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史文化的意义
文化遗产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绘画、遗物、铭文等文物;在景观,建筑样式结合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建筑或建筑群体;从历史、美学和人种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工物品或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物品和工程,如故宫、秦始皇兵马俑等。
历史文化遗产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意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存在历史价值的文物,其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的重要性在于,让我们接近真相。尽管历史在发展中被曲解、隐藏,我们学的是被人为扭曲的还是客观发生的历史。如果我们学习的是认为扭曲的历史,会形成一种偏激和扭曲的历史观。这是可怕的,如果再将这种扭曲的历史观影响他人,这是更可怕的。但最终历史会公布于天下的。
历史文化,只有传承了历史文化,我们才有自己的民族气节,国人的灵魂。这里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屈原与端午节了。由此演变而来的端午节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历史上的事件或者是活动流传下来的影响,积淀在民间,并由此而催生的文化。
目前,国外掀起了一阵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潮。我们国内也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我国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
历史-网络
Ⅱ 中国历史文化现象有哪些像百家争鸣这样的
百家争鸣是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后类似此类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辛亥革命等
Ⅲ 在怎样的历史里,什么就像一座什么
历史是堆积如山的“过去”
历史是即将变成“过去”的“现在”。
历史是“过去”和“现在”所对应的未知“将来”。
人类各民族的历史存在方式是千差万别的,从表面上看很难对它们作出对比。但如果把各种不同的历史存在方式放回到“文化”这个大橱柜里,我们立刻就能惊喜地发现,它们原来只是所放置的位置不同而已。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它们为什么会被放置到不同的位置上?
历史是堆积如山的“过去”
历史如同一座大山,埋藏着无尽的宝藏。历史这座大山不是在一个瞬间突然形成的,而是一日一日经年累月——有时需要精确到一分一秒的历史事件堆积而成的。直至今日,这座大山仍在一日一日一分一秒地增高增大。
面对这座大山,我们该如何看待它的存在?
历史是什么?
从广义的历史概念来说,历史不是纯粹的历史,不是纯粹的哲学史,也不是纯粹的文化史,历史、哲学与文化原来是连为一体的。哲学代表着历史的精神和文化的经脉;文化是历史的母体,历史是文化的血液。人类活动的一切结果都表现为文化,历史、哲学与文化同属于人类的文化史。从历史发生学的观点说,历史绝不简单地等同于考古学、考据学意义下的历史——它们只是可以感知的历史部分,只是属于感性的历史部分。历史不只是只有碎陶片、青铜器与故纸堆,还有曾经鲜活的生命与思想。发现历史,需要思想,需要想像,需要胆识,需要智慧。历史如同一团揉皱了的纸,我们需要将它展平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历史如同一个人,我们需要将它饱经沧桑岁月的面孔还原成为曾经鲜活的容颜。
历史具有显性的历史与隐性的历史之分。历史如同一座冰山,显性的历史只是海平面之上那很小的一部分;而隐性的历史则如同海平面之下的冰山,正是隐性的历史才构成了历史的主体。显性的历史痕迹很容易被人发现,而隐性的历史痕迹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我们不仅要找到那些铭刻在显性历史之上的印痕,而且要找到那些湮没于历史荒原深处不被人知的印痕…
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要解释那些历史的印痕是如何刻下的?以及那些印痕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和我们今天的生活?
任何民族的历史都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不仅从属于本民族的历史,也从属于人类的“大”历史。我们在世界不同区域对历史资源的发掘,其实都是为了一个完整的人类历史。中心只是相对的,曾经出现并流行的欧洲中心论、亚洲中心论、中国中心论都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落后的历史思维模式。历史或者是个人史、家族史、民族史、人类史;或者是地方史、国家史、世界史……
摒弃狭隘的民族意识、地域意识,以开放的胸襟,面向全球,面向人类的文化史,在全球文化大视野下重新建构中国历史,才能还中国历史以本来面目。
人类各民族的历史存在方式是千差万别的,从表面上看很难对它们作出对比。但如果把各种不同的历史存在方式放回到“文化”这个大橱柜里,我们立刻就能惊喜地发现,它们原来只是所放置的位置不同而已。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它们为什么会被放置到不同的位置上?
人类各民族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路径,特别是从蒙昧、野蛮过渡到文明阶段的历史时期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每一个民族都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的印度圣贤像是因“缘”而生;古希腊圣贤却像是不期而遇;而中国圣贤更像是相约而来。经历了“轴心时代”的洗礼,人类各民族的民族性格有了更大的差异。从那时起,生存于美丽的蓝色星球上的人类各民族各自都有了不同的文化之旅。
轴心时代的人类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不同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诸子百家究竟说了些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会成为它所是的这种样子?
我们究竟如何看待中国历史?
历史究竟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早已被弄得似是而非,巨大的历史封土堆更像是被人为破坏的废墟。
中国历史,被权势集团的利己主义选择与各个时代的流行性错误破坏了。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要把历史的真相还原成为它本身所是的那种样子;就是要把一个个“人”从历史的废墟中解救出来——他们虽然早已死去,但他们的精神原本却是活的。
中国历史更像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
这很像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发掘与救援。
历史是即将变成“过去”的“现在”
每个人正在经历的“当下”,每个时代正在经历的“当下”,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正在经历的“当下”正在变成历史。历史是每一个瞬间的“当下”堆积而成的。历史的丰富多彩正在于每个时代“当下”的精彩。
中华文明史上,曾经存在了数百亿人,但对于今天的普通中国人来说,人们能够不用去想就能说出来的历史人物一般不会超过500人。而数百亿人之中的其他的人,仿佛只是出生了,又死去了,永远飘落在历史的尘埃中。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记住数百亿人之中的那500个人?
他是谁?
他是如何生活的?
他说了些什么?
他做了些什么?
他对中国及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他的文章?
为什么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
他与我们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联系?
……
每一个人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从文化发生史学的观点看,只有当我们把每一个人的历史放置在民族史、国家史与世界历史的大座标系中,才能真正地找到属于他的位置。回到历史本身,回到文化本身,就是不论美丑、不论善恶、不论贤愚地将他还原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人;不以我们既定的判断美丑善恶的方式,并且抛弃我们曾经拥有的狭隘,在此前提下对历史中的每一个人进行理性的分析。
历史的生命需要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人一代一代地加以继承。如果把历史理解为宝贵的财富,那么这笔财富的价值大小取决于我们当下这一代人对于历史的认识水平。我们不仅记述历史,而且评述历史——述而且作,讲述与评述结合起来,才会有相对完整的历史。
历史是与我们血脉相连的文化之根。面对那一页一页翻过的历史,有时会让我们感到万分忧伤。每向历史的地层深处挖掘一次,我们就会痛苦一次——我们原来是在心灵深处挖着深坑。坑挖得越深,我们的疼痛就越是真切,有时会痛到彻夜难眠。其实,历史上在蒙昧中死去的人已不可知,真正能感知到疼痛的人只是我们,以及我们的后来人。只有我们以及我们后来人内心中的那份沉重与疼痛,那份不可抗拒的清醒才是真实存在的。
为了不再重复的历史,我们需要在痛苦中奋力前行。这才是我们在疼痛中挖掘历史深坑的真正原因。
历史是“过去”和“现在”所对应的未知“将来”
将来是尚未变成历史的部分。
将来是终究要变成历史的部分。
将来是难以把握的,它所具有的不可知与神秘性的一面,让人无比向往。历史的精彩之处正在于每个人只能拥有一个片段的“将来”,而不能永远地拥有“将来”。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整个世界,正因为所拥有的“过去”和“现在”对应的“将来”具有可塑性与可变性,每个时代于是都有了各自不同的精彩之处。历史的差异性,是每个时代人类拥有多样化生存的理由。
将来是令人神往的。人们对于将来的期待,成了每个人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每个人的精神支柱又是组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走向进步的历史柱石。
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司马迁被迫接受宫刑的人格侮辱,而没有选择放弃生命,正在于他对于人类未来的期待——这是他不仅对于自己生命价值的期待,也在于他对同类生命价值的期待。从这位中国史官对于历史的态度以及对于历史大问题的回答方式来看,我们从中所看到的正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希望。
精神的力量源于生命,但高于生命。司马迁显然没有死去——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已经能够预见到他的生命将会延续很多年。他就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感知到了他的存在,并且与他进行着超越时空的对话。
我们在做什么?
今天的我们,与一代一代的司马迁们穿越历史时空的心灵对话,究竟是为了什么?
一切有了开始,就会有结束。谁也改变不了历史前进的逻辑。
我们拥有的是人类迄今所能发现的最高级的物质形式——现代人类的生命有机体。无疑,我们是最幸运的。值得我们庆幸的还远不止这些,我们拥有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从而让我们能够站在一代一代巨人的肩头上思考眼前的这个世界。
拥有思想是真正幸福的一件事。这使得我们成了“和而不同”的一类。当然,“君子”的标准是不是有些高了,现代的我们也未必要让古代“君子”们来要求我们,甚至也未必一定要成为高不可攀的“文化人”——我们只需成为有觉悟能负责的人类个体,在此前提下来追求我们心灵的自由。
“百无一用是文章”。历史上已经有了太多的“文章”,似乎没有再留下什么新 “文章”的必要了。然而,当我们每一次自由地表达时,不正是我们对于“将来”的期待吗?不然,若干年后的后来人,会不会把我们这一代看成是已经灭绝的“恐龙”?
心中有了“文章”,就要自由地表达,直接地说出。生命就是这样地存在于每一次自由表达与直接说出的“文章”之中。
每一天,死亡都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存,无数种死亡都有可能夺去我们的生命。生命的存在需要战胜每一种死亡的可能。只要有一种死亡的可能沾上我们,我们就有难逃死亡命运的可能。不管我们如何精心呵护我们的生命,每一个人世间的“我”都会死去。我们原来是在生与死的间隙中思考我们的生存与命运。在“我”死去之前,“我”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如果在没有去想这个问题之前,就已经死去了,难道这不是一种悲哀吗?
于是我想,“文章”大致还是有点用的。即使我们死去了,还有我们的后来人。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一个活着的“我”,不正是通过“文章”之类的“工具”传承生命的信息,为生命接力吗?
让我们渴饮来自心灵深处那一眼永不枯竭的清泉吧。
Ⅳ 中国悠久历史文化
但凡历史悠久的国家都有很多神话故事,中国也不例外。女娲补专天,夸父逐日、嫦属娥奔月、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盘古开天等等都是很经典的故事。中国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等人才辈出,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在最近热播的《大长今》里面常常提到张仲景、华佗、李时珍这些人,说明我过古代的医学对世界都是有贡献的。埃及的金字塔、巴比沦空中花园什么的都是以大而见长,中国的却是是精见长,我们中学语文课本里面学的“核舟”、还有历史书上提到的无数的珍贵文物。本人最激动的是长沙马王堆的前年未干的古尸,以及她的陪葬。历史一直贯穿于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年轻人应该了解的不少,关键是对此的兴趣比较少。所以记住的不多。
一楼提到的佛教文化我也不是很喜欢的,但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帝王要是缺少了这些文化还能靠什么来维持国家的稳定呢?国家不稳定,战乱频繁我们的祖先难道可以有时间和精力去留给我们光辉灿烂的五前年文明?何况佛教在今天已经变味了。游客进庙烧香已经是庙宇收入的一大来源,抽签解签价格贵的吓人。有个老和尚看见你说你和佛有缘要送你一个护身符,可你要先捐什么什么款,点什么什么灯......文明就这样被一步一步的践踏
Ⅳ 历史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一、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
历史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它往往体现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美誉,全在于它们灿烂的历史文化积存。中国长城,西安兵马俑,埃及金字塔这些令人震惊的世界遗产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这全在于它们所遗存的是古中国和古埃及的灿烂文化,它们已成为了一个国家古代文明的精神象征。二十一世纪以来,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越为世人所重视,大多数国家现在都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并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道,规范和约束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具体行为,这无疑是对历史文化保护的一大贡献。
二、历史文化底蕴对于民族心理有重大影响。
历史文化带给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往往会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心理构成,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思想行为方式上受到传统文化遗存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大国,传统历史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更是深远。
三、历史文化底蕴对旅游经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从现实的角度去探掘历史文化,我们会吃惊地发现,历史文化带给我们当今社会的价值是多么巨大。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在所创造的巨大财富,简直无法用具体的数据来加以统计。
随着现代科技工业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巨大的飞跃。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巨大成果的同时,世人又往往会离不开历史文化的影响。包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由此而带来的历史文化旅游应运而生,且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方式之一。其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是我们很难用准确的数据来估量的。比如在历史景观中,历史文化往往会令人神思遐想,浮想联篇,无不勾起人们对古代社会的联想。追溯历史,探寻古人遗踪,游人往往会产生更大兴致。人们带着怀古幽思不远千里纷至沓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言而喻。同时,历史文化底蕴可以提升地方品味。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地方文化经济产业发展的独特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大有文章可作。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没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城市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那里尽管有高楼大厦和现代文明,但人们走进去,该会留下多大的遗憾啊。
四、历史文化底蕴拉动历史性投资。
在经济社会,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产业投资。而作为历史文化所拉动的必然是历史性投资,其近期与远期价值不可低估。
人们谈及金字塔自然会想到埃及,说到埃及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埃及金字塔;谈及长城、故宫、兵马俑,大家马上会联想到中国,说到中国,又会立刻想到中国长城。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形象的代言。正是由于历史文化的独特价值,我们探讨和研究历史性投资这一重要的投资方式,来引导人们如何培植和利用好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Ⅵ 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包括很多,例如:婚姻、家族、国家政权而至贸易、衣食、文字、文学、经学、宗教、道德、民俗、节庆等,构成一幅清晰简要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就文化的载体文字而言,汉字的诞生时间尚难以考证,相传伏羲作八卦,仓颉造字。19世纪末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汉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发现的报道,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邮陶文等。
中国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传统,注重人伦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进入春秋战国,产生了诸子百家,汉以后成为儒家社会,东汉前后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都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6)历史文化像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的文化光辉灿烂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各民族的先民都已创造出了以丰富多彩的陶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此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后来演变为汉族)在夏、商、周三代,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化和甲骨文、金文。
以后又发明了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等。约在商、周、秦、汉时期,四月}的巴人、蜀人,湖北、湖南、安徽的楚人,江苏的吴人,浙江的越人,广东、广西的骆越人、云南的滇人,蒙古高原的匈奴人,辽河流域的东胡人等,都相继创造了本民族的青铜文化。
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还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主要的有藏文、突厥文、回鹊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蒙古文、彝文、傣文、满文等。在历史上,汉文化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汉文化与各族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交流,形成为世界东方最先进的文化,即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对亚洲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起过哺育的作用,对古代世界文化的发展亦有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又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我国古代的历史自结束了原始社会之后,即进入阶级社会。自那时开始,我国各族人民即在进行生产斗争的同时,亦长期进行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斗争,其中有不少是著名的农民战争和民族战争。
在近代史上,我国由于一再遭受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族人民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为了保卫祖国神圣的领土和主权,紧密团结,互相支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这场斗争长达百年,最后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并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Ⅶ 历史文化的含义
文化的含义有: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等。
文化(culture)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给文化下一个准确或精确的定义,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类也一直众说不一。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网络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它涵括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是群族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
具体人类文化内容指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其中中国文化烙印着民族与时代的特点,既有传承又有发展,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新时代的儒学思想。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Ⅷ 什么叫历史文化传承
历史文化传承就是继承先进的历史文化,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自己的文化,使之不仅是得到继承,还能继续得到发展,丰富。
历史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情,历史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就像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历史文化传承在于一代人与另一代人间的言传身教,在于总体文化环境泡菜坛般的“熏陶”作用。
(8)历史文化像扩展阅读
弘扬传统文化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认识片面,囫囵吞枣。不注重当代转化,而是把传统文化中一些不适应现代生活和现代价值的方面加以宣扬。古人的认知有其时空限定,把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经验不加分析地应用于当下生活,不啻削足适履。
二是道听途说,附会夸大。这往往导致对传统理解的庸俗化。有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把一些并无历史依据的噱头随意引申、任意渲染,甚至故意编造、有意混淆,以夸大宣传,赚人眼球。缺乏人文底蕴的生拉硬拽,往往生造出许多内涵粗劣的假古董,形似却无神,文脉不通。
三是迷信盲信,走火入魔。传统文化中遗留了相当多的神秘成分,一些人缺乏科学、清醒的认知,对这些内容不加分辨,热衷于把封建迷信活动当成优良传统加以弘扬,致使算命风水、奇门遁甲、神术神功等内容粉墨登场。
四是缺少融合,走入极端。现代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都已经过现代“重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都深深地和“现代”缠绕在一起。缺乏融合、形单影只的“读经”注定难以产生好的效果。
Ⅸ 历史文化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业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主导世界的现实,决定了无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走向现代化,这是它的必然趋势。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一、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 文化,广义上讲,它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其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时代高度,通过实践检验。汲取精华,清除糟粕,才是正确地发挥作用。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从认识论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像某些人所说,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优良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四、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 ,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罗素曾说过:“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概括。 其次,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系统。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否则,就不会变为现实的文化传统。所以不能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而应认识到它同时关系着现在与未来。把发展看成为“反传统”,其思维方式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其实,任何现代化只能从现实传统文化出发,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陈寅恪先生说过:“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波普尔曾针对那种妄图“彻底清洗社会这块布—创造一块社会的白板,然后在它上面画出崭新的社会制度”的理论,指出:“没有比毁掉传统的构架更危险的了,这种毁灭将导致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使一切人类价值漠不关心并使之瓦解。而且,一旦毁灭了传统,文明也随之消失。”所以对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清除那些过时的东西。 再次,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辩证关系看。世界文明并非是某一个国家民族作用的结果,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当然,由于各方面具体条件的不同,在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各不同,但这只是作用大小的问题,而不是有无的问题。所以各民族的文化应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不应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任何一个国家,作为人类世界组成的一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与发展,不能不对别的国家有所影响: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国家这样那样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曾经给世界文明以重大贡献。当代西方许多的中国古代文化热,也表明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因此,只有各个国家充分发挥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世界文明的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证。相反,一个国家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不仅不会有好的发展,甚至会走上灭亡的道路,世界史上是有这种教训的,其实,西方文化也是一分为二的,既有好的东西,也有糟粕,不可“拣进篮里都是菜“,如”拜金主义“之类,即使在西方,也是被批判的。西方文化也并不等于世界先进文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先进文化是以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标志的。因此,学习与引进外国文化,必须作具体分析,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国家决不是全盘,引进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面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一面对本国文化进行革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化水平,由于传统文化能否现代化,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弘扬,关键在于人们用何种思维方式对待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消极因素,这与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就其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表现是: 一、缺乏民主精神。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缺乏民主意识。 二、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法制,实行的是人治,如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 人民群众已经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权思想严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还时有发生。 三、商品意识差。中国是个农业国,重农轻商十分严重。过去,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 四、守旧意识严重。中国的小农经济广大,个体经济,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满足于现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来造反和自学接受新东西的。 三、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这种转化需要社会实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根本的结合点 。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经济的需要。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这种经济是人治经济,一切由政府统管,政企不分,按长官意志办事,乱放炮抱粗腿界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现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制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励企业发挥主动性与竞争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与创造性,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定的经济总是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的。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今天的经济,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将是后天的经济。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是具有一定观念文化的人去从事的,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首先素养的人,就无法胜任,所以,现代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将对人们现有的文化观念进行检验,新的取舍,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是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决定作用 第二、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一是引导作用—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规范作用—通过法律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与秩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与正当权利。这些都是现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体现,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却有很大的缺陷。中国传统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强调实行人治。法律仅作为治国的某种辅助手段,这种缺乏权利意识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就难以存在与发展了 第三,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君子谋道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实际上,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离不开利益原则的。要保证市场经济所追求的价值的实现,不仅个人实践活动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学会按法办事,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Ⅹ 中国有那些历史文化传统、、
1、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2、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灯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纷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
3、酒令,中国民间风俗之一。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酒令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己久,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
4、中国象棋是中国棋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趣味浓厚,基本规则简明易懂,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中国象棋是模拟的古代战争、直线战争、陆地战争、平面战争。在中国古代,象棋被列为士大夫们的修身之艺。现在,则被视为是怡神益智的一种有益身心的活动。
象棋集文化、科学、艺术、竞技于一身,不但可以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辨证分析能力和培养顽强的意志,而且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古今中外男女老少皆宜,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大街小巷常常可见纹枰对弈的中国象棋爱好者。
5、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的范围相当广泛,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脸谱来源于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
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许多国际友人、国内的有识之士出于对中国戏曲脸谱的好奇与喜爱,都在探索脸谱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