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新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要删除卫青,霍去病等人
主要是:
内容缩减了。
❷ 部编义务教育历史教材有哪些新变化
一、教材传达新理念
重视阅读、关注思维的发展,在细微处引导家长、教师,这是新教材传达的理念。
二、教材的深度体现在思维发展上
从第一课《中学时代》开始,新教材的编排设计就体现出具体方法技能的学习指导,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综合运用角色扮演、讨论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表达、善于思考、习得方法、努力践行。
三、教材的变化,对基层教师的理论功底提出新的挑战,对他们教学理念、教育意义等方面的理性思考能力进行着深层次的“拷问”。
(2)新编历史教材意义扩展阅读:
尊重认知规律
关于选文的取舍、教材的新变化,以及习题涉及等细节方面,在编写的过程中,编写组都有过激烈的讨论。其中一次,是对于语文教材中拼音和识字的教学顺序。
教材编写依据的始终是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段的学习目标和学生接受水平,确定相应的框架结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育部教材局由此还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了写作专题在不同年级中的难易程度:七年级强调基础性,主要进行一般写作能力的训练,侧重记叙性文章的写作;
八年级强调实用性,突出语文跟生活的联系,主要进行游记、演讲稿、消息等实用性文体的写作,侧重说明性文章的写作;九年级强调思辨性,主要进行议论性文章的写作。
这些递进的难易程度,针对客观存在的地域差异,统编教材编写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弹性与适应性,以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课后练习部分,编写组此次编排了“选做题”,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也要求教师通过组织交流和表扬鼓励,去激发学生做这些题的兴趣。
李祖文却表达了一个自己的顾虑,“我们仍然没有摆脱这种传统的文选加练习的方式,这给老师和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扰,因为这其实缺乏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尊重和关注。
似乎我们还是比较重视在练习中得出的结果,而中间应该隐含一个什么样的学习过程,我们的教材忽略了这个最重要的东西。”
在8月28日教育部今年首场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上,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长申继亮表示过,会有三方面来保证统编教材后续的完善和提高:建立跟踪研究机制,编写的主要专家去一线了解使用过程的适宜性,同时建立研究基地,鼓励专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建立专门的平台,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定期修订机制。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140余编者耗时5年 国家统编义务教育教材改了什么
❸ 新编历史教材到底“变”在哪里
历史教材的变化绝不仅是“卫青、霍去病从历史教科书中消失”那么简单。
很多人还记得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致远舰冲向吉野号的情景,“以前所有教材在讲述甲午海战时都表述为致远舰是被鱼雷炸沉的。”叶小兵说,不过史学家对这个细节进行了仔细研究,查看了作战双方的航海日志,最终确定炸沉致远舰的不是鱼雷而是炮弹。
新编历史教材主要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来编排。所谓点,就是一些具体的重要史事,比如事件、人物、历史现象等。所谓线,就是历史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和基本规律。这样用点线相互相连,以线串点,以点连线,使学生既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对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史事有所理解,便于学生打好历史的基础。
❹ 教材为什么要修改因为有新的研究成果适应时代发展 比如初中历史教材,我感觉修改之后,也就封面,
教科书修改的直接原因,是课程标准的修订和来自实验区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更好的教学、适应社会文化的进步
至于内容,可能是有细节的内容调改或者图片的增删,这些不一一比对是很难发现的。
❺ 新编历史剧的含义
新编历史剧特指当代戏曲中新创作的历史题材剧目,话剧中新创作的历史题材作品只能叫历史剧,不能叫新编历史剧。所以新编历史剧是戏曲,不包含历史话剧。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和京剧《谢瑶环》都是历史题材剧,但《关汉卿》只能叫历史剧,不能叫新编历史剧。最著名的新编历史剧是《海瑞罢官》,是京剧,属戏曲。革命样板戏大部分是新编现代戏,仍是戏曲。所以“新编”一词专属戏曲。
❻ 如何评价教育部新编初中历史教科书删除全部有关
历史也要追求严谨性,科学性,从某种程度来说,历史也最缺乏这两样东西。回当年仅凭史料的记答载的一句话就说张衡在西汉创造了地动仪,一直没有考古发现的证据,缺乏科学性,所以现在就删除了。当然删除也不是随意而为之,而是为了追求科学性,严谨性。
❼ 辛亥革命在2013年新编八年级上历史书上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人中国人民救亡图内存,振兴中华的里容程碑;首先辛亥结束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其次宣告了封建君主专政不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第三,同时辛亥革命也是一声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的精神解放;最后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❽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发生变化的实质什么作为当代中学生,请
材料二在哪儿啊,大哥
❾ 如何评价教育部新编初中历史教科书删除全部有关匈奴
谨此发表愚见,我以为教育部这么做非常不妥。
首先,中国是个开放的多民族国家,近代“中华民族”理论形成以前,中原主体民族“汉”与少说民族冲突,1.中原民族为主的史料记录体系中存在对于少说民族同胞的“华夷”之论的描述是无可争议历史事实的,更是不能暧昧避免的话题!现代网络发达,如果我们稍微去研究发现历史,甚至是稍微看点历史还原性很强的影视作品,更会发现这一点。所以,“击败匈奴”明显是会被人知道,不会因为历史教科书删减就消弭。
2.更有可能,如果一段时间后,一些带着不纯洁的目的的人发表“你不知道的初中不教的历史”吸引眼球,大放厥词伤害民族感情更是值得未雨绸缪。不是说像韩国朝鲜一样否认曾经长期属于中原政权管辖的事实,而是删减这段历史会像日本“南京大屠杀”的教科书删减一样可疑。这是行为上的不科学。
3.我看过旧版的教科书,觉得这里部分问题,整本历史都是在以讲中原发展为主,这本没有错误,但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民族融合”上花费的篇幅不够,而且没有一个连贯的整体思想。而在冲突上,更是完全没有记录一些事件。另外,击败匈奴一节主要以汉民族振兴壮大为口吻写的。但是先前教科书中内容存在偏颇的内容可以予以修正,而不是避而不谈。在民族思想方面,压根没有中华民族理论。
综合考虑,教育部这样做还不如
修改民族融合和冲突的所有内容,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理解的民族融合观念,告诉学生们民族形成过程,什么是中华民族,为什么会有冲突,并不是说绝对善恶什么的,而是历史偶然必然。(当然,一定要白)
可以打击主体民族优越感,教科书应该适当增加少数民族文化成果描述(例如少数民族汉诗歌作品等),增加少数民族政权描述,以“中华”盖之,增加中华民族文化的证论。阐述汉民族形成和北方民族和南方少数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说明,使人们明白“南方汉人”与原住民关系,“汉民族”一直以来就不是什么单民族,而是像“中华民族”一样的大集体。
3.添加更多民族间友谊情感的故事。
还有更多比“删减”更好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