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中国政治发展历史

中国政治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07 03:21:02

Ⅰ 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演变过程:萌芽于战国-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版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权-强化于明清-结束于1912年。萌芽于战国: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巩固于西汉: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完善于隋唐: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加强于北宋: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发展于元朝: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Ⅱ 中国政治历史

自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二千多年以来,中国的皇帝们越来越把国家的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越来越对王公大臣们不放心。下面请看:

秦汉时期

在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与皇帝共同管理国家。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军队打仗,御史大夫管官员的监督,三公相互监督制约。丞相受皇帝委托管理国家日常行政,只要不是涉及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的大事,具体事务丞相可以作主自行处理,不必请求皇帝。丞相对皇帝负责,大权独揽。比如李斯在秦统一六国后就作过丞相,郡县制就是李斯的主意。

刘邦建立汉朝后,也基本上沿秦制,也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人掌管国家的军政机构。汉朝初期,萧何为丞相,灌婴为太尉,申屠嘉为御史大夫。但是到汉武帝时期,由于宠任外戚,废除了太尉一职统领军队的权力,而以大司马大将军成为事实上的执政,丞相也成了奉命办事的职务,失去了决策权。这样,丞相府本来是国家的最高执政机关,这时却成了虚职,而大将军以下的非正式官职却成了实权派。到了东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种三权分工的形式也取消了,而以太尉、司徒、司空三公(这种三公与汉朝初期的三公差别很大)作为联合执政的首脑,但并不把实权交给他们,而以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这样,“三公”无权了,尚书也并没有权力。汉朝还有一种临时的非正式的官职,叫作“郎”,经常被皇帝委以重任。所以,后来丞相之职就只是有其名无其实的虚职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乱时期,政权和军权都在权臣手中。这些权臣在正规的官制之外组织了一套班子,由于是非常时期,军、民、财不再各成体系,权力都在临时机构手中。曹丕称帝,由于他的父亲曹操是以丞相之职取代汉朝的,所以,从他以后,就没有了丞相一职,而以他的幕僚为中书监和中书令。这就是中书令成为实际上的宰相的起源。中书令、中书监与丞相不仅仅是名称的不同,而且实际权力也大不一样,中书令监只能算得上是皇帝的秘书长。在汉朝,尚书只是一个临时官职,到魏晋南北朝,尚书就成了一部之长,由于中书令监并没有决策权,皇帝直管各部,各部的权力就大了。由于吏部管人事,吏部尚书就成了朝廷权利显赫的官职了。魏晋时期的皇帝再把亲近的侍从官如侍中、常侍提拔起来,成立门下省,作为皇帝的机要顾问,兼管宫廷事务。这样,中央就有了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这三个省的长官也就算得上是我们常说的宰相了。所以,自从东汉以后,宰相一职并没有定员,也没有定名,也没有定职。制度上并无此官,但是习惯上又确有此官。为了有一个政务管理中心,就由尚书省为主。

隋唐时期

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也设“三公”,但这只是虚职,下面并没有属下。实际行政机构是五省:尚书省是政务总汇,下属六部;门下省管纳言,听取下官和民众意见的;内史省(也就是中书省)实际上就皇帝的秘书机构;秘书省是管图书和文献的;内侍省是管宦官的;御史台是管监察的;都水台是管河防船只的。还有九个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将作寺、国子寺)

到了唐朝,基本上承袭隋制。中书令代中书省,侍中代门下省,尚书令代尚书省。是共同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首脑。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但是,唐朝后来的皇帝也沿魏晋朝的习惯,不把重权交给三省长官,而是任意差派其他官员参与其间,慢慢地,这些参与的临时官员就成了实际上的宰相,而正式的丞相就只剩下空名了。这时,丞相们的办公地点还在中书门下。唐朝的丞相与汉朝时期的丞相的区别是:一是唐朝丞相是集体负责,而汉朝丞相是个人负责;二是唐朝的丞相除了办理公文的低级职员,没有僚属,也没有独立的机构,没有直接指挥的权力。但是,三省的组织仍然是正规的机构。尚书省是行政总汇,由于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是尚书令,所以,尚书令一职就空着,事实上管事的是左、右仆射,这个左、右不是现在正副的意思,而只是名次的排列,这里面关系相当微妙。如果是正副,就有了主次。左右却没有主次,(右在前,左在后)但皇帝如果要左仆射去办某一件事,可以不告诉右仆射。目的就是不让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以后又在三省设左右丞,皇帝经常派左右丞处理重要政务,这样,左右仆射也就成了一个空职了。唐玄宗后,皇帝又经常委派翰林处理重要政务。翰林学士就由起草文书的官职变成了有权的官职。

宋朝时期

宋朝的最高机构是最混乱的。宋朝初期,以同平章知事为丞相,以参知政事为副相;神宗元丰改制后,虽然名义上恢复了三省长官,但是,都是虚有其名。以尚书省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作为丞相,名义上是三省,实际上是合三为一。徵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二省侍郎;高宗时,改门 下侍郎为参知正事;孝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宋朝的官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某一个部门的官职,并不一定能管这个部门的事,比如说工部尚书不一定能管工部的事,要管这个部门的事,必须要有一个职,后来,有职也不一定能管事,因为朝廷又派去了差官。只有差官才是管事的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部门既有下正官,又有职官,又有差官这样重床架屋的现象。例如包拯的官职是:吏部郎中、龙头阁大学士、知开封府。吏部尚书是官,龙头阁大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是差遣。官,只是一种荣誉头衔,职,是正式职务官,差遣的“知”官才是管事的官。如果你是吏部侍郎,就并不管吏部的事,要管吏部的事必须在后面加上“判本司”的头衔。到了南宋,又恢复了左右丞相的职务,但是,这个“丞相”与秦汉时期的丞相大不相同了。只是一种秘书职务罢了。

明朝时期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基本上沿袭元朝的官职,设立中书省左右丞相。但是,由于李善长、胡惟庸的反叛,使朱元璋对丞相权力过大不放心,于是,在洪武13年就永远废除了丞相一职,当然也拆销了尚书省的衙门,改由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由于皇帝不能亲自处理政务,于是就不得不设立内阁,以大学士担任顾问兼秘书的职务。时间一长,内阁的权力仍然在六部之上,名义上不设丞相,内阁成员大学士仍然是实际上的丞相,而且有些还是权相。不过大学士是由“廷推”产生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又有纠劾建言权,能够制约内阁成员。可是,这样一来,朝廷又容易产生派系之争。

由于明朝自从朱棣之后,皇帝都是昏君,皇帝经常不上朝,文件由内阁起草,再由太监送到皇帝手中,皇帝往往不看,而由司礼监太监“红批”。司礼监的决定就是皇帝的旨意,内阁只能奉行,最多只能与太监商量一下,其他官员更不干涉政务。因为太监有锦衣卫、东场作打手。明穆宗隆庆年间,江陵人张居正任内阁大学士,也对朝政进行了15年赋税改革,国库充实了很多,“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1582年,张居正死后改革也就停止了。在明朝,就出了这么一个有作为的内阁大学士,但是贪官却出了很多,严嵩、刘瑾、魏宗贤等等。

清朝时期

清朝早期中央机构是很简单的:军事由八旗总管负责;政务由议政五大臣、理事十大臣负责。后来,康熙年间,清朝开始设内三院,这个内三院实际上就是明朝内阁和翰林院的综合。内阁大学士具有丞相的职务。到了雍正皇帝时,内阁的衙门还存在,但是,权力却没有了。因为雍正皇帝在紫禁城成立了一个军机处。军机处,并不只管军事上的事,而是朝廷的一切大事都由军机大臣决定。军机处的领班有点像丞相,但是那毕竟是临时机构,领班也可以随时拆换,而且,皇帝每天都到军机处听取汇报,军机大臣也没有决定政务的权力。所以,自从明朝朱元璋拆销丞相一职以后,中国就再也没有丞相一职了。

中国有句俗语:伴君如伴虎,说得对极了。人们总以为,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人当官当到丞相一职,人生的目的就达到了。其实,你即使当官当到丞相,也不一定有好日子过。因为皇帝对丞相是最不放心的,随时有撤销你的可能。原因是,你对皇帝的威胁太大了。

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中越来越严格,缜密,监察权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受皇帝支持
2,监察官员必曾至少担任两任知县。月课,辱台钱,会使官员们会滥用权力,肆意弹劾,不加仔细调查。
3,据材料可知当时,吏治比较严苛。比如,元朝,为官不勤勉就要论杀,抄家。清朝,对礼节不周者,就要被弹劾。
4,中国监察制度的建立,使政治更加清明,统治者更易了解吏治,从而采取措施,采纳忠言。但也逐渐形成一种政治势力,使文官的权力增大,并得到滥用,导致是非难辩。
5,当代我国的监察制度应该更加完善,但要设立正当的监察程序,要严但不能苛,但讲究证据,不能小题大作,妄论是非。

Ⅲ 中国政治发展历程有那几个阶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线索梳理

Ⅳ 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

1 面临鸦片战争以来的列强危险,朝廷有过维护祖宗之制维新变法之争,以康梁版变法失败告终
2 康梁权流亡日本时,与孙文展开君主立宪与排满革命之争,以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告终
3 辛亥革命建立民国,初期各种社会思潮激烈碰撞,军阀混战。以广东革命政府北伐成功,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告终,实行孙中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
4 列宁在1918年十月革命后,为打破包围,嫁祸他人,成立共产国际在各国建立支部。1921年共产国际代表在上海建立中国支部,起初,集体加入国民党,在北伐成功后,执行斯大林指示,搞武装暴动,建立国中之国苏维埃,在日本侵略亚洲时,执行斯大林祸水东引的策略,武装保卫苏联。在日本大举侵华时,让鬼子多占地,才是爱国,否则就是爱蒋的国。坐山观虎斗,待两败俱伤,自己趁机坐大,夺取全国政权。以新民主主义分化瓦解民国,事成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统一战线只留下一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通过朝鲜战争,投入社会主义阵营,以老子党的儿子党身份,获得东亚东南亚革命的领导资格。

Ⅳ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的内容提要

本书将政治学和历史学很好地结合起来,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探寻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以期对专当前的属社会改革有所借鉴。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为基础,吸收现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合理因素,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和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现代化的历史紧密结合起来。全书共分十章,在介绍政治发展的一般理论和近现代中国国情与政治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时期政治发展的特点,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着重论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最后,对21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做了进一步的展望。本书可作为高校政治学本科教材,亦可作为各级党政干部的参考读物。

Ⅵ 关于中国政治发展历史

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外交和社会的发展速度。
孙中山举行的辛亥革命,退翻了封建主义制度,加快了社会发展的速度

Ⅶ 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涉及了哪些政治制度

以年抄代排序:原始共产主义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在目前存在争议:即封建封建,分封四处而独立发展。按照封建的标准定义,欧洲的中世纪国王名义统治全国,大小贵族以封建庄园形式割据的情形才能叫封建。再加入农民须是摆脱了完全奴隶身份的半自自由民这个标准。放眼中国历史长河,只有周朝的末期、以及初汉这两个短暂的时期才能满足。而汉初以后经七王之乱,统治者又恢复了秦始皇郡县制即中央直接任命官员的制度,直至清末。这种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制度明显比欧洲的封建制更为完善和高级。应该叫后封建或帝王时代似更为妥当)
资本主义社会(民国也是怪胎,后封建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期吧)
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至今,改革后国家仍掌握国民命脉类行业,拥有市场上最为强大的干预、调控能力,国家资本主义的特质未变)

Ⅷ 中国政治学有何发展历史

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史的话,他是从一个封建社会开始,慢慢发展到民主社会。

Ⅸ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唐朝到来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自不断加强,其实就是皇权与相权以及政府机构的斗争中,皇权得到加强与巩固,是从皇帝个人角度,家天下的角度发展的,相反在汉朝唐朝皇权经常受到限制,外戚干政,宦官当权,宰相经常驳回皇上的意见,这种状态达到了一种民主,使汉唐出现了盛世,但这其实不是真正的民主,这是我国漫长的皇权和相权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帝王并不满足他的地位,这或许是历史的倒退,历史不是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吗?我国政治制度也深受其影响。美国的三权分立有权利制约总统的决策,孙中山试图建立五权分立的国家,但是当时的中国清王朝刚刚灭亡,清朝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这与民主的三权分立是截然不同的,国人的思想都是中央集权,所以民主思潮只有少部分人接受,所以五权分立是不符合当时的国情的,事实证明再好的制度方法都要符合国情,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汉朝王莽的想法在现在看来都是很先进的,但是却招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因为他的想法太过于先进,改革的过程就是人们的思想逐渐转变的过程。将权利制约起来是要比自我约束有效的,现在民主思潮逐渐被人们接受,未来我国的政治制度可能会出现改革

北京地坛庙会今开幕 “皇帝”举行祭地表演

阅读全文

与中国政治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