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何承天新律及其历史意义

何承天新律及其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1-02-07 10:10:45

❶ 何承天的人物简介

五岁丧父,聪慧好学,儒史百家,莫不该览。仕晋,起家南蛮校尉桓伟参军,历长沙公陶延寿辅国府参军、浏阳令。抚军将军刘毅版为行参军,出补宛陵令。赵恢为宁蛮校尉、寻阳太守,请为司马。后为太尉刘裕行参军,除太学博士。义熙十一年(415),为世子征虏参军,转西中郎中军参军、钱唐令。宋台初建,召为尚书祠部郎,与傅亮共撰朝仪。入宋,补南台治书侍御史。谢晦镇江陵,请为南蛮长史,转咨议参军,领记室,行南蛮府事。元嘉七年(430),到彦之北伐,请为右军录事。后补尚书殿中郎、兼左丞,出为衡阳内史,后世因称“何衡阳”。十六年,除著作佐郎,撰国史,转太子率更令。十九年,立国子学,领国子博士,迁御史中丞。承天为性刚愎,颇以所长侮同列,与尚书左丞谢元交恶而累相纠奏,坐白衣领职。二十四年,迁廷尉,未拜,文帝欲用为吏部,坐宣漏密旨,免官。承天博通经史,精律历,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乾象历法疏漏不当,撰历二卷,奏请改历,称《元嘉历》,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兼通音律,发明了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能弹筝,复擅弈棋。尝撰《报应问》、《达性论》,就当时热衷谈论的形神关系问题提出个人见解,宣扬无神论思想。有文集三十二卷,又删并《礼论》八百卷为三百卷,著《分明士制》三卷、《孝经注》一卷、《历术》一卷、《验日食法》三卷、《漏刻经》一卷、《陆机连珠注》一卷,今皆不传。

❷ 郯国的国君

郯子 春秋时期郯国君主,己姓(一说赢姓)子爵,少皞涧氏后裔。郯国之君称郯子,因失籍失载,郯国世系不详。通常提到的郯子,是指公元前525年朝拜鲁国的那位郯国君主,和孔子是同时代人。据《春秋左氏传》载:鲁昭公17年(前525年)秋天,郯子朝鲁,昭公盛宴款待。席间,鲁大夫叔孙昭子问郯子为何以鸟名官,郯子回答得很详尽。他说:“少皞是我的远祖,我当然知道。我的祖先少皞挚初立位时,恰好有凤凰飞来,这被当成吉祥的征兆,因此就以鸟为师,用鸟名来称呼各种官职:凤鸟氏主管历法,玄鸟氏掌管春分秋分,伯赵氏掌管夏至冬至,青鸟氏掌管立春立夏,丹鸟氏掌管立秋立冬。另外,还以五雉为五工正,分管手工业….”郯子的一番话,满座人无不佩服。当时27岁的孔丘,在鲁国做个小官,他听说此事后,立即去拜见郯子请教。这就是韩愈《师说》中提到的“孔子师郯子。”孔子对郯子的博闻多识十分钦佩,尤其是象郯国这样一个区区小国能够珍视和保存自己的确历史文化,更使他十分感慨。孔子后来还特意到郯国游学,在城北十里铺遇到晋国学者程子,两人在车上俯身交谈,终日甚亲,以致车上的伞盖都倾斜了。后人建盖亭以纪其事。
郯子朝鲁一番话,载入史册,流传后世,至今仍是人们研究古代官制和民族形成的重要资料。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墓、郯子庙、问官祠以作纪念。历代文人墨客游览古郯遗迹,又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人们景仰郯子对历史文化的重要贡献,过去在郯子庙中曾供奉“三圣”像,将郯子与孔子、老子并列。为弘扬古郯文化,郯城县人民政府于1991年9月在县城驻地建造了郯子雕像。
于定国(前111年—前40年) 字曼倩,西汉时东海郡郯县人。定国之父于公,只做过县狱吏、郡决曹这样的小官吏,因其为孝妇辩怨的事迹载入史册。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以此为素材,创作了著名悲剧《窦蛾冤》。
于定国自幼随父学习刑典之学,熟悉法律。曾为县狱吏、郡决曹,后补廷尉史。由于他办案公允,声誉渐高,受到汉昭帝器重,升为侍御史、御史中丞。汉昭帝死后,昌邑王刘贺即位。刘贺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于定国就与大将军霍光等一起废掉了他的帝位。汉宣帝即位后,于定国被提升为光禄大夫平尚书事,数年后又升为水衡都尉、廷尉,位列九卿,成为掌管刑法的最高长官,凡郡国决狱有疑,皆由廷尉审核决定。于定国执法公正,办案明快。对疑难案件,倍加审慎,他量刑时主张宽平,对鳏寡孤独着常存哀怜之心。他当了18年廷尉,朝野称颂,与汉文帝时著名的廷尉张释之齐名。当时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为不会吃冤枉官司。”汉宣帝甘露二年,升任御史大夫,次年又当了丞相,封平西侯,为百官之首。永光元年,因年事已高,汉元帝赐予安车驷马,黄金60斤还乡,70岁病卒。
王郎(153—228年) 字景兴,三国时东海郯县人。幼年时熟读经书,博学多才,年轻时被拜为郎中,认菑丘长。拜太尉杨赐为师学习经书。后在徐州治中帮陶谦掌管文书。当时汉室衰微,群雄四起,关东一带战事仍频,王郎向汉天子请求勤王,汉献帝见表后十分高兴,随即封陶谦为安东大将军,王郎也被封为会稽太守,王郎推行仁政,“惠爱在民”,使“稽郡殷实富裕”,很有政绩。王郎做太守第四年,孙策兵临会嵇稽,王郎率兵决战,因寡不敌众被俘。孙策因王郎儒雅博学,未加害,留置曲阿不放。曹操于建安三年上表征聘王郎,出任谏议大夫 ,参司空军事。王郎精通法律刑理,以治狱见称。曹丕即位后,王郎升迁为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魏明帝即位后,王郎被封为兰陵侯。后任司徒。太和二年(228年),王郎死,谥号“成侯”,死后归葬故里。今郯城县港上镇朗里村,即为王朗故里。
王肃(195---256年) 字子雍,三国时期魏国东海郡郯人。其父王朗。王肃得其家传,博通经史,著述甚丰,是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家。18岁时,拜著名学者宋忠为师读《太玄》,他勤于思考,常常超越出老师的讲解而提出新见解。在学术研究中博才众长,独树一帜,创立了与郑玄相对垒的王肃学派。王肃所代表的经学被称为“王学”,在经学史上是占有一定地位的。魏文帝黄初年间,王肃入仕为散骑黄门侍郎,明帝太和三年(229年),拜散常侍,对军国大事常提出建议,发挥了重要作用。王肃学识渊博,直言不讳,曾向皇帝建言革除政治弊端,撤并那些清闲无用的官僚机构,裁减冗官,使官有实职,职有实事。让官员少些,俸禄高些,使公家出的费用少,为官者进仕之志高。256年,王肃死,追赠卫将军,谥号景侯。
何承天(373---447年) 南北朝时期宋东海郯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和天文学家。东晋末任参军及浏阳令;入宋后,被召为尚书祠部郎,奉旨与傅亮共撰《朝议》,不久补南台治书侍御史。元嘉十六年(439年),何承天任著作佐郎,撰国史。后转任太子率更令。元嘉19年(442年),立国子学,以本官领国子博士。后升任御史中丞。何承天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他继承舅父徐广40余年观察的天象成果,又亲自观测了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天文资料,创制了新的历法,经朝廷批准自元嘉22年起使用,称元嘉历。又创日法,为唐宋历法家所采用。研究天文学必须有相应的数学基础,何承天精于历数,在推算圆周率上有重要贡献。他求得圆周率为3.1418。作为一位杰出的无神论思想家,何承天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写出了《达性论》、《报应问》、《答宗居士书》等一系列论文,批驳生死轮回、善恶报应和神不灭等谬论,指出“生必有死,形毙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有力的回击了神不灭论。
何承天在数学、历史、考古学和文学等诸多方面方面都卓有建树。文学方面有《木瓜赋》等诗文传世。在音乐方面,他精通音律,曾发明接近十二律的新律,又擅长弹筝,宋文帝曾赠予他银筝一面,他曾参与撰修国史,《宋书》有志三十卷,大多取材于何承天撰写的旧稿。
王僧孺(456—522年) 字僧孺,南朝齐梁间文学家,东海郯人。王僧孺仕齐起家,初为太学博士。后任晋安郡丞、侯官县令等职。齐明帝萧鸾即位后,下诏求贤举士。始安王萧遥光上表推荐僧孺,对他的人品学问给予极高评价。于是王僧孺被任命为尚书仪曹郎,不久又升任治书侍御史。后王僧孺出为钱塘令。梁朝建立后,王僧孺又历任临川王后军记室等职,为官清正,流誉后世。
王僧孺是一位学者,三坟五典无不通晓,对文学也颇有研究。他精通谱谍之学,考定《百家谱》,为整理和保存历史文籍做出了独特贡献。他擅长书法,楷隶皆精。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臧书家,曾收藏各种书籍万余卷。
徐勉(466—535年) 字修仁,南北朝时期东海郯人。18岁时即被选入国子学读书。后因射策考选,被封为王国侍郎、太学博士,后不断升迁,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吏部郎、五兵尚书、吏部尚书、左卫将军领太子中庶子、中书令等要职,成为梁王朝的重臣。身居显位30余年,清正廉洁,不徇私情,在垂暮之年写成《戒子书》,训导后辈要“见贤思齐”,注重修身立德,不要贪于财货。徐勉博通经史,学识渊博,能熟诵《百家谱》;定百官为九品十八班。并对《周礼》很有研究,还十分熟悉晋朝以来的朝仪、国典。梁初,他受命撰修《五礼》,并作了详细注释。

❸ 古代乐律学的发展历程

乐律学史的发展阶段分期问题,历来并无成说。由

于它和音乐艺术的各个历史时期在文化形态上密切相关,

由于中国乐律学史是随着音乐实践的需要而发展着的,

根据音乐史上发生过的重大变化,分别按照:酝酿期(远

古及夏商)、奠基期(西周)、经学期(秦、汉)、演

化期(魏晋隋唐)、整理期(宋元明清),共5个阶段分

述如下:

酝酿期 上古至商周之际,为歌舞乐三者紧密相关的

“乐舞”时期。人们对乐、律的认识处在感性阶段。实

践中,夏、商古磬的实测音高反映出人们已有绝对音高

观念。自新石器时期以来,已根据自然听觉的需要,在

乐器制作中作倾向于纯律关系的调律。《虞书》“律和

声”的记载反映出先民对乐、律的关系已有初步理解。

进入西周的社会历史阶段前,商代五音孔陶埙已具备吹

奏出11个半音(包含某些半音关系)的可能性,已为周

代十二律理论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

奠基期 西周中晚期至战国间,为王侯宫廷钟磬乐

得到高度发展的时期。人们对乐、律的认识进入了对概

念进行规范,对度量关系进行计算,形成理论的阶段。这

一时期的律制,被后世称为“钟律”。钟律具有两个历

史来源:①上古以来的纯律音系的传统。②西周始见的

十二律名及其所代表的三分损益法。

钟律在先秦宫廷音乐中的应用,已由当时的乐师总

结为系统理论:①音阶理论。五声与七声的关系,七音

阶名和变化音名的确立等。②乐学理论的均、宫、调体

系,术语与概念。③乐、律关系的理论及计量标准问题。

④正律器、生律法及其运算方式(名为“均钟”的弦准

及律管的应用,记载于《管子·地员》的三分损益法,

《曾侯乙钟铭》的□、曾三度音系)。⑤由黄钟、大吕

等十二正律及其同位各变律组成的非平均律十二律位旋

宫体系(见宫调)。

这一时期的乐律学代表人物是伶州鸠。乐律学的重

要文献除《国语》中的“郑语”、“周语”及《曾侯乙

钟铭》外,还有散见于经、史及子书中的一些片段材料。

经学期 秦汉间,钟磬乐衰微,为丝竹、相和与鼓吹

乐兴起的时期。先秦乐律学在官府失传,附庸于“经学”,

成为经生副业。经师墨守伶伦制律与《吕氏春秋》的片

面记载,使律学理论沿着单一律制的三分损益管律而发

展;阴阳五行家与图谶家使乐、律的解释走上神秘难解

的途径;而民间传承的乐调又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

而下者谓之器”的思想控制之下失载;其中,透过经师

的“传”、“注”、纂集整理工作,透过文学、诗、赋

与诸家杂著遗留给后世的乐律学材料,是两汉学者在音

乐史料严重散佚的情况下仅能作出的重大贡献。

两汉限用三分损益法与拘守管律的直接后果,是在

旋宫问题上出现了乐与律之间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宫廷

中的旋宫实践,屡作屡辍,被后世看作“唯奏黄钟一宫”

(《隋书·音乐志》)。俗乐中的乐调理论已经无从根

据经籍所载的宫调体系作为命名规范。相和歌的清、平、

瑟三调,楚声中的楚、侧二调,基本上是从属于乐器的

调弦经验的系统。

这一时期的乐律学家独能摆脱偏见并有创造的代表

人物是京房,重要文献有《史记》、《汉书》、《后汉

书》中的乐律材料及《淮南子》等诸家杂著。

演化期 魏晋至隋唐间,为清商乐和燕乐歌舞在贵

族社会中盛行的时期。乐律学在很大的程度上摆脱了经

学的统治,宫廷音乐的俗乐化和各民族直至疆域内外的

音乐文化交流,发展了乐、律的实践,推进了乐律学的

新的进展;贵族士大夫直至个别帝王亲身参与乐律学研

究也为这一时期的重大创造提供了客观条件。

这一时期的创造主要是围绕着俗乐调的旋宫性能与

乐器调律问题而进行的:①蔡邕的学说打破了单一律制

的束缚,开始了度量衡方面计量问题的进一步的精密考

据与研究。②京房六十律结合乐器调律与俗乐调的应用,

发展为荀□的十二笛律;又在另一条线路上衍化为钱乐

之、沈重的三百六十律。③何承天开创了由正、变各律

复归于十二律的、力图接近平均等程关系的新律的探索;

承先启后,恢复与推行了京房、陈仲儒、梁武帝等重视

弦律的传统。④范阳祖氏之学,经祖莹、祖□、万宝常、

祖孝孙等精研,化繁为简,复归于十二律旋相为宫的原则,

从实践上解决了宫廷雅、俗乐的旋宫与乐器调律问题。

⑤俗乐调的理论体系在唐代得到系统整理,出现了《乐

书要录》等专著及有关“二十八调”的系统论述。⑥荀

□解决了“笛律”的管口校正问题,属于本阶段音乐声

学方面的重大成就。

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献除有关史籍中的乐志、律历志

外,今存《古今乐录》佚文、《乐书要录》残卷、徐景

安《乐书》佚文及段安节《乐府杂录》等。

整理期 五代战乱以后,至宋、元、明、清间,为音

乐生活繁荣于市井,歌舞伎乐的地位渐被戏曲音乐代替

的时期。唐代的乐律学知识已在战乱中多所散失,加上

祖孝孙之学不传律数,俗乐调的理论体系虽曾略见于晚

唐史料,但已不得确解。因此,北宋间虽已进入传统学术

的大整理,乐律学的整理工作初被重视,已称“绝学”。

但宋人毕竟在乐律学的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拓展了

研究规模,也使之渐成系统。自此以后,明人不绝如缕,

至朱载□而集传统乐律学之大成。

中国传统乐律学以十二律位统八十四调的学说,始

终贯串着旋宫实践问题的主线,为解决乐、律矛盾而发

展着。自先秦钟律起,至朱载□创新法密率终,囊括了

古代乐律学史的全部发展过程而达到顶峰。音乐文化史

上的律学实践,在律制问题上当然并不以朱载□的平均

律为其终结,但乐律学的发展在清代虽有江永等人僻求

精奥,实已无补于乐律实践。此外,歌曲音乐中的词调,

琴曲中的琴调,至明清以来已无重大发展,清代戏曲宫

调理论徒托“二十八调”空名,已无实际意义;乐律学

史在清代的发展已不再是根据音乐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

而追求进一步的探索,转而走上乾嘉学派的途径,通过

文献学的研讨,博求训诂、注疏、考证;新起诸家的意

义所在,主要是就乐律学史中留下的疑难问题展开了新

的论辩。

❹ 何承天 历史意义

其论周天度数和两抄极距离相当于给出圆周率的近似值约为3.1429,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兼通音律,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能弹筝,复擅弈棋,著作有《达性论》、《与宗居士书》、《答颜光禄》、《报应问》等。他运用当时所能达到的自然科学水平,进行反佛的理论斗争,在形神问题上批判神不灭的唯心主义理论,反对因果报应说。

❺ 概括中国古代律学家群体的特点并分析其社会作用

我国古代律学家与律学似乎离我们很远很远,因为一些名词、名称看起来非常生涩。如:律吕、弦律、管律、琴律、三分损益法、新法密率、宫调、犯调、旋官、四宫、清商调、工尺七调、燕乐十八调等等。但是,当你认真研究后就会发现,这些名词、名称离我们也很近。弹钢琴的人都弹过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十二平均律就是我们平时弹过的“半音阶”,它源于朱载堉先生的“新法密率”。这些都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的体现。
律学是一门研究律制构成与应用的学科,律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在乐器制造和音乐表演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了解一些律学知识,特别是知道我国古代律学家对律学的贡献,是非常必要的。
律学家京房
京房(公元前 77 ~前 37 ),我国汉代著名律学家,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东君顿丘(河南省清丰西南)人。京房在律学史上是一个上承先秦、下启魏晋南北朝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推演三分损益法而成的扩大应用变律的“六十律”学说,同时他提出了否定管律采用弦律的理论与方法。这对于秦汉以来独尊三分损益十二正律,独尊管律的传统是一种重大的突破,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影响。著有《京氏易传》三卷。
东汉时期的经学家、文学家马融,在他的著名《长笛赋》中记述了京房改进西北民族乐器“羌笛”的诗句:“京君明贤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
律学家荀勖
荀勖,我国魏晋间著名律学家,颖阳(今河南省许昌)人。荀勖在律学上的成就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古代尺度的考古研究,以此制定律尺;二是在笛律的创制上,解决了“笛口校正”的问题,成为古代声学史上的一个突破性的创举。
荀勖先是掌管宫廷乐事 , 曾研制笛律 12 支,以校正音律。泰始十年 (274) 领秘书监、与中书令张华等依刘向《别录》 ( 见《别录》、《七略》 ) 整理宫内藏书。由于工作繁重,他上书辞去乐事,专心致力于图书的校勘编次,用了大约 6 年时间 , 对 10 万余卷图书进行整理复校 , 以黄绢抄写,青白丝绸包裹,仿魏秘书郎郑默所编的宫廷藏书目录《中经》 ( 又称《魏中经簿》 ) 编成《中经新簿》,又称《晋中经簿》。据阮孝绪《古今书最》所记载,该书共 16 卷,著录图书 1885 部, 20935 卷 ( 《隋书·经籍志》记为 29945 卷 ) 。目录共分甲、乙、丙、丁四部,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其甲部记六艺及小学 ( 相当于《七略》的六艺略,收录经部书 ) ;乙部记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数术 ( 相当于《七略》的诸子、兵书、数术、方技四略,收录子部书 ) ;丙部记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 将《七略》中春秋类目以外的史书,收录于此 ) ;丁部记诗赋、图赞、汲冢书 ( 相当于《七略》的诗赋略,收录集部书 ) 。其中汲冢书乃指荀勖等所整理的咸宁五年 (279) 在汲郡 ( 今河南汲县 ) 古墓中发现的古文简牍文献。此外,又集佛经目录,附于四部之后。
荀勖的《中经新簿》现已失传。根据文献记载 , 《中经新簿》虽然只记书名、卷数,对撰写人略作释语 , 并无提要,著录方法也比较简单,但由于它根据《七略》以后 300 年中的学术变迁 , 各类图书数量的增减和庋藏的方便,因袭郑默的《 中经 》,将经、子、史、集四部按甲、乙、丙、丁排列,已突破了《七略》的文献分类格局,构画出四部分类法的雏形,对中国目录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律学家何承天
何承天 (370-447) ,南朝宋大臣、著名天文学家、无神论思想家,东海郯(今郯城 )人。五岁丧父,赖母徐氏抚孤成人。自幼聪明好学,诸子百家,莫不博览,幼年从学于当时的学者徐广。历官街阳内史,御史中丞等,世称何衡阳。元嘉时为著作佐郎,撰修宋书未成而卒。承天通览儒史百家,经史子集,知识渊博。精天文律历和计算,对天文律历造诣颇深。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乾象历法疏漏不当,奏请改历,称《元嘉历》,订正旧历所订的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在位置,一直通行于宋、齐及梁天监中叶,在我国天文律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论周天度数和两极距离相当于给出圆周率的近似值约为 3.1429 ,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
何承天兼通音律,能弹筝,复擅弈棋,著作有《达性论》、《与宗居士书》、《答颜光禄》、《报应问》等。何承天在律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解决了从仲吕还生黄钟不能回到本律的问题,他曾提出了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这种新律已完全能够回到黄钟本律上,而且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基本上达到了十二平均律的要求,这是律学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
另外,何承天还运用当时所能达到的自然科学水平,进行反佛的理论斗争,在形神问题上批判“神不灭”的唯心主义理论,反对因果报应说,宣扬无神论,《报应问》、《达性论》等这些著作记录了他和佛教徒宗炳、颜延之等的辩论,见于《弘明集》与《广弘明集》。《宋书》、《南史》均有传。他还熟知历代朝典,曾奉命撰修《宋书》,书未成而卒。
律学家蔡元定
蔡元定( 1135 ~ 1198 ),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一生不涉仕途,不干利禄,潜心著书立说。为学长于天文、地理、乐律、历数、兵阵之说,精识博闻。著有《大学说》、《大衍详说》、《律吕本源》、《律吕新书》、《燕乐原辨》、《蒸乐原辩》、《皇极经世指要》、《太玄潜虚指要》、《洪范解》、《八阵图解》、《家引经引义》、《地理发微论》、《阴符经注解》、《 < 玉髓真经 > 发挥》、《气运节略》、《脉书》以及《翁季录》等十七部著作,并协助朱熹撰成《近思录》、《易学启蒙》、《太极图说解》、《资治通鉴纲目》、《周易参同契考异》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分别收录于《宋史》、《四库全书》和《续编四库全书》、《潭阳蔡氏九儒书》、《(建阳)庐峯蔡氏族谱》、《朱子全书》或其他专门类书。殊为可惜者,其中有的著作因时代久远而湮没无稽。
蔡元定是一位著述全面丰硕、思想深邃卓越的著名学者,其生平学问,《宋史》有传,《辞海》、《哲学大辞典》及各种中国哲学史、音乐史、中医史著作均有介绍,惜均语焉不详。为重现先祖之生平,发扬先贤之精粹,特参考《宋史·蔡元定传》、《潭阳蔡氏九儒书》、《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朱子全书》、《四库全书》、《续四库全书》、《庐峯蔡氏族谱》、《湖南蔡氏家志》、明《嘉靖建阳县志》、《建阳县志》、《莒口镇志》、《道县志》、《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等,旁搜远取,细加考订,爬梳充实,撰成此大事年表,以供学界研究之用。
蔡元定在律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十八律”的重要理论。蔡元定的学术生平高,著作颇丰,有《律吕新书》两卷;卷一是《律吕本原》共十三篇;卷二《律吕辩正》共十篇。重要著作有《燕乐原辨》,但是已经轶失。还有《宋史·乐志》,录存数百字,称《燕乐书》。
律学家朱载堉
朱载堉( 1536 — 1611 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生于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市),系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仁宗帝的第六代孙,郑藩王族嫡世,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历学家、数学家。其父郑恭王朱厚烷能书善文,精通音律乐谱。朱载堉自幼深受影响,喜欢音乐、数学,聪明过人。嘉靖二十四年( 1545 年),年仅 10 岁的朱载堉就攻读《尚书盘庚》等史书,并封为世子,成为郑王的继承人。
朱载堉虽然贵为王子,但生活道路并不平坦,这与他父亲朱厚烷的经历有关。朱厚烷曾被囚禁,朱载堉当时刚十五岁,他“痛父非罪见系,筑土室宫门外,席藁独处者十九年,厚烷还邸,始入宫”。(《明史·诸王列传》)在这期间,朱载堉布衣蔬食,发奋攻读,致力于乐律、历算之学的研究,撰写了大量学术著作。
隆庆元年,朱厚烷冤案平反,次年,朱载堉结束了“席藁独处”的生活,重回宫中。万历十九年( 1591 年),朱厚烷病逝,朱载堉为世子,本可承继王位,但他上书皇帝,甘愿放弃。有司认为,“载堉虽深执让节,然嗣郑王已三世,无中更理,宜以载堉子翊锡嗣”(《明史·诸王列传》)。即使如此,载堉也不答应,他“累疏恳辞”,执意让爵,从他父亲卒年起,直到万历三十四年( 1606 年),经十五年七疏之后,神宗皇帝才予以允准,“以祐橏之孙载玺嗣,而令载堉及翊锡以世子世孙禄终其身,子孙仍封东垣王”。让爵之后,他自称道人,迁居怀庆府,潜心著书,过着纯粹学者生活。
朱载堉自幼喜欢音律、数学,《明史》本传说他“笃学有至性”。在“席藁独处”期间,他潜心著述。在恢复了王子身份以后,他仍然以学问为主,务益著书,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著作。嘉靖二十九年( 1560 年),他著《瑟谱》,万历九年( 1581 年),他完成《律历融通》等书;万历十二年( 1584 年),又完成《律学新说》。万历二十三年,朱载堉“上历算岁差之法,及所著乐律书,考辨详确,识者称之”。(《明史·诸王列传》)这里提到的“乐律书”,即《律学新说》,而“历算岁差之法”则包括《律历融通》四卷、《圣寿万年历》二卷、《万年历备考》三卷、《音义》一卷。万历二十四年( 1596 年),朱载堉献其新近完成的《律吕精义》一书(包括内篇、外篇)。万历三十一年( 1603 年),著成《算学新书》;万历三十四年( 1606 年),上《操缦古乐谱》等著作。此外,尚有不明撰述年月的《乐学新说》、《灵星小舞谱》、《旋宫合乐谱》、《六代小舞谱》、《小舞乡乐谱》、《二佾缀兆图》、《嘉量算经》、《圆方句股图解》、《律吕质疑辨惑》等。上述著作,大部分都收入他的《乐律全书》中。
朱载堉对古代文化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创建了十二平均律,这是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在中国古代音律学发展过程中,如何能够实现乐曲演奏中的旋宫转调,历代都有学者孜孜不倦进行探索,但是迄朱载堉时无人登上成功的峰顶,只有朱载堉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他在总结前人乐律理论基础上,通过精密计算和科学实验,成功地发现十二平均律的等比数列规律,称其为密率,在其《律学新说》卷一中,他概述了十二平均律的计算方法:“创立新法:置一尺为实,以密率除之,凡十二遍”。
在《律吕精义·内篇》卷一中,他对十二平均律做了描述:“盖十二律黄钟为始,应钟为终,终而复始,循环无端。……是故各律皆以黄钟……为实,皆以应钟倍数 1.059463 ……为法除之,即得其次律也”。
为了阅读方便,引文中用阿拉伯数字代替了原文中的汉字数字。用这种方法确定的各律相应弦长,其音程相等,完全可以满足音乐演奏中旋宫转调的要求。这也正是现代国际音乐中通用的十二平均律。朱载堉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创建十二律的过程中,朱载堉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朱厚烷精通音律学,他对儿子说:“仲吕顺生黄钟,返本还元;黄钟逆生仲吕,循环无端。实无往而不返之理。笙琴互证,则知三分损益之法非精义也”。(《律吕精义·序》)朱厚烷坚信旋宫转调能够实现,同时又明确指出传统三分损益法不可取,这对朱载堉有很大启发。正是在他父亲及前人工作基础上,朱载堉最终完成了十二平均律的发明。
围绕着十二平均律的创建,朱载堉成功地登上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例如,为了解决十二平均律的计算问题,他讨论了等比数列,找到了计算等比数列的方法,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求解十二平均律。为了解决繁重的数学运算,他最早运用珠算进行开方运算,并提出了一套珠算开方口诀,这是富有创见之举。他还解决了不同进位小数的换算方法,作出了有关计算法则的总结。在数学史上,这些都是很引人注目的成就。
在中国古代,音律学与度量衡分不开。朱载堉在研究音律学的同时,对计量学和度量衡的演变也做了考察。他亲自做了累黍实验以确定古人所说的尺长。为了确定量制标准,他测定了水银密度,测量结果相当精确。他从理论上辩证说明了“同律度量衡”之关系,对后世影响很大。
朱载堉注重实践、实验和实测,他特别注意把自己的理论放在实践中去检验。例如他提出的名为“异径管律”的管口校正法,就是从数学中推导出来以后,又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证明了它的确有其效。他的书中记述了大量的实验事实,如管口校正实验、和声实验、累黍实验、度量实验等,就充分反映了他的这一思想方法。
朱载堉在天文学上也有很高造诣,他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富有创造性的学者,是明代科学和艺术史上的一颗巨星,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❻ 历史上何姓的名人,最好要很出名的。。。

何武(?-3),西汉臣。字君公,西汉蜀郡郫县(今四川郫县北)人。治《易》经,射策甲科为郎。历任谏大夫、扬州刺史、清河太守,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成帝时,封汜乡侯。哀帝即位,与丞相孔光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以缓和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行。后被王莽所诬,自杀。
何敞(?-105),东汉臣、水利家。字文高,扶风平陵(陕西咸阳)人。和帝时,任侍御史,迁尚书。数切谏,言诸窦罪,窦宪怨之,出为济南王太傅,旋改任汝南太守。曾发民工修治鲖阳旧渠,增垦田三万顷,百姓赖其利。后任五官中郎将。
何休(129-182),东汉经学家。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字邵公。太博陈蕃征他参政,蕃败,擢党锢。党禁解,辟司徒,拜议郎,迁谏议大夫。钻研今文诸经,历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认为《公羊传》有三科九旨,系统地阐发《春秋》中的“微言大义”,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等,已佚;清王谟《汉魏遗书钞》有辑本。
何进(?-189),东汉臣、外戚。字遂高,南阳宛(河南南阳) 人。灵帝朝因异母妹为皇后,拜侍中、河南尹。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任大将军镇压黄巾军,封慎侯。灵帝死,他迎立少帝,专断朝政。后与袁绍等谋诛宦官,被张让矫诏杀害。《后汉书》称其“虽外收大名而内不能断”。
何晏(?-249),三国魏玄学家。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字平叔。何进孙,曾随母为曹操收养。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娶魏公主,累官尚书,典选举。貌美面白,人称“傅粉何郎”。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在汉儒经学渐失统治作用后,他“援老入儒”,宣称“天地万物以无为本”,主张君主无为而治。能诗赋。后因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著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
何曾(199-278),魏晋时臣。字颖考,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仕魏为文学掾,累迁司徒,封侯。魏末,积极参与司马氏代魏的活动。晋武帝代魏,授太尉,进封公。性奢豪,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筷处。咸宁四年死,谥孝,后改谥元。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无神论者、天文学家。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历官至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中丞。他博通经史,精于历算。曾考定《元嘉历》,订证旧历所定之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差无几。他善弹古筝,且通音律,反对京房把乐律“谬为六十”。他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之“新律”。后奉命纂修《宋书》未成而卒。他曾运用自然科学观反对佛教之理论,认为:“有生必有死,形毙而神散,尤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在形与神的问题上,集中批判了佛教的“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论。所著有《报应问》和《达性论》。
何逊(?-约518),南朝梁诗人。东海剡(今山东郯城)人。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南朝梁武帝天监中,官尚书水部郎,终庐陵王记室。文章与刘孝绰齐名,世号“何刘”。诗长于写景及炼字,为杜甫所推许。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何记室集》。
何仙姑,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相传是唐广州增城女子,十四五岁时梦神人教食云母粉而升仙,行动如飞,日往山中采果奉母。另一说何仙姑为永州道姑,曾吃了仙人给的桃子,而能知人祸福。更有人附会何仙姑为吕洞宾的弟子。现广州增城县建有何仙姑庙。三月初七传说为保仙姑生日,村里唱大戏,放烟火,异常热闹。
何执中(1044-1117),北宋臣。字伯通,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举进士。历宝文阁待制、兵部侍郎、工部吏部尚书兼侍读等。崇宁四年 (1105),拜尚书左丞。大观初,进中书门下侍郎。三年(1109),为尚书左仆射,无所建树。政和二年(1112),加少保,转少傅,为太宰,迁少师。尝戒边吏勿生事,惜人才,宽民力。卒,赠太师,追封清源郡王,谥正献。
何荣祖(1221-1299),元臣。广平(今属河北)人。字继光。历任御史中丞、中书右丞等职。世祖(忽必烈)时奉命将公规、治民、理财、御道等十事辑成一书,名为《至元新格》。成宗(铁木耳)时,又受命编定《大德律令》。均佚。著有《大畜十集》、《物观外篇》等。
何瑭(1474-1543)明学者。字粹夫,武陟(今属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选庶吉士。得罪刘瑾。致仕。瑾诛,复官。以触忌讳,贬开州同知。修黄陵冈堤成,升东昌府同知。嘉靖时,历工、户、礼三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著有《阴阳律吕》、《儒学管见》、《柏斋集》行世。卒,谥文定。
何景明(1483-1521),明文学家。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山人。弘治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因刘瑾专权,遂以病归。瑾诛,复原官,直内阁制敕房,后擢陕西提学副使。为官廉介,敢直言时政。与李梦阳齐名,为“前七子”之一。又与边贡、徐祯卿、李梦阳并称“文坛四杰”。其诗文以拟古为主,而亦强调创造。著有《雍大记》、《大复论》、《四箴杂言》、《大复集》。
何良俊(1506-1573),明戏曲理论家。字元朗,号柘湖。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贡生,曾任南京翰林院孔目。因仕途失意,辞官归隐著述。著有《柘湖集》、《何氏语林》、《四友斋丛说》等。
何心隐(1517-1579),明学者。泰州(今属江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永丰(今属江西)人。原姓梁,名汝元,字夫山。颜钧弟子。他认为“心”是万物本源,但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应适当加以满足,反对道家把人的欲望看成罪恶的说法。到处聚徒讲学,曾以计促使严嵩罢相。后为严嵩所仇,并得罪张居正,被害。著《爨桐集》。
何震(?-约1604),明篆刻家。字主臣、长卿,号雪渔,安徽婺源(属江西)人。精于金石篆刻,风格端重,名盛一时,被后世推为皖派或徽派开创者。与文彭并称“文何”。有《续学古编》。
何腾蛟(1592-1649),南明大臣。字云从,贵州黎平卫人。崇祯时任南阳知县,因镇压农民起义,累迁至右佥都御史、湖广巡抚。南明弘光元年 (1645年)任湖广总督时,值左良玉由武昌起兵东下,挟其同行,他坚决不从,在武昌汉阳门投江,后为渔舟所救。乃由江西间道走长沙,联络大顺军余部共御清军。永历三年(1649年),在湘潭被清军战败,被俘后不屈而死。
何焯(1661-1722),清初校勘家。字屺瞻。江苏长洲(今苏州) 人。康熙中,受荐入南书房供职,相继赐举人、进士。教授皇八子读书,兼武英殿纂修,再授编修。通经、史、百家诸学,藏书丰富,得宋、元旧版,亲加校勘,工楷书。学者称义门先生,传录其说为《义门读书记》。康熙六十一年卒,赠侍讲学士。
何绍基(1799-1873),清诗人、书法家。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道光进士。官编修、四川学政。通经史、小学、律算。为晚清宋诗派作家。工书,得力于唐碑,倾注于颜真卿,参以后汉、北魏诸碑,遒劲峻拔,古拙有奇气。著有《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诗集、文钞》等。
何桂清(1816-1862)清臣。字根云。云南昆明人。道光进士。历官至内阁学士,兵部户部侍郎。太平天国运动起,上疏论兵事,得咸丰帝信任,先后出任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参与同英美改订税则及通商章程谈判;与太平军战于徽州、宁国;督理军饷于常州。咸丰十年(1860)屡战败,弃常州逃往上海。被劾革职,同治元年弃市。
何如璋(1838- 1891),清臣。字子峨,广东大埔人。同治进士。光绪三年(1877)以侍读出使日本。累官少詹事。中法战争时任福建船政大臣,秉承李鸿章主和意旨,在法舰进入马尾港后,“犹严谕各舰毋妄动”(《清史稿》),致福建海军覆灭,马尾船厂损失惨重。后被革职充军。
何启(1858-1914),清改良主义者。字迪之,号沃生,广东南海人。毕业于香港中央书院。后赴英学习医学、法律。回国后长住香港,任律师和香港立法局议员。创办雅丽氏医院,并附设西医书院。主张维新变法,著有《新政真诠》。
何老凤,清末山东大鼓艺人。直隶固城(今属河北)人,原名凤仪。嗓音宏亮,吐词讲究“一字砸一坑”,表演传神,在山东西北部、河北南部影响很大,时有“南有何老凤,北有马三峰”之誉。晚年在济南演出。擅唱《三全镇》、《瓦岗寨》等曲目。
其他何姓名人有东汉灵帝皇后何皇后;三国魏大臣何夔;东晋大臣何充;南朝宋大臣何恢、何瑀;宋学者何薳;明藏书家何錞,瓷塑家何朝宗;清地理学家何秋涛等。近当代何姓名人有革命家何叔衡,红军将领何挺颖、何昆,工运领袖何孟雄,中共领导者何克全,军事教育家何长工,民革中央主席何香凝,国民党将领何应钦、何键,地质学家何杰、何作霖,医家何廉臣,物理学家何泽慧,化学家何炳林,我国橡胶业开山鼻祖何麟书,爆破专家何广沂,矿业教育家何杰,历史学家何干之、何兹全,法学家何思敬,诗人何其芳,画家何海霞,琵琶家何柳堂,体育工作者何振梁等。望采纳!!!!

❼ 名词解释乐府,减字谱,文字谱,清商乐,相和歌,《酒狂》,何承天新律,《声无哀乐论》,

http://ke..com/view/36698.htm
http://ke..com/view/391161.htm
http://ke..com/view/1468732.htm
http://ke..com/view/88912.htm
http://ke..com/view/88909.htm
http://ke..com/item/%E9%85%92%E7%8B%82/7110367
何承天新律:南朝杰出律学家何承天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意在消除由
三分损益算出的十二律“黄钟不能还原”、不能旋宫转调的缺憾。
http://ke..com/view/604439.htm

网络上能搜到的就不要提问了吧……

❽ 何姓值得钦佩的历史名人有哪些求详细的事迹。

http://..com/question/408957386.html

何武(?-3),西汉臣。字君公,西汉蜀郡郫县(今四川郫县北)人。治《易》经,射策甲科为郎。历任谏大夫、扬州刺史、清河太守,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成帝时,封汜乡侯。哀帝即位,与丞相孔光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以缓和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行。后被王莽所诬,自杀。
何敞(?-105),东汉臣、水利家。字文高,扶风平陵(陕西咸阳)人。和帝时,任侍御史,迁尚书。数切谏,言诸窦罪,窦宪怨之,出为济南王太傅,旋改任汝南太守。曾发民工修治鲖阳旧渠,增垦田三万顷,百姓赖其利。后任五官中郎将。
何休(129-182),东汉经学家。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字邵公。太博陈蕃征他参政,蕃败,擢党锢。党禁解,辟司徒,拜议郎,迁谏议大夫。钻研今文诸经,历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认为《公羊传》有三科九旨,系统地阐发《春秋》中的“微言大义”,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等,已佚;清王谟《汉魏遗书钞》有辑本。
何进(?-189),东汉臣、外戚。字遂高,南阳宛(河南南阳) 人。灵帝朝因异母妹为皇后,拜侍中、河南尹。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任大将军镇压黄巾军,封慎侯。灵帝死,他迎立少帝,专断朝政。后与袁绍等谋诛宦官,被张让矫诏杀害。《后汉书》称其“虽外收大名而内不能断”。
何晏(?-249),三国魏玄学家。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字平叔。何进孙,曾随母为曹操收养。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娶魏公主,累官尚书,典选举。貌美面白,人称“傅粉何郎”。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在汉儒经学渐失统治作用后,他“援老入儒”,宣称“天地万物以无为本”,主张君主无为而治。能诗赋。后因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著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
何曾(199-278),魏晋时臣。字颖考,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仕魏为文学掾,累迁司徒,封侯。魏末,积极参与司马氏代魏的活动。晋武帝代魏,授太尉,进封公。性奢豪,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筷处。咸宁四年死,谥孝,后改谥元。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无神论者、天文学家。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历官至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中丞。他博通经史,精于历算。曾考定《元嘉历》,订证旧历所定之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差无几。他善弹古筝,且通音律,反对京房把乐律“谬为六十”。他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之“新律”。后奉命纂修《宋书》未成而卒。他曾运用自然科学观反对佛教之理论,认为:“有生必有死,形毙而神散,尤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在形与神的问题上,集中批判了佛教的“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论。所著有《报应问》和《达性论》。
何逊(?-约518),南朝梁诗人。东海剡(今山东郯城)人。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南朝梁武帝天监中,官尚书水部郎,终庐陵王记室。文章与刘孝绰齐名,世号“何刘”。诗长于写景及炼字,为杜甫所推许。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何记室集》。
何仙姑,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相传是唐广州增城女子,十四五岁时梦神人教食云母粉而升仙,行动如飞,日往山中采果奉母。另一说何仙姑为永州道姑,曾吃了仙人给的桃子,而能知人祸福。更有人附会何仙姑为吕洞宾的弟子。现广州增城县建有何仙姑庙。三月初七传说为保仙姑生日,村里唱大戏,放烟火,异常热闹。
何执中(1044-1117),北宋臣。字伯通,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举进士。历宝文阁待制、兵部侍郎、工部吏部尚书兼侍读等。崇宁四年 (1105),拜尚书左丞。大观初,进中书门下侍郎。三年(1109),为尚书左仆射,无所建树。政和二年(1112),加少保,转少傅,为太宰,迁少师。尝戒边吏勿生事,惜人才,宽民力。卒,赠太师,追封清源郡王,谥正献。
何荣祖(1221-1299),元臣。广平(今属河北)人。字继光。历任御史中丞、中书右丞等职。世祖(忽必烈)时奉命将公规、治民、理财、御道等十事辑成一书,名为《至元新格》。成宗(铁木耳)时,又受命编定《大德律令》。均佚。著有《大畜十集》、《物观外篇》等。
何瑭(1474-1543)明学者。字粹夫,武陟(今属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选庶吉士。得罪刘瑾。致仕。瑾诛,复官。以触忌讳,贬开州同知。修黄陵冈堤成,升东昌府同知。嘉靖时,历工、户、礼三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著有《阴阳律吕》、《儒学管见》、《柏斋集》行世。卒,谥文定。
何景明(1483-1521),明文学家。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山人。弘治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因刘瑾专权,遂以病归。瑾诛,复原官,直内阁制敕房,后擢陕西提学副使。为官廉介,敢直言时政。与李梦阳齐名,为“前七子”之一。又与边贡、徐祯卿、李梦阳并称“文坛四杰”。其诗文以拟古为主,而亦强调创造。著有《雍大记》、《大复论》、《四箴杂言》、《大复集》。
何良俊(1506-1573),明戏曲理论家。字元朗,号柘湖。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贡生,曾任南京翰林院孔目。因仕途失意,辞官归隐著述。著有《柘湖集》、《何氏语林》、《四友斋丛说》等。
何心隐(1517-1579),明学者。泰州(今属江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永丰(今属江西)人。原姓梁,名汝元,字夫山。颜钧弟子。他认为“心”是万物本源,但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应适当加以满足,反对道家把人的欲望看成罪恶的说法。到处聚徒讲学,曾以计促使严嵩罢相。后为严嵩所仇,并得罪张居正,被害。著《爨桐集》。
何震(?-约1604),明篆刻家。字主臣、长卿,号雪渔,安徽婺源(属江西)人。精于金石篆刻,风格端重,名盛一时,被后世推为皖派或徽派开创者。与文彭并称“文何”。有《续学古编》。
何腾蛟(1592-1649),南明大臣。字云从,贵州黎平卫人。崇祯时任南阳知县,因镇压农民起义,累迁至右佥都御史、湖广巡抚。南明弘光元年 (1645年)任湖广总督时,值左良玉由武昌起兵东下,挟其同行,他坚决不从,在武昌汉阳门投江,后为渔舟所救。乃由江西间道走长沙,联络大顺军余部共御清军。永历三年(1649年),在湘潭被清军战败,被俘后不屈而死。
何焯(1661-1722),清初校勘家。字屺瞻。江苏长洲(今苏州) 人。康熙中,受荐入南书房供职,相继赐举人、进士。教授皇八子读书,兼武英殿纂修,再授编修。通经、史、百家诸学,藏书丰富,得宋、元旧版,亲加校勘,工楷书。学者称义门先生,传录其说为《义门读书记》。康熙六十一年卒,赠侍讲学士。
何绍基(1799-1873),清诗人、书法家。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道光进士。官编修、四川学政。通经史、小学、律算。为晚清宋诗派作家。工书,得力于唐碑,倾注于颜真卿,参以后汉、北魏诸碑,遒劲峻拔,古拙有奇气。著有《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诗集、文钞》等。
何桂清(1816-1862)清臣。字根云。云南昆明人。道光进士。历官至内阁学士,兵部户部侍郎。太平天国运动起,上疏论兵事,得咸丰帝信任,先后出任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参与同英美改订税则及通商章程谈判;与太平军战于徽州、宁国;督理军饷于常州。咸丰十年(1860)屡战败,弃常州逃往上海。被劾革职,同治元年弃市。
何如璋(1838- 1891),清臣。字子峨,广东大埔人。同治进士。光绪三年(1877)以侍读出使日本。累官少詹事。中法战争时任福建船政大臣,秉承李鸿章主和意旨,在法舰进入马尾港后,“犹严谕各舰毋妄动”(《清史稿》),致福建海军覆灭,马尾船厂损失惨重。后被革职充军。
何启(1858-1914),清改良主义者。字迪之,号沃生,广东南海人。毕业于香港中央书院。后赴英学习医学、法律。回国后长住香港,任律师和香港立法局议员。创办雅丽氏医院,并附设西医书院。主张维新变法,著有《新政真诠》。
何老凤,清末山东大鼓艺人。直隶固城(今属河北)人,原名凤仪。嗓音宏亮,吐词讲究“一字砸一坑”,表演传神,在山东西北部、河北南部影响很大,时有“南有何老凤,北有马三峰”之誉。晚年在济南演出。擅唱《三全镇》、《瓦岗寨》等曲目

其他何姓名人有东汉灵帝皇后何皇后;三国魏大臣何夔;东晋大臣何充;南朝宋大臣何恢、何瑀;宋学者何薳;明藏书家何錞,瓷塑家何朝宗;清地理学家何秋涛等。近当代何姓名人有革命家何叔衡,红军将领何挺颖、何昆,工运领袖何孟雄,中共领导者何克全,军事教育家何长工,民革中央主席何香凝,国民党将领何应钦、何键,地质学家何杰、何作霖,医家何廉臣,物理学家何泽慧,化学家何炳林,我国橡胶业开山鼻祖何麟书,爆破专家何广沂,矿业教育家何杰,历史学家何干之、何兹全,法学家何思敬,诗人何其芳,画家何海霞,琵琶家何柳堂,体育工作者何振梁等。

阅读全文

与何承天新律及其历史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