、坪、圳等。

在浙江也有一个同名的“深圳”,此外还有浙江丽水的愈岸、永康的圳头;江西进贤的温家圳、萍乡的圳口、何家圳;湖南新宁的圳源垌;广东大埔的圳头坑、梅县的高圳等。这些地名出现的年代,都在宋代以后,是南下的北方人带来的古汉语,在南方演变成方言后,产生的方言地名。

“宝安宝安,得宝而安”

宝安境内有宝山,“得宝而安”。明朝有书记载:“得其宝者安,凡以康民也。”“宝安”在历史上就这样拥有了自己的名字,含有吉祥用意。

这座“宝山”位于现在的东莞市樟木头镇境内。宋朝有书记载:宝安“山有宝,置场煮银,名石瓮场。”所以,此“宝”实为银矿。

“宝安”作为县名,从公元331年的东晋年间算来,已有1670多年的历史。公元331年,东晋设郡,下辖宝安等6县,宝安县范围包括今日深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东莞市部分地区、番禺县南部、中山市等地区。这是在深圳地区设立郡、县级行政机构的开始,也是深圳城市历史的开端。

深圳地区自从唐朝中期起,归入东莞县管辖,毕竟距离较远,治理鞭长莫及,深圳、香港地区频受倭寇、海盗侵扰,尤其在明朝中期以后,兵灾不断,因此经南头乡绅的提议,在广东海道副使刘稳的支持与筹划下,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在宝安故地建“新安县”,取“革故鼎新,去危为安”的意思。从“得宝为安”到“去危为安”,可见人民的生存环境与理想。

1914年,因全国行政区域整编,广东省新安县因与河南省新安县同名,改回“宝安”县名。1993年1月1日,宝安撤县,设立宝安、龙岗两区,由深圳市直辖。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南山”有南山,海拔336米。山北的山脚下,村前是大海,村后是稻田,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南山区因大小南山得名,带着幽远的意境,总使人想起陶渊明的那两句名诗。

不过,历史上的这片区域,并不是遗世独立的,尤其它的前身“南头”,作为深圳市古代文明的中心,经历了太多的战火。

在东晋南朝时期,南头就是粤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宋以来,商业开始繁盛,大型远洋船舶要进出广州,必须绕行大屿山经南头、虎门才能进入珠江,因此,南头就成为广州海外交通航道的咽喉。可见南头当时的重要地位,颇有“好望角”的味道。

明朝初年,这里加强了海防,并筑城驻军。公元1565年,面对日益严重的倭寇、海盗骚扰,广东设立了6个水寨,水师总部设在南头水寨。为了预报敌情,在赤湾小南山顶上修建了烟墩(又称烽堠),作为南头水寨的耳目,遇有敌情,白天用烟、夜晚用火进行报警。南山烟墩遗址至今尚存。

“得福于田”的虔诚

福田区,因清代康熙年间就已经存在的福田村而得名。

“福田”这一名称的来历,与上沙村的始祖黄金堂有关,公元1192年的南宋年间,黄金堂的第四个儿子黄西孙,迁到松子岭南沿定居,带领儿孙开荒造田,田地块块成格,取名为“格田”,后来看到庄稼颜色碧绿,好似幅幅图画,心里非常高兴,又将“格田”更名为“幅田”,因“幅”与“福”同音,再改名为福田———“得福于田”。这两个字透出了从事农业的深圳先民的性格与美好愿望。

福田区的前身,是上步管理区,现在仍有路名“上步”。“上不去,下不妙”(上步区、下步庙),许多初来深圳的人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都会笑上半天:“这好像是骑在老虎背上嘛!”

“步”,俗称“埠”,是指“水陆码头”,用在地名上,与古代越语有关,也仅限于中国的南方地区。加上村落位于深圳河的北面,是在“河之上”,故名“上步”。可以想见几百年前,这里“轻舟水上泊”的景致。

古越语中罗湖山

今天繁华热闹的罗湖区,名称来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就已存在的罗湖村。

深圳博物馆的容达贤先生对记者介绍,罗湖村的“罗”字,源于古越语,是古壮侗语对山的称呼,带有“罗”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遗留,如“罗浮山”一名,就见于广东的博罗、电白、兴宁、平远以及广西的钦州、防城等地。所以,可以推断,深圳的“罗湖”就是山名,加上地势低,周围湖塘众多,得名“罗湖村”。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罗湖山被夷平,山土被用来垫高罗湖低地,据说,这使当时罗湖低地的地面增高了1米!

龙凤呈祥的美丽传说

龙岗有龙,也有仙女。

关于龙岗,还有一段美丽传说:远古时期,有一位美丽的仙女下凡后,到了这里,而天上群龙“怜香惜玉”,终日环绕在她的周围,保护佳人的安危,矢志不改,最后终于变成脉脉山岗。

传说归传说,不过,这里山岗的形状,倒真的极像巨龙伏卧,“龙岗”一名也是因此得来的。西边的东莞,有一地名“凤岗”,与龙岗遥相呼应,颇有龙凤呈祥的寓意。

公元331年,东晋设立东官郡,龙岗属于宝安县辖地;民国时,龙岗变成惠阳县辖地;1958年11月又归为宝安县管辖;1986年改称龙岗镇,1993年1月1日,改为龙岗区。

大鹏古民煮“海”为盐

“盐田”是从行业经济演化出来的地名。盐田区的名称,得于深圳东部沿海旧有的盐田村。深圳位于南海之滨,先民“靠海吃海”,在宽广的海边开辟盐田,以煮盐为生。

古代深圳居民制作“熟盐”,需用海卤,海卤的常用制法是这样的:

先在海边沙滩上挖一个深坑,坑底及四壁铺设“特制”土砖———一种掺进草秆、经牛脚踩而成的“筋韧熟泥”,砖缝填实,以防泄漏,将竹木横架在坑口,上铺苇席,然后将盐田内浸渍海水后经日晒泛出盐霜的表层沙子扫拢起来,堆于坑口苇席上,用海水浇淋,滤入坑内富含盐分的卤水便可用于煮盐。真是“谁知盘中盐,粒粒皆辛苦”。

古代的深圳,就以盐产著称,早在汉代,这里的盐业生产就被纳入国家管理。宋、元时期,盐业生产达到了高峰,官收盐利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的财政来源,以至当时有人称“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盐业在深圳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盐民的辛勤劳动为官府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盐民的生活却异常困苦。官府的暴利盘剥和压榨激起了盐民的反抗,煮、贩私盐的现象日益增多,社会矛盾由此激化。南宋年间,因政府查禁盐民煮、贩私盐,就引发了一场较大规模的盐民武装暴动,以高登为首的盐民一度击退官军,并乘胜进攻广州,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大鹏所城

深圳东部的大鹏半岛有一座筑于明代的“大鹏所城”。这也是深圳简称“鹏城”的由来。

明初广东沿海倭患成灾,太祖朱元璋遂下令开筑“大鹏千户守御所城”。明洪武27年(公元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张斌在大鹏半岛埋下第一块砖头,不多久,一座固若金汤的大鹏城出现在大鹏岭下。

当时,大鹏城内有上千名驻军在开发海疆、屯田卫国。还开辟了东西两个演武城,俗称东西教场。

“沿海所城,大鹏为最”,在康熙年间靳文谟编撰的《新安县志》中这样得意地记载着。作为明清两代岭南海防军事的要塞,大鹏城占地约11万平方米。它抵御倭寇,抗击葡萄牙殖民者,备战两次鸦片战争,有着600多年抵御外侮的历史。

岁月悠悠,就在大鹏所城逐渐废圮的地方,鹏城深圳奇迹般地出现了

⑦ 深圳历史

据历史文献记载,深圳市的历史可分为4个时期:

归附时代

归附时代(即未独立建县时代,史前—公元1573年)距今四、五千年的夏、商年代,生活在深圳区域的百越部族,称为“南越部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50万人进行开发,这时属于南海郡的深圳,便纳入中国的版式图,也融合了中原文化。东晋咸和6年,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其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潮一带,郡治在宝安县。隋朝开皇10年,东官郡被废,宝安县改属广州,到唐朝至德2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县治从南头迁往东莞。宋朝期间,深圳不但是中国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而且是食盐产区,香料亦很出名。至元朝,这里出产的珍珠,已十分著名。明洪武27年,深圳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的防御性卫所组织。稍后,在南山半岛又设立了南头寨,是“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为一庞大的军事机构,中国出使南洋,舰队开航前必到深圳赤湾天后庙祭祀祷告,方可成行。

建县时代

建县时代(公元1573年—1841年)明万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义,在东莞守御千户所基地进行扩建,建立新安县治。范围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地区,经济上以产盐、种植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清朝初期,为防郑成功及明代遗民在沿海进行抗清活动,实行沿海省份内迁50里的“迁界”之举,新安县有2/3的土地曾一度纳入东莞县,后至康熙23年始复原界。

县境分割时代

县境分割时代(1842年—1898年)公元1842年即清道光天化日2年7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使新安县的香港岛被英国占领。公元1860年即咸丰10年11日,新安县的九龙半岛也因《北京条约》而被迫割让给英国。公元1898年即光绪24年4月21日,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又将新界租给英国,为期99年。此后,新安县原有的3076县,县治仍在南头。抗战时期,南头在日本南侵下沦陷,宝安县政府迁往东莞县。当时的深圳虽然成为日治区域,却有支威震南疆的东江游击纵队在山岭活动。全国解放后的19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交通便利,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比较兴旺,便将宝安县治东迁至深圳墟。深圳建墟是在清朝初年。由于这一带水泽密布,田边又有一条大水沟,故取名深圳。

建市时期

建市时期1979年2月,国务院发布38号文件,提出在若干年内把深圳建设成为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建设成为新型的边境城市。3月,中央和广东省委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惠阳地区和省委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直属省领导。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4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此,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发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对外宣布“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10月,广东省委宣布恢复宝安县建制,同时宣布深圳市的政治待遇与广州市相同。1988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包括财政计划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2年7月,全国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通过决议,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有制订法律和法规的权力。

1992年撤消宝安县建制,设立深圳市宝安、龙岗两个市辖区,于1993年1月1日正式挂牌。1998年设盐田区,3月30日挂牌办公。

现有罗湖、福田、宝安、龙岗、盐田、南山6个市辖行政区,24个街道办事处,19个镇。

⑧ 请详细介绍深圳市发展史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树,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深圳崛起的真正原因。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深圳如此快速的崛起呢?我觉得是高度的市场化,也就是由市场来选择,由市场来决定。

不可否认,深圳本身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对深圳的扶持的确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作用,但是深圳能够走到今天,其实靠的是市场化。

大家可以发现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当年我们很多的人听闻那边改革开放了,然后大家纷纷去深圳发展,而在那个时候大家是怎么去做生意呢,去找机会找创业的机会,而不是说看政府有什么关系找点活干,也就是说在深圳大家本来就是奔着去做生意的。

⑨ 深圳现在有哪些历史文化遗迹

凤凰古村的香火至今不断。闻名一时的宝安凤凰古村即将再现昔日风采!13日下午,宝安区政协主席沈建英率部分区政协委员到福永街道凤凰古村调研,《宝安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已经完成,规划提出未来进一步开发凤凰古村,形成“东有大鹏所城,西有凤凰古村”的深圳历史文化遗址格局。福永街道凤凰古村有60多座明清建筑,有的建筑群已有500多年历史,是目前深圳乃至岭南地区保存最完整、开发价值最高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但由于各方面原因,部分建筑遭到破坏,古建筑群急需保护。今年,区政协教育文化活动组提出《关于规划保护和开发利用凤凰古村的提案》,区政协将该提案定为区政协主席重点督办案。委员们在提案中建议从保护古文物、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角度,加快对凤凰古村的规划保护和开发利用。区文化局对此提案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安排文管办和文物管理所调研,并与文产办、贸工局、福永街道办充分沟通,拟定规划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凤凰古民居,福永街道和凤凰社区近年相继投入1000多万元,专门用于古建筑群的管理和修缮维护以及周边环境整治。去年,该街道还成立了凤凰古民居保护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笔者获悉,宝安区贸工局编制完成《宝安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规划》,重点挖掘凤凰山旅游资源,形成“东有大鹏所城,西有凤凰古村”的深圳著名历史文化遗址格局。为保存好这一古建筑群,宝安区规划国土部门已开始制定有关红线图和紫线图保护范围。

⑩ 深圳的历史

从史料来看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区就曾有过移民浪潮,内地人曾为开发新安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东官郡所辖六县中,第一个就是宝安县,县治与郡治同在一处,系江海交通要冲,海防军事重镇。新安故城开创了深圳城市发展的源头,成为深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历史的变迁经常表现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梁天监六年(507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陈将郡治移至增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将宝安县名改为东莞,县治从南头移到今天的东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后,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隶属关系都发生过一些变化。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南头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在原旧城址上修建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城”。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东莞县又分设新安县,以该所城为县城。/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据有关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遗址的资料表明,深圳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大黄沙、大梅沙沙丘遗址发现的陶器、石器显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创造了深圳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遗址103处,古墓葬234处,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68处,近现代史迹和革命纪念建筑97处,旧海关税 站和界碑等有12处。经过筛选,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大鹏城和“中英街”界碑于1989年被省政府确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深圳地处南中国海之滨,椰风海韵,细浪白沙,景色怡人,历来被视为“华夏南大门、连陲风景线”。自东晋以来,深圳在政治、文化、经济、交通及海防军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在深圳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自秦之后,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统属封建中央集权统制,汉在深圳已有盐官之设,在南头、西乡、沙井、大鹏以及香港李郑屋村等地,均发现汉代墓葬。从葬礼及出土文物看,当时已融合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东晋南朝250多年间,是深圳鼎盛时期,置东官郡,领宝安、兴宁等六县,管辖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阳一带,当时的宝安县辖地大概为今天的东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区。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冲。在南头设屯镇,驻有岭南节度兵;宋代设“巡海水师营”,宋代以来,深圳成了中国南方海路交通贸易的枢纽,经济上有着重大的发展。

明代是深圳历史上的中兴时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筑南头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和大鹏守御千户所城。稍后立南头寨,形成宠大的军事机构,为“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抵御倭冠、海盗以及其他外来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头军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领下,在南头海域歼灭了葡萄牙舰队。

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新安县居民已达到225979人。人口大增,农业生产和渔、盐业得到很大的发展。

民国二年(1913年),新安县复名宝安县,治所仍设在南头城。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才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深圳人民为民族解放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别是抗日东江游击纵队,活跃在惠东,宝一带,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并将困于香港的文化人士护送到解放区,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圳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因此文物古迹丰富,风景名胜屯为数不少,如晋、隋时期的“晋绩隋园”庙,唐代的海光寺,灵渡寺南唐的怀度寺,宋代的赤湾天后庙,明清两面代的“新安八景”,以及伶仃山、龙岐澳、七娘山等。

到20世纪80年代,深圳被辟为中国第一经济特区后,旅游业发展异常迅猛,新建的旅游景点及设施独具魅力,并以其新奇、特、异的风格蜚声海内外。
回答者:水薇星 - 举人 四级 10-5 12:20

从史料来看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区就曾有过移民浪潮,内地人曾为开发新安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东官郡所辖六县中,第一个就是宝安县,县治与郡治同在一处,系江海交通要冲,海防军事重镇。新安故城开创了深圳城市发展的源头,成为深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历史的变迁经常表现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梁天监六年(507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陈将郡治移至增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将宝安县名改为东莞,县治从南头移到今天的东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后,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隶属关系都发生过一些变化。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南头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在原旧城址上修建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城”。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东莞县又分设新安县,以该所城为县城。/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据有关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遗址的资料表明,深圳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大黄沙、大梅沙沙丘遗址发现的陶器、石器显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创造了深圳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遗址103处,古墓葬234处,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68处,近现代史迹和革命纪念建筑97处,旧海关税 站和界碑等有12处。经过筛选,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大鹏城和“中英街”界碑于1989年被省政府确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历史文献记载 深圳市的历史可分为4个时期:

归附时代

归附时代(即未独立建县时代,史前—公元1573年)距今四、五千年的夏、商年代,生活在深圳区域的百越部族,称为“南越部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50万人进行开发,这时属于南海郡的深圳,便纳入中国的版式图,也融合了中原文化。东晋咸和6年,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其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潮一带,郡治在宝安县。隋朝开皇10年,东官郡被废,宝安县改属广州,到唐朝至德2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县治从南头迁往东莞。宋朝期间,深圳不但是中国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而且是食盐产区,香料亦很出名。至元朝,这里出产的珍珠,已十分著名。明洪武27年,深圳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的防御性卫所组织。稍后,在南山半岛又设立了南头寨,是“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为一庞大的军事机构,中国出使南洋,舰队开航前必到深圳赤湾天后庙祭祀祷告,方可成行。

建县时代

建县时代(公元1573年—1841年)明万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义,在东莞守御千户所基地进行扩建,建立新安县治。范围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地区,经济上以产盐、种植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清朝初期,为防郑成功及明代遗民在沿海进行抗清活动,实行沿海省份内迁50里的“迁界”之举,新安县有2/3的土地曾一度纳入东莞县,后至康熙23年始复原界。

县境分割时代

县境分割时代(1842年—1898年)公元1842年即清道光天化日2年7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使新安县的香港岛被英国占领。公元1860年即咸丰10年11日,新安县的九龙半岛也因《北京条约》而被迫割让给英国。公元1898年即光绪24年4月21日,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又将新界租给英国,为期99年。此后,新安县原有的3076县,县治仍在南头。抗战时期,南头在日本南侵下沦陷,宝安县政府迁往东莞县。当时的深圳虽然成为日治区域,却有支威震南疆的东江游击纵队在山岭活动。全国解放后的19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交通便利,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比较兴旺,便将宝安县治东迁至深圳墟。深圳建墟是在清朝初年。由于这一带水泽密布,田边又有一条大水沟,故取名深圳。

建市时期

建市时期1979年2月,国务院发布38号文件,提出在若干年内把深圳建设成为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建设成为新型的边境城市。3月,中央和广东省委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惠阳地区和省委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直属省领导。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4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此,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发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对外宣布“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10月,广东省委宣布恢复宝安县建制,同时宣布深圳市的政治待遇与广州市相同。1988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包括财政计划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2年7月,全国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通过决议,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有制订法律和法规的权力。

1992年撤消宝安县建制,设立深圳市宝安、龙岗两个市辖区,于1993年1月1日正式挂牌。1998年设盐田区,3月30日挂牌办公。

现有罗湖、福田、宝安、龙岗、盐田、南山6个市辖行政区,24个街道办事处,19个镇。福田区位于深圳经济特区中部。是人民政府所在地。该区于1990年1月4日建制,区人民政府于同年10月7日成立。区政府驻深南中路田面。全区总面积78.8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起红岭路与罗湖区相连,西至车公庙工业区与南山区相连,南临深圳河与香港毗邻,北接宝安区。辖园岭、南园、福田、沙头、梅林、华富、香蜜湖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7.7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5.8万人。

罗湖区

位于深圳经济特区中部。是特区城市开发较早的商业中心区。该区于1990年1月4日建制,区人民政府于同年9月21日成立。区政府驻文锦中路。全区总面积74.2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接盐田区,西至红岭路与福田区相连,南临罗湖桥与香港毗邻,北连龙岗区。下辖黄贝、蛟湖、南湖、桂园、翠竹、笋岗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7.99万人。

南山区

位于深圳市经济特区部。该区于1990年1月4日建制,区人民政府于同年9月24日成立。区政府驻南头。全区总面积150.79平方公里,其中二线为119.4平方公里,二线外31.39平方公里(包括内伶仃岛和大铲岛),行政区域东至车公庙工业区与福田区相 连,西至伶仃洋,北背羊台山与宝安工相连,南临香港。辖沙河、西丽、南头、南山、粤海、招商、蛇口7个街道办事处 。总人口44.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0.8万人。

盐田区

位于深圳经济特区东部。该区于1997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区政府驻沙头角镇。全区总面积67.36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起大鹏湾背仔角与龙岗区相连,西接罗湖区,南连香港新界,北接龙岗区。下辖沙头角镇,梅沙、盐田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6万人。

宝安区

位于深圳市西北部。该区于1992年11月11日建制。区政府驻新安(原宝安县城)。全区总面积733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接龙岗区,南连南山区、福田区、西临伶仃洋,北靠东莞市,深圳机场在该区辖区内。全区辖西乡、福永、沙井、松岗、公明、石岩、龙华、观澜8个镇和新安、光明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24.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4.2万人。

龙岗区

位于深圳市东部。该区于1992年11月11日与宝安区同时建制。区政府驻龙岗,全区总面积940.9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临大亚湾、大鹏湾、南连罗湖区、盐田区及香港,西接宝安区,北靠惠州市、东莞 市,大亚湾核电站在该区辖区内。全区辖布吉、平湖、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大鹏、南澳10个镇。全区总人口98.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6.8万人。

深圳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春风沐浴,往日的老城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气势非凡的“地王”,绵密林立的高楼大厦,大街上、商场内川流不息的人群以及华灯初上时那绚丽夺目的霓虹灯……一片繁华欣荣的景象,无处不透露着勃勃生机。即便是见证了特区的发展与成长的拓荒者们,看到这一奇迹也感慨不已。

与今日的经济特区深圳相比,旧时的深圳只是一个人烟稀少的 边陲小镇 那时的房屋结构形式基本上只有两种,即纵向式屋和大齐头屋。本地人(讲粤语的人)的住房,多为纵向式,入大门为厨房,接着是天井,越过天井是正厅,厅后是卧室,卧室有楼廊。富裕之家,再加一天井,天井前建一厅一房。前者称纵向式“二进”,后者称“三进”。建筑材料多以三合土(黄泥、沙、石灰)砌墙,房顶光线极暗。客家人的住房,多为大齐头式,一进门为厅,两边为厢房,用作卧室及厨房,以靠墙开一小窗和明瓦采光,光线不足,建筑材料与本地人建材相同。在客家地区,有一种被建筑学界称为汉族民居五大特色之一的围屋。围屋一般为正方形,城堡式,四面有高墙,四角有楼阁,围墙和楼阁下有枪眼。围内有天街。住宅多有天井。如坪山的大万世居,坑梓的龙田世居,龙岗的罗瑞合等都是宝安比较有名的客家围屋,其中以双层复合结构,九天十八井的大万世居最为显著,是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渔民一般都以船为家,船小人多者,则在沿海较高处搭茅棚栖身。建材以竹木为框架,茅草作墙和房顶,只能勉强遮蔽风雨,常受台风摧毁。

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房屋结构 被淘汰,农村的房屋全都盖成二三层以上,样式别致,色彩绚丽,空气流通,采光良好,还有精心培育的小花园。城区居民住宅,都是成片的新式的五六层以上的楼宇,内设若干单元套房(二房一厅)、三房二厅、四房一厅),旧式瓦房已不存在。

建国前,深圳居民所穿衣服的布料 是自织自染的“十丈乌”,结实耐用,颜色多为黑、青、暗红色。服式为唐朝装便服。男上衣开胸,七纽四袋或五纽二袋。女上衣右边开纽大襟。男女裤一样,阔裤头,宽脚,用带子束缚。少数教师、学生及机关工作人员、城镇部分居民穿中山装、西装和衬衫西裤,少数女教师和女学生穿裙装。建国后,逐渐过渡为中山装,青年穿青年装,但老农民并无多大改变。布料以棉布为主,间有卡叽、呢绒。80年代后盛行西装和多种装式。

清未男子小梳辫 民国初年剪辫,剃光头脑,继而逐渐采用平顶或圆顶发型,后来流行西式发型。女子从小裹脚,梳辫。民国初年禁止缠小足,少女梳辫,已婚妇女梳髻。建国后,男子仍流行西式发型,再加头腊。女子盛行齐眉发,梳短辫。80年代后,部分男女喜欢烫发,女子还有波浪、流云、菊花等发型。

在装饰方面 旧时的深圳居民穿着多朴素,随俗而变。女子头帕、围裙、客家妇女凉帽颇有特色。头帕俗语称“冬裙”或“包头仔”,长三尺,阔一尺的黑色细布,边缘绣有白色花纹。缀以系带,未婚女子白色绣系带,已婚少妇红色绣花系带,中年以上用青色或黑色系带。妇女喜欢在上衣外加一条素色的围裙,未婚女子用白色裙带,已婚妇女用青色或红色裙带。而布吉一带,未婚女子用红色围裙,已婚的用青色或黑色围裙。凉帽以竹篾编织成扁平圆形,头顶是空的帽框,边缘饰以黑色帽裙。系带妇女自己编制,未婚女子用白色系带,已婚少妇用红色系带,中年以上妇女用青色或黑色系带。建国前,人们逢喜事外出男的多穿布鞋,女的多穿布花鞋,在家男女老幼都穿木屐。建国后,鞋的种类多样,有布鞋、皮鞋、橡胶鞋、人造革鞋,款式五花八门牌号,传统的木屐几乎绝迹。

此外,在建国前,妇女头上梳髻,饰以钗、簪、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客家妇女婚后喜欢穿戴银质耳环、手镯。老年妇女戴有刻上“长命富贵”的寿镯。小孩胸前挂一把银锁。建国后,妇女戴首饰减少,六七十年代几乎绝迹,但男女带手表逐渐增加。80年代后,妇女又兴起戴耳环、戒指、项链之风,男人也普遍戴戒指。

回顾鹏城历史,古代的内地移民曾来到这里创造了鹏城的古代文明,而现代的内地移民又来到深圳,再造了深圳的辉煌。由此看来,新的深圳应该是旧的深圳的延续和创新,历史是不能忘怀的,民族文化的创新终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阅读全文

与深圳的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