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盐城的历史故事
1、“盐城”名字的由来
盐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海盐产区,“淮盐出,天下咸。”淮盐属天下之珍、一国之粹,为世人所公认。盐城本不叫盐城,西汉年代,叫盐渎。先民们在苏北这块海边滩涂上“煮海为盐”,为了把晒出的盐运出去,陆续开凿运盐河道,于是便有了“煮海兴利、穿渠通运”的海盐文化。
到了东晋年间这里才改名为盐城,但那时候的盐城其实没有城,只不过就是一个个产盐卖盐的集散地。
2、抗战时期盐城沦陷
1938年3月30日,盐城首次遭日机轰炸;4月24日,日军由东台北犯;26日,盐城沦陷。侵华日军荻岛静夫在日记中记录:“昭和十三年4月26日,阴,大团——盐城南方2000米……我们终于到达了盐城,大火中的盐城令人恐怖。”
盐城原有58700多间房屋,被烧毁80%以上。26日下午,盐城沦陷,日军进入盐城,贪婪地抢劫财物,残暴地屠杀平民,仅红十字会收敛的尸体就有480多具。一座拥有13万人口的千年古城沦为人间地狱。
3、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
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1年1月20日的命令,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在江苏盐城重建军部,任命陈毅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部队整编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并于25日在盐城正式成立新的军部,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军工部。
同年7月11日,为便于指挥反击日伪军的夏季大“扫荡”,新四军军部撤出盐城;1943年1月供给部、卫生部合并为供卫部。1944年10月供卫部重新分为供给部、卫生部。
抗战中的盐城,曾先后四次被日军及伪军占领。八年抗战,新四军数易军部,但日伪军却始终没能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八年里,新四军对日伪作战2.46万余次,毙伤29.37万人。新四军也由初建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21万多人,8万多名将士、300多名团以上干部壮烈牺牲。
(1)盐城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盐城市是江苏省的省辖市,下辖城区、东台市、大丰市和响水、滨海、阜宁、建湖、射阳、盐都6县,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795.6万。盐城是一座古老而又新兴的城市,从西汉因盐置县起,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1988年3月,盐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经济开放地区。
盐城市海岸线长582公里,占江苏省的56%。盐城的滩涂资源得天独厚,滩涂面积680多万亩,占全省的75%,近期可开发利用的有240万亩,是江苏省后备土地资源潜力最大的地区。滩涂盛产海盐、对虾、贝类等海产品以及芦苇、中草药、牧草等500多种植物。
盐城市水域广阔,内河水面200多万亩,盛产鱼、虾、蟹、鳖、菱角、河藕等。是江苏省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科技进步,国民经济蓬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2. 盐城的历史文化
在盐城、阜宁一带农村,历史上有僮子做香火的巫觋活动,其内容包括:祈求丰收做青苗会、加苗会;延福消灾做太平会、火星会等。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类演出内容不断丰富,经长期衍化,逐渐发展成为香火戏。
香火戏是一种与民间鬼神信仰联系紧密的地方小戏,又名三伙子、三可子等,最终形成于清同治元年(1862)前后。其唱腔由流行于境内的《香火调》和淮阴、宝应等地的《淮蹦子》组成。同时,香火戏艺人常与门弹词艺人结伙搭班,故香火戏中亦有许多曲调来自门弹词。 盐城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江淮官话。
盐城话具有江淮方言的共同语言特征,又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盐城方言内部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大体可分为滨阜、建盐、丰台三小片。
丰台小片分布于大丰、东台一带,受到邻近泰州、兴化方言影响,具有江淮方言泰如片的特征,属于江淮官话泰如片,如部分古全浊声母上声、浊声母去声字今有两读,文读去声不送气,白读阴平送气等。
滨阜小片则无以上现象,基本保留江淮方言洪巢片的特点,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分部于阜宁、滨海一带。
建盐小片分布于亭湖、盐都、建湖,处于洪巢与泰如两片的过渡地带,特点上有交叉,但以洪巢片特点为多具有泰如片特征,但仍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教育的普及与普通话的推广,使得盐城方言内部的新老差别益显著,一些老的字音、词语正在逐渐为新的字音、词语所代替,例如父亲的称谓,由“爷”变成了“爸爸”。
3. 有关盐城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
盐城,隶属于江苏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中部,江苏省中部,位于长江三角版洲城市群北翼。盐城东权临黄海,南与南通接壤,西南与扬州、泰州为邻,西北与淮安相连,北隔灌河和连云港市相望。全市地势平坦,河渠纵横,物产富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盐城大多数人口是历朝江南移民后裔,因而民俗文化属于传统的江南文化范畴。盐城也是淮剧主要的发源地。——常识地理篇。
4. 盐城的来历
盐城的来历:
盐城西周前为淮夷地,战国时期,先民们利用近海之利煮海为盐。秦汉时代,境内煮海兴利、穿渠通运。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朝廷将古射阳县东部靠黄海的一部分划出来单独设县,因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运盐的盐河,故称盐渎县。
其时有县无治,由射阳丞代管。三国时,曹操令江淮民西迁,废盐渎县。西晋复县。东晋安帝义熙七年,盐渎因环城皆盐场而更名为盐城。北齐时于盐城设射阳郡,陈时改为盐城郡。隋大业末年,江淮农民起义军领袖韦彻据盐城称王立射州,分为射阳、新安、安乐3县。
唐初,废射州,复置盐城县,属楚州。乾元元年,置盐城监以管楚州盐务。宋代,盐城属楚州。元末张士诚率盐民起义,建立大周政权,前后坚持了14年,是震撼和瓦解元朝腐朽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最后在平江称吴王。
明朝,盐城属南京淮安府、扬州府。朱元璋洪武赶散,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4000余无田农户迁往江北,一部分落户盐城。清初,先属江南省,后划归江苏省。清雍正九年建阜宁县。乾隆三十三年建东台县。
民国期间,民国年间先属淮扬道,后废道隶省,境内先后设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江苏省盐城行政督察区、江苏省第六行政督察区,驻盐城县,辖盐城、东台、兴化、阜宁4县。民国二十九年10月,东进北上的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在白驹狮子口会师,成立了华中总指挥部。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民国三十年9月,成立盐阜区行政公署。辖盐城、盐东、建阳、阜宁、阜东、淮安、涟水7县和涟灌阜边区办事处。次年,涟灌阜边区改建射阳、滨海2县。民国三十六年10月底,盐城获得解放。
1949年4月21日,盐城专区辖盐城、射阳、建阳、阜宁、淮安、滨海、涟东7县。专员公署驻盐城镇。1950年1月11日,原泰州专区的东台、台北2县划归盐城专区。同年撤销涟东县,并入淮阴专区的涟水县。1951年7月11日,台北县改名为大丰县,建阳县改名为建湖县,盐城专区辖8县。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设盐城专区。盐城专区辖盐城、淮安、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8县。1954年,将淮安县划归淮阴专区。盐城专区辖7县。1966年,以滨海县中山河以北地区设响水县,盐城专区辖8县。
1970年,盐城专区改称盐城地区,辖盐城、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8县。1983年,撤销盐城地区和盐城县,建立省辖盐城市。
(4)盐城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盐城市全境为平原地貌,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和东北部低洼,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足5米,最大相对高度不足8米。
分为3个平原区黄淮平原区、里下河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黄淮平原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其地势大致以废黄河为中轴,向东北、东南逐步低落。
废黄河海拔最高处达8.5米,东南侧的射阳河沿岸最低处仅1米左右。里下河平原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南,串场河以西,属里下河平原的一部分,总面积4000多平方千米。
该平原区四周高、中间低,海拔最低处仅0.7米。滨海平原区位于灌溉总渠以南,串场河以东,总面积为7000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
该平原区大致从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东台境内地势较高,一般海拔为约4米到5米间,向北逐渐低落,到射阳河处为1米到1.5米。
5. 盐城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盐城,周以前为淮夷地;周时属青州,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代属东海郡;西汉初为射阳侯刘缠封地,汉武帝元狩四年建盐渎县,这是盐城置县的开端;三国时属魏,废县制;西晋又复县制;东晋义熙七年改名盐城,此为现名之始;南北朝称盐城郡;隋初仍为县,属江都郡;隋末,韦彻据盐称王,分为新安、安乐两县,唐初复置盐城县;宁代属楚州;元朝属淮安路;明代属淮安府;清初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划归江苏省;民国初属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46年盐城一度改名为叶挺市,后仍恢复原名。其它县的设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宁县;乾隆三十三年建东台县;抗日战争中期,建台北、盐东、阜东、建阳4县;1966年新建响水县。1983年撤销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城区、郊区和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等7县。1987年后,东台、大丰先后建市,1996年,郊区撤销,建盐都县。这就是盐城历史变迁的轮廓。
盐城在远古代是陆地,后陆沉变为滨海平原。建国后,大丰西团一带出土的古陆生物化石可以考定,盐城至少在二、三万年前即已成陆。阜宁县羊寨一带的石器、骨器的发现,表明至迟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盐城境内就有靠渔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动的踪迹。远在西周初年,鲁侯伯禽令奄民南迁,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盐城一带定居,他们可以说是盐城早期的开拓者。
盐城历史上盐、渔、农业较为发达,尤以产淮盐著名。先秦时期开始零星煮盐,从西汉至清代中叶,淮盐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之一。在唐代,盐城还是我国主要出活海口之一,据新、旧《唐书》记载,高丽僧人封大圣、新罗国王了金士信、日本国使者粟田真人、小野石根以及阿倍仲麻吕,都是经盐城登陆转赴长安或出海的。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恢复沿海经济,从苏州、松江等地大规模移民来盐屯垦,盐城人口大增。盐城的手工业也颇为发达,明清时期的建湖周氏冶铁、李氏花炮,东台曹氏木雕、唐氏羽扇以及滨海的泥彩塑,大丰的西团发绣和东台安丰的木芙蓉织品等,在江淮之间是负有盛名的。
建国以后,盐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五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盐城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中国革命现代史上,盐城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1926年春,盐城建立了党的组织。1932年间,胡乔木同志在盐城加入地下党,办报宣传革命。1940年10月,东进北上的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在白驹狮子口会师,成立了华中总指挥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从此盐城成了苏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心脏。华中局党校、抗大五分校、鲁艺华中分院,在盐城为党培养了大批抗日干部。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留下了战斗足迹。1947年10月底盐城获得解放,1948年上半年全盐阜区回到了人民怀抱,又成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贡献。
盐城历史上出现过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场盐民张士诚起兵于白驹场。南宋末年的陆秀夫是盐城长建乡人,与文天祥同榜进士,官至左丞相,抗元于崖山,背负幼帝投海殉国。明末清初的王之桢,是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马玉瑗在三河、宝坻等县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
文化的发达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盐城也是“人文荟萃”之地。在盐阜大地上,哺育过文雄海内的“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南北朝产生过名医徐道度,清代有治水专家冯道立;明清出现过诗人吴嘉纪]陈玉澍、书法家宋曹、画家万岚以及评书的开创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戏”在唐代即享有盛誉,庆丰十八团是我国杂技三个半发源地之一。明代中叶还出现过东台安丰人王艮为代表的具有全国影响的泰州学派。近、现代盐城出现的学者名流甚多。
历史上的盐城曾是盐渔繁荣、经济为发达的地方。自从南宋绍熙五年黄河决口夺淮,以及清咸丰五年黄河改道以后,洪水泛滥,水患频仍,致使民不聊生,盐、渔、农业生产日趋凋蔽。二十世纪初,南通实业家张謇在沿海废灶兴垦,移民20余万人,推动了滩涂的开发和纺织工业的发展。
6. 盐城地区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
[盐城]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盐城]施耐庵故里
[盐城]胡乔回木故居
[盐城]枯枝牡答丹园
[盐城]朦胧塔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
[盐城]吴嘉纪祠堂
[盐城]乔冠华故居
[盐城]郝柏村故居
[盐城]古云梯关
[盐城]海春轩塔
[盐城]五谷树
[盐城]永宁寺
[盐城]西阳寺
[盐城]泰山寺
[盐城]镇海禅寺
[盐城]望夫台
[盐城]晾网寺
[盐城]荷叶亭
[盐城]董永祠墓
[盐城]古庆丰桥
[盐城]正北楼
[盐城]陆公祠
[盐城]宋曹故居
[盐城]冯道立故居
[盐城]戈公振故居
[盐城]顾正红烈士故居
[盐城]卢秉枢烈士故居
[盐城]兴国寺
[盐城]净土院
[盐城]北极殿
[盐城]紫云山
7. 盐城的历史是什么
盐城,周以前为淮夷地;周时属青州,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代属东海郡;西汉初为射阳侯刘缠封地,汉武帝元狩四年建盐渎县,这是盐城置县的开端;三国时属魏,废县制;西晋又复县制;东晋义熙七年改名盐城,此为现名之始;南北朝称盐城郡;隋初仍为县,属江都郡;隋末,韦彻据盐称王,分为新安、安乐两县,唐初复置盐城县;宋代属楚州;元朝属淮安路;明代属淮安府;清初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划归江苏省;民国初属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46年盐城一度改名为叶挺市,后仍恢复原名。其它县的设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宁县;乾隆三十三年建东台县;抗日战争中期,建台北、盐东、阜东、建阳4县;1966年新建响水县。1983年撤销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城区、郊区和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等7县。1987年后,东台、大丰先后建市,1996年,郊区撤销,建盐都县。2003年,城区更名为亭湖区;撤销盐都县,设立盐城市盐都区。以原盐都县潘黄、大纵湖、北龙港、楼王、学富、义丰、尚庄、葛武、北蒋、秦南、龙冈、郭猛、大冈13个镇的行政区域为盐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潘黄镇。亭湖区辖原盐城市城区以及原盐都县的步凤、伍佑、便仓3个镇,区人民政府驻人民中路。
2007年,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将盐城市亭湖区张庄街道办事处划归盐都区管辖.
这就是盐城历史变迁的轮廓。
8. 盐城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简单的说一下:
1、海盐文化(历史上产盐);
2、红色文化(老新四军根据地);
3、湿地文化(水绿盐城、百河之城、滩涂湿地);
4、淮剧杂技文化(淮剧发源地,杂技之乡)。
9. 盐城市的历史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朝廷将古射阳县东部,靠黄海的一部分划出来另立一县,称盐渎县。渎,是沟渠或水道的意思,那么,盐渎就是盐河的意思了。这是皇帝首次正式给盐城赐姓"盐"。东晋安帝时,盐渎因"环城皆盐场"而更名为盐城,这个名字一直延到如今。县里的其他地名,许多也与盐相关。历代朝廷为管盐政,从上到下设立了严密的管理机构,比如元朝,盐政最高管理机构是中书省,即中央政府,下面的各级管理机构是行中书省--盐运司--分司--场--团--盐户(有的朝代称亭户)。古代的淮南和淮北盐政专职管理机构--盐运司,分设在扬州和淮安,盐城一带是盐生产基地和中转集散地,因此,当地的地名多与场、仓、团、盐户姓氏有关,明代嘉靖年间绘制的一张两淮盐场图上,共有30处盐场,其中13处在现在的盐城境内。著名的盐场有:《水浒》作者施耐庵和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故里白驹场,《镜花缘》作者李汝珍的撰书地草堰场。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枯枝牡丹出产地伍佑场,以及丁溪场、刘庄场、西团、便仓……盐城的地名又有许多与古代的制盐方式及工具有关。煮海水要用许多柴草,柴草要事先割来晒干、堆垛备用,于是便有了草堰、何垛、梁垛这些地名。煮盐要有灶、锅、钅敝这些用具,于是便有许多小村庄叫做某灶、某钅敝。盐城古代又有许多运盐的河道,将盐由水路向南运往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向北运往黄河与淮河的交汇处淮安,最重要的一条运盐河叫串场河,它是清代开掘的人工运河,由南到北,穿流在黄海之滨的盐城十多个盐场之间,是盐城运盐的大通道。地名"姓"盐,古代如此,现在还是如此,上世纪90年代,盐城市郊区撤区建县,人们给它起的名字是盐都,仍旧"姓"盐。据盐城有关方面统计,盐城境内数百个地名,其中三分之二与盐有关,它们都"姓"盐。
盐城盐官多名人。在古代,由于盐是朝廷的一条经济命脉,因此历代帝王对盐官的选择任用是十分用心的,他们要么是有才干的能人,要么是皇帝的亲信,所以盐官里名人不少。也有些下层盐官靠理盐政时业绩颇佳而升为朝廷大官。北宋时的晏殊、吕夷简、范仲淹,都曾先后被派在盐城做过低等级的盐官--西溪盐仓监。这个盐仓监,只是监管白驹、丁溪等五个盐场的生产和储运事务,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盐务管理所所长。西溪在盐城的东台境内,是盐仓监官衙所在地。晏殊就是那位写出了"一首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新词的著名词人。这是一首很有名气的词,词牌名《浣溪沙》,据研究考证,这首词就作于西溪。词里面透出了晏殊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他是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大约对做盐仓监这样的小官有些不满意。但他在任时,还是有些政绩的,不仅理好了盐务,还在西溪办学,培养人才,西溪一带,不是盐商便是盐民,为他们培养人才。也是一件好事。千百年来,当地人没有忘记他,还将附近的一条溪流称作晏溪。后来,他到朝廷做了参知政事,也就是丞相。
继任盐仓监叫吕夷简。他在西溪任上写了一首以牡丹花自况的诗,"异香浓艳压群芳,何事栽培近海崖?开向东风应有恨,凭淮移入五侯家?"他对做盐仓监这样的小官不满意到了发牢骚的程度,内心很痛苦。但据当地人说,他的盐仓监还是当得不错的,所以,后来也当上了丞相。范仲淹在西溪则写了一首题为《至西溪感赋》的五言诗:"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参知两丞相",指的就是他的前任晏殊和吕夷简。范仲淹在西溪不仅盐仓监当得认真、出色,而且还自告奋勇、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做了一件分外的大事:率众修筑了一条由通州(今南通)至海州(今连云港附近)全长181华里的捍海大堤,挡住了凶险的海潮,保卫了堤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当然也保住了堤西的盐场。这条大堤,被后世人称为"范公堤"。范仲淹后来也因才干出众而当了参知政事。西溪一个小地方,三个小盐官,后来都当上了丞相,这在其他地方是少见的。
10. 你知道盐城有哪些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
1、海盐文化(历史上产盐);
2、红色文化(老新四军根据地);
3、湿地文化(水绿盐城、百河之城、滩涂湿地);
4、淮剧杂技文化(淮剧发源地,杂技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