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萧山的历史文化

萧山的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08 12:22:22

㈠ 萧山风俗

临浦小马灯:尽显传统民间文化
临浦镇横一村的龙马灯表演起源于1945年春节,延续至今。在该村,村民们几乎人人都参与龙马灯表演。如今,在萧山举办的各种大型文艺活动中,这支业余龙马灯表演队频频亮相,如在今年元宵节活动以及刚刚结束的党山庙会上,都有他们的精彩表演。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说,一个村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十分难得.

烧蝗虫
在历代《萧山县志》中,凡元宵节,几乎都是张灯结彩的风俗记载。其实在北部沙地,元宵节从来没有张灯的习俗;其独特的节日事像是烧蝗虫、接紫姑、吃油菜蕻炒年糕。这里谈谈烧蝗虫。
60年代,沙地蚕桑业已经衰落,请紫姑以占“蚕花”收成的习俗也已基本消失,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烧蝗虫仍然是十分热闹的。
所谓烧蝗虫,是在正月十四的夜里,烧塘边的芦苇,烧埂上的茅草,或者以自家的络麻秆、稻草等扎一个火把,在田野上边跑边烧,又大声高呼:“哗啦嗬――!哗啦嗬――!哗啦嗬嗬嗬嗬嗬――!”如此兴高采烈地放火烧草,据说为的是烧死虫卵,以兆丰年,故叫烧蝗虫。
烧蝗虫者多为小男孩、小伙子,年纪稍大一些的如三四十岁的男人就比较少。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动员,至多是兴奋不已的孩子们在白天相互撺掇、怂恿而已,而到得天色将暗未暗之际,广袤的沙地平原上,已有星星点点的火把、火堆亮了起来,“哗啦嗬嗬嗬”的吼声渐渐响起,随之火点越来越多,叫声越来越响。转眼间,遍野已是流动的火把。烧蝗虫的柴薪,主要是塘埂边那些残剩的芦苇、茅草。谁要是出门较晚,轮不到烧残芦剩茅,那就破费一点自家的柴草。有的小孩为了让火把耐燃一些,则束缚两三把竹梢,甚至浇以煤油柴油,这样便可以高举火把,在麦地上尽情地呼喊奔跑。
沙地多年烧蝗虫的活动中,不曾听说有人家因此而失火的。或许正因为沙地人家多草舍,即使小孩,烧蝗虫反而更注意火患了。偶或听到有人在骂骂咧咧,那只不过是顽皮的孩子烧了他的稻草堆或捧走了他的几捆络麻秆而已,但这在烧蝗虫似乎是应该的,没有人会同情他的骂。
烧蝗虫之得以成为节令风俗,与沙地历史上蝗灾频仍分不开。有史记载的1929年萧山特大蝗灾,也发生在沙地。蝗虫,形似大头蚱蜢,后肢发达,善于跳跃和飞行。它以禾本科植物为食,坚硬的口器能将整株棉花、玉米吃得只剩一根光杆儿。它们又具有群栖的习性,且繁殖力极强,干旱季节,蔓延特别迅速,常常是黑压压一片铺天盖地飞行,所到之处,大片农作物遭受毁灭。以前没有农药治虫,唯一的办法是用人工捕捉。而蝗虫是以短而弯曲的产卵管凿土产卵的,卵又是成块产在庄稼的根部,大家除掉卵巢的办法主要就是用火烧。元宵节,春节活动至此而尽,春耕生产即将开始。将烧蝗虫列为元宵节的一项内容,自然寓有不忘蝗灾、以农为本的用意。
旧县志皆云:“东土之民多敦朴而或失之鄙琐,西土之民多褥礼而或失之虚文。”作为萧山东土的沙地,烧蝗虫或因鄙琐而为志书撰述者所不屑,其实,它充分透露着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敦朴”;相比之下,西土的灯笼倒真有点失之“虚文”了。

萧邑民俗语特色的龙舟庙会
东汉时期上虞曹家堡有一女名曹娥,母亲系萧山金家浜村人。其父曹盱于东汉汉安二年端午节在舜江主持祭祀伍子胥时,不幸落水身亡。曹娥沿江恸哭寻觅17昼夜而不得,于五月廿二这天毅然跳江寻父。相传5天后她背负父尸浮出水顺,孝行感动乡里,历史上曾建庙祀奉曹娥,表为孝女。萧山金家浜为其外婆家,出于对这位外孙女孝行的推崇,于每年农历五月廿二曹娥投江之是,划龙舟纪念她,形成了独具萧邑民俗语特色的龙舟庙会。龙舟庙会为期三天,以五月廿二为高潮。

马灯
马灯是浙江省流传甚广的一大舞种。从平原到山区、海岛,几乎各县市都有它活动的足迹,戴村镇尖山下村就有一个有50年扎马灯历史的马灯协会。马灯的形式有“竹马”、“跑五马”、“高跷竹马”、“车马灯”、“马灯戏”、“手马灯”、“小马灯”、“马灯”等。表演中夹唱民歌小调。有的马灯有马夫作翻、滚、洗马、驯马等舞蹈表演。

年夜饭。
年三十晚,合家团聚,在一起吃的饭叫年夜饭。不在家吃这顿饭,就不算在家过年。所以,大家都要赶回去吃这顿饭。因而交通紧张,是情理之中的事。
这一顿饭是很隆重的,且有一定的程序,丝毫差错不得。
首先请灶神菩萨。在厨房间灶台上,斟三盅酒,盛三碗饭,放三双筷子,供奉三荤三素(也有四荤二素的)小菜,点一对蜡烛,燃一柱香,化一盆元宝(黄纸折的)。主妇三拜,礼毕,撤下。
然后,在客堂正中祭祖(萧山话叫作“做庚饭”)。旧时是八仙桌,现多为圆台。放桌子是有讲究的,桌子的纹路(木板拼接的线条)要正对南北,称为直摆。千万不能东西向,横放(东西向是请菩萨用的)。一对蜡烛要放在南边(请菩萨在北边),斟十二盅酒(农历有闰月的斟十三盅,下同),放在东、北、西三边;盛四碗饭,放在四角;十二双筷子摆在酒盅边;供菜至少十碗以上,八荤二素或六荤四素,多不限,但需成双,干果、水果均可。酒需三斟,呼列祖列宗上座享用。大人小孩依次叩拜。礼毕,化纸钱。
化纸钱也有规矩。一般有四盆:一是外客的,二是列祖列宗,三是当家的同辈古人,四是已古小一辈的。先化外客的,放在门口化,意为拿了钱快走。后依次化钱,先是黄纸元宝,再放银锭,考究的还有佛经,经龛。一时间,纸灰满天飞舞,粘在了菜肴之间,更添色彩。
最后,围坐一起吃年夜饭。其时,菜肴早就凉了。可大人小孩已经饥肠咕噜,顾不得这许多了。呼五吆六,把盅论盏。你给我盛饭,我给你夹菜,很是热闹。席间,高谈阔论。国是农事,家长里短,经济收入,企业发展等等,无话不谈,畅所欲言。这浓浓的乡土情怀,这浓浓的亲情眷恋,是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能比拟的。早先,酒只有黄酒,散装的绍兴元红酒。现在品种多了,什么样的都有,近年流行红酒了。菜肴有三荤一素是必备的:荤菜其一,元宝鱼(红烧整条鱼,最好是鲤鱼,鲫鱼亦可),取年年有余之意。其二,腊笋烧肉,荤素相伴。其三,虾油鸡(或鲞烹鸡),有滋有味。素菜叫八宝菜,由黄豆芽、冬笋、腌白菜等八种炒制而成。按萧山话来说,叫做有鱼有肉,不算委曲。这当然是几个传统的家常菜了,现在呢?说不清楚啊!
吃完饭,发红包(压岁钱),嗑瓜子,搓汤团,守岁到子时,放鞭炮,迭好新衣新裤,放在床边,睡觉。现在呢?一般看春晚,也有的打牌,搓麻将(小搞搞,赢了固然高兴,输了也开心。这和赌博的心态是绝然不同的),卡拉OK等等,年轻一点的开摩托、轿车去转转的也有。
新潮一族的,出外旅游,或邀三朋四友下馆子,包房在宾馆吃饭过夜,省去了一番程序,倒也逍遥自在。只是缺少了一点过年吃年夜饭的韵味.

半年节
楼塔的半年节,民风奇特。每年农历六月十四,村民们杀鸡杀鸭,庆贺半年节。无独有偶,广西桂北地区也有此习俗,但时间为农历六月初一。想是半年总结,犒劳三军。一来祝贺已取得的收成,二来祈祷下半年有更好的成绩。该民俗少为人知,推广尚需假以时日。
萧山人也有过“七月半”的民风民俗。民谚说:七月十三夜,丰都鬼门开。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十三(今年是公历8月6日,星期天,就是今天),丰都鬼城放假五天,阎王准许群鬼放风外出,按时尚的话说大约就是阴间的“黄金周”了。群鬼在阳间有家有子孙的,回家享用祭祀;无家可归的则四处游荡,甚至为祸作乱。所以,长辈们常常告诫子孙:在这个时间,要小心做事,不要犯错;夜间不要外出,以免遭殃。当然,这很有迷信的色彩了。但是,长辈的拳拳之心还是可以理解的。
这七月半的来历,据说是汉代末期,有个“五斗米道”,供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正月十五为天官的生日,谓正元节;七月十五为地官的生日,谓中元节;十月十五为水官的生日,谓下元节。因此,七月半也叫中元节。民间祭祀供奉,既是祝贺地官生日,也是祈祷列祖列宗、先人们赦罪赐福,早日脱离苦海,重返人道。
这个中元节,萧山人俗称“过七月半”,父母、兄弟姐妹全家人择日聚集一起(七月十五前后几天均可,当然是早点为好),鸡鸭鱼肉,时鲜菜肴,荤素搭配,点香燃烛。循例依次敬灶神、祖宗、焚烧银锭元宝。后大家围坐一起,大快朵颐。

㈡ 有关萧山的风土人情,民间艺术,文化遗迹,民俗民风(可复制)

旧时萧山城里茶店甚多,最著名的是东门城桥头的东升茶楼,上下两层,横跨城河,是一个十分高雅的去处,可惜毁于日寇的狂轰滥炸。抗战胜利后,茶店又渐渐地多起来,但规模甚小,多为一 间店面,且摆设简陋,从东门到西门的整条狭长直街上少说有十几 家。这些茶店可以用两句话来形容,一叫乌烟瘴气,一叫云雾腾 腾。所谓乌烟瘴气是指其店容。 因多年用木柴烧水,整个店堂被 熏得黝黑,几乎找不到一块白的墙壁,连桌子板凳都呈黑色;烧水 的大小茶壶也黑得一点也看不出紫铜的质地,至于茶具更是积有 长年不除的茶垢;所谓云雾腾腾言其气氛。除店内整天弥漫着沸 水的蒸汽、茶叶的醇香外,更有那满堂的茶客吸着旱烟、纸烟,吞云吐雾。 旧时萧山娱乐场所不多,特别是上了年纪的男人,闲散时更无去处,茶店便成了他们娱乐和休闲的最佳地方。花几分钱,泡一壶粗茶,既可以与茶客海阔天空地漫谈,还可听说书艺人的“大书”, 确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所以上茶店并不是叫喝茶,而是叫 吃茶,这几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因此每爿茶店总有一班老茶客,连位置都是相对的固定,并逐渐形成一定的布局。如西桥茶店多为早市,因其主顾大部分是一早上街卖菜卖柴的附近农民,货销后就在茶店内一坐到午,有的索性在茶店门口出售,自己坐在 店内吃茶,讲大话,听别人说三道四。又如长乐茶店等就不同,主 要生意在夜市。因其顾客多为城里的店伙职工,一天劳累后在此 小憩,一边喝茶,一边听书,十分适意。这说书’的很有吸引力,一部 三国可讲两三个月,说得茶客风雨无阻、日日满堂。

㈢ 萧山人的萧山人的由来

萧山拥有悠久的历史。历史上,萧山人分三大类:
1.沙地人;
2.塘里人,通常被(沙地人)称作“里畈人”;
3.南片人。
(通常把2、3两类直接称为里畈人,不作区分)
沙地人生活在钱塘江边的滩涂地,他们大多从绍兴移民来此地,一开始都一穷二白,想要起家立业,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因此沙地人天然具有勤俭的品质,“肯做生活”、“会做人家”;而且沙地人擅长商品交易,精于计算,他们很关心市场变化和价格信息,一开口就是“今朝毛豆价钿好弗好?”。
塘里人则世代居住于海塘以内的安全地带,他们有祖辈留下的产业,生活比较有保障,而且聚族而居,有祠堂,有传统,重情谊,讲究辈份和秩序,塘里人大多认为“金窠银窠,不如自己的草窠”,喜欢稳定的生活。
南片人生活在萧山南部,靠近山区,也是世代聚族而居,姓氏集中,南片人有很强烈的团体归属感和互助精神,同声同气,民风淳朴,而且有股尚勇好胜的风范,重义气,敢作敢当。
在历史上,沙地人、塘里人、南片人并不能亲如一家人。塘里人看不起沙地人,沙地人又不喜欢塘里人。但是,萧山围垦改变了这一切。
萧山围垦规模浩大,全世界罕见,高峰时出动十几万人参与会战。全萧山的适龄男子,几乎全部冲上了围垦战场,在天寒地冻的严冬腊月,离开自己的家室,冒着彻骨寒风,徒步数十里、一两百里路,去钱塘江边,战天斗地。他们住草棚草舍,悃烂污泥地;吃咸水饭,喝咸水茶,用霉干菜、霉豆腐、萝卜干下饭;用铁耙、土笪的简单工具,与凶悍无情的钱江涌潮搏斗,创造了美丽富饶的萧山围垦。
通过萧山围垦建设,沙地人、塘里人、南片人,团结到一起,战斗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结下了战友般的坚固情谊,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兄弟合作关系,很多人结下了亲家关系。这样,塘里人和南片人,就真正融合成为里畈人。沙地人与里畈人的距离也逐渐被拉近。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沙地人和里畈人不断被拉近。就这样,沙地人和里畈人就融合成为了真正的萧山人。

㈣ 萧山的历史,详细一点!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会稽郡,萧山属会稽郡地。 西汉初至元始二年(公元2年)间,始建县,名余暨,属会稽郡。 “余”为越语,越人称盐为 “余”,因当时萧山产盐,又临暨浦,所以称“余 暨”。 孙权黄武年间(公元222--229年),改名永兴,属会稽郡。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永兴为萧山,以萧然山为名,沿用至今。作为山名的萧山,早在《汉书·地理志》余暨县名之下已有记载,其来历是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自唐改称萧山以来,除清咸丰十一年(1867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军占领萧山期间,为避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之讳,改为“莦珊”外,均称萧山县。 1949年5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萧山,为省直属县。 1949年6月底,划归绍兴专区。 1952年起,复为省直属县。 1957年划归宁波专区。 1959年改属杭州市。 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萧山县,设立萧山市(县级)。1988年1月1日,萧山县改称萧山市,仍属杭州市。 1996年5月8日,原属萧山市的西兴镇划入杭州市区,由西湖区托管;是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以西兴、长河、浦沿三镇为基础成立杭州市滨江区。 2001年3月25日,萧山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杭州市萧山区正式成立。 萧山地处钱塘江以南,东接绍兴县。全区总面积1420.22平方公里,2009年末总户籍人口120.9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440946人。辖有11个街道、17个镇:城厢街道、北干街道、蜀山街道、新塘街道、靖江街道、南阳街道、河庄街道、义蓬街道、新湾街道、临江街道、前进街道;临浦镇、义桥镇、戴村镇、河上镇、楼塔镇、浦阳镇、进化镇、瓜沥镇、衙前镇、坎山镇、党山镇、党湾镇、益农镇、新街镇、宁围镇、所前镇、闻堰镇。 区委、区政府驻地北干街道金城路685号。 萧山地形类型多样,以平原为主。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南缘,年平均所温16.1℃,降水量1402.5毫米,常年无霜期248天。

㈤ 萧山古时候是否属于杭州

历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会稽郡,萧山属会稽郡地。 西汉初至元始二年(公元2年)间,始建县,名余暨,属会稽郡。 “余”为越语,越人称盐为 “余”,因当时萧山产盐,又临暨浦,所以称“余 暨”。 孙权黄武年间(公元222--229年),改名永兴,属会稽郡。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永兴为萧山,以萧然山为名,沿用至今。作为山名的萧山,早在《汉书·地理志》余暨县名之下已有记载,其来历是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自唐改称萧山以来,除清咸丰十一年(1867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军占领萧山期间,为避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之讳,改为“莦珊”外,均称萧山县。 1949年5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萧山,为省直属县。 1949年6月底,划归绍兴专区。 1952年起,复为省直属县。 1957年划归宁波专区。 1959年改属杭州市。 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萧山县,设立萧山市(县级)。1988年1月1日,萧山县改称萧山市,仍属杭州市。 1996年5月8日,原属萧山市的西兴镇划入杭州市区,由西湖区托管;是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以西兴、长河、浦沿三镇为基础成立杭州市滨江区。 2001年3月25日,萧山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杭州市萧山区正式成立。 萧山地处钱塘江以南,东接绍兴县。全区总面积1420.22平方公里,2009年末总户籍人口120.9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440946人。辖有11个街道、17个镇:城厢街道、北干街道、蜀山街道、新塘街道、靖江街道、南阳街道、河庄街道、义蓬街道、新湾街道、临江街道、前进街道;临浦镇、义桥镇、戴村镇、河上镇、楼塔镇、浦阳镇、进化镇、瓜沥镇、衙前镇、坎山镇、党山镇、党湾镇、益农镇、新街镇、宁围镇、所前镇、闻堰镇。 区委、区政府驻地北干街道金城路685号。 萧山地形类型多样,以平原为主。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南缘,年平均所温16.1℃,降水量1402.5毫米,常年无霜期248天。
以上资料摘自于萧山的网络资料

㈥ 萧山文化特色

现在全国各地的城市都是一样的特色,就是没有特色,文化已经被摧毁,现在就是文化断层后时代。

㈦ 萧山的地位是什么

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萧山多次荣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十大财神县(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近几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居浙江省县(市区)首位,连续五年在全国发达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中列第七位。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9.81亿元,比上年增长18.7%,人均达到74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83.8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5%和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1000元,农村居民纯收入超过10500元,分别增长12.5%和11.5%。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5:65:30。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4.7亿元,增长8%,在稳定粮食总量的基础上,蔬菜、花木等五大农业特色产业产值比重达到85.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销售值达157.1亿元,外向型农业位列全省首位;现有境外农副产品基地213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3家。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07.27亿元,工业利润124.2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213.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去年达到209亿,成功举办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被评为“2006年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城市十强。发展平台不断拓展。一是开发建设了“一港四区”。“一港”,就是围绕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二期建设,打造空港经济圈。“四区”,就是规划和建设包括国家级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江东工业区)、省级的临江工业园区、钱江世纪城、湘湖旅游度假区等四个国家和省级的开发区,规划总面积达到270平方公里。二是启动建设“一中心五基地”,成立了国际创业中心和信息软件、汽车电子、数控装备、精密模具和生物工程等五大产业基地。三是整合提升了镇街功能区块,按照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趋势,对镇街工业功能区进行全面的整合提升,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块状经济。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融入大杭州,建设新萧山”,城市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扩大到48.11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62.5%。过江隧道、钱江九桥、地铁交通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动工兴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区域统一供水,城区绿地率34.1%,绿化覆盖率33.5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荣获中国首家园林绿化新兴产业基地。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所辖22个镇创建成省级教育强镇,科技综合实力连续五年列全省第一,通过了首批省体育强区验收,成功创建成为首批“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首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先进县(区)和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被授予全省首批平安县区;信访工作被浙江省推荐为受全国表彰的先进集体。

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388.66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3平方米和71.8平方米。汽车保有量达到11.72万台。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养老、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各类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0万人;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达到25.64万人,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加率达到96.8%;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政策全面推进,新型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居民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文化:萧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境内的“ 跨湖桥文化”有800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天,在萧山形成了三种民众文化心态。其一是“奔竞不息,勇立潮头”,有一种不安现状、不甘落后的生存文化。其二是宽容失败,自立自强,有一种不计较、不依赖的人文文化。其三是敢于竞争,锲而不舍,彰显出萧山人“喜奔竞、善商贸”的创业文化。行动的基础是观念,观念的基础是文化,决定一个地方能不能发展、怎么发展,最根本的东西、最决定的因素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这一点,和发达地区相比,萧山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优势。其实萧山发展进步的现象,既是一种经济现象、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萧山文化值得很好研究、很好挖掘、很好发扬光大。
政治:适应杭州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战略布局,顺应由西湖时代向钱江时代转变的要求,萧山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为全市领头雁、全省排头兵、全国先行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提出了“融入大杭州,建设新萧山,引领新发展”的战略构想,这些战略目标、战略布局的定位都是十分准确的,它有力地推动了萧山更好更快发展。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富裕和谐现代化萧山,萧山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以“一港四区”为主平台,转变增长方式,提升经济质量,加快经济强区建设;按照“新域优化功能,组团加快发展,沿江定点开发,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快现代城区建设;挖掘钱塘江、湘湖、跨湖桥、围垦和越文化的内涵,加快文化名区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环境立区建设;合理调节社会利益,提高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加快幸福之区建设。这些战略举措,效果非常明显。战略目标的定位、战略重点的确定、战略措施的选择符合实际,这也是萧山发展进步的重要原因。
历史:萧山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在这里吃苦耐劳、勤奋敬业、磨砺心智、以成大业,具有历史,形成传统,人们以吃苦为乐,以勤劳为荣。萧山围垦,地处举世闻名的钱塘江涌潮地段,上乘洪水,下接强潮,施工不易,保堤亦艰。建国初期,就拉开了序幕,历经几十年,靠着肩挑手提,造田50余万亩,围垦面积之广袤、工程之艰巨、气势之恢宏、效益之显著,都令人瞩目。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历时几十年,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围垦精神,影响了萧山的几代人,成为萧山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计划经济时代,这里的农民就以辛苦劳作而著名,不辞千辛万苦,长途贩运,培育了最基本的市场经济观念,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比较起来,这种最初培育起来的市场经济意识,这种艰辛创业所带来的喜悦与冲动,在普遍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更显得珍贵。可以说,这种历史沉积奠定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基础。
有点儿长啊

㈧ 浙江省萧山的历史伟人有哪些

一、卧薪尝胆
勾践(前497—前465),又称菼执,是春秋后期越国的国君。父名允常,他的祖先,相传是禹的后裔,帝少康的庶子,被封于会稽。
二、萧山文化之先河——许询
许询,字玄度,号征君,东晋高阳(今属河北)人,后居萧山,为萧山许姓人的始祖。询父名许归,字仲仁,从晋元帝司马睿过长江,任会稽内史。有四子,许询排行第二。
三、萧然梦笔传文化
江淹 (444—505)字文通,南朝文学家,萧山江寺和梦笔桥的建造者。祖籍济阳兰考,(今河南兰考)祖父南朝宋时任县令。父江康之南沙县令。江淹自幼聪颖,6岁能诗,少志以汉时司马相如为榜样,勤学上进。十三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以养母,孝闻乡里,且留情文章。
四、大诗人和大书法家贺知章
距今1260多年前,在浙江杭州萧山出了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名贯古今,声扬海外,他就是贺知章。
五、贤良方正萧山第一个外交官
华氏先祖本姓子,(宋)戴公子食采于华,遂以华为姓。世代为宋卿。后迁居江苏无锡为盛族。再迁进越会稽郡。至宋代朝奉大夫华镇(宋代著名诗人),字元仁者,于宋元丰二年(1079)进士,及第后,独爱萧山风俗淳厚,山水秀丽,举家迁居萧山渔浦,(今义桥镇民丰村渔浦街)为萧山华氏始祖,繁衍发族。萧山华氏世传:
第一世华镇、字元仁,官朝奉大夫。(宋代著名诗人)
第二世华初平,官枢密府君。
第三世华贞、华谅,官中书舍人。
第四世华洪卿、华和卿。
第五世华克勤,官山西布政使。
华克勤(1321-1397),字无逸,是萧山华氏的第五世祖,他品行端方,聪明好学,年轻时隐居延庆寺(位于闻堰镇凌家坞)苦读,后举贤良方正,方入仕为官。
六、大经学家毛奇龄
毛奇龄(1623-1716),字大可,号小毛生,又名毛甡,萧山城区西河沿人,故称之西河先生,俗称毛西河。他还用过很多名号,如齐于,秋晴等等……毛万龄是他的兄长。

㈨ 萧山有哪些历史遗迹有名的历史人物

萧山市位于浙江省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与国际风景旅游名城、省会城市杭州市毗邻,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东连绍兴县,南邻诸暨市,西接富阳市,西北界杭州市滨江区,北濒钱塘江。境域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总人口113.41万人。少数民族以壮族、苗族、土家族、回族、侗族、满族、畲族等为最,多数居住在城镇。 萧山位于东径120°04′22〃-120°43′46〃,北纬29°50′54〃-30°23′47〃之间,全境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缘。总的气候特征为: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 萧山地处浙江南北要冲,临江近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钱江一桥、二桥和三桥飞架钱塘江南北。浙赣、萧甬铁路,沪杭甬高速公路、104国道、省道杭金公路和正在兴建的杭金衢高速公路...

萧山花边是我市著名的工艺品,以优质棉线、亚麻布、白精纺为原料,基本色泽是米黄和白色,淡雅古朴,美观实用,产品分缕丝、镶边、工艺绣衣3大类,不同规格及花样多达近万种。 荣获国家金质奖的萧山花边既是高档的日用装饰品,又是精美的艺术欣赏品,深受国内外用户的喜爱。

南宋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杭州瓷厂在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数百次试验,使失传700多年的南宋官窑工艺得以复活。现分艺术瓷和日用瓷两大类,品种有岳飞、关公、鉴真、弥勒佛、济公和尚、王昭君和八角花瓶、象耳瓶、假山笔架等100多种,成为国际市场抡手货。

钱江啤酒厂生产的钱江啤酒,选用地产优良原料,配以石英矿泉水,采用国内道创的露天卧式大罐酿制和西德进口整套流水设备灌装。酒色淡黄清亮,酒味清醇爽口,"钱江啤酒"和"钱江清泉啤酒",先后荣获部优和省优产品称号,"中华啤酒"已远销美国。

杨梅是浙江的著名特产之一,其中以我市所产最负盛名,称为"萧山杨梅"。 萧山栽培杨梅的历史悠久,据在关史料记载,萧山早在1700年以前就种植杨梅。1958年浙江农业大学举行全省杨梅评选会,以萧山所前"杜家杨梅"名列第一。

莼菜原产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以湘湖、西湖、太湖所产最为著名。但无论莼菜质量、栽培时间和历史上的知名度,都首推湘湖莼菜。南宋《会稽志》载:"萧山湘湖之莼特珍"。杭州烹调"西湖莼菜汤"成名之后,其所用莼菜亦多产自湘湖。把莼菜制成罐头销运国外也始自萧山。

"萧山萝卜干",是我市蜚声中外市场的土特产。 以色泽黄亮、条形均匀,肉质厚实,香气浓郁,咸淡适宜,脆嫩爽口,味道鲜美而著称,人们谓"色、香、甜、脆、鲜五绝",具有萝卜的自然甜性,咸中有甜,富有回味。

我国是梅的故乡。"萧山大青梅"以梅果色青汁多、肉厚核小、皮薄质脆、酸味纯正而弛名中外。现已为农牧渔业部列为全国唯一的青梅商品生产基地。 萧山大青梅自1956年始试销香港,其余主销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近年来各产地建立了蜜饯厂、罐头厂、青梅酒厂,所产青梅已加工销售。

浙江龙井茶,堪与传统名茶"西湖龙井"相媲美,是浙江名茶谱中的后起之秀。萧山是浙江龙进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 浙江龙井茶在我市的社会价值要超过它的经济价值。在招待亲朋好友时或喜庆宴会后,如能饮上一杯"色、香、味、形"俱佳的龙井茶,可以增添亲切热烈的气氛。

“萧山鸡”以体形大、肉质好、外貌美著称,其羽毛、喙、脚都为黄色,俗称"三黄鸡"。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港澳市场上也享有声誉,是一种优良的地方品种。农林部投资100万元,已建成种鸡场。"萧山三黄鸡"肌纤维细,肉嫩脂黄,汁鲜美芳香,为赠友、宴请宾客的上品。

阅读全文

与萧山的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