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社会主义在中国建设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变化。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谓至少要100年才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个时候开始算起。
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
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当然,由于社会主义目前还处于实践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上述认识,还是十分传统的,是不全面的、肤浅的。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对其优越性必将会有新的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想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正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基于以下前提:
1、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因此,对其优越性的理解我们不可能是“先知先觉”,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体验、去总结。
2、衡量和比较哪一个社会制度优越,决不能离开具体国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片面地从现有的经济发展程度来看,而应当主要看它是不是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民的地位和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这些方面是资本主义制度远远无法比拟的。虽然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科技水平,一般比社会主义国家要高,这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各自发展的基础和起点不同所造成的,决不是有的人所说的是由于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所决定的。
3、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相比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暂,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资本主义制度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社会主义制度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十月革命算起,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建立才几十年的历史。所以,相比资本主义来说,社会主义的发展目前还不完善,还不充分,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应有的优越性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我们不能拿拥有几百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来比拟和衡量只有几十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
4、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新社会制度代替旧社会制度,或者建立和完善一种社会制度,从来不会是历史的瞬间,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充分估计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只要基于上述前提,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乃至挫折就会有客观、公正地认识,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及其优越性就不会产生信仰危机
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意义
这种创新为社会主义国家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对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加快发展产生着榜样效应,同时也为整个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和理念。 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创新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和拓展,本身就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可以说,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体现了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总结历史的经验,有助于人们在历史的比较中找到新路的关键所在。历史不会明确地告诉人们今后的路应该怎样走,但可以让人们清楚地知道不应该再往哪里去。在各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有两个突出的问题制约着社会主义的发展:一个是思想僵化;一个是体制僵化。思想僵化导致一切从书本出发,迷信盛行,教条主义严重;体制僵化致使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这两个问题的存在,使社会主义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也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产生了迷惘。开辟新路,必须解决思想僵化和体制僵化的问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首先着眼于解放思想。在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大战略。解放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的灵魂和精髓;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的内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和发展,始终贯穿了解放思想这个灵魂和精髓,也始终贯穿着改革开放这个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也是坚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正是依靠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能突破陈规,在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同时又能吸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体现了对前人探索的继承和修正。社会主义产生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以后,围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各个国家都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这种探索首先是从列宁开始的,列宁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和经验,尤其是他强调要根据实践经验来认识社会主义,给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列宁之后,斯大林在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同时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后来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大都仿效了苏联的体制。这种体制在各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它所隐含的弊端,也给社会主义各国后来的曲折发展留下了隐患。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就开始思考如何根据中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他明确地提出了要“以苏为鉴”,不能走苏联走过的弯路,要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他的探索一波三折,没有取得成功。他始终没有明确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所处历史阶段。他一度把社会主义看成是暂短的时期,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超越了阶段。而后又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处在过渡时期,把开展阶级斗争、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作为主要任务。再有就是他始终沿用革命思维和斗争思维去考虑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尤其是用革命思维和斗争思维去解决思想文化领域或思想认识上的一些问题。这种革命思维和斗争思维与后来的过渡时期思想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产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这样理论和路线,使毛泽东的探索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渐行渐远。在毛泽东探索的基础上,邓小平和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作出了明确的判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用改革取代了革命,用发展取代了斗争。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基础,坚持改革和发展,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的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体现了对世界形势和时代主题发展变化的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平与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扬的旗帜,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新高涨,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以及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并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创新中发展。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新了观念,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的平等互利竞争;为适应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了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并确立了建设创新国家的目标;为适应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注重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除“一球两制”、“相互对立”思维,形成了走和平发展道路,同各种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体现了对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又决定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长过程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发展,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切创新,都是以基本国情为依据,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出发点,既没有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没有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性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性是多方面的,涵盖了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总体上来说,可以作这样几个方面的概括: 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是中国的基本的国情。摆脱贫困,改善生活,让国家强盛起来,是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一个首要任务。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富裕,关键在发展。能不能加快发展,对于执政的共产党来说,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事业兴衰。长期与贫困和落后挂在一起的社会制度,是不得人心的,也迟早要垮台的。正是因为发展问题的至关重要,邓小平才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著名论断,并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路线叫做“中国的发展路线”。对于中国来说,发展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经济建设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不起来,一切问题都不好解决,不仅国家难以长治久安,而且还要受制于人。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使民生得到切实的改善,也才能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推进中国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的,社会发展也是全面的。搞好经济建设,可以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但经济发展并不等同于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有繁荣的经济,还需要有先进的文化,需要有民主的政治、和谐的社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四位一体”发展布局,确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整体目标,并且使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二是在改革开放中寻求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显著特征,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通过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经济发展的有了新的历史形式。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凸显了市场经济的人本内涵,也使社会主义的价值同人们生存、发展产生了更加直接、更加密切的联系,人们参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从而也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持久活力。这种创造,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超越,也是对市场经济本身的超越。通过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中国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了世界,融入了世界发展的大潮之中,全面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扩大与世界联系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守着和平发展的理念,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障碍,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中国以自身发展优势与世界发展优势形成了互补,不仅拓展自身发展空间,也为世界发展增添了活力。 三是形成统一的思想基础和共同的理想追求。有统一的思想基础,共同的理想追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基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强国富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一种路径选择,体现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蕴含着整个民族的理想和信念。这种理想和信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灵魂,是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的重要保证。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别大,民族众多,有着多样化的经济形式和分配关系,社会各阶级、阶层和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和矛盾,如果没有统一的思想,没有在统一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理想,就难以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过程中,正是这种思想精神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发挥着思想保证、精神支撑作用,才使这条道路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四是使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一体化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的一个新特点,就是从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来考虑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同时又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来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这样,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现代化建设就成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业。社会主义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现代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命运。社会主义的价值,主要在于使现代化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直接体现为在避免社会动荡和两极分化的前提下,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也在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着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贴近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贴近人民群众的愿望,因而也就更能凝聚民族力量,更能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念。 五是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建设和发展局面。社会活力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条件。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建设和发展局面,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切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调动的过程,是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创造活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各尽所能,就是要使每一个劳动者的才智和能力都得到充分发挥;各得其所,就是要使每一个劳动者能够享有自己可得到的和应该得到的权益与利益。让劳动者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享有正当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我们努力改变着一切妨碍人的创造活力的思想观念,革除着一切束缚人的创造活力的体制弊端,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为各行各业的人们干事创业提供舞台,让不同个体、不同群体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挥所长,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并合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使其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也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既鼓励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者,引导人们不断改革创新、提高效率、谋求发展,使我们的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又特别是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扶持和救助低收入及生活困难的群众,让他们真正从党和政府的政策中受益,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同时,根据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逐步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六是在维护社会稳定前提下推进社会发展。中国的发展是同维护社会稳定相联系的。搞建设,求发展,必须创造一个平稳安定的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动乱不能前进,只能后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稳定压倒一切,也是最高利益。保持稳定,创造平稳安定的社会环境,体现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保持社会稳定,不是要使社会滞于一种凝固僵化状态,而是要使社会发展处于一种有秩序、有步骤的社会环境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排除和一切干扰,保持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内部的条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显著特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是同我们坚决制止动乱,努力化解消极因素,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国家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对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加快发展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发挥着榜样效应,同时也为整个世界提供了新的发展经验和建设理念。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通过改革开放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本质和价值目标是一致的,在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和价值目标的过程中,不可能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也不存在一条固定的道路。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发展,由于历史条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必然会产生出不同色彩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是置于现实基础上社会主义,它本身就有着社会主义在不同现实基础上会产生不同特点的理论含义。在最初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各个国家差不多都程度不同地仿效了苏联的做法,照搬了苏联的模式,但成效都不是很好。面对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有的国家盲目自信,继续走老路;有的国家积极探索,不断改革。继续走老路的,很多陷入了发展的困境;积极探索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在改革开放中兴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恢复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生机和活力,出色地解决了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何走向共同富裕,如何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如何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问题,并使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得到了更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其意义不仅在于打破了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社会实际,而且还在于它提供一些重要的经验和启示,这就是:搞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和道路,必须走自己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外国经验可以借鉴,但决不能照抄照搬;社会主义不仅要成为人民群众的福音,还要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发展将展现出不同的特色,各种特色不同的社会主义将在相互比较、相互借鉴中共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要破除和摆脱“唯我独马”、“唯我独社”的观念,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社会主义本国化,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规律性体现;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都可能根据自己的实践对社会主义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并把自己的经验提升到理论上,为科学社会主义增添新的内容。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时代潮流,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的平等互利竞争,充分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实现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在影响着各个国家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把自身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甚至以错误地方式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仅无法分享发展机遇,还会导致落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使自身获得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既视其为世界发展的大势,积极参与其中,又注意趋利避害;既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同各国发展互利合作关系,又坚持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世界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既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又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既与世界规则接轨,又要保持独立自主,不做任何国家的附庸;既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又注重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中国同许多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现在又面临着相似的现实任务,即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摆脱贫困,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的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重要的可借鉴作用。 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来的经济繁荣,尤其是形成的尊重多样、包容异己,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具有重要意义。世界是由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组成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拥有选择和保留自己的信仰、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的权利。每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没有绝对的高低优劣之分,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国家和民族,应该相互尊重,互相理解,在不放弃自我的前提下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相互学习对方的长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宽广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变化,以自信的胸怀面对世界的发展,尊重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尊重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上的自主选择。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既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又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这样的道路及其经验,也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一种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不仅造福于全体中国人民,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提供了空前广阔的市场,中国的繁荣带动了周边及各贸易伙伴的繁荣,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中国的道路也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良性循环架起了一座桥梁。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理念,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也在当今世界产生了越来越大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何历史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就是关注民生,实现环境综合治理,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做了高度概括,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精准把握,反映了我们党的使命追求和全体人民的共同意愿,是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条件、社会矛盾、实践进程、意识形态等进行科学综合分析后得出的重大结论,体现了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内涵。
1.这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盛起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6年来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活力,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只是走完了前半程,那么在后半程则要努力实现制度定型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和旺盛的生命力。
2.这是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大起来的新时代。从温饱到小康,到基本现代化,再到共同富裕,反映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轨迹。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完成这个目标,还有脱贫关、环境关、系统性风险关等不少难关要过。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必须举全国、全党之力不懈奋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有不少难关要过。从世界发展史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其现代化大多经历了产业革命以来近300年时间才逐步完成,而我国则要用100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径。可以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的新目标。
3.这是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把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⑸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哪些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虽然取得了科学发展的辉煌成就,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应当看到,实现科学发展,必然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的深刻变革,必然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在这方面,我们要着重领会和把握报告阐述的“四个更加自觉”。
第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要深刻认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第二,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第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四,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第一次比来较系统地回答了我源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指导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路程
②、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程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指明了方向
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国两制理论,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统一问题的根本指导.
⑺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亦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即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行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实践开辟的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重大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的政治信仰,在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显现出巨大的指导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人心。用科学理论的旗帜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是我们党的一条根本经验、一个优良传统。我们党从一诞生,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七大,又把毛泽东思想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七大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告: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并以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眼光规划了我国改革发展的蓝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中文版)、毛泽东思想(中华民族)、邓小平理论(人民解放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发展观(中央人民政府)、共产党“行动指南“(共产党员)、共青团“核心价值“(共青团员)、“实体经济”基础指导(兰刚)和“无产阶级“执政(政府)的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科学发展、文化经济、持续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的核心体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统一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关系进行了深刻阐述。 这是党和人民奋斗,创造和积累90年来的伟大成就。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精神,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掌握其发展规律。
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哪些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虽然取得了科学发展的辉煌成就,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应当看到,实现科学发展,必然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的深刻变革,必然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在这方面,我们要着重领会和把握报告阐述的“四个更加自觉”。
第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要深刻认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第二,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第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四,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28/c_113830449.htm
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个生长、成熟的发展过程。历史和中国的国情证回明,要适应中国的答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社会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一个从低到高、从初级到高级的很长的发展过程。我国历史发展是跨越了资本主义的成熟发展阶段,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由于资本主义在旧中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综合国力迅速发展,这也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