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资本论的历史意义

资本论的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1-02-07 15:32:06

A. 《资本论》还有现实意义吗

马克思将人类爱智求真的理性与悲天悯人的关怀熔于一炉,让科学理论具有专了价值关怀属,让道德理想获得了逻辑支撑。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无论是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还是适应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人类都可以从马克思那里寻找启示。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如此评价马克思:“他的思想和理念超越自己所在的时代,至今都是有效且有意义的”。来源:人民日报

B. 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关于三大系列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关于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及其手稿在这方面的思想是很丰富的,下面试列举10条: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无论哪一种生产关系,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

2.生产总过程是直接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其中,直接生产是基础,它决定着其他三个环节;另一方面,后三个环节又反作用于直接生产,并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反过来,消费又决定生产,因为没有消费也没有生产。

3.科学是重要的生产力。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能变成巨大的直接的生产力。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耗费,较多地取决于所运用的科学知识的力量。要从一切方面去进行探索,以便不断发现新的使用价值和新的社会需求。

4.社会生产必须按比例发展。生产的发展必然促进社会分工和协作的扩大。社会分工和协作能产生无形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资本家利用的是整个分工制度的优点。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客观上要求按比例发展,这种必要性决不可能被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实现形式。因此,每个部门生产的结构与规模必须符合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如果超过了社会的需要,就等于废品,同时还会影响社会再生产的有效实现。社会生产所要求的比例有许多,马克思当时主要分析了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两大部类生产的比例,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两大部类内部的比例,以及农业与整个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等。强调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5.社会再生产的不同类型。社会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社会化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而简单再生产是每个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是由简单再生产创造出来的,简单再生产的维持过程还包含着扩大再生产的潜力。所以,一定要在维护好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实现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又分为外延与内涵两种类型。外延扩大再生产是主要靠增加人力、物力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内涵扩大再生产是主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属于集约型经济增长。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两种类型的经济增长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但在不同的阶段侧重面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工业化的初期,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当工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就应该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轨道。

6.节约劳动时间与提高经济效益。真正的经济就是节约,即劳动时间的节约,或者说把生产费用降到最低限度,这种节约等于发展生产力。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或者说,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并使商品尽可能便宜。劳动时间的节约与合理分配,是一切社会生产的首要经济规律,更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首要经济规律。

7.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劳动过程看成是人类与自然界间的物质变换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简单地归结为改造和战胜自然,忽视人与自然物种变换的良性循环。对此,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其实,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进行了报复,因此,我们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对待自然界,而要与自然界保持协调的关系。恩格斯希望并相信,未来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在最无愧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8.全面发展人的素质。马克思非常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社会化大生产由于以大工业为物质技术基础,科学知识日益应用于生产,分工协作不断变换,必然要求全面发展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过程也为此创造了多方面的条件。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又成为推动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还进一步从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视角,深刻地指出,要发现、创造和满足新的社会需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使他具有尽可能丰富和广泛的需要,即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此,社会化大生产不仅要发展不断扩大和日益广泛的劳动体系,而且要发展不断扩大和日益广泛的需要体系。

9.社会化生产必然走向世界化。建立在社会分工协作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必然推动流通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其发展趋势必定要突破各国的国界,形成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多方面的交流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对外开放。社会生产的世界化与资本的世界化是紧密相连的。资本主义必然发展为世界体系。这样,资本主义的矛盾也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一旦发生危机,往往带有世界性质,后果严重。对此,不发达国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趋利避害。

10.社会化生产需要必要的指挥管理。凡是由共同劳动组成的直接生产过程,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因而必然产生监督和指挥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权威,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必需的。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呢?恩格斯在谈到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时指出: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它们的应用范围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管理中的权威与民主的关系无疑是很有启迪的。

这些关于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建立合理的所有制和收入分配关系,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结构优化战略、启动内需战略、开发人力资源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对外开放,重视增产节约,加强对经济的科学管理,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高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社会化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因此,《资本论》为了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必然详细分析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把商品经济分为两个阶段,即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前者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以个体的私有和劳动为特征;后者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经济,但实践突破了这个观念,商品经济已经扩展到社会主义体制中来了,并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许多共性,这就有必要确立一个“社会化商品经济”的新概念,以便系统研究其运行的规律性。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资本论》的内容,如果抽掉其对资本主义剥削性质的分析,就是一部“社会化商品经济论”。这方面的思想是极为丰富的,前面已作过系统介绍,下面摘其要者归纳为10条。

1.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它们分别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的统一,这个矛盾只有在交换中才能解决。(2)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进行。它通过价格波动的形式起作用。(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具有推动生产技术的发展、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等重要作用。(4)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价值规律作用的发挥,要求平等竞争的环境,坚持等价交换原则。

2.货币和货币的运行规律:(1)货币是商品交换的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纸币是金属货币的符号。(2)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货币是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推动力,商品向货币的跳跃是致命的一跳,商品经济必然发展为货币经济。(3)一定时期流通中的货币(这里指金属货币)数量不是随意决定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即货币流通量规律,其公式为:一定时期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平均流通次数。纸币的发行量必须反映这个规律的要求。(4)由于货币是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因此,再生产的有效实现要求货币必须回到它投放的出发点,这是个客观规律,可称之为货币回流规律。

3.资本和剩余价值规律:(1)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应区别资本的一般和特殊。资本一般即资本的共性,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价值不断增值的运动过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纽带。资本特殊即资本的个性,就是资本所有权及其体现的生产关系的特殊性质。(2)根据同样的原则,剩余价值也要区别一般和特殊。剩余价值一般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的差额,它是社会化商品经济中企业生产追求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剩余价值规律也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共同规律。剩余价值特殊就是占有的社会性质不同。(3)剩余价值分配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决定,分别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劳动者在投资的条件下,也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这些分配的社会性质也因所有制关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4)同以上分析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原则相联系,对劳动力商品也要作一般与特殊的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殊现象,在社会主义公有经济中,劳动力也是商品。这是因为,劳动力都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与企业的结合都要通过市场交易,签订契约,这是劳动力商品的共性。它的特殊性,在于所有制决定的劳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承认社会主义劳动力的商品性质,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与劳动者的社会主人地位不存在根本矛盾。

4.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规律:(1)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社会主义经济不仅同样要重视资本积累,而且更要用好积累,不断提高积累的使用效益。(2)扩大资本的基本途径包括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后者是多个资本的联合,是扩大资本更快的途径。而股份制则是实现资本集中更有效的方法。(3)马克思认为失业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特殊产物,但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也出现了失业人口。可见,失业的产生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过,社会主义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重大的国策,经过努力,在实际效果上超过类似国情的资本主义国家。

5.产业资本循环和周转的规律:(1)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从货币出发,经过购、产、销三个阶段的变化,实现价值增值,最后又回到货币形式这样一个运动过程因此,产业企业的经济活动是生产和流通的统一,购、产、销三者的统一,而销售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实现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一是企业的总资本在购、产、销三个阶段按比例分配,二是三个环节的资本连续不断地运行,也就是说,企业的生产经营要均衡地运转。(3)资本周转是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途径,一是合理安排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由于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快,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企业总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与固定资本比重的大小成反向变化。所以,要提高企业的效益,既要重视提高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又要重视固定资本的节约。二是适当提高固定资本的折旧率,缩短固定资本的更新期。三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产品的生产时间。四是通过改进交通运输,缩短流通时间。(4)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节约预付资本,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率,促进社会再生产的协调发展。

6.利润和平均利润率规律:(1)商品的成本价格是所费资本的转化形式。它具有重要的经济作用,成本的收回和补偿是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成本是衡量商品生产盈亏的界限,成本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2)剩余价值作为预付总资本的转化形式就成为利润,它是企业生产追求的直接目的。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它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尺度。决定年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是: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年周转次数等。(3)由于各经济部门的利润率有差别(多种因素引起),而资本的本性最低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就驱使不同部门的资本展开竞争,通过资本的转移,引起各部门商品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的上下变化,从而导致不同部门利润率的平均化。所谓平均利润率就是社会一般利润率,即不同部门的特殊利润率的加权平均化,不过,这只是一种总的趋势。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不同部门的职能资本家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分配利润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市场调节机制。当然,这不排除各部门内部的某些优势企业仍可以获得超额利润;(4)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在这以前是市场价格直接围绕价值运动,在这以后是市场价格直接围绕生产价格运动,不过,价值仍然是深层的基础。(5)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值得研究。

7.信用制度和借贷资本的运动规律:(1)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资本的借贷关系和信用制度,从而使商品经济、货币经济进一步发展到信用经济。(2)借贷资本是以贷放为特征的资本商品,其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了分离,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息,它的运行表现为双重的支出和双重的回流。所谓双重支出,就是货币资本家先把货币资本借给职能资本家,然后职能资本家再投放货币资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谓双重回流,就是职能资本家通过生产经营先收回资本和剩余价值,然后向货币资本家支付贷放资本和利息。这个运动过程的顺利实现,一是要以职能资本的有效增值为基础,否则就无法还本付息,二是以信用作保证,否则货币资本家也不敢贷放资本。(3)利息是借贷资本的单纯所有权的收入,是职能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一般低于平均利润率,在这个限度内,利息率的水平由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4)信用制度是借贷资本的实现形式,包括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是在商品交易中产生的信用,它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形式。银行信用是银行提供的信用,是信用制度的高级形式。银行资本同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一样属于职能资本,要按照银行自有的资本获得平均利润。银行在商品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的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精巧、最发达的产物,是社会范围的公共簿记。中央银行是整个信用制度的枢纽。(5)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具有两重性的作用,一方面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和运动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滋长了投机、冒险、欺诈行为,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促进危机的发生,同时又为向新社会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8.股份公司和虚拟资本的运动规律:(1)信用制度的发展,必然促进股份公司的建立,使越来越多的资本采取股份资本的形式。股份资本是社会资本,股份企业是社会企业,在它里面,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进一步分离,资本的所有权与劳动进一步分离。(2)股份公司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马克思当年就指出,股份公司标志着现代各国经济生活的新时代,它们是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杠杆,对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影响估计再高也不为过。同时,股份资本是私有财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的扬弃,是资本主义社会向新社会的过渡点,股份资本作为最完善的形式是导向共产主义的。(3)随着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必然产生各种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形成虚拟资本。其主要特点,第一,它不是投入生产和流通的现实资本,而只是现实资本的证书或纸制复本;第二,它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债券不仅可以获得固定的收入(股息、债息),而且可以作为资本商品出卖,获得更大的收入。(4)虚拟资本作为有价证券,它的价格形成有特殊规律,以股票为例,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额÷社会平均利息率。此外,股票的供求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甚至主要的因素。正因为这样,虚拟资本的积累与现实资本的积累之间的差别很大,一方面,现实资本的积累是基础,虚拟资本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两者的积累又很不一致,虚拟资本的积累并不反映现实资本的积累,甚至相脱离。(5)虚拟资本的作用。以有价证券为代表的虚拟资本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证券市场为企业资本的扩大开辟了新的更有吸引力的融资渠道,为资本的自由转移和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便捷的平台,还为国家进行财政和金融的宏观调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同时虚拟资本又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9.地租和土地价格决定规律:(1)地租是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必然产物,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产物,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2)地租主要有级差地租、绝对地租以及垄断地租等形式。所谓级差地租,就是投在土地上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生产率而形成的地租。为满足社会需要而耕种的土地总是有差别的,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和经营垄断,土地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条件决定的,这就使中优等条件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稳定地获得超额利润,形成级差地租。级差地租又有两种形式,由土地的肥沃程度、交通远近等横向差别形成的级差地租叫级差地租Ⅰ,由同一地块上多次投资的生产率差别形成的级差地租叫级差地租Ⅱ。所谓绝对地租,就是租种任何有所有权的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所谓垄断地租,就是由对特殊的自然或社会条件的垄断地位而形成的地租。(3)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土地的所有权可以成为商品,进行交易。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价格=地租额÷利息率,此外,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还包括土地的供求关系、土地资本的折旧及其增值和利息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土地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其所有权不能作为商品买卖,但土地使用权可以进入市场转让,其转让费也要反映土地价格的决定规律。

10.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1)商品经济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存在的经济条件,马克思讲了两条,一是不同的社会分工,二是不同的所有制(主要是私有制)关系。但他没有看到,即使是全社会范围的公有制,只要人们之间还存在经济主体的差别,商品经济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更何况多种所有制结构将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2)商品经济的历史作用具有积极与消极两重性。当然,在它必然存在的历史限度内,其积极作用无疑是主要的,但其消极作用也不容否认。这一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兴利避害,但不可能完全消除市场经济固有的弊端。马克思当年分析了商品经济的不少弊病,其中之一就是产生货币拜物教,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拜金主义。理论和实际表明,这是导致社会各种病态现象的因素之一。(3)马克思还分析了商品经济必将走向消亡的历史趋势。不过,他把这个问题看得简单了,认为一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就没有商品货币关系了。然而,他指明的商品经济社会将为自由人联合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这个历史的大方向仍然是正确的。

C. 资本论的当代意义是什么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已经有了政治经济学,不过那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资产阶内级政治经济学把“容国民财富”作为研究对象,只讲物与物的关系,不讲人与人的特殊社会关系,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自古有之,永恒存在的东西。

马克思通过创作《资本论》,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革命,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资本论》明确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运用科学抽象法进行研究,从而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资本论》在批判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分析了劳动的二重性,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D. 读《资本论》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已经有了政治经济学,不过那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国民财富”作为研究对象,只讲物与物的关系,不讲人与人的特殊社会关系,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自古有之,永恒存在的东西。

马克思通过创作《资本论》,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革命,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资本论》明确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运用科学抽象法进行研究,从而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资本论》在批判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分析了劳动的二重性,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4)资本论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2018年9月14日,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整整150周年。这部著作问世150年来,其思想影响力经久不衰。

用马克思的理论分析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所呈现的趋势,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提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论断便是最明显的例证。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可以说,没有什么理论比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更切中时弊。在现实中,经济基础不断向前发展,而上层建筑则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相对滞后性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的增长。

我们看到,在美国和英国,生存空间被挤占的社会中下阶层在2016年起来反对建制派的统治,这正是马克思观点最鲜活的例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资本论

E. 资本论的意义

《资本论》是认来识源当代社会历史的重要方法论

“每当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危机或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马克思往往就会‘出场’。只要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存在,揭示其神秘性和规律的《资本论》就不可能‘退场’。《资本论》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与当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政治经济学会会长程恩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全球化时代,当代资本主义是经过修正和转换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聂锦芳提出,“正视时代变迁所导致的差别,关注《资本论》当代阐释力的嬗变,重估《资本论》的当代价值,是当下思想学术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大写的逻辑”的《资本论》,它将哲学与经济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在《资本论》中,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高度统一的,从而使得历史和逻辑的展开在理论上得以自洽。程恩富表示,在认识当代世界的现实和发展变化层面,迄今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超越《资本论》,能够提供更加科学的逻辑框架及具有全球意义的分析工具。

F. 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资本论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决定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

G. 资本论诞生和意义

诞生:
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到了巴黎,他们认真地总结了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从中认识到,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这对于指导今后的工人运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马克思领导了工人运动,他也成了巴黎“不受欢迎的人”。1849年夏末,马克思第四次接到“驱逐出境”的命令,以前,普鲁士政府、比利时政府、法国政府均曾驱逐过他。为此,马克思曾愤然退出普鲁士国籍,要做一个没有国籍的“世界公民”。

马克思在巴黎住在百合花大街45号,这一天,几个警察奉命向他宣读了驱逐令,这对于当时的马克思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并不是因为法国不欢迎他,而是因为他此时正陷入“财政危机”,自己家的所有积蓄已全部用作革命经费,连家具也早已变卖,仅有的一套银质餐具也送进了当铺。而且,妻子燕妮·马克思又即将分娩,此时被赶走,困难可想而知。 但是,既然不为反动派所容,就只有另奔他国了。马克思携带全家,变卖掉所有日常用品,来到了著名的雾都伦敦。来英国之前,马克思一家是两手空空,到了伦敦,仍然是身无分文。因此,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被迫举家迁移。
开始,他们住在伦敦安德森大街4号,每周房租6英镑,这对马克思一家来说,简直是不让他们吃饭了!因拖欠房租,房东叫来了警察,收走了马克思一家的全部东西,甚至连婴儿的摇篮、女儿的玩具也没留下。
他们搬进了累斯顿大街的一个旅馆,租金每周5镑,不久,他们又被主人赶走。1850年5月,马克思搬进迪安大街45号,不久,又因房租迁到了这条街的28号,一家七口 住在两个狭窄的小房间里。
这年的12月,马克思领到了一张英国伦敦博物馆的阅览证,从此,阅览室成了他的半个家,他每天从上午9点一直工作到下午8点左右,回到家里还要整理阅读材料所记录的笔记,一般情况,他都是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曾对别人说,我为了为工人争得每日8小 时的工作时间,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时。那么,马克思在伦敦博物馆里都做了些什么呢?

中文版
原来他是在认真编著《资本论》。他每天所摘录的大量资料,都是在为写作《资本论》做准备的。其实,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了,只不过到这时,他把主要精力集中运用到了这部书上。据传有人统计,在世界一流的伦敦博物馆所藏图书中,马克思阅读过的书籍有1500多种,他所摘的内容和整理的笔记有100余本。为了更好地完成《资本论》,他广泛收集有关各学科资料,如农艺学、工艺学、解剖学,更不用说历史学、经济学、法律学了。总之,只要与《资本论》有关,不管多么艰难,他也要寻找下去,研究下去。甚至连“蓝皮书”他都一本本阅读了。“蓝皮书”是英国议会专门发给议员的报告材料,因其封面为蓝色,所以叫它蓝皮书。英国议会的蓝皮书每到一定时候就会下发到议员手中,对于议员来说,此书并没有多大用处,所以它实际上就是一本又一本的废纸,在废纸堆里,经常可以见到这种小册子。但对于马克思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他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本质,所以,这些官方材料是弥足珍贵的。它里面记录着英国每年、每阶段的经济报告及经济政策,因此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第一手资料。马克思非常认真地阅读着,不时地把其中重要的资料摘录下来。

意义:
《资本论》全称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网络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资本论》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于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 《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它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H. 资本论的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和发展,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其基础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资本论》以深沉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对资本主义及其辩护士进行了严厉的指控,是具有鲜明的党性的著作。马克思的思想武装了全体工人阶级,并在政治经济学上完成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全书所涉及的有关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和文化的研究,都反映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因此,《资本论》也是一部天才的哲学著作,同时,以其对英国社会经济历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称得上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就这部书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意义,他不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 《资本论》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

I. 关于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关于三大系列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关于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及其手稿在这方面的思想是很丰富的,下面试列举10条: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无论哪一种生产关系,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

2.生产总过程是直接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其中,直接生产是基础,它决定着其他三个环节;另一方面,后三个环节又反作用于直接生产,并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反过来,消费又决定生产,因为没有消费也没有生产。

3.科学是重要的生产力。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能变成巨大的直接的生产力。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耗费,较多地取决于所运用的科学知识的力量。要从一切方面去进行探索,以便不断发现新的使用价值和新的社会需求。

4.社会生产必须按比例发展。生产的发展必然促进社会分工和协作的扩大。社会分工和协作能产生无形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资本家利用的是整个分工制度的优点。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客观上要求按比例发展,这种必要性决不可能被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实现形式。因此,每个部门生产的结构与规模必须符合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如果超过了社会的需要,就等于废品,同时还会影响社会再生产的有效实现。社会生产所要求的比例有许多,马克思当时主要分析了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两大部类生产的比例,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两大部类内部的比例,以及农业与整个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等。强调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5.社会再生产的不同类型。社会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社会化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而简单再生产是每个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是由简单再生产创造出来的,简单再生产的维持过程还包含着扩大再生产的潜力。所以,一定要在维护好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实现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又分为外延与内涵两种类型。外延扩大再生产是主要靠增加人力、物力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内涵扩大再生产是主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属于集约型经济增长。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两种类型的经济增长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但在不同的阶段侧重面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工业化的初期,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当工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就应该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轨道。

6.节约劳动时间与提高经济效益。真正的经济就是节约,即劳动时间的节约,或者说把生产费用降到最低限度,这种节约等于发展生产力。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或者说,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并使商品尽可能便宜。劳动时间的节约与合理分配,是一切社会生产的首要经济规律,更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首要经济规律。

7.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劳动过程看成是人类与自然界间的物质变换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简单地归结为改造和战胜自然,忽视人与自然物种变换的良性循环。对此,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其实,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进行了报复,因此,我们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对待自然界,而要与自然界保持协调的关系。恩格斯希望并相信,未来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在最无愧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8.全面发展人的素质。马克思非常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社会化大生产由于以大工业为物质技术基础,科学知识日益应用于生产,分工协作不断变换,必然要求全面发展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过程也为此创造了多方面的条件。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又成为推动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还进一步从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视角,深刻地指出,要发现、创造和满足新的社会需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使他具有尽可能丰富和广泛的需要,即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此,社会化大生产不仅要发展不断扩大和日益广泛的劳动体系,而且要发展不断扩大和日益广泛的需要体系。

9.社会化生产必然走向世界化。建立在社会分工协作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必然推动流通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其发展趋势必定要突破各国的国界,形成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多方面的交流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对外开放。社会生产的世界化与资本的世界化是紧密相连的。资本主义必然发展为世界体系。这样,资本主义的矛盾也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一旦发生危机,往往带有世界性质,后果严重。对此,不发达国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趋利避害。

10.社会化生产需要必要的指挥管理。凡是由共同劳动组成的直接生产过程,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因而必然产生监督和指挥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权威,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必需的。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呢?恩格斯在谈到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时指出: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它们的应用范围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管理中的权威与民主的关系无疑是很有启迪的。

这些关于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建立合理的所有制和收入分配关系,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结构优化战略、启动内需战略、开发人力资源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对外开放,重视增产节约,加强对经济的科学管理,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高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社会化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因此,《资本论》为了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必然详细分析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把商品经济分为两个阶段,即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前者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以个体的私有和劳动为特征;后者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经济,但实践突破了这个观念,商品经济已经扩展到社会主义体制中来了,并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许多共性,这就有必要确立一个“社会化商品经济”的新概念,以便系统研究其运行的规律性。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资本论》的内容,如果抽掉其对资本主义剥削性质的分析,就是一部“社会化商品经济论”。这方面的思想是极为丰富的,前面已作过系统介绍,下面摘其要者归纳为10条。

1.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它们分别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的统一,这个矛盾只有在交换中才能解决。(2)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进行。它通过价格波动的形式起作用。(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具有推动生产技术的发展、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等重要作用。(4)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价值规律作用的发挥,要求平等竞争的环境,坚持等价交换原则。

2.货币和货币的运行规律:(1)货币是商品交换的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纸币是金属货币的符号。(2)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货币是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推动力,商品向货币的跳跃是致命的一跳,商品经济必然发展为货币经济。(3)一定时期流通中的货币(这里指金属货币)数量不是随意决定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即货币流通量规律,其公式为:一定时期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平均流通次数。纸币的发行量必须反映这个规律的要求。(4)由于货币是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因此,再生产的有效实现要求货币必须回到它投放的出发点,这是个客观规律,可称之为货币回流规律。

3.资本和剩余价值规律:(1)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应区别资本的一般和特殊。资本一般即资本的共性,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价值不断增值的运动过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纽带。资本特殊即资本的个性,就是资本所有权及其体现的生产关系的特殊性质。(2)根据同样的原则,剩余价值也要区别一般和特殊。剩余价值一般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的差额,它是社会化商品经济中企业生产追求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剩余价值规律也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共同规律。剩余价值特殊就是占有的社会性质不同。(3)剩余价值分配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决定,分别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劳动者在投资的条件下,也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这些分配的社会性质也因所有制关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4)同以上分析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原则相联系,对劳动力商品也要作一般与特殊的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殊现象,在社会主义公有经济中,劳动力也是商品。这是因为,劳动力都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与企业的结合都要通过市场交易,签订契约,这是劳动力商品的共性。它的特殊性,在于所有制决定的劳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承认社会主义劳动力的商品性质,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与劳动者的社会主人地位不存在根本矛盾。

4.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规律:(1)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社会主义经济不仅同样要重视资本积累,而且更要用好积累,不断提高积累的使用效益。(2)扩大资本的基本途径包括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后者是多个资本的联合,是扩大资本更快的途径。而股份制则是实现资本集中更有效的方法。(3)马克思认为失业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特殊产物,但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也出现了失业人口。可见,失业的产生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过,社会主义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重大的国策,经过努力,在实际效果上超过类似国情的资本主义国家。

5.产业资本循环和周转的规律:(1)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从货币出发,经过购、产、销三个阶段的变化,实现价值增值,最后又回到货币形式这样一个运动过程因此,产业企业的经济活动是生产和流通的统一,购、产、销三者的统一,而销售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实现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一是企业的总资本在购、产、销三个阶段按比例分配,二是三个环节的资本连续不断地运行,也就是说,企业的生产经营要均衡地运转。(3)资本周转是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途径,一是合理安排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由于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快,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企业总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与固定资本比重的大小成反向变化。所以,要提高企业的效益,既要重视提高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又要重视固定资本的节约。二是适当提高固定资本的折旧率,缩短固定资本的更新期。三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产品的生产时间。四是通过改进交通运输,缩短流通时间。(4)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节约预付资本,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率,促进社会再生产的协调发展。

6.利润和平均利润率规律:(1)商品的成本价格是所费资本的转化形式。它具有重要的经济作用,成本的收回和补偿是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成本是衡量商品生产盈亏的界限,成本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2)剩余价值作为预付总资本的转化形式就成为利润,它是企业生产追求的直接目的。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它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尺度。决定年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是: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年周转次数等。(3)由于各经济部门的利润率有差别(多种因素引起),而资本的本性最低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就驱使不同部门的资本展开竞争,通过资本的转移,引起各部门商品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的上下变化,从而导致不同部门利润率的平均化。所谓平均利润率就是社会一般利润率,即不同部门的特殊利润率的加权平均化,不过,这只是一种总的趋势。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不同部门的职能资本家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分配利润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市场调节机制。当然,这不排除各部门内部的某些优势企业仍可以获得超额利润;(4)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在这以前是市场价格直接围绕价值运动,在这以后是市场价格直接围绕生产价格运动,不过,价值仍然是深层的基础。(5)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值得研究。

7.信用制度和借贷资本的运动规律:(1)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资本的借贷关系和信用制度,从而使商品经济、货币经济进一步发展到信用经济。(2)借贷资本是以贷放为特征的资本商品,其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了分离,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息,它的运行表现为双重的支出和双重的回流。所谓双重支出,就是货币资本家先把货币资本借给职能资本家,然后职能资本家再投放货币资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谓双重回流,就是职能资本家通过生产经营先收回资本和剩余价值,然后向货币资本家支付贷放资本和利息。这个运动过程的顺利实现,一是要以职能资本的有效增值为基础,否则就无法还本付息,二是以信用作保证,否则货币资本家也不敢贷放资本。(3)利息是借贷资本的单纯所有权的收入,是职能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一般低于平均利润率,在这个限度内,利息率的水平由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4)信用制度是借贷资本的实现形式,包括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是在商品交易中产生的信用,它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形式。银行信用是银行提供的信用,是信用制度的高级形式。银行资本同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一样属于职能资本,要按照银行自有的资本获得平均利润。银行在商品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的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精巧、最发达的产物,是社会范围的公共簿记。中央银行是整个信用制度的枢纽。(5)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具有两重性的作用,一方面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和运动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滋长了投机、冒险、欺诈行为,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促进危机的发生,同时又为向新社会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8.股份公司和虚拟资本的运动规律:(1)信用制度的发展,必然促进股份公司的建立,使越来越多的资本采取股份资本的形式。股份资本是社会资本,股份企业是社会企业,在它里面,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进一步分离,资本的所有权与劳动进一步分离。(2)股份公司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马克思当年就指出,股份公司标志着现代各国经济生活的新时代,它们是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杠杆,对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影响估计再高也不为过。同时,股份资本是私有财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的扬弃,是资本主义社会向新社会的过渡点,股份资本作为最完善的形式是导向共产主义的。(3)随着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必然产生各种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形成虚拟资本。其主要特点,第一,它不是投入生产和流通的现实资本,而只是现实资本的证书或纸制复本;第二,它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债券不仅可以获得固定的收入(股息、债息),而且可以作为资本商品出卖,获得更大的收入。(4)虚拟资本作为有价证券,它的价格形成有特殊规律,以股票为例,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额÷社会平均利息率。此外,股票的供求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甚至主要的因素。正因为这样,虚拟资本的积累与现实资本的积累之间的差别很大,一方面,现实资本的积累是基础,虚拟资本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两者的积累又很不一致,虚拟资本的积累并不反映现实资本的积累,甚至相脱离。(5)虚拟资本的作用。以有价证券为代表的虚拟资本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证券市场为企业资本的扩大开辟了新的更有吸引力的融资渠道,为资本的自由转移和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便捷的平台,还为国家进行财政和金融的宏观调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同时虚拟资本又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9.地租和土地价格决定规律:(1)地租是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必然产物,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产物,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2)地租主要有级差地租、绝对地租以及垄断地租等形式。所谓级差地租,就是投在土地上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生产率而形成的地租。为满足社会需要而耕种的土地总是有差别的,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和经营垄断,土地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条件决定的,这就使中优等条件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稳定地获得超额利润,形成级差地租。级差地租又有两种形式,由土地的肥沃程度、交通远近等横向差别形成的级差地租叫级差地租Ⅰ,由同一地块上多次投资的生产率差别形成的级差地租叫级差地租Ⅱ。所谓绝对地租,就是租种任何有所有权的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所谓垄断地租,就是由对特殊的自然或社会条件的垄断地位而形成的地租。(3)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土地的所有权可以成为商品,进行交易。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价格=地租额÷利息率,此外,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还包括土地的供求关系、土地资本的折旧及其增值和利息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土地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其所有权不能作为商品买卖,但土地使用权可以进入市场转让,其转让费也要反映土地价格的决定规律。

10.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1)商品经济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存在的经济条件,马克思讲了两条,一是不同的社会分工,二是不同的所有制(主要是私有制)关系。但他没有看到,即使是全社会范围的公有制,只要人们之间还存在经济主体的差别,商品经济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更何况多种所有制结构将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2)商品经济的历史作用具有积极与消极两重性。当然,在它必然存在的历史限度内,其积极作用无疑是主要的,但其消极作用也不容否认。这一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兴利避害,但不可能完全消除市场经济固有的弊端。马克思当年分析了商品经济的不少弊病,其中之一就是产生货币拜物教,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拜金主义。理论和实际表明,这是导致社会各种病态现象的因素之一。(3)马克思还分析了商品经济必将走向消亡的历史趋势。不过,他把这个问题看得简单了,认为一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就没有商品货币关系了。然而,他指明的商品经济社会将为自由人联合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这个历史的大方向仍然是正确的。

阅读全文

与资本论的历史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