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视连续剧有多少年的历史
中国观众真正认识电视剧,是从短篇电视剧开始的。在中国,电视连续剧起步只有内10多年的历史,然而,这容一艺术品种以其自身的审美优势,借助于中国社会改革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进程,迅速腾飞,从无到有,一跃成为电视剧的主力军。
Ⅱ 穿越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穿越电视剧这一话题如今已经是深受人们喜爱, 而且更多的小说迷们也期盼专着自己属喜爱的穿越小说能够搬上电视,穿越文学的创作也到了最鼎盛的时刻,各种类型的穿越作品也将会成为电视剧导演们的选择。将来的穿越电视剧会不会像当初的武侠电视剧一般横扫各大电视台黄金档呢?穿剧迷们拭目以待吧!
Ⅲ 电视剧的国内发展历史
1、60、70年代,破冰与蹒跚学步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的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开始了。一个多月后的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家庭伦理剧《一口菜饼子》,该剧成为中国第一部电视剧。电视剧全长只有二十分钟,这也成为了我国电视剧发展初步探索阶段的重要精神支柱。
2、80年代,这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经典年代
被无数人缅怀的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看电视成为人们颇为时尚的精神消费。这段时期,1981年,王扶林导演完成了第一部内地长篇电视剧《敌营十八年》,初剪版本为10集,后剪成9集在春节播出,掀起极大反响,它是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3)电视剧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说起80年代末期,经典是一个推着一个出来的,而且这段时期的经典作品伴随着很多脍炙人口的主题曲。比如,1986年,中国第一部采用特技拍摄的电视剧《西游记》播出,获得了极高评价,造就了89.4%的收视率神话。
这版《西游记》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电视剧,重播次数超过3000次。 1986年,上海电视台制作的电视连续剧《济公》应运而生,每晚家家窗户里传出的都是“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的主题歌。
还有,1987年春节,36集大型古装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第一次以日播的形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当《枉凝眉》在剧中唱得千回百转之际,最高收视率创下了空前纪录,造就了中国电视剧史“难以逾越的经典”。
Ⅳ 90年代的电视剧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90年代的电视剧文化的发展,这种再现机制因中国社会的独特结构而始终呈现出相当的保守性和妥协性,天然带有强调个人审美经验而非总体性权力斗争的"后女性主义"色彩,甚至被一些激进的评论者称为"女性重新拥有自身的性别神话","与中国妇女的实际生存状况无关","有可能掩盖或忽略妇女的实际生存状况",但与《北京人在纽约》所引发的学术讨论同理,理论上的阐释不能取代我们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对历史事实本身做出的价值判定,通过逆来顺受并不断以无原则牺牲来赚取观众同情之泪的刘慧芳所代表的所谓"传统女性"没有成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荧屏形象的主流。
恐怕是90年代电视剧文化领域一种十分积极的现象,势必为女性观众重新认识自身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改编自文学名著的电视剧在20世纪90年代依然十分引人注目,且每一部作品的问世都无一例外地引发已是老生常谈的"尊重原著与否"的讨论,但讨论的热度显然已无法与精英话语盛行的80年代相比。"四大名著"中的两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分别于1994年和1998年被搬上荧屏,总体而言前者比后者口碑和反响均要好得多。
但实际上,就如同80年代的《红楼梦》与《西游记》一样,文学名著的电视改编不能被视为一个单纯的电视传播现象,其采用高度"反电视"的表现形式却在电视荧屏上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其实折射出主流的文化观念对于电视所代表和倡导的通俗文化始终存有戒备之心。对于改编剧应当充分尊重原著的强调在90年代仍乏善可陈地进行着,王扶林担任总导演的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甚至将原著中大量半文半白的人物语言照搬至对白中,但观众们对此欣然接受。
实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来,在体制上高度一元化的中国电视业即已呈现出地域性文化差异的端倪,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发达工业城市的上海以及毗邻港澳的广东成为各具特色的三种电视文化的代表。在完全实现"上星"之前,各省级台制作的节目除选送中央电视台和作为外宣之用外,主要面向本地观众播出,因而势必要在文化上尽可能追求本土特征。
如果说京、沪、粤三地电视业的风格差异在80年代仍体现得较为含混的话,那么90年代所确立的更为灵活的电视体制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日趋成熟的电视产业则为上述风格差异提供了更为丰沃的土壤。电视剧是艺术创作色彩最为鲜明的一类电视节目,因而必然成为电视文化地域差异的直接承载物。对于各地制作的电视剧而言,本地观众是收视率的主要贡献者,本地工商企业则为最主要的投资方和赞助者,因此电视剧的制作必然要迎合本地文化独有的审美需求。
一项调查显示,早在1990年各地方电视台制作电视剧所需的资金便已高度依赖本地企业的支持,用财政拨款拍摄电视剧的数量仅占总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左右。例如,安徽电视台1990年获拨款30万元用于拍摄电视剧,实际开支则为100万元,所缺70万元经费通过"赞助""合拍"等经营方式从当地企业获得。
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每年获拨款35万元用于电视剧拍摄,实际开支则超过135万元,需要从社会上筹集100多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资本得以更为广泛而深入地参与电视剧的生产,进而对电视剧所呈现出的文化气质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在90年代末省级台"上星"完成之前,除中央电视台外,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均有十分浓郁的地域色彩。
Ⅳ 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1、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1958年6月15日)
2、中国第一部连续剧:《敌营十八年》(1981年2月5日)
3、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中国唯一
一部电视剧:《帝国主义的反修斗争》
4、1980年,中国第一电视剧奖:飞天奖创建
探索期(1978-1985):海纳百川的年代 年代剧目1978年《三家亲》1979年1979年《巧入敌后》1980年《乔厂长上任记》1981年《敌营十八年》1982年《武松》1983年《高山下的花环》1984年《华罗庚》1985年《新星》
成长期(1986-1989):名著拍摄的高峰
年代剧目1986年《济公》1987年《红楼梦》1988年《西游记》1989年《公关小姐》成熟期(1990-1995):平民情结的回归
年代剧目1990年《十六岁的花季》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1992年《封神榜》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1994年《我爱我家》1995年《宰相刘罗锅》发展期(1996-2000):娱乐风气的兴起
年代剧目1996年《水浒传》1997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1998年《还珠格格》1999年《永不瞑目》2000年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繁荣期(2001-2008):多元题材的汇集
年代剧目2001年《康熙王朝》2002年《金粉世家》2003年《血色浪漫》2004年《家有儿女》2005年《武林外传》2006年《亮剑》2007年《金婚》2008年 《闯关东》 2009年 《爱情公寓》
Ⅵ 电视剧艺术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中国的来电视剧几乎是与中国电视事源业一并诞生的。自1978年以后,中国电视剧复苏、发展,迅速成长为与社会、时代紧密相连,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拥有大量观众的艺术样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电视剧日益丰富多彩,各种题材、风格、样式的作品争奇斗妍,艺术表现领域和表现方式也不断得到拓展。
Ⅶ 电视连续剧总体水平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电视连续剧从总体水平看属于初创期,质量不高,但也出现了《蹉跎岁专月》、《赤属橙黄绿青蓝紫》、《鲁迅》等几部很有影响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电视连续剧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在1985年到1989年5年中,电视连续剧的产量猛增了10倍。
Ⅷ 国产电视剧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
今年是我国电视剧诞辰60周年。年6月15日,随着北京电视台《一口菜饼子》开播,中国电视事业开始了。正如《一口菜饼子》,早期电视剧主要聚焦在农村现实题材和政治宣传,大多有“庙堂之高”的深远立意。而接下来1962年的《绿林行》、1966年的《焦裕禄》等电视剧,都是以正面典型人物作为作品主体。这一时期的电视作品起到了较强的教化功能,但作为文化艺术作品,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娱乐性。这一时期我国的电视剧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都在萌芽。
如果说《士兵突击》展现了新时代军人的成长历程,那么《亮剑》就是一部总结过去军旅精神的追溯之作。该剧为中国观众发掘了中国式的“巴顿将军”,让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人物成为国民印象之一,直到现在,“亮剑精神”还常常被引用,不断辐射到其他行业。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Ⅸ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来的电视剧几乎是与源中国电视事业一并诞生的。自1978年以后,中国电视剧复苏、发展,迅速成长为与社会、时代紧密相连,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拥有大量观众的艺术样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电视剧日益丰富多彩,各种题材、风格、样式的作品争奇斗妍,艺术表现领域和表现方式也不断得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