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黄河的历史文化

黄河的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07 00:21:46

⑴ 有关黄河的历史文化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回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⑵ 黄河的沿岸历史文化

伏羲文化
仰韶遗址
河套文化遗址
大汶口遗址
大地湾遗址
蓝田猿人遗址
周原遗址
水洞沟遗址
西侯度遗址
二里头遗址
西水坡遗址
马家窑遗址

古城址
北宋东京遗址
沣镐遗址
殷墟
唐长安城遗址
海晏三角城遗址
秦咸阳城遗址
隋大兴城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
郑州商城遗址
山西平遥古城
统万城遗址
阿房宫遗址
尸乡沟商城遗址
西安城墙
汉魏洛阳故城

塔寺庙观
少林寺
拉卜楞寺
洛阳关林
临汾东岳庙
开封铁塔
鹳雀楼
太平兴国寺塔
临猗双塔
拜寺口双塔
普救寺
晋祠
香积寺
小雁塔
大雁塔
宝塔
白云山庙
楼观台
兴教寺
青龙寺
大兴善寺
法门寺
金刚座舍利宝塔
万部华严经塔
海宝塔
五当召
伏羲庙
同心清真大寺
瞿昙寺
塔尔寺
一百零八塔

石窟
巩县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水帘洞石窟
炳灵寺石窟
须弥山石窟
石空寺石窟

名山
日月山
白云山
阿尼玛卿山
巴颜喀拉山
六盘山
贺兰山
兴隆山
祁连山
太白山
秦岭
吕梁山
阴山
太行山
邙山
崤山
六盘山
崆峒山
大伾山
中岳嵩山
华山
泰山

胜水
乌梁素海
黄河三峡
沙湖
黄河新安万山湖
运城盐池
星 宿 海
美丽的黄河第一弯
黄河源头
黄河壶口瀑布
扎陵湖与鄂陵湖
孟达天池
禹 门 口
青海湖
三门峡
黄河小浪底
泉城明珠--大明湖
趵突泉公园
黄河三门峡景区景点一览
三门峡市 亚武山 函谷关 三门峡
黄河古栈道 雁翎关 张公岛 秦赵会盟台址
仰韶村文化遗址 会兴古渡 女郎山风景区 甘山森林公园
古陕州城遗址 虢国车马坑博物馆 虢国贵族墓地 温塘摩崖造像
九龙洞风景区 中流砥柱 韶山风景区 三门峡博物馆
周总理视察大营纪念馆 黄帝铸鼎塬
简介: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⑶ 黄河在历史故事文化的关系

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主要形成地区,因为地理和历史因素的影响,长期成为封建王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留存着众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一、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我国第二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揭河底
日前,黄河小北干流(山西和陕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区间出现了百年奇观“揭河底”,河底的淤积物如同地毯一样被水流卷起。
“揭河底”现象是黄河上独有的一种泥沙运动规律,主要发生在黄河小北干流的龙门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现是当高含沙的洪峰通过时,短期内河床遭受剧烈的冲刷,将河底的成块、成片的淤积物像地毯一样卷起,然后被水流冲散带走。这样强烈的冲刷,在几小时至几十小时内能将该段河床冲深几米至十几米。因为“揭河底”现象形成条件比较特殊,“揭河底”被称为黄河百年奇观。
据获悉,黄河上一次出现“揭河底”还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时10分开始,一直持续到8时40分,其间,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号丁坝段,伴随着汹涌的水声,先后掀起高约1米、长约7-9米左右的两块大的掀起物,1号至5号丁坝间还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黄河中游吴堡-龙门区间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汹涌而下。7月4日晚,位于河津上首的龙门水文站洪峰流量达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从而具备了局部“揭河底”现象的形成条件。

⑷ 黄河历史文化简介

黄河,在中国古代称作河水、大河,简称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中国的两条母亲河之一,

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达素齐老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4)黄河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黄河中游因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

1977年录得最高含沙量达920千克/立方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于兴建水库以及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等原因,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与文化重心之一,所以黄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⑸ 黄河的历史文化

、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 文摘:随着流域内工农业的发展,黄河两岸年用水量由50年代的122亿m3猛增到90年代的300亿m3左右。从1972年起到1999年的28年间,黄河下游有22年断流,根据预测:正常来水年份情况下,2010年黄河流域缺水40亿m3,2030年缺水110亿m3,2050年缺水160亿m3左右,由此可见,用水需求已超出了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黄河流域水危机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为此建议:在法律上确认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和权限,理顺黄河水资源管理体制;坚持开源节流和保护并重,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建立和完善黄河水资源管理法规,为管理黄河水资源提供法律依据。 1、黄河水资源现状 据统计,黄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580亿m3,仅相当于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却承担着向全国15%的耕地、12%的人口、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同时还担负着向流域外远距离调水。随着流域内工农业的发展,两岸年用水量由50年代的122亿m3猛增到90年代的300亿m3左右。其中农业用水是大头,约占92%,工业生活用水约占8%。从1972年起到1999年的28年间,黄河下游有22年断流,而1996、1997、1998年连续三年的断流时间均超过100天,1998年则长达144天。根据预测:正常来水年份情况下,2010年黄河流域缺水40亿m3,2030年缺水110亿m3,2050年缺水160亿m3左右,枯水年份还要增多。由此可见,用水需求已超出了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黄河流域水危机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 为了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和黄河下游断流形势,国家计委、水利部颁布实施了《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和《黄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并于1999年初,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了水调局,从1999年3月17日开始,对黄河供水实行统一管理和有计划的调配,自此以后,黄河下游未出现断流现象。 2、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 自实行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黄河下游断流现象虽然未再出现,但由于黄河属资源性缺水地区,加之流域统一管理十分薄弱,黄河断流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具体表现主要是: 2.1、在管理体制上,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和权限尚未明确,缺乏广泛的水行政管理权 根据流域机构“三定”方案,流域机构只是水利部的派出机构,而不是一级行政单位,它只能根据水利部的授权在本流域内行使水行政管理权。既然是授权,就不可能有完全的“权”,它因授权而具有的管理职能就肯定不会跟法律确定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行政管理职能一样,它的职能范围要比后者窄很多,因而就不可能对本流域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较为突出的例子就是在每年用水高峰的4~6月份,为了争抢黄河水,即使是黄河系统管理的引黄涵闸,也不时受到地方行政干预而难以按计划调度运行,使原本并不复杂的引水变得复杂而无奈,给黄河水资源管理工作平添了许多被动和难度。 2.2、在用水机制上,不鼓励节水的机制,使得黄河水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现有的用水机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节水无奖、浪费不罚、用多用少一个样。这样的用水机制让人感觉到用水多少与自己的经济利益关系不大,同时黄河水资源费尚未征收、水价又偏低,加上节水“投入成本较大”,使用水单位感觉到节水收益甚少,甚至不但不收益还要“赔本”,在现实中,搞节水与多用水的费用比起来,在很多情况下,多用水比搞节水措施费用要低很多,在市场经济下,谁愿意去多化那份钱。所以,人们都明白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已严重影响了沿黄两岸人民群众的生活、工农业的生产及发展,可是在节水上,谁也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于是,农业灌溉中仍是大水漫灌;各类引黄灌区工程不配套,渠道及建筑物老化、失修,渠道衬砌状况差,也任由它跑、冒、滴、漏;工业用水中单位耗水量偏高,也不去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可以说黄河水资源的大量浪费与我国现行的用水机制有很大关系。 2.3、在水资源管理方式上,仍是简单粗放、低水平的管理。 其主要表现有三:第一,黄河部门对黄河水资源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管理手段,难以控制和协调用水户的取水,以至在取水过程中存在着用水户的计量设施施测误差很大,有些用水户在取用黄河水时甚至根本没有安装计量设施,用水户们瞒报、虚报或不报实际取水量的现象时常发生;第二,基层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在引水过程中不去实测引水流量,有的只是目测或者干脆坐在办公室里“估计”,另外还有一部分基层管理人员对计量设施的计量方法、技术原理和操作规程等知识掌握的很少;第三、黄河部门只管放水,而很少真正掌握引水的用途、水的利用效率、水量的超指标引水以及用水户的节水措施等。这样的管理方式难以对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实施有效的科学管理,也难以使用水户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真正信任和服从黄河水资源管理部门,从而使黄河部门的职责和权威无法真正到位。 2.4、在黄河水资源管理体系上,黄河系统内仍存在着“多龙管水”,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专家们早就呼吁,应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的权属管理。这一理论当然是针对水资源的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而言的,但是,我认为它也应该包括水资源的“归口”管理,而在我们黄河系统内,“管”水的口还真不少,比如黄河取水许可、水量调度、水质管理权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就拿山东局各局属单位来说吧,水政(水资源)科、防办(有的局是工管科、有的局是涵闸科)都从不同角度对黄河水资源进行管理,水政(水资源)科一般负责年度取水计划、取水许可、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情况统计、水费征收,每月要填报逐日取水量用报表,年终对全年取水进行汇总、总结;防办(有的局是工管科、有的局是涵闸科)一般负责水量调度、水量分配、涵闸维修管理等,每月有涵闸(虹吸)逐日放水量月报表,年底还有涵闸资料整编。虽然各口管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对水资源的管理,各口在管理中工作中难免有所重复,不但增加了工作量,不利于减员增效,也容易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推诿,甚至扯皮,更主要的是多部门管理,影响了水资源管理效能的发挥。 2.5、在黄河水资源管理的法律保障上,立法滞后,配套法规不健全 由于黄河实行流域管理,黄河水利委员会只是水利部的派出机构,在制订有关法规、政策时,既无政府可靠,又无人大可依,所以在有关法规、政策的制订和出台上往往要相对滞后并且难度很大,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征收黄河水资源费的法律依据问题,新水法规定:“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征收管理水资源费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新水法已颁布实施近二年了,也未见关于黄河水资源费征收的有关规定。由于流域机构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和权限,缺乏完全意义上的水行政管理权,因而十分不利于黄河水资源的管理,给黄河水量调配、水质保护以及开发利用工作造成很大的被动。当初国家设立流域机构,本意是想更好地管理流域水资源,现在因为流域机构缺乏法律上的“名份”而影响和束缚了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因而应该通过法律程序给流域机构一个“名份”。 专家们针对黄河断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早就呼吁: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保护统一管理体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的权属管理,以实现防洪、供水、用水、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与回用、地下水回灌一体化管理。在建立这种管理体制的同时,应加强管理力度,完善制约机制,对内要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人员素质,对外要加强用水监督和检查,建立一套需水—供水—取水—用水调查(报告)的程序,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缓解水危机的矛盾。 鉴于黄河系统内部多口管水的状况,建议有关部门尽快予以理顺,该合并的口就合并,该集中的权就集中,真正建立起一个上下理顺、对口管理、职责分明、权限清晰的黄河水资源管理体系。 3.2、坚持开源节流和保护并重,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 黄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已确定,黄河水资源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要想增加黄河水资源的可供利用量,利用多种水源,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等措施未尝不可,但俗话说“远水解不了近渴”,那毕竟是权宜之计、无奈之举,作为中国第二大河的黄河,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从长远计,从长久计。前面已经提到,黄河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92%,节水潜力比较大。因而应该把节水放在首位,完善用水机制,对各类用水实行定额管理,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对浪费水资源行为实行惩罚性水价,同时对节水突出者进行表彰和奖励,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尤其是农业用水的使用率,积极兴建喷灌、微灌、滴灌设施,积极推行节水设施及技术,同时对新建、改建项目加大督查力度,督促其使用国家定点节水产品,使节水行动进入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使黄河水质不受污染,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去管理水资源。 3.3、建立和完善黄河水资源管理法规,为管理黄河水资源提供法律依据 目前有关黄河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很少,也很不配套,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河”、“依法管水”,另外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存在,也使一些有关黄河水资源管理的法规、规定很难出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黄河,我们在依靠行政、经济手段对其实施管理的同时更应该依靠法律来对其进行管理。因此应该尽快出台《流域法》、《黄河法》、《水资源管理条例》、《黄河水资源费征收办法》、《黄河下地水资源管理办法》、《黄河节约用水管理办法》、《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办法》等,为黄河的水资源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使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

⑹ 黄河的历史和发展文化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一、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我国第二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揭河底
日前,黄河小北干流(山西和陕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区间出现了百年奇观“揭河底”,河底的淤积物如同地毯一样被水流卷起。
“揭河底”现象是黄河上独有的一种泥沙运动规律,主要发生在黄河小北干流的龙门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现是当高含沙的洪峰通过时,短期内河床遭受剧烈的冲刷,将河底的成块、成片的淤积物像地毯一样卷起,然后被水流冲散带走。这样强烈的冲刷,在几小时至几十小时内能将该段河床冲深几米至十几米。因为“揭河底”现象形成条件比较特殊,“揭河底”被称为黄河百年奇观。
据获悉,黄河上一次出现“揭河底”还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时10分开始,一直持续到8时40分,其间,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号丁坝段,伴随着汹涌的水声,先后掀起高约1米、长约7-9米左右的两块大的掀起物,1号至5号丁坝间还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黄河中游吴堡-龙门区间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汹涌而下。7月4日晚,位于河津上首的龙门水文站洪峰流量达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从而具备了局部“揭河底”现象的形成条件。

⑺ 黄河的历史文化50字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六大长河版,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⑻ 九大黄河的历史文化

什么九大黄河?黄河是中国文化的母亲河,只有一条哪来九条?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⑼ 黄河的历史

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

唐太宗贞观九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唐穆宗长庆元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查明两大湖的位置(元史称“二巨泽”,合称“阿剌脑儿”)。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锡、舒兰探河源。探源后他们绘有《星宿河源图》,并撰有《河源记》,指出“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尔沁藏布、兰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测图。

乾隆年间齐召南撰写的《水道提纲》中指出:黄河上源三条河(黄河源头北源为扎曲,中源为约约古宗列曲(即玛曲),南源为卡日曲,中间一条叫阿尔坦河(即玛曲)是黄河的“本源”。

1952年黄委会组织黄河河源查勘队,进行黄河河源及从通天河调水入黄可能性的查勘测量,历时4个月,确认历史上所指的玛曲是黄河正源。

(9)黄河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黄河洪水特征

黄河上游洪水多发生在9月,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兰州洪水主要来自贵德以上。由于降雨历时长,强度小,加之兰州以上植被较好,草地、沼泽等对降雨的滞蓄作用较强,形成黄河上游洪水涨落平缓,洪水历时较长,洪峰较低,洪水过程线呈矮胖型。

龙羊峡至兰州河段洪峰流量一般是沿程递增的,特别是洮河、湟水等较大支流汇入后,流量增加较为明显。

黄河上游多为峡谷河段,不论洪水大小,一般传播时间变化不大,贵德到兰州约需1.5天,兰州到河口镇约需10.5天。黄河上游洪水到达中下游,一般成为基流。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暴雨区和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区。黄河中游地区61%的面积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支流众多,河道比降陡,由暴雨形成的洪水特点是洪峰高、历时短、含沙量大。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植被覆盖率低,在大强度暴雨的冲击下,产生强烈的土壤侵蚀,致使中游地区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

⑽ 关于黄河的历史资料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 5464 公里,水面落差 4480 米。流域总面积 79.5 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 115 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

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 105 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 10 万至 1 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10)黄河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 。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心。

阅读全文

与黄河的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