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列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对历史造成了什么影响
汉末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是指曹操与袁绍之间爆发的官渡之战、曹操与孙刘联盟之间爆发的赤壁之战,还有那场刘备为了重夺荆州、为兄弟关羽报仇而发动的夷陵之战。
我们都知道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一举击溃袁绍所部主力,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火攻击败曹军主力,曹操仓皇北撤,孙权、刘备各自攻占荆州的部分地区,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基础,这两场战役影响都极为深远。那么,夷陵之战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能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样列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
当然,夷陵之战孙吴赢得也并不轻松,荆州在双方角逐之下,百姓流离失所,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在战后曹魏趁机南下进攻江东,也使得孙吴损失不轻,国力大减。
在孙吴、蜀汉实力皆遭到打击之后,孙吴在与蜀汉和解的基础上,开始寻求与蜀汉的重新联合,共同抗击北方强大的曹魏,继而形成了一个更加稳固的抗曹联盟,三国之间的疆域基本稳定下来,重新出现了三国对峙的局面。
㈡ 简述夷陵之战
历史上的彝陵之战发生于蜀汉章武元年至二年(221–222年)。在此之前,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严重损害了刘备集团的利益。章武元年七月,刘备不顾群臣反对,亲率大军攻吴,企图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率兵抵御。两军在彝陵一带相持近一年,至章武二年闰六月,陆逊利用蜀军兵疲意懈之机,发动火攻,大败蜀军。这一战役,巩固了东吴对整个长江以南地区的控制,而蜀汉的实力则大为削弱,再也没有可能实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北伐的计划。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把「彝陵之战」作为后半部书中的一个重要单元,苦心经营,把这场声势浩大的战役写得曲折起伏,惊心动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彝陵之战」的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蜀军步步进逼,吴军节节败退。刘备即皇帝位之初,即下诏伐吴,欲为关羽报仇。赵云、诸葛亮、秦宓先后谏阻,刘备皆不听。张飞因鞭挞部将范疆、张达而被刺,刘备报仇之心愈切。东吴群臣闻刘备御驾亲征,尽皆惊恐,遣诸葛瑾求和,愿送归孙夫人,缚还降将,交还荆州,刘备不允。孙权为免两面受敌,遣使向魏称臣。蜀军先败吴军左右都督孙桓、朱然,将孙桓困于彝陵城中;继败东吴老将韩当、周泰等,关兴杀死仇人潘璋;麋芳、士仁杀死马忠向刘备请罪,被处死。蜀军声威大震,孙权再度求和,刘备仍不允,誓灭东吴。第二阶段,蜀、吴两军相持于彝陵、猇亭一带。经阚泽力荐,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全权指挥战事。陆逊胸有成竹,不顾诸将怀疑讥讽,命令坚守关隘,不许出战。刘备屡次挑战不得,心中焦躁,又见天气炎热,遂命全军移屯于林木茂密之处,连营数百里,欲待夏尽秋至,再乘凉进兵。第三阶段,吴军发动火攻,蜀军遭到惨败。陆逊见蜀军兵疲意沮,防备懈怠,下令火烧蜀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刘备仓惶逃入白帝城,傅彤、张南、冯习等战死,黄权率江北蜀军投降魏国。陆逊乘胜追击,在鱼腹浦误入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出。陆逊为防魏军乘虚来袭,下令班师。
㈢ 夷陵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是怎么样的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版二月,刘备亲率主权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㈣ 赤壁之战、襄樊之战、夷陵之战,对三国都是何意义
有一种说法,东汉末年之所以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是因为发生于荆州的三场战役,三国就是在赤壁之战中萌芽,在襄樊之战中发展,在夷陵之战中奠定,无论是赤壁、襄樊还是夷陵,都在当时天下十三州之一的荆州境内,所以说:
一部三国史,就是半部荆州史。
荆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地处长江两岸,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和湖南省全部、江西省西部、贵州省东部、广东省和广西自治区北部,当时的一个荆州抵得上今天的三个省。
荆州城
从赤壁之战、南郡之战到刘备攻取荆南四郡,再到孙权嫁妹给刘备,刘备向孙权借南郡,之后便是刘备率军入川,拿下益州,期间荆州还发生了湘水对峙,刘备还划了2个郡还给孙权,之后便是襄樊之战,夷陵之战,之后荆州只有东吴和曹魏瓜分,两家在数十年中谁也吃不了谁,一直维持到晋灭吴之战,荆州同样是晋军主攻的一个方向,所以说:
一部三国史,就是半部荆州史。
㈤ 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哪次战役意义最重大呢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次战役都是当时重要的战役。这三次战役的意义不同,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下面来一一的进行分析一下!
▲官渡之战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刘备对东吴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因东吴孙权偷袭荆州,擒杀关羽。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在公元221年亲摔大军攻打东吴。东吴陆逊抓住刘备求战心切,急于速战速决的形势后。诱敌深入后坚守不出,后集中兵力巧用火攻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最终刘备近乎全军覆没,东吴大获全胜。
夷陵之战最终导致刘备实力大大受损,使蜀国沦为三国时期实力最弱的一方,最后也是第一个亡国!
▲对比分析
这三场战役都是当时三国时期最大的战役,官渡之战的胜利成功的推进了后期赤壁之战的爆发。不管这三场战役的发动者是谁,都是无法避免的。都属于地方势力割据的兼并战,每一次战役都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㈥ 夷陵之战的历史背景
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版帝。公元221年,刘备于权益州称帝,年号为章武。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闻刘备将来伐,遣使求和,备不许。吴南郡太守诸葛瑾给备来笺说:“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来自吴人的议论,只能引起刘备的更大反感,而不会有何效果 。蜀汉猛将张飞率兵万人,从阆中至于江州,与刘备会师,但在出发前,被部下张达、范强所杀 。
㈦ 三国演义中夷陵之战于史实的差异
战役分析
蜀军有近10万大军(演义中称70万),而孙给陆逊的兵力才5万,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所以不因为粮草而失败。刘备之所以失败,正因为他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忌讳:天时,他选择酷暑去攻打吴国,吴国做为防守国没什么,而作为进攻国方的蜀国,每天冒者烈日行军,这上士兵的时期和身体都慢慢衰弱。假如只单单是天时,蜀军还可以依靠士兵的数量取胜。但没了地利,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蜀军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虽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没有办法对抗吴军的进攻。最致命的是,刘备没人和,在出征前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在出征后又把智勇双全的赵云安排覆辙粮草。最后马良劝他不要驻军在树林茂密之处也不听,这使陆逊的进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
战役影响
蜀军在出征之前,不论兵力国力物力都不落后魏国。而且此时攻打魏国,可以借着“光复汉室”之名出师。蜀军败退后,全国的国力迅速衰退,而且由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当上了国君,这为将来的蜀国埋下了很深的祸根。
关于诸葛亮不参加夷陵之战的原因
很多人看过《三国演义》都有过这个疑问,以诸葛亮的军事天才,当初要是让诸葛亮带兵攻打东吴,灭掉东吴后再打魏国,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为什么不让诸葛亮去呢?原因有二:第一,历史上的诸葛亮治国上确实很好,但在军事上才能并不那么突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很大部分都是演义夸张的结果,所以历史上就没有诸葛亮非要参战的必要性了。第二,当时蜀国需要后方有他看守,辅佐刘禅,提供粮草补给。
㈧ 夷陵之战的历史是
小说《三国演义》,吕蒙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杀,刘备为兄弟报仇,兴兵80万讨伐东吴。内同时吴侯为吕蒙庆功,容吕蒙暴毙,吴侯派使节到西川赔礼道歉,送还关羽尸首,又到曹魏示好,牵制蜀汉。东吴委任陆逊为大都督,陆逊避而不战,夏季火烧连营700里,刘备败逃,退守西川,无力再战,不久后“孙刘联盟”恢复,刘备郁郁而终!(小说是可以虚构的)。
历史上夷陵之战只是小规模作战,刘备为了关羽客场挑战东吴失败。
㈨ 夷陵之战对蜀汉的打击是什么,有怎样的意义呢
其实蜀汉统治走下坡路的标志,不是夷陵之战,而是关羽之死。关羽死了荆州失守,导致了夷陵之战。而夷陵之战的后果,则从根本上导致了蜀汉最后的结局。
不单单是兵力的损失,还有人才的损失,刘备一死人心难拢,尽管诸葛亮神通广大,但是仅凭诸葛亮一人实在是难以扭转乾坤。
㈩ 夷陵之战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建安二十五年(219年),孙权俘杀蜀将关羽,出兵攻占荆州(今湖北襄阳)。章武元年(回221年),蜀汉刘备为替答二弟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亲率十万大军向东吴进发。孙权派大将陆逊率兵5万迎敌。蜀军连战连捷,攻入吴境五六百里,自巫峡连营至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同时得到武陵蛮的支持,声势浩大,锐不可当。刘备沼江设置军营几十个。陆逊以逸待劳,坚守不出。公元222年,蜀军已经被弄得十分疲惫,士气一下子变得低落起来。陆逊于獍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北岸)与蜀军决战。吴军利用火攻,大破蜀军40余营,刘备尽失舟船器械。狼狈逃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北)。蜀军主力遭受重创。刘备于次年忧愤病故。夷陵之战后,蜀军再无力攻吴,吴亦无力西进,三国鼎立局面最终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