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在我们学习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有什么现实意义
是教育我们:不忘记历史。吸取贫困挨打的教训,平时
努力工作,使祖国强大,繁荣。
2.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历史意义:
1、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2、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经验和范例,也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使党和人民得到巨大发展。这一切都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军队,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美英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2)抗战历史现实意义扩展阅读
战争损失——军队伤亡
1、日本方面
抗日战争期间,在华日军人数最多时有近200万,协助日军的中国“伪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整个抗战期间“伪军”总人数约为210万)。
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死亡的人数约为44万人(日本厚生省1964年调查后统计)(不包括印缅战场上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和美英协同歼灭的约16万日军及苏军在东北消灭的日军。);另一说日军损失48万3708人,而伤者更达193万4820人(中华民国国防部1946年统计)。
2、国军方面
据中华民国国防部1946年统计,国民政府军作战伤亡322万7926人、病亡42万2479人,总计损失365万0465人;军令部统计自七七事变以来陆军阵亡131万9958人、负伤176万1135人、失踪13万0126人,空军阵亡4321人、负伤347人。
行政院发布的《关于抗战损失和日本赔偿问题报告》中公布全国军民人口伤亡统计数字如下:军人作战伤亡3227926人(其中死亡1328501人,负伤1769299人,失踪130126人),军人因病死亡422479人,此数字不包括台湾省、东北地区和解放区军民的伤亡数字。
3、中共方面
《中共抗日部队发展史略》记载:中共抗日部队人员损失共计58万4267人,其中伤29万0467人、亡16万0603人、被俘4万5989人、失踪8万7208人。《抗日战争8年敌我兵力损失统计》载:“中共军队负伤29万人,阵亡16万人,被俘4.6万人,失踪8.7万人,合计58.3万人。”
3. 抗日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啊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意义
(1)、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2)、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经验和范例。
(3)、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使党和人民军队得到巨大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陆军和大量空军,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美英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5)、结束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屡遭失败,备受屈辱的历史,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6)、这一胜利,创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的光辉典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
(7)、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8)、中国革命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进一步结合进来,提出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和政策,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9)、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
(1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4. 抗战有什么历史意义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5. 抗战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一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构筑起了一道精神长城。抗战精神不仅是唤起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外来
侵略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坚持抗战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的精神支持,它使中华民族能够
继承民族优良传统的同时,也使得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历史地发展,这样就为中华民族
在精神上建立起了一道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防线,犹如万里长城般坚不可摧。抗战精神对于中
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民族精神的振兴,以及最后战争胜利的取得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正是由于抗战精神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坚强脊梁,才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最终胜
利,也使得中华民族在民族精神的指引下能走向民族复兴的道路。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能够保持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财富。
第二抗战精神唤起了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抗战精神中所包含
的民族坚韧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唤起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情感,激发出了民族的尊严感与自豪
感,唤起了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进而发挥出了民族的战斗力和生
命力。抗战精神在促使民族觉醒
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上,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抗战精神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和
精神风貌,对抗日战争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抗战精神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团结一
心地建设小康社会和富强中国,也是具有时代价值的。此外,用抗战精神来唤起强烈的民族尊严感和
自豪感,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遏制目前日本国内存在的军国主义分子的嚣张气焰,增强中华民族的防范意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三抗战精神极大地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
神财富。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内容的抗战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得到了
大力弘扬,而爱国主义精神却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精神。因此,抗战精神中爱国主义精神成分具有较
强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提倡爱国主义精神和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在今天的现实意义表现为:抗战精
神能够提供爱国主义教育所需要的精神资源和历史素材。抗战精神还使得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时期得
到了丰富和发展,使得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深刻,中华民族精神中蕴涵的力量得以发挥,中华
民族精神的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
第四抗战精神是团结和教育人民继续拼搏和奋勇前进的重要思想资源。抗战精神能在精神上为
中华民族的前进,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它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使得
它成为教育和团结广大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思想资源。从抗战精神中继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韧不
拔、奋勇进取的精神吸收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资源,将有力地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也将使得
中华民族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保持民族的活力与创造力。
6. 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现实意义
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不仅是一个史学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因为教材是面向学生的,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能让学生更全面、真实地认识抗战历史,更完整地了解日军侵略罪行和我国人民为抗战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从而能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读书、学习。1931年至1937这六年间,中国军民发起的东北抗联、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等局部战争为抵抗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牺牲,这段历史不应忘记,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具有历史普及的意义,也是对先烈的缅怀和纪念。
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并不代表就否认“七七事变”的历史意义,它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所以,在教材修改之后,还需要在日常教学及宣传中厘清“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的关系:以“七七事变”为开始来标记的“八年抗战”是“全面抗战”,而“十四年抗战”是“全程抗战”,包含着“八年抗战”;而之前“九一八事变”就已开始了局部抗战,整个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
(6)抗战历史现实意义扩展阅读: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7. 纪念抗战有何现实意义
对内来说,是为了更好地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回,纪念所有为中国人答民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的人们,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不忘历史,更好地开创未来,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建设美丽强大的中国。
同时,也进一步确定中国人民艰苦日卓越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为世界的和平友好作出的牺牲。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维护领土的完整和世界和平,有决心、有能力与一切侵略者抗争到底,直到最后的胜利。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中国人民坚决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决不允许任何人践踏胜利成果,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坚定意志。
8. 继续抗战精神的现实意义
“精神为主人,形骸为屋舍;主人渐贫穷,屋舍亦颓谢。”一个人没有一点精神是不行的,一个民族更不能没有精神。在抗日战争中,伟大的抗战精神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同胞曾誓言:“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这其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化敌为友,实行第二次合作,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中华民族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儿女“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举国上下,万众一心,用血肉筑成了一座侵略者不可逾越的新长城。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顽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歼灭日军150万多人,占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伤亡总数的70%以上。中国军民为此付出了伤亡35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的巨大代价。在抗战中,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所铸就的抗战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概括起来,这种精神表现为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
9. 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上的一次血洗百年耻辱,开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解放战争,铸造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世纪之初,面对民族纷争此起彼伏的国际社会,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各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卫国力量,对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尽管各民族形成的历史有长有短,社会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也不相同,但悠久的历史、共同的命运,把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在反抗外来侵略,反对分裂中国的斗争中,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一道,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奋勇杀敌,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突出贡献,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乐章。 在抗日战争中,蒙、藏、回联合慰劳抗日将士代表团曾通电表示:“国内各民族绝对不可分,惟有团结一致,牺牲奋斗,方可达到保国卫民的目的。”冀中地区的回族同胞表示:“我们回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有抗日的先天任务。”掷地有声的铿锵话语,表达了他们共赴国难的豪迈胸怀。在台湾,高山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一直没有间断,其中闻名于世的有1930年的雾社起义和1934年的谋炸日本海军元帅事件。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满族、朝鲜族儿女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壮士一道,踊跃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先投入了抗击日军与伪满傀儡政权的斗争。在内蒙古的大青山等地,蒙汉人民的抗日武装在英勇作战。在河北和山东平原上,活跃着支支抗日回民支队。在海南岛,在滇西南,在广东、广西等广大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并肩作战奋勇杀敌。无数少数民族的优秀儿女,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捐躯。他们以捍卫祖国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各族人民的尊敬与信任。 少数民族各界人士反抗日军侵略暴行的爱国行动是多种多样的。“九一八”事变之后,在南京的藏族同胞组织了“康藏旅京同乡抗日救国会”,十三世达赖喇嘛和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分别命令各自所属寺庙的数十万喇嘛,举行诵经法会,诅咒侵略者,为祖国抗战胜利祈祷。中国伊斯兰教近东访问团、朝觐团等,利用出访、朝觐等机会,与日寇收买的宗教界败类进行斗争,向国外宗教组织和穆斯林群众揭露日军暴行,宣传中国爱国宗教人士的抗敌业绩。 中国共产党高举起全民族爱国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平等、互助、团结的民族政策,赢得了中华各族儿女的信任与响应,激发了少数民族的爱国热情和巨大的卫国力量。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引下,制订和坚持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真正平等地对待一切民族,忠实地代表着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赢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与爱戴。 中国共产党以“平等、团结、互助”之心待各族群众,以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实际行动,为各族人民做出了表率。这一切,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任与钦佩,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化为巨大的卫国力量。 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命运的历史转折点,成为结束中华民族屡遭外侮的惨痛历史,改变亿万人民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悲惨命运的契机,为中华各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注入了新鲜的内容。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共同奋斗的结果。在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上,也凝结着无数少数民族英烈的鲜血。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少数民族热爱中华民族和祖国母亲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强了他们作为中华民族光荣成员的认同感、自豪感,提高了他们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地位。同时,千百万少数民族群众的阶级觉悟也大大提高,他们再也不愿作本民族统治阶级的奴隶、农奴和牧奴,再也不能忍受压迫、剥削和奴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开天辟地地第一次走上了翻身解放的康庄大道。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各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注入了新鲜的内容。少数民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迸发出来的爱国主义热情,已经远远超越了民族主义的羁绊。他们不再为本民族、本部落的王公贵族或头人首领而战,也不再仅仅为属于自己的那块山林、草场或良田而战,而是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而战,为整个祖国的疆域神圣不可侵犯而战。依靠着各民族人民在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迸发出来的抵御外侮的巨大力量,我们才夺取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各族人民认识到:热爱本民族与热爱整个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只有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是正确和完整的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只有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到捍卫,才能使本民族的利益得到捍卫;任何分裂祖国的行径,无论冠以如何动听的名目,其实质,不仅是对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出卖,也是对本民族利益的最大出卖;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为祖国的统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过突出贡献,在关心、热爱和保护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积极了解、关心、热爱和保护中华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各民族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民族之间的矛盾与纠纷,应该在平等、团结和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加以解决;各民族的局部利益,都应该服从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与进步的整体利益等等。 二、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奠定了中国在现代国际政治格局中无可争辩的大国地位。 三、世纪之初,日本某些政治家公然否定远东法庭的审判结果,为二战甲级战犯开脱罪责,其意图在于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又在东亚上空游荡,我们对此应高度警惕。 四、中日关系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弘扬“抗战精神”,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
10.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历史意义:
第一,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它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极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成为抗战的最强音和主旋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勤劳勇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自强不息,开拓创新。
第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中国抗战的胜利创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观。
(10)抗战历史现实意义扩展阅读:
抗日战争十大战役分别是:淞沪会战,上高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桂南会战,长沙会战,缅北滇西战役,湘西会战。
战争背景:
1、日本对外扩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便是其对外扩张侵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次战争是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日中两国国力的悬殊对比以及国际社会绥靖主义政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后果。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的迅速强大,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
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国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利用条约中从中国夺得的赔款2.3亿两白银中的80%来发展军事,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并把“大陆政策”定为基本国策。
1900年,因为庚子事变问题,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攻克俄国建立的旅顺口要塞,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更加加强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韩并合,更使日本有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入侵胶州湾的德国势力,进而占据山东。1915年,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彻底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1927年,中国国民革命迅速发展,日本一面策划“满蒙”独立,一面出兵济南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有外务省、陆海军省、参谋本部、关东军及有关中国问题专家等人参加的“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确立了先占东北、内外蒙古,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扩张政策。随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又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折》,明确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扩张总战略蓝图。《对华政策纲领》和《田中奏折》的出笼,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不可避免。
1928年6月4日,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专车开到皇姑屯车站以
东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叉点的桥洞时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桥下的炸药炸得粉碎,张作霖身受重伤后不治身亡。这就是轰动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从而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
1936年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在柏林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翌年意大利也加入这个协定,形成“柏林——罗马——东京”的轴心国联盟,标志世界法西斯国家侵略联盟正式建立。
2、日本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在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国民经济亏损,黄金不断外流,工业萎缩,农业告急。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深重困扰,转移国内的注意力,日本帝国走上侵略道路,日本军国主义者加紧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
3、国际环境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各主
要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绥靖政策,客观上纵容了世界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相互勾连。
中国政府曾将希望寄托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然而西方政治家们此时主要精力集中于欧洲战场,未向中国伸出援手。国联的绥靖主义态度使日本对国际社会不再心存忌惮,它向日本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尝到了甜头的日本从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