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家电的发展史急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来进德国利勃海源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特大型企业。海尔集团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创业初期,只有一个产品,全厂职工不到800人,现在海尔拥有42大门类8600余规格品种的名牌产品群,职工2万多人。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并实现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海尔集团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年),用七年的时间,通过专心致志干冰箱的过程实施了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1998年),用七年的时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理念,成功的实施了多元化的扩张。
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通过以国际市场作为发展空间的三个三分之一的策略正在加快实施与进展。
目前,海尔已在海外发展了62个经销商,30000多个营销点
『贰』 电子书的发展历史
电子书是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反展而诞生的一种数字书籍形式。任何一种事物产生都是有原因的,下面就介绍一下电子书的产生背景和电子阅读的开发现状。
[编辑]电子书的产生背景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全世界的人们提前很多年享受到虚拟网络世界给人们带来的幸福与快乐,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思想情感的充分交流是IT和Internet给人们带来最为美好的一面。但是IT和Internet经济的泡沫,却让过早的享受这一切的人们也付出了代价,尤其是使投资者们损失了巨额的资金。
当带有许多泡沫的网络大潮退却的时候,人们发现海滩上还留下了电子邮件,资讯的快速浏览和寻找,聊天和免费的互动娱乐,除了这样几件东西以外,还有另外一件东西,那就是电子书。电子书简介,请参见条目:电子书
网络的存在,无疑会使传统的精神文化产品受到冲击。人们欢迎电子书,但是电子书却不能违背产业发展的规律,也不能无视资本的力量。不然我们绝对不会看到:现在所有新出的“书籍、杂志和报纸”原本都已经数字化了,可就在面向读者的最后一关——出版,没有将“数字化”进行到底,仍旧使用的是纸张。如果说,这是由于技术的原因而不能实现以电子显示的方式进行大众阅读,那么这显然不是正确的回答。
[编辑]电子书阅读器具的开发现状
美国
l 、Microsoft PC机操作系统及工具软件王国的事实上的统治者,同时凭借内容格式和经营阅读平台方面的技术优势,期望通过eBook产业闯入经营内容的王国。 2、 Gemstar 美国新闻集团为主要股东的NSDAQ上市企业,准备在IPG和eBook方面找到未来消费类电子产业中最具发展力的增长点,并于1999年彻底的收购了美国ebook阅读器最著名的两家公司Rocket Book 和SoftBook. 在专用阅读器方面准备实行技术垄断控制。 3、HP&Adobe HP无疑是IT公司中的佼佼者,尤其在打印机语言方面HL已基本形成了业界的标准。而Adobe公司以PS语言与之抗衡,特别是其网络上的PDF格式更加著名,目前60,70%以上的西文电子文档都使用该格式。这两家公司岂能放弃eBook方面的积累优势,都投入巨资,希图占领未来的肥沃市场。4、 Franklin 美国著名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品牌,且拥有自己的内容渠道,但其ebook的形象是稍大一点的PDA形象ebookman,目前出货量在美国号称第一,但年出货量仍然小于10万台。
日本
l、 Toshiba(东芝) 凭借着其综合的优势,在非挥发超大容量存储器、数字版权处理、存储卡和显示技术方面频频出大手笔,据说在ebook阅读器方面也投入了巨资开发。
2、 Sony(索尼) 在许多的电子类终端产品都有长线的投资,其在PS2方面的成功,使得全世界的业内人士清楚的看到,没有系统、内容和运营的全面服务,很难在未来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Sony在ebook产品所涉及部分大举投资,是其本能的反应。 3、 MEI(松下) 松下SD卡全系列技术和盟员的出台,不但在版权和半导体技术上进行了集成,而且在盟员的联合和新品的开发上都采取了全新的模式,可谓出手不凡。e平台方面的全面投入,使得他在未来的经营中取得了综合优势,ebook已经被松下聚焦为重中之中的旗舰产品。
中国
l、 (港台)汉文化传信 香港上市公司,中文仓吉输入法的发明人朱邦复为整体的领军人物,协同人民教育出版社大力开展中文学生课本的工作,理念宏达、手笔庞大,核心技术为字库、操作平台和中文MCU.
2、北大方正 依据多年来,在华文出版界和报界的排版系统和相关设备的行业优势,大举进攻网络出版,并抢占内容格式(CEB与XEB)方面的制高点,以形成事实上的标准,目前主要的战略是:广泛与出版界联合,建立网络出版的依托平台,同时密切与国内外的硬件阅读器厂商合作。
3、南开津科 专心致力于电子书阅读器具的研发,生产“翰林电子书”,广泛与网络出版、传统出版商合 作,重点突破阅读器具与版权控制的瓶颈,为形成新型的产业构筑坚实的基础。
4、辽宁秦通 辽宁出版集团与美国硅谷一家公司合资,其“掌上书房”,主要仿制Rocket Book,缺乏可竞争的技术核心,运营思路是内容和阅读器一起上。
5、 湖南远景科技 整体思路和概念十分类似一Rocket Book, 内容有湖南出版集团的支持。
6、北京伯通 推出主要针对中小学市场的“绿色电子书包”,其实是扩大的PDA,技术主要来源于台湾的PDA厂商。
『叁』 谁知道电子制造业的发展历史
电子制造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其经营过程函盖了研发、工程、采购、生产、质量、销售、物流、服务、财务控制等一系列重要环节,庞大的数据流通、频繁的业务往来、多变的排程,复杂的生产工序,让企业难以掌控,很难实现预期经营目标。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促使近年来电子制造业向亚洲的转移逐步深入,中国成为电子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逐渐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加工工厂,同时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一、产业、技术融合加快,使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二、贸易摩擦呈增长态势,特别是在中国企业迫切要求“走出去”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纠纷等对中国企业出口形成障碍;三、电子产品价格不断降低,而成本却在上升,这使得电子制造商的赢利空间更加微小;四、客户要求的服务质量越来越高,环保观念逐步增强,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要想发展,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不得不突破传统寻找新的出路;重视管理、控制过程,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良品率,才能使企业更具竞争力;精细管理,有效控制,才能掌控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提高获利能力。
电子制造业ERP行业解决方案
一、行业分析
电子制造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其经营过程函盖了研发、工程、采购、生产、质量、销售、物流、服务、财务控制等一系列重要环节,庞大的数据流通、频繁的业务往来、多变的排程,复杂的生产工序,让企业难以掌控,很难实现预期经营目标。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促使近年来电子制造业向亚洲的转移逐步深入,中国成为电子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逐渐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加工工厂,同时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一、产业、技术融合加快,使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二、贸易摩擦呈增长态势,特别是在中国企业迫切要求“走出去”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纠纷等对中国企业出口形成障碍;三、电子产品价格不断降低,而成本却在上升,这使得电子制造商的赢利空间更加微小;四、客户要求的服务质量越来越高,环保观念逐步增强,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要想发展,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不得不突破传统寻找新的出路;重视管理、控制过程,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良品率,才能使企业更具竞争力;精细管理,有效控制,才能掌控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提高获利能力。
二、行业特点
1、客户需求多变,交期短,插单频繁,要求制造商备料,订单变化大,难把握。
2、产品结构稳定。但产品升级快,版本多,控制复杂。
3、生产周期短,对生产计划,物料计划及采购、仓库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要求高,多种生产方式并存(自制,外协)。
4、产品质量受重视,良品率要求高。
5、多品种,小批量,返工频繁,大部分生产可逆。
6、生产方式多样。有的企业按照订单生产,有的企业采用订单结合预测生产,有的企业以预测为主生产,有的可能三种生产方式兼有。
7、成本核算复杂,成本难以真正的分摊到每一个产品。
8、供应商交期不好把握,一些主元器件交期长,需做市场预测,提前预订或仓库备货。
9、供应商根据付款条件经常月底提前送货,增加库存资金积压。
10、通用物料存在物料替换,做物料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对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很高。
11、物料种类繁多,发料数量大,普通物料需要发备料,经常出现二次发备料的情况。
三、行业困扰及解决方案
1、电子产品结构复杂,物料种类繁多,性质复杂。
■解决方案
天尊ERP提供专业的物料管理模块。编码唯一性控制,人工审核物料是否生效,源码控制物料的用途,系统自动识别物料是否需要备料。ABC编码进一步优化物料管理。避免了物料重复,极大降低物料使用出错几率。
2、产品升级快,版本多,管理复杂。
■解决方案
天尊ERP提供完善的BOM管理模块。方便的BOM信息录入,通过BOM复制功能,产品升级只要复制原来的BOM,进行简单修改。即可减少工作量,又降低错误的发生概率。引进了组合BOM的理念,一个组合的BOM相当于多种产品的集合,用户通过选择产品的功能就可以得到标准的BOM。大大减少了工程部门的工作量。
3、电子产品供应商众多,如何筛选优秀的供应商是电子业管理的重点
■解决方案
天尊ERP提供供应商管理子模块,记录了供应商的基本信息。透支额度、付款条件,支付货币的设置,方便了与财务对帐。供应商业绩报表自动统计采购交期、送货品质,方便企业评估供应商,帮助企业筛选优秀供应商。
4、生产周期短,对生产计划,物料计划及采购、仓库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要求高,多种生产方式并存(自制,外协)
■解决方案
天尊ERP根据采购提前期、制造提前期等要素,提供了物料需求可行性分析,对物料的当前库存,现行分配,当前缺料量,在单量,品质控制数量,短缺数量,本期可用数量整合分析。自动生成申购单,缩短做生产计划,物料计划的周期,增强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5、电子制造业采购物料众多,价格变化快;采购订单数量繁多,跟踪困难,容易造成交期延长。
■解决方案
天尊ERP提供完整的物料价格管理,公用与特殊价格的定位;严格的采购审核,全程的采购单追踪及监控,实时反馈采购单从下单到品质(QC)质检入库的状况。配套报表有追溯功能,能分析某一阶段的采购状况。对交货日期的控制,可避免供应商月底提前送货。
6、仓库管理混乱,库存难以控制,需要的物料仓库没有备料,不需要的却出现了呆滞料。
■解决方案
天尊ERP提供理想库存的理念,存货功能能灵活设置不同用途的仓库,物料间位置可清楚知道物料在仓库的具体存放位置,规范了仓库管理;安全库存实现对物料库存的监控,提供决策依据,优化物料的库存。配套报表可追溯某一阶段进出库记录。
7、盘点困难。电子制造业物料型号规格多,盘点工作繁重,盘点周期长,需要停工,仓库冻结,影响正常作业。
■解决方案
天尊ERP提供了完整盘点管理功能。可依据仓库物料类别盘点;可对一种物料存放在仓库不同位置的数量进行统计。配套的报表把系统库存量与盘点实物数量对比,自动计算出数量及库存金额的差异。
8、生产过程管理混乱,成品/半成品报废数量多,却又难以发现是哪个环出现问题。
■解决方案
天尊ERP提出生产过程控制,精益生产的理念,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缩短交期,改善安全,提升士气。提供的“途程”功能,灵活的班组分配,细化的生产工艺,明确的工序,使生产过程更加流畅;完整的工令功能对每个生产工序实行监控,自动统计直通率,提供良品率分析,让用户准确掌控每个生产环节。
9:成本核算复杂,电子产品零件多,采购次数频繁,物料成本核算工作量大,人工成本分摊难 。
■解决方案
天尊ERP提供行业成本、理想成本、标准成本、实际成本等多种成本相比较,精细的成本核算,把成本真正分摊到每个产品,提出目标理念,强调过程控制。
10、电子业供应商,客户复杂,存在多种付款方式,多货币的。应收、应付帐统计复杂,对帐烦琐。
■解决方案
天尊ERP提供的财务模块,实现了多货币共同使用,多汇率之间的转换,以本币核算;规范的财务流程,清晰的应收应付明细报表,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简化对帐。
11、多点办公。
目前许多公司拥有不同的部门,存在多个办公地点,这就使多点办公成为了一种实际需求,通过对网络的应用就使多点办公成为了可能。
■解决方案
系统采用B/S结构,支持多地点多人联网操作,支持远程VPN连接,无论管理人员走到哪里都可以进入系统进行操作,监控公司运作。
『肆』 智能手机的发展史
手机,是现代社会极其重要的通讯工具,曾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回
手机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答1958年,苏联工程师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发明了ЛК-1型移动电话,这就是最早的移动电话。
手机的前身是座机电话,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电磁波理论后,终于在数十年后得到验证。座机电话由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1876年),此后,电话的方便传遍了整个世界。
手机在早期体积非常大,大小与砖头差不多,因此又被称为“板砖电话”,“水壶电话”等。早期手机的著名代表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尔后有更多的牌子出现,两大老牌逐渐淡出市场。
2009年,触摸屏技术发生飞跃性的突破,原本只属于国家拥有的触摸屏开始广泛进入民间,2012年,全世界将近50%的手机都使用了触摸屏技术。2015年后,世界范围内80%的手机和智能产品都实现了触控智能化。
现今手机的著名代表:
外国品牌:iphone,三星电子,黑莓。
中国品牌:华为,魅族,小米,oppo,vivo,TCL,联想,步步高。
『伍』 得捷电子的发展历史
Ronald A.Stordahl博士在大学期间,研发组装了一种能发射无线电报代码的字式电子键控器套件,并销售给无线电业余爱好者,当时Stordahl将这个套件叫做Digi-Key。Stordahl先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后,回到了他的家乡明尼苏达州的ThiefRiver Falls市。 他在1972 年停止销售键控器,转而销售电子元器件。
Digi-Key从一开始就采用直销方式,将此作为赢得潜在客户的唯一方法。在第一个十年把营销工作重点放在了电子爱好者身上。从1982年开始,将邮购目录直接发往商业市场,商业用户在公司全部业务中的比例由20 %增长到98%。Barry Goldwater购买过Digi-Key的数字时钟套件,迪斯尼乐园和联邦航天局也在Digi-Key的客户名单之列,美国100强电子公司中有99家与Digi-Key 建立了业务关系。
Mark Larson先生于1976年加入Digi-Key,担任首席运营官,当时Digi-Key的销售额仅为80万美金,并且只有14个员工。在他的领导下,Digi-Key在几年的时间里,年销售额增长到超过15亿美金,并且公司现已拥有约3100名员工,从北美地区300多家电子产品经销商中上升为北美第5大经销商[2]。在Mark Larson的管理下,以技术为杠杆,目录式现货销售为中心,“重新定义”了电子元件经销模式。
Digi-Key 的第一份目录只是一张内容用打字机打出并采用油印的薄纸,通过出版物向电子爱好者派发。Digi-Key每年为北美、欧洲、日本和亚洲的客户印制 25个版本、超过 2500 页的目录。除采用英语印刷外,Digi-Key的目录还翻译为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日语、韩语、简体中文以及繁体中文。Larson先生和公司副总裁成功实施企业策略的另一个途径是停止使用纸质印刷目录,最近全面停止分发其2700页的目录,成为一个完全整合的网络公司,其60%的销售额都是通过网络实现。
『陆』 电子产品的历史
SONY发展史
技术者的梦想
在唱片业界算是后进的CBS SONY,培养出日本第一位的音乐大型联合企业,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业绩推上全美第一位。对软件最了解的硬件企业“SONY”,是个秉持“以技术为基础的企业公司”。
盛田昭夫,SONY公司的会长在谈到SONY发展史时,将这一特点表露无遗:“这是一连串实现井深先生梦想的故事。”
SONY创办者井深大先生,自太平洋战争前已是一位有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盛田与井深是在赴任海军技术将校研究所时认识的,盛田购并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后,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下列的言论:‘由技术者所创立的SONY公司,是以软件产业为契机。没有软件的硬件,是无法成为真正的大事业。”
为了扩大硬件事业,软件事业是绝对必要的,这正是SONY公司长年以来的结论。投资庞大金额购并软件企业的SONY,是对软件产业最了解的公司。即使SONY在投入莫大金额,购并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之后,也绝对没有让硬件为主、软件为副的理念崩坏。
一九八九年十月,SONY发表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后,在美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在NEWS WEEK的头条新闻上,将自由女神换上和服,标题是“日本购买了美国之魂”,在全美引起相当大的批评(因为哥伦比亚所制作的电影.片头使用自由女神像)。盛田除了堂堂正正的反击这类的言论外,并在日本的访谈中表示,对美国非常失望。
所谓失望的背景是相当奥妙的。引起骚动的原因是日本和美国的部分人士也提出为什么澳洲资本购并MGM/UA(米高梅)、二十世纪FOXS(福克斯)时并没有人作任何批评,这根本就是种族歧视。
但是盛田并不是因为如此,才提出对美国失望的定论。盛田在谈话中提到:“我在美国演讲时,曾提到为什么CA卖给法国人时,并没有人说什么,这是美国根本上的问题。我在孩提时候就很喜欢电气,对收音机很痴狂。RCA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的代表,战后的日本电子产业全部都是问RCA买专利权。因此对技术者出身的我来说,RCA才是代表美国灵魂的泉源。奇异公司购买了RCA研究所及RCA,其后又卖给法国企业。这对美国的产业才是一件不得了的事。美国的媒体应该对这个事实多加注目才对,检讨为什么美国会失去RCA…”RCA被卖的时候完全不关心,SONY并购电影公司,才提出是美国之魂等言论,这是美国方面站不住脚的地方。媒体所注目的事,代表美国大众的关心。美国人已将重心转移至软件事业,不制造东西,也不贩卖东西。这也是美国持续赤字的决定性原因。但是这样的讨论,只是谈到美国经济根本问题的表面而已,并无法切入真正的主题。
RCA卖掉,美国国民并未有任何危机意识。但是远在东方的外国人却因此而感叹,这又象征了什么?SONY自战后秉持着“技术思想”,开创出一条象征着“技术立国的日本”道路,同时也将软件定位予以表面化。盛田会长自豪的“MADE IN JAPAN”,事实上和SONY历史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废墟出发
就象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一样,SONY一直站在时代高科技的领先地位。“模仿他人或其他公司,无法开创一条自己的道路,要做别人不做的事。”这个时候,SONY已确定向东京通信工业发展。打开记载SONY的历史书,可以找到一段文章提到“东京通信工业”,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SONY公司的前身。
战败的一九四五年(昭和二十年),创建人井深与战前经营公司东京支店七位职员共同出资,在被B-29轰炸后的东京,日本桥白木屋百货大楼的一个房间内设立了“东京通信研究所”(其后改为东京通信工业)。创建时全公司的财产不过是井深口袋里的金钱而已。
那是一个能够吃饱就很了不起的时代,所以他们就先着手尝试制作和饮食相关的产品,如电饭锅、烤面包机等等,可是制作每样东西都无法成功。最后,终于出现了第一件商品:电气座垫。是一个将电线包在两片布料之间的产品,在小商店卖得相当好,对刚成立“东通研”来说,是非常珍贵的现金收入。
接下来制造的是与现在的SONY比较相关的“短波受信天线”。这个很容易装在普通调幅收音机上面,用来接收短波讯号的设备卖得相当好,对未来SONY的发展巨头正面的影响。
朝日新闻的“青铅笔”专栏在一九四五年十月六日介绍井深们的奋斗史。盛田回到乡下后,刚好有人问他是否愿意担任东京大学的讲师。看到朝日新闻专栏后,盛田借着到东京就职的机会,与井深再度见面。
井深的公司在东通研时代,经营上非常的困难,盛田一边继续担任大学讲师,一边帮忙工作。隔年(一九四六年)“东京通讯研究所”改组为资本金十九万日元,具有二十位职员的“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在目前SONY总公司,也就是品川·御殿山的位置设立了总公司和工厂。盛田辞去了讲师的工作,专心在公司的工作上发展。当时的井深年纪三十八岁,盛田年仅二十五岁。
SONY飞跃的原点
创业不久,支撑“东通工(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的简称)的就是制造修理收音机所用的配件。然而,萦绕在井深头脑中的是制造自己品牌的产品。
当时SONY的产品是收音机,当然在公司也引起广泛讨论,是否该踏入制作收音机的行列。但是井深非常反对,主要原因是战后收音机的厂商刚从战争的后遗症慢慢复苏,所以井深看好的是WIRE RECORDER(钢丝磁气录音机)。不过当时具有制作WIRE的厂商,却对井深的计划没有兴趣。 不过这样的结果反而比较好。井深在NHK上看到在日的美军,使用刚问世的录放音机,因此也开始开发录放音机的制作。根据WIRE RECORDER的开发经验,井深他们在短短几天内就完成了试作品。
比较麻烦的是磁带问题,不过在试验后已成功完成。在开发着手两年后的一九五零年,称为G型的日本国产第一台录放音机终于商品化,开始上市销售。虽然制作技术非常优秀,但是却卖的不好;好产品不等于畅销品,是井深们第一次学到的经验。在大学刚毕业、职员薪水都未满一万日元的时代,以十七万日元的价格出售,当然是过高了。
最先购买G型录音机的是法院,而且还是一次订二十台,这是个破天荒的订货量,愿因是当时法院很缺乏速记员。也因为这次的事件,让盛田和井深了解到市场需求的重要性。其后G型慢慢的以公家机关、学校为中心,开创出一条销售网路。 录音机渐渐小型轻量化,由H型到P型,然后还发展到M型录音机。而在这个时候,G型录音机更取得交流偏压法的基本专利权,东通工开始独占国内市场,并得到大量创业者的利润。
认识半导体
收音机就是接收电波,根据电波将讯号调变增幅,让人可以听到声音的机器。当时的增幅设备必须使用真空管;年轻一代的人可能已经没看过真空管了,真空管的外型看起来象是一个电灯泡。所以使用真空管的家电,体积都比较大。在一九四七年,美国贝尔研究所的博士,发明了奇迹般的电子组件。虽然体积象是牙签尖端大小的固体,但却拥有与真空管一样功能。这就是半导体。井深和盛田已经注意到这个将来一定会获得诺贝尔奖的技术。所以一九五二年,第一个到达美国的井深,知道贝尔研究所的后台(WE)不久将会允许其他厂商拥有半导作的专利使用权。而当时拥有一百二十位员工的“东通工”,其中三分之一是优秀的技术者,集合他们的力量来完成半导体产品化的工作,是最适合的选择。因此井深下定决心,一定要取得半导体的使用使用权。
次年的一九五二年,盛田昭夫(现在SONY会长)为了和WE签约而赴美。盛田在自己的著作“MADE IN JAPAN”中,提到第一次到纽约的心境:“我第一次访问美国时,被美国的幅原所震惊。所有的事情都是这么大、这么远、这么广阔,而且是这么的多样化。想要在这样国家中梢售本公司的产品,简直就是不可能的。我唯一的感觉,就是被美国所凌驾而已。”在盛田访美时,东通工对半导体的未来完全不清楚;即使是WE也只不过是将半导体用在助听器上。但是井深和盛田,已决定将半导体使用于收音机。RCA战前使用小型真空管所制造的收音机,只能维括四小时,而且还是价格昂贵的电池,占去收音机空间的一大半。如果使用半导体的话,可以解决电力和电池大小的问题,生产出来将是划时代的产品。井深和盛田已经想到,如果可以制造出携带型的收音机,一定可以创造新市场。盛田和WE签完约后,到欧洲旅行。盛田后来提到,欧洲当时刚从战争复兴,所以心情感觉上十分忧闷。有一天在德国某餐厅点冰淇凌时,盛田看到象是日本伞般的装饰品。服务生带点拍马屁的神态说,这是你的国家做的呢。可见全世界的人,对日本产品的认识仅止于此。带给盛田梦想的是飞利浦工厂。荷兰是个农业国家,在这样一个城市的角落,飞利浦博士完成他的理想,建成了一座世界性的现代化企业。盛田想:“我们应该也可以。”
世界上最小的收音机
技术者废寝忘食努力的结果,在半导体上面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费用,这也使得当时主要来往的银行——三井银行,吓了一大跳。非常遗憾,世界第一位开发半导体收音机成功的公司不是SONY,而是由一九五四年美国REGEMCE公司完成。第二年SONY完成了日本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TR-52。收集各方对性能的评价之后,美国公司只有四成,SONY为五成,很明显是SONY的胜利。而且美国公司的半导体是外制,而SONY是自行制造,让技术者更加放心的拥有自信。
SONY的由来
SONY在英国设立欧洲总公司,是后来的事情。得到王立艺术学院荣誉金奖的盛田,在颁奖典礼上做了以下的致辞:“SONY一直在创造新的东西。”出席者听了之后,觉得这句话充满玄机,说不定其中也有人暗笑着,认为SONY不过是利用欧洲人的发明而成功的典型例子罢了。盛田的眼光慢慢扫视听众后,继续说了下去:“所谓新的乐西,就‘SONY’这个名称,与‘WALKMAN’同样是新出现的英语。”此言一出,即使是在一个严肃庄严,满是英国绅士的会场中,也造成一阵突如真来的笑声。这样的演讲内容,会员纷纷提出应该颁发“高级英语会话的名誉证书”给盛田,可见英国人是个十分巨头幽默感的民族。
SONY所制作的第一项产品,是日本第一次使用半导体开发而成的TR一52型收音机,但公司名称并不象盛田在英国演讲所说的命名。在TR一52外销美国时,所使用的是TORT-SUKO(ト-ッ-コ日文的发音)这个名字,可能是觉得美国人会不喜欢严谨的发音,因此考虑要改品牌的名称。这就象是TKK与东急地铁使用的简称一样,NHK、CBS的简称则与电视台雷同,容易在大众的心目中留下印象。当时东通工出售自行研发录放音机录音带的名字为SONI—TAPE。英语的SONICI(音)是语源的拉丁语的SONUS的复数形,这个SONI和当时的流行语“SONNY BOY”(可爱小男孩)合而为一,则为SONNY,但为易于发音,所以将字母改为四个字,因此目前已闻名全世界的SONY就这样诞生了。新的半导体收音机“TR-52”,也借着这个新名称开始发光。当时甚至有上班族特地订作大口袋的衬衫,以便放半导体收音机,一时间风靡全国。一九五八年正式将公司改名为“SONY株式会社”,同时股票也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对品牌的执著
盛田第一次带着刻上“SONY”名字的TR--52到美国去,以二十九点九五美元的价格跑遍各个零售店,但却卖不出去。这个时候有一家“BURORBA公司”订了十万个,但被盛田拒绝了。主要原因是这家公司的条件,必须要SONY使用他们的商标在美国发售。当时的BURORBA公司是美国少数手表厂商,但盛田不愿意成为卫星工厂。该公司员工向盛田表示,“本公司拥有五十年以上的历史,并且是一个有传统的公司。”但盛田也不客气回答说:“本公司在五十年后一定不会输给你,一定会成名。”然而不用经过五十年,结果已经很明显了。知道BURORBA公司的只有对手表有兴趣的人。很讽刺的是,现在五十年代的BURORBA手表确实是十分有价值的,因为这样的手表已经可以列入古董了。相形之下,SONY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我对拒绝这样的订单,一点也不觉得可惜,相反的对自己的品牌反而有信心。”在当时10万订单简直就象一个梦境,而盛田竟然拒绝了。因此很容易了解盛田在发现一个巧克力厂商利用SONY名称推出产品而提出控告的心情。“商标是企业的生命,即使是排除万难也要保护,我在平常都是这样想的。商标、公司名称必须负起责任,保证产品品质。因此使用他人一点一滴努力所建立的商标,也算是一种盗窃。我们绝对无法原谅这样的小偷。”
幼年期的终结
SONY主张以“技术”为产品的象征,为了保护这个商标,盛田坚持一定要自己来销售,所以必须在美国设立销售公司。因此美国SONY(SONAM)在一九六零年诞生了,而在这同时,SONY也改组了瑞士日内瓦事务所,并设立欧洲现地销售公司(SOSA)。一九五五年TR—55和一九五七年的TR--63出售后,SONY半导体收音机成为世界性的畅销商吊。面对蜂涌而来的订单,和无法等待的顾客,SONY根本就不需考虑成本,以空运直接送至全美国。就这样,SONY在创业第十一年结束了幼年期,也奠定“日本·奇迹式的复兴”掌旗手的根基。
新指导者
进入一九八零年后,录相带的BETA制式也进入被淘汰的阶段,因而使SONY神话出现了阴影。接着是盛田收到岩间和夫社长猝死的恶讯。AV的不景气,使SONY的存货堆积如山,这也是创业以来,首度必须靠着节流方能平衡收支的难关。
这个时期就任社长的是大贺典夫。大贺社长当时受到特别的提拔,在一九八二年就任,对刚过五十多而已。出生于一九三零年一月二十九日,静冈县沼津市的大贺典夫,家中是富裕的木材贸易商,而目是歌剧演员出身,拥有特殊经历的人物。虽然BETA失败原因无法—一细数,但最大的原因是软件政策失败。(指主要以SONY的BETA与松下的VHS为对立双方的录相机制式之争中,SONY以失败告终。)在录相带快速增加的时期,BETA软件几乎没有成长。所以开发VHS的日本VICTOR公司,也自行参与制作电影、录相带等作品,而且在其旗下具有CIC VICTOR、BACK IN MUSIC等等,VICTOR产业具备了制作电影所需的各项能力;拥有这样的力量,才能开展多样化的可能性。
CBS能够提供少数软件。盛田会长在纯粹是技术者的岩间社长过世后,提拔大贺社长,最主要还是因为大贺是最了解软件的经营者,而对大贺就任社长具有相当大的期待。
SONY软件部门的第一次尝试成立CBS SONY,就是大贺所提出的构想。在一九六七年外资自由化的同时,美国最大的CBS唱片公司在日本找寻有能力开设子公司的伙伴。当时CBS向日本哥伦比亚提出这个构想时,尚未产生结论,最后则选择在音响部门有实际成绩,而目对软件很有兴趣的SONY公司对SONY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如果拥有唱片部门的话,可以直接提升公司音响实力在世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从一九六七年十月开始交涉,很快地便在十二月签署合并公司的相关和约。一九六八年正式成立了CBS SONY公司,而以大贺为实质负责人。
外行人经商法的成功
有庞大企业为靠山,CBS SONY被唱片业界、负责监督的官方层层看守。根据日本行政指导法令,SONY不得以挖墙角的方式增加公司的人员,如唱片关系者、艺人等。大贺以不计学历、年龄、性别,以前所未有的公开征求人才方式招兵买马,总共有七千人报名,其中录取的八十位人选中,并没有所谓的“业界人员”。这个外行人组成的CBS SONY,以充满合理性的作法,对古老的唱片界开启了革命时代。
紧接着,获得大明星支持,并设立SD部门的SONY,确立了独特的招募系统,而诞生了不少艺人。将艺人从零来培养,对CBS SONY产生了高收益的体制。
SONY将唱针取消了
提供日本业界八成唱针的第一位厂商“NAGAOKA”,相信对于唱片略有认识的人,应该都很熟悉才对。然而一九九零年八月,NAGAOKA的解散,也是EP、LP唱片的终止符。SONY与荷兰飞利浦合作开发CD,是SONY创建第八年的事,CD唱盘上市是一八八二年十月的事。在这之前的五日,大贺带着刚完成的CD喝盘飞往希腊,和全世界的唱片公司一起开会。但是当时的唱片业界,包括美国的CBS唱片公司的反应都非常冷淡,对已经具有成熟市场的LP唱片公司来说,CD并不会引起大大的注意。业界的看法是,市面上不会出现一家唱片店,会愿意同时出售唱片和CD唱盘的。大家都知道,CD比起唱片来说,音质相当好,而且体积小操作性佳,声音是以光学方式自CD上读取,毋须接触,所以使用期限可说是接近半永久性的。
虽然CD的优点良多,但是唱片业者为保护现有的唱片市场,并非相当愿意配合,所以还是不引人注目。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必须靠着软件来提供CD唱盘的导火线,此时发挥力量的就是CBS SONY。已经成长为广受大众喜爱的CBS,发挥了有力的效果。在硬件方面,八四年世界第一台CD机器“DISKMAND—50”随之上市。SONY挟着强力软件战略进攻市场后,造成了CD的畅销程度有如火山爆发。在日本开始点火后,CD受欢迎的程度,也慢慢的渗透到全世界。最后CD还是将传统唱片驱逐于市场之外。大贺后来说,如果不是有CBS的话,CD可能根本无法普及及。所以SONY又再度体会到软件的重要性。经历了BETA系统的败退及CD的胜利,SONY终于渐渐的看重软件。
一九八七年CBS SONY并购了母公司——美国CBS,总额为二十亿美元(以当时的汇率约二千七百亿日元)。当时虽然有人批评购买的价格太高,但CBS进入SONY集团后,第二年就创出买价以上的营业额,并有相当高的利益。并购企业成功的SONY,开始注意到影像方面的币场,而要来美国SONY调查美国电影公司。
IBM的发展史
1945年,IBM创办人老华生(ThomasJ.WastonSr.)与哥伦比亚大学总裁布勒(NicholasMurray)共同宣布,在哥伦比亚大学内,成立华生运算科学实验室(),也就是目前华生研究中心的前身。
这虽然不是IBM第一个成立的实验室,却是第一个摆脱只为研发商业需求产品,明确定位为科学研究及应用发展的单位。随着规模的扩大,1961年,华生实验室从纽约曼哈顿搬到城外的约克镇(Yorktown),并升格改制为研究中心。
行政架构:各司其职的矩阵形组织
除了华生研究中心之外,IBM还有7个研究中心分布在美洲、欧洲、亚洲等地区,「我们的原则是在最适合的地方,做最适合的研究,」负责IBM全球技术发展及制造应用的高级副总裁唐乃晖(NicholasM.Donofrio)指出,「研发工作要做得好,资源分配的机制很重要。」
拆解IBM研究中心的架构,可以发现研究中心的计划一如行政组织的矩阵形式,8个研究中心各有其专攻项目,进行独立研究,另外则有替未来商机打基础的大型整合计划。
大型整合计画:自主运算,未来10年的前途
IBM近来相当积极地推动「自主运算」(AutomaticComputing),此计划的最终目的,在於解决目前过於复杂的资讯系统,希望借用人体自主神经系统的概念,让各种主机环境、大小运算系统,可以自行侦测状况、自行修复、甚至自行改变。各研究中心则依照专长,发展其中某一部份,比如以储存技术为重点的艾曼登中心,便负责研究当系统发生状况时,资料放置的问题。
「你必须要集中力量,分头工作,才能够一直保持领先的地位,」加入IBM达24年,原为研究中心副总裁,现为软体事业群自主运算计划副总裁加奈克(AlanG.Ganek)表示,研发单位的工作,不只是建立架构,更要积极参与产品蓝图的规划,甚至要考虑到市场行销。这也是为什麽会由他负责软硬体整合的工作,「『自主运算』成果,将决定IBM下一个10年的前途。」
小型研究:整合计画的专业触角
加奈克说,大型整合计划之所以能成形,并非高层的单一决策,事实上,大型整合计划多来自小研究的累积。
分布各处的研究中心,各自进行不同的小型研究,例如矽谷艾曼登中心,就有为解决使用介面的蓝板计划(BlueBoard),配合无线通讯环境,只要利用识别证和双手,就可以在任何安装蓝板的地方,与系统主机连接,轻易地读取及传送资料。
另一个名为「Infoscope」的研究,主要在解决语言翻译的问题,透过PDA上的数位相机装置,将文字画面拍成图档后,可以自动转译成使用者熟悉的文字,方便各国人士出国旅行时,理解路上看不懂的文字标示;另外,家庭网路环境的各项架构研究,也都是IBM近来积极发展的方向。
基础科学研究:奈米科技,未来产业进步的动力
当然,基础科学研究也是IBM研究中心有别於多数企业的特色,像是近期热门的奈米科技,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参与这项计划的华裔资深经理黄汉森说,这些技术很难在5年内就有市场成就,却是未来10年产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有科技基础,才能走得比别人快、比别人远,」唐乃晖说,IBM的领先地位,就是这样累积起来的。
产品化实验:产品与学术研究的桥梁
然而,IBM也清楚,企业的研发中心,并非学术单位,还必须能跟商业机制结合,除了追求技术的领先,如何将研究落实为可见的应用,才是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的目标,所以在华生中心底下,IBM还有一个哈斯洛产业解决方案实验室(HawthorenInstrySolutionLab),做为产品与学术研究的桥梁。
在哈斯洛的展示室内,也是华人的周保罗博士(PaulB.Chou)介绍着整合科技、家俱设计、以及建筑空间的未来办公室的「蓝色空间」(Bluespace)计划,除此之外,里面还陈列着像是远端控制的自动贩卖机、蔬果辨识器、智慧机器代理人都其中有趣的项目,参观者可以亲身体验到科技如何改变生活模式。
哈斯洛实验室客户经理舒兹(MarkSchunzel)表示,目前哈斯洛实验室有80多种可产品化的技术正在进行,每年有超过2000人次的IBM合作伙伴参观此处,讨论可行的产业应用,但可惜的是,还没机会跟台湾的业者进行交流。
对於台湾业者来说,IBM研发中心的规模与运作机制,现阶段还是个遥远的理想,不过,只要跨出了第一步,后面就有无限的可能,IBM研发中心的成就,不也是来自当年老华生的一个坚持?
苹果电脑国际有限公司,或苹果电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苹果电脑,英文名Apple Computer, Inc.,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库比提诺,核心业务是电脑科技产品。苹果电脑的Apple II于1970年代助长了个人电脑革命,其后的Macintosh接力于1980年代持续发展。最知名的产品是其出品的Apple II、Macintosh电脑、iPod数码音乐播放器和iTunes音乐商店,它在高科技企业中以创新而闻名。
简史
苹果电脑的最早的、在1976年之前使用的标志
早期的苹果电脑,Apple IIc1976年,由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斯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简称沃兹)创立。在当年开发并销售Apple I电脑。
1977年发售最早的个人电脑Apple II。
1984年推出革命性的Macintosh电脑。
2003年推出最早的64位个人电脑Apple Macintosh G5。
2005年斯蒂夫·乔布斯宣布下一年度将采用英特尔处理器。
成立前
在他们一起创立苹果电脑前,沃兹已经是一个电子学黑客,自1975年,他在HP上班和帮斯蒂夫·乔布斯设计Atari电子游戏。当时沃兹向由Alex Kamradt开设的分时电脑系统服务公司Call Computer租用小型电脑使用。当时的电脑只能够以纸张印字输出,而由德州仪器推出的Silent 700是当时最尖端的热升华印字机型号。沃兹曾看到大众电子学杂志 (Popular Electronics) 介绍如何自制电脑终端机,使用现成的零件,Woz设计了一部能够和电脑沟通的电传印字机。该部只能印出大阶英文字符的印字机能印出每版24行,每行40个字,而且能够接驳到Call Computer旗下的小型电脑使用。Call Computer 的老板Alex Kamradt代理了这个设计,并售出少数目的机器。 从1975年起沃兹开始出席家酿计算机俱乐部(Homebrew Computer Club)的活动,当时新型的微型电脑如Altair 8800和IMSAI触发Woz将微处理内建于其电传印字机之内,成为一部完整的电脑。
当时在市面上能弄到的微机处理器只有9美元的英特尔(Intel)8080和0美元的摩托罗拉(Motorola)6800。沃兹软喜欢6800,但两者都超出他的预算范围。所以他只能透过观察和学习学习,在纸上设计电脑,并等待着能买得起处理器的那天。 1976年,当MOS Technology发表只需美元的著名处理器6502时,沃兹为这伙处理器编写了一个BASIC程序语言版本,再设计一部可运行这种BASIC程序语言的电脑。由于6502的设计者和6800是相同的(因为MOS Technology是由Motorola的前雇员成立的),故此Woz早前在纸上设计,建基于6800的电脑,只需作出轻征修改就可以使用6502作为微处理器。
沃兹完成机器后,把它带到“家酿电脑俱乐部”的聚会,并向电子同行们展示它的系统。在那里,他遇到了老朋友斯蒂夫·乔布斯。乔布斯意识到这些细小的业余机器的商业潜力。
1990年的苹果电脑,Macintosh Classic
苹果的由来
乔布斯和沃兹两人决定成立公司,他们想了好几名字,乔布斯有次旅行回来后向沃兹建议把公司命名为苹果电脑。
早期
1971年,16岁的斯蒂夫•乔布斯和21岁的斯蒂夫•沃兹尼亚克(“两个斯蒂夫”)经朋友介绍而结识。1976年,乔布斯成功说服沃兹装配机器之余更拿去推销,他们另一位朋友,罗•韦恩(Ron Wayne)也加入,三人在1976年4月1日组成了苹果电脑公司。
同年5月份,乔布斯与一间本地电脑商店The Byte Shop洽商,负责人表示如果这部电脑完全装配好才会感兴趣。店主保罗•泰瑞尔(Paul Terrell)考虑得更长远,他想订购50部,并在交货时支付每部0。取了这份订单后,为了筹备资金,出售自己各种值钱的东西筹款(像计算机和一台大众面包车)。乔布斯到大型电子零件分销商Cramer Electronics订购零件,店铺的信用部经理问乔布斯如何结帐,他说:“我有一份Byte Shop向我订50部电脑的订单,付款条件是货到付款,如果你给我30天
『柒』 电子产品的历史沿革和发展预测怎么写
电子产品市场发展预测
<正> 预计1995年电子工业实现总产值将超过2000亿元,比上版年增长权25%,实现销售产值1660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投资类产品实现总产值495亿元,比上年增长29%;消费类产品实现总产值928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元件类产品实现总产值770亿元,比上年增长28%。 1995年电子产品市场将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市场需求量进一步扩大。供求关系将随着国家政策和市场变化而呈现起伏,但市场总趋势将好于上年。 各类电子产品市场继续高涨。计算机产业将会有更大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技术容量不断提高,并呈现出多层次拓展市场趋势,元器件类电子产品市场将保持
『捌』 智能手机的发展史
1989年Casio B.O.S.S.
Casio的B.O.S.S.(Business Organizer Scheling System的简称),远远领先于它的时代。它是屏幕是用字符而不是像素测度的。早期的版本还是用纽扣电池供电。B.O.S.S.售价$250左右,有QWERTY全键盘,只具备基本PIM功能,如联系人管理,日程和记事,这些功能在现今大多数的PDA上仍是最重要的。
1993年Apple Newton
在iPhone面世14年前发布,具备手写识别,桌面同步,内置一些第三方软件。Apple前CEO为Newton生造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这个单词,但这个产品很快停产了。让人讶异的是,至今还有一部分死硬份子在使用这个设备。
1999年Handspring Visor
Visor是第一个由Handspring公司开发的PDA。Jeff离开Palm公司后,创建了Handspring公司。它有多种颜色选择,还有被称为Springboard的扩展槽。能连接Modem,相机等一系列外设。Handspring后来开发了Treo系列并与Palm公司合并。
1999年Palm V
第一个散发真正性感气质的PDA,金属质感的Palm V纤薄,硬朗,使用充电电池。硅谷的技术精英参加音乐会也拿着它们,屏幕绿光闪动,取代了惯常的香烟打火的光亮。后续的型号如Vx,把内存扩展到8M,售价$299。
2002年Dell Axim
2002年,Dell试图用Axim突入PDA的市场,看上去蛮吸引但是很重,以$279发售。但它基于一系列Windows平台:Pocket PC 2002,Windows Mobile 2003,Windows Mobile 2003 SE及Windows Mobile 5,从不被用户待见。Axim在2007年初停产。
2002年T-Mobile Sidekick
T-Mobile Sidekicks对于新潮的小年青来说是最有名的智能手机,它能让人想起Fox公司2005年难用的“The O.C."。现在T-Mobile发售的是Tony Hawk版本。作为第一款有全键盘和内置AOL IM账号的产品,它找到了手持市场的蓝海,LED闪灯和振动功能提示来讯帮助了那些聋人及听觉有障碍的人。Paris Hilton也有一部,它成功了。
2003年RIM Blackberry 6210
RIM公司发展到6000系列时,它的Blackberry和现在占商业市场主流的型号有点象了。它有电话模块,反馈清晰的键盘和Pushmail,联系人及日程管理。这些让人让瘾的设备有了一个Crackberry的绰号。
2007年Apple iPhone
Apple iPhone的发布只能说是轰动。开发在秘密进行,许多苹果粉猜想Apple在开发一款智能手机,但没人知道它会是什么样。Jobs发布了这个产品,对它的多点触控和全页面浏览显示效果大吹大擂。$599也难阻粉丝们的热情,它也形成了iPod的一个新规格。2008年它推出了支持3G的第二代产品,迅速取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
2008年T-Mobile G1
T-Mobile G1(合约价$179),发布时也是一时骚动。但是因为它的软件,而不是它那平淡的硬件设计。第一个用Android,GOOGLE系操作系统的手机。开源的android系统,开放手机联盟的成员都可使用,它和Apple,Blackberry这种封闭平台形成鲜明对比。部分是由于Android的威胁的缘故,现在这些系统正打算对第三方开发者友好地开放“程序商店”。
2009年Palm Pre
Palm最新的PDA运行在代码名为Nova,专门为移动设备所开发的系统上。它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程序,Palm宣称它能进行更快速的网页浏览。它配有多点触控的屏幕和直滑全键盘,小尺寸的外形,Palm希望它能吸引一些女性用户。
『玖』 液晶显示器的发展历程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对于许多的用户而言可能是一个并不算新鲜的名词了,不过这种技术存在的历史可能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像。早在19世纪末,奥地利植物学家就发现了液晶,即液态的晶体,也就是说一种物质同时具备了液体的流动性和类似晶体的某种排列特性。在电场的作用下,液晶分子的排列会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它的光学性质,这种现象叫做电光效应。利用液晶的电光效应,英国科学家在上世纪制造了第一块液晶显示器即LCD。今天的液晶显示器中广泛采用的是定线状液晶,如果我们微观去看它,会发现它特像棉花棒。与传统的CRT相比,LCD不但体积小,厚度薄(14.1英寸的整机厚度可做到只有5厘米),重量轻、耗能少(1到10 微瓦/平方厘米)、工作电压低(1.5到6V)且无辐射,无闪烁并能直接与CMOS集成电路匹配。由于优点众多,LCD从1998年开始进入台式机应用领域。
第一台可操作的LCD基于动态散射模式(Dynamic Scattering Mode,DSM),RCA公司乔治·海尔曼带领的小组开发了这种LCD。海尔曼创建了奥普泰公司,这个公司开发了一系列基于这种技术的的LCD。 1970年12月,液晶的旋转向列场效应在瑞士被仙特和赫尔弗里希霍夫曼-勒罗克中央实验室注册为专利。 1969年,詹姆士·福格森在美国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Ohio University)发现了液晶的旋转向列场效应并于1971年2月在美国注册了相同的专利。1971年他的公司(ILIXCO)生产了第一台基于这种特性的LCD,很快的替代了性能较差的DSM型LCD。
在1985年之后,这一发现才产生了商业价值,1973年日本的声宝公司首次将它运用于制作电子计算器的数字显示。LCD是笔记本电脑和掌上计算机的主要显示设备,在投影机中,它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它开始逐渐渗入到桌面显示器市场中。 一直以来,追求更完美的视觉享受都是我们桌面显示设备的目标,回顾显示技术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都是围绕着同样一个主题-“追求更佳的人类肉眼视觉舒适性”!
作为近几年才突然新兴起的新产品,液晶显示器已经全面取代笨重的CRT显示器成为主流的显示设备。可是,液晶显示器的发展之路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一帆风顺。下面,我们与新老用户一起回顾一下LCD发展的艰辛曲折之路。
LCD早期发展(1986~2001)—过高成本抑制其发展之路技术不成熟的早期,LCD主要应用于电子表、计算器等领域。我们平时所说的LCD,它的英文全称为Liquid Crystal Display,直译成中文就是液态晶体显示器,简称为液晶显示器。
液晶是一种几乎完全透明的物质。它的分子排列决定了光线穿透液晶的路径。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给液晶充电会改变它的分子排列,继而造成光线的扭曲或折射,由此引发了人们发明液晶显示设备的念头。
世界上第一台液晶显示设备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被称之为TN-LCD(扭曲向列)液晶显示器。尽管是单色显示,它仍被推广到了电子表、计算器等领域。 机身薄,节省空间
与比较笨重的CRT显示器相比,液晶显示器只要前者三分之一的空间。
省电,不产生高温
它属于低耗电产品,可以做到完全不发热(主要耗电和发热部分存在于背光灯管或LED),而CRT显示器,因显像技术不可避免产生高温。
低辐射,益健康
液晶显示器的辐射远低于CRT显示器(仅仅是低,并不是完全没有辐射,电子产品多多少少都有辐射),这对于整天在电脑前工作的人来说是一个福音。
画面柔和不伤眼
不同于CRT技术,液晶显示器画面不会闪烁,可以减少显示器对眼睛的伤害,眼睛不容易疲劳。
液晶显示器绿色环保,它的能源消耗相对于传统的CRT来说,简直是太小了(17''功率大概在65-12W之间);对于逐渐引起国人重视的噪音污染也与它无缘,因为它的自身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它不会产生噪音(对于那种喜欢一边使用电脑,一边有节奏的敲打显示器的用户发出的噪音,这里不予以考虑);液晶显示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发热量比较低,长时间使用不会有烤热的感觉,这一点也是以前的显示器无可比拟的,以前的显示器可是宝贵,尤其是夏天,家里的空调、电扇都得为它服务给它降温。使用液晶显示器无形中为大气降了温,也为阻止日益升温的大气作贡献。同时减少辐射,降低环境污染。当然了,环保也不会少了辐射这个指数的,虽然我们不能说液晶显示器就完全没有辐射,但是相对于辐射大户CRT,以及日常家电的辐射来说,液晶显示器那一点点辐射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时代其实还是模拟时代,而未来的时代从发展趋势来看是数字时代。显示器智能化操作,数字控制、数码显示是未来显示器的必要条件。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数字技术必将全面取代模拟技术,LCD不久就会全面取代模拟CRT显示器。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讲液晶显示器的数字接口并不普及,还远远没有到应用领域。从理论上说,液晶显示器是纯数字设备,与电脑主机的连接也应该是采用数字式接口,采用数字接口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可以减少在模数转换过程中的信号损失和干扰;减少相应的转化电路和元件;其次不需要进行时钟频率、向量的调整。
市场上大部分液晶显示器的接口是模拟接口,存在着传输信号易受干扰、显示器内部需要加入模数转换电路、无法升级到数字接口等问题。并且,为了避免像素闪烁的出现,必须做到时钟频率、向量与模拟信号的完全一致。
此外,液晶显示器的数字接口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带有数字输出的显示卡在市面上并不多见。这样一来,液晶显示器的关键性的优势却很难充分发挥。
这个问题可能不是很好理解,我们举例子说明一下吧。使用过液晶显示器的人都知道液晶显示器很容易产生影像拖尾现象。
响应时间是液晶显示器的一个特殊指标。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时间指的是显示器各像素点对输入信号反应的速度,响应时间短,则显示运动画面时就不会产生影像拖尾的现象。这一点在玩游戏、看快速动作的影像时十分重要。足够快的响应时间才能保证画面的连贯。市面上一般的液晶显示器,响应时间与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一般为40ms左右。不过随着技术的日益发展LCD和CRT的这个差距在逐渐的被弥补上,一款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时间就已经缩短到了5ms.
从外形上看液晶显示器的外观轻巧超薄,与传统球面显示器相比,其厚度、体积仅是CRT显示器的一半(比如华硕的MS系列产品,其厚度更是达到了让人惊讶的1.65cm),大大减少了占地空间。
香港和东京是世界上液晶显示器普及率最高的地区,香港液晶显示器的出货量占到了显示器总出货量的七成。我们观察一下液晶显示器普及率高的地区就不难发现,这些地方大多是比较繁华,比较拥挤,生活水平比较高,而且写字楼、金融大厦林立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可谓是寸土寸金。显示器节省下来的空间的地皮价格远远高于液晶显示器和CRT显示器的差价。我国大陆的一些大城市的繁华区域也有向着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
这个问题其实是问您对显示器的用途。众所周知,由于液晶分子不能自已发光,所以,液晶显示器需要靠外界光源辅助发光。一般来讲140流明每平方米才够。有些厂商的参数标准和实际标准还存在差距。这里要说明一下,就是一些小尺寸的液晶显示器以往主要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当中,采用两灯调节,因此它们的亮度和对比度都不是很好。不过主流的桌面版本的液晶显示器的亮度一般都可以达到250流明到400流明,已经开始逐渐接近CRT的水平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把CRT和LCD摆放在一起的话,可以比较轻松的分辨出液晶显示器和普通的CRT显示器的亮度和对比度以及色彩饱和度的不同,但是就一般使用来说,这一点点差距并不会影响您的工作。
但是对于专业的美工等要求准确色彩的工作来说,液晶显示器还不能完全达到其工作的要求。
『拾』 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史
电子元器件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的电子发展史。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它以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等特点,很快地被各国应用起来,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电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恰好能够充分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来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在20世纪出现并得到飞速发展的电子元器件工业使整个世界和人们的工作、生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电子工业的发展历史。
1906年,李·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用来放大电话的声音电流。此后,人们强烈地期待着能够诞生一种固体器件,用来作为质量轻、价廉和寿命长的放大器和电子开关。1947年,点接触型锗晶体管的诞生,在电子器件的发展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但是,这种点接触型晶体管在构造上存在着接触点不稳定的致命弱点。在点接触型晶体管开发成功的同时,结型晶体管论就已经提出,但是直至人们能够制备超高纯度的单晶以及能够任意控制晶体的导电类型以后,结型晶体管材真正得以出现。1950年,具有使用价值的最早的锗合金型晶体管诞生。1954年,结型硅晶体管诞生。此后,人们提出了场效应晶体管的构想。随着无缺陷结晶和缺陷控制等材料技术、晶体外诞生长技术和扩散掺杂技术、耐压氧化膜的制备技术、腐蚀和光刻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各种性能优良的电子器件相继出现,电子元器件逐步从真空管时代进入晶体管时代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主播形成作为高技术产业代表的半导体工业。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子装置变的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了电子装置必须具有可靠性、速度快、消耗功率小以及质量轻、小型化、成本低等特点。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集成电路的设想后,由于材料技术、器件技术和电路设计等综合技术的进步,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了第一代集成电路。在半导体发展史上。集成电路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诞生和发展推动了铜芯技术和计算机的进步,使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以及工业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凭借卓越的科学技术所发明的集成电路使研究者有了更先进的工具,进而产生了许多更为先进的技术。这些先进的技术有进一步促使更高性能、更廉价的集成电路的出现。对电子器件来说,体积越小,集成度越高;响应时间越短,计算处理的速度就越快;传送频率就越高,传送的信息量就越大。半导体工业和半导体技术被称为现代工业的基础,同时也已经发展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高科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