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

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

发布时间:2021-02-08 09:29:03

『壹』 结合身边的现实生活,对一种新疆的民族民俗文化现象的形成,发展,特点,历史影响和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和认识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立都护府,标志着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成为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30年的考古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相互依存,共同维护着祖国统一,推动着社会发展。西汉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之前,新疆的历史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这段历史被史学界称为新疆的史前时期。现在的研究就是到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已经有人类活动,
形成13个民族,多民族聚居这个格局是到了清代末期的时候,逐渐形成的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13个民族共同聚居的格局,大概经历两三千年。而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
这13个世居民族是历史上众多民族相互接触、相互吸收、同化融合,最终发展出来这个结果。同时也有迁居的、迁徙的因素在里边。根据现在的研究,两千多年前,新疆的民族已经比较多元了。当时根据司马迁《史记》里边所记载的说,新疆是西域36国。这些地方的政权、民族构成就比较多。那么,大家比较公认的你比如说塞族人,这是西方人种民族。然后呢,从祁连山这一带迁居而来的有月氏、乌孙,阿尔泰山周围的呼揭,包括以后的像匈奴。新疆还有羌族,羌族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民族之一,汉民族的祖先进入到新疆活动的历史都是非常久远的。

『贰』 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详情在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7779a2fe5ffbe3c0&fid=#

『叁』 新疆民族开发的特点是什么

一、民族地区特色第一产业的发展 (一)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的特色优势分析 1.草场资源。我国5大牧区全部分布在民族地区,1990年草原面积为30722万公顷,占全国的97.6%。草山草坡总面积3261.5万公顷,占全国的52.36%。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草地面积占全国的84.37%,是与农牧民结合最紧密的优势资源。草业既是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和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特别适合作为我国西部开发的主要经济支撑点,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国家扶贫工作的主要经济支撑点。呼伦贝尔大草原广袤无垠,面积将近八万平方公里,水草丰茂,未受污染,有人称之为“绿色净土”,有人誉之为“北国碧玉”。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以牧草为主的植物达1300余种。 2.森林资源。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森林面积达到6548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3.9%,林木蓄积量为52.49亿立方米,占全国林木蓄积量的55.9%。 3.气候条件。民族地区的气候条件具有多样性,西南民族地区阴雨寡照、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无霜期长、热能相对丰富的特征,很适合种植业、林果业和花卉业的发展。因此,这些地区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快发展,以促进生态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4.其他特色资源。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一带,有一种驰名中外的绒肉兼用型山羊──阿尔巴斯白山羊,被牧民们称为草原上的珍珠。新疆库尔勒市盛产香梨、棉花、番茄及芦苇、甘草、罗布麻等。 (二)发展民族地区特色农业 民族地区的农业是民族地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有些地区的农业产值比重超过工业。绝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和生活在农村,以农牧业为生,因此农业的发展事关民族地区发展的全局,然而,民族地区农业一直以来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应该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业。 1.发展特色畜牧业 利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呼伦贝尔民族地区的草原优势,发展畜牧业,并且带动乳制品业、肉制品业的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是内蒙古工业经济的支柱,目前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16%,实现利税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27%。草原畜牧业也是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也是青海传统的特色产业。四川的猪、羊、牛肉总产量45317 万吨, 居全国第一位。 2.发展特色林果业 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可以利用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发展特色林果业广西百色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发展林果业;新疆库尔勒市的香梨,还有新疆葡萄,哈密瓜等。广西是中国最大的蔗糖之乡,蔗糖业是农民最大的收入来源之一。 3.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种植业 新疆库尔勒市棉花,云南花卉,广西糖产业等。“白色产业”已成为新疆仅次于石油产业的第二大经济支柱,全疆棉花及棉纺产品产值约占工农业产值1/5 以上。“红色产业”是新疆近年来培育和发展起来的支柱产业,它是依托于番茄、红花、枸杞、辣椒、大枣、石榴等地道的新疆“土货”优势资源发展起来的特色经济,到1999年,番茄、枸杞、红花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枸杞产品年出口总额达到1000万美元,红花种植面积和产量迅速提高到占全国的80%以上,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产品供不应求。四川是中国西部的粮食基地和副食品基地,1999年粮食总产量366815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22%,在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一位。 4.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生态农业 发展民族地区生态农业,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一些保护政策来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大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 二、民族地区特色第二产业的发展 (一)民族地区第二产业的特色优势分析 1.特色原材料 民族地区特色小吃,土特产和中药材原料丰富。广西百色山区面积大、森林面积大,生物资源丰富,具有种类多、开发价值大的特点。植物资源有236科、955属、2775种,素有“土特产仓库”和“天然中药库”之称,著名土特产品有:芒果、白毫茶、八渡笋、八角、茴油、桐油、板栗、田七、蛤蚧、云耳、香菇等。 2.能源优势 鄂尔多斯境内地下有储量丰厚的能源矿产资源,目前,已经发现的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重要矿产资源有12类35种: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鄂尔多斯有品种齐全、蕴藏丰富的化工资源。主要有天然碱、芒硝、食盐、硫磺、泥炭等,还有伴生物钾盐、镁盐、磷矿等。建材资源是鄂尔多斯境内的又一大优势资源。资源遍布全市8个旗(市)。主要有石膏、石灰岩、石英砂岩、石英岩、白云岩、黄土、大理石、花岗岩、石墨等。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等。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也非常丰富。 贵州水城县河流纵横,有珠江干流的北盘江和乌江干流的三岔河贯穿境内。南部北盘江流域面积2626.01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64.5%;北部三岔河流域面积1444.99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35.5%。新疆库尔勒市的盐湖资源。广西百色的铝矿丰富。 (二)发展民族地区特色加工业 1.发展加工制造业。利用民族地区特产和食品资源,发展食品加工业。如广西百色“土特产仓库”。烟草产业是云南有比较优势、有特色的产业之一,对财政贡献最大,是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以烟草业、酿酒业为主的轻工业是贵州重要的支柱产业。烤烟产量居全国第二位,1998 年全省生产卷烟195179万箱,产值52133亿元,实现税利3013亿元;全省酒产量达48万吨。 2.发展药材制造业。利用民族地区药材资源。发展药材制造业。每个民族都有中国其民族的特色医药,并且效果非常好,比西医更能有效根治疾病,因此,很有潜力发展民族特色药材制造业。如广西百色“天然中药库”资源,发展其药材制造业。藏药是西藏正在培育和发展的特色产业。 3.发展纺织业。利用民族地区的棉毛资源等,发展纺织业。如新疆的棉花,内蒙古羊毛。发展纺织业的原料成本相对较低,在基本成熟纺织市场上,降低成本意味着更有竞争力。民族地区一些手工艺品也有一定的时常,可利用民族地区手工艺技术,形成规模化,企业化,提高生产的效率。 (三)发展民族地区特色能源工业 1.发展水电业。利用贵州水城县丰富的水资源发展水电业,能源工业是贵州的特色产业之一,目前已有发电装机容量528万千瓦,发电量达291177千瓦/小时。以水电为主的电力工业产业是云南省21 世纪重点开发和培育的特色经济、支柱产业,至1999 年,云南全省发电装机容量增至73518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9812亿千瓦/小时。以电力为龙头的能源产业是宁夏的基础产业,有大中型发电厂5座,装机容量220万千瓦,人均占有发电量居全国第二位。 2.发展采掘业。利用煤、天然气、矿产、石油、盐湖资源,发展采掘业,并促进化工业的发展。例:广西百色。云南以绿色产品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已有独立核算企业1660余家,固定资产原值93亿元。有色金属和磷化工产业是云南省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是云南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底,有色金属工业已具有采矿能力1259万吨,位居全国第四位;云南磷化工产业是以其得天独厚的磷矿为资源基础发展起来的优势产业。 3.发展建筑业。国家正投入巨资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重点工程启动及完成,特别是公路、铁路工程的建设,拉动水泥,钢铁工业的发展。建筑业是民族地区的一大增长点。 4.发展新材料科技产业。新材料产业是宁夏的特色产业,青铜峡铝厂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电解铝生产企业。机械工业是宁夏传统优势产业,数控机床、自动化仪表、轴承、材料试验等生产技术居全国领先水平。以天然气资源为依托的石化工业正在成为自治区新型的支柱产业。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生产的钽、铌、铍制品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是我国的高科技产品。 新疆库尔勒市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一个以农牧业为依托,以优势产业为龙头,拥有石油、化工、纺织、造纸、食品、电力、煤炭、建材、机械、电子等初具规模的工业及建筑、运输、商贸协调发展的综合经济体系。库尔勒市已成为以石油化工为主导,以轻纺、造纸、机电为支柱,以食品加工为辅的新兴综合工业城市。

『肆』 新疆民族历史发展总的特点有哪些

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特点怎么样?

『伍』 新疆民族文化演变(跪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新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为了对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和文化选择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和把握,笔者于2003年5月~8月间,在新疆全疆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调研。调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调查主要采用座谈会、个别访谈和观察法等,定量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问卷发放采用分类抽样的方式,从乌鲁木齐市、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的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和柯尔克孜族等民族中随机抽样调查。之所以把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族和柯尔克孜族确定为调查样本,是因为笔者认为,这些民族的文化分别代表着新疆民族文化的主要类型。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变迁状况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总体面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见表1)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此次调研主要限于精英文化范畴,但是,精英文化在民族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此次调研成果可以反映新疆各民族文化在变迁过程中的某些代表性倾向。从整体看,同一民族内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并不是毫无联系的,它们互相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民族文化。所以,此次调研成果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状况。
在本次调研中,笔者将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作为测量指标,通过这三个变量测度新疆各民族的文化变迁状态。
语言是一个民族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工具,同时,也是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在民族诸特征中,语言是民族最外显的特征。人们在使用本民族语言时,往往倾注了民族情感。透过新疆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程度,还可以感悟到他们由此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状态。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行为方式和历史传统,它往往通过饮食、服饰、生产、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日、娱乐、礼仪等方面反映出来,是民族文化中最能凝练地反映民族文化特质的部分。在民族文化体系中,它处于中介地位,且以外化的习俗行为与蕴涵其中的共同文化心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为特征。宗教是一个民族对世界存在方式的一种认识,它构成民族文化中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宗教既是一种信仰体系,又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本质上是一种信仰,属于民族文化的内隐层面。在民族文化体系中,风俗习惯作为一种他律性的文化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宗教则作为一种自律性的文化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可以说,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从不同层次上,依次递进地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变迁程度和趋向。
调查表明,新疆各主要少数民族在语言使用方面已出现交融现象。其中,使用汉语的人数相对较多。
节庆习俗是民族风俗习惯的组成部分,节庆习俗的变化发展是民族风俗习惯变化发展的一种反映。新疆少数民族认为,传统与现代节日对他们的影响程度相当。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为调查人数的31.4%,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30.5%,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26.4%。可见,传统与现代相交织是目前新疆各民族节庆习俗的基本状态。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疆各少数民族对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影响的体验和感受还有很大差异。在维吾尔族中,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为27%,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33.2%,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25%。在哈萨克族中,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是26.3%,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20.2%,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48.5%。在蒙古族中,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为65%,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21.6%,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10%。在回族中,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为31.9%,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34.7%,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20.8%。在柯尔克孜族中,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为33.3%,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35.2%,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22.2%。由上可见,对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这一判断认同度最高的是蒙古族,认同度最低的是哈萨克族。
调查表明,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对新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仍具有较大影响,对此,新疆少数民族的认同度达51.9%。
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宗教教育对他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比较而言,宗教教育对属于伊斯兰文化类型的新疆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和柯尔克孜族等社会生活的影响较大,在这些民族中,认同宗教教育对他们社会生活影响大的占43.9%。而对属于非伊斯兰文化类型的民族,如蒙古族等的影响则一般。在蒙古族中,51%的人认同宗教教育对他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一般。即使在属于伊斯兰文化类型的民族中,宗教教育对他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程度也还存在差异。在这些民族当中,宗教教育对属于绿洲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的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统计显示,65.2%的维吾尔族认为宗教教育对他们社会生活影响大,而对属于草原游牧经济文化类型的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影响则相对小一些。统计显示,只有39.1%的哈萨克族认为宗教教育对他们的社会生活影响大。
如果把宗教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新疆少数民族的影响作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宗教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新疆少数民族的影响基本相当。在新疆少数民族中,认同宗教教育比学校教育影响大的为37.3%,认同宗教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差不多的为20.6%,认同宗教教育比学校教育影响小的为29.1%。
宗教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新疆各少数民族中的影响状况不尽相同。比较而言,维吾尔族认为宗教教育比学校教育影响大的比例最高,为52.8%;蒙古族认为宗教教育比学校教育影响小的比例最高,为77%;回族放弃回答这一问题的比例最高,为25%。
如果我们把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认识和把握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笔者认为,当前,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处于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阶段。而且,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各民族文化转型的程度还存在差异,表现出一种非均衡发展状态。
从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外显层面处于变革的前沿,它突出地表现在新疆少数民族在语言使用上兼用或转用其他民族语言的现象增多,双语人数量增多,各民族在使用语言文字上交融的态势日益增强。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定性调查中得到了证实。在调研中,少数民族基层干部告诉我们: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学习汉语,希望将孩子送到汉语学校就读。他们认为,好多东西都要在汉语中学习,学习汉语好处多。以前,把孩子送到汉语学校的主要是在城市工作的干部和从事经商活动的人。近两年来,许多农民甚至阿訇都愿意将孩子送到汉语学校。在乌恰县阿合亚乡二小(汉语学校),原计划招生120名,结果,报名500多人,为此,有些人不得不走后门。
一位维吾尔族教师为我们提供了同样的情况:
在语言问题上,过去,在维吾尔族中,懂汉语的人不多,现在就多了。人们普遍希望学汉语和外语,连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汉语学校,只是没有条件。
相比较而言,新疆各民族在宗教上互渗的现象则比较少见,各民族的宗教边界依然清晰,宗教在新疆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仍然很大,宗教教育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相当。对此,一位维吾尔族教师作了如下解释:
在宗教信仰方面,多数人是迫于周围环境的压力参加宗教活动的。坚持宗教信仰,是担心本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途,怕一旦改变,维吾尔族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会消亡。宗教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固守民族边界的一道屏障。
在风俗习惯方面,各民族的传统风俗开始发生变化。据一些维吾尔族干部和教师介绍:当前,本民族文化在总体保持原来传统的基础上有一些变化。比如,以前,本民族乐器主要使用热瓦甫等,现在开始使用电子琴等;婚姻习俗过去比较复杂,而且费用高,现在简单了,费用也减少了。过去结婚要4天时间,现在只要2天或1天时间。过去婚姻一般是父母包办,现在自由恋爱的人越来越多。
饮食方面的风俗习惯变化也很大。过去不吃的带鱼、海鲜,现在也吃了。服饰方面,已经不是很讲究民族服饰了,许多人追求时髦。结婚时,许多人都穿婚纱、西服。以前,结婚新娘要过火盆,现在这种习惯也逐渐淡了。
由上述可见,外来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不仅引起其外显层面,还引起其内隐层面的激烈震荡,从民族语言到风俗习惯,再到宗教信仰,这种文化震荡依次递进,逐渐深入。这种文化变迁状况我们通过新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豹一窥全。
目前,在生产方式上,维吾尔族农业生产正在由过去生产技术落后,经营方式简单、粗放的经验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拔草、松土、施肥、选种已经成为维吾尔族农民经常性、普遍性的耕作方法,农田管理越来越精细,生产工具也由传统的手工工具向现代化机具过渡,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在一些靠近城镇的农村,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许多维吾尔族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上,他们或去企业就业,或从事商业活动,或进行劳务输出。哈萨克族伴随着游牧向定居、半定居的转化,由过去单一的游牧畜牧生产开始向种植、圈养畜牧生产为主的多样化方式发展。一些新技术,如冷冻精液配种、常温人工授精、牵引交配和胚胎移植等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到畜牧业生产领域。畜牧产品加工由过去主要使用手工操作为主,开始向机械化方向发展,牛奶分离器、擀毡机等被运用于畜牧产品加工。
在生活方式上,多数人的服饰正在由单一趋向多样化,由传统变为时尚,由实用转向美观。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或者在特殊的日子才穿民族传统服饰。饮食结构和方式发生着渐进而缓慢的变化。肉食逐渐减少,蔬菜类和副食品增多,主食中的粗粮逐渐为细粮取代。过去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肉类消费主要以牛、羊肉为主,如今鸡肉、鱼肉、鱿鱼、虾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餐桌上。哈萨克族的饮食过去以肉类及奶制品为主食,现在逐渐变成以米面为主食,吃蔬菜的现象普遍起来。饮食场地也由过去主要在家中到现在更多地在饭馆。在维吾尔族中,传统的土木结构、夯土结构的民居正在被砖木水泥结构的民居取代,一些现代建筑材料,如瓷砖、墙纸、宝丽板和石膏等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家庭装修,一些现代家具,如沙发、茶几、组合柜、高低柜、大立柜、写字台、席梦思床等也进入了原本不放置家具的维吾尔族人家中。哈萨克族则正在结束以毡房为主的居住形式,随之,彩电、冰箱、洗衣机、煤气灶等现代家用电器和用品也进入了哈萨克游牧民家中。小四轮拖拉机、摩托车在新疆少数民族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往日毛驴车和马车。
这些变化使新疆各民族的显性文化日趋同质化,同时,也折射出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的嬗变。过去,在新疆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观念中,经商被视为一种不屑一顾的卑贱行为。现在,他们开始羡慕乃至涉足商业活动,从事经商的人在不断增多。在择偶观上,传统的注重土地、血缘和安分程度的择偶标准逐渐让位重知识、重才干、重感情、重素质的择偶标准。对此,新疆少数民族干部和知识分子群体表现出一种矛盾和困惑的心态。在语言问题上表现的尤为典型。据统计数据显示,新疆少数民族中93.9%的人希望保留本民族语言,但对今后的语言学习,选择学习本民族语言的却为22.7%,选择学习汉语的为46.4%,选择学习外语的为29.2%,可见,新疆少数民族在对本民族语言价值认定和选择取向上存在矛盾。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新疆少数民族精英阶层对本民族文化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基于这种担忧,他们特别关注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寻根热”和文化自恋情结较为普遍地存在于新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随之相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拒斥倾向,其中一些消极倾向值得关注:如盲目追求传统文化的复归,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一概加以排斥,防御心理和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强烈,甚至还出现用今天的信仰体系去确认与评判民族宗教历史;对于解决发展差距问题的过程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将先富和后富的关系问题视为“不平等”,产生消极抵触情绪等不同程度地存在。宗教升温,甚至出现宗教活动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甚至违法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界限的现象和行为。尤以非法修建宗教活动场所、私办经文学校和私带“塔里甫”、宗教干预行政、司法、教育和婚姻、计划生育政策、以教派之名争夺领导权等现象较为普遍。
为了解这种倾向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程度,我们用两个问题进行了测度。在问及“你认为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对本民族的发展有作用吗?”84.1%的人选择学习其他民族文化对本民族发展有作用;5.1%的人认为有一点作用;0.5%的人认为没有作用;还有1.4%的人选择说不上;7.5%的人未选。这表明,新疆少数民族普遍认识到了相互学习对民族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被调查的民族中,哈萨克族对各民族相互学习对民族发展有促进作用的认同度最高,为99%,回族的认同度相对较低,为79.9%。在问及“你是否愿意与其他民族接触与交流?”时,新疆少数民族中92.6%的人表示愿意,1%的人表示不愿意,6.3%的人选择说不上,6.3%的人未选。这表明,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心态总体上是开放的。
笔者认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心态的主流方面是积极、健康的,这种文化心态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但同时,文化排斥心理也一定程度地存在。新疆少数民族出于担忧自身文化被淹没的考虑,极力维护和彰显民族文化,这一思想意识总体上对于保护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抗拒是维持民族存在和发展的一种要求,但如果对此把握不好,势必会影响民族发展。
当前,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物质特征弱化和精神特征强化并存,处于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转型时期。而且,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逐渐萎缩。对此,新疆少数民族精英阶层的文化选择呈现多样化特点。既有主张维护传统的,也有主张否定传统的,还有态度不明朗的,它反映出少数民族在文化心态上的彷徨、犹豫和无所依归。这表明在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碰撞、渗透和交融的情况下,面对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纠结与张力,新疆少数民族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和矛盾,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现代性的一种反思。在这种情态下,文化选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文化选择关涉民族未来的发展走向,而文化选择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状态。对此,我们进行了定量调查。 表2显示,新疆少数民族一方面对本民族语言的认同度和价值定位很高,但另一方面,语言选择取向却非本民族语言。他们选择和使用汉语主要出于一种实用功利的心理,对汉语的认同主要是工具意义上的认同,在价值和情感层面上,依然保持着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高度认同。
表3显示,新疆少数民族普遍认为应该保持民族风俗习惯,而且,多数人已经认识到,在民族风俗习惯中,既有积极、精华的内容,也有消极、糟粕的内容,主张保持民族风俗习惯好的方面和内容,对民族风俗习惯有较为客观和理性的认识。但对多数人而言,这种理性态度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对在实践中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的社会心理基础还比较薄弱,传统习俗对新疆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规范和约束力依然很强。

『陆』 简述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49万平方版公里,占中国国权土面积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5600公里,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据2000年统计,新疆人口为1925万人,其中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为1096.96万人。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新疆各民族人民团结协作,努力开拓,共同书写了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辉煌篇章,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柒』 新疆历史发展的三个基本结论


新疆历史重点总结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边陲,面积
166
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
六分之一,
是全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区。
国内与甘肃,
青海,
西藏三省区相邻,
国外与蒙古,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
'
印度
8
国接壤
'
边界
线长达
5600
多公里,是我国边界线最长的省区。

2.
新疆的宗教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的格局。
这一
格局持续了
1000
多年。第二阶段是以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的格局。这一格局
持续了
600
多年。第三阶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宗教并的格局。

3.
总之,通过对《教程》的学习,要求同学们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
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
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殊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认同
.
4.
国家的四个要素:国民,领土,政府和主权。

5.
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也是国家四个基本要素之中最能反映国家本质特征的要素。

6.
古代中国具有多种含义
'
它既有地域的含义,也有文化和王朝法统的含义。“中国”一词
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认为上天将“中国”交付给了他,占有了商的京师,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在这里,
“中国”是指王朝京师之地。
历史上说的“中国”不仅
包括以汉族为主所建立的中原王朝,
也包括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和非中原地
区政权。

7.
从国家的四个构成要素来看,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中国”
这一国家中的国民,
是由多民族构成,中国政治,
经济,
文化等的发展也是多民族共同努力
的结果。第二,历史上中国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发展的。第三,在历史上,由汉民族
建立的政权中有许多少数民族参与任职;
而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也大量吸收汉族知识
分子和上层人士进入其政府机构,
他们并不外于中国。
第四,
国家主权是国家要素中最重要
的内容之一。

8.
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区;

广义的西域主要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中亚,西亚地区,及至地中海,东欧,北非的广大地
区。

9.
1884
年,清政府正式决定在新疆建省。从此,“新疆”成为一个固定的名称沿用至今,
其他几个名称则逐渐不再使用了。

10.
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表明:第一,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
行政管理。
第二,历代中央政府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第三,
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
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第四,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11.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祖国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
13.39
亿
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汉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91.51
%,其余少数民族占全国人
口的
8.49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塔塔族。

12.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第一,民族杂居程度进一步扩大。第二,民族人口流动的趋势
有了新的变化。第三,各民族的共同性将日益增多,但各民族特点将长期存在。

13.
新疆是全国人口密度最低的省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
12
人。

14.
公元前
1
世纪,佛教经克什米尔首先传入新疆于阗。

15.
佛教寺院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殿堂式寺院,一种是石窟式寺院(又称“千佛洞”)。新
疆的石窟寺就开凿于这个时期,其中最著名的是拜城克孜尔千佛洞。

新疆佛教在鼎盛时期还形成了于阗,龟兹,疏勒,高昌等佛教中心。

16.
阿图什大清真寺是新疆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


17.
阿图什大清早寺的建立和萨图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兰教,是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两个
标志。

18.
新疆现在仍保持着多种宗教并存的基本格局。现有宗教为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
主教,东正教和道教。

19.
种族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发形,眼色,血型等)
的人群”。

20.
印欧语系各种文字的“民族”一词,一般源于希腊文,意思是依靠历史,语言或各种族
的联系而被视作整体的人群,最早见于《荷马史诗》。

21.
民族一词是
1899
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首用的。

22.“四个共同”的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3.
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民族素质的
提高。三是民族关系的和谐。四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五是自然环境的制约。

24.
民族同化的概念:民族同化是指在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一个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人,
因受另一个民族的影响而丧失本民族特征变成另一个民族的假象。

25.
民族同化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强迫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

26.
民族问题的涵义:所谓民族问题,是指民族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
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矛盾,问题和关系的总和。

27.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自身因素,二是社会因素。

28.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
交织在一起,
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国内问题
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29.
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复杂性,普遍性,敏感性和国际性等特点。

30.
正确认识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总问题的关系,还必须把握以下两点:一是要正确理解和
把握社会发展与民族问题的主从关系。
二是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的辩
证关系。

31.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
平等。
第二,
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
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和保障一切少数民族
的权利。第三,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压迫,才能实现真正彻底的民族平等。第四,在不同的社
会主义制度下,
民族平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
以及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
都有这
很大的不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32.
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异同,
都有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具有同等的地位,
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依法享有
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33.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是指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助合作,联
合奋斗,和谐发展。
在我国,各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是和睦,
友好和互
助,
联合的关系。
民族平等是实现团结的前提和基础。
民族团结是进一步实现完全平等的重
要条件。

34.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35.“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也是有实践根据的,这主要是指:一是政治历史条件。二是
政治现实条件。
三是民族分布条件。
四是各民族人口,
经济,
资源条件。
五是语言文字条件。

36.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当代
中国民族关系的新的科学概括。

37.“共同团结,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38.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是: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9.
在党的领导下,
内蒙古人民于
1947
年乌
5

1
日设立克内蒙古自治区,
为其他少数民族
和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树立了榜样。

40.
截至
2003
年年底,
我国共建立
155
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其中自治区
5
个,
自治州
(盟)
30
个,自治县(旗)
120
个。

41.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第一,各
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都必须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依据,自治地方的建立和自治权的实施必须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进行。
第二,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立,必须以一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第三,民族自治地
方的建立,
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确定,
都要同有关民族代表充分协商,
依照法律程序报请批
准。
第四,
民族自治地方区域界限的划分也是一个必须慎重处理的问题,
要考虑到民族关系,
历史沿革,经济条件和政治稳定等各种因素。


42.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发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3.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44.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第一,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相
互交错居住的特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应我国民族分布复杂的特点。

第二,
中国在
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传
统。第三,
中国各族人民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
亲密关系,
中国共产党成为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领导核心。第四,
中国幅员广大,
各民族经
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45.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第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
一。
第二,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
第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自治权利和主人翁地位。
第四,

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第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增进民族团结,加强边防建设,巩固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

46.
1984

5

31
日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于
2001

2

28
日第九届人大上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法》。

47.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第一,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必然要求。第二,是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性。第三,是实施
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加速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48.
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49.
新世纪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任务:一,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从普遍贫穷到总体小康
的历史跨越。
二,
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
三,
发展是新世纪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50.
从根本上讲,
发展是当代中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

51.
坚持以人为本,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52.
可持续发展观,主张环境,资源,人口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当前利益同长远利益,
当代人的需要和子孙代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53.
坚持国家扶持,兄弟省市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

54.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稳定新疆的核心”。

5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56.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共同创造的,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综合体。

57.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主要是指对中华先进文化的认同。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

『捌』 新疆民族的历史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新疆开展建党建政、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等运动,各族群众从政治上、经济上翻身做主人,从根本上清除了民族压迫、敌视、仇杀、斗争的根基和条件,为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奠定了政治基础。在进行社会改革的过程中,各级党政部门认真宣传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强调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号召少数民族干部要学习汉文汉语,汉族干部要学习当地的一种民族语言文字,更改了历史遗留的、含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某些地名。对各族干部、群众、解放军指战员加强民族政策的教育,在汉族干部群众中强调要反对大民族主义,在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干部中强调反对地方民族主义。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平等团结的新型民族关系在新疆得到加强。
为使少数民族真正当家作主,调动各少数民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新疆在坚持“慎重稳进”的方针下推行了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标志着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新疆完全确立。
自治区成立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进一步保障了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使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保护和发展,已陆续搜集整理出版了一批少数民族文化古籍。
各级党和政府还根据新疆实际,长期坚持深入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中心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强化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认同”教育,“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新疆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正在为建设幸福、和谐的美好家园而共同努力。

阅读全文

与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